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馆藏研究

虚拟馆藏研究

一、关于虚拟馆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宇鹏[1](2020)在《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推动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便捷性影响着千家万户。当然,数字化的春风亦传播到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大大拓宽,同时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高教理念也使得学生们逐渐将学习模式由被动式、灌输式转化为主动式、协作式,无论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学习模式的转变都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互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本文即立足于网络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当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行为模式与需求的变化为切入点,以馆内多种媒介产生的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探索出满足读者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可以帮助图书馆这类的高校学术殿堂可以进一步焕发活力,进而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最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研法、观测法、访谈法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行为模式特征与需求变化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网络上整理的数据了解到,目前我国开馆在用的高校图书馆大多是早期建设好的老馆,“以书为本”的传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这即明确了本文的思路将以交互为核心,处理好满足交互模式需求下的空间特征、空间群关系、数字化空间的优化设计。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出的结论,大致可将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演变而来的新型交互模式归纳为三类,即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人与人的新型交互模式。在这三类支线的引导下探索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特征,并从整体空间组织、整体空间形态与整体空间品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开拓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空间形态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并提升空间品质以给予读者精神层面的享受,升华高校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体验。接下来将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空间特征为基础,以馆舍内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来继续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在“以人文本”的原则下从数字化背景影响下,人息交互、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寻找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创造同时满足读者行为与精神需求的图书馆空间,使读者对于空间环境的归属感与领域感,极大的提升入馆学习与工作效率。最后借用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假题真做,试图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前文探究的设计策略。

胡绮[2](2020)在《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博物馆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革新,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程度日益提升,为博物馆的数字展陈奠定了基础。传统博物馆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不足以满足观众日渐分化的参观需求,数字展陈作为重要的新媒介,为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搭建了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为博物馆和观众提供数字化的展陈环境和空间,使观众能在博物馆内有选择性地进行交互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双向交流,其展陈方式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展陈手段与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博物馆展陈理念的重大革新,更是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连接的重要法宝,同时也为博物馆在基础建设、文化传播和文化脉络的构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时代背景,探讨了博物馆语境中的数字展陈在当代博物馆环境中的应用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归纳了博物馆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展陈的形式,与交互设计的思维与设计方法,提出了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旨在借助数字展陈和互联网手段,深入挖掘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将博物馆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优势。首先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时间主线,归纳了博物馆经历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之后,从传统型到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慧服务型的发展新阶段,而信息交流技术为数字展陈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分析了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与交互设计的框架,提出了数字展陈的序列结构与交互设计用户感知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了交互设计的数字模型和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最后以江汉关博物馆为例,分析表明博物馆借助数字展陈环境和空间为观众提供“分众”的“峰终”交互式参观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最大效能的文化传播、文脉传承与新兴文化构建。本文采用了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设计学、信息传播学、社会文化学为主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实地考察、观众调研和案例比较分析。在横向层面,以信息化的角度剖析博物馆中数字展陈信息序列结构,提出数字模型,以“分众”的视角提出以平衡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在纵向层面,引入“峰终”体验到博物馆的交互式参观中,以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平衡博物馆中数字展陈、观众、博物馆和交互设计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致力于以更合适的数字展陈途径和交互方式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营造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生。

李雪岗,韩莉[3](2019)在《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图书馆用户量的不断增加,有必要对其虚拟馆藏资源服务开展绩效评价,使数字图书馆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高效。分析了虚拟馆藏资源的特点,从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体系建设3方面,分析了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在研究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和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从虚拟馆藏资源服务内容、检索性能、存储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4个方面构建了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胡曦玮[4](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王艺茗[5](2019)在《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时代。而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一种,现已经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并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美术馆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推动实体美术馆博物馆的强大力量。本文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博物馆中的应用为讨论点,论述了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及这种技术的出现为美术博物馆带来了怎样变化。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说明并分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美术博物馆的结合,拓展并延伸了美术博物馆展示、传播等职能,为美术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形式,从而体现虚拟现实技术为推动我国美术博物馆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丁聿[6](2016)在《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阐述了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分析了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提升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

都江[7](2016)在《基于交互关系的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是指科学选择以及应用不同类型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该途径以实现对不同文物信息资源系统的完善与运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使用和传承。交互设计的施行逻辑主要是依据合理组织操作行为的“行为逻辑”,目标是建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合理交互关系和探讨沟通的可能。当前,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发展需充分考虑受众的参与,交互理念和设计方法的介入将有效推动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发展。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机制中的信息有三种形态:原真信息、符号信息和知识信息。文物信息传播的基础是原真信息,最终目标是在受众中形成知识。随着信息时代技术和传播模式的发展,传播中交互关系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传播”和“交互”从时空场域上有“可分”和“不可分”两种状态,两种状态在信息流动的向度、价值目标和作用对象上是有明显的区分。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交互系统模型中将“人”、“行为”、“技术”、“介质”、“场景”界定为关键要素,而在馆藏文物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和交互可以归结为4种方式:“人—物”、“人—机”、“人—人”、“人—际”,其中,“人—物”信息传播中不存在双向反馈的信息交互现象,其余三项皆存在信息交互现象。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和交互多要素的共同作用、多方式的同步开展,使得信息传播和交互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形态。从时间的维度,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可以划分为实体化、数字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在实体化阶段,文物信息以实物展出的方式为主,此时信息传播的渠道限于“人—物”之间,此时的“物”(文物本身)是符号信息与原真信息的统一体,此时出现了文物信息传播中最早的交互形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互。目前,数字化的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主流,在数字化阶段,文物信息传播的介质有了极大的丰富,且因数字技术的支持使得文物信息传播在时空场域上可以与实体文物相分离,这一阶段,文物信息传播的主体方式已经从人—物转向了人—机。智慧化是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一种趋势,智慧化阶段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一种多维立体的方式,且在物联等基础技术支持下,出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动,在此基础上的物与人、人与设备、人与群体间的信息互动交流都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体验性的模式,此时的信息设计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空间的维度,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分为馆内传播和馆外传播。馆藏文物馆内传播的信息分为原真信息、翻译信息和阐释信息;馆内信息流动有单向流动和循环流动两类,受众在馆内获得与他者互动的公共空间,与物理空间对照,共同构成馆藏文物信息传播中用户心理和生理场域。馆内信息传播有多媒体投影方式、增强现实等交互创新的展陈互动方式,而馆内的人际交互则包括现场和博物馆内的网络人际交互。馆藏文物馆外传播与交互是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运用之上,馆外信息传播可分为预热性和关联性两类。在信息传播中,预热性馆外传播、馆内传播、关联型馆外传播间构成链状循环模式,针对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具体情况,这种循环链条可进行简化。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北京)、山东博物馆(济南)、青州博物馆(青州)、武氏祠石刻博物馆(嘉祥)的调研可知,多级博物馆间信息传播和交互设计施行水平不一,同时受众参观需求也存在差别。面对如今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和交互设计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找到解决思路。宏观层面,国家应注重地市级、县级等低级别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基础建设;注重相关博物馆人才结构的整体提升;加大宣传力度,促成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思维观念的转变;并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及交互设计施行评价机制;中观层面,应注重用户需求差异化的信息传播和交互设计策略,注重用户参观行为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将馆藏文物参观者分为娱乐休闲型、辅助学习型、产业借鉴型和专业研究型四个类别是一种可选的路径;微观层面,通过对馆藏文物原真信息缺失构成的信息“零散性”为横向坐标,以翻译信息的可读性为纵向坐标,可将馆藏文物划分为久远神秘、久远可读、新生晦涩和新生完整的这四种馆藏文物,这些不同种类的文物在受众兴趣度、文化价值认可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播,应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和交互设计策略。

袁逸,王秋实[8](2015)在《转型时代下虚拟馆藏的融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虚拟馆藏涵义及特点、管理模式、成本控制的论述,分析在数字资源丰富、多元化服务与实体化发展的大转型时代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虚拟馆藏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进行调试,以谋求社会环境下的协同发展。

黄强[9](2014)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载体形式的变化,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发展现状,指出图书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发展和整合的观点。使之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游毅[10](2013)在《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资源聚合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等文献机构中的海量馆藏作为公共文化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网络时代面临分散性、异构性与无序性的挑战,从而促使其必须以一种语义化和关联化的方式加以组织和聚合。在此背景下,关联数据恰恰能够将分散多元异构的馆藏描述性元数据发布成为图书馆数据集并进一步融入更大范围的数据网络中,从而通过其强大的语义描述与聚合功能实现馆藏的深度聚合与开放共享。而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从馆藏聚合角度探讨了图书馆关联数据的聚合机制、应用基础、发布方式、链接管理、服务策略等诸多问题。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总体框架、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从而在宏观层面展示了选题的总体概貌。进一步地,第二章分析了信息资源聚合与关联数据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其中信息聚合领域剖析了 Web资源与馆藏资源两类信息对象中代表性的聚合方法,而关联数据领域则梳理了关联数据技术的研究脉络、主题领域及图书馆应用。第三章从技术原理与聚合机制角度,一方面分析了关联数据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与技术基础,从而凸显出其在描述统一性、存储标准化、发现灵活性以及表达语义性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揭示了关联数据针对信息资源中抽象概念与客观实体具有的强大聚合机制,包括LOD开放发布与RDF语义链接机制,从而为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资源聚合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从关联数据的馆藏聚合应用视角出发,分析了图书馆应用关联数据所需解决的两个基础性问题,即馆藏资源URI标识与图书馆词汇集的复用创建。其中针对馆藏URI标识命名提出了唯一性、一致性与可解析性原则,并深入分析了关联数据环境下的URI共指性问题。图书馆词汇集的复用创建则全面考察了目前可供图书馆复用的权威词汇集,并探讨图书馆创建自有词汇集的可能途径,从而为关联数据的馆藏资源聚合应用提供实现前提。第五章重点探讨了图书馆关联数据发布这一馆藏聚合模式的关键环节,包括利用HTTP URI协议与RDF模型创建符合关联数据原则的馆藏语义描述性元数据,进而向客户端应用程序提供基于内容协商与SPARQL查询机制的数据存取、浏览与查询服务,并提供图书馆关联数据自身元数据信息。其中图书馆关联数据发布对象包括MARC书目数据、馆藏关系型数据库及虚拟馆藏站点,与之对应的发布方法则包括RDF语义转换、D2R虚拟映射及CMS内容创建。此外针对图书馆关联数据还需要进行基本元数据描述,创建来源元数据,并提供授权许可或开放许可的版权元数据信息。第六章深入分析了语义链接管理这一馆藏聚合模式的另一重要环节,包括图书馆关联数据中RDF链接的构建与维护。其中链接构建类型可分为概念术语间的词汇型链接与实体资源间的关系型链接,而不同类型链接的语义关联发现机制则可概括为基于SPARQL查询与基于相似度匹配的机制,此外还可以利用链接构建工具实现语义链接构建过程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另一方面,语义链接动态维护的核心在于构建图书馆源数据集与链接目标数据集间的资源变动通知机制,使得图书馆关联数据能够及时获悉目标资源变化并采取链接创建、删除、更新等维护操作,而WOD-LMP链接维护协议与sparqlPuSH、Triplify等数据更新通知机制恰恰为此提供了实现机制。第七章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展到馆藏聚合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层面,从而凸显出关联数据聚合的应用价值。基于馆藏关联数据聚合模式的图书馆服务应当明确关联数据的消费机制与应用程序,并将关联数据与云服务相结合,从而实现馆藏聚合数据云在书目信息服务、馆藏展示导航、资源语义检索、馆藏知识发现等领域的应用,并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语义性、关联性与知识性。第八章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对研究前景加以展望,重点分析了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聚合模式在图书馆应用中可能遭遇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关于虚拟馆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虚拟馆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1.1.2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课题界定
        1.2.1 “数字时代”带来的冲击
        1.2.2 当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浮现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的框架
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与新型交互模式的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历程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2 高校图书馆内读者行为及体验调研
        2.2.1 调研的方法
        2.2.2 馆内读者行为与体验调研分析
        2.2.3 现状调研综合分析
    2.3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再定位
        2.3.1 多样化学习中心
        2.3.2 数字化信息中心
        2.3.3 复合化交流中心
    2.4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内的转型变革
        2.4.1 传统信息媒介的拓展
        2.4.2 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
        2.4.3 功能空间需求的演变
        2.4.4 馆舍服务模式的升级
    2.5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型交互模式
        2.5.1 人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2 信息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3 人与人的交互新模式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
    3.1 新型交互模式产生背后的理论基础
        3.1.1 非正式学习概念
        3.1.2 环境行为学概述
        3.1.3 第三空间理论
    3.2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组织优化
        3.2.1 藏阅空间的优化
        3.2.2 交流空间的打造
        3.2.3 共享空间的完善
        3.2.4 室外空间的设计
    3.3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形态优化
        3.3.1 空间整体开放性更强
        3.3.2 空间相互交融性更佳
        3.3.3 空间匀质化程度加深
        3.3.4 空间媒介性视效显着
    3.4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品质优化
        3.4.1 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
        3.4.2 空间人文环境品质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交互模式引导下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1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4.1.1 空间体系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4.1.2 传统功能空间与数字化功能空间相辅共存
        4.1.3 解放高校图书馆内传统管理模式
        4.1.4 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4.2 数字信息交互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2.1 多重维度空间分解
        4.2.2 优化重整功能空间群
        4.2.3 秩序重建
    4.3 人息交互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3.1 界限消解
        4.3.2 路径连续
        4.3.3 虚拟建构
    4.4 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4.1 功能交互
        4.4.2 行为引导
        4.4.3 中庭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空间优化改造设计为例
    5.1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现状
        5.1.1 基础概况
        5.1.2 功能现状
        5.1.3 现存不足
    5.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探索
        5.2.1 改造立意构思
        5.2.2 功能空间构成优化
        5.2.3 秩序营造
        5.2.4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空间建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方案平面图纸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博物馆学和新博物馆学的交叉
        1.2.2 数字展陈的发展和应用
        1.2.3 交互设计理论及应用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博物馆
        1.4.2 数字展陈
        1.4.3 交互设计
        1.4.4 观众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结构
第2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历史嬗变
    2.1 博物馆概述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与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2.2.1 2G时代的传统型博物馆
        2.2.2 3G时代的信息化博物馆
        2.2.3 4G时代的数字化博物馆
        2.2.4 5G时代的智慧服务型博物馆
    2.3 信息交流技术与博物馆数字展陈方式的变迁
        2.3.1 信息交流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的阶段性发展
        2.3.2 数字展陈普适性与交互性并驱发展
        2.3.3 数字展陈交织性与无痕性协同发展
    2.4 交互式信息空间的数字展陈应用现状
        2.4.1 系统性的分布式使用
        2.4.2 渐进的交互式参与
        2.4.3 补偿性的平等沟通
        2.4.4 虚实结合的复合体验
    2.5 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要素
        2.5.1 数字展陈的信息结构分析
        2.5.2 兼顾平衡的交互设计原则
        2.5.3 服务观众的峰终交互体验
        2.5.4 认知共享的交互式参观空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分析
    3.1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主要形式
        3.1.1 屏幕显示系统
        3.1.2 触摸屏系统
        3.1.3 语音导览系统
        3.1.4 数字投影系统
        3.1.5 虚拟现实系统
        3.1.6 直播社交系统
    3.2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特点
        3.2.1 集成性
        3.2.2 感知性
        3.2.3 交互性
        3.2.4 可供性
    3.3 信息传递与交互体验方式的演变
        3.3.1 从知识罗列到故事叙述
        3.3.2 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复合序列
        3.3.3 时空融合的交互式文化体验
        3.3.4 虚实共生的互联性文化共享
    3.4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主要客体
        3.4.1 观众与数字展陈系统之间的交互
        3.4.2 观众与博物馆环境之间的交互
        3.4.3 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互
    3.5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框架
        3.5.1 数字展陈子系统的集成应用
        3.5.2 观众群体的行为分析
        3.5.3 博物馆特色文化的挖掘
        3.5.4 交互方式的差异化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方法
    4.1 数字展陈的信息序列结构
        4.1.1 线性序列
        4.1.2 散点式序列
        4.1.3 离散式序列
    4.2 数字展陈的数字模型
        4.2.1 中心型数字模型
        4.2.2 轴辐式数字模型
        4.2.3 分布式数字模型
    4.3 数字展陈的“分众”交互设计方法
        4.3.1 交互设计思维方式
        4.3.2 数字展陈的用户感知模型
        4.3.3 “分众”的交互式参观行为分析
        4.3.3.1 观众目标
        4.3.3.2 观众任务
        4.3.3.3 观众活动
        4.3.3.4 观众体验
    4.4 “分众”的交互模式选择
        4.4.1 “请求-回馈”的触摸交互
        4.4.2 “操作-响应”的体感交互
        4.4.3 “获取-更新”的网络交互
    4.5 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
        4.5.1 以观众为中心
        4.5.2 以活动为中心
        4.5.3 以文脉为中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中的峰终交互体验
    5.1 观众视阈下的峰终交互体验
        5.1.1 数字化的教育体验
        5.1.2 参与性的娱乐体验
        5.1.3 交互性的知识体验
        5.1.4 虚拟性的复合体验
    5.2 峰终交互体验中的信息冗余与过滤
        5.2.1 博物馆海量信息的状态
        5.2.2 馆内信息过滤与定制
        5.2.3 系统性的信息架构
        5.2.4 信息的可视化呈现
    5.3 交互设计提升博物馆峰终交互体验
        5.3.1 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连接
        5.3.2 拓展观众参观的复合体验
        5.3.3 引导观众关注博物馆文化
    5.4 博物馆中峰终交互体验的提升方法
        5.4.1 结合文脉的峰终交互体验
        5.4.2 峰终交互体验的关键接触点模型
        5.4.3 峰终交互体验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5.4.4 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体验空间的超越
    6.1 体验空间营造分布式认知
        6.1.1 规避博物馆疲劳
        6.1.2 构建分布式学习
        6.1.3 实现认知共享
    6.2 促进博物馆的知识文化传播
        6.2.1 真实与虚拟信息的融合传播
        6.2.2 博物馆藏品文化的交互传播
        6.2.3 数字信息文化的分众化传播
    6.3 推动博物馆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6.3.1 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
        6.3.2 公共娱乐空间的发展
        6.3.3 公共社交空间的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7.3 研究不足
    7.4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A 中国国内分地区博物馆参观人次统计表
附录B 中国国内博物馆的在线数据库信息化开放程度表
附录C 江汉关博物馆访谈问题及回答

(3)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
    1.1 虚拟馆藏资源的概念
    1.2 虚拟馆藏资源的构成
    1.3 虚拟馆藏资源的特点
2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2.1 提升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的管理水平
    2.2 提高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的服务水平
    2.3 为数字图书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3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
    3.1 虚拟馆藏资源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3.2 评价原则
4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虚拟馆藏资源服务内容
    4.2 虚拟馆藏资源检索性能
    4.3 虚拟馆藏资源存储性能
    4.4 虚拟馆藏资源利用效率
5 结语

(4)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3.3.3 政策修订情况
        3.3.4 政策条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4.1 共生理论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4.2.1 需求理论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4.3 政策构建思路
        4.3.1 政策构建流程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4.3.5 政策构建原则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4.4.1 政策目标确立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预调查
        5.3.1 样本描述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5.5.1 样本属性分析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6.1 政策方案抉择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6.4.1 政策的功能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第一节 初探虚拟现实技术
        一、数字技术中的分支
        二、解析虚拟现实技术(VR)
    第二节 虚拟“照进”现实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初现”
第二章 虚拟现实技术对美术博物馆的介入
    第一节 美术博物馆的历史角色
        一、传统职能
        二、美术馆博物馆现状
        三、可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后与传统美术博物馆的对比分析
        一、展示方式的对比
        二、受众群体的对比
        三、发展方向的对比
    第三节 虚拟现实技术介入的案例分析
        一、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故宫博物院
        二、百度网络的虚拟“百科博物馆计划”
第三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博物馆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建立虚拟美术博物馆
        一、虚拟馆藏资源的平台
        二、虚拟馆藏目录检索
    第二节 美术博物馆功能延伸
        一、展示、服务、与交流
        二、收藏与保护
        三、传播与公共教育
    第三节 “虚拟”与“现实”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6)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1.1 加大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建设力度
    1.2 提高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水平
    1.3 为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2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中的问题
    2.1 绩效评价意识欠缺
    2.2 制度建设存在缺失
    2.3 指标设计简单片面
    2.4 人员配置稍显滞后
3 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评价原则
    3.2 明确功能定位
    3.3 构建评价体系
4 提升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措施
    4.1 制度保障———实现绩效评价常规化
    4.2 资源保障———促进信息资源个性化
    4.3 技术保障———营造虚拟环境稳定化
    4.4 人员保障———打造服务团队专业化
5 结语

(7)基于交互关系的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1.2.1“馆藏文物”概念界定与辨析
        1.2.2“信息传播”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1.2.3“交互”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写作思路
    1.7 创新点与难点
        1.7.1 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第2章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机制及其交互系统
    2.1 馆藏文物信息的传播机制及信息形态
        2.1.1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经典模型和机制
        2.1.2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机制中的信息形态
        2.1.3 受众与符号信息的交互理解方式
    2.2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机制下的交互关系
        2.2.1 信息传播机制下交互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2 信息的传播与交互时空场域的两种状态
        2.2.3 信息传播与信息交互在文物保护与传承中视角的辨析
    2.3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中的交互系统和要素解析
        2.3.1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中交互系统建构
        2.3.2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机制中交互系统的要素
        2.3.3 交互关系下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四种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间维: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阶段划分及其交互形态
    3.1 馆藏文物信息化传播的实体化阶段
        3.1.1 馆藏文物信息实体传播的发端及背景
        3.1.2 实体形态下馆藏文物信息传播
        3.1.3 实体化阶段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交互关系
    3.2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数字化阶段
        3.2.1 馆藏文物信息数字传播的发端及背景
        3.2.2 数字形态下馆藏文物的信息传播
        3.2.3 数字化阶段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交互关系
    3.3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智慧化阶段
        3.3.1 馆藏文物信息智慧传播的发端及背景
        3.3.2 智慧形态下馆藏文物的信息传播
        3.3.3 智慧化阶段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交互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维: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界域及交互应用
    4.1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界域
        4.1.1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界域划分的依据
        4.1.2 文物信息传播的馆内模式与馆外模式
        4.1.3 馆藏文物信息跨界传播链状循环模式和应用
    4.2 文物信息传播的馆内模式及交互应用
        4.2.1 文物信息传播的馆内模式
        4.2.2 文物信息传播馆内模式的人机交互应用
        4.2.3 文物信息传播馆内模式中人际交互应用
    4.3 文物信息传播馆外模式及交互应用
        4.3.1 文物信息馆外预热型传播与交互
        4.3.2 文物信息馆外关联型传播与互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交互现状和设计策略
    5.1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的交互现状
        5.1.1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及交互现状
        5.1.2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及交互现状
        5.1.3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及交互现状
        5.1.4 武氏祠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及交互现状
    5.2 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及交互问题的提出
    5.3 馆藏文物信息传播及交互设计若干问题的解决对策
        5.3.1 国家为促进馆藏文物信息有效传播的宏观策略
        5.3.2 用户需求差异化下信息传播和交互设计解决思路
        5.3.3 馆藏文物类型化下的信息传播及交互设计解决方案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5-1:调查问卷范本
    附录5-2:故宫博物院问卷数据分析及结论
    附录5-3:山东博物馆问卷数据分析及结论
    附录5-4:青州博物馆问卷数据分析及结论
    附录5-5:山西太原博物馆信息传播和交互施行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转型时代下虚拟馆藏的融入(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馆藏的含义及特点
    1.1 虚拟馆藏的含义
    1.2 虚拟馆藏的特点
2 虚拟馆藏的主要管理模式
    2.1 用户导航搜索工具
    2.2 特色数据库的开发
    2.3 三维空间下的资源获取
3 虚拟馆藏成本过高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3.1 虚拟馆藏成本过高的原因
    3.2 虚拟馆藏成本过高的控制方法
4 结束语

(9)高职院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目前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现状
    1.1 高校图书馆实体馆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 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实现高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发展和整合
    2.1 要明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 网络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
    2.2 制定科学的实体馆藏发展方向
    2.3 科学地完善虚拟馆藏建设
    2.4 实现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整合

(10)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资源聚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信息资源聚合研究
        2.1.1 Web信息聚合研究
        2.1.2 馆藏资源聚合研究
        2.1.3 小结
    2.2 关联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2.2.1 关联数据的一般性研究与实践
        2.2.2 关联数据的图书馆领域应用
        2.2.3 小结
第三章 关联数据的基本原理与聚合机制
    3.1 关联数据的基本原理
        3.1.1 关联数据的概念与原则
        3.1.2 关联数据的技术基础
    3.2 关联数据的聚合机制
        3.2.1 LOD开放发布
        3.2.2 RDF语义链接
    3.3 关联数据的馆藏聚合应用价值
        3.3.1 传统图书馆数据的缺陷分析
        3.3.2 图书馆关联数据的聚合意义
    3.4 小结
第四章 馆藏资源聚合的关联数据基础
    4.1 图书馆关联数据的URI标识
        4.1.1 馆藏URI标识的命名原则
        4.1.2 馆藏URI标识的命名策略
        4.1.3 馆藏URI标识的共指性分析
    4.2 馆藏描述词汇集的复用与创建
        4.2.1 词汇集的复用
        4.2.2 词汇集的创建
    4.3 小结
第五章 面向馆藏聚合的关联数据发布
    5.1 图书馆关联数据的发布机制
        5.1.1 关联数据发布的基本流程
        5.1.2 关联数据发布的语义描述方式
        5.1.3 关联数据发布的基础性资源
    5.2 面向MARC书目数据的关联数据发布
        5.2.1 MARC书目结构内容分析
        5.2.2 MARC书目的RDF格式转换
        5.2.3 资源对象的URI命名与复用
        5.2.4 RDF文档的外部链接构建
        5.2.5 书目数据的开放发布
    5.3 面向馆藏数据库的D2R关联数据发布
        5.3.1 关系型数据库与关联数据的映射关系
        5.3.2 D2R关联数据转换工具
        5.3.3 基于D2R方式的关联数据发布
    5.4 面向虚拟馆藏的Drupal关联数据发布
        5.4.1 Drupal的关联数据发布原理
        5.4.2 基于Drupal的虚拟馆藏站点数据发布
    5.5 图书馆关联数据的元数据发布
        5.5.1 关联数据的基本元数据发布
        5.5.2 关联数据的来源元数据发布
        5.5.3 关联数据的版权元数据发布
    5.6 小结
第六章 面向馆藏聚合的语义链接管理
    6.1 语义链接管理的基础性问题
        6.1.1 语义链接管理的价值意义
        6.1.2 语义链接管理的基本原则
        6.1.3 语义链接管理的类型机制
    6.2 图书馆关联数据的语义链接构建
        6.2.1 语义关联发现方法
        6.2.2 语义链接构建工具
    6.3 图书馆关联数据的语义链接维护
        6.3.1 关联数据动态性与链接维护分析
        6.3.2 基于WOD-LMP协议的语义链接维护
        6.3.3 基于更新通知机制的语义链接维护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馆藏关联数据聚合的图书馆服务
    7.1 关联数据的消费机制与应用程序
        7.1.1 关联数据的消费机制
        7.1.2 关联数据应用程序
    7.2 基于馆藏聚合模式的图书馆云服务
        7.2.1 馆藏聚合资源云服务的基本理念
        7.2.2 馆藏聚合资源云的服务方式
    7.3 小结
第八章 观点总结与前景展望
    8.1 论文主要观点
    8.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关于虚拟馆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D]. 谭宇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D]. 胡绮.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3]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 李雪岗,韩莉. 图书馆学刊, 2019(12)
  • [4]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D]. 王艺茗.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6]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 丁聿. 图书情报导刊, 2016(04)
  • [7]基于交互关系的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研究[D]. 都江.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8]转型时代下虚拟馆藏的融入[J]. 袁逸,王秋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9]高职院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研究[J]. 黄强.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10]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资源聚合模式研究[D]. 游毅. 南京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虚拟馆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