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LCD 上显示图形

在 LCD 上显示图形

一、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图形(论文文献综述)

都静妍[1](2021)在《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有着巨大的意义。传统的二维(twodimensional,2D)平面显示技术无法包含物体的深度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追求。裸眼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显示技术可以提供物体的深度信息,还原正确的遮挡关系,从而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广泛关注,是3D显示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的裸眼3D显示观看视角小是阻碍裸眼3D显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集成成像显示、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显示等都存在视角小的问题,无法满足人类视觉对于大视角、高质量裸眼3D显示技术的追求,严重阻碍了裸眼3D显示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裸眼3D显示视角提升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的大视角、高像质3D光场显示方法传统的集成成像显示具有全视差、立体感强等优点,但该显示技术的观看视角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光学一数字联合优化算法。该算法基于光学成像理论分析了系统中透镜阵列产生的像差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像差进行分类:适合光学优化的像差和适合数字图像优化的像差。设计并优化透镜阵列用来将适合光学优化的像差定量地抑制为零或最小值,提出了基于维纳滤波的预校正算法抑制其他像差。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使用球面单透镜阵列作为控光元件,在提升系统观看视角的同时不会增加系统复杂度。结合全息功能屏调制光线的作用,提出的显示原型系统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产生的像差,实现了具有52°观看视角、16900个视点数目的高像质3D光场显示。(2)高分辨率、大视角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悬浮3D显示可以提供很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目前,悬浮3D显示由于杂散光和像差的存在,很难同时实现令人满意的观看视角和分辨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高分辨率、大视角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设计的悬浮3D显示系统由立体显示单元和悬浮透镜组成,其中立体显示单元由时序定向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构成,可以提供无分辨率损失的3D图像。提出了瞳孔追踪3D显示方法,可以实现基于实时瞳孔空间位置的3D信息采集和再现,能够为观看者提供较大的观看区域。悬浮透镜会产生严重影响整个悬浮系统视角的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可以获得像差得到抑制的悬浮3D图像,结合瞳孔追踪3D显示方法,能够实现大视角、高分辨率的悬浮3D显示效果。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对不同光学结构的悬浮透镜具有普适性。仿真和实验表明,设计的原型系统最终实现了具有60°观看视角、高分辨率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效果。(3)基于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的大视角悬浮3D光场显示传统的基于集成成像和悬浮透镜的悬浮3D光场显示是一种可供多人观看的悬浮3D显示技术,能够还原原始光场分布,但其存在观看视角小、像质差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的大视角悬浮3D光场显示。该系统由大视角水平向光场显示单元和悬浮透镜构成。设计的光场显示单元由方向性时序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柱透镜光栅和全息功能屏构成,通过刷新编码图像并借助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可以实现大视角的光场显示效果。同时,为了提升整个悬浮光场系统的观看视角、提高悬浮3D光场图像的质量,设计了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建立了光场空间数据之间的数学映射关系,通过该算法得到的多张编码图像经过光学系统调制后可以得到理想的悬浮3D光场图像。为了进一步提升像质,还提出了针对编码图像的加权优化算法来解决柱透镜光栅带来的图像锯齿感问题。仿真和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观看视角为60°、可供多人观看的悬浮3D光场显示,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像质有了明显地提升。

徐正兴[2](2020)在《TFT LCD亮点缺陷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FT 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是由具双折射性的液晶和具半导体特性的薄膜晶体管元件组成的显示器件。TFT LCD的生产工艺复杂且对制程精度、环境要求高,导致生产成本高,若生产中有不良产生将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无法销售而造成大量损失。本论文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精密的解析手法,对亮点不良进行分析,确定亮点的发生原因。科学的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对不良现象的精准描述,及对不良在面板上的坐标点位聚集性特征采用大数据分析来确定不良可能发生的站点。精密的解析手法体现在采用500倍及以上光学显微镜观察样品上不良的现象,采用电子隧道显微镜、电流电压量测仪、应力量测仪、傅里叶频谱分析仪等高精密设备对样品在微米级或微安培等微观上进行表征,找出亮点发生机理。生产线根据上述方法得出的结论,针对性的进行不良改善,如进行微米级别的微小异物的排查和管控,清洗参数的调整,设备易磨耗零件的重新设计更换等。但完全避免亮点是不可能的,所以针对已经发生亮点的面板在出货之前体检检测出来并进行维修也是有效降低亮点缺陷对产品造成成本损失的有效手段。在成盒制程完成后通过模拟点灯方式将面板点亮的进行画面检测筛选出有亮点不良的产品。通过研究亮点发生的成因,设计实验调整点灯参数,找到可以将亮点有效检测出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亮点维修主要是将发生亮点的像素电极进行暗点化,即将亮点像素电与与阵列公共电极用激光熔接的方式进行导通,使得亮点像素会被阵列公共电极持续通电,与公共电极等电位而液晶不会被驱动,所以保持暗点状态,暗点通常不易被消费者察觉,对显示画面没有影响,所以暗点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补方式。而在实践过程中,亮点的激光修补亦是有成功率的问题。本论文作者通过大量的企业实践总结经验,针对不同发生成因的亮点设计激光修补方法,便于产线操作员作业。同时针对系统性的亮点维修失败,进行真因理清,从机理上分析维修失败原因,实验论证改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维修失败的问题,如成功解决将绿亮点修补成异物暗的问题,修补亮点后成碎亮点的问题,阵列长膜品修补失败的问题。

张光荣[3](2020)在《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摩擦式提升机是矿山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提升装备,为确保安全提升,理论上要求每根钢丝绳上的张力大小一致,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较难实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绳槽深度或磨损度不一致带来的窜绳等现象,造成钢丝绳张力不一致,张力不一致容易使钢丝绳的寿命或内部断丝不一样,从而影响整组钢丝绳的寿命,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如果能够研究一种检测方法或设备对绳槽深度进行实时检测、分析每个绳槽的深度或磨损度以及变化量,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磨损度过大带来的一些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绳槽深度数据变化检测仪。由于提升机滚筒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不便于接触测量,本文采用高精度、微距离的基于三角测距原理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作为数据检测手段进行非接触测量;采用高分辨率、转换速度较快、精度较好的A/D转换电路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数字转换,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并由DWIN液晶屏以滚筒绳槽模拟状态图的形式将各个绳槽的数据变化同时显示出来;通过对均值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的分析,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方法,采用改进的中值滤波去除干扰数据,提高了采集后的数据精度,能较好的分析滚筒绳槽的磨损度。对上面设计的检测仪进行了试验电路调试和数据分析,检测仪反应灵敏、精度较好,能够测出绳槽的微小变化,满足本论文的设计要求,可以在现场进行工业试用,仪器工作稳定,性能可靠。

霍伟平[4](2020)在《适于多种透镜阵列排布的光场图像生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微透镜阵列的自由立体显示系统,其显示内容具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连续运动视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不同透镜阵列排布的显示系统在集成成像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目前使用的渲染方法并不通用于所有的透镜阵列排布,并且生成效率较低。本文使用计算机渲染光场显示内容的方法,通过寻找透镜位置和单元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逆向光线跟踪技术对三维光场图像进行渲染,在显着提高渲染效率的同时得到高真实感的光场显示内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结果如下:1.对适用于规则透镜阵列排布下的光场显示器显示内容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视点和像素的对应关系,针对不同透镜阵列排布确定了不同的像素分配规则,并对光线跟踪具体执行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实验结果证明了传统生成方法在规则透镜阵列排布下的适用性和高效性。2.论文提出的光场内容生成方法,利用光线跟踪技术计算光线起点和方向,准确把控元素图像覆盖像素的颜色和亮度,使得渲染出的显示内容更加真实。最终实现生成的光场图像结构相似形指标最多提升0.4,最高达到0.85及以上。同时,基于光线跟踪算法将渲染耗时控制在稳定范围内,实时生成光场显示内容,其生成帧率可以达到40帧,满足实时生成的要求。3.使用相机完成对透镜实际位置的采集,记录像素的索引值,利用维诺图原理完成像素范围的分配,获得像素与光线,透镜位置和单元图像的正确对应关系,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递推,完成任意透镜阵列排布基础下的光场显示内容的生成,解决多种显示设备的兼容问题。本文研究成果对使用计算机生成光场显示内容的方法进行了补充,提出的方法能够实时生成高真实感的光场显示内容,同时适配于多种透镜阵列排布的光场显示设备。

李振弘[5](2020)在《TFT-LCD行业ITO和Cu/Mo薄膜刻蚀液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阵列制作中,由于ITO和Cu/Mo具有导电性高、材料成本低、对图形响应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TET-TCD的生产过程中,可控的精准刻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单元,一般要求刻蚀后薄膜锥角应在40°~60°之间,否则将造成产品不合格。目前,常用的ITO刻蚀液主要是由硫酸、硝酸和乙酸组成,Cu/Mo刻蚀液以双氧水和硫酸体系为主。不同薄膜及复合金属层的不同厚度均会增加准确控制刻蚀速率的难度。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刻蚀液对ITO、Cu、Mo等金属薄膜片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相关的表征方法和电化学测试的方法,探究ITO、Cu、Mo在不同刻蚀液条件下腐蚀速率的变化情况,探究相应的腐蚀机理,以实现合格锥度角的稳定控制。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单酸和混酸对ITO腐蚀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ITO刻蚀液中硫酸浓度提高更有利于锡的溶出,硝酸浓度提高更有利于铟的溶出,乙酸具有稳定酸度和缓冲溶液的作用。经过优化,最终确定ITO氧化薄膜刻蚀液的最佳配方为:硫酸(5%)、硝酸(16%)和乙酸(10%)。在金属铜和钼的腐蚀探究中,首先研究了金属铜和钼在双氧水和硫酸体系中的腐蚀速率。根据不同条件下的刻蚀结果,结合相关的XPS表征结果,发现双氧水和硫酸溶液共同存在是对金属铜和钼腐蚀的前提条件。双氧水的氧化性使金属表面形成氧化物,然后硫酸溶解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考虑到双氧水的不稳定性,研究将硝酸代替双氧水,考察硝酸-硫酸溶液液对二种金属的刻蚀特性,发现硝酸与硫酸组成的刻蚀液能够高效稳定地对Cu/Mo薄膜刻蚀。在此基础上,对Cu/Mo复合金属层薄膜进行了刻蚀研究。通过调节刻蚀液不同组份的浓度来控制金属薄膜的腐蚀速率,以实现Cu/Mo薄膜的有效刻蚀。经过优化实验研究发现,双氧水/硫酸体系较优的配方为:双氧水5%~11%,硫酸1%~7%,磷酸二氢铵0.5%~2%,添加剂PSP 0.3%~1%范围值内。硝酸/硫酸体系的较优配方为:硝酸1%~7%,硫酸25%~35%,添加剂PSP 0.5%~2%范围内。优化后的二种刻蚀液均能使Cu/Mo玻璃基片腐蚀锥度角能够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两者对比发现双氧水体系比硝酸体系刻蚀后的基板平面更干净无杂质粒子残留,而硝酸/硫酸体系刻蚀液更稳定便于保存。

果佳[6](2019)在《基于颜色管理系统的跨媒体颜色复现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颜色科学领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向前迈步,随着显示设备和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颜色信息可以任意在媒体设备上呈现出来,但由于各种媒体设备的颜色呈现机理不同,因此如何保证设备间颜色再现的一致性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图像在不同媒体设备间通过传递后会产生色彩不一致性问题,进而给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并且同一颜色在不同光源环境里也会发生颜色的变化,这给跨媒体颜色再现增添了新的挑战。随着颜色管理体系的发展,通过颜色管理对不同媒体设备做颜色校正,成为了当今广泛的主要应用,但是现今的颜色管理比较单一,所有设备媒介中应用最广泛的只有sRGB颜色管理方法,并且颜色复现效果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Adobe RGB颜色管理方法随之出现,Adobe RGB的色域空间要比sRGB的色域空间更加广泛,但是在应用跨媒体颜色复现时,也会出现较大误差。为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两种优化算法,来解决不同媒体设备间的跨媒体颜色复现存在的颜色不一致问题。在本文中首先提出,利用色域空间较好的Adobe RGB色域作为色彩研究空间,根据色度学理论知识,再结合色度特征化算法,实现从数码相机到液晶显示器的跨媒体颜色复现。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证明该算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本文设计了两种光源环境下的跨媒体颜色复现,并根据实验数据结果,利用不同的颜色空间(即CIELAB、CAM16-UCS)与物体真实值进行色差比较,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有效减小设备间进行跨媒体颜色复现后的色差。考虑到算法的单一性,本文又根据色貌学理论知识,利用CAT16色适应模型与色度特征化算法相拟合,实现从数码相机到液晶显示器的跨媒体颜色复现。同样的本文设计了两种光源环境下的跨媒体颜色复现,并且根据实验数据结果,利用不同的颜色空间(即CIELAB、CAM16-UCS)与物体真实值进行色差比较。实验证明了该算法也能有效减小设备间进行跨媒体颜色复现后的色差,在考虑到光源环境、颜色空间以及色度学和色貌学等诸多因素下,本文提出的两种跨媒体颜色复现优化算法效果较为理想。并且在研究数据上的表现较为突出,证明了这两种优化算法优于当前的颜色管理体系。关于颜色管理系统的跨媒体颜色复现出现的颜色不一致问题,我们提出的两种算法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切合实际应用到生活和工业领域中去,为颜色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个新起点。

李耀军[7](2013)在《民用直升机飞行仪表显示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民用直升机飞行仪表显示系统是直升机座舱仪表显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的机载图形信息丰富,有飞行姿态、空速、高度等。飞行员快捷、准确的掌握这些飞行数据才能安全有效的驾驶飞机,完成飞行任务。机载图形显示是飞行仪表显示系统的重要信息输出部分,针对系统实际需求,本文分别对图形显示中的直线生成算法、曲线生成算法和区域填充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算法做了改进,实验证明,使用改进过的算法绘制图形效率更优。飞行仪表显示系统多使用光栅显示器,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在图形显示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走样现象。本文对走样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研究经典反走样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适合系统使用的反走样技术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实现了民用直升机飞行仪表显示系统。本文先以Visual C++6.0软件为开发平台,采用MFC的单文档视图框架,使用基于反走样技术编写的图形绘制函数并结合Windows GDI实现了飞行仪表显示系统的机载图形显示;后使用单片机AT89S52作为系统数据处理器,接收来自惯性测量单元的飞行姿态数据和其它仿真数据,通过控制TFT液晶屏实时绘制表示当前飞行参数的图形,基本实现了EFIS中主飞行显示器的基本功能。

孟德超[8](2009)在《螺纹联接自动拆装柔性机械手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机器人(机械手)的核心是它的控制系统,本文研制的柔性机械手具有将螺纹联接机械部件自动拆装的功能。采用松下A4系列伺服系统的RS232通信协议,实时读取柔性机械手上电缸、主轴伺服电机的力矩、指令脉冲数、反馈脉冲数等参数,实时监控机械手的运行状态。柔性机械手上电缸、主轴伺服电机的驱动方式采用PID全闭环位置控制,保证了机械手控制系统的精度。采用LCD跟踪显示整个操作过程,人机界面可视化。根据控制要求设计整个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最后通过伟福系列SP51型仿真器调试运行,证实所设计的控制系统满足实际要求,完成了具有自动拆装螺纹联接的柔性机械手设计与制造任务。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某特种领域具有螺纹联接机械部件的拆装,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方,赵忠,马烽,杨立刚,王勇[9](2008)在《基于AMLCD的飞机综合显示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飞机综合显示系统的小型化、高可靠性、低功耗等特点,介绍了AMLCD的图形显示卡的硬件系统和图形显示软件的关键技术。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VC33和EPSON液晶驱动芯片为核心搭建硬件平台,并在此硬件平台上采用多种图形显示算法实现综合飞机参数的显示。实验证明,该系统可以满足航空液晶显示系统的需要,是系统小型化的良好解决方案。

陈飞,黄学武,郑华耀,陈立军[10](2007)在《液晶显示器的汉字显示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以AT90CAN128单片机为基础,介绍了液晶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描述了通过串行的DataFlash存储汉字字模数据,同时给出了液晶初始化和显示模块的设计思路以及软件实现,并且简要介绍了该方法在船舶机舱报警监控显示系统的运用。

二、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图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图形(论文提纲范文)

(1)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立体视觉概述
    1.3 裸眼三维显示技术概述
    1.4 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4.1 集成成像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4.2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显示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裸眼三维显示理论基础
    2.1 基于柱透镜光栅的视点立体显示原理
    2.2 光场显示原理
        2.2.1 光场模型
        2.2.2 集成成像显示原理
        2.2.3 基于全息功能屏的光场显示原理
    2.3 光学成像系统理论基础
        2.3.1 光学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
        2.3.2 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
        2.3.3 光学成像质量评价
        2.3.4 光学图像退化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的大视角、高像质3D光场显示方法
    3.1 集成成像显示的视角特性分析
        3.1.1 显示系统设计及显示原理
        3.1.2 视角受限问题分析
    3.2 非球面复合透镜阵列设计及验证
        3.2.1 光学初始结构计算方法
        3.2.2 非球面复合透镜设计
        3.2.3 仿真与实验
    3.3 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
        3.3.1 算法原理
        3.3.2 像差选择校正方法
        3.3.3. 数字图像优化方法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分辨率、大视角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
    4.1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显示视角特性分析
        4.1.1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显示原理
        4.1.2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显示视角受限原因分析
    4.2 高分辨率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设计
        4.2.1 悬浮3D显示系统设计
        4.2.2 无分辨率损失的立体显示单元设计
    4.3 瞳孔追踪3D显示方法
        4.3.1 瞳孔追踪设备使用
        4.3.2 基于瞳孔实时位置的3D信息采集与再现
        4.3.3 基于瞳孔追踪的平滑视差3D显示原理
    4.4 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
        4.4.1 基于悬浮透镜的单应性变换原理
        4.4.2 针对畸变和色差的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装置
        4.5.2 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的实验验证
        4.5.3 大视角悬浮三维显示的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的大视角悬浮3D光场显示
    5.1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光场显示视角特性分析
    5.2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光场系统设计
        5.2.1 悬浮3D光场显示系统设计
        5.2.2 大视角光场显示单元设计
    5.3 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
        5.3.1 基于悬浮透镜的光场空间光线的光路分析
        5.3.2 光场空间数据映射方法
        5.3.3 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流程
    5.4 消除3D显示效果锯齿感的加权优化算法
        5.4.1 加权优化算法
        5.4.2 算法验证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与创新
    6.2 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2)TFT LCD亮点缺陷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
    1.4 TFT LCD面板的结构
    1.5 研究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TFT LCD生产工艺及亮点发生原因分析
    2.1 阵列工艺流程
        2.1.1 GE工艺流程
        2.1.2 AS、SE工艺流程
        2.1.3 PV、ITO工艺流程
    2.2 彩膜工艺流程
        2.2.1 BM工艺流程介绍
        2.2.2 RGB工艺流程介绍
        2.2.3 PS、彩膜ITO工艺流程介绍
    2.3 成盒工艺流程
        2.3.1 配向膜喷印工艺
        2.3.2 组立工艺
        2.3.3 光配向工艺
        2.3.4 切割和偏贴工艺
        2.3.5 端子切割和包装工艺
    2.4 亮点的检查和成因
        2.4.1 亮点的检查
        2.4.2 形成亮点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亮点的分析和制程改善研究
    3.1 引言
    3.2 亮点不良的分析方法
        3.2.1 亮点不良的制程分析方法
        3.2.2 亮点不良的解析方法
    3.3 阵列制程亮点的改善
        3.3.1 曝光制程亮点改善
        3.3.2 PVD制程亮点改善
    3.4 成盒制程亮点的改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亮点检出率提升及亮点的维修
    4.1 引言
    4.2 亮点的检出率提升
        4.2.1 亮点漏检原因分析
        4.2.2 亮点漏检改善
    4.3 亮点的维修
        4.3.1 亮点维修的机理
        4.3.2 成盒激光修补机修补原理介绍
        4.3.3 异物暗的问题
        4.3.4 电压差造成亮点修补失败的问题
        4.3.5 阵列长线修补造成的亮点问题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发展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2 数据检测的方案选型与设计分析
    2.1 滚筒绳槽检测设计要求
    2.2 方案选型
    2.3 整体设计方案
    2.4 滤波算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检测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2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3.3 A/D转换原理及电路设计
    3.4 数据显示电路的设计
    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3.6 复位存储电路的设计
    3.7 参数设置电路的设计
    3.8 通信电路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数据检测的软件设计
    4.1 总体设计方案
    4.2 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程序设计
    4.3 显示程序的设计
    4.4 复位存储程序的设计
    4.5 调零及报警值程序的设计
    4.6 通信程序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数据采集仪器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仪器调试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适于多种透镜阵列排布的光场图像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场显示图像生成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计算机生成光场图技术基础
    2.1 集成成像显示系统组成部分
        2.1.1 LCD液晶面板
        2.1.2 透镜阵列
        2.1.3 全息扩散屏
        2.1.4 显示原理
    2.2 光场显示内容生成技术原理
        2.2.1 光线跟踪技术
        2.2.2 光栅化算法技术原理
        2.2.3 两种方法优劣对比
    2.3 评价指数
        2.3.1 结构相似性
        2.3.2 可视范围
        2.3.3 分辨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规则排列透镜阵列光场内容生成方法
    3.1 像素分配规则
        3.1.1 四边形透镜阵列排布
        3.1.2 六边形透镜阵列排布
    3.2 基于光线跟踪的方法实现
        3.2.1 逆向光线跟踪技术原理
        3.2.2 逆向光线跟踪技术的参数设置
        3.2.3 实验所用软硬件环境
        3.2.4 光线跟踪算法的实现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任意透镜阵列排布光场内容生成技术
    4.1 光场内容生成方法实验步骤
    4.2 收集透镜位置
    4.3 重新分配像素范围
    4.4 元素图像生成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缩略表

(5)TFT-LCD行业ITO和Cu/Mo薄膜刻蚀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液晶显示简介
        1.2.1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基本构造
        1.2.2 液晶显示器显色原理
        1.2.3 液晶显示器制造工艺简述
    1.3 彩色滤光片简介
    1.4 湿电子化学品在TFT-LCD制造中的应用概述
        1.4.1 湿电子化学品简介
        1.4.2 湿电子化学品在TFT阵列制造中的作用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安排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ITO腐蚀实验方法
        2.2.1 ITO离子腐蚀溶出实验
        2.2.2 铟离子浓度测定
        2.2.3 锡离子浓度测定
        2.2.4 电阻法估算ITO刻蚀速率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 金属Cu腐蚀实验方法
        2.3.1 金属Cu离子腐蚀溶出实验
        2.3.2 金属Cu离子浓度测定
        2.3.3 金属Cu腐蚀电化学测试实验
    2.4 金属Mo腐蚀实验方法
        2.4.1 金属Mo离子腐蚀溶出实验
        2.4.2 金属Mo离子浓度测定
        2.4.3 金属Mo腐蚀电化学测试实验
    2.5 Cu/Mo金属薄膜玻璃基板材料的表征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第三章 ITO腐蚀研究
    3.1 引言
    3.2 ITO腐蚀实验方案及目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硫酸、乙酸和硫酸、硝酸二元酸实验结果及分析
        3.3.3 硫酸、硝酸和乙酸三元混酸实验结果与分析
        3.3.4 电阻法估算腐蚀速率的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铜腐蚀研究
    4.1 引言
    4.2 金属Cu腐蚀实验方案及目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双氧水稳定剂的初步探讨
        4.3.2 金属铜的腐蚀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 金属铜腐蚀电化学实验结果及分析
        4.3.4 以硫酸为基础酸对金属铜的电化学实验探究
        4.3.5 硫酸和硝酸对金属铜实验探究
        4.3.6 金属铜的腐蚀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钼腐蚀研究
    5.1 引言
    5.2 金属Mo腐蚀实验方案及目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金属钼腐蚀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5.3.2 硝酸代替双氧水对Mo腐蚀的影响
        5.3.3 金属钼的腐蚀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铜/钼复合金属层腐蚀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案及目标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铜/钼复合金属时间-电流(i-t)曲线
        6.3.2 刻蚀液对Cu/Mo玻璃样片的刻蚀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颜色管理系统的跨媒体颜色复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框架结构
2.颜色科学相关理论基础
    2.1 颜色的表示与感知
        2.1.1 颜色的表示
        2.1.2 颜色的感知
    2.2 CIE标准色度系统
        2.2.1 CIE1931 RGB系统
        2.2.2 CIE1931 XYZ系统
        2.2.3 CIE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计算
    2.3 均匀颜色空间与色差
        2.3.1 均匀颜色空间
        2.3.2 CIELAB颜色空间
        2.3.3 色差公式
    2.4 颜色复现原理
        2.4.1 颜色复现
        2.4.2 数字图像处理
    2.5 本章小结
3.色度特征化以及色貌模型理论
    3.1 色度特征化
        3.1.1 数码相机特征化
        3.1.2 多项式模型原理
        3.1.3 显示器特征化
        3.1.4 PLCC正向模型原理
        3.1.5 PLCC逆向模型原理
    3.2 色貌模型
        3.2.1 CAM16 模型
    3.3 色适应模型
        3.3.1 CAT16 色适应模型
    3.4 本章小结
4.不同色域空间的设备误差评估
    4.1 sRGB与 Adobe RGB色域空间比较
    4.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条件
    4.4 实验设置
    4.5 实验方法及过程
        4.5.1 数码相机在sRGB和 Adobe RGB色域空间的误差比较
        4.5.2 液晶显示器在sRGB和 Adobe RGB色域空间的误差比较
    4.6 实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基于颜色管理与色度特征化算法的跨媒体颜色复现评估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设置
    5.2 D65 光源的实验方法及过程
        5.2.1 基于Adobe RGB色域做跨媒体颜色复现
        5.2.2 基于Adobe RGB色域利用色度特征化算法做跨媒体颜色复现
        5.2.3 实验数据结果在CAM16-UCS空间做色差比较
    5.3 D50 光源的实验方法及过程
        5.3.1 基于Adobe RGB色域利用色度特征化算法做跨媒体颜色复现
        5.3.2 实验数据结果在CAM16-UCS空间做色差比较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基于颜色管理与CAT16 算法的跨媒体颜色复现评估
    6.1 实验方案
        6.1.1 实验设置
    6.2 D65 光源下利用CAT16 模型的实验方法及过程
        6.2.1 基于Adobe RGB色域利用CAT16 模型做跨媒体颜色复现
        6.2.2 实验数据结果在CAM16-UCS空间做色差比较
    6.3 D50 光源下利用CAT16 模型的实验方法及过程
        6.3.1 基于Adobe RGB色域利用CAT16 模型做跨媒体颜色复现
        6.3.2 实验数据结果在CAM16-UCS空间做色差比较
    6.4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民用直升机飞行仪表显示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飞行仪表与仪表显示系统
    2.1 飞行仪表
        2.1.1 地平仪
        2.1.2 空速表
        2.1.3 高度表
        2.1.4 垂直速度表
    2.2 仪表显示系统
        2.2.1 航空仪表的发展
        2.2.2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EFIS)
        2.2.3 仪表显示系统布局
    2.3 航空数据总线ARINC429
第三章 飞行仪表显示系统图形生成算法研究
    3.1 经典直线生成算法研究
        3.1.1 数值微分法
        3.1.2 Bresenham算法
        3.1.3 像素点对称生成法
        3.1.4 两步直线生成算法
        3.1.5 三步直线生成算法
    3.2 改进的三步直线生成算法
    3.3 曲线生成算法研究
        3.3.1 圆的Bresenham绘制算法
        3.3.2 中点画圆方法
        3.3.3 圆两步绘制算法以及改进
    3.4 区域填充算法研究
        3.4.1 扫描线种子填充算法
        3.4.2 扫描线种子法的改进
第四章 飞行仪表显示系统图形显示的反走样技术
    4.1 走样现象分析及一般处理方法
        4.1.1 采样定理
        4.1.2 反走样处理的一般方法
    4.2 飞行仪表显示系统图形显示的反走样处理
        4.2.1 Wu反走样算法
        4.2.2 指针直线的绘制
        4.2.3 曲线反走样
        4.2.4 字符的处理
    4.3 显示画面的动画技术
第五章 民用直升机飞行仪表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平台、设备
        5.1.1 MFC简介
        5.1.2 单片机AT89S52
        5.1.3 液晶显示模块
        5.1.4 修正装置
        5.1.5 惯性测量单元
    5.2 基于MFC的飞行仪表显示系统设计
        5.2.1 总体设计
        5.2.2 数据通信
        5.2.3 数据解算与处理
        5.2.4 图形绘制
        5.2.5 系统实现
    5.3 基于AT89S52的飞行仪表显示系统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硬件通信
        5.3.3 液体开关
        5.3.4 机载图形显示方案
        5.3.5 系统软件设计
        5.3.6 系统实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螺纹联接自动拆装柔性机械手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概况
        1.1.1 国外发展概况
        1.1.2 国内发展概况
    1.2 课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内容
        1.2.1 课题的意义
        1.2.2 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述
第二章 螺纹联接自动拆装柔性机械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方案
        2.1.1 本机械手机械结构简要说明
        2.1.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技术方案
        2.1.2.1 电源部分
        2.1.2.2 绘制PCB板
        2.1.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技术方案
        2.1.3.1 模块化编程的优点
        2.1.3.2 基本模块的组成
第三章 柔性机械手伺服电机控制技术方案
    3.1 松下A4系列伺服系统优点及位置控制参数设置
        3.1.1 松下A4系列伺服系统优点
        3.1.2 松下A4系列伺服系统位置控制模式参数设置
    3.2 PID算法简介及在交流伺服技术中的应用
        3.2.1 PID算法简介
        3.2.2 PID算法在数字交流伺服技术中的应用
        3.2.3 伺服电机驱动方式
第四章 基于松下A4伺服系列RS232通信技术的实现
    4.1 RS232串行通信技术
        4.1.1 RS232标准介绍
        4.1.2 RS232通信部分硬件接线原理图
    4.2 松下A4系列伺服系统串口通信协议
        4.2.1 松下A4系列伺服系统RS232通信技术规约
        4.2.2 RS232通信程序模块的实现
第五章 柔性机械手工艺参数的实时读取与人机界面的实现
    5.1 I~2C总线通信技术
        5.1.1 I~2C总线简介
        5.1.2 I~2C总线的通信规约
    5.2 工艺参数实时读取的实现
        5.2.1 AT24C256芯片功能简介
        5.2.1.1 AT24C256控制字节的要求
        5.2.1.2 I~2 C通信程序模块的实现
    5.3 LCD驱动显示技术
        5.3.1 DM12864M液晶显示模块功能描述
        5.3.2 串行数据的传输格式及人机界面程序模块的实现
        5.3.2.1 串行数据的传输格式
        5.3.2.2 液晶显示区间及本控制系统用到的指令控制字
        5.3.2.3 人机界面程序模块的实现
第六章 柔性机械手拆卸、装配程序模块实现与控制系统的调试
    6.1 拆卸程序模块的实现
        6.1.1 上电缸下行堵转的判断
        6.1.2 对正过程的判断与故障诊断
        6.1.3 拆卸过程的实现与故障诊断
        6.1.4 拆卸程序模块流程图
    6.2 柔性机械手装配程序模块的实现
        6.2.1 装配过程描述
        6.2.2 装配程序模块流程图
    6.3 柔性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调试
        6.3.1 PCB板的测试
        6.3.2 WAVE(伟福)集成调试环境简介
        6.3.3 软硬件联调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机械手控制技术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AMLCD的飞机综合显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设计
2 硬件设计
    2.1 S1D13506与DSP的硬件接口
    2.2 S1D13506与液晶显示器的硬件接口
3 软件设计
    3.1 初始化
    3.2 反走样
4 结束语

(10)液晶显示器的汉字显示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硬件设计
    2.1 AVR单片机AT90CAN128
    2.2 图形点阵液晶显示器 (LCD)
    2.3 硬件汉字字库的制作
3 汉字显示原理及软件设计
    3.1 汉字及ASCII码显示原理
    3.2 汉字显示程序的设计
4 结论

四、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图形(论文参考文献)

  • [1]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方法研究[D]. 都静妍.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TFT LCD亮点缺陷改善研究[D]. 徐正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 张光荣.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适于多种透镜阵列排布的光场图像生成技术研究[D]. 霍伟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TFT-LCD行业ITO和Cu/Mo薄膜刻蚀液性能研究[D]. 李振弘.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颜色管理系统的跨媒体颜色复现比较研究[D]. 果佳.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7]民用直升机飞行仪表显示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耀军. 中国民航大学, 2013(03)
  • [8]螺纹联接自动拆装柔性机械手控制系统研究[D]. 孟德超.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5)
  • [9]基于AMLCD的飞机综合显示系统[J]. 刘方,赵忠,马烽,杨立刚,王勇. 电光与控制, 2008(09)
  • [10]液晶显示器的汉字显示新方法[J]. 陈飞,黄学武,郑华耀,陈立军. 船电技术, 2007(02)

标签:;  ;  ;  

在 LCD 上显示图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