食用菌轮作可防病害

食用菌轮作可防病害

一、食用菌轮作栽培可避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许佩,邓朴,唐昌林[1](2021)在《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认为综述了大球盖菇在品种资源、栽培模式、对线虫的抑制作用、药理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大球盖菇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并提出了今后大球盖菇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大球盖菇的栽培推广和科研提供参考。

卫彩红[2](2021)在《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阿拉尔垦区林果业生产面积大,而单价相对往年较低。从增加单位面积增收人为出发点,发展林下经济,为职工增收致富拓展新路径。本试验以新疆阿拉尔垦区的三种果树下种植两种食用菌为题材,分析比较食用菌的发育和产量,果品的质量和产量以及种植食用菌后果树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鸡腿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从覆土到现菌丝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10d、12d、12d,其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枣树>核桃树>梨树;从覆土至现蕾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48d、40d、44d,故其现蕾时间由早至晚顺序为,梨树>核桃树>枣树;鸡腿菇的生物转化率,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208%,41.04%,68.18%,其单菇重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23.09g,14.62g,28.16g,产量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种植分别为6kg/m2,21.3kg/m2,3kg/m2,鸡腿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的产量按多至少顺序依次为:枣树>核桃树>梨树。(2)大球盖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从覆土至现菌丝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24d,16d,17d,故其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梨树>核桃树>枣树;从覆土至现蕾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56d,65d,68d,故其现蕾时间由早至晚为,枣树>梨树>核桃树;大球盖菇的生物转化率,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3.33%,9.40%,5.55%,其单菇重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46.4g,212.3g,130.4g,产量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20kg/m2,0.85kg/m2,0.5kg/m2,故大球盖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的产量按多至少顺序依次为:枣树>梨树>核桃树。(3)果园种植鸡腿菇后,对果树的生长量均有促进作用。枣树下种植鸡腿菇后其枣树的一年生枝长降低,一年生枝粗、主枝粗、干周、干粗均由增加趋势,分别为五个指标74.28cm(降低3.10%)、1.58cm(增加96.69%)、4.84cm(增加95.00%)、27.67cm(增加25.77%)、8.06cm(增加22.87%);梨树下种植鸡腿菇后,梨树的果枝的五个生长指标均呈增加趋势,分别为76.92cm、0.77cm、10.75cm、74cm、21.00cm,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2.74%、23.57%、43.33%、12.12%、10.53%;核桃树下种植鸡腿菇后,核桃树的生长量指标有增加,有减少,各个指标分别为31.80cm(增加18.44%)、0.82cm(减少17.97%)、7.09cm(减少0.14%)、78.00cm(增加34.48%)、23.00cm(增加12.20%)故种植鸡腿菇后的三种果树生长量从大到小次序为:梨树>枣树>核桃树;(4)种植大球盖菇后,对果树的生长有部分抑制作用。枣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后枣树的一年生枝长增加趋势,其余指标一年生枝粗,主枝粗,干周,干粗均呈降低趋势。五个指标的生长量和增幅分别为65.81cm(0.94%),0.8908cm(12.71%),3.44cm(20.84%),23.67cm(6.9%),7.12cm(9.00%);梨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后,干周长、干粗要高于对照外,其余都比对照小,55.78cm(18.37%),0.5922cm(6.49%),6.49cm(13.53%),71.93cm(24.02%),22.17cm(18.063%);核桃树的枝粗和干周增加,其余指标都降低,20.08cm(25.21%),0.6825cm(31.87%),8.2cm(15.79%),62cm(6.90%),19.7cm(3.90%)。种植大球盖菇后,三种果树生长量对比顺序为:梨树>枣树>核桃树。(5)在三种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和大球盖菇对果树产量的影响:种植鸡腿菇后的三种果树产量有变化,与对照相比,枣树亩产868.09kg,减产0.75%,梨树亩产3210.55kg,增产5.25%,核桃树亩产311.38kg,减产4.68%。三种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对梨树有增产作用,但对枣树和核桃树产量有所降低。(6)种植大球盖菇后的三种果树产量均降低,与对照相比,枣树亩产833.11kg,减产4.75%,梨树亩产3208.86kg,与对照相比,减产3.36%,核桃树下产量303.21kg,减产7.18%。总体种植大球盖菇后三种果树的产量均出现降低现象。(7)在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对果实品质存在影响:a.使红枣树果实的含糖量下降,121.89mg/100g(10.94%),果实的含水量增加,54.25%(2.05%),果实的可食率增加,94.62%(0.79%),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48(5.71%),制干率降低,45.75%(2.33%);b.使梨树果实的单果重增加,92.13g(5.71%),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06(3.77%),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增加,11.5%(15.91%),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增加,44.47mg/100g(7.62%),果实的硬度降低,156.95g/cm2(8.46%),可改善梨的品质。(8)在果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对果实品质存在影响:a.使红枣树果实的含糖量下降,121.89mg/100g(10.94%),使果实的含水量降低57.03%(7.28%),果实的可食率增加,92.30%(2.26),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43(2.14%);b.使梨树果实的单果重降低,90.37g(4.65%),果实的纵横径之比降低,0.97(97.98%),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降低,10.44%(9.22%),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增加,41.81mg/100g(0.29%),果实的硬度降低,158.02g/cm2(2.93%)。(9)在核桃树下种植鸡腿菇和大球盖菇后,使核桃树果实的出仁率和干果重降低分别为64%(1.54%),10.32g(4.71%),果实的壳厚降低,2.29mm(11.92%),果实的青果重增加,58.92g(0.36%),果实的粗脂肪的含量降低,64.14%(4.88%)。(10)在果树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呈增加的趋势,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果园种植鸡腿菇后,枣园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数量降低,数量分别为48.67cfu/g(增加17.98%)、7.25cfu/g(减少64.20%)有效促进土壤微环境;梨园土壤中放线菌减少,细菌的数量增加,数量分别为27cfu/g(减少33.74%),31.33cfu/g(增加172.48%),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核桃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均降低,数量分别为30.59cfu/g(减少79.19%)、6.92cfu/g(减少50.57%)。(11)果园种植大球盖菇,枣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均呈增多趋势,数量分别为45.09cfu/g(增加9.3%)、25.67cfu/g(增加26.74%);梨园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多,细菌数量减少,数量分别为38.17cfu/g(增加445.28%)、69.08cfu/g(减少53.01%);核桃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均增多,数量分别为14.08cfu/g(增加53.01%)、14.08cfu/g(增加0.61%)。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三种果树中,梨树下种植大球盖菇比较合适,枣树下种植鸡腿菇比较合适。鸡腿菇更适合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中种植,鸡腿菇的产量要高于大球盖菇的产量。

刘艳茹[3](2021)在《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文中提出草莓“红叶”根腐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草莓种植者又称为草莓红叶病,发病初期造成红叶症状,后期死棵。为明确该病害,2019年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出现上述症状的植株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和致病性回接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方法对致病菌进行了分类地位的鉴定;同时测定了不同药剂的室内抑菌效果与盆栽药效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本研究对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采集的草莓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共获30株病原菌。由于引起草莓“红叶”根腐病的病菌也会在叶部引起病害,因此,致病性测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盆栽草莓根部接种两种方法。离体叶片接种结果显示,通过离体叶片接种筛选出29株致病菌株,其中18株为3级强致病性菌株,5株为2级中等致病性菌株,6株为1级弱致病性菌株。盆栽草莓根部回接结果显示,18株叶部强致病性菌株中有14株强致病性菌株接种的所有草莓植株根部均发病,且发病症状与原始发病症状一致,其中S20190506Na、S20190506Ne、S20190506Zd-1、S20190506Zd-2、S20190506Zh-2和S20190506Zf-3六株致病菌侵染草莓根部,草莓植株发病时间最快,菌株致病性最强。2.草莓拟盘根腐病致病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7 d后菌落直径均可达到90 mm;菌丝颜色均为白色菌丝,菌落背面颜色呈白色、乳白色及淡黄色。不同菌株的产孢时间不同,大部分菌株15 d可产生分生孢子,子实体分散密集或稀疏,颜色及形状为黑色墨滴状或颗粒状。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相似,分生孢子5细胞,4个隔膜,两端细胞无色,中间三细胞同色或异色,具有3根顶端附属丝,一根基部附属丝。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长度、中间三色胞长度及附属丝长度略有不同。通过形态鉴定发现14株供试菌株形态特征与Neopestalotiopsis roase的描述相近。通过ITS、TUB以及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的方法,将所获得的供试致病菌序列分别与类拟盘多毛孢菌已发表种进行对比。由于类拟盘多毛孢包含3个属,且种群较多,树型庞大,建树所耗费时间长,为提高建树效率,本研究分别在属水平、属内种水平、近缘种分支水平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逐级构建。建树结果表明:14株供试致病菌亲缘关系较近,在属水平分析中归于Neopestalotiopsis属;在属内种水平分析中与N.roase属于同一进化枝;在与N.roase近缘种建树分析中,进一步明确14株供试致病菌与N.roase处于同一分支。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14株供试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roase。传统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结果均表明引起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草莓“红叶”根腐病的致病菌为Neopestalotiopsis roase。根据病害特征及病原菌类型将草莓“红叶”根腐病修改为“草莓拟盘根腐病”。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由N.roase引起的草苺根腐病。3.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室内抑菌测定:以分离自根部的S20190506Na等6株致病菌作为靶标,分别测定了4种供试药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室内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供试药剂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3种化学药剂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微生物菌剂。3种化学药剂中咯菌腈抑菌效果相对最好,供试6株菌株对咯菌腈均敏感,其最大EC50值为0.0186μg/m L(针对S20190506Zh-2),对S20190506Zh-2的抑菌率高达94.4%;其次是苯醚甲环唑,其最大EC50值为0.1778μg/m L(针对S20190506Zf-3),大约是咯菌腈用量的10倍,苯醚甲环唑对S20190506Ne的抑菌率最高,为93.6%;吡唑醚菌酯在这3种化学药剂中效果相对较差,最大EC50值为1.122μg/m L(针对S20190506Zf-3),大约是咯菌腈用量的60倍。吡唑醚菌酯的抑菌率最高,为90.2%(针对S20190506Na);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杀菌剂与化学药剂相比较抑菌率稍低,但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最高达85.4%(针对S20190506Na),抑菌率最低为69.7%(针对S20190506Zd-2)。4.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的盆栽防效测定:盆栽药剂防治试验按照田间灌根使用浓度,分别将4种供试药剂配制成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和200亿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800倍液进行定量药液灌根施药。接种15 d时,对照组的草莓发病率达98.88%;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组发病率为11.11%,防效为83.67%;吡唑醚菌酯处理的草莓盆栽发病率为5.56%,防效为93.33%;苯醚甲环唑处理的草莓盆栽发病率为2.77%,防效为96.67%;咯菌腈处理的草莓盆栽无发病情况,防效为100%。供试4种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

邹悦[4](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国宏[5](2020)在《伴生栽培条件下设施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解析》文中研究说明伴生栽培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能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本研究以设施薄皮甜瓜单作为对照,茴香与薄皮甜瓜伴生栽培为处理,设置了4个不同茴香伴生密度,分别为5株(T1)、10株(T2)、15株(T3)、20株(T4)。首先,分析不同茴香伴生密度对设施薄皮甜瓜植株生长发育、矿质营养吸收、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茴香伴生栽培密度。其次,探究最佳茴香伴生栽培密度条件下设施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根系酚类代谢产物和相关酶活性,以期为设施薄皮甜瓜伴生栽培模式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茴香与薄皮甜瓜伴生栽培,与甜瓜单作相比,在株高、茎粗、根系活力、植株全磷的含量、植株全钾的含量显着高于单作,T3处理在果糖、蔗糖含量上分别增加了60.6%、16.5%,T1、T4处理差异不显着。在植株鲜重、干重植株全氮的含量显着增加,在可溶性糖、葡萄糖上,T3处理分别增加了22.1%、31.2%,T1、T2、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上,与单作相比,T1、T2、T3处理的单果重显着增大。因此茴香梯度为15棵的时候更适合与薄皮甜瓜进行伴生栽培。在土壤养分含量上,与单作处理相比,T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着增加,在果实膨大期,T3处理比CK处理显着升高了22.2%,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T3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着降低,在坐果期,T3处理在与CK处理相比,显着降低了20.0%,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个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均有降低作用,不过T3处理下降最多。T2、T3处理在速效氮含量上显着降低,在伸蔓期,T2、T3处理与单作相比显着下降了7.2%、7.0%。T1、T4处理差异不显着。T3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在果实膨大期,T3处理与CK相比明显增加了26.4%,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T2处理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上显着提高,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因此茴香梯度为15棵的时候更适合与薄皮甜瓜进行伴生栽培。甜瓜伴生栽培在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上比甜瓜单作处理明显增大,能够提高某些菌门丰富度,例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被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有所上升等。茴香与甜瓜伴生栽培过程中根系形态发生改变,平均直径、表面积、长度、体积分别比单作处理显着增加了。伴生栽培的薄皮甜瓜的根系酚类物质有明显差异,如甜瓜根系内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类黄酮的含量明显增大,第5天,茴香伴生处理甜瓜根系内类黄酮含量明显比甜瓜单作提高了36.2%。木质素的含量显着提高,总酚的含量有所上升。根系内的酶活性也有不同,如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显着增大,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得到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被提高,第15天时,茴香伴生处理甜瓜比甜瓜单作处理在根系PAL活性上增加了22.3%。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大,接菌10天甜瓜根系内POD酶活性比甜瓜单作显着高于85.6%。综上所述,T3处理在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土壤中养分含量上,都与CK处理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筛选出15棵茴香密度更有利于伴生栽培,通过微生物测序发现伴生栽培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经过接种甜瓜枯萎病菌后,伴生栽培更有利于增加抗病性。

唐刚[6](2020)在《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提高,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更加关注。城市住宅提档升级,绿化空间的增大,庭院绿化越来越受到居民推崇。可食景观兼具食用和绿化效果,生态、绿化、经济效益明显。为了系统科学城市庭院中的可食景观,本文以北碚区8个高档社区的庭院的为例,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理论设计和案列规划等,对城市庭院可食景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从可食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来看,只要有种植绿化条件(空间)的家庭对私家庭院种植可食植物品种有强烈意愿,更关注可食植物的景观效果和安全性。并对可食植物种类有多元化需求,对蔬菜品种需求多于果树及其它品种。女性参与度显着高于男性。城市庭院可食景观应用的主要受限原因是栽培空间面积偏小,种植技术培训机会较少,种植效果较差,自信心不足。(2)通过对北碚区8个有绿化庭院空间小区实地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庭院可食景观绿化普遍存在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可食景观品种偏少、空间利用不科学、种植土壤选择随意、种植形式缺乏艺术美感等普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总结,为城市庭院可食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提供了实践依据。(3)本研究提出了低碳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庭院可食景观设计理念。归纳出庭院可食景观的可食性、地域适应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景观艺术性、参与互动性等多个设计原则。归纳了篱架式、棚架式、花境式、花坛式、一米菜园式、盆栽式等多种可食景观打造模式。对可食景观品种选择、茬口设计、间套种技术利用、种植槽技术等可食植物关键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家庭餐厨垃圾发酵、园林废弃物、鱼菜共生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技术进行阐述。为整个可食植物在城市庭院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4)利用庭院可食景观理论和方法对北碚区一小区住户楼顶进行了实操设计,根据客户需求和喜好,结合规划区的自然气候特点,提出了“两园”、“两廊”、“一系统”的功能分区布局,对每个分区进行了技术性描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可食品种名录。

毛宁,贾海燕,王金成,周天林,杨建霞[7](2020)在《大球盖菇、香菇与草莓轮作对土壤质量及草莓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大球盖菇、香菇分别与草莓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球盖菇-草莓轮作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和pH均显着增加,增幅为4.7%~90.7%。香菇-草莓轮作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和pH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7.69%、46.4%和4.46%,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达18.3%。2种轮作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CK显着增加,磷酸酶则显着减小。两种轮作栽培下草莓根系PPO活性、草莓果实干重和VC含量均较CK显着增加。轮作大球盖菇和香菇可明显改善草莓根区土壤质量,增加土壤酶活,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根系活力,有效缓解草莓连作障碍。

高兵,宋立晓,曾爱松,严继勇[8](2014)在《设施条件下瓜菇立体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蔬菜间套种模式由来已久,是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时间差的智慧结晶。冉祥春等(2004)报道了夏津县棉瓜菜套种轮作的几种优化模式,《农村科学实验》也有瓜菜套种效益高的报道。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兴起,李辉平等(2013)研究了菇菜共作方式及其对菇房环境因子的影响,即在冬春季,前面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后面是菇房,利用温室增温效应和植物释放氧气,提高菇房内气温和氧气浓度,而将食用菌释放的二氧化碳传输到

唐艳领[9](2014)在《微生物肥在设施辣椒连作障碍克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施农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它是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手段。但由于多年连作、肥水管理不合理等原因,设施内土传病虫害增多、品质劣、产量低等连作障碍表现已明显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实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供试具有促生拮抗作用的6株根际细菌G28-6,G15-7,K9-3,A21-4,L14-2,R2-1筛选固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探索与辅料的混合配方,配制成微生物肥料,通过设施连作7年的土壤进行辣椒盆栽试验,分析其对辣椒形态及生理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设施连作障碍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待选的6株菌,在大米培养基上培养以及与辅料结合培养筛选,通过菌的生长速度和数量的观察结果,菌在大米培养基上的最佳培养时间为3天,与辅料结合适应其生长环境的菌株为A21-4,G15-7,G28-6等3菌株。2.筛选的A21-4,G15-7,G28-6等3菌株,以单株菌或复合菌与辅料(腐殖酸、鸡粪和氨基酸)按一定的的比例配制成微生物肥料,与CK1(EM1号),CK2(辅料),CK3(清水)为对照进行土壤处理,对辣椒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表现:处理BF在株高和茎粗上表现优异,株高比CK3增高23.91%,茎粗比CK2增加24.6%;菌肥处理地上部、根部干鲜重与对照CK2和CK3差异显着,但各微生物肥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处理AF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CK2高61.30%,根系活力比对照CK2高68.53%,菌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促进植物生长。3.微生物肥对连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微生物肥处理比CK2(辅料)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增加,EC值下降,因为微生物肥具有促进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和其他物质的转化,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升高,降低了土壤酸化,缓解了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时比CK2分别多出33.55%、22.67%、18.31%,表明微生物肥处理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转化;土壤过氧化氢酶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后期下降,土壤脲酶活性前期下降,之后趋于平稳,磷酸酶各个处理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大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BF效果最好,但是单株菌肥和复合菌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4.设施连作辣椒土传病害疫霉接种抗病鉴定结果表明:无论是单株菌还是复合菌肥处理均具有一定的增强辣椒植株抗性,叶片防御酶POD、PAL、SOD活性均比对照CK2(辅料)、CK3(清水)高;各菌肥处理均有较高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定殖量,达到106cfu·g-1;防治辣椒疫病效果明显,处理BF、CF及CK1发病率为零,而对照CK2和CK3发病率达58.33%。

叶晓菊,李玲珑,戴圣寿[10](2014)在《创新技术 促进龙泉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龙泉市食用菌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技术的几点对策,以供本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二、食用菌轮作栽培可避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菌轮作栽培可避病害(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与生活条件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条件
2 大球盖菇品种资源研究
3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
    3.1 秸秆露地栽培
    3.2 林下栽培
4 大球盖菇对线虫的抑制作用
5 大球盖菇的药理活性物质
    5.1 大球盖菇多糖
    5.2 甾体化合物
    5.3 其他活性物质
6 大球盖菇栽培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6.1 经济效益
    6.2 生态效益
        6.2.1 消化秸秆
        6.2.2 降解污染物
7 展 望

(2)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概况
        1.2.2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栽培模式
        1.2.3 国外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概况
    1.3 林下食用菌研究现状
        1.3.1 林下食用菌菌种及栽培模式的选择
        1.3.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1.3.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果树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1.3.4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食用菌的研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试验仪器、药品和配方
        2.4.1 仪器
        2.4.2 药品
        2.4.3 试剂和配方
    2.5 试验指标的测定
        2.5.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食用菌生量及产量的影响
        2.5.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5.3 食用菌的土壤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2.7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果树对食用菌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
        3.1.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土壤温度差异分析
        3.1.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子实体生长时间及产量分析
    3.2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食用菌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2.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生长量的比较
        3.2.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产量的比较
        3.2.3 枣树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3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的物理性状的差异分析
        3.3.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3.3.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分析
第4章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1.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果树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研究
        4.1.2 林下种植食用菌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4.1.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对土壤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草莓概况及草莓病害研究进展
    1.1 草莓概况
        1.1.1 草莓营养及保健价值
        1.1.2 草莓品种及分布
        1.1.3 草莓国内外生产现状
    1.2 草莓主要病害研究现状
        1.2.1 草莓灰霉病
        1.2.2 草莓白粉病
        1.2.3 草莓炭疽病
        1.2.4 草莓枯萎病
        1.2.5 草莓褐斑病
        1.2.6 草莓蛇眼病
        1.2.7 草莓黄萎病
        1.2.8 草莓根腐病
第二章 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草莓根腐病病害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与保存
        2.1.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1.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1.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草莓根腐病病害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结果
        2.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室内抑菌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药剂
        3.1.3 供试药剂浓度筛选
        3.1.4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药剂对6株供试菌株的药剂浓度
        3.2.2 不同浓度供试药剂对6株供试菌株菌落直径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药剂对6株供试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草莓拟盘根腐病盆栽药剂防治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靶标菌株
        4.1.3 盆栽处理方法
        4.1.4 病情分级标准及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4.2.2 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1.2 无土栽培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1.5.1 竞争作用
        1.5.2 拮抗作用
        1.5.3 诱导植株抗性
        1.5.4 促生作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伴生栽培条件下设施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伴生栽培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1.2 伴生栽培对园艺作物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1.3 伴生栽培对园艺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伴生栽培对园艺作物根系酚类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薄皮甜瓜株系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测定
        2.2.2 薄皮甜瓜根部土壤养分的测定
        2.2.3 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2.2.4 薄皮甜瓜根系酚类代谢产物及酶活性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株系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1.1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1.2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干重的影响
        3.1.3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系活力的影响
        3.1.4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3.1.5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2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土壤矿质营养的影响
    3.3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3.3.1 伴生栽培土壤微生物群落OTU特异性分析
        3.3.2 茴香/甜瓜伴生栽培中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分析
    3.4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系酚类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3.4.1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系形态的影响
        3.4.2 伴生栽培对接种甜瓜枯萎病菌后,甜瓜根系酚类物质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4.2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4.4 伴生栽培对设施薄皮甜瓜根系酚类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可食用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基于可食景观庭院现状实地调查及问题分析
    3.3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绿化设计理念
    3.4 可食景观庭院设计依据
    3.5 可食景观植物种植模式设计
    3.6 可食景观植物城市庭院设计关键技术
    3.7 可食庭院景观设计实例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大球盖菇、香菇与草莓轮作对土壤质量及草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
    2.2 不同处理土壤酶活性
    2.3 不同处理草莓根系多酚氧化酶活性
    2.4 不同处理草莓生物量和果实品质
3 结论

(8)设施条件下瓜菇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栽培优点
2 南瓜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2.2 整地筑畦
    2.3 培育壮苗
    2.4 定植
    2.5 吊蔓搭棚
    2.6 授粉
    2.7 病虫害防治
3 杏鲍菇栽培技术
    3.1 菌种制作
    3.2 播种
    3.3 出菇及采后管理
4 综合管理要点

(9)微生物肥在设施辣椒连作障碍克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设施内连作障碍原因
        1.1.1 土壤养分不均衡
        1.1.2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1.1.3 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
        1.1.4 植物自毒作用
    1.2 连作障碍防治方法
        1.2.1 调整栽培制度,合理采用套、间、轮作
        1.2.2 合理施肥
        1.2.3 合理灌溉,减少盐分积累
        1.2.4 采用嫁接方法
        1.2.5 土壤处理
        1.2.6 防治土壤连作障碍的最新进展
        1.2.7 生物防治对连作障碍的影响
    1.3 生物防治-根际促生菌在克服连作障碍中的潜力
        1.3.1 根际促生菌的概述
        1.3.2 PGPR 能直接促进连作植物生长发育
        1.3.3 PGPR 对连作土壤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
        1.3.3.1 PGPR 能分泌抗生素
        1.3.3.2 PGPR 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态点
        1.3.3.3 PGPR 诱导植物抗病性
        1.3.4 植物根际促生菌在作物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3.5 PGPR 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1.4 微生物肥料概论
        1.4.1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
        1.4.2 作为微生物肥料的 PGPR 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1.4.3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4.4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1.4.5 微生物肥料在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土壤
        3.1.2 供试作物
        3.1.3 供试辅料
        3.1.4 供试微生物
        3.1.5 主要培养基
    3.5 试验方法
        3.5.1 菌肥的制作
        3.5.1.1 室内制作菌肥
        3.5.1.2 菌生长量测定方法
        3.5.2 微生物肥对辣椒植株影响的测定方法
        3.5.2.1 辣椒株高和茎粗的测定
        3.5.2.2 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重的测定
        3.5.2.3 辣椒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3.5.2.4 辣椒根系活力的测定
        3.5.3 微生物肥对连作障碍土壤影响的测定方法
        3.5.3.1 土壤 pH 值和电导率的测定
        3.5.3.2 土壤有机质及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
        3.5.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3.5.4 微生物肥对防治辣椒疫霉影响的测定
        3.5.4.1 辣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5.4.2 辣椒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5.4.3 辣椒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3.5.4.4 辣椒疫霉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3.5.4.5 菌肥定殖量的测定
    3.6 数据分析与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菌肥的制作过程参数
        4.1.1 菌在大米培养基上最佳天数的确定
        4.1.2 大米菌在辅料中的筛选
    4.2 微生物肥对植物的影响
        4.2.1 微生物肥对不同时期辣椒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2.2 微生物肥对辣椒地上部和根部干、鲜重的影响
        4.2.3 微生物肥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4.3 微生物肥对连作土壤的影响
        4.3.1 微生物肥对土壤有机质、pH 值、EC 值的影响
        4.3.2 微生物肥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3.3 微生物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4 微生物肥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5 微生物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5.1 微生物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5.2 微生物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3.5.3 微生物肥处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4 微生物肥对防治辣椒疫病的抗性鉴定
        4.4.1 微生物肥对辣椒叶片 POD 活性酶的影响
        4.4.2 微生物肥对辣椒叶片 PAL 活性酶的影响
        4.4.3 微生物肥对辣椒叶片 SOD 活性酶的影响
        4.4.4 微生物肥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4.4.5 供试根际细菌在辣椒根际的定殖密度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菌肥的初步制作过程参数结果
        5.1.2 试验菌肥的处理对植物的影响
        5.1.3 试验菌肥的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5.1.4 试验对防治辣椒疫霉效果的鉴定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创新技术 促进龙泉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2.连作障碍越发严重
    3.机械生产水平偏低
    4.规模扩大造成养菌困难
    5.废弃菌棒污染环境
二、主要技术创新
    1.开展立体式设施化栽培,提高生产水平
    2.推广稻耳轮作高效模式,创新耕作制度
    3.建设菌棒集约化加工厂,优化生产模式
    4.搭建室外黑白膜养菌棚,改善养菌条件
    5.多种途径利用废弃菌棒,发展循环经济

四、食用菌轮作栽培可避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许佩,邓朴,唐昌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21(06)
  • [2]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卫彩红. 塔里木大学, 2021(11)
  • [3]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 刘艳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4]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5]伴生栽培条件下设施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解析[D]. 朱国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6]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D]. 唐刚. 西南大学, 2020(05)
  • [7]大球盖菇、香菇与草莓轮作对土壤质量及草莓生长的影响[J]. 毛宁,贾海燕,王金成,周天林,杨建霞. 中国食用菌, 2020(07)
  • [8]设施条件下瓜菇立体栽培技术[J]. 高兵,宋立晓,曾爱松,严继勇. 上海蔬菜, 2014(06)
  • [9]微生物肥在设施辣椒连作障碍克服中的应用研究[D]. 唐艳领.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10]创新技术 促进龙泉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J]. 叶晓菊,李玲珑,戴圣寿. 农民致富之友, 2014(08)

标签:;  ;  ;  ;  ;  

食用菌轮作可防病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