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储蓄的英语谚语

关于储蓄的英语谚语

一、English Proverbs on Saving(论文文献综述)

沃尔夫冈·米德,王继超[1](2021)在《邻家的草地总是更绿——一则表达不满足的美国谚语的民俗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谚语"邻家的草地总是更绿"最早源自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一首流行歌曲。追溯梳理其词典编纂和田野收集的情况可以发现此谚语的历史和使用流变。此谚语及其变体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中。另外,它又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广告、明信片、卡通和连环画中,具有了创新使用和创新功能。经考察发现,这句相对较新的谚语表达了人们普遍体验过的不满、嫉妒和羡慕等情感,其现代应用已经十分稳固。

尹佳[2](2019)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化、国际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其形式以外宣翻译为主。因此,外宣翻译实践的成效关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外宣翻译,其中心词为翻译,但“外宣”一词既指出了中译外的方向,也明确了翻译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及动态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及发展是其传播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我国外宣翻译虽然历经了迄今为止60余年的发展,但其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局限于译本语言文字层面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不断尝试将翻译本体论的研究与边缘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注意到语言之外的因素,证明除了语言本身,制约翻译活动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注意。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到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需要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以研究其生产、传播、接受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翻译研究主要采用的各种研究视角中,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能够与外宣翻译研究产生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关联;2)在话语与社会辩证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3)在权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与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外宣翻译要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引入外宣翻译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重点分析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所选语料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既蕴含大量意识形态内容,又以实现译入语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要求,既讲求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又要对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给予关注,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探索无法满足以上多维度的需求,传统的归化或异化策略无法适应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辩证的、动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对语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从译本、翻译的传播实践以及翻译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一框架中,第一维度为译本:涉及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第二维度为翻译的传播实践,包括翻译的生产、翻译的传播与翻译的接受;第三维度为翻译的社会实践,包括翻译与权力关系,翻译与社会身份,以及翻译与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审视外宣翻译,探索外宣翻译话语实践的传播属性。研究发现:1)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审视外宣翻译,能够有效突破语言文字分析的局限性,凸显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性;2)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国际传播实践过程,对赞助人、译者、传媒以及读者的多维度思考是一种主体间性意识,这反映出信息传播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意义,对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话语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使用的话语策略密不可分,本研究从读者接受与读者反应的角度进行探索,丰富了外宣翻译的话语传播策略。

刘玉婷[3](2018)在《市场调查汉译实践报告 ——以《略谋为策的消费者年龄结构变迁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市场调查服务行业为全球经济和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的翻译素材选自作者在略谋为策市场营销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实习期间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在对该市场调查报告原文本语言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其汉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及技巧。首先,从专业词汇和非专业词汇的层面对词语的翻译进行了详细探讨,论文认为词语翻译应以保留其用词特点和文化底蕴,再适当地加以阐释和说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译文采取了直译与意译、词性转换、省译法、内嵌法等方法,以确保词语的准确性;其次,探讨了句子的翻译技巧,具体采取了逆序法、拆离重组法、增译法等方法,保证句子的流畅性。最后,作者认为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需要相辅相成,尽量保留原文的异国文化色彩。

倪璐璐[4](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王优[5](2015)在《汉英熟语的多维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何种语言,人类这一工具都必须具有功能强、体构简、耗能少的共性。语言的这一共性促发了熟语这个特殊又极具特点的语言形式的发展、演变和完善。熟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对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和变化最敏感的部分,所以研究熟语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捷地学习语言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它们的熟语是两族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社会环境、价值观及思维模式的映射。汉英熟语对比研究能为我们展开一幅清晰的两族语言文化画卷,更能深化对比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工作。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是我国汉英熟语对比研究的黄金期,成果颇丰。但据笔者统计,这些成果虽多却不够深入,系统性稍显不足,缺乏将汉英熟语进行整合讨论的论着。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七个维度对汉英熟语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以期系统地发掘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一些规律,为我国熟语以及对比语言学研究做一点工作,并为熟语翻译和语言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水文的第一章对研究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阐述,并介绍了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本章是全文的基调,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对汉英熟语的界定、特征进行了详述,比较了它们的不同;同时也以时问为序系统地梳理了汉语和英语熟语研究以及两熟语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紧接着,文章进入多维度对比研究部分——即汉英熟语的形成和理解维度、比喻维度、民俗文化维度、伦理道德维度、宗教人性观维度、思维方式维度以及审美维度。本文的第三章是从熟语形成和理解维度来对比汉英熟语,主要解析影响它们形成的各个因素。汉语熟语的形成主要受佛教、道教、诸子百家思想、着名文学作品、古代科举制度、农业经济和中医文化等七个方面的影响。英语熟语的形成则受希腊罗马神话、《圣经》、莎翁戏剧以及其他着名文学作品影响居多。在理解层面,汉语熟语重语义理据,英语熟语重语义组构。第四章是比喻维度。本章首先对比了汉英熟语主要比喻类型的差异:汉语有借喻和博喻,英语则无,取而代之的是转喻和提喻。而后,文章对汉英熟语的喻体和喻义展开对比,呈现了部分喻体和喻义完全一致的现象,但重点则放在汉英熟语比喻里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异的语言现象上。接下来是民俗文化维度的对比研究。这一维度的对比主要集中在民族习俗、地域风貌、民族心理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它们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它们在熟语里的投射。第六章是伦理道德维度。汉族和英语民族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汉族的伦理指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汉族的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英语里无论伦理还是道德都与人际关系无关,仅仅指支配或影响行为的道德标准。这种交集极少的伦理道德观反映在各自的熟语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现象。第七章宗教人性观维度是本文的第七部分。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汉族“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的“人性本善”观点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再转到分析基督教“人性本恶”人性观在英语熟语里的投射。汉语很多熟语反映了“人性水善,劝人向善,好人有好报,恶人终有恶报”的观点,而英语熟语则多表达“人违背上帝意志,生来便有原罪,法律是必须的,权力必须制衡”的思想。第八章从思维方式维度对比分析了汉英熟语的差异。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的本质是哲学思想的差异,所以本章从讨论汉英哲学思想差异入手,进而从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对推理思维、整体综合思维对个体分析思维三个层面对汉英熟语中呈现出的各种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九章是最后一个维度,审美维度。审美方式、审美心理与思维方式是相通的。汉语靠“悟”去体验和创造美,讲求“心领神会”,感性特征显着。英语民族美学受西方思维方式影响,美学范畴界定清晰、概念定义明确,强于逻辑推理和分析,抽象严谨。本章主要分析汉英这两种特点在熟语里的表现:汉语熟语遣词华丽,造句精美,情感丰沛、形式对仗,语音照应,诗情画意。英语熟语主要表现为形式和谐,直接在熟语语表上就能得出“形式”的和谐关系。对比研究的重要目的是为翻译服务,更好地解决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所以文章的第十部分专门讨论熟语对比和翻译。本章以传统翻译的两个方法和两个策略为出发点,进而将汉英熟语分为六个类别,提出以“读者反应论”为核心的更为宽广的翻译思路,分别讨论了这六个类别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内容,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

赵华威,靳婷婷[6](2015)在《模因论视域下英语广告中谚语的传播类型和特点》文中指出长久以来,研究者多从翻译、文化价值或英汉谚语差异等角度对谚语进行研究,但是对谚语的传播途径、谚语的选择以及使用策略方面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样的问题,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谚语模因的形成及其在广告中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指出广告谚语模因可以分为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两种途径,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原型传递和异形传递;后者则分为同音异义传播、同形异义传播和同构异义传播。

徐苏[7](2014)在《图式理论及其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听是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技能,而在英语学习中,听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利用图式理论来设计英语课堂,通过对学生语言和内容图式的建构,激发学生已有图式,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重要方式。

农时华[8](2014)在《从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论中西文化差异》文中提出从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来看,其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包括消费文化的差异、投资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道德标准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化取向的差异如颜色取向的差异、典故引用的差异等。观众了解文化差异,更能对影片语言文化美进行欣赏。

黄樱[9](2014)在《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以《参考消息》为案例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研究的财经报道,为广义的财经新闻报道,包括了经济、金融、工业、农业、服务业、商业、消费等各个方面的热点新闻,是有关财政、经贸等问题的报道,包括从宏观到微观、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工作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相关领域。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活动具有主旋律的地位,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国的经济活动互为影响、息息相关。两相结合,使得财经报道及其翻译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接受美学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读者阅读及其接受活动上。接受美学理论对于新闻翻译,尤其是财经报道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了作者-文本-读者模式,指出读者的阅读是作品具体化的过程,读者的阅读理解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创造,是文本成为作品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新闻事实-传者-受众的模式,这一传播模式映射了接受美学的理论,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传者和受众两个主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是新闻传播中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信息的传播者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受众对新闻报道往往有求知、求新、求近、求趣等需求,其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是具有选择性的,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部分担当着传者的角色,应该使其译文报道尽量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其作为新闻受众的种种需求。本研究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与财经报道翻译的关系。本研究以《参考消息》2012年度的财经报道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每月三期(5、15、25日)的取样调查,内容是第四版经济广角、第五版财经透视的报道。通过将《参考消息》中的财经报道译文与其原文报道予以对比分析,发现原文和译文在标题、结构、词汇和修辞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种种翻译策略和方法都是基于一个目的:使译文更为适应该报中文读者的认知需求和接受水平。针对大众读者的受众需求和审美期待,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增添一些解释性的说明,采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使用能吸引人的、富有趣味性的表达,从而使译文报道能够为读者所喜欢、所接受。财经报道作为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具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如内容客观严谨、专业术语繁多、经济数据充斥等。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财经报道的受众已不再局限于经济界的专业人士,广大普通读者也对财经新闻产生了阅读兴趣。因此,财经报道要受大众读者欢迎,取得理想的传播与接受效果,必须充分体现出其特有的新闻味,包括实用性、前瞻性、贴近性、重要性、解读性和趣味性。实用性,彰显财经报道的服务功能;前瞻性,对经济前景做趋势性预测;贴近性,凸显百姓视角和人本关怀;重要性,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焦点问题;解读性,有适合读者阅读的解读和叙述形式;趣味性,有吸引读者兴趣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财经报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尊重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读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必须正视并主动接受读者的选择。财经报道的译者充当着译者和传者的双重角色,在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以中文读者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充分体现财经报道的新闻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良好的传播和接受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有影响力的选材;有吸引力的标题;富有人情味的报道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当今的财经报道,已经成为一种“泛经济化”的新闻报道,各种职业、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层次的人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财经新闻传播的对象。大众化读者往往并不具备对异质文化过多的接受能力,可能会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解的鸿沟,而且其阅读财经报道的目的并不在于欣赏和了解异域文化。就财经报道的翻译而言,应该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使其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文化环境,尊重并满足其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要使新闻报道易于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接受,就必须要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或者说,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就需要新闻报道的翻译尽量采用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形式,也就是财经报道翻译的“汉语化”。译者要避免财经报道的译文显得僵硬死板、艰涩难懂、过于抽象,应该以中文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避免死译、硬译,使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具体说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语句差异的处理,文化差异的处理,辞格的巧妙运用,和汉译中的趣味性。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财经报道翻译,应该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审美期待。因此,其翻译应该体现出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即以中文读者喜闻乐见的、汉语化的形式来充分体现财经报道的新闻味。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原文的准确翻译。财经报道翻译属于新闻翻译,语言必须准确客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保持译文和报道语言的准确性。二、归化异化之并存。财经报道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运用,应该是讲究分寸、对立统一的,在读者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而在源语和译语存在较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就应设法化解或避开会使读者感到累赘或莫名其妙的文化因素,避免译文艰涩费解。三、直译意译相结合。即使得译文报道贴切地表达原文报道的意思,而又要避免洋腔洋调,显得自然流畅。这就需要译者充分领会原文的含义,摆脱原文的字面束缚,从汉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汉语习惯,以清晰的文字表达原文的意思。四、中国特色的融入。财经报道的汉译,在忠实信息和体现新闻味的同时,也应尽量融入中文语境的特色,讲究文采与创意,使其更有魅力。总之,财经报道属于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具有其特有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特征。财经报道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知识,了解其语言运用规律和特征,准确客观地传递原文信息,又要求译文对于译语读者来说也能看得懂、愿意看,使译语报道具备可读性,易于为受众接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甚至增加报道的感染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获得理想的传播与接受效果。这也正是本文所力图探讨的主题——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吕凤茹[10](2013)在《四月雨带来五月花——记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局长于春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月1日,星期一。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的双语晨会照例召开,局长于春玲用英语谚语"四月雨带来五月花"作为结语,于一个季度的第一个月,一个月的第一天,激励大家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国开行与其他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就是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手段,其他银行是靠储蓄,国开行是靠发债,而发债融资的重任正是由资金局承担的。资金局这支仅有百人的队伍,年筹资量高达上万亿,在金融市场上被认为是"高效率筹资"的代

二、English Proverbs on Sav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glish Proverbs on Saving(论文提纲范文)

(2)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预期突破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
        2.1.2 外宣翻译的概念及其内涵
        2.1.3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2.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与代表性理论
        2.2.2 外宣翻译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联
        2.2.3 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翻译研究成果
    2.3 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翻译研究
        2.3.1 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2.3.2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
        2.3.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及观察语料
    3.1 外宣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3.2 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
    3.3 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下的外宣翻译过程
    3.4 观察语料——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
    3.5 小结
第四章 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1 概念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2 人际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3 语篇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4 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传播实践
    5.1 翻译的生产
        5.1.1 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5.1.2 外宣翻译的主体间性
        5.1.3 译者对外宣翻译互文性的实践
    5.2 翻译的传播
        5.2.1 外宣翻译的传播机制
        5.2.2 译者的把关人作用
    5.3 翻译的接受
        5.3.1 外宣翻译的读者研究
        5.3.2 外宣翻译的读者关照
        5.3.3 外宣翻译的读者反应
    5.4 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
    6.1 外宣翻译与权力关系之关联
    6.2 外宣翻译与社会身份之关联
    6.3 外宣翻译与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之关联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译本与翻译传播实践之关联
    7.2 翻译传播实践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7.3 译本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8.2 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3)市场调查汉译实践报告 ——以《略谋为策的消费者年龄结构变迁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翻译项目来源
    2.2 翻译的人员分工
    2.3 翻译项目的用途
第3章 案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2 文本特点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词语翻译
        4.1.1 专业词语
        4.1.1.1 直译
        4.1.1.2 意译与音译
        4.1.2 非专业词语
        4.1.2.1 直译
        4.1.2.2 意译
        4.1.2.3 词性转换
    4.2 句子翻译
        4.2.1 逆序法
        4.2.2 拆离重组法
        4.2.3 包孕法
        4.2.4 增译法与省译法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汉英熟语的多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题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本题研究的缘起
        1.1.2 本题研究的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与历史
        1.2.1 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1.2.2 西方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
        1.2.3 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思路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语料的来源和使用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英熟语研究综述
    2.1 汉语熟语的界定和特征
    2.2 汉语熟语的研究
    2.3 英语熟语的界定和特征
    2.4 英语熟语的研究
    2.5 汉英熟语对比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熟语的形成和理解
    3.1 汉语熟语的形成
        3.1.1 佛教思想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2 道教思想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3 诸子百家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4 文学作品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5 科举制度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6 农业经济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7 中医文化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2 英语熟语的形成
        3.2.1 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2 《圣经》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3 莎士比亚戏剧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4 文学家思想家和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3 汉英熟语形成的共性
    3.4 汉英熟语的理解
        3.4.1 汉语熟语的理解
        3.4.2 英语熟语的理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喻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4.1 汉英熟语比喻的类别
        4.1.1 汉语熟语比喻的类别
        4.1.2 英语熟语比喻的类别
        4.1.3 汉英熟语比喻类别的差异
    4.2 汉英熟语比喻的共性
        4.2.1 喻体喻义相同的汉英熟语
        4.2.2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汉英熟语
    4.3 汉英熟语比喻的差异
        4.3.1 汉英动物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1 “马”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2 “狗”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3 “龙”熟语喻体的差异
        4.3.2 汉英颜色熟语喻体的差异
        4.3.2.1 “蓝色”喻体在汉英熟语里的差异
        4.3.2.2 “红色”喻体在汉英熟语里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5.1 汉英熟语与民族习俗
        5.1.1 汉语熟语与居住民俗
        5.1.2 英语熟语与居住民俗
        5.1.3 汉语熟语与饮食民俗
        5.1.4 英语熟语与饮食民俗
    5.2 汉英熟语与地域风貌
        5.2.1 汉语熟语与地域风貌
        5.2.2 英语熟语与地域风貌
    5.3 汉英熟语与民族心理
        5.3.1 汉语熟语与数字意象
        5.3.2 英语熟语与数字意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伦理道德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6.1 汉英熟语与伦理
        6.1.1 “天人合一”论与“天人两分”论
        6.1.2 “整体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
    6.2 汉英熟语与道德观念
        6.2.1 表达相似道德观的汉英熟语
        6.2.2 表达相异道德观的汉英熟语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宗教人性观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7.1 汉族宗教人性观与汉语熟语
    7.2 英国基督教人性观与英语熟语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思维方式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8.1 汉英哲学思想的基本差异
    8.2 汉语的形象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
        8.2.1 汉语的形象思维与汉语熟语
        8.2.2 英语的抽象思维与英语熟语
    8.3 汉语的直觉思维和英语的推理思维
        8.3.1 汉语的直觉思维与汉语熟语
        8.3.2 英语的推理思维与英语熟语
    8.4 汉语整体综合思维和英语个体分析思维
        8.4.1 汉语整体综合思维与汉语熟语
        8.4.2 英语个体分析思维与英语熟语
    8.5 汉英思维方式的辨证思考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审美情趣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9.1 汉族审美与汉语熟语
        9.1.1 汉语熟语的意境审美
        9.1.2 汉语熟语的语音审美
        9.1.3 汉语熟语的语义审美
    9.2 英语民族审美与英语熟语
        9.2.1 英语熟语的音韵审美
        9.2.2 英语熟语的语义审美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汉英熟语对比研究与翻译
    10.1 汉英对比与翻译
    10.2 翻译方法概述
        10.2.1 直译和意译
        10.2.2 归化和异化
    10.3 汉英熟语的翻译
        10.3.1 功能对等理论
        10.3.2 喻体对接策略
        10.3.3 汉英熟语的翻译方法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语
    11.1 木文的基本认识
    11.2 本文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中的表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模因论视域下英语广告中谚语的传播类型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谚语研究概述
二、理论基础:语言模因论
三、模因论视角下谚语模因在英语广告中的传播策略
    (一) 谚语的模因基因型传播
    (二) 谚语的模因表现型传播
四、结语

(7)图式理论及其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图式和图式理论
二、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课堂设计

(8)从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论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观的差异
二、文化取向的差异

(9)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以《参考消息》为案例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目的、意义
    1.4 方法、范畴
    1.5 论文结构
2.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综述
    2.2 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
    2.3 存在问题与不足之处
3. 接受美学理论与财经报道翻译
    3.1 接受美学理论
        3.1.1 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1.2 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3.1.3 接受美学理论对新闻翻译的意义与启示
    3.2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财经报道翻译
        3.2.1 财经报道的定义
        3.2.2 财经报道翻译的定义
        3.2.3 财经报道的受众需求
        3.2.4 接受美学理论对财经报道翻译的意义与启示
    3.3 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3.3.1 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和汉语化的重要性
        3.3.2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3.3.3 新闻味与汉语化融合之重要性
    3.4 本章小结
4. 财经报道译文的文体特征及翻译要点——以《参考消息》为案例研究对象
    4.1 《参考消息》简介
    4.2 《参考消息》中财经报道 2012 年样本分析
    4.3 《参考消息》中财经报道译文的文体特征及翻译要点
        4.3.1 财经报道译文的标题特征及翻译要点
        4.3.2 财经报道译文的结构特征及翻译要点
        4.3.3 财经报道译文的词汇特征及翻译要点
        4.3.4 财经报道译文的修辞特征及翻译要点
    4.4 本章小结
5. 财经报道翻译中的新闻味与汉语化
    5.1 新闻味
        5.1.1 新闻味与受众需求
        5.1.2 财经报道的新闻味
        5.1.3 财经报道翻译的新闻味
    5.2 汉语化
        5.2.1 汉语化与审美期待
        5.2.2 语句差异的处置
        5.2.3 文化差异的处理
        5.2.4 辞格的巧妙运用
        5.2.5 汉译中的趣味性
    5.3 本章小结
6.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6.1 意义
    6.2 方法
        6.2.1 原文的准确翻译
        6.2.2 归化异化之并存
        6.2.3 直译意译相结合
        6.2.4 中国特色的融入
    6.3 问题与展望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意义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对译者的启迪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文 4-1
    附录文 4-2
    附录文 4-3
    附录文 5-1
    附录文 5-2
    附录文 5-3
    附录文 5-4
    附录表 6-1
    附录文 6-1
    附录文 6-2

(10)四月雨带来五月花——记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局长于春玲(论文提纲范文)

从算部门小账到算国家大账
从“主动选择”到“选择主动”
从业务专家到支部书记

四、English Proverbs on Saving(论文参考文献)

  • [1]邻家的草地总是更绿——一则表达不满足的美国谚语的民俗学考察[J]. 沃尔夫冈·米德,王继超. 遗产, 2021(01)
  • [2]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D]. 尹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3]市场调查汉译实践报告 ——以《略谋为策的消费者年龄结构变迁调查》为例[D]. 刘玉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4]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5]汉英熟语的多维对比研究[D]. 王优.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6]模因论视域下英语广告中谚语的传播类型和特点[J]. 赵华威,靳婷婷.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 [7]图式理论及其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徐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8]从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论中西文化差异[J]. 农时华. 广西教育, 2014(27)
  • [9]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以《参考消息》为案例研究对象[D]. 黄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10]四月雨带来五月花——记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局长于春玲[J]. 吕凤茹. 紫光阁, 2013(06)

标签:;  ;  ;  ;  ;  

关于储蓄的英语谚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