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磁盘阵列需要 RAID 卡?

为什么磁盘阵列需要 RAID 卡?

一、磁盘阵列何需RAID卡(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梁[1](2020)在《分区加密的固态盘阵列验证和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独立冗余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技术因其大容量、高性能、可容错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存储设备。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逐渐取代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成为磁盘阵列的成员磁盘。固态盘阵列会涉及到海量数据的读写操作,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数据安全问题,因此对于安全存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设计了具有分区加密功能的固态盘阵列,可以实现用户身份的多重认证以及重要数据的加密存储。固态盘阵列分为公共分区和安全分区,公共分区存储普通数据,安全分区则以加密方式存储重要数据并且可以实现分区的隐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存储需求在对应分区存放数据。阵列的成员磁盘采用集成了安全加密引擎逻辑模块的固态硬盘,其主控芯片实现了对安全分区数据的实时加解密。用户只有通过身份认证之后才能操作安全分区,身份认证在用户密码认证方式下,对传输的密码进行AES算法加密,有效防止了非法拦截和窃取。固件通过加载不同的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er,MBR)可以实现安全分区的隐藏与恢复。固件在下载和更新时,利用下载认证和加密传输的方式提升了其安全性。本文在Linux系统软RAID基础上,在MD(Multi-Disk)模块架构中新增了数据安全模块,用于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在SCSI子系统中,主机通过SCSI通用驱动(SCSI Generic,sg)发送自定义的安全操作命令给设备,设备固件解析命令之后执行相应的操作,接着系统利用RAID超级块信息来获取阵列和成员磁盘的状态,以此判定操作的完成情况。阵列控制程序通过对MD模块工作流程的修改,实现了对固态盘阵列的管理。本文最后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方面测试,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分区加密固态盘阵列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安全,并在性能上有着较好的表现,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张晋荣[2](2019)在《基于双引擎的高效能存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云计算,5G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采用云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而物联网的大力发展,Io T等平台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数据已经成为智能社会发展的基石。这种发展势必对存储中心的容量、传输率、可靠性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数据具有产生速率不均匀,写需求大,读需求少的特点,数据存储时负载的动态变化对存储架构有了新的需求。动态负载存储存在负载变化与应用场景有较大关联的特点,所以需要一种根据当前负载变化实时分配条带的存储系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传统RAID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引擎的高效能存储系统,该系统使用软硬件协同设计,这种方式在保证系统高响应,高传输速率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CPU计算资源,并减少了磁盘调度次数,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展述,对各个存储器件和数据备份技术进行简介。对常见的RAID技术进行原理分析,通过对RAID技术的分析引出不同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RAID技术。其次,对S-RAID5和DPPDL算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进行简介,进一步分析与时间无关的动态负载下已有存储算法的需要改进之处。最后,在负载与时间无关的动态负载存储背景下,提出基于双引擎的高效能存储系统,该系统采用动态负载的软硬件协同设计(DSH),在底层布局方面该系统使用冷热树结构对磁盘空间进行管理,根据当前开启的磁盘和磁盘过去使用的次数进行条带的分配。根据软件和硬件分别适用的不同应用场景,该算法采用软硬件协同处理架构,将条带分配、地址计算等功能使用软件实现,而将磁盘的异或校验算法通过PCIE传输到FPGA中用硬件实现,这种布局大大节省了CPU计算资源。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在20%到40%的连续写请求下,由5个磁盘组成的DSH算法的CPU使用率是DPPDL算法和S-RAID5算法的50%。在60%的连续写请求下,DSH算法的CPU使用率是DPPDL算法的25%,是S-RAID5算法的50%,并且随着负载的不断增加,DSH节省CPU资源的能力越发明显。在能耗方面,在相同负载变化的24小时内,DSH比DPPDL节省10%的磁盘能耗。从而证明DSH算法在动态负载存储的环境下对节约CPU计算资源和节省磁盘能耗有较大优势。

张健[3](2016)在《基于Linux系统裁剪的RAID自动配置》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应用的用户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每天产生的信息数据总量急剧上升。在数据量爆炸性增长的环境下,各种存储技术以及存储方案应运而生。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冗余阵列技术凭借其高可靠性、大数据容量、适应性强以及高带宽等优点,在大型服务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RAID技术拥有多种RAID存储方式,每种存储方式对应不同的存储要求。然而,配置RAID的技术并没有因为RAID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快速发展,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目前为止,主流配置RAID的方法有两种。一、服务器安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通过配置软件对RAID进行配置,由于无法直接对刚出厂的服务器进行配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二、通过BIOS进入RAID配置界面进行手动配置,此方法对配置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设计一种自动化配置RAID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流程对RAID进行配置,首先,通过管理软件下发配置命令,保存配置参数;其次,利用PXE工具给服务器安装裁剪后的Linux系统;然后,系统安装完成后,服务器代理进程与管理软件通信获取配置参数;最后,配置工具对服务器RAID进行配置。根据自动化流程划分为四个模块。第一,裁剪Linux系统,裁剪Linux系统需要满足携带RAID配置工具,拥有针对特殊网卡的驱动程序,保证系统尽可能小等要求。因此,从驱动模块对Linux系统进行裁剪。第二,定制Initramfs根文件系统,Linux系统能够正常工作,还需要根文件系统的支持。Initramfs机制缩短了内核启动流程,使得系统能够灵活高效的启动。第三,设计管理页面功能,主要包括配置RAID功能、停止应用RAID功能以及影子应用RAID功能,管理页面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快捷、直观的进行RAID配置,大大提高了RAID配置的用户体验和效率。第四,设计代理进程,代理进程功能包括与管理软件通信获取RAID配置参数,上报RAID配置结果等。本文的最后部分在整个系统实现的基础上,利用实习所在公司的软硬件设备对RAID自动化配置流程进行了测试,分别从基本功能测试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RAID自动化配置能够适配各种服务器和RAID卡型号,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相比于传统的配置方法,自动化配置方法的效率更高,并且稳定性能更高。

王振升[4](2016)在《可重构堆叠存储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成倍增长。面对巨大的数据量,直连存储和本地存储模式已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互联网和存储服务厂商纷纷推出网盘等便捷的网络存储方式。网络存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个人的存储空间,便于管理,可以随时随地的访问存储资源和方便快捷的分享资源。企业也更加依赖网络存储设备,存储企业推出了大型的网络存储设备和存储服务器,网络存储日益普及。可重构堆叠存储就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灵活存储设计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海量、高速的数据存储服务。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和SATA硬盘的可重构堆叠存储系统。针对海量高速数据存储,设计方案采用XC7K325T-2FFG900C评估板,自定义阵列管理控制器和通道控制器。为实现数据的高速并行存储,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并扩展存储空间,提出了群Group、组Set、通道Channel的元数据和数据存储空间划分模式,将存储系统的元数据存储在元数据群,而数据存储在数据群。在评估板的RAM中为元数据分配高速缓存,使用定时更新和预取预读策略,使系统访问的元数据存储在高速缓存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元数据的访问速度。数据群由数据组和校验组构成,数据组由8条数据通道构成,校验磁盘用于存储校验计算数据所得校验值。10个相互独立的通道控制器控制SATA硬盘,数据通道连接的磁盘相同偏移位置的扇区组成超扇区SS,一个超扇区含有rpq个扇区,其中r是每个磁盘所含的扇区数,q表示通道的条数,p是每条通道连接硬盘的个数。10组GTX数据传输收发器可以连接10个Marvell接口倍增器,每个接口倍增器可以将一个SATA接口扩展为5个,在不影响接口传输速率的同时扩展存储系统容量。QorIQ通信处理器移植Linux操作系统,分析并修改、编译BootLoader和操作系统内核。通过通信处理平台上的千兆或万兆以太网接口连接网络,搭建NFS网络文件系统用于客户端消息的接收和数据传输。Linux操作系统将接收的数据封装成消息交换格式MES,MES是SATA协议的FIS帧信息格式扩展和修改的消息格式,MES信息中含有包括群、组、通道等的目的地址信息。通信处理板和阵列管理控制器通过PCI Express建立通信连接,最高可以提供20G以上的传输带宽。经测试和验证,存储系统可以提供高效、稳定的数据存储服务。

俞晓静,刘礼加[5](2016)在《商用存储系统RAID新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信息中心对存储系统的容量需求越来越大。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是存储系统磁盘容量的基本组建技术;存储系统对RAID技术的选择和实现,决定了存储系统的整体水平。RAID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将同一套控制系统中的特定数量的磁盘盘包上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重新分布,以满足容量、性能或

刘洋[6](2016)在《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宽带超宽带微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通的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已无法满足现代雷达系统对高带宽数据的采集与存储需求,现代采集存储系统应具有高带宽采集与海量存储的特点。鉴于雷达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采集存储系统要求通过一定的扩展即可满足不同指标的雷达及通信系统的需求以缩短采集存储系统的研制周期及成本,即现代采集存储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本文针对现代雷达系统对高速采集存储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方案。文中首先分析了高速采集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高速并行采集及同步技术,高速传输技术、高速大容量存储技术及高速缓存技术,并提出了各类技术的实现方法;然后基于上述技术和现有的高速采集存储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其次,基于科研任务实现了一套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对系统各模块的硬件构成及软件实现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完成了系统测试;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有待于改进的方面提出了建议。

高克非[7](2015)在《Blue Hawk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服务器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更新变得日益频繁。各行各业的强大需求给存储系统的供应商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数据的存储容量实现了从TB到PB、EB甚至ZB级别的增长。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以实习公司的IBM Blue Hawk存储系统项目为背景。Blue Hawk存储系统是一个集成双RAID适配器的高性能存储系统,它是一个节约成本且有容错机制的存储解决方案。但是,由于Blue Hawk存储系统是基于Linux平台开发的,而不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因而Windows服务器无法使用Blue Hawk存储系统。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Blue Hawk存储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这个课题,介绍了Linux平台和Windows平台的存储架构,分析了基于Linux平台的Blue Hawk存储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模块,得出了将Blue Hawk存储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具有必要性。接着就Blue Hawk存储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的关键问题,主要是Blue Hawk存储系统在Windows平台的驱动方式,Blue Hawk存储系统的双控制器模式的选择和Blue Hawk存储系统PCIe中断控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实现,并通过功能和性能测试,对实现后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使用外插RAID适配卡驱动Blue Hawk存储系统。外插RAID卡的方式能够给RAID方案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使得产品的配置选择和功能扩展更加丰富。每个存储适配卡有一个相关联的设备驱动程序,称为“miniport”。Miniport驱动程序是独立于操作系统且HBA(Host Bus Adapter,即主机总线适配器)特有的。它为端口驱动器提供处理设备的特定操作,并将传入的SCSI命令转换为设备特定的命令。(2)Blue Hawk存储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使用双控制器Active-Active(活动-活动)模式。当其中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后,另一个控制器也能够同样直接接管服务,并且不会造成数据丢失。使用双控制器Active-Active设计方案,既避免了单点故障,又在性能和带宽上带来了提升。(3)Blue Hawk存储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使用MSI(Message Signaled Interrupt,即消息信号中断)中断控制方式。MSI中断机制具有着高效的特点,对于MSI中断机制,其高效性体现在中断源和中断请求同时提交给处理器,这样处理器在执行中断服务例程时,不需要再次确认中断源,与传统INTx中断机制相比,提高了中断效率。

曹晔[8](2014)在《个人电脑应用RAID技术案例》文中指出RAID技术通常是一种运用于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技术。随着电脑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也被逐渐地运用于个人电脑。本文给出RAID技术在个人电脑上的几个应用实例,以期抛砖引玉。

蔡向阳[9](2011)在《磁盘阵列组建与配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量急速增加,数据管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磁盘阵列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数据管理的性能。该文就针对磁盘阵列的实现方式(软件实现、硬件实现)、以及在这两种方式下如何配置RAID5。

张丽杰,侯俊英,许刚[10](2011)在《基于iSCSI的软件RAID的小型企业网络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iSCSI作为SCSI的网络解决方案,通常利用硬件RAID卡将多块磁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一个磁盘组,提供数据冗余的存储方案,现广泛用于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等的信息系统,但此方案的成本较高.本文使用iSCSI的软件RAID,将几个独立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连接,充分利用网络和磁盘资源,组成一个GB级的分布式存储,实现低成本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对此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此方案应用于小型企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方案完全可用于小型企业,同时可推广到中小学校和家庭用户.

二、磁盘阵列何需RAID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盘阵列何需RAID卡(论文提纲范文)

(1)分区加密的固态盘阵列验证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盘阵列的发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2 本文主要结构和章节安排
2 固态盘阵列接口协议与加密算法
    2.1 RAID技术
        2.1.1 RAID工作原理与分级
        2.1.2 RAID实现技术
    2.2 SATA概述
        2.2.1 SATA接口组成
        2.2.2 SATA协议
    2.3 AES加密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方案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3.1.1 Linux软RAID
        3.1.2 RAID创建及运行过程
        3.1.3 RAID超级块的组织和管理
    3.2 分区加密固态盘阵列架构
        3.2.1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
        3.2.2 分区加密方案设计
    3.3 信息交互方案设计
        3.3.1 Linux SCSI子系统
        3.3.2 SCSI通用驱动命令实现
        3.3.3 SCSI命令发送接口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分区加密固态盘阵列功能实现
    4.1 分区加密方案实现
        4.1.1 固态硬盘整体架构与功能
        4.1.2 分区管理单元实现
        4.1.3 数据加解密单元实现
    4.2 访问控制与安全防护技术
        4.2.1 身份认证单元实现
        4.2.2 固件管理单元实现
        4.2.2.1 下载认证
        4.2.2.2 Code加密传输
    4.3 阵列控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4.3.1 安全操作命令设计
        4.3.2 阵列状态转换
        4.3.3 阵列命令描述块定义
        4.3.4 阵列控制程序功能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硬件实物图与测试环境
    5.2 SATA命令传输测试
    5.3 固件下载认证与加密功能测试
    5.4 阵列分区加解密功能测试
        5.4.1 初始化过程
        5.4.2 分区加密过程
        5.4.3 分区解密过程
    5.5 阵列性能测试
        5.5.1 读写测试
        5.5.2 可靠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双引擎的高效能存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贡献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动态负载存储算法简介
    2.1 存储器件简介
    2.2 数据备份技术
    2.3 RAID技术
    2.4 动态负载存储
        2.4.1 S-RAID5概述
        2.4.2 DPPDL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PGA技术概论
    3.1 FPGA原理
    3.2 FPGA开发流程
    3.3 FPGA应用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负载存储架构设计
    4.1 软件算法实现
    4.2 硬件算法实现
    4.3 DSH通信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搭建及实验分析
    5.2 性能测试
        5.2.1 传输速率对比
        5.2.2 CPU使用率对比
        5.2.3 响应时间对比
        5.2.4 系统能耗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Linux系统裁剪的RAID自动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及裁剪研究现状
        1.2.2 代理进程研究现状
        1.2.3 RAID配置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Linux内核裁剪方法
        2.1.1 内核配置裁剪方法
        2.1.2 基于调用图的内核裁剪方法
        2.1.3 基于源代码分析的内核裁剪方法
    2.2 Initramfs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ID自动化配置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自动化配置需求分析
    3.2 Linux内核裁剪分析
        3.2.1 驱动程序裁剪分析
    3.3 Initramfs根文件系统分析
        3.3.1 Initramfs与传统Initrd的比较
        3.3.2 定制Initramfs根文件系统
    3.4 管理矩阵功能设计
        3.4.1 配置PXE Server和IP地址池设计
        3.4.2 获取RAID信息设计
        3.4.3 配置RAID信息设计
        3.4.4 停止配置RAID设计
        3.4.5 影子配置RAID信息设计
    3.5 代理进程功能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AID自动化配置系统详细设计
    4.1 Linux内核裁剪
        4.1.1 驱动程序裁剪实现
    4.2 Initramfs根文件系统定制
    4.3 管理矩阵功能
        4.3.1 实现配置PXE Server和IP地址池
        4.3.2 获取RAID信息
        4.3.3 配置RAID信息
        4.3.4 停止配置RAID信息
        4.3.5 影子配置RAID信息
    4.4 代理进程
        4.4.1 服务器请求RAID配置信息
        4.4.2 配置工具配置RAID
        4.4.3 上报RAID配置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AID自动化配置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标和环境
    5.2 基本功能测试
        5.2.1 Linux裁剪系统功能测试
        5.2.2 代理进程功能测试
        5.2.3 UISM管理矩阵功能测试
    5.3 性能和稳定性测试
        5.3.1 性能测试
        5.3.2 稳定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可重构堆叠存储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存储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可堆叠存储阵列整体架构
    2.1 系统设计分析
        2.1.1 传统分布式存储系统分析
        2.1.2 可重构堆叠存储阵列
    2.2 系统硬件平台
        2.2.1 QorIQ通信处理器
        2.2.2 阵列管理控制单元XC7K325T-2FFG900C
        2.2.3 Marvell转接芯片Akupa 88SM9705
        2.2.4 RAID冗余磁盘阵列
    2.3 系统软件设计分析
        2.3.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2.3.2 系统开发环境
    2.4 PCIe通道及消息交换结构MES
        2.4.1 PCIe总线体系结构
        2.4.2 PCIe总线的分层和物理结构
        2.4.3 消息交换结构MES
    2.5 系统整体架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存储阵列的硬件设计
    3.1 可堆叠磁盘阵列
        3.1.1 群组及通道的划分
        3.1.2 存储介质的超扇区SS
        3.1.3 逻辑地址单元
    3.2 消息交换模块
    3.3 阵列控制管理模块设计
        3.3.1 数据缓冲区Buffer
        3.3.2 数据的分发与合并
        3.3.3 硬件校验与数据恢复
        3.3.4 元数据的高速缓存
        3.3.5 负载均衡
    3.4 SATA磁盘通道控制器
        3.4.1 群组通道管理
        3.4.2 SATA控制器
        3.4.3 读写访问
    3.5 Marvell 88SM97051 转5磁盘连接器
        3.5.1 端口倍增器Port Multiplier
        3.5.2 控制器与SATA磁盘通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存储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文件系统实现
    4.1 虚拟文件系统VFS
        4.1.1 进程与文件访问
        4.1.2 文件索引与块缓存
        4.1.3 文件I/O和块I/O
    4.2 网络文件系统
        4.2.1 RPC远程调用
        4.2.2 NFS系统调用实现
    4.3 磁盘文件系统
        4.3.1 元数据的访问与修改
        4.3.2 文件的并行I/O访问
    4.4 万兆以太网
        4.4.1 万兆以太网MAC
        4.4.2 万兆以太网应用
    4.5 PCIe驱动设计
        4.5.1 并行Tx/Rx控制通道
        4.5.2 QorIQ与阵列控制器通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inux系统移植与系统功能测试
    5.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5.1.1 软件开发环境
        5.1.2 硬件开发环境
    5.2 Boot Loader启动分析与移植
        5.2.1 Boot Loader启动分析
        5.2.2 配置与编译
    5.3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
        5.3.1 Linux结构及块设备驱动
        5.3.2 Linux配置与编译
    5.4 系统测试
        5.4.1 系统功能验证
        5.4.2 系统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5)商用存储系统RAID新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RAID技术特点比较
二、RAID新技术研究
    1. RAID7技术
    2. RAID2.0+技术
    3. 关于SSD的RAID技术
三、RAID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实践
    1. RAID技术在服务器上的使用
    2. RAID技术在磁盘机上的使用

(6)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2.1 采集技术发展现状
        1.2.2 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1.2.3 存储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高速采集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高速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2.2.1 通道间一致性简介
        2.2.2 通道同步
        2.2.3 温度校准
    2.3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2.3.1 JESD204高速传输
        2.3.2 PCI Express总线传输
        2.3.3 光纤传输
    2.4 高速大容量存储技术研究
        2.4.1 NAND Flash并行扩展
        2.4.2 SSD阵列存储
    2.5 高速缓存技术研究
        2.5.1 FIFO、双口RAM方式
        2.5.2 DDR SDRAM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方案研究
    3.1 概述
    3.2 常用的高速采集系统介绍
    3.3 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方案
        3.3.1 系统实现方案研究
        3.3.2 服务器支持高带宽数据传输与存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实现
    4.1 概述
    4.2 功能及性能需求
        4.2.1 功能需求
        4.2.2 性能需求
    4.3 系统组成
    4.4 采集子系统设计
        4.4.1 采集模块设计
        4.4.2 采集同步设计
    4.5 存储子系统设计
        4.5.1 光纤PCIe卡
        4.5.2 服务器和RAID盘阵一体化
    4.6 系统软件实现
        4.6.1 采集模块功能逻辑实现
        4.6.2 光纤PCIe卡软件实现
        4.6.3 上位机软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及性能需求
    5.2 测试系统组成及原理
        5.2.1 测试系统组成
        5.2.2 测试原理
    5.3 系统测试
        5.3.1 有效位数
        5.3.2 采样点数测试
        5.3.3 通道一致性
        5.3.4 采样起始时延一致性
        5.3.5 光纤传输速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内容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Blue Hawk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RAID及PCIe中断控制技术分析
    2.1 RAID及RAID适配卡
        2.1.1 RAID概述
        2.1.2 RAID适配卡原理
        2.1.3 RAID适配卡主流产品
    2.2 RAID双控制器处理技术
        2.2.1 双控制器Active-Passive模式
        2.2.2 双控制器Active-Active模式
    2.3 PCIe中断控制技术
        2.3.1 INTx中断消息
        2.3.2 MSI中断控制技术
        2.3.3 MSI-X中断控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Blue Hawk存储系统及其到Windows平台的迁移方案
    3.1 Linux和Windows平台存储体系
        3.1.1 Linux平台存储体系架构
        3.1.2 Windows平台存储体系架构
    3.2 Linux下的Blue Hawk存储系统
        3.2.1 Blue Hawk存储系统的组成
        3.2.2 Blue Hawk存储系统的主要特点
    3.3 Blue Hawk存储系统到Windows平台的迁移问题
        3.3.1 驱动方式的选择
        3.3.2 存储系统的双控制器模式的选择
        3.3.3 PCIe中断控制方式的选择
    3.4 Blue Hawk存储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的解决方案
        3.4.1 使用外插RAID适配卡驱动Blue Hawk存储系统
        3.4.2 使用双控制器Active-Active模式
        3.4.3 使用MSI中断控制方式
    3.5 本章小结
4 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驱动的发现与初始化模块
        4.1.1 SIS Miniport模块驱动
        4.1.2 RAID适配卡驱动的发现
        4.1.3. RAID适配卡的初始化
    4.2 IO模块
        4.2.1 建立IO模块
        4.2.2 启动IO模块
    4.3 双控制器模块
        4.3.1 双控制器服务中断的避免
        4.3.2 双控制器数据丢失的避免
        4.3.3 双控制器系统恢复
    4.4 MSI中断控制模块
        4.4.1 PCIe设备使用Message Address字段
        4.4.2 Message Data字段
        4.4.3 FSB中断消息总线事务
    4.5 用户Windows设备驱动和CLI的安装模块
        4.5.1 准备条件
        4.5.2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
        4.5.3 CLI的安装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及应用
    5.1 系统测试
        5.1.1 功能测试
        5.1.2 性能测试
    5.2 系统应用
        5.2.1 应用概述
        5.2.2 运行实例
        5.2.3 应用效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个人电脑应用RAID技术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案一:双硬盘+硬件 RAID1 方案
2 方案二:双硬盘+软 RAID 方案
3 方案三:一固态硬盘+双硬盘+软件 RAID1 方案
4 方案四:一固态硬盘+双硬盘”+硬件 RAID1 方案

(9)磁盘阵列组建与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磁盘阵列技术基础
2 磁盘阵列的配置
    2.1 组建并配置硬件RAID 5磁盘阵列
    2.2 使用Windows系统工具组建软RAID
        2.2.1 Windows动态磁盘管理
        2.2.2 动态磁盘的卷类型
        2.2.3 在Windows中组建并配置软RAID 5

(10)基于iSCSI的软件RAID的小型企业网络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iSCSI 介绍
2 软件 RAID 控制器
3 基于 iSCSI 的软件 RAID 功能的低成本 SAN 方案
    3.1 网络方案构建
        3.1.1 iSCSI Target
        3.1.2 iSCSI Initiator
        3.1.3 软件RAID
    3.2 方案测试及结果分析
        3.2.1 测试变量设置
        3.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3 小型企业应用基于iSCSI的软件RAID组网的可行性分析
4 结 论

四、磁盘阵列何需RAID卡(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区加密的固态盘阵列验证和试验[D]. 王进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基于双引擎的高效能存储系统的研究[D]. 张晋荣.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基于Linux系统裁剪的RAID自动配置[D]. 张健. 东南大学, 2016(03)
  • [4]可重构堆叠存储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研究[D]. 王振升.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5]商用存储系统RAID新技术研究与实践[J]. 俞晓静,刘礼加. 中国金融电脑, 2016(03)
  • [6]基于磁盘阵的高速并行采集存储系统研究[D]. 刘洋.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8)
  • [7]Blue Hawk系统迁移到Windows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高克非.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个人电脑应用RAID技术案例[J]. 曹晔.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01)
  • [9]磁盘阵列组建与配置[J]. 蔡向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32)
  • [10]基于iSCSI的软件RAID的小型企业网络解决方案[J]. 张丽杰,侯俊英,许刚. 测试技术学报, 2011(05)

标签:;  ;  ;  ;  ;  

为什么磁盘阵列需要 RAID 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