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一、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雨[1](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以不断提升,但同时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历来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增强,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自然基础、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精神基础、制度基础。该研究在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研读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依据双流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地调研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一般、较低的三个村,以双流区为例,结合成都市双流区及全国的官方数据及相关素材,进一步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目前,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是:治理布局方案适宜实地,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居住生活条件有效改善;专项治理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事业不断发展,村民文化生活愈加充实。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总体性规划的缺失、基层组织责任的缺位、村民文化素养的欠缺、治理机制体制的漏洞等因素,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基层组织治理力量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待加强;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村容村貌建设同质化;治理质量水平不均衡,环境污染形势有待改善;村民自身环保意识淡薄,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治理反弹回潮现象明显,后续治理成效难保障。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需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注重保护,彰显特色;村民自治,强化意识;建管并重,稳定运行;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的治理原则,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推广典型示范,营造良好建设氛围;推进重点任务,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发挥多方力量,提升文明健康意识;严格监督考核,落实治理保障措施等一系列治理对策。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以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永华[2](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乡村发展路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成都经过十余年的城乡统筹实践,乡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城乡统筹的积极探索下,成都出现了多样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但也面临经济效益不够高、保障制度滞后、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另外,现有的农村土地交易制度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当前遇到的一系列困境,寻求一条适合成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学的、有效的乡村发展路径是目前成都面临的关键性难题。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乡村空间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出成都市乡村发展路径的构建应重点从农业经营方式优化、农业空间布局落位(包括未来农村空间规模匡算)、和农村土地交易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展开。其次通过成都现状主要农地经营方式对比研究,总结出成都现行农业经营方式在经营规模、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农业风险防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问题。第三,成都现状乡村空间特征研究。通过对成都现状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情况、现状产业空间布局以及现状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布局特征进行梳理,为后文空间规模的确定和空间布局落位奠定研究基础。第四,成都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方向研究。通过成都市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的历程概述和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梳理,提出现有模式的优化建议和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交易的改革方向展望。最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论文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乡村发展路径的设定,即是优格局、调方式、落空间和保制度等四个方面的政策组合。优格局即通过构建合理的城乡市域空间格局,由以往的“大城市带大农村”转变为“大城市+特色镇+农村地区”,以特色镇为抓手,构建“特色镇+林盘(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调方式即通过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培育新型农地经营主体优化现有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落空间即运用空间规划的手段,构建市域农村空间发展基本格局,引导农村人口、产业集聚发展;保制度即以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为根本路径,建立农村空间发展的制度保障。论文以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走廊系列规划为例,对以上发展路径作了具体阐述。以期能为未来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冯志峰[3](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康健[4](2018)在《成都市金堂县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对提升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全方位的区域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出台各种刺激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政策以及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使城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快速推进的态势。就全国来说,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60%左右,具体到四川省而言,由于地区差异巨大,省城成都的城镇化率一枝独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具体到成都市而言,又存在地区差异的问题,五城区的城镇化率达到100%,而金堂县的城镇化率截止2017年尚只有38%,差异巨大。本文从总结归纳前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观点、见解以及研究成果开始,通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金堂县的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开展质量评价工作,总结出金堂县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给出具有操作意义的建议和意见。金堂县作为全省、全市知名的人口大县,多年以来给世人的印象是面积大、人口多、农业大县,经济水平低,城镇建设一般,人民不富裕。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堂县城镇化水平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成都市其它区(市)县、四川省其它县级行政区对比,金堂县的城镇化率还有可观的差距,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金堂县的城镇化质量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城镇产业弱势、经济增长粗放、财政金融风险高启、精神文明水平较低、环境有所恶化、“三农”问题变质转化等。通过对成都市金堂县城镇化质量开展评价研究,对丰富学术领域在县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县域这个重要层面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成果有所助益,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能提供给其它研究者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在人口转化、城镇规模、经济体量、产业类型等各方面的细致分析和关于城镇化质量的问题提炼和解决建议,有利于丰富地方城镇化工作对策,而由于金堂县大部处于川中丘陵地区,上述城镇化质量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对处于我省广大丘陵地区的兄弟市县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曾倩[5](2014)在《双流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关系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从2002年开始,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锁定农民、农村和农业为主题的三农问题,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三农问题当成施政的重点工作来开展。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业国,70%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当前农业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议议题确定为大力振兴我国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文章在对国内外农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前提下,从双流县文化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和农民群体两个方面对双流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双流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思想上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文化部门未能很好的履行领导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文章最后在吸取了其他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流县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转变政府文化部门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在做公共财政预算时,将资金适度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利用看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朱笔[6](2013)在《XXX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转型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有投资公司近25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已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的主体,为我国地方城市(镇)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地方国有投资公司的生存、运营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引导地方国有投资公司量体裁衣尽早制定转型发展战略,为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因地制宜建立适势的转型机制和提供必要的转型条件,实现地方国有投资公司转型发展正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立足双流县国有投资公司运行、发展环境,选取了XXX建设投资公司转型战略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及波特五力模型对县级国有建设投资公司进行了外部环境影响分析,并就存在的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矩阵评价(EFE);其次,通过对XXX建设投资公司的发展历程、现有产业、经营模式及绩效、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介绍,详细分析其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并运用评价矩阵(IFE)作出最终评价;再者,根据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实证公司的转型战略选择。最后,本文通过战略评估,就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制定出了详细的战略实施建议和控制、保障举措。当前,尽管国家加强了对国有投资公司的管控力度,地方国有投资公司的发展势头开始放缓,各行业优化、重组正在加剧;但长远看来,随着国家对国有投资公司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调整,成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必将助推地方国有建设投资公司的持续、长远发展。因此,地方国有建设投资公司唯有及早确立适当、长远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施成功的战略管理,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论文通过对XXX建设投资公司大力促进任务型平台公司向产业经营实体公司转型的战略研究,旨在能够为国内处于相似情况的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有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希期呼吁党和政府重视、关心、支持地方国有公司战略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保障。

谭娟[7](2013)在《双流区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调研项目的案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经济中最为活跃、最富朝气的力量,已经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既是中国银行全面贯彻中央精神、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自身结构调整,促进业务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年以来,中国银行总行更着重、着力强调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重要性,专项核定新增投放额度、专项配置业务推动费用,保障中小企业的提款需求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以积极贯彻落实分行“毫不动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拓展力度”工作要求,以“中小企业精品网点建设”践行网点转型发展目标,以“中小企业伙伴计划”带动网点共同发展,以“优化总量年审流程”促进资源的再分配与再利用,在全国营造做大做优中小企业的业务拓展氛围,以燎原之势在全辖掀起叙作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高潮。为更好地服务当地中小客户,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水平,中国银行多策并举,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及银监部门号召,扎实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源头着手、从规模着眼、从创新着力,全面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佳伙伴。2008年以来,中国银行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推行信贷业务“工厂化”运作,以期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规模化、精细化、流程化操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所谓“信贷工厂”(Credit Factory),意指银行像工厂制造标准化产品一样对信贷业务进行批量处理。具体而言,就是银行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险控制等进行批量操作,将业务管理流程划分为寻找客户来源渠道并确定目标客户,客户上门调查并收集资料,信贷提案,贷款审批,发放审核,贷后管理,年审等环节,按照业务流程设置岗位,各管一段,各施其职,流水化、工厂式作业,起到了较好的促进效果。中国银行双流分行地处成都平原腹地,位于四川打造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域—双流县,存贷款双双突破百亿大关,是成都地区唯一一家分行级的四川省直属行。双流县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目前辖18个镇、6个街道,94.2万人口。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7年位居全省首位,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第18位。2012年,全县新登记私营企业1162户,私营企业在册总数达9390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953户,个体工商户在册总数达41240户,双流县民营经济总量达436.6亿元,位居成都市第二;经济完成增加值326.35亿元,排名全市第一,双流县也是全市仅有的2个民营经济总量突出400亿元大关的区县之一。近年来,双流县抢抓国家实施国家二次振兴计划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计划、四川省强力打造全省经济增长的第二极,打造天府新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等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成都市委的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临空经济为特色、现代农业为本底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继续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示范县。2013年是双流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国银行双流分行将在四川省分行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支持双流县经济转型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中行多元化服务功能,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多渠道、全方位支持优质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前期了解,双流县基本具备业务发展要素,故针对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在双流分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二级信贷工厂”而进行相关内容的调研。中国银行总行对“信贷工厂”进行差别化管理,原则上仅在一级分行设置一级“信贷工厂”。在经济较为发达、社会诚信度较高、资源配置符合要求的直属分行、二级分行可设“二级信贷工厂”,根据中国银行总行和省行的战略安排,按照总行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将结合双流当地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特点及授信管理要求,按要求做好了各项业务标准作业程序等制度建设的准备工作。并制定行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不能消除风险,目地也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在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以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均衡。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过程中,应传导“实质重于形式”的中小企业授信文化,以客户为中心,执行差异化利率定价,优化客户结构,夯实客户基础,扩大新模式复制范围,建立小企业营销渠道,全面敞开小企业服务窗口,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利用我行国际结算等优势产品,提升服务层次,满足优秀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根据调研,我们得出以双流分行现在的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控制水平,应该单独设置“信贷工厂”新模式的结论。本文第1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情况,介绍中国银行对于区域中小企业业务的探索,引出中银“信贷工厂概念;第2章主要介绍了双流经济发展概况及水平,得出该区域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适宜程度;第3章通过对双流中小企业市场发展机遇和载体状况进行分析,回顾了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第4章介绍双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双流县加快中小企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对在该区域开展中小企业业务适合与否进行客观评估,第5章则通过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推进的方案;第6章则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分析中行在该区域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举措和方案;第7章全方位论证中行在双流设立“二级信贷工厂”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防范风险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方式;第8章进行全文总结,指出创新点和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站在银行的角度,且是笔者亲自参与的项目调研评估,通过对双流区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调研项目的案例设计,对中国银行支持双流地区中小企业的市场做调研,将实际工作与理论相结合,对其他金融机构如何分析特定区域的市场情况,起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的不足在于由于工作的原因使得案例叙述较多,评估方法的创新上有所欠缺,未来还需要将评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杨焕君[8](2013)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到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本文选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双流县为样本,以双流县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背景,重点分析双流县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文献综述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和成果,同时对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不同学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双流县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比较分析法去分析具体问题,力争全面揭示双流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并找出污染源。研究表明,双流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村民环保意识不强有很大的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村民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农药、化肥、地膜等的过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集约化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染物很多并没有真正的经过处理及有效的循环利用,这也是农村环境压力增大的一个原因。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得秸秆等生物能的浪费、煤的使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大以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都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对不是很高,虽然政府部门加大了环保宣传力度,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环境保护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是十分了解,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也不是很大。最后,笔者针对双流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吴昊[9](2012)在《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双流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本文通过对城乡统筹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涵盖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和城乡环境统筹等三个方面共11个指标的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2、利用2008-2010年数据进行四川省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0年,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以标准值1.0000衡量,2008年最低,为0.7727,2009年城乡统筹度有一定上升,综合评价指数为0.8307,上升0.0580,2010年双流县城乡统筹程度进一步提高,综合评价指数达到0.9099,上升0.0792,为2009年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1.37倍,说明城乡差距在2009年后以更快的速度逐渐缩小。3、结合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结果,针对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更合理科学地应用,从理顺构建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和提高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方面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思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树明[10](2012)在《实施科普惠农 统筹城乡发展——双流县实施科普惠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是科协系统投身统筹城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牛鼻子的功效。笔者认为:在农村,抓农村科普就是抓现代农业,抓现代农业就是抓农技协,农技协工作的落脚点就是科普惠农兴

二、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美丽乡村建设
        2.1.2 农村人居环境
        2.1.3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2.2.2 列宁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3.1 保护生态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自然基础
    3.2 完善配套设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3.3 提升生活品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3.4 优化人文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基础
    3.5 健全建管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制度基础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做法及成效分析
    4.1 样本的选择
        4.1.1 成都市双流区的基本情况
        4.1.2 选择成都市双流区作为调研对象的理由
    4.2 基于成都市双流区三个幸福美丽新村的案例分析
        4.2.1 样本村的选择
        4.2.2 样本村的概况
        4.2.3 样本村的问卷调查分析
        4.2.4 样本村的访谈分析
    4.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成就及经验
        4.3.1 治理布局方案适宜实地,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4.3.2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居住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4.3.3 专项治理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提高
        4.3.4 公共服务事业不断发展,村民文化生活愈加充实
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5.1.1 基层组织治理力量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待加强
        5.1.2 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村容村貌建设同质化
        5.1.3 治理质量水平不均衡,环境污染形势有待改善
        5.1.4 村民自身环保意识淡薄,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
        5.1.5 治理反弹回潮现象明显,后续治理成效难以保障
    5.2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原因分析
        5.2.1 历史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5.2.2 政策因素:总体性规划的缺失
        5.2.3 主导因素:基层组织责任的缺位
        5.2.4 主体因素:村民文化素养的欠缺
        5.2.5 制度因素:治理机制体制的漏洞
6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更新理念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先导
        6.1.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绿色发展理念
        6.1.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理念
    6.2 坚持原则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保障
        6.2.1 因地制宜,统筹考虑
        6.2.2 注重保护,彰显特色
        6.2.3 村民自治,强化意识
        6.2.4 建管并重,稳定运行
        6.2.5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
    6.3 科学施策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根本
        6.3.1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6.3.2 推广典型示范,营造良好治理氛围
        6.3.3 推进重点任务,完善基础公共设施
        6.3.4 发挥多方力量,提升文明健康意识
        6.3.5 严格监督考核,落实治理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 B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干部调查问卷
附录 C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区级访谈提纲
附录 D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级访谈提纲
附录 E 双流区农村基本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乡村发展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由来和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辨析
        1.2.1 农村土地
        1.2.2 小农经济
        1.2.3 农业企业
        1.2.4 农业共营制
        1.2.5 国外土地私有制背景下的家庭农场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
        1.4.1 国内外乡村空间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1.4.2 成都市现状典型农业经营模式对比研究
        1.4.3 成都现状农业空间特征研究
        1.4.4 成都市土地交易制度改革模式研究
        1.4.5 成都乡村发展新路径构建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文献综述
    2.1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
        2.1.1 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2 四川省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3 成都市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2 关于农业经营方式
        2.2.1 关于小农经济的问题
        2.2.2 关于农业企业的问题
        2.2.3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
        2.2.4 关于小规模家庭农场的问题
        2.2.5 关于土地私有制下家庭农场的问题
    2.3 关于农村空间发展路径的问题
        2.3.1 关于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转移的问题
        2.3.2 关于推进城镇化与农村人口规模问题
    2.4 关于土地交易制度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乡村发展路径实践研究
    3.1 国内外典型农业经营方式研究
        3.1.1 国外土地私有制背景下的农场式经营
        3.1.2 从土地经营权的制度来看,小规模家庭协作式经营是日本的农地经营方式。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了小规模家
        3.1.3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
        3.1.4 “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模式
        3.1.5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3.1.6 小规模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3.2 国内外农村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3.2.1 国内大城市农村空间发展研究
        3.2.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分析
    3.3 国内外土地交易方式对比研究
        3.3.1 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梳理及优化建议
        3.3.2 国内外建设农村土地市场的探索
        3.3.3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交易的改革方向展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农地经营方式对比研究
    4.1 以川西林盘为代表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分析
        4.1.1 成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
        4.1.2 以川西林盘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4.1.3 以川西林盘为代表的小农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4.2 成都典型“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模式分析
        4.2.1 成都“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模式的基本情况
        4.2.2 成都“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模式的发展成效
        4.2.3 成都“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模式的目前存在的问题
    4.3 成都崇州“农业共营制”模式分析
        4.3.1 农业共营制的发展历程
        4.3.2 农业共营制的成效
        4.3.3 农业共营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现状乡村空间特征研究
    5.1 成都市域城镇化进程概况
        5.1.1 中心城区仍为城镇化主战场
        5.1.2 卫星城城镇化逐步提速
        5.1.3 区域中心城城镇化动力不足
    5.2 成都市现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特征
        5.2.1 新型社区建设点多量大,但村庄分布空心化现象明显
        5.2.2 新型社区向城镇集聚趋势明显
        5.2.3 沿山、沿河、沿路现象显着
        5.2.4 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发展趋势
    5.3 成都市现状农业产业布局特征
        5.3.1 现状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5.3.2 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空间关系对比
    5.4 成都现状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布局
        5.4.1 现状文化资源分布
        5.4.2 现状风景名胜区分布
        5.4.3 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都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的模式研究
    6.1 成都市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的历程概述
    6.2 成都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梳理及优化建议
        6.2.1 现行土地流转模式梳理
        6.2.2 优化建议
    6.3 成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交易的改革方向展望
        6.3.1 成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探索
        6.3.2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改革方向展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农村发展路径构建
    7.1 成都市城乡发展格局优化策略
        7.1.1 框定成都市未来农村空间规模,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
        7.1.2 构建“特色镇+林盘(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发展思路
    7.2 成都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优化策略
        7.2.1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7.2.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7.2.3 持续扶持和培育新型农地经营主体,优化规模化经营方式
    7.3 成都农业农村空间布局指引
        7.3.1 构建市域农村空间发展基本格局,引导农村人口、产业集聚发展
        7.3.2 以“大美田园”示范走廊为例,引导农业产业、人口有效集聚
    7.4 成都农村土地交易制度保障
        7.4.1 建立建全农用地流转制度的法律法规
        7.4.2 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对象及范围
        7.4.3 建立土地市场基础制度
        7.4.4 建立健全严格的多方面市场监管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议完善并持续推进成都“五个一”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路径
        8.2.2 建议逐步建立健全农用地流转制度的法律法规
        8.2.3 建议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对象及范围
        8.2.4 建议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4)成都市金堂县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城镇化相关理论
        2.2.2 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方法
第三章 金堂县城镇化质量现状分析
    3.1 县域概况
    3.2 在全市各区(市)县的水平
        3.2.1 城镇化率水平
        3.2.2 人口与经济水平
        3.2.3 分析小结
    3.3 金堂县城镇化现状
        3.3.1 各镇(乡)非农业人口现状
        3.3.2 各镇(乡)城镇建成区现状
        3.3.3 分析小结
    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金堂县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原则及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来源及选择依据
        4.2.2 具体指标
第五章 金堂县城镇化质量评价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原始数据及其标准化
    5.3 金堂县城镇化质量评价
        5.3.1 分析内容及过程
        5.3.2 结果解释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人口转化指标方面
        5.4.2 经济增长指标方面
        5.4.3 基础设施建设指标方面
        5.4.4 社会及科教文卫发展指标方面
        5.4.5 环境改善指标方面
        5.4.6 城乡协调指标方面
第六章 金堂县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弱势的城镇产业导致“农转非”动能乏力
    6.2 粗放的经济增长降低“高增速”转化效能
    6.3 地方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压迫愈显
    6.4 侧重于物质增长助涨“坏人变老”现象
    6.5 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不足
    6.6 “三农”问题的变质转化趋势呈现新变数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双流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3. 双流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3.1 双流县农村文化现状背景
    3.2 调查情况
    3.3 对文化工作者的调查分析
        3.3.1 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3.3.2 文化工作部门受访者分析
    3.4 双流县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了解和意见调查
        3.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3.4.2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基层视角
        3.4.3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乡镇的视角
4. 双流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诊断
    4.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4.2 政府工作效度不足
    4.3 专业人员的不足
    4.4 资金投入不足
    4.5 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
    4.6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5. 双流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策略
    5.1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建设
        5.1.1 加强干部责任意识与提高工作效度
        5.1.2 将农村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5.1.3 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5.2 增大资金投入力度
        5.2.1 拓展资金来源
        5.2.2 健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体系
        5.2.3 完善文化体制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
    5.3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建设
    5.4 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
    5.5 着力建设普惠型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5.6 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XXX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分析思路及方法
        1.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2 分析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与意义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双流县发展概况
    2.2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行业环境分析
    2.4 公司的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
        2.4.1 公司的关键外部机会
        2.4.2 公司的关键外部威胁
    2.5 公司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管理经营状况介绍
        3.1.1 公司发展历程
        3.1.2 公司管理体制
        3.1.3 公司当前经营产业状况
        3.1.4 公司现有经营模式及绩效
    3.2 与竞争对手的对比
        3.2.1 在县属国有投资公司中处于领导地位
        3.2.2 较外来竞争者处于暂时弱势地位
    3.3 公司关键优势和劣势分析
        3.3.1 公司关键内部优势分析
        3.3.2 集团内部劣势分析
    3.4 内部要素评价(IFE)矩阵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转型战略选择
    4.1 企业转型期战略类型分析
    4.2 公司相关多元化经营实体业务分析
        4.2.1 土地整理和拆迁管理
        4.2.2 物业管理
        4.2.3 建设管理服务
        4.2.4 管网建设、经营
        4.2.5 房地产开发
    4.3 公司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4.3.1 战略目标设定的指导思想
        4.3.2 战略目标的形成
        4.3.3 公司转型战略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评估、实施与控制
    5.1 转型战略制定与实施匹配度评估
        5.1.1 领导者风格与战略匹配度
        5.1.1.1 公司领导者风格分析
        5.1.1.2 领导者风格对战略实施的优势
        5.1.1.3 领导者风格对战略实施的劣势
        5.1.2 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度分析
        5.1.3 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匹配度分析
        5.1.4 战略资源与战略匹配度分析
        5.1.5 激励机制与战略实施匹配度分析
        5.1.6 动态控制系统与战略匹配度分析
    5.2 公司转型战略实施与控制建议
        5.2.1 战略实施建议
        5.2.1.1 制订明确的战略实施计划
        5.2.1.2 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经营实体
        5.2.1.3 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1.4 奋力打造“哑铃型”企业,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5.2.1.5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养
    5.3 战略控制、保障措施
        5.3.1 完善战略控制体系,综合运用战略控制方式
        5.3.2 建立战略评价体系,防止目标偏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双流区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调研项目的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论文的主要框架
2. 双流经济发展概况及水平
    2.1 双流概况
    2.2 总体经济情况
    2.3 各产业发展情况
3. 双流中小企业市场发展机遇和载体
    3.1 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
    3.2 双流地区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的其他主要载体
4. 双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1 引导转变观念,推进中小企业提档升级
    4.2 科学统筹规划,推进中小企业集中发展
    4.3 坚持项目带动,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4.4 坚持全民创业,推进中小企业多元发展
    4.5 坚持机制创新,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5.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负担过重,创业生存难
    5.2 客观环境差,成长发展难
    5.3 扶持不到位,融资担保难
6. 中小企业授信发展概况及优劣势分析
    6.1 双流分行中小企业授信概况分析
    6.2 同业状况分析
    6.3 同业典型产品分析
    6.4 双流分行发展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7. 二级“信贷工厂”项目拟设立情况
    7.1 双流分行“信贷工厂”的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
    7.2 双流地区设立“信贷工厂”的必要性分析
    7.3 双流地区建立“信贷工厂”的可行性分析
    7.4 防范风险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方式
8. 综合结论
    8.1 全文总结
    8.2 全文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8)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农村生态环境研究
        1.3.2 国内农村生态环境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现代化
        2.1.2 农村生态环境
        2.1.3 环境保护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公地悲剧理论
3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污染严重
    3.2 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3.3 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壤污染
    3.4 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
    3.5 农村生活环境卫生有待提高
4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4.1 生产方式的变化
        4.1.1 种植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4.1.2 畜禽集约化养殖
        4.1.3 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
    4.2 生活方式的变化
        4.2.1 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
        4.2.2 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4.2.3 生活污染种类发生了变化
        4.2.4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
    4.3 城乡关系的变化
5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
    5.1 环保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5.1.1 政府环保机构职权不清和执法力度不够
        5.1.2 非政府力量参与不足
    5.2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5.2.1 农资点建设不规范及农业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5.2.2 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分布不均
    5.3 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5.3.1 农村环保法律制度的约束缺陷
        5.3.2 农村缺乏合理的信息获取制度
        5.3.3 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政府约束制度的缺失
        5.3.4 建筑垃圾处理制度的缺失
6 对策建议
    6.1 完善环保队伍建设
    6.2 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6.3 完善环保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双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城乡发展综合评价监测指标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相关理论介绍
        1.2.2 城乡发展综合评价监测指标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及统筹度衡量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城乡一体化
        2.1.2 城乡统筹发展
    2.2 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统筹度衡量
        2.2.1 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
        2.2.2 城乡统筹发展的统筹度衡量
第3章 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3.1 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3.1.2 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3.2 城乡统筹评价的方法
        3.2.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3.2.2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第4章 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
    4.1 双流县概况
        4.1.1 双流县社会、经济基本状况
        4.1.2 双流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主要措施
    4.2 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过程
        4.2.1 数据的来源与整理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处理
        4.2.4 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评价结果
    4.3 双流县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原因分析
    4.4 双流县城乡发展中问题的解决路径
        4.4.1 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4.2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实施科普惠农 统筹城乡发展——双流县实施科普惠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 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组织基础
    1. 把发展农技协列入目标管理
    2. 优化农技协发展的政策环境
    3. 创新农技协的组织体制机制
    4. 择优表彰农技协
二、深入开展“支部+协会”擂台赛, 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群众基础
三、精心组织中央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实施, 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业绩基础
    1. 申报项目时认真搞好预算
    2.批复确定科普惠农兴村项目
    3.加强资金管理
    4.加强监督考核

四、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D]. 张思雨. 西华大学, 2020(0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乡村发展路径探讨[D]. 李永华. 清华大学, 2019(02)
  •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成都市金堂县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D]. 康健.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5]双流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D]. 曾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6]XXX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转型战略研究[D]. 朱笔.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7]双流区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调研项目的案例设计[D]. 谭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8]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 杨焕君.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9]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双流县为例[D]. 吴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实施科普惠农 统筹城乡发展——双流县实施科普惠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 郑树明. 四川农业科技, 2012(02)

标签:;  ;  ;  ;  ;  

四川双流县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