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微创神经外科

未来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微创神经外科

一、未来神经外科发展方向——微侵袭神经外科(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静[1](2020)在《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神经导航在颅底肿瘤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颅底肿瘤是神经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一类疾病。颅底肿瘤手术困难的原因在于肿瘤位置深在不易暴露、颅底骨质凹凸不平、颅底走行众多血管及神经,且操作空间狭小,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常见。巨大颅底肿瘤多由于对周围组织的推挤、侵蚀导致正常解剖结构破坏。而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如何能在术前确定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难点。对于手术切除的颅底肿瘤患者应做到充分的术前检查,而当前医学设备均采集的是人体某一层面的组织器官信息,反应的是二维数字断层图像。因此,临床医师需要进行反复阅片,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在脑海中进行虚拟构建,了解肿瘤位置及周围组织情况,进而模拟手术入路,而这种传统模式不仅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敏感度和准确性较低。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神经导航技术不仅可以在同一帧影像上同步化显示多种信息,更好地实现不同成像模式间的优势互补及交叉验证,还可以在神经导航的引导下实时、动态、全方位的显示手术进程,使手术过程“数字化”,进一步的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进一步实现“精准神经外科”的理念。目的:利用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神经导航系统,用以指导颅底肿瘤开颅术中的过程,以期达到“最大化地切除病变,最小的脑功能损伤,最佳的术后恢复”的3M目标。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且行开颅术的50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及头颅MRI、MRA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均随访3-6个月。根据是否在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神经导航系统下指导手术分为融合组和常规组。融合组27例于术前使用3D slicer进行影像融后设计手术入路并联合神经导航行手术治疗。常规组23例行基于二维影像学结合颅脑模型的术前手术设计及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长、术中输血量、肿瘤全切率、术后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291.6±25.7 min,常规组平均349.9±120.3 min,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32<0.05)。融合组术后住院时间15.7±2.1 d,融合组17.6±3.3 d,融合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3<0.05)。融合组全切21例(77.8%),次全切6例,常规组全切15例(65.2%),次全切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0.05)。融合组术中输血6例(22.2%),未输血21例,常规组术中输血10例(43.5%),未输血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0.05)。融合组出现术后并发症3例(11.1%),常规组 9 例(39.1%),两组差异显着(P=0.021<0.05)。结论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精准手术设计对颅底肿瘤的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在减少手术时长、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屈洪彬[2](2020)在《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导致边界难以辨别,肿瘤全切十分困难,而肿瘤切除范围又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因此,力求最大安全范围内肿瘤切除是其首选治疗策略。随着人类对大脑功能网络图谱研究的深入,对于靠近、累及或侵犯重要功能区的胶质瘤,手术理念已由“解剖模式”发展为“解剖-功能模式”,对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以确保患者术后良好生活质量。而平衡好手术切除程度与神经功能保护的天平是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关键,将直接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好坏挂钩。术中如何辨别肿瘤边界是决定肿瘤切除程度的关键,而明确毗邻、受累或被侵犯的功能区皮层分布及皮层下传导纤维束走形与肿瘤组织的位置关系和确保传导通路完整性是预防手术损伤造成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最有效方法。随着多模态磁共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唤醒麻醉、神经电生理定位及监测技术和荧光导航等众多新型辅助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术者提供了众多选择。本研究通过比较基于清醒开颅联合多种辅助手术技术和常规手术在功能区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对比其在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术后功能恢复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探讨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结合影像资料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脑功能区胶质瘤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精准手术组20例,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常规MRI进行三维重建来辅助术前手术计划的设计;术前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精准定位肿瘤位置,指导切口设计;术中切开硬膜后应用超声定位肿瘤大小及位置,选择合理入路并辅助筛查肿瘤残余;荧光导航技术实现肿瘤边界可视化引导切除。术中唤醒联合神经电生理定位技术定位中央沟、运动感觉及语言功能区,并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感觉、运动及语言皮下通路的完整性,指导术中对功能区皮质及皮下通路的保护。常规手术组20例,术前根据术前MRI定位肿瘤位置及与解剖功能区关系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在常规白光显微镜下,通过脑回和脑沟定位功能区,根据肿瘤质地和颜色等判断肿瘤边界及切除程度。两组患者均于术后48~72h内复查MRI,对比术前MRI,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程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分)、术后住院时间(天)及术后并发症(癫痫、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等情况。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力及语言功能评估并记录,出院后通过门诊复查、微信或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随访6个月,并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术后KPS评分、肌力及语言功能评估,并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记录两组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变化及恢复情况。根据随访时患者的生存状态,统计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记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在性别、年龄、术前KPS评分、肿瘤体积、肿瘤位置、术后病理等方面(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精准手术组肿瘤全切除15例(75%),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肿瘤全切除8例(40%)(P=0.025<0.05);精准手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15±3.453天,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的16.35±4.107天(P=0.011<0.05);精准手术组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为3例(15%),显着少于常规手术组的9例(45%)(P=0.034<0.05)。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果,精准手术组患者存在永久性语言或运动功能障碍1例(5%),少于常规手术组的6例(30%)(P=0.037<0.05);精准手术组术后KPS评分为75.50±14.318分,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的65.00±16.384分(P=0.037<0.05);精准手术组患者术后复发2例,显着少于常规手术组的9例(45%)(P=0.013<0.05)。精准手术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评估(MSSNS)评分为56.18±2.292分与手术后为55.68±2.222分无明显变化(P=0.939>0.05)。结论: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程度,显着降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对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明星[3](2019)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神经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7年8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行经鼻蝶窦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分析,根据肿瘤大小进行分类:垂体巨大腺瘤6例;垂体大腺瘤40例,垂体微腺瘤14例。按照功能分类:无功能垂体腺瘤22例;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PRL)16例;促甲状腺垂体腺瘤(TSH)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腺瘤(ACTH)9例;激素分泌混合型垂体腺瘤5例。统计60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该术式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经验总结,并对手术患者进行6-52个月的随访,平均18.6±3.2个月。结果本文60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中,肿瘤全切46例(80%),次全切除10例(16.7%),部分切除4例(3.3%),临床症状改善52例(86.7%)。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30例(30/38,78.9%),降低3例(3/38,7.9%),无改善5例(5/38,13.2%)。其中8例垂体瘤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嗅觉障碍。随访过程中,复发15例,再次手术7例,γ刀治疗8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具有手术疗效明确,术中术野清晰,手术损伤小,肿瘤全切除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垂体瘤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图0幅;表1个;参124篇。

张晓彪[4](2019)在《内镜神经外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内镜神经外科主要包括脑室镜外科、经鼻内镜颅底外科、经颅内镜锁孔外科、内镜经通道外科和内镜脊柱外科,其中脑室镜外科和经鼻内镜颅底外科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回顾神经内镜技术早期应用历史、了解内镜神经外科现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内镜神经外科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将有所助益。

周静,郭玉慧,侯维娟,谭小琴,高燕华,王伟民[5](2017)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作者调查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深入了解《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作者的需求,从而改进办刊方法,提升办刊质量。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二维码向作者收集投稿的关注点及建议等相关数据和资料,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5份,问卷调查主要作者群年龄在2550岁,工作年限≤20年,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主治医师及以下职称,任职于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作者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阅读本刊,投稿时关注:杂志是否为核心期刊、审稿和发表周期,投稿目的主要为公布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作者对杂志审稿速度和发表速度的满意度较低,希望能加快速度。作者均表示正在使用微信,但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数量偏少。多数作者表示会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但对学术不端认识不够全面。结论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编辑应根据作者投稿关注点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吸引更多稿源,实现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张永哲[6](2016)在《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被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在书中成像以及神经导航技术的作用下,微侵袭神经外科理念出现了较为显着的突破,并且让脑实质内病变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也出现显着的改变,精准神经外科理念作为这种新理念的发展,通过对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对脑重要功能结构进行标记和保护,尽可能让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本文就对微侵袭神经外科这种全新的治疗理念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不断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董楠,丁涟沭,孙晓阳[7](2013)在《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是一项影像神经外科的新技术,它把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和立体定向技术通过计算机相结合,成为近年来微侵袭神经外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虚拟的数字化影像和实际的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的联系,能在脑部手术中提供实时的定位导航。通过此系统可以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还可以精确定位术中病灶,并能够以最小的损伤使颅内病灶完整切除。本文对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的发展、构成、原理、临床应用、影响神经导航准确性的因素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熊云彪[8](2013)在《内镜在神经外科中应用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神经内窥镜发展已有100余历史,我国开展已有20余年,据统计[1]1998年至2008年,内镜相关论文:581(中文)、17(英文),学术论文占63%。文章排名:广东(14%)、北京(13%)、湖北(9%)、山东(9%)。开展的医院:省级508家、地区264家、县级7家。报告病例数9859例,脑肿瘤50%。我省开展有10年,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2010年05月开展神经内窥镜工作3年来,收治181例,其中女性57人,男性124人。IAC 49例;脑积水46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并脑积水41例;DWS 9例;CDSH 3例;脉络膜囊肿2例;鞍上池囊肿2例;AVM 2例;星形细胞瘤7例;垂体瘤2例:胆脂瘤2例;淋巴瘤2例;室管膜瘤2例;中枢神经细胞肿瘤1例;血管

许百男,陈晓雷[9](2011)在《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文中研究说明早在1917年,现代神经外科的奠基人,Harvey Cushing教授就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必须精细准确,手法细腻,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概念,这可以认为是最早期的精准神经外科理念。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诊疗技术和手段的落后,神经外科的发展还很难达到"精准"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代神经外科有了大的飞跃。CT及磁共振

马文斌,苏长保[10](2011)在《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中的发展及现状》文中提出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即是IGS,IGS

二、未来神经外科发展方向——微侵袭神经外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神经外科发展方向——微侵袭神经外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神经导航在颅底肿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图像引导神经外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2)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临床表现
    1.4 影像学资料
    1.5 病理资料
2 方法
    2.1 术前评估
        2.1.1 术前影像学评估
        2.1.2 术前神经功能评估
    2.2 手术方式及流程
        2.2.1 精准手术组
        2.2.2 常规手术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手术情况比较
    3.3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3.4 手术前、后KSP评分比较
    3.5 术后功能状态及恢复情况比较
    3.6 精准手术组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评估情况
    3.7 手术预后情况比较
    3.8 典型病例
        3.8.1 病例(一)
        3.8.2 病例(二)
4 讨论
    4.1 多模态影像技术对于功能区脑胶质瘤切除手术方案设计的意义
    4.2 神经导航联合超声对于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切口设计及肿瘤定位的意义
    4.3 术中超声联合荧光导航对于功能区脑胶质瘤切除手术中切除程度的意义
    4.4 术中唤醒联合电生理监测对功能区脑胶质瘤切除手术过程中功能区定位及监测的意义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策略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概述
        1.1.2 影像学检查
        1.1.3 内分泌检查
        1.1.4 手术方法
        1.1.5 疗效评价
    1.2 结果
    1.3 附表及附表
    1.4 讨论
        1.4.1 经鼻蝶神经内镜与其他手术方式比较
        1.4.2 神经内镜面前的难题
        1.4.3 各类型垂体瘤的特点
        1.4.4 手术相关并发症
        1.4.5 神经内镜手术注意事项及要点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垂体瘤
    2.1 垂体瘤的分类
    2.2 内镜的发展历史
    2.3 经鼻蝶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切除垂体瘤疗效对比
    2.4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的对比的优缺点
    2.5 神经内镜治疗垂体瘤的的手术疗效
    2.6 神经内发生镜并发症原因的分析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内镜神经外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经内镜技术的早期应用
二、内镜神经外科现状
    1. 脑室镜外科
    2. 经鼻内镜颅底外科
    3. 经颅内镜锁孔手术
    4. 内镜经通道手术
    5. 内镜脊柱外科
三、内镜神经外科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作者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问卷设计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表1)
    2.2 阅刊渠道及投稿经历调查
    2.3 微信的使用
    2.4 对学术不端的认知
3 讨论
    3.1 投稿经历
    3.2 投稿目的和撰稿动力
    3.3 微信新媒体的应用
    3.4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了解
    3.5 综合评价与建议

(6)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精准神经外科平台
三、精准神经外科适应症
四、精准神经外科未来发展
五、结束语

(7)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
2 构成及工作原理
3 神经导航的临床应用
    3.1 胶质瘤手术治疗[6]
    3.2 功能区病变的切除
    3.3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3.4 癫痫的外科治疗
    3.5 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14]
    3.6 切除脑内微小病变[15]
4 影响神经导航精确性的因素
    4.1 影像学因素[17]
    4.2 注册皮肤坐标移动[18]
    4.3 术中脑组织移位[19]
5 神经导航系统的优缺点
    5.1 神经导航的优点[20]
    5.2 缺点[19]
6 神经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未来神经外科发展方向——微侵袭神经外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神经导航在颅底肿瘤术中的应用[D]. 刘静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清醒开颅的精准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研究[D]. 屈洪彬. 河南大学, 2020(03)
  • [3]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D]. 明星.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内镜神经外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 张晓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03)
  • [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作者调查及分析[J]. 周静,郭玉慧,侯维娟,谭小琴,高燕华,王伟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09)
  • [6]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J]. 张永哲. 中国培训, 2016(18)
  • [7]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J]. 董楠,丁涟沭,孙晓阳. 现代医学, 2013(12)
  • [8]内镜在神经外科中应用的一些思考[A]. 熊云彪. 2013年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论文集, 2013
  • [9]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J]. 许百男,陈晓雷. 中华外科杂志, 2011(08)
  • [10]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中的发展及现状[J]. 马文斌,苏长保. 中华外科杂志, 2011(08)

标签:;  ;  ;  ;  ;  

未来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微创神经外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