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生态共赢博弈

绿色农业,生态共赢博弈

一、绿色农业 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论文文献综述)

卢智增,何有幸[1](2021)在《河长制背景下构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流域污染治理,河长制的全覆盖为流域污染治理注入了制度动力。目前我国流域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流域治理过程也是困难重重,迫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以推动流域的善治。文章在分析现阶段我国各地流域治理实践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并结合河长制的制度特点,提出构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要着眼于健全多元治理格局,形成治理合力;完善治理整体框架,保障驱动机制运行;力求降低阻力影响,提高动力效率;不断增强治理动力,有效传导转化。

张彤[2](2021)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欢[3](2021)在《基于配售电市场放开背景下的竞争性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新电改下,发电厂、电网公司、售电公司和用户争相分享电改“红利”,采用各种措施以期获得最大效益。电网公司作为电力市场中的核心主体,如何“保存量,争增量”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进行合理投资,可以提高电网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因此,研究具有竞争性的投资策略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客户价值评估、变电站投资和自供区资产收购来提高电网公司竞争性,为电网公司提供决策参考。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新电改下客户价值评估研究。首先将企业作为价值感受主体,客户作为客体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客户进行划分,然后基于“差异驱动”原理赋权的层次分析法建立电力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其中将各指标作为行向量建立决策判断矩阵,并采用熵值法决策判断矩阵求各指标权重,再邀请电力营销专家对客户的各指标进行打分分别得到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最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客户的综合价值,该研究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并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2)进行了变电站投资建设决策的研究。首先基于寿命周期费用建立变电站投资建设决策模型,其中包括一次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和停电费用。然后根据历史数据,结合故障次数等因素对变电站的各项费用进行统计,由此可得变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基于年利率等经济参数对其进行修正,估算出变电站不同系统的各部分费用并进行比较,总结出能够指导变电站投资建设的普适性方法,并对将LCC应用到变电站投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3)对电力自供区资产收购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成本和收入两方面入手对电力自供区资产进行测算,其中成本括测算包括固定资产,运维费用,财务费用,线损费用,收入测算包括售电收入和基本电费收入。然后选取项目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三个主要的经济学对象指标建立资产收购评估摸型。最后以具体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模型确定工业园区可收购价值,将所得结果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项目的价值,为收购工作提供建议。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杨琨[5](2021)在《西安回坊红埠街社区更新机制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增量发展模式持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扩张,而内城社区也在城市的迭代发展之中逐渐高密度化。但是,过去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被证实无法适应当下的空间状况,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促使我们去找寻新的城市发展方向,而内城社区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推动社区空间治理模式的转型。一方面,社区更新本身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我国的城市内城更新问题,不是某一个学科单独研究就可以探索透彻的,也不是通过单纯的空间设计就可以完美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相互扶持,循序渐进。因此,新时期中国内城社区更新领域的空间治理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研究选择了西安明城区中的传统街道型社区——西安回坊红埠街社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红埠街社区当下所存在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和社会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以社区更新空间治理中的机制模式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借鉴城市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城市政体理论作为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深入研究了社区更新空间治理当中所处的宏观政治背景、经济和社会环境对更新工作的影响;地方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社区更新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具体的社区更新活动当中,围绕以社区空间资源为代表的社区发展要素所展开的空间博弈关系,进而影响更新活动的决策。以此构建出社区更新空间治理的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阐述了红埠街社区中政府主导的更新、市场主导的更新和社会个体(组织)主导的更新机制特征以及更新成效,以此做出对比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针对社区更新博弈过程中的要点,以及对回坊红埠街社区的更新现状的反思,分别从空间营造体系的构建、社区治理平台的搭建、制度法律体系的完善方面,提出对于未来西安明城区内回坊红埠街社区更新治理工作的建议。并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社区空间问题,诸如建筑质量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状况拥堵等提出具体的更新策略。

杨华[6](2021)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带动,互联网保险作为对传统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互联网技术及保险科技的赋能下,已逐渐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互联网保险相较于传统保险,具有效率性、便利性、经济性、交互性及创新性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保险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深刻认识到发展互联网保险势在必行,保险机构均在积极加速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与发展。但从历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最高仍未突破10%,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需求、偏好和感受,通过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保险向纵深发展,这已成为当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本研究围绕“消费者怎么能更好的接受互联网保险”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去揭示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盒”。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逐步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互联网保险情境下,除了原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存在新的未知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接受?(2)是否存在新的中介变量,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存在影响?(3)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在对互联网保险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保险接受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中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理论框架。(2)探讨关键因素定义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在UTAUT模型基础上,构建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3)针对研究变量明确测量方法,开发调查问卷,展开大规模调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4)实证检验互联网保险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验证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揭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作用机制。(5)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启示。经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发现及结论:(1)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均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努力期望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的影响不显着。促成因素、信任和行为意图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2)感知风险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于互联网保险研究情境,拓展了UTAUT模型在消费者视角下的技术接受研究,分析和揭示了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关键组成因素,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黑盒”。(2)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并引入互联网保险情境下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风险,拓展了UTAUT模型的影响因素。(3)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引入感知风险作为新的中介,通过实证检验了其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拓展了UTAUT模型的中介作用关系。(4)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进一步对UTAUT模型做了有益拓展。

陈思[7](2021)在《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文中提出水利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及命脉。保障水利建设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要满足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水利的要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利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对区域水利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选取咸阳市为研究区,依据2007-2019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咸阳市水利发展公报、《陕西省统计年鉴》以及《陕西省水利统计年鉴》中的公开数据,采用信息熵、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咸阳市水利投资来源、类型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2007-2019年咸阳市水利投资数据分析,全市水利投资持续稳定上升,投资额增加了6.10倍,其中,中央资金投资增加3.26倍,省级投资增加4.71倍,市级投资增加15.92倍,县级增加7.07倍,民间投资增幅最大,增加89.02倍。防汛工程的比例由4.22%增加到7.28%,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比例由3.37%上升至21.73%,水资源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由57.66%增加到59.49%,城乡供水比例稍微下降,由12.18%到10.26%。虽然在投资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咸阳市水利投资在所有类型的投资中占比仅仅达到了6.33%,远低于全国水平。所以后期应增加咸阳市水利投资建设,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物质与精神需求。(2)由信息熵分析可得,水利投资类型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基本不变,水利投资来源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从投资来源上分析,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来源还是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投资,民间资本进驻区域性较强,相对薄弱,多元投资局面还未完成。从投资类型看,咸阳市水利投资类型相对来说较为完整,投资类型的变化在有序范围内波动。(3)通过相关分析法得出咸阳市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水资源、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和城乡供水与国民经济的正相关性较高。因此,通过建设水资源、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及城乡供水工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水资源工程包括灌溉工程和水源工程,因此提升灌溉工程和水源工程的投资,提高耕地面积产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对经济效益有正向发展作用。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要在推广发展基础水利设施的同时亦不能破坏水生态环境平衡。(4)利用灰色关联度细化分析,得出水利投资中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水土保持及水生态建设工程、防汛工程、水资源工程、城乡供水工程和病险水库工程投资。从整体上看,与相关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大体一致。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的多样性逐渐变强,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发现水利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7年的极度失调类型过渡到勉强协调类型,耦合水平过渡到高耦合水平。根据分析预测,咸阳市在未来的水利投资方向上,应加大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投资、防汛投资和城乡供水投资,以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建议咸阳市政府应提高水利投资力度,完善水利投资体系;引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来源;明确事权划分,提高水利监管效率,降低工程的时滞性,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吕丽玲[8](2021)在《崇义县域旅游项目建设PPP模式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特色旅游、县域旅游及特色小镇旅游项目创建。各省市地区之间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及地域性条件影响,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特色差异。同时,在十九大的全域旅游宏观政策基础下,学术理论界对全域旅游与经济建设、自然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合都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撑和大量理论研究,PPP模式开展县域旅游实践正在逐步发展,但由于该模式应用于旅游公共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资本的引入和运用很大程度也受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才资源及管理机制的影响,因此目前的大多数成果局限于理论层面上,如宏观政策解读或论述,真正涉及PPP模式下公共品的落地实施、创新管理举措探寻以及具体实施方法的文献不多,对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财政实力有限的县级政府在运用社会资本有效开发和发展自然资源旅游上也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本研究主要从县域旅游项目建设PPP模式出发,通过公共品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崇义县域旅游PPP模式项目建设实践中,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分析目前崇义县域旅游项目PPP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风险和挑战及应对方法,从而对县域旅游运用PPP模式提出政策建议,一定程度上将弥补现有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的研究不足,丰富了县域旅游项目建设PPP模式的内涵。

曹文[9](2021)在《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强外资安全审查,对全球市场和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欧盟首个联盟层面的外资审查机制立法——《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为案例,试图回答两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历来主张资本自由流动和投资开放的欧盟为什么建立统一的外资审查机制?二是欧盟建立的外资审查机制为什么不是美国式的强制性审查机制,而是非强制性的合作机制?既有研究未能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本文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欧盟机构及其成员国三个层面的工作文件、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大量文献,以及对欧盟官员及商会、智库人员的一手访谈资料,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欧盟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关联性出发,基于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行为体和一种规范性力量的“独特性”,从利益偏好、制度和规范三个维度建立分析框架,为欧盟外资政策调整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本文首先在考察外资国别和产业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欧盟外资审查立法中的主要行为体——核心、外围以及中间地带成员国的利益分歧与妥协,尤其是核心国家德、法基于不同偏好的合作;第二,从权力分配与议程设置的角度梳理欧盟外资审查立法的决策制度与过程,分析共同商业政策与资本自由流动原则、欧盟机构与成员国、不同欧盟机构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第三,从非物质因素的角度探讨国际投资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对欧盟规范升级的影响,包括欧盟如何利用所谓“布鲁塞尔效应”,维护其规范性力量的影响力。本文认为,欧盟建立外资审查机制以及该机制非强制性的性质与特征,是欧盟成员国利益博弈、欧盟内部权力分配和国际规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欧盟一体化在外资政策领域的具体延续和应对全球化最新演变的适应性调整,其价值观念与规范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与美国主要出于权力竞争的目的限制外资不同,欧盟出台《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不能简单界定为保护主义措施,其目的是要在确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在经济上保障欧盟内部资本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在政治上维护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的协调一致,进而强化其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种规范性力量的身份认知。本文的主要创新与理论贡献是,通过实证研究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盟的研究贡献直接投资领域的案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外资—东道国分析框架,尤其论证了规范等非物质因素在利益界定与制度形成中的重要性,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提供注脚。

李子航[10](2021)在《科技金融对城商行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北京银行为例》文中认为科学技术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源泉,不仅对国家的振兴与民族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行业的成长也至关重要。科学技术与金融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然而科学技术不能单独的存在。如果科技创新脱离了金融,其自身发展就会面临各种困境,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进程就会遇到重重阻碍,很可能使经济长期停留在粗放型、低层次的状态。科技金融是二者结合,相互促进的结晶,带动整个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我国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科技金融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为科技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提出“双创”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通过分享、协作的方式,实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的发展,从而鼓励更多主体参与进来。但是这个领域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拥有社会大量的闲散资金,科技金融资源相对充足。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中以地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部分,更加贴合当地经济,了解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本文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科技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科技金融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了解科技金融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成果。然后引入经济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并且对我国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作了相应的分析,使得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在案例介绍与分析部分,本文先介绍了北京银行开展科技金融的发展情况,对北京银行的科技金融业务展开SWOT分析,将其与硅谷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展开同业对比,发现北京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相对劣势。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科技金融业务对北京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开展这项服务能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利润水平。最后对于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以供借鉴。

二、绿色农业 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农业 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1)河长制背景下构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的参与主体
    (一)主体的构成影响治理过程的复杂性
    (二)主体间作用决定流域治理的发展方向
二、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的运行形式
    (一)驱动力作用形式影响流域治理的有效性
    (二)驱动力强度决定流域治理工作的进展
三、河长制与流域治理驱动机制的深度耦合
四、构建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形成治理合力
        1. 治理结构多元化。
        2. 权责划定多元化。
        3. 组织文化多元化。
    (二)完善治理整体框架,保障驱动机制运行
        1. 建立流域污染治理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2. 建立流域污染治理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3. 建立流域污染治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4. 建立流域污染治理的技术进步机制。
    (三)力求降低阻力影响,提高动力效率
        1. 提高政府公信力。
        2. 打破地区保护主义。
        3.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4. 科学进行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
        5. 放松对流域治理的政府管制。
    (四)不断增强治理动力,有效传导转化
        1. 加大对流域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
        2. 加强信息透明化以促进社会监督。
        3. 完善流域污染治理的法制保障。
四、小结

(3)基于配售电市场放开背景下的竞争性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客户价值评估分析研究现状
        1.2.2 变电站投资策略研究现状
        1.2.3 自供区资产收购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电力市场下的客户评估分析
    2.1 电力客户评估的背景及必要性
        2.1.1 客户价值研究的必要性
        2.1.2 客户价值主体的研究
        2.1.3 客户的分类准则
    2.2 电力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2.3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赋权的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客户价值评价模型
    2.4 案例分析
        2.4.1 当前价值的确定
        2.4.2 潜在价值的确定
        2.4.3 综合价值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寿命周期费用的变电站投资建设决策分析
    3.1 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3.2 变电站建设决策的LCC模型
    3.3 基于经济参数的变电站LCC修正
        3.3.1 基于运行年限的修正
        3.3.2 基于年利率的修正
        3.3.3 基于通货膨胀率的修正
    3.4 案例分析
        3.4.1 两系统LCC的估算
        3.4.2 两系统LCC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电力自供区资产收购分析研究
    4.1 收购过程研究分析
        4.1.1 收购资产评估
        4.1.2 收购价差分析
        4.1.3 资金效益回笼周期分析
    4.2 经济性评估体系计算实施流程
        4.2.1 资产收购成本
        4.2.2 收购利润效益评测
        4.2.3 建立经济性评估法则及评估指标计算
    4.3 案例分析
        4.3.1 成本测算
        4.3.2 收入测算
        4.3.3 评估指标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西安回坊红埠街社区更新机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转型期的中国
        1.1.1 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矛盾与冲突
        1.1.2 西安明城区人居环境急需改善
        1.1.3 现代化更新治理的创新成为推动存量转型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传统街道型社区更新研究综述
        1.3.2 社区更新机制研究综述
        1.3.3 回坊片区相关研究成果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转下页)
2 社区更新机制内涵解读
    2.1 传统街道型社区认知
        2.1.1 传统街道型社区现实概况
        2.1.2 传统街道型社区价值发现
    2.2 社区更新机制内涵研究
        2.2.1 社区空间更新治理的源理论:城市政体理论
        2.2.2 社区更新利益主体的结构构成
        2.2.3 社区更新利益主体主导下的更新治理运行逻辑
    2.3 社区更新模式类型化研究
        2.3.1 决断型更新模式
        2.3.2 主导型更新模式
        2.3.3 合作型更新模式
        2.3.4 监管型更新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红埠街社区演变历程及现状调查研究
    3.1 回坊红埠街社区历史演进
        3.1.1 回坊红埠街社区历史发展脉络
        3.1.2 回坊红埠街社区空间发展演变
    3.2 回坊红埠街社区空间环境现状调研
        3.2.1 红埠街社区的空间肌理特征
        3.2.2 红埠街社区街巷交通现状
        3.2.3 回坊红埠街社区建筑综合现状
        3.2.4 回坊红埠街社区基础设施现状
        3.2.5 回坊红埠街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3.2.6 回坊红埠街社区环境绿化现状
    3.3 回坊红埠街社区社会现状调研
        3.3.1 红埠街社区社会构成
        3.3.2 社区民族社会结构
        3.3.3 红埠街社区社会生活方式
    3.4 红埠街社区制度管理体系
        3.4.1 多级行政管理体系
        3.4.2 清真寺管理制度
        3.4.3 社区更新管理制度
    3.5 回坊红埠街社区问题总结
        3.5.1 人与空间的矛盾
        3.5.2 “老龄化”的矛盾
        3.5.3 “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3.6 本章小结
4 红埠街社区更新类型化研究
    4.1 红埠街社区更新治理类型
        4.1.1 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更新
        4.1.2 市场企业组织主导下的社区更新
        4.1.3 社会个体主导下的社区更新
    4.2 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更新
        4.2.1 空间加建类更新样本:红埠街社区中心
        4.2.2 空间修缮类更新样本:中医院家属院
    4.3 市场主导下的社区更新
        4.3.1 空间更新样本一:麦苋街76 号民宿
        4.3.2 空间更新样本二:不舍·长安里系列民宿
    4.4 社会个体主导下的社区更新
        4.4.1 场地装置类更新样本:小皮院停车场
        4.4.2 空间加建类更新样本一:北广济街265 号院
        4.4.3 空间加建类更新样本二:大皮院·小贾八宝粥
        4.4.4 空间新建类/置换类更新样本:北广济街245-249 号
        4.4.5 空间重建类更新样本一:红埠街100 号
        4.4.6 空间重建类更新样本二:小坤园35 号
        4.4.7 空间重建类更新样本三:红埠街34 号
    4.5 本红埠街社区更新状况的总结评述
        4.5.1 红埠街社区更新特征梳理
        4.5.2 红埠街社区更新问题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红埠街社区更新治理策略研究
    5.1 当下更新治理案例解读
        5.1.1 国外及港台地区更新治理解读
        5.1.2 国内大陆地区更新治理解读
        5.1.3 当下更新治理的特点与未来的趋势总结
    5.2 社区更新治理的思考
        5.2.1 社区空间营造体系的构建
        5.2.2 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
        5.2.3 更新制度体系的改革
    5.3 红埠街社区更新治理体系构建
        5.3.1 城市层面——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5.3.2 社区层面——更新治理平台的搭建
        5.3.3 个体层面——更新治理流程的严格执行
    5.4 红埠街社区更新策略
        5.4.1 空间肌理保护延续
        5.4.2 街巷交通保障优化
        5.4.3 建筑院落整治更新
        5.4.4 基础设施完善布局
        5.4.5 公共空间发现激活
        5.4.6 环境绿化植入提升
        5.4.7 营造社区场所记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研究内容总结
        6.1.2 红埠街社区更新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6.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点
        6.2.2 主要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6)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互联网保险
        2.1.1 互联网保险内涵
        2.1.2 保险科技研究
        2.1.3 互联网保险研究
    2.2 技术接受理论
        2.2.1 技术接受理论发展
        2.2.2 个体接受与组织接受理论
        2.2.3 个体经典理论模型
    2.3 互联网保险与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2.4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接受扎根研究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3.1.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 扎根理论资料收集
        3.2.1 研究对象选取
        3.2.2 研究资料收集
    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3.3.1 开放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框架构建与关键因素分析
        3.4.1 理论框架提出
        3.4.2 关键因素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构建
    4.2 核心变量定义
        4.2.1 绩效期望
        4.2.2 努力期望
        4.2.3 社会影响
        4.2.4 促成因素
        4.2.5 消费者创新性
        4.2.6 信任
        4.2.7 感知风险
        4.2.8 行为意图
        4.2.9 使用行为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1 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
        4.3.2 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
        4.3.3 基于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的链式中介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研究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思路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框架结构
        5.1.4 问卷偏差控制
    5.2 变量的测量
        5.2.1 绩效期望的测量
        5.2.2 努力期望的测量
        5.2.3 社会影响的测量
        5.2.4 促成因素的测量
        5.2.5 消费者创新性的测量
        5.2.6 信任的测量
        5.2.7 感知风险的测量
        5.2.8 行为意图的测量
        5.2.9 使用行为的测量
    5.3 预调研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 数据收集
        5.4.1 问卷发放原则
        5.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型验证与数据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3 相关性分析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6.5 中介效应检验
    6.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理论贡献
    7.3 管理实践的启示
        7.3.1 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
        7.3.2 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
        7.3.3 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
        7.3.4 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原始资料
附录三 调查问卷初稿
附录四 调查问卷正式稿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行政区划
        2.1.2 水资源情况
        2.1.3 地理及气候特征
        2.1.4 水利建设工程分类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信息熵
        2.3.2 相关分析法
        2.3.3 灰色关联度
        2.3.4 耦合协调度
第三章 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分析
    3.1 陕西省水利投资结构
    3.2 咸阳市水利投资发展现状
    3.3 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变化趋势
        3.3.1 咸阳市水利投资来源变化趋势
        3.3.2 咸阳市水利投资类型变化趋势
        3.3.3 咸阳市水利投资区域分析
        3.3.4 咸阳市水利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3.4 基于信息熵的水利投资结构分析
第四章 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1 咸阳市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4.2 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4.2.3 耦合关系分析
    4.3 水利投资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3.1 水利投资结构对GDP的影响
        4.3.2 水利投资结构对三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崇义县域旅游项目建设PPP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PPP概念
        2.1.2 县域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基础设施民营化理论
    2.3 崇义县旅游公共品PPP模式的适应性
3.崇义县PPP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崇义县PPP旅游项目建设发展概况
        3.1.1 崇义县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3.1.2 崇义县PPP模式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现状
    3.2 崇义县PPP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崇义县PPP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3.2.2 崇义县PPP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PPP模式项目发展中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4.1 国内旅游项目PPP模式建设经验借鉴
        4.1.1 湖南省长沙县旅游小镇建设经验借鉴
        4.1.2 安徽省桐城市文化小镇建设经验借鉴
        4.1.3 云南省腾冲县全域旅游PPP建设经验借鉴
    4.2 国外旅游项目PPP模式建设经验借鉴
        4.2.1 印度德里旅游PPP模式经验借鉴
        4.2.2 英国侏罗纪沿海城镇PPP模式经验借鉴
    4.3 国内外旅游项目PPP模式建设经验的启示
5.政策建议
    5.1 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5.1.1 合理制定规划编制
        5.1.2 完善县域 PPP 操作规范制度建设
        5.1.3 提升旅游公共产品招投标环境
    5.2 创新投融资机制
        5.2.1 多样化发展金融机构投融资参与模式
        5.2.2 政府加大政策贷款扶持
        5.2.3 增强风险管理水平
    5.3 创新公共产品经营机制
    5.4 重视人才储备建立人才库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崇义县旅游项目PPP模式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致谢

(9)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欧盟外资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节 《罗马条约》与欧洲共同市场
    第二节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欧盟的形成
    第三节 《里斯本条约》与欧盟一体化的新发展
    第四节 作为“独特”行为体的欧盟
第二章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
    第一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的出台背景
        一、跨国公司与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变革
        二、欧盟成员国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美国外资安全审查的外溢效应
    第二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的核心内容
        一、外资审查的定义与主要对象
        二、欧盟的权利与成员国的权力
        三、管制外资的非强制性合作机制
    第三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中的争议焦点
        一、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分歧
        二、欧盟外资权限的争议
        三、欧盟外资监管的规范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偏好及其分歧
    第一节 外资在欧盟的分布及其特征
        一、欧盟吸收外资及其主要来源国
        二、欧盟吸收外资的国别及产业分布情况
        三、中国对欧盟投资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核心成员国外资审查机制的比较
        一、外资审查机制及其最新调整
        二、最新调整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三、德法的利益偏好与合作
    第三节 外围与中间地带成员国的利益与政策偏好
        一、中东欧和南欧成员国的利益偏好
        二、北欧与低地国家的利益偏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外资政策的权力分配及制定过程
    第一节 欧盟外资政策制定的法律制度
        一、主权财富基金与欧盟的资本自由流动
        二、共同商业政策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原则?
        三、普通立法程序还是特别立法程序?
    第二节 欧盟外资政策的决策机构
        一、欧盟立法机构与外资政策制定
        二、欧盟委员会与外资权限
        三、欧洲议会与立法权扩张
    第三节 欧盟外资政策的议程设置与权力再分配
        一、成员国与审查自主权
        二、欧盟与议程设置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的规范性力量与外资审查的新规范
    第一节 国际投资政策新规范与欧盟规范的升级
        一、国际投资政策的新规范
        二、欧盟外资审查规范的升级
    第二节 欧盟调整投资激励机制的方向
        一、欧盟的外资理念与政策反思
        二、吸引外资与引导流向
    第三节 欧盟外资审查机制的灵活性
        一、监管适度与投资便利化
        二、监管合作与透明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科技金融对城商行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北京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科技金融范畴界定研究
        (二)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三)科技金融对城商行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科技金融相关概念
    二、相关理论
        (一)长尾理论
        (二)双边市场理论
        (三)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我国银行科技金融发展及其财务绩效状况
    一、我国总体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二、我国银行业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三、我国城商行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第四章 案例介绍
    一、北京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二、北京银行科技金融发展情况
    三、北京银行科技金融业务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遇分析
        (四)威胁分析
第五章 科技金融业务对北京银行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一)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二)成对比较矩阵的构建及一致性检验
        (三)综合财务绩效指标的建立
        (四)数据结果与分析
    二、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城商行需要改变科技金融思维模式
        (二)搭建多方联保,加强机构合作
        (三)针对科技金融完善评估机制
        (四)加强科技金融专家队伍建设
        (五)优化资金来源,强化风险隔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绿色农业 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论文参考文献)

  • [1]河长制背景下构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驱动机制研究[J]. 卢智增,何有幸. 三晋基层治理, 2021(04)
  • [2]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D]. 张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基于配售电市场放开背景下的竞争性投资策略研究[D]. 王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西安回坊红埠街社区更新机制与策略研究[D]. 杨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D]. 杨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7]咸阳市水利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D]. 陈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崇义县域旅游项目建设PPP模式应用研究[D]. 吕丽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D]. 曹文. 北京大学, 2021(09)
  • [10]科技金融对城商行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北京银行为例[D]. 李子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绿色农业,生态共赢博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