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膦酸乙烷与1,2-二膦酸乙烷阻垢效率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

1,1-二膦酸乙烷与1,2-二膦酸乙烷阻垢效率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

一、乙烷-1,1-二膦酸与乙烷-1,2-二膦酸阻垢效能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康[1](2021)在《锌盐缓蚀协同效应及缓蚀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油田注水系统由于注水年限较长,导致设备内腐蚀性物质积累较多,管线及其他设备腐蚀情况严重,虽然目前市场上缓蚀剂种类较多,但仍缺乏普适性强、缓蚀性能好的缓蚀剂。本文以锌盐为主剂,通过复配研制出了三种新型复合型缓蚀剂ZGH、ZGEM、ZGPSM,并研究它们的缓蚀协同效应和缓蚀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葡萄糖酸锌(ZnGL)和2-羟基膦酰基乙酸(HPAA)的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当ZnGL:HPAA=4:100(mg·L-1),加量为100 mg·L-1时缓蚀率达到91.5%,该复合缓蚀剂命名为ZGH。ZGH适用于中性和弱碱性环境,在80℃内和100000 mg·L-1矿化度内都有着良好的缓蚀效果。同时ZGH具有一定的阻垢性能和良好的配伍性能。表面分析、吸附热力学、电化学等多种表征方法表明:ZGH是阴极型缓蚀剂,可在碳钢表面形成多种保护膜,其吸附过程为放热、自发的、熵减过程,具有明显的化学-物理吸附特征。(2)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ZnGL、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和水溶性咪唑啉(MZLS)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当ZnGL:EDTMPS:MZLS=6:80:20(mg·L-1),加量为150 mg·L-1时缓蚀率达到83.1%,复合缓蚀剂命名为ZGEM。影响ZGEM缓蚀效果的因素依次为p H值、温度和矿化度。同时发现ZGEM具有良好的配伍性能和比ZGH更好的阻垢性能。各种表征方法结果表明:ZGEM为混合型缓蚀剂,能在碳钢表面形成保护膜,其吸附过程为放热、自发、熵减的过程,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另外,通过对缓蚀剂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和对前线轨道能量、分子总能量、全局硬度及偶极距等参数的计算,探索了ZnGL、HPAA、EDTMPS缓蚀作用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以山梨醇和磷酸为原料合成了山梨醇磷酸酯(SPA),通过静态失重法研究了SPA的缓蚀性能及其与ZnGL的协同效应。然后将它们与钼酸钠、聚天冬氨酸(PASP)进行四元复配,当ZnGL:SPA:Na Mo O4:PASP=6:80:30:40(mg·L-1)时,缓蚀率最大达到89.4%,所得缓蚀剂命名为ZGPSM。同时研究了温度、p H值和矿化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GPSM在中碱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温、耐盐性能。表征结果表明,SPA为阴极型缓蚀剂,ZGPSM为混合型缓蚀剂,能在碳钢表面形成保护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朱田震[2](2019)在《钢/水界面电化学腐蚀诱导CaCO3结垢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钙在金属壁面结垢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往往造成管道阻塞、换热效率下降等问题,极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目前,多种措施已被用于防垢阻垢的工程实践中,但由于物化环境的复杂性,设备结垢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碳酸钙的结垢行为仍需进一步探究。金属电化学腐蚀对碳酸钙结垢的影响不可忽视,二者往往相互伴随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研究者对于腐蚀如何影响结垢,仍缺乏系统的认识。该影响不仅涉及阴极电化学诱导碳酸钙沉积过程,腐蚀阳极过程也会对阴极沉积行为产生影响。本论文围绕该界面过程展开,首先探讨了腐蚀阴极过程对碳酸钙结垢所起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腐蚀阳极过程对阴极碳酸钙沉积晶型的影响;而后进一步探究了阳极过程对阻垢剂在金属/水界面阻垢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电化学腐蚀阴极诱导成核对碳酸钙结垢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温度的成垢介质中,采用碳钢和不锈钢的电偶腐蚀以及各自的自腐蚀,分别构建了宏观和微观腐蚀原电池,通过引入缓蚀剂来调控腐蚀原电池的阴极诱导成核驱动力,以此探究了碳酸钙在钢表面的结垢行为。结果表明,相比于介质温度升高,腐蚀原电池的阴极诱导成核对碳酸钙结垢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一旦阴极过程被抑制,结垢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即使在较高介质温度下,该抑制作用仍旧明显。(2)电化学腐蚀阳极释放Fe2+对碳酸钙沉积晶型的影响。通过考察碳钢和不锈钢电偶腐蚀过程中碳酸钙的电化学沉积行为,以此探究了碳钢自腐蚀过程中阳极释放Fe2+对阴极区域碳酸钙沉积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极释放的Fe2+到达阴极区域,这些Fe2+不仅消耗阴极还原生成的OH-和界面的溶解氧,还发生部分水解,这些界面过程均能抑制阴极区域pH值的升高,进而有利于文石晶型沉积。(3)电化学腐蚀阳极释放Fe2+对碳钢/水界面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影响。针对磷系阻垢剂在腐蚀的碳钢/水界面不能有效阻垢之现象,通过恒电流沉积等手段探究了腐蚀阳极释放Fe2+对界面阻垢行为的影响,以此揭示阻垢性能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发生腐蚀的碳钢/水界面,阳极释放的Fe2+能够打破Ca2+与阻垢剂的配位平衡,优先置换已被阻垢剂配位的Ca2+;在阴极区域,释放出来的Ca2+与阴极形成的CO32-结合,导致碳酸钙在碳钢表面沉积结垢,阻垢剂的界面阻垢性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本论文从腐蚀电化学角度探究并揭示了钢/水界面腐蚀阴阳极过程对碳酸钙结垢行为以及阻垢剂阻垢行为的影响机理。不仅为结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还为阻垢剂评价以及阻垢技术的改进或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王语林,李常青,谷丽芬,韦清华,张鹏[3](2018)在《阻垢剂阻垢机理及性能评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添加阻垢剂是有效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结垢的常用措施。本工作讨论三种阻垢机理(螯合增溶、吸附分散与晶格畸变)及其研究进展,总结阻垢剂性能评定方法,最后对阻垢剂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本工作可为阻垢剂的研发及应用工作提供借鉴。

曾彬[4](2013)在《工业锅炉有机膦水化学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锅炉是高耗能特种设备之一,它的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节能降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炉内水处理技术以磷酸盐作为阻垢缓蚀剂,但由于其加药量大,药剂中P含量较高,对环境的破坏较大。本论文以有机膦-羟基亚乙基磷酸盐(HEDP)作为锅炉炉水的加药药剂,由于其用量少就能发挥高效的阻垢缓蚀性能,因而可以减小锅炉受热面沉积物结生速率,降低锅炉排污率,提高锅炉运行能效和安全系数,对促进社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模拟工业锅炉水质的情况下,对炉水中HEDP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了HEDP的高温解离特性、以及对HEDP的阻垢性能和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论。HEDP在锅炉炉水中做为阻垢缓蚀剂来使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HEDP的测定问题。但HG/T3537-1999标准方法对HEDP的分析检测繁琐(测定时间一般需要2-3小时),而使用硝酸钍络合滴定来检测HEDP的方法,虽然测定步骤简单,但硝酸钍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不仅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对人体也是有害的。通过改进的分光光度法对HEDP的测定进行研究,测定时间大大的降低(测定可以在20-30分钟之内完成)。此外,探讨了工业锅炉炉水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离子对测定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波长470nm,pH小于2,反应时间5分钟,显色时间15分钟)。当炉水中NaCl的含量低于500mg/L;Ca2+浓度小于300mg/L;磷酸盐含量低于20mg/L;SO42-含量在50mg/L内时均不会干扰对HEDP的检测。通过对模拟炉水中的HEDP进行本测定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其相对标准偏差在1%以下,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抗干扰等优点。HEDP在炉水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阻垢缓蚀性能的发挥,因而研究了有氧、无氧条件以及不同pH条件下HEDP在模拟工业锅炉炉水中的热分解特性,在有氧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HEDP的分解率也随之增加,温度140℃HEDP分解加剧,当温度达到160℃后,HEDP几乎完全分解,分解产物主要为磷酸盐化合物。在无氧条件下,HEDP随温度升高也是分解加剧,200℃以上时HEDP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分解,但相比于有氧条件下HEDP的分解规律,其能耐受的温度较高,由此说明要使HEDP能最好的发其功效,控制炉水中氧含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在150℃条件下研究了pH值得变化对HEDP的热分解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pH值的变化对HEDP的热分解影响不大,在高碱性条件下HEDP能稳定存在。通过电导法和静态阻垢实验对HEDP的阻垢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电导法和静态阻垢法对HEDP的阻垢性能进行评价具有一致性,随着HEDP浓度的增加,阻垢率逐渐增加,但HEDP的阻垢效率是有一定临界值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阻垢率变化就不会很大。溶液中加有5-7mg/L的HEDP能达到较高的阻垢率;此外,其阻垢性能还与溶液的浓缩倍率以及pH值有较大的关系;温度对HEDP的阻垢性能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HEDP的阻垢性能也随之降低。在低钙离子浓度和HCO3-浓度条件下,HEDP对碳酸钙垢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高钙离子浓度和HCO3-浓度会抑制HEDP的阻垢性能。使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Tafel极化曲线法以及高压釜挂片实验研究了HEDP在常温条件下对20号碳钢的缓蚀性能。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HEDP(25mg/L)能有效的抑制碳钢的腐蚀,电化学实验和高温挂片实验具有一致的结果;HEDP高压釜挂片实验显示了在工业锅炉运行的温度范围内,20号碳钢在模拟炉水中的氧化速率较溶解速率小,试片表现为失重;虽然加入HEDP无法降低炉水中的Cl-浓度,但加入HEDP后能有效的抑制氯离子直接对金属的腐蚀,从而可以容许炉水中相对较高浓度的氯离子的存在。通过对模拟炉水中影响HEDP阻垢缓蚀性能的HEDP浓度、炉水中的侵蚀性阴离子、温度等各种因素的试验和分析,全面评价了HEDP的阻垢性能以及对20号碳钢的缓蚀性能,得到了比较合适的条件参数,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陈健斌[5](2013)在《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技术措施,大庆油田自2009年以来,三次采油区块不再安排聚合物驱,而全面开展三元复合驱,随着三元复合驱的推广使用,在油层近井地带以及采出液中均出现了结垢现象,垢的存在不仅造成生产隐患、降低生产效率、增大生产成本,同时还制约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广泛应用。本论文以大庆油田采油四厂实际情况为例,研究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与地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结垢成因,并得出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结垢机理。针对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成垢特点,确立以化学防垢剂作为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防垢的技术核心,确定了以自由基聚合的反应原理,设计了合成试验,自行研制出一种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反应单体,(NH4)2S2O8+NaHSO3为引发剂,去离子水为溶剂,适用于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三元共聚型高分子防垢剂,通过研究防垢剂主单体摩尔比、引发合成温度、引发剂配比等实验条件对防垢效果的影响,由此得出最佳合成条件:n(MA:AA:AMPS:(NH4)2S2O8+NaHSO3)=0.5:1:0.019:0.0089,,通入氮气0.5h,引发温度60℃,引发剂滴加时间1.5h,继续反应时间2h。以配置的模拟现场注入水及采出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了三元复合驱防垢剂的评价方法。同时根据三元复合驱现场实验条件,在不同研究体系下评价了防垢剂的防垢效果,实验表明,防垢剂在20mg/L的用量下,综合防垢率达到85%以上。为了验证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合成,本论文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傅立叶红外谱图分析等手段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得出与上述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结论。

陈丽萍[6](2013)在《唑来膦酸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唑来膦酸因具有高亲骨性和抑制骨重吸收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变形性骨炎、骨质疏松以及肿瘤引发的骨相关疾病。本文合成了唑来膦酸及其衍生物作为配体,配位合成了系列双膦酸铂(Ⅱ)配合物,和系列双膦酸铜(Ⅱ)配合物,并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和亲骨性研究。本文以咪唑为原料,经N-烷基化,酯水解和磷酸酰化反应得到目标配体:1-羟基-2-(1H-咪唑-1-基)-乙烷-1,1-双膦酸(ZL)和1-羟基-2-(1H-咪唑-1-基)-丙烷-1,1-双膦酸(IPrDP)。以配体和氯亚铂酸钾为起始物,经四步反应得到双膦酸铂(Ⅱ)配合物[{Pt(en)}2ZL](a)和[{Pt(en)}2IPrDP](b),采用HPLC监测反应进程及质控分析;将配体与CuSO4反应合成了双膦酸铜(Ⅱ)配合物[Cu3(ZL)2(H2O)6.6H2O](c)和[Cu(IPrDP)2·3H2O](d)。目标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以及单晶衍射XRD等表征方法确认结构。本文通过研究细胞毒性、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圆二色谱以及羟基磷灰石吸附等实验来评价目标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亲骨性。结果发现配合物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人肝癌细胞HepG2在较低给药浓度即有较好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经过筛选,双膦酸铂(Ⅱ)配合物对HepG2细胞毒性最强,与100μM的配合物a和b作用72h后存活率仅分别为3.70%和5.77%,与5μM的配合物作用72h后凋亡率仅分别为14.96%和17.20%,且肝毒性远低于顺铂。体外亲骨性实验中我们考察了时间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发现羟基磷灰石对配合物a和b的吸附大致在12h后达到平衡,48h后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8.66%和95.91%,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3.51μg/mg HA和149.49μg/mg HA。以上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a的综合效果优于配合物b。利用MTT实验法初步探讨双膦酸铜(Ⅱ)配合物[Cu(IPrDP)2·3H2O](d)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数据显示其对U2OS、A549、HCT116、MDA-MB-231和HepG2细胞系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HCT116的抑制活性甚至超过了双膦酸铂(Ⅱ)配合物,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小于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并且肝毒性小于CDDP,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平双[7](2011)在《制药循环水系统阻垢缓蚀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水资源日益短缺今天,国家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排污费收取标准,就使得每个用水大企业不得不强化循环水装置的运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要减少新水补加量,并减少废水排放量。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制药水量最大、水质最为复杂的用水系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对制药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本论文结合河北某制药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特点和水质状况,对目前国内常用的6种单体药剂:2-膦酰基丁烷-1,2,4-三羧酸(PBTCA)、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2-羟基膦酰基乙酸(HPAA)、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HB-901)、丙烯酸/丙烯酸酯/AMPS共聚物(HB-903)进行了碳酸钙静态阻垢实验研究和分散氧化铁性能的比较,对PBTCA、HEDP、HPAA、ATMP四种单体药剂进行了缓蚀性能筛选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对筛选出的四种单体药剂PBTCA、HPAA、HB-901和HB-903进行复合配方制备。分别采用极限碳酸盐法和旋转挂片法,对1#~9#复配药剂的阻垢缓蚀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后优化出适合该制药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最佳水质稳定配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该制药企业补水水质属高碱、高硬型水质,通过水质稳定性判别,该系统随浓缩倍数增加结垢趋势加重,当浓缩倍数超过2.0时,结垢倾向严重。(2)对6种单体药剂:PBTCA、HB-901、HB-903、HEDP、ATMP、HPAA进行了阻垢实验研究,在相同药剂浓度条件下,对碳酸钙阻垢分散效果:PBTCA>HB-901>HEDP≈ATMP>HPAA>HB903;实验药剂随温度升高阻垢分散效果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其中PBTCA和HB-901耐温性较好;分散氧化铁能力排序为:HB-903>HB-901>PBTCA≈HPAA>HEDP>ATMP。(3)对4种单体药剂:PBTCA、HEDP、HPAA、ATMP进行了缓蚀实验研究,在不同的实验浓度条件下,4种单体缓蚀率均随使用浓度增加而提高,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相同药剂浓度条件下,缓蚀率PBTCA≈HPAA >HEDP≈ATMP。(4)综合考虑阻垢和缓蚀效果,确定复合配方的主要成分为:PBTCA、HPAA、HB-901和HB-903。(5)对筛选的四种单体药剂通过正交设计进行复合配方的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药剂的阻垢缓蚀效果最好,极限浓缩倍数为3.094,腐蚀率为0.0246 mm/a,缓蚀率为93%,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最终选定的阻垢缓蚀剂配方为:PBTCA:HB-901:HB-903:HPAA之比为10:25:10:10。

周健,胡将军[8](2010)在《反渗透膜技术应用于钢厂冷却水回用中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钢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相关环境工程治理的工作经验,以反渗透技术应用于钢厂冷却水回收利用方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膜技术在钢厂废水领域中的应用主导地位,给出发了反渗透技术的相关原理,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戴林宏[9](2009)在《膦系缓蚀阻垢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静态阻垢实验和旋转挂片实验,评定了缓蚀阻垢剂HPAA、HEDP、PBTCA、ATMP和EDTMP在模拟循环水中对碳酸钙的阻垢性能和对碳钢的缓蚀性能。在该实验条件下,阻垢性能的强弱顺序为HEDP>PBTCA≈ATMP>EDTMP;HPAA、HEDP、ATMP和EDTMP的缓蚀性能相当,PBTCA较差(药剂投加量均按摩尔浓度计)。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理论,在B3LYP的6-31G*、6-31G**、6-31+G和6-31++G四个基组水平上,利用Gaussian03软件分别计算了各缓蚀阻垢剂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的分子(及离子)全优化构型,并计算了相关结构参数,发现几种药剂均在中碱性条件下,以离子的形式发挥缓蚀阻垢性能,羧基和羟基的存在可以提高膦酸基团双键氧原子的亲核Fukui指数,从而有利于缓蚀阻垢剂与金属离子的结合。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al Studio,分别模拟了缓蚀阻垢剂离子在中性环境中与方解石(104)、(113)、(202)和(102)晶面以及与铁(100)晶面上的相互作用情况,获得了各体系的径向分布函数及结合能、非键作用能等参数,结果发现:各缓蚀阻垢剂均能稳定地吸附于方解石四个晶面及Fe(100)面上,吸附过程以离子键和库仑力作用为主,在方解石各晶面的结合能强弱顺序为:(113)>(102)>(202)>(114)面,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王磊[10](2009)在《低磷缓蚀阻垢剂膦酰基羧酸的复配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膦酰基羧酸(POCA)系复合配方(包括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PBTC)、乙酸锌)在中低硬度型水质条件下,采用了旋转挂片失重法和静态阻垢法,研究了复合配方的缓蚀阻垢性能及协同效应,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配方各组分浓度进行调整与优化,筛选出了环保、经济、高效的复合配方。考察了冷却水pH值、水温、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配方缓蚀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该复合配方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POCA单组分使用时,阻碳酸钙垢性能优异;POCA与PBTC、HEDP组成的二元配方具有较好的阻碳酸钙垢协同效应,而与ATMP则无阻碳酸钙垢协同效应;POCA在高浓度单组分使用时,阻磷酸钙垢性能优异,POCA与PBTC、HEDP组成的二元配方则无明显的阻磷酸钙垢协同效应;POCA在与PBTC、HEDP、乙酸锌共同使用时,缓蚀效果良好,四者之间有显着的缓蚀协同效应。筛选出的阻碳酸钙垢复合配方配比为POCA:PBTC=3:2,POCA: HEDP=4:1,在此配比下,复配药剂的阻垢率为100%;阻磷酸钙垢时, POCA投加量超过20mg/L,其阻垢率达到100%;经优化后的复合配方为POCA 25mg/L,HEDP 10mg/L,PBTC 20mg/L,乙酸锌3mg/L,其缓蚀率为92.22%,阻碳酸钙垢率为90.42%,阻磷酸钙垢率达97.60%,该复合缓蚀阻垢剂是一种以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二、乙烷-1,1-二膦酸与乙烷-1,2-二膦酸阻垢效能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烷-1,1-二膦酸与乙烷-1,2-二膦酸阻垢效能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锌盐缓蚀协同效应及缓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田注水系统腐蚀因素分析
    1.3 油田注水系统防腐方法
        1.3.1 物理防护法
        1.3.2 电化学保护法
        1.3.3 缓蚀剂法
    1.4 缓蚀剂的分类
    1.5 缓蚀协同效应
    1.6 缓蚀剂作用机理
        1.6.1 电化学机理
        1.6.2 物理化学机理
    1.7 锌盐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8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试片处理
        2.2.2 腐蚀速率和缓蚀率的测定
    2.3 表面分析
    2.4 电化学分析
    2.5 量子化学计算
第三章 锌盐与其它组分的筛选和二元复配
    3.1 仪器与试剂
    3.2 单剂评价与筛选
        3.2.1 锌盐评价与筛选
        3.2.2 其它药剂评价与筛选
    3.3 缓蚀药剂二元复合评价与筛选
        3.3.1 ZnGL与其它药剂的二元复合
        3.3.2 ZnGL与HPAA二元复合
        3.3.3 ZnGL与EDTMPS二元复合
        3.3.4 不同药剂的二元复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缓蚀剂配方研究与性能评价
    4.1 ZnGL-HPAA体系与其它药剂的复合实验
        4.1.1 ZnGL-HPAA体系与EDTMPS复合
        4.1.2 ZnGL-HPAA体系与PESA复合
        4.1.3 ZnGL-HPAA体系与PASP复合
        4.1.4 ZnGL-HPAA体系与MZLS复合
    4.2 ZnGL-EDTMPS-MZLS三元复合实验
    4.3 复合缓蚀剂性能评价
        4.3.1 药剂加量与缓蚀性能的关系
        4.3.2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3.3 矿化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3.4 pH值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4 复合缓蚀剂阻垢性能评价
        4.4.1 阻垢剂的评价方法
        4.4.2 阻碳酸钙垢性能评价
        4.4.3 阻硫酸钙垢性能评价
    4.5 复合缓蚀剂配伍性能
        4.5.1 物理配伍实验
        4.5.2 化学配伍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
    5.1 扫描电镜分析
    5.2 EDS能谱分析
    5.3 量子化学计算
    5.4 吸附热力学研究
        5.4.1 ZGH缓蚀剂热力学研究
        5.4.2 ZGEM缓蚀剂热力学研究
    5.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5.6 电化学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梨醇磷酸酯的合成及其与锌盐的复配研究
    6.1 仪器与试剂
    6.2 山梨醇磷酸酯的合成
        6.2.1 合成反应
        6.2.2 合成步骤
        6.2.3 产物结构表征
    6.3 山梨醇磷酸酯缓蚀性能
    6.4 SPA与ZnGL复合
    6.5 SPA、ZnGL、钼酸钠、PASP四元复合
    6.6 复合缓蚀剂ZGPSM性能评价
        6.6.1 温度对ZGPSM缓蚀性能的影响
        6.6.2 矿化度对ZGPSM缓蚀性能的影响
        6.6.3 pH值对ZGPSM缓蚀性能的影响
    6.7 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6.8 EDS能谱分析
    6.9 量子化学计算
    6.10 电化学测试
    6.11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钢/水界面电化学腐蚀诱导CaCO3结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碳酸钙垢简介
        1.2.1 碳酸钙垢的性质
        1.2.2 碳酸钙结垢方式
        1.2.3 碳酸钙结垢的影响因素
    1.3 电化学腐蚀对碳酸钙结垢行为的影响
        1.3.1 电化学腐蚀的特点
        1.3.2 碳酸钙的阴极电化学沉积行为
        1.3.3 电化学腐蚀诱导碳酸钙结垢机理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2 电化学腐蚀阴极诱导成核对钢表面碳酸钙结垢的促进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溶液及电极制备
        2.2.3 电化学测试
        2.2.4 浸泡结垢测试
        2.2.5 沉积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缓蚀剂的选择
        2.3.2 常温下电偶腐蚀对结垢的影响
        2.3.3 不同介质温度下电偶腐蚀对结垢的影响
        2.3.4 不同介质温度下碳钢自腐蚀对结垢的影响
        2.3.5 不同介质温度下不锈钢自腐蚀对结垢的影响
        2.3.6 钢表面结垢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电化学腐蚀阳极释放Fe~(2+)对碳钢表面碳酸钙沉积晶型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溶液及电极制备
        3.2.3 极化曲线测试
        3.2.4 浸泡结垢实验
        3.2.5 恒电位沉积
        3.2.6 沉积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自腐蚀形式下碳钢表面碳酸钙的沉积行为
        3.3.2 不同电偶腐蚀形式下碳酸钙的沉积行为
        3.3.3 阴极电流密度对碳酸钙沉积行为的影响
        3.3.4 阳极释放Fe~(2+)对碳酸钙沉积行为的影响
        3.3.5 碳钢表面碳酸钙沉积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电化学腐蚀阳极释放Fe~(2+)对碳钢/水界面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溶液及电极制备
        4.2.3 电化学结垢测试
        4.2.4 浸泡结垢实验
        4.2.5 极化曲线测试
        4.2.6 恒电流沉积测试
        4.2.7 沉积物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非腐蚀条件下阻垢剂的阻垢性能
        4.3.2 腐蚀条件下阻垢剂的阻垢性能
        4.3.3 阳极释放Fe~(2+)对碳钢/水界面阻垢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3.4 碳钢/水界面阻垢剂失效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阻垢剂阻垢机理及性能评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阻垢机理
    1.1 螯合增溶
    1.2 吸附分散
    1.3 晶格畸变
    1.4 阻垢机理研究进展
2 阻垢性能评定
    2.1 静态阻垢法
    2.2 鼓泡法
    2.3 临界p H法
    2.4 极限碳酸盐硬度法
    2.5 电导法
    2.6 仪器分析方法
    2.7 动态模拟法
    2.8 硬垢测定法
3 结语

(4)工业锅炉有机膦水化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工业锅炉现状
    1.2 炉内加药水处理
        1.2.1 炉内加药处理的特点
        1.2.2 炉内加药水处理的方法
        1.2.3 工业锅炉炉内防腐的水处理
    1.3 阻垢缓蚀剂概述
        1.3.1 缓蚀剂
        1.3.2 阻垢剂
        1.3.3 阻垢缓蚀机理概述
    1.4 HEDP 概述
        1.4.1 产品特性
        1.4.2 HEDP 的阻垢性能
        1.4.3 HEDP 的缓蚀性能
    1.5 评定阻垢及缓蚀性能的常用方法
        1.5.1 阻垢性能评定方法
        1.5.2 缓蚀性能评定方法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业锅炉炉水中 HEDP 的测定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分析步骤
    2.5 测定方法及 HEDP 含量的计算
    2.6 HEDP 测定的实验结果分析及处理
        2.6.1 测试条件的优化
        2.6.2 杂质离子对试验测定的影响
        2.6.3 精密度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EDP 热分解特性及其阻垢性能评定
    3.1 HEDP 热分解特性研究
        3.1.1 实验步骤
        3.1.2 热分解率的计算
        3.1.3 HEDP 热分解实验结果及讨论
    3.2 HEDP 阻垢性能的评定
        3.2.1 主要药品和仪器设备
        3.2.2 溶液配制
        3.2.3 电导法测定 HEDP 的阻垢性能
        3.2.4 静态阻垢法测定 HEDP 阻垢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EDP 缓蚀性能的评定
    4.1 HEDP 缓蚀性能评价(高压釜挂片实验)
        4.1.1 主要药品和仪器设备
        4.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1.3 HEDP 缓蚀性能评价结果及讨论(高压釜挂片实验)
    4.2 HEDP 缓蚀性能评价(电化学实验)
        4.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4.2.2 HEDP 缓蚀性能评价结果及讨论(电化学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研究现状
        1.2.1 三次采油技术
        1.2.2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的现场实验研究
    1.3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防垢技术的现状及研究
        1.3.1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现状
        1.3.2 三元复合驱防垢技术的应用
    1.4 水处理中常用的有机防垢剂
        1.4.1 高分子共聚物阻垢剂
        1.4.2 含磷聚合物
        1.4.3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研究及防垢剂的研制
        1.5.2 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技术的研究思路
    1.6 完成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结垢机理的研究
    2.1 本章概述
    2.2 三元复合驱矿场地质特征与油层岩石组成分析
    2.3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质分析
        2.3.1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现场水质跟踪监测分析
        2.3.2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质室内分析
    2.4 ASP 含量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质的影响
    2.5 三元复合驱现场采出液中悬浮物的表征
        2.5.1 乳状液的 X 偏光显微镜表征
        2.5.2 污水中悬浮物颗粒的表征
    2.6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垢样分析
        2.6.1 垢样采集
        2.6.2 垢样组成分析
    2.7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成垢原因与结垢机理归纳
        2.7.1 成垢原因分析
        2.7.2 室内模拟硅垢的形成
        2.7.3 不同硅离子质量浓度体系的结垢研究
        2.7.4 强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硅垢结垢机理归纳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防垢剂的合成
    3.1 本章概述
    3.2 防垢剂作用机理
        3.2.1 防垢剂的定义
        3.2.2 防垢剂的作用机理
    3.3 防垢剂的反应原理、引发剂及合成单体的选择
        3.3.1 防垢剂的合成反应原理
        3.3.2 引发剂的选择
        3.3.3 合成单体的选择
    3.4 防垢剂的合成
        3.4.1 主要试剂
        3.4.2 合成步骤
        3.4.3 合成实验
        3.4.4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3.5 红外谱图分析
        3.5.1 单体的红外谱图分析
        3.5.2 合成产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第4章 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防垢剂的效果评价与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本章概述
    4.2 防垢剂评价方法的建立
        4.2.1 模拟注入水的配制
        4.2.2 三元复合驱防垢剂评价方法的建立
    4.3 防垢剂的效果评价
        4.3.1 主要试剂
        4.3.2 防垢剂在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下的防垢效果评价
    4.4 防垢剂防硅垢的效果评价
        4.4.1 防垢剂对采出水的效果评价实验
        4.4.2 防垢剂对采出水的效果评价实验
    4.5 聚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4.5.1 实验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3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唑来膦酸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双膦酸药物的发展
    1.2 双膦酸抗骨重吸收的作用机制
    1.3 双膦酸抗肿瘤活性研究
    1.4 双膦酸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双膦酸铂配合物
        1.4.2 双膦酸铜配合物
    1.5 立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配体与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1-羟基-2-(1H-咪唑-1-基)-烷基-1,1-双膦酸的合成
        2.3.2 双膦酸铂配合物的合成
        2.3.3 双膦酸铜配合物的合成
    2.4 结果及表征
        2.4.1 配体的结构表征
        2.4.2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2.4.3 唑来膦酸类铜(Ⅱ)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唑来膦酸类双膦酸合成
        2.5.2 唑来膦酸类金属配合物合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细胞系
    3.3 试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和处理
        3.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3.3.3 Hoechst 33342/PI 双染法细胞凋亡形态学实验
        3.3.4 PI 单染法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
        3.3.5 圆二色谱研究
        3.3.6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 a 和 b 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 a 和 b 作用后细胞形态学研究
        3.4.3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 a 和 b 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3.4.4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 a 和 b 诱导的 HepG2 凋亡
        3.4.5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 a 和 b 的肝毒性研究
        3.4.6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 a 和 b 的圆二色谱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体外亲骨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流动相的配制
        4.3.2 标准曲线的测定
        4.3.3 唑来膦酸类铂(Ⅱ)配合物-HA 吸附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唑来膦酸类铜(Ⅱ)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试剂、仪器及细胞系
    5.2 试验方法
        5.2.1 细胞存活率测定
        5.2.2 圆二色谱研究
        5.2.3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唑来膦酸类铜(Ⅱ)配合物 d 对肿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5.3.2 唑来膦酸类铜(Ⅱ)配合物 d 的肝毒性研究
        5.3.3 唑来膦酸类铜(Ⅱ)d 的圆二色谱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制药循环水系统阻垢缓蚀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阻垢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阻垢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阻垢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3 阻垢缓蚀剂的分类
        1.3.1 阻垢剂的分类及特点
        1.3.2 缓蚀剂的分类及特点
    1.4 阻垢缓蚀剂的应用前景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制药循环冷却水运行特点
    2.1 制药循环冷却水系统组成
        2.1.1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2.1.2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2.2 制药循环冷却水运行特点
        2.2.1 含盐量增加
        2.2.2 硬度和碱度增加
        2.2.3 二氧化碳散失,PH 值升高
        2.2.4 溶解氧含量升高
        2.2.5 杂质增多
    2.3 制药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3.1 系统的结垢及其控制
        2.3.2 系统的腐蚀及其控制
        2.3.3 微生物问题及其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某制药循环水水质分析与判别
    3.1 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
    3.2 水质检测方法
    3.3 循环水系统参数
    3.4 水质检测结果
    3.5 水质稳定性判别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体药剂阻垢缓蚀性能研究
    4.1 单体阻垢缓蚀剂的确定
    4.2 单体药剂阻垢性能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条件
        4.2.4 结果与讨论
    4.3 单体药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原理
        4.3.3 实验条件
        4.3.4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阻垢缓蚀剂的优化研究
    5.1 复合药剂的制备
        5.1.1 因素位级表
        5.1.2 实验方案
    5.2 复合药剂的阻垢性能的研究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原理
        5.2.3 实验仪器及条件
        5.2.4 水样制备
        5.2.5 实验步骤
        5.2.6 结果与讨论
        5.2.7 配方的优化
    5.3 复合药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原理
        5.3.3 实验仪器
        5.3.4 实验条件
        5.3.5 实验步骤
        5.3.6 结果与讨论
        5.3.7 配方的优化
    5.4 复合配方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反渗透膜技术应用于钢厂冷却水回用中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钢厂污水回用技术
    1.1 曝气生物滤池
    1.2 微滤 (MF) 、超滤 (U F) 、反渗透 (RO)
    1.3 膜生物反应器M B R (M e m b r a n e B i o-Reactor)
2 膜技术在钢厂废水领域的应用概况
    2.1 膜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的特点与优势
    2.2 各种膜技术在工业废水领域的应用概况
        2.2.1 微滤
        2.2.2 超滤
        2.2.3 纳滤
        2.2.4 反渗透
        2.2.5 其它膜处理技术
    2.3 小结
3 反渗透膜技术原理
    3.1 工艺原理
    3.2 工艺流程

(9)膦系缓蚀阻垢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缓蚀阻垢剂概述
        1.1.1 缓蚀剂
        1.1.2 阻垢剂
        1.1.3 膦系缓蚀阻垢剂
    1.2 缓蚀阻垢机理概述
        1.2.1 阻垢作用机理
        1.2.2 缓蚀作用机理
    1.3 研究方法简介
        1.3.1 阻垢陛能评定
        1.3.2 缓蚀性能评定
        1.3.3 量子化学计算
        1.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1.4 缓蚀阻垢的QSAR研究现状
        1.4.1 量子化学计算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缓蚀阻垢实验
    2.1 静态阻垢实验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用试剂
        2.1.3 结果与讨论
    2.2 旋转挂片实验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用试剂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量子化学计算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模型构建
        3.2.2 计算方法
        3.2.3 基组的选择
        3.2.4 QSAR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前线轨道能量
        3.3.2 磷原子
        3.3.3 膦酸基双键氧原子
        3.3.4 阻垢缓蚀性能小结
        3.3.5 其它基团对缓蚀阻垢性能的贡献
    3.4 本章小结
4 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模型构建
        4.1.1 缓蚀阻垢剂
        4.1.2 碳酸钙晶体
        4.1.3 金属铁
    4.2 模拟方法
        4.2.1 模拟力场
        4.2.2 模拟方法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3.1 缓蚀阻垢剂的稳定构型
        4.3.2 分子动力模拟的平衡依据
        4.3.3 阻垢作用机理探讨
        4.3.4 缓蚀作用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低磷缓蚀阻垢剂膦酰基羧酸的复配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问题
        1.1.1 循环冷却水的结垢及其控制
        1.1.2 循环冷却水的腐蚀及其控制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1.2.1 国内复合水处理剂的现状及发展
        1.2.2 国外复合水处理剂的发展状况
    1.3 复配工艺技术概况
        1.3.1 磷系复配水处理药剂
        1.3.2 磷系碱性配方
    1.4 缓蚀阻垢剂之间的协同
        1.4.1 缓蚀剂的复配增效
        1.4.2 阻垢剂的复配增效
        1.4.3 缓蚀阻垢剂的复配增效
    1.5 POCA 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1.5.1 POCA 的性质
        1.5.2 POCA 的合成
        1.5.3 POCA 的研究现状
        1.5.4 POCA 复合药剂的筛选及缓蚀机理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2.1 水质检测
        2.1.1 硬度的测定
    2.2 缓蚀性能的测定(挂片失重法)
        2.2.1 试剂
        2.2.2 试验装置
        2.2.3 试验条件
        2.2.4 试验步骤
        2.2.5 试验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2.3 阻垢率的测定方法(静态阻垢法)
        2.3.1 阻碳酸钙垢性能的测定方法
        2.3.2 阻磷酸钙垢性能的测定方法
    2.4 缓蚀机理研究(极化曲线法)
        2.4.1 原理
        2.4.2 仪器与试剂
        2.4.3 试验装置
        2.4.4 电极制备
        2.4.5 试验步骤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讨论
    3.1 试验用水的水质条件
    3.2 缓蚀阻垢剂的筛选
        3.2.1 POCA 的阻垢性能
        3.2.2 HEDP 的阻垢性能
        3.2.3 PBTC 的阻垢性能
        3.2.4 ATMP 的阻垢性能
        3.2.5 乙酸锌的缓蚀性能
    3.3 复配药剂阻垢协同效应研究
        3.3.1 单一组分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3.3.2 POCA 与PBTC 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3.3.3 POCA 与HEDP 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3.3.4 POCA 与ATMP 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3.3.5 单一组分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3.3.6 POCA 和PBTC 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3.3.7 POCA 与HEDP 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3.4 复合配方的筛选
        3.4.1 正交设计法筛选
        3.4.2 缓蚀试验结果及分析
        3.4.3 阻垢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复合配方的优化
        3.5.1 正交复配试验
        3.5.2 复合配方的选定
        3.5.3 选定配方的经济性分析
    3.6 复合水处理剂的效果影响因素
        3.6.1 pH 的影响
        3.6.2 温度的影响
        3.6.3 钙离子浓度影响
第四章 POCA 复合药剂作用机理讨论
    4.1 阻垢剂的阻垢机理讨论
        4.1.1 POCA 的阻垢机理
        4.1.2 PBTC 的阻垢机理
        4.1.3 HEDP 的阻垢机理
        4.1.4 复合配方的阻垢协同机理讨论
    4.2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讨论
        4.2.1 POCA 的缓蚀机理
        4.2.2 HEDP 的缓蚀机理
        4.2.3 PBTC 的缓蚀机理
        4.2.4 乙酸锌的缓蚀机理
        4.2.5 复合配方的缓蚀协同机理讨论
    4.3 电极化曲线法对缓蚀机理初步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乙烷-1,1-二膦酸与乙烷-1,2-二膦酸阻垢效能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锌盐缓蚀协同效应及缓蚀机理研究[D]. 吴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钢/水界面电化学腐蚀诱导CaCO3结垢行为研究[D]. 朱田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阻垢剂阻垢机理及性能评定方法研究进展[J]. 王语林,李常青,谷丽芬,韦清华,张鹏. 广东化工, 2018(12)
  • [4]工业锅炉有机膦水化学技术研究[D]. 曾彬.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5]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研究[D]. 陈健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6]唑来膦酸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癌活性研究[D]. 陈丽萍. 江南大学, 2013(S1)
  • [7]制药循环水系统阻垢缓蚀剂的研究[D]. 李平双. 河北科技大学, 2011(08)
  • [8]反渗透膜技术应用于钢厂冷却水回用中的方案研究[J]. 周健,胡将军. 科技资讯, 2010(20)
  • [9]膦系缓蚀阻垢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戴林宏.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10]低磷缓蚀阻垢剂膦酰基羧酸的复配及性能研究[D]. 王磊.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1,1-二膦酸乙烷与1,2-二膦酸乙烷阻垢效率差异的微观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