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并发静脉流出道癌栓的诊治

原发性肝癌并发静脉流出道癌栓的诊治

一、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祥[1](2021)在《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尽管巨大肝细胞性肝癌(hu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uge HCC,≥10cm)的治疗方案众多,且外科治疗的预后差异较大,但对于合适的患者,肝切除术仍是其首选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准确评估患者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状态对于临床决策及个体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两个针对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网页版列线图动态预测模型,以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疗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肝细胞性肝癌的303例患者,以此作为训练队列(training cohort),以同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7例巨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validation cohort),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运用Kaplan-Meier分析方法展示纳入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之间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来确定训练队列中影响患者术后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分别建立OS和DFS的动态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拟合曲线(calibration curve)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将其与四种肝癌传统分期系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标准(the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肿瘤分期标准(the eighth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意大利肝癌分期标准(Cancer of the Liver Italian Program,CLIP)和中国肝癌分期标准(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CNLC)]进行比较。结果基于训练队列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HBV-DNA Load)、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to platelet ratio,GGT/PLT,GPR)、肝硬化、肿瘤卫星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肿瘤形态和最大直径等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被纳入到巨大肝癌OS的动态预测模型中;同样情况下,巨大肝癌DFS的动态预测模型中除上述8个因素外,还纳入了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这一因素。在训训练队列中,模型在预测巨大肝癌术后1年、3年和5年OS时的C指数为0.745(95%CI:0.708-0.782),预测DFS时的C指数为0.738(95%CI:0.703-0.773),均优于四个传统分期系统的预测能力。这些结果得到了外部验证队列的支持(OS:C指数0.822;DFS:C指数0.827,P<0.05),而且拟合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契合度较高。结论我们建立了两个针对巨大肝癌的网页版动态预测模型,这两个模型对于预测巨大肝癌行肝切除术的远期预后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为肝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

党晓卫,王培举,李路豪[2](2020)在《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综合诊治》文中指出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又称布-加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肝脏血管疾病,因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或节段性闭塞导致肝脏淤血,其慢性进展可能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在B-CS治疗的发展过程中,外科手术曾作为主要手段,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肝细胞癌诊疗领域的进展,B-CS相关肝癌的诊治方案也更加多样,对不同分型B-CS、不同期别肝细胞癌的诊疗已形成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规范化、精准化模式。此文通过总结近年来B-CS及肝细胞癌诊疗领域的进展,并结合病例诊治的经验,对B-CS合并HCC的综合诊治进行讨论。

李康帅[3](2017)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以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于肝静脉下腔静脉开口处至右心房处的一段部分或全部梗阻而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高压合并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终末期的布加综合征可能发展成为肝癌。尽管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单纯我国的不同省份已报道了较多的临床病例数,目前关于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临床特征、肝癌结节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特征尚不十分明确。另外,针对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治疗方法选择亦无明确的诊疗规范或专家共识。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疗的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描述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对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总结,并对其可能机制做一定的探讨。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9年1月至2016年9月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113例布加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将12例合并有肝癌病人的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或诊断为布加综合征的时间、HBV/HCV病毒感染情况、Child-Puth分级、AFP、下腔静脉阻塞情况以及肝癌结节的大小、数量、生长方式、肿瘤位置、有无门静脉及肝静脉侵犯等影像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针对布加综合征及肝癌的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在我们收集的病例中,男性病人占多数。下腔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肝静脉阻塞的混合型是主要类型。梗阻的类型包括静脉节段性狭窄、静脉膜性狭窄以及静脉血栓形成等。所有的病例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表现。在合并有肝癌的病人中仅有1例出现了门静脉侵犯,无胆管侵犯出现。大多数肿瘤结节位于肝脏右叶,尤其是右后叶。肿瘤的位置均靠近肝脏边缘。大多数肿瘤直径超过3cm并为单一结节。在肿瘤结节的影像学方面,肿瘤的表现与乙肝等其他原因相关的原发性肝癌类似,在动脉期结节呈现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造影剂快速流出,呈现"快进快出"的表现。2例行肝切除的病人的病理结果均显示高分化、低度恶性的病理特征。在治疗方面,针对布加综合征可以采用门体分流术、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以及下腔静脉支架并血管成形术;针对原发性肝癌则可以采用TACE、射频消融治疗以及肝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结论: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是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危险因素。肝癌结节呈现靠近肝脏边缘、单一结节的特征。结节强化检查特征与其他类型相关因素的肝癌类似。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的肝癌结节侵袭性更小且其侵袭性仅与肿瘤结节的直径相关。治疗方面早期解除布加综合征病人的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可延缓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针对肝癌结节肝部分切除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能行肿瘤切除者可行消融治疗以及序贯的TACE治疗等。对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的病人,术后应当常规进行定期复查。

吴孟超,程树群,陈敏山,蔡建强,孙居仙,郭荣平,毕新宇[4](2016)在《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共识(2016年版)(讨论稿)》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排第5位,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1]。我国肿瘤登记地区的最新数据表明,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2]。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肝癌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早期肝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为进展期。目前,肝癌的治疗总体预后仍不理想[3]。

夏金堂,陈胜利,温敏杰,古维立,徐波,林帆[5](2004)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和右心房(RA)等静脉流出道瘤栓(TT)的影像学特 点,评估介入、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此类肝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HVTT+IVCTT+ RATT9例,HVTT+IVCTT9例,HVTT+RATT 1例,IVCTT+RATT 1例。16例肝动脉造影,其中15冽提示瘤栓为肝动脉供 血。15例行TACE,其中2例行Ⅱ期切除+IVCTT摘除术,1例介入前行肝癌局部高温固化术。患者生存时间:7 d-75个月,中 位生存期为10个月。[结论]HVTT,IVCTT和RATT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TACE可明显延长肝癌病灶较局限,肝功良 好和肺部无转移的病人的生存期。少数病例可争取Ⅱ期切除。

黄子诚,陈胜利,陈国东[6](2007)在《原发性肝癌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瘤栓生长的影像学检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LC)在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内生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采用两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血管造影,重点观察PLC患者的肝静脉、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内瘤栓。结果:20例PLC患者中,弥漫型1例,结节、肿块型19例,主瘤灶最大径7~18(12.3±3.1)cm,肝静脉瘤栓19例,下腔静脉瘤栓19例,右心房瘤栓11例,呈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11例、肝静脉-下腔静脉瘤栓7例、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与肝静脉瘤栓各1例。结论:对于PLC在肝静脉、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内生长,及时而正确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瘤栓多为肝动脉源性供血,血管造影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李启进[7](2021)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右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左半肝体积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

蒋璐剑[8](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贺英杰[9](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提高、供者来源的扩大以及术后免疫药物应用等进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适应症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符合手术标准的肝细胞癌或其他原发/继发于肝脏的肿瘤、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肝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多囊肝等,而血管或胆道的并发症、急慢性排斥反应、病毒感染、肿瘤的转移与复发等因素均影响肝移植术后恢复及远期预后。肝脏具有的独特血管解剖结构增加了肝脏移植的手术难度。除了与其他器官移植类似的流入(肝动脉)与流出通道(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吻合外,还有门静脉系统的吻合,随之增加的是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门静脉系统供血的特殊性,门静脉并发症在术后早期(90天内)即可通过影响血流扰乱肝脏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导致移植物丢失、甚至患者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尝试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治经验,以期在肝移植围术期做好预防,为诊治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并改善预后。资料和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6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整理两组相应临床指标;2.将临床指标纳入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两组在临床指标构成上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临床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4.将上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整理并发症组患者诊疗过程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χ2检验结果显示,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01,优势比0.034,95%置信区间0.008~0.138)、既往脾切除手术史(P<0.001,优势比27.765,95%置信区间6.844~112.637)、门静脉重建方式(P<0.001,优势比34.4,95%置信区间5.68~208.350)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34.400,95%置信区间5.680~208.350)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无关(P>0.05)。3.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12,优势比=16.922,95%置信区间1.859~154.059)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64.871,95%置信区间8.293~507.435)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患者共9例,其中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6例、狭窄1例、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流速减慢、双向血流或无血流)2例,均由彩超和(或)CT下血管造影证实。3例肝功能正常的门静脉Ⅰ型血栓患者行口服药物抗凝治疗,3例肝功能异常的门静脉Ⅱ型血栓患者行开腹切开取栓术和经大网膜门静脉泵植入术,随访22±14.8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1例门静脉狭窄患者予以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随访17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2例门静脉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患者均为再次肝移植术后,1例行手术探查,结扎分流血管,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诊断考虑为第7天综合征,在等待再次肝移植时死亡。结论1.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既往脾切除手术史、门静脉重建方式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受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于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门静脉并发症采取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牛立鹏[10](2020)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共35例,进行术前评估,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前手术评估、预判的临床应用,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7例肝癌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增强CT/MRI影像资料,分为两组,A组23例,将该组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得到三维可视化图像,进行术前评估预判确定手术的患者共计18例作为试验组;B组患者24例,对CT/MRI影像进行分析,确定手术的患者共计17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利用三维可视化系统明确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评估肿瘤侵犯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模拟系统中反复进行练习。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术前准备,并进行肝切除术。分别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化验结果、术后住院的时间、总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记录试验组模拟预切除肝体积并与术后排水测定的肝叶大小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前与术后的化验结果、术后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模拟预切除体积与实际排水测定体积的比较等相关数据以x±s的形式表示,两组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模拟预切除肝体积与实际排水测定肝体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可视化系统可准确显示肿瘤与脉管系统的关系。试验组统计结果分别为手术时间(216.39±49.36)min、术中出血量(316.67±157.1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7.12±98.64)min、(588.24±351.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92,P<0.05);试验组术后ALT、AST、TBil、Alb分别为(234.36±133.91)U/L、(159.47±69.06)U/L、(18.20±6.58)μmol/L、(33.16±6.14)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28±166.96)U/L、(354.33±348.10)U/L、(27.73±13.37)μmol/L、(28.95±5.8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27,-2.70,2.07;P<0.05)。试验组术前虚拟肝切除体积为(551.20±340.74)ml,与术中实际肝切除体积(545.56±336.50)ml,Pearson相关系数大小值为0.970。试验组切缘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阳性率分别为5%与6%)。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于肝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入路、肝脏体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诊疗价值明显优于二维影像,前者手术可行性与安全性均优于后者,模拟切除的肝体积与手术切除无明显差异。

二、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术前评估
    2.4 手术操作
    2.5 术后管理
    2.6 随访
    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病理资料
    3.2 生存资料
    3.3 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3.4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5 与传统分期对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NLC-Ⅰb 期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2)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综合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一)B-CS的诊断
    (二)HCC的诊断
    (三)HCC与良性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B-CS的治疗
        1.介入治疗
        2.外科治疗
        3.抗凝/溶栓治疗
    (二)HCC的治疗
        1.根治性切除
        2.TACE治疗
        3.局部消融治疗
        4.肝移植
        5.全身治疗
六、结语

(3)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情况
        2.1.1 概况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2.2 诊断标准
        2.2.1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2.2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2.3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2.3.1 下腔静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2.3.2 脾切除+肠系膜上-下腔静脉转流术
    2.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2.4.1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
        2.4.2 TACE
        2.4.3 RFA
第三章 结果
    3.1 113例的布加综合征病人的基本资料分析
    3.2 12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
    3.3 12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影像学特点
    3.4 12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肿瘤结节病灶的影像学特点
    3.5 治疗和预后
第四章 讨论
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件

(4)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共识(2016年版)(讨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1 PVTT的诊断及分型
2 肝细胞癌合并PVTT多学科诊治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流程及路径
3 PVTT的首次治疗
    3.1 手术治疗
    3.2 术前放疗降期后手术治疗
    3.3 非手术治疗
        3.3.1 TACE
        3.3.2 放射治疗
        3.3.2. 1 外放射治疗
        3.3.2. 2 内放射治疗
        3.3.3 索拉非尼治疗
        3.3.4 系统化疗
        3.3.5 局部治疗
        3.3.6 对症支持治疗
4 展望

(6)原发性肝癌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瘤栓生长的影像学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9)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道并发症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精准肝癌手术中的应用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D]. 陈子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综合诊治[J]. 党晓卫,王培举,李路豪. 腹部外科, 2020(04)
  • [3]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文献复习[D]. 李康帅. 山东大学, 2017(09)
  • [4]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共识(2016年版)(讨论稿)[J]. 吴孟超,程树群,陈敏山,蔡建强,孙居仙,郭荣平,毕新宇. 肝癌电子杂志, 2016(01)
  • [5]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J]. 夏金堂,陈胜利,温敏杰,古维立,徐波,林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2)
  • [6]原发性肝癌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瘤栓生长的影像学检查[J]. 黄子诚,陈胜利,陈国东. 实用医学杂志, 2007(02)
  • [7]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右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左半肝体积及其意义[D]. 李启进. 南华大学, 2021
  •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D]. 贺英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10]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D]. 牛立鹏.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并发静脉流出道癌栓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