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

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

一、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杜晓峰,谢展[2](2020)在《基于智能压电传感器的焊缝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大量的钢结构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焊接技术作为一种钢结构连接的重要工艺,大量地运用在各种钢结构构件当中,焊缝质量的监测成为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为了对焊缝质量进行有效评估,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损伤指标,采用智能压电传感器对焊缝质量变化过程进行时域信号捕捉,分析信号时域特征,由时域特征信号与损伤指标两方面对焊缝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基于松原至通榆(吉蒙界)段高速公路某钢板桥焊缝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钢板桥焊缝质量合格,所提出的监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高翔[3](2019)在《单排架码头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码头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结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水运交通的安全运营,但由于很多码头结构长期服役,损伤日积月累,已经影响到港口安全生产和平稳运行,因此码头结构的损伤识别成为当前工程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模拟、信号处理等方法,通过对无损伤状态和损伤状态下码头单桩结构和单排架结构的动力响应、时频能量谱和损伤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确定结构损伤是否存在的加速度能量分布分析方法和基于动力响应的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码头单排架结构的工程特点,结合有限元理论和码头结构的本构模型,建立了无损伤状态和损伤状态下的码头单桩结构和单排架结构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拟定了单桩结构和单排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激励方式、激励力的大小与特征响应点位置。(2)基于无损伤和损伤状态下单桩和单排架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分别对无损伤和损伤状态下的单桩和单排架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固有频率、周期参数以及位移、速度、加速度响应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无损伤和损伤状态下结构响应特征,提出了将加速度响应作为结构损伤识别的主要依据。(3)通过对比研究无损伤和损伤状态下单排架结构不同受力位置及不同响应点接收到的加速度响应信息特征,得出单排架结构在受到幅值为2000N的瞬态荷载时,距离受载点2m至3.5m范围内,损伤的响应特征较为明显。通过在单排架结构的不同位置施加瞬态动荷载,分析结果表明在桩身正上方表面位置及横梁中间表面处施加瞬态动荷载时,基于加速度响应特征获得的结构损伤识别效果较好。(4)基于小波能量谱理论和动力响应分析结果,通过对单桩和单排架结构的加速度频谱、时频能量谱等的对比分析,得到了不同结构对应的加速度能量谱变化规律。通过对结构加速度能量谱变化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度能量谱特征与损伤的属性具有密切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损伤是否存在的加速度能量分布分析方法。(5)基于傅里叶变换原理,推导提出了单桩和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的特征参数(A=a/mag2),通过对比分析无损伤和损伤结构的损伤识别特征参数曲线,获得了特征参数主频变化和能量谱分布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力响应的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6)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损伤识别方法的可靠性,依托实际工程,通过现场质量检测,获得了现场加速度测量数据,分析了测试信号的时频能量谱特征和损伤特征参数,并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动力响应的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对工程结构进行了损伤识别。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单排架损伤识别方法是可行的。

毕军[4](2019)在《EAST托卡马克密度涨落测量及CO2激光相干散射外差探测台面实验》文中研究说明托卡马克装置是实现可控磁约束核聚变,建成聚变反应堆最有可能的途径,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变化多端、难以驯服的高温等离子体给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带来了重重障碍。托卡马克中出现的反常输运以及电子和离子之间的能量传输是磁约束核聚变面临的关键性物理难题。要解决实现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关键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聚变装置的实验参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更新诊断技术,实现理论模拟与诊断实践之间互相启发验证。目前EAST上的四道极向零差CO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系统能够同步测量多区域多尺度的极向电子模湍流,为探索电子反常热输运提供理解和验证的方法与手段。该诊断系统尚无法同时监测离子通道的湍流,研究缺少对电子和离子模湍流相互作用更为直观的实验探索;对当前的CO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系统进行改造,增加低波数密度涨落探测通道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而由于电子和离子逆磁漂移方向不同,对低波数密度涨落的探测还需要利用外差探测方式分离识别出蕴含在相应散射信号中不同频移方向的成分。本论文基于声光作用和现代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实现了CO2激光外差式探测台面的搭建,可对不同频移方向和幅度的信号进行探测。论文工作为后续EAST上的零差CO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的升级积累一定的技术经验。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反常输运难题。托卡马克装置中存在着的漂移波是反常输运的主要原因,这些漂移波具有不同尺度,这要求我们发展完善针对多尺度湍流的测量技术。文中简要介绍了C0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提出系统拓展到离子湍流测量需要实现外差的探测方式。第二章,首先分析了电磁波的散射理论,简要介绍了托卡马克装置小尺度湍流测量的基本原理;之后介绍了当前EAST装置上实现电子模湍流监测的零差CO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系统;当前系统需要升级成外差的探测方式才可以实现低波数密度涨落信号中电子和离子模密度涨落成分的区分,这对研究电子、离子湍流耦合和相互作用十分重要。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系统的硬件设计,根据声光衍射使激光产生频移的效果选择了声光调制器产生外差系统的入射光和参考光;根据高斯光束的传播原理设计光路确保信号光与参考光在探测器上产生可测的相干信号;信号经过放大电路和差频电路的预处理后,利用基于PCI-9812A高速数据采集卡编写的LabVIEW程序实现信号的采集和保存,供给离线的数据分析。第五章介绍了功率时频谱的计算和小波变换处理的基本原理,用MATLAB实现了信号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小波变换与功率时频谱之间的差别。之后通过压电陶瓷建立超声场使入射激光产生多级频移衍射,验证了外差系统对不同方向频移信号的探测能力以及在探测中需要注意的噪声问题及其减谱法处理。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对后续的研究内容做了展望。

齐聪成[5](2018)在《基于超声Lamb波的焊缝缺陷检测过程仿真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规超声波法在检测大型环直焊缝时存在着近表面盲区、检测效率低等问题。与常规超声波法不同,超声Lamb波衰减慢,传播距离长,从而克服常规超声波法需要逐点扫描的弊端,同时无需大面积清除和复原防腐漆面和防寒包覆层,极大的提高检测效率,并且使得检测费用大大降低。本文采用LS-DYNA对超声Lamb波在焊缝中的传播及与缺陷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激励信号中心频率为0.5MHz,铝板厚度为4mm。首先,研究了焊缝截面形状变化对超声Lamb波传播过程的影响。当焊缝余高增加时,声场峰值能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焊缝余高1.2mm时达到最高。当余高达到2.0mm时,回波波包时域宽度变宽。当焊缝宽度增加时,声场峰值能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焊缝宽度15mm时达到最高,焊缝宽度不影响回波模态。其次,研究了铝板曲率对Lamb波传播过程的影响,发现曲率变化对Lamb波传播过程及回波信号影响较小。最后,利用布尔操作构造了不同位置的横向槽状缺陷、孔状缺陷,并采用A0和A1模态Lamb波对其检测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A0模态入射的Lamb波与缺陷作用的回波幅值与缺陷尺寸线性相关,可用以表征缺陷尺寸。A1模态缺陷回波幅值与缺陷尺寸不呈正相关关系,但对微小缺陷敏感。在Lamb波检测实验中,在板厚4mm,焊缝余高1.6mm,宽度12mm的试件上制作了不同种类、尺寸的人工缺陷,并对其进行检测研究。横向槽状人工缺陷实测信号与仿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仿真的正确性。为了提高对缺陷的辨识能力,研究了探头频率对Lamb波回波信号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检测频率为1.5MHz,A2模态可有识别孔径3.0mm、孔深4.0mm的底面孔状缺陷,检测距离500mm,波高占满屏12%。采用了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及小波变换(WT)对Lamb波回波信号进行时频分析,确定了最优的HAMMING窗口尺寸以及CMOR小波基的小波中心频率因子。结果表明:WT时频分析结果中无关频率干扰较少,回波信号频带窄。通过WT时频分析,有效识别了高大于满屏2%的缺陷,提高了杂波干扰下目标信号的辨识能力。

张文波[6](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丁红,吴德敏,黄秋勇[7](2017)在《基于复合小波变换的径流周期分析方法》文中指出针对径流时间序列演变趋势及周期分析精度有限的问题,给出一种基于复合小波变换的径流时间序列周期分析方法.即通过采用dmey小波对径流序列进行分解,再对生成的高频与低频子序列分别采用cmor1-1复小波分别求其等值线、小波方差,从而进行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周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对径流序列直接采用复小波多尺度分析相比,基于复合小波变换的方法可获得更为深入精确的周期分析结果.

程刚[8](2016)在《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深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层上覆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引起上覆岩层变形,造成岩体离层垮塌。这一方面对开采巷道的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易造成地面塌陷,对地面构筑物的安全和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进行监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针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在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开展了煤层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研发了适用于覆岩变形监测用的特种感测光缆;建立了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采动覆岩变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近景摄影技术等方法,验证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应用于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监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采用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揭示了采动覆岩变形破坏规律和覆岩离层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结合淮北杨柳矿600米的钻孔,设计和安装了相应的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获得了深部岩体离层演化的全过程,为开采巷道的安全评估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形式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监测的要求。(2)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分类,对几种常用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如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测量(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简称 BOTDR)、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rillouin Optical Time-Domain Analyzer,简称BOTDA)和布里渊散射光频域分析技术(Brillouin 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简称BOFDA)等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BOTDR具有单端测量的优势,十分适合于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的现场监测。(3)研发了适用于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监测的特种感测光缆,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标定。详细介绍了感测光缆的封装与保护,对覆岩变形感测光缆的选型进行了分析。(4)解决了感测光缆与岩土体耦合性和岩体大变形监测的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感测光缆与岩土体的耦合性能,并建立了感测光纤-砂土界面光纤拉拔力学传递模型;采用不同点间距的定点感测光缆,解决了岩土体大变形、不连续性的监测难题;分析了钻孔回填材料与感测光缆安装工艺对监测结果的影响。(5)建立了基于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简称DFOS)的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监测系统框架。提出了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介绍了数据采集与传输,监测数据的表达与处理,小波分析去噪与数据异常识别等方法。(6)开展了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利用直埋式和内埋式联合的感测光缆布设方法,建立了分布式光纤监测网络,获得了煤层采动过程中覆岩变形分布式监测结果。采用数值模拟、近景摄影技术等方法,对比验证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应用于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监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揭示了采动覆岩变形破坏规律和覆岩离层的演化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得出煤层顶板最大位移约为4cm,这与感测光缆测试结果高度吻合;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出“导高”为30.6cm,光纤监测数据分析的“导高”约为30cm,两者也基本一致。(7)开展了淮北杨柳煤矿现场试验研究。将特种感测光缆植入杨柳矿600m深的监测钻孔,设计和安装了相应的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对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和离层演化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光纤监测测得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分别为12.7m和56.7m,经验公式计算得出冒落带高度为13.4士2.5m,裂隙带高度为53.6±5.6m,两者基本一致。根据两年多的监测数据,采用关键层理论分析了杨柳矿覆岩变形和离层演化机理,得出两层坚硬火成岩层是控制覆岩变形关键层的结论;建立了基于分布式监测数据的覆岩变形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煤层开采上覆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开采过程中覆岩变形预警和处理建议。

鞠炳照[9](2015)在《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混凝土简支梁桥损伤诊断方法》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桥梁数量众多,更以中小型桥梁为主,混凝土梁桥占其中绝大部分。这些桥梁受长期运营荷载和环境等不利因素作用,不可避免出现各种损伤。我国目前对中小型混凝土梁桥的状态检测和评定还主要采用静力试验等传统手段,基于动力的检测和诊断等新理论方法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本文以公路混凝土简支梁桥为对象,系统分析各类典型损伤对桥梁结构车载动力性能的影响机理和规律,研究提出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损伤诊断识别方法。依托实际桥梁对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等进行了验证,为实现快速、有效的检测识别桥梁结构损伤、降低桥梁运营维修费用、保证桥梁运营安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基于Lagrange方程推导建立了空间车辆计算模型的运动平衡方程,求解得到车辆模型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及阻尼矩阵。利用振型叠加法将桥梁按各节点物理坐标转化为广义模态坐标,以降低计算代价。以常见两轴车辆为例,推导建立了空间12自由度整车模型与全尺度桥梁结构的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基于Matlab编制了面向桥梁损伤诊断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然后,通过对各种典型损伤的成因进行分析,选择合理方式对典型损伤进行了数值模拟。依托工程实例,基于所编制的车桥耦合振动程序对多种损伤工况下,结构损伤下车桥系统的动力行为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分析,系统分析了各类损伤对桥梁车载动力行为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为基于车桥振动的桥梁损伤诊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最后,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得到的损伤结构加速度动力响应信息为基础,,分别依托混凝土简支T梁及预应力空心板桥实例,针对混凝土裂缝、横向联系破损等损伤类型,通过对桥梁原始动力响应数据进行HHT变换等方式进行信号处理,获得其固有模态函数。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基于单点动力响应HHT变换和多点HHT变换的桥梁结构损伤诊断方法。通过多个损伤类型和工况的实例分析,验证和分析了各诊断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张效忠[10](2014)在《基于振动特性的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木工程结构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直接接触和观测的部分,称之为暴露工程结构;另一部分是无法直接接触和观测的部分,称之为隐蔽工程结构。隐蔽工程结构是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隐蔽工程结构位置比较隐蔽,其损伤不易被识别,已成为土木工程结构不可忽视的潜伏安全隐患。如果能够及早识别出隐蔽工程结构的损伤(特别是早期损伤),就可以对整个工程结构进行比较准确的安全评估,从而可以避免巨额基础设施蒙受重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对隐蔽工程结构进行损伤诊断,包括确定隐蔽工程结构是否存在损伤、结构的损伤位置、损伤程度和损伤变化趋势,成为大型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和安全评估系统最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损伤与荷载同步识别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Y201223039)和桥梁工程安全控制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基于支持向量机法桥梁冲刷损伤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3KC05)的资助下对基于振动特性的隐蔽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开展了相关探索性的研究,主要对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重点应用高效模态应变能、小波分析、子结构、时变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支持向量机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等对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诊断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基于高效模态应变能的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摒弃了使用连续低阶模态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传统方法,而选用可不连续的高效模态进行结构损伤识别。首先,详细推导了根据结构损伤前后特征值变化率来选择高效模态的理论方程,选择的高效模态具有对损伤前后结构的单元应变能变化灵敏度较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模态下隐蔽工程结构的损伤判别指标和损伤识别方程;最后,对高效模态的损伤识别灵敏度和鲁棒性进行了研究。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对一海洋结构中隐蔽工程结构单一损伤和多处损伤在不同噪音工况下的损伤诊断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2)建立了基于小波分析的隐蔽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把小波分析技术与高效模态有机结合起来对结构小损伤进行诊断,弥补了单一损伤动力指纹对结构损伤识别可能产生漏判和精度不能保证的不足。主要应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对结构小损伤的敏感性、小波分析技术高效的局部分析能力对结构小损伤位置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应用损伤识别方程对隐蔽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诊断。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应用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对该方法的识别程序、识别效果、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3)建立了基于相对子结构界面参数的隐蔽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相对子结构界面参数对结构损伤的敏感性来识别隐蔽工程结构的损伤。该部分重点对结构界面参数识别理论、隐蔽结构损伤和子结构界面参数变化的对应关系、隐蔽工程结构损伤位置和程度识别、识别方法的鲁棒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4)建立了基于ARMA和SVM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时变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与支持向量机(SVM)优点,解决了环境激励下结构健康检测信号存在非平稳性和损伤样本非常有限的问题。重点对ARMA与SVM相结合的损伤识别理论、大型工程结构在环境激励下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程序、识别精度和该方法的鲁棒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5)建立了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子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和子结构的优点,解决了环境激励下单独应用相对子结构界面参数无法对隐蔽工程结构和暴露工程结构同时识别的问题。主要对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理论、利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子结构损伤诊断方法、遗忘因子确定方法、用该方法进行损伤诊断的识别精度和鲁棒性等问题开展了探索性研究。

二、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2)基于智能压电传感器的焊缝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原理
2 项目概述
3 传感器与测量系统
4 试验结果
5 结语

(3)单排架码头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结构动力响应的理论研究
        1.2.2 结构动力响应的工程应用研究
        1.2.3 码头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码头结构响应分析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码头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理论
        2.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2.2.2 应力波在桩身传播规律
    2.3 小波理论概要
        2.3.1 非平稳信号与时频分析
        2.3.2 傅里叶变换
        2.3.3 连续小波变换
        2.3.4 小波变换时频能量谱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码头单桩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无损伤码头单桩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3.2.1 无损伤码头单桩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无损伤码头单桩结构模态分析
        3.2.3 无损伤码头单桩结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
    3.3 有损伤码头单桩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3.3.1 有损伤码头单桩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有损伤码头单桩结构模态分析
        3.3.3 有损伤码头单桩结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
    3.4 无损伤和有损伤码头单桩结构动力响应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码头单排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无损伤码头单排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2.1 无损伤码头单排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无损伤码头单排架结构模态分析
        4.2.3 无损伤码头单排架结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
    4.3 有损伤码头单排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3.1 桩身位置损伤的码头单排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4.3.2 横梁位置损伤的码头单排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4.4 无损伤和有损伤码头单排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力响应的码头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加速度能量分布分析的码头结构损伤识别
        5.2.1 码头单桩结构的加速度能量分布分析
        5.2.2 码头单排架结构加速度能量分布分析
    5.3 基于动力响应的码头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5.3.1 基于动力响应的码头结构损伤识别特征参数
        5.3.2 码头单桩结构损伤识别特征参数频谱对比分析
        5.3.3 码头单排架结构损伤识别特征参数频谱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概况
    6.3 现场数据收集与分析
    6.4 结构损伤识别的加速度能量分布分析
    6.5 结构损伤识别特征参数频谱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4)EAST托卡马克密度涨落测量及CO2激光相干散射外差探测台面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能源问题与核聚变
    1.2 漂移波湍流及其测量
    1.3 CO_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系统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托卡马克装置密度涨落的测量
    2.1 电磁波的散射理论
        2.1.1 单电子辐射场分析
        2.1.2 等离子体密度涨落散射
    2.2 EAST上的电子模湍流的测量
        2.2.1 极向零差CO_2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系统
        2.2.2 零差探测系统
    2.3 离子模式湍流与外差原理
        2.3.1 离子模湍流
        2.3.2 外差探测技术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外差探测实现
    3.1 CO_2激光频率调制
        3.1.1 声光作用
        3.1.2 声光调制器及使用
    3.2 激光传输设计
        3.2.1 高斯光束传输
        3.2.2 激光光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采集系统
    4.1 数据采集卡
        4.1.1 数据采集卡简介
        4.1.2 PCI-9812A数据采集卡
    4.2 Labview采集程序
        4.2.1 虚拟仪器平台LabVIEW
        4.2.2 基于Labview平台的数据采集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号处理与实验分析
    5.1 数据处理方法
        5.1.1 功率时频谱
        5.1.2 小波变换
    5.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5.2.1 实验设计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超声Lamb波的焊缝缺陷检测过程仿真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超声Lamb波检测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超声Lamb波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2.2 超声Lamb波数值模拟
        1.2.3 超声Lamb波实验研究
        1.2.4 超声Lamb波回波信号处理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与实验研究准备
    2.1 超声Lamb波理论分析与激励角度的确定
        2.1.1 超声Lamb波基本理论及检测原理
        2.1.2 频散曲线的绘制
        2.1.3 激励角度的确定
    2.2 超声Lamb波检测数值仿真参数确定
        2.2.1 超声Lamb波检测数值仿真过程
        2.2.2 单元选择及材料参数
        2.2.3 网格划分及时间步的确定
        2.2.4 激励信号的选取
    2.3 超声Lamb波检测实验准备
第3章 Lamb波在铝合金焊缝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检测模态的分析与选取
        3.2.1 模态选取的仿真研究
        3.2.2 模态选取的实验研究
    3.3 焊缝截面形状变化对Lamb波传播过程的影响
        3.3.1 焊缝余高变化对Lamb传播过程的影响
        3.3.2 焊缝宽度变化对Lamb波传播过程的影响
    3.4 板材曲率变化对Lamb波传播过程的影响
    3.5 超声Lamb波声场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Lamb波与焊缝缺陷作用研究
    4.1 超声Lamb波与横向槽状缺陷作用仿真研究
        4.1.1 A_0模态与横向槽状缺陷作用
        4.1.2 A_1模态与横向槽状缺陷作用
    4.2 超声Lamb波与孔状缺陷作用的仿真研究
        4.2.1 A_0模态与孔缺陷作用
        4.2.2 A_1模态与孔缺陷作用
    4.3 超声Lamb波与缺陷作用的实验研究
        4.3.1 A_0模态与缺陷作用的实验验证
        4.3.2 A_1模态与缺陷作用的实验验证
    4.4 探头频率对Lamb波回波信号影响的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Lamb波回波信号时频分析
    5.1 超声Lamb波回波信号时频分析
    5.2 STFT在Lamb波信号识别中的研究
    5.3 WT在Lamb波信号识别中的研究
    5.4 1.5 MHz探头下A_0、A_1模态回波信号时频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复合小波变换的径流周期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小波变换的年径流时间序列周期分析原理
    1.1 Mallat算法
    1.2 dmey小波
    1.3 Morlet小波
    1.4 小波方差
    1.5 基于复合小波变换的径流周期分析算法框架
2 基于小波分析的径流时间序列周期分析
    2.1 实验数据
    2.2 柳江年径流总量时间序列的小波多尺度周期分析
    2.3 柳江年径流总量时间序列高频系数的小波多尺度周期分析
    2.4 柳江年径流总量时间序列低频系数的小波多尺度周期分析
    2.5 径流序列的小波方差分析比较
3 结论

(8)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监测的意义
    1.2 监测技术的现状与不足
    1.3 分布式监测的概念
    1.4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1.4.1 几种常见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1.4.2 DFOS在煤矿开采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与监测要求
    2.1 覆岩变形破坏概念和类型
    2.2 覆岩变形破坏的时空关系
    2.3 覆岩变形破坏的特征与过程
    2.4 覆岩变形破坏的应力演变特征
    2.5 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监测的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覆岩变形特种感测光缆研发
    3.1 感测光缆的封装
    3.2 GFRP分布式感测光缆
        3.2.1 GFRP分布式感测光缆的研发
        3.2.2 GFRP光缆应变传递性能标定
        3.2.3 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
    3.3 金属基索状分布式感测光缆
        3.3.1 金属基索状分布式感测光缆的研发
        3.3.2 金属基索状光缆应变传递性能标定
        3.3.3 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
    3.4 定点式分布式感测光缆
        3.4.1 定点准分布式光缆的研发
        3.4.2 定点光缆应变传递性能标定
        3.4.3 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
    3.5 覆岩变形感测光缆选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岩变形光纤监测耦合性试验研究
    4.1 感测光缆耦合性试验研究
        4.1.1 埋入式光纤应变传递性试验研究
        4.1.2 感测光纤-砂土界面耦合性能的试验研究
    4.2 回填材料与安装工艺研究
        4.2.1 回填材料与方法
        4.2.2 光缆安装工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
    5.1 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的体系框架
    5.2 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5.3 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5.4 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5.4.1 小波分析
        5.4.2 小波选用
        5.4.3 小波去噪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应变分布特征
        6.2.2 近景摄影技术观测结果与分析
        6.2.3 变形结果对比
    6.3 采动覆岩变形规律的FLAC 3D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6.3.1 建立计算模型
        6.3.2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6.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6.4 模型变形机理与规律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淮北杨柳煤矿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研究
    7.1 概述
        7.1.1 井田概况
        7.1.2 可采煤层
    7.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7.3 监测方案
        7.3.1 监测方案设计内容
        7.3.2 感测光缆选择
        7.3.3 光缆布设
        7.3.4 监测周期与过程
        7.3.5 数据采集
    7.4 监测结果及分析
        7.4.1 上覆岩体变形过程与特征
        7.4.2 不同光缆监测对比
        7.4.3 离层演化过程
        7.4.4 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判定
    7.5 覆岩变形机理与规律研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混凝土简支梁桥损伤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桥梁结构评定研究
        1.2.2 既有结构损伤对桥梁车载动力行为的影响研究
        1.2.3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损伤识别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模态综合法
    2.3 车辆计算模型
        2.3.1 车辆类型
        2.3.2 车辆运动方程
    2.4 桥梁结构模型及动力平衡方程
        2.4.1 桥梁模型
        2.4.2 桥梁动力平衡方程
    2.5 桥面不平整度
    2.6 车-桥耦合动力方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损伤对简支梁桥车桥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混凝土梁桥的常见损伤类型及数值模拟
        3.2.1 混凝土开裂
        3.2.2 有效预应力衰减
        3.2.3 装配式混凝土梁桥横向联系结构损伤
        3.2.4 支座病害
        3.2.5 基础冲刷
    3.3 结构损伤对简支T梁桥车桥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3.3.1 工程实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典型损伤工况设置
        3.3.3 损伤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
        3.3.4 损伤对车桥系统动力行为的影响分析
    3.4 结构损伤对简支空心板桥车桥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3.4.1 工程实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2 典型损伤工况设置
        3.4.3 结构损伤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
        3.4.4 结构损伤对车桥系统动力行为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简支梁桥损伤诊断方法
    4.1 引言
    4.2 面向桥梁损伤诊断的常用信号处理方法
        4.2.1 短时傅立叶变换
        4.2.2 小波变换
        4.2.3 HHT变换
    4.3 Hilbert-Huang变换原理
        4.3.1 瞬时频率
        4.3.2 固有模态函数
        4.3.3 经验模态分解
        4.3.4 HHT实例分析
    4.4 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4.4.1 基于HHT变换的单点分析
        4.4.2 基于HHT变换的多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振动特性的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分类
        1.3.2 局部损伤识别方法
        1.3.3 整体损伤识别方法
        1.3.4 隐蔽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
        1.3.5 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高效模态应变能的隐蔽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2.1 引言
    2.2 基本理论
    2.3 结构损伤识别方程
    2.4 识别方法和程序
        2.4.1 模态的选择
        2.4.2 结构损伤位置判定
        2.4.3 结构损伤程度识别
        2.4.4 噪声处理方法
    2.5 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
        2.5.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建模
        2.5.2 单一位置损伤识别
        2.5.3 多处位置损伤识别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隐蔽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3.1 前言
    3.2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
        3.2.1 小波变换发展理论
        3.2.2 连续小波变换
        3.2.3 离散小波变换
    3.3 现役结构桩基损伤识别
        3.3.1 桩基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3.3.2 基本理论
        3.3.3 桩基的小损伤识别程序
        3.3.4 数值验证
    3.4 工程中应用
        3.4.1 工程概况
        3.4.2 桩基损伤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相对子结构界面参数的隐蔽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基本理论
    4.3 相对子结构界面参数识别
    4.4 隐蔽子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4.5 数值仿真算例
        4.5.1 工程概况
        4.5.2 界面参数缩减
        4.5.3 基于界面参数的结构损伤识别
        4.5.4 测点位置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RMA与SVM的隐蔽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5.1 引言
    5.2 ARMA模型
    5.3 支持向量机方法(SVM)
        5.3.1 SVM原理
        5.3.2 支持向量分类算法
        5.3.3 支持向量基的核函数
    5.4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5.4.1 建立结构的损伤识别网络
        5.4.2 结构损伤识别模块
    5.5 实例验证
        5.5.1 矿井架模型
        5.5.2 建立损伤识别网络
        5.5.3 WS-PA矿井架损伤识别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子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6.1 引言
    6.2 子结构运动方程
    6.3 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算法
    6.4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6.5 实例验证
        6.5.1 模型的基本信息
        6.5.2 子结构的损伤识别
        6.5.3 识别结果和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致谢

四、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基于智能压电传感器的焊缝质量控制研究[J]. 杜晓峰,谢展. 公路, 2020(06)
  • [3]单排架码头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D]. 高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EAST托卡马克密度涨落测量及CO2激光相干散射外差探测台面实验[D]. 毕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5]基于超声Lamb波的焊缝缺陷检测过程仿真及方法研究[D]. 齐聪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7]基于复合小波变换的径流周期分析方法[J]. 丁红,吴德敏,黄秋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8]煤层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程刚. 南京大学, 2016(04)
  • [9]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混凝土简支梁桥损伤诊断方法[D]. 鞠炳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10]基于振动特性的隐蔽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 张效忠. 上海大学, 2014(07)

标签:;  ;  ;  ;  

基于CMOR小波扩展特性的基础工程无损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