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简介

读者简介

一、Reader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颖[1](2021)在《英文学术着作中的术语汉译策略 ——以《被翻译的人,被翻译的文本》第四章为例》文中认为蒂娜·斯坦纳的《被翻译的人,被翻译的文本——当代非洲文学中的语言与移民现象》一书通过分析四位非裔移民作家的作品,探讨了语言在文化和身份认同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本报告选择上述着作的第四章《模拟还是翻译》进行翻译与案例研究。此章通过分析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两部小说《令人羡慕的沉默》和《海边》,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探讨了故事讲述在移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模拟和翻译的区别。此章的特点是存在大量后殖民术语和翻译术语,故本报告选择将其中的术语翻译当作分析对象,研究英文学术着作中术语的汉译技巧。通过归纳前人研究,本报告总结了术语翻译的五原则,即透明性、一致性、简洁性、关联性以及语境化。本报告通过总结前人研究将术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有译文的术语,一类是没有译文的术语。前一类术语又分为已规范术语与未规范术语。对于已规范术语,译者应有规范意识,按照规范译文翻译;对于已有译文的未规范术语,译者应验证译文的可行性,选择最合适的译文,不可望文生义。笔者借鉴术语检索技巧,建议针对没有译文的术语翻译可采用查义、溯源、验证三步走的技巧,在五原则的基础上采用试译法或定义法进行翻译。希望本报告能够帮助更多读者了解后殖民翻译,并且为之后的译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案例以及参考。

吴远[2](2021)在《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软件漏洞利用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APT组织的兴起,针对国家或者大型公司的APT攻击也逐渐被安全研究人员关注,其中APT攻击手法隐蔽,且通常使用Oday或者较新的Nday,难以防范,因此针对漏洞利用行为的检测在当前环境下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漏洞利用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处理器硬件跟踪能力对程序执行的汇编指令序列进行提取和恢复,从而准确透明无感知的获取到程序完整的运行时汇编指令序列,其中可能包含漏洞利用代码的执行,同时将预先构造的程序控制流图与目标程序的执行流进行比较,基于控制流完整性对程序执行的执行流进行检测,以发现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异常,同时对程序执行的控制流中异常使用弱检查的方式来降低误报率。基于以上思路,本文针对一种大型软件(Adobe Reader)实现了一套基于IPT硬件和控制流完整性的漏洞利用检测系统,通过对IPT的性能测试验证了IPT硬件低消耗的特性,通过对解码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IP过滤的方案,能有效减少解码的消耗,并在给定的漏洞样本集的情况下,对漏洞利用行为进行检测,发现本文提出的漏洞利用行为检测方案对漏洞利用行为检出率达到100%,在控制流图不完善的情况下,误报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准上5.89%,其中使用不完善的控制流图时,对漏洞利用行为的检出率仍达到了 1 00%,在通过对控制流图的大量优化后,使得误报率逐渐收敛至0%。本样本集均选择真实的CVE漏洞,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零日漏洞发现能力,能快速发现漏洞利用行为。

王雪[3](2020)在《基于分级读物的四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分级读物分为不同难度级别,是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思维水平,根据语言学习规律而选择确定的阶梯式系列读物。分级读物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本研究旨在探索英语分级读物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研究主要围绕“英语分级读物是否能有效提升四年级学生的阅读体验”“英语分级读物是否有助于培养四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英语分级读物是否能有效提高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三个问题展开。通过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根据所得结论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英语分级读物以及如何利用英语分级读物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供同行及其他研究者参考。笔者抽取所执教的南昌市J学校四年级的94名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笔者对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前测,同时对实验班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中,笔者先在实验班开展了三堂英语分级读物阅读示范课,加深学生对英语分级读物的认识,示范课后再在实验班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朗读打卡活动,对照班则同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英语教材中Story time的朗读打卡活动。实验后,笔者对两个班进行后测,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实验班学生的家长进行访谈,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分级读物能有效提升四年级学生的阅读体验。主要是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2.英语分级读物有助于培养四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家长访谈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改变了学生的阅读行为,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频率和阅读量。3.英语分级读物能有效提高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实验班前后测的成绩可以看出,阅读英语分级读物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了。

张瑶[4](2019)在《Psycholinguistics前三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采用的翻译材料选自Jean Berko Gleason和Nan Bernstein Ratner主编的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是一个新兴但发展迅速的领域,对认知科学感兴趣的人在不断增加。Psycholinguistics作为一个心理语言学文本,一共分为十章,介绍了心理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和心理语言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系列主题。本报告节选了该书前三章内容。第一章概述了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的组成部分;第二章研究了语音和语言行为背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第三章探讨了语音感知层次基本过程,还介绍了计算机生成语音的研究。理解和使用人类语音、语言能够帮助交流能力受损的人,并且开发出模仿人类思维、理解口语的计算机程序。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介绍了原文Psycholinguistics,然后描述了该文本语言特征以及整个翻译过程。其次,译者根据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分析了本书的文本类型——心理语言学书籍属于信息型文本中的学术文本。然后,译者详细论述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及其准确性、简洁性和逻辑性特征。交际翻译理论旨在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言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从文本特征来看,原文具有多被动句、复杂句、长句的特点。根据交际翻译特征,结合原文的文本特点,译者分别对原文的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展开了理论分析。本报告主要采用转译、增译、分译、省译等翻译方法,对于文本中不同语言现象提出具体解决方法,以期对学术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参考。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词汇时,可以采用转译、增译技巧以更好地体现交际翻译准确性特征;2)翻译句子时,可以采用分译、省译等技巧以体现交际翻译简洁性、逻辑性特征;3)翻译语篇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结合篇章衔接性、连贯性标准来体现交际翻译逻辑性。该报告对语言机制的翻译,例如心理语言学中的语言理解、输出和习得有一定参考作用。

霍欢,邹依婷,周澄睿,薛瑶环,黄君扬,金轩城[5](2019)在《一种应用于填空型阅读理解的句式注意力网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器阅读理解是针对问题、文章、答案这个元组的建模问题,目的是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词间的关系,给出问题答案.本文研究填空型阅读理解中候选答案与问题句式结构的对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序列学习模型,句式注意力网络SAN.首先,SAN的词嵌入层后添加一个前向GRU网络实现问题对文章句子的全局筛选,缩小候选文章内容范围.之后参照问题与文章句子的内容与结构确定答案,使用句式注意力结构对文章与问题进行实体对齐,再依据实体间的相似性获取问题答案.实验通过人工数据集Children’s BookTest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AN模型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和速度都比AOA模型好.

谢蕴枰[6](2016)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乌当社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以来,贵阳市的街道办事处逐步被撤销并分化,建立起若干社区服务中心,即由社区大党委、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议事会(“一委一会一中心”)组成的“新型社区”,制度上初步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多中介、强自治”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国内也有少数城市推行了类似的改革,然而社区制度的设计并不等于治理目标的实现,“新型社区”的治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旨在通过贵阳市的一个社区(以下统称为“乌当社区”)的个案,在田野研究和社会干预方法的基础上,来考察其社区治理的现状,并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在实践中实现上述社区治理目标的深层次阻碍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出理论建议。本文认为社区内的“国家”(小政府)只能算是国家的代表者,而真正的国家并没有进入到社区场域中来,社区内的“国家”是在政权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双重压力下的策略行动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多中介、强自治”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阻碍因素是社区内“国家”的有限性,难以起到培育、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乌当社区”治理的现状表明,社区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回归,国家应对基层社会进行必要的渗透,支持相关的社区的工作,使社区内国家的代表者有资源和能力去培育社会。本文通过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方法论本质梳理,指出社区治理现代化应该是统筹国家与社会的领导权建设,其表现为把社区建设中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和社区共同体发展(基层社会发育)看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同时国家与社会在微观社区层面的互动也应该使二者成为辩证统一的整体。上述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在社区治理问题上的体现。本文认为这种领导权建设可以根本性地排除实现上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阻碍因素。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社区治理必须基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家必须进行有效的渗透,这种渗透不是冷冰冰的“政治任务”,而是建立起与大多数居民生活相关的利益结构,使之与政治社会(国家)的领导相互协调,以完成对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领导。

潘潇[7](2016)在《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突显出的各种生态问题不得不使人们正视:粗放型规模城镇化进程已经走到了尽头。北京作为首都,也是中国很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型城市,在这粗放型的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尤为凸显。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改善生存环境质量等问题。依托北京市大西山浅山区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作为文化中心所拥有的大量文化遗产优势,北京市近年来对此也进行了各种生态建设方面的尝试,力图满足市民对于生态、休闲、旅游兼顾的需求。但大西山浅山区的这些景区景点几乎呈现相对孤立的散点状分布,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出现使用不均的局面,并不能融合休闲和旅游两方面的功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景观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其阶段性特征及成因,并分析将这些零散的生态空间整合成为完整的生态休闲带会对城区产生的六大部分的影响:环境、功能、格局、经济、文明进步以及改善居民生活形态。通过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挖掘其现实意义,并对未来发展空间进行建议,为北京未来打造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张越[8](2010)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文中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出发,尝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课改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法实例分析,针对独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际,深入挖掘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

郑少渊[9](2007)在《超高频RFID阅读器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超大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90年代才进入实用化阶段。由于采用了无线电与雷达技术,RFID系统的数据交换是是通过电场与磁场,即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因此可实现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得到应用。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SP技术的RFID读写器的实现,利用TI公司的TMS320C5402 DSP芯片为核心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进行微弱信号的检测,具有优化的硬件接收电路设计,并利用DSP实现时域信号取样快速识别的算法,能够有效地恢复淹没于强背景噪声中的微弱信号,实现了一套工作频率为UHF频段、工作距离长达4米以上的无源射频识别读写器。读写器的硬件结构设计是RFID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部分。其中,RF部分的schematic设计及PCB设计都对系统的最终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接收到的信号比较微弱,因此需要采取比较灵敏的滤波放大技术,经高速AD采集数据,再交由DSP进行数据处理识别。在软件部分的设计中,如何在现有的硬件平台上更好得实现所需的功能是设计的关键,包括利用软件模拟一些接口,在CCS开发系统下使用C/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和滤波器的设计等。

小亚[10](2001)在《Reader介绍》文中提出

二、Reader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ader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英文学术着作中的术语汉译策略 ——以《被翻译的人,被翻译的文本》第四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Translation tool
        2.1.2 Referential books and databases
    2.2 During translation
    2.3 After translation
3. Literature review
    3.1 Previous studies on academic translations
    3.2 Previous studies on terms and term translation
4. Analytical Framework
5. Case Analysis
    5.1 Terms with existing translations
        5.1.1 Terms with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5.1.2 Terms without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5.2 Terms without existing translations
6.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2)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软件漏洞利用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基于IPT硬件的汇编指令序列记录和恢复
        1.3.2 研究动静态控制流图的生成方法
        1.3.3 研究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漏洞利用行为检测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基于处理器跟踪的汇编指令序列记录和恢复方法
    2.1 基于处理器跟踪的汇编指令序列记录框架
        2.1.1 IPT(Intel Process Trace)介绍
        2.1.2 Adobe Reader介绍
        2.1.3 汇编指令序列记录框架
        2.1.4 IPT记录模块实现
        2.1.5 额外信息提取模块实现
    2.2 指令流解码方案
        2.2.1 block层解码流程
        2.2.2 基于IP过滤和多路并行的IPT快速解码方法
    2.3 测试与实验
        2.3.1 汇编指令序列记录及解码的正确性测试
        2.3.2 性能测试实验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IPT动态优化的控制流图构造方案
    3.1 程序控制流图静态生成方法
        3.1.1 漏洞模块的选择
        3.1.2 预处理漏洞模块
        3.1.3 静态控制流图构造实现
    3.2 动态控制流图优化方法
        3.2.1 正常样本生成
        3.2.2 IPT记录与解码的优化
        3.2.3 去除动态链接库的地址随机化
        3.2.4 动态控制流图优化
    3.3 控制流图的测试与评价
        3.3.1 控制流图构造方案对比
        3.3.2 静态控制流图基本块覆盖率实验
        3.3.3 动态控制流图的评估方案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漏洞利用行为检测
    4.1 恶意样本生成方法
        4.1.1 Metasploit生成恶意样本步骤
        4.1.2 Metasploit批量生成恶意样本实现
    4.2 漏洞利用行为检测框架
        4.2.1 漏洞利用行为检测流程
        4.2.2 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漏洞利用行为检测实现
    4.3 测试与实验
        4.3.1 CVE-2018-4990漏洞利用行为检测实验
        4.3.2 漏洞利用行为检测检出率与误报率实验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分级读物的四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英语阅读的重视
        2.《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的出版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分级读物
        2.阅读素养
    (二)理论基础
        1.全语言教学
        2.语言输入假说
    (三)英语分级读物国内外研究
        1.国外分级读物研究
        2.国内分级读物研究
        3.文献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3.访谈法
        4.文献研究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1.编制调查问卷
        2.电子英语分级读物的选择及打卡计划表
        3.英语分级读物示范课教学设计
        4.编制家长访谈提纲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实验前问卷调查分析
    (二)实验数据分析
    (三)实验后问卷调查分析
    (四)实验后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四、本研究对培养四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英语分级读物
    (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顺序)
        1.着作类
        2.期刊论文类
        3.学位论文类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序排序)
附录
    附录1 :前测试卷
    附录2 :后测试卷
    附录3 :南昌市J学校小学生“英语阅读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4 :南昌市J学校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5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一级》打卡计划表
    附录6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一级》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7 :英语分级读物“Fly Away Home”
    附录8 :英语分级读物“Seasons Scrapbook”
    附录9 :英语分级读物“Cat and Dog Play Hide and Seek”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Psycholinguistics前三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s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3.1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2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3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of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Adjectives
        4.1.2 Translation of Nouns
    4.2 Translation of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4.2.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of Discourse Level
        4.3.1 Cohesion of Discourse
        4.3.2 Coherence of Discourse
Chapter5 Difficulties and Enlightenment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5.1 Difficulties
    5.2 Enlightenment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Degree)
Appendix B(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C (Glossary)

(5)一种应用于填空型阅读理解的句式注意力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工作
3 背景知识
    3.1 系统框架
    3.2词嵌入层
    3.3 编码层
    3.4 句子筛选层
    3.5 句式注意力层
4 SAN模型
    4.1 句子筛选层
    4.2 句式注意力层
    4.3 学习方式
5 实验
    5.1 数据集
    5.2 训练参数
    5.3 实验步骤
        5.3.1 SAN模型效果验证
        5.3.2 SAN模型速率验证
        5.3.3 实体对齐型验证
    5.4 实验分析
    5.5 案例分析
6 结论

(6)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乌当社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社区自治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整体脉络
        1.3.1 研究方法
        1.3.2 全文整体结构
第2章 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视角和分析
    2.1 从公民社会到社区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正确认识
        2.1.1 对civil society的古典含义的分析
        2.1.2 对civil society现代含义的分析
        2.1.3“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正确认识
        2.1.4 结语
    2.2 公民参与理论
    2.3 对中国基层政治发展的两种理解取向
        2.3.1 中国基层政治发展的两种理解取向
        2.3.2 葛兰西思想基础上对基层政治发展的两种理解取向的超越
第3章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制度分析
    3.1 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与传统
        3.1.1 从传统到现代:政治国家对公民参与的影响
        3.1.2 九十年代以来的社区建设沿革
    3.2 国外社区治理模式
        3.2.1 美国社区治理模式:以地方自治为传统的社区治理
        3.2.2 日本社区治理模式:高度整合的基层治理模式
        3.2.3 新加坡社区治理模式:压缩包容型社区治理模式
第4章“小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
    4.1 社区服务中心:缩小的“街道办”
        4.1.1 万江小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事件
        4.1.2 社区服务中心内部的两类行动者:基层精英与基层工作人员
        4.1.3 社区服务中心:缩小了的“街道办”
    4.2 WL社工服务社:社区治理的合作者
        4.2.1 与社区服务中心的“共生”关系
        4.2.2 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中的分歧
    4.3 社区治理的“场域”:工具性的“差序格局”
        4.3.1 工具性差序格局与人情、关系
        4.3.2 对工具性“差序格局”的分析
        4.3.3 小结
第5章“社会的扩大”:社会组织的发展
    5.1“乌当社区”的两类社会组织
        5.1.1 专业社会组织:从“有名无实”的困境中走出来
        5.1.2 生气蓬勃的草根社区社会组织
    5.2“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故事
        5.2.1“先报告后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5.2.2 人情维系的困难:哭泣的李阿姨
        5.2.3 庆“七一”的汇演和社会组织展示会
        5.2.4 故事的“尾声”
    5.3“政退社进”—半吊子改革的现实
第6章“国家对社会的赋权”:新居民议事会的组建
    6.1 居民议事会成立的准备与动员阶段
        6.1.1 一波三折的“实施方案”
        6.1.2 关于海报问题的分歧
        6.1.3 两次宣传动员会
    6.2 居民议事会成员的产生与选举
        6.2.1 四个居委会居民议事会委员的产生与选举
        6.2.2 新一届居民议事会的成立
        6.2.3 结合中国社会动员模式的思考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四种参与模式:对“乌当社区”居民参与的总结
        7.1.1 四种居民参与模式
        7.1.2 从社区参与到完善自治的赋权
    7.2 对实现社区治理目标阻碍因素的反思
    7.3 展望:统筹国家与社会的领导权建设
        7.3.1 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论本质
        7.3.2 结语:统筹国家与社会的领导权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乌当社区”居民议事会解释手册内容:
个人简历、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范围界定
        1.7.1 北京大西山的范围界定
        1.7.2 浅山区的范围界定
        1.7.3 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的界定
        1.7.4 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内的具体研究对象界定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
    2.1 具有历史人文特点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发展演变
        2.1.1 各景区发展沿革
        2.1.2 发展演变过程总结
    2.2 主要依托自然景观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发展演变
        2.2.1 各景区发展沿革
        2.2.2 发展演变过程总结
    2.3 具有历史人文特点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阶段性特征与成因
        2.3.1 阶段性特征
        2.3.2 历史成因
    2.4 主要依托自然景观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阶段性特征与成因
        2.4.1 阶段性特征
        2.4.2 历史成因
    2.5 整体构成的景观体系阶段性规律与特征
        2.5.1 公共游览地的蓬勃发展
        2.5.2 寺观园林服务对象的大众化
        2.5.3 皇家园林的由“私”到“公”开放
        2.5.4 公共绿地的再建设
        2.5.5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的现状构成与关系
    3.1 分区域的内部现状构成与关系
        3.1.1 内部联系与外部关系的评价标准
        3.1.2 山后区域
        3.1.3 山前区域
        3.1.4 中部区域
        3.1.5 南部区域
    3.2 整体现状构成与关系
第四章 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与城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发展空间
    4.1 影响作用
        4.1.1 环境方面
        4.1.2 功能方面
        4.1.3 格局方面
        4.1.4 经济方面
        4.1.5 文明进步
        4.1.6 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形态
    4.2 发展空间
        4.2.1 突出文化内涵,体现多元化发展
        4.2.2 科学开发,全面地保护生态
        4.2.3 围绕生态主题,体现休闲,兼顾旅游
        4.2.4 规划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技术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听说学习
二、语篇教学
三、合作学习

(9)超高频RFID阅读器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RFID的概念
    1.2 RFID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RFID的发展和应用
        1.3.1 RFID的发展历程
        1.3.2 未来RFID的发展趋势
    1.4 RFID的应用
    1.5 RFID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RFID的技术标准
        1.5.2 RFID技术研究
    1.6 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节
2 RFID系统概述
    2.1 RFID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RFID TAG的介绍
    2.3 RFID READER的介绍
    2.4 RFID SAVANT的介绍
    2.5 RFID READER的设计
        2.5.1 RFID Tag的工作原理
        2.5.2 RFID Reader的工作原理
        2.5.3 RFID Reader的框架结构
        2.5.4 RFID Reader的设计目标和任务
    2.6 本章小节
3 硬件部分设计
    3.1 RF部分
        3.1.1 本振
        3.1.2 发送
        3.1.3 信号接收
    3.2 BB部分
        3.2.1 滤波放大
        3.2.2 AD采样
        3.2.3 DSP的设计
    3.3 本章小节
4 PCB设计
    4.1 高频电路
    4.2 传输线效应
    4.3 避免传输线效应的方法
    4.4 高速PCB设计的要点
    4.5 原理图及PCB
    4.6 本章小节
5 软件部分设计
    5.1 RFID TAG通信标准
    5.2 程序流程
    5.3 DSP的C/C++与汇编混合编程
        5.3.1 DSP的软件设计
        5.3.2 C/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
        5.3.3 C/C++编译器工作方法
    5.4 CCS开发系统
    5.5 用MATLAB/SIMULINK设计滤波器
    5.6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Reader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文学术着作中的术语汉译策略 ——以《被翻译的人,被翻译的文本》第四章为例[D]. 李佳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基于控制流完整性的软件漏洞利用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吴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分级读物的四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研究[D]. 王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Psycholinguistics前三章汉译实践报告[D]. 张瑶.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一种应用于填空型阅读理解的句式注意力网络[J]. 霍欢,邹依婷,周澄睿,薛瑶环,黄君扬,金轩城.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9(03)
  • [6]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乌当社区”研究[D]. 谢蕴枰. 清华大学, 2016(11)
  • [7]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研究[D]. 潘潇.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8]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 张越.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0)
  • [9]超高频RFID阅读器的设计和实现[D]. 郑少渊. 浙江大学, 2007(02)
  • [10]Reader介绍[J]. 小亚. 中国电子出版, 2001(01)

标签:;  ;  ;  ;  ;  

读者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