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台丽江崖2000年断崖清理简报

四川三台丽江崖2000年断崖清理简报

一、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2000年度清理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瑞[1](2020)在《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墓葬分布广泛,艺术面貌多样。四川地区尤为特殊,主要包括利州路、夔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又称“川峡四路”。宋代石室墓图像皆以石材雕刻而成,除了四神、武士等常见的宗教题材外,以墓主像、侍者、启门、花卉等体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为主。艺术手法以圆雕、高浮雕为主,也有一些浅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完毕进行彩绘,具有典型的厚葬特征。从历时角度看,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继承了本土汉代石棺图像的诸多题材,到了北宋时再次复兴,部分内容有所创新。南宋时期达到最为繁盛的阶段,元明时期依然有所表现,可见区域性丧葬传统的巨大韧性。从共时角度看,相较中原北方地区的砖室墓,南方两浙路、江南路、荆湖路的土坑竖穴墓而言,四川地区主要以“同穴异葬”的长方形石室墓为主。墓葬空间宽绰,但防盗性和密闭性相对减弱,更加强调石刻图像的装饰性。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艺术规律,主要受到性别、等级与财力的影响。士庶墓葬图像的格套化和程式化特征明显,高级官吏墓葬图像的内容更为丰富、配置灵活多样。安丙家族墓室后龛的图像有明显区别,出现持笏文官、香几瓶花等图像内容,体现了严格的官方礼制。杨粲夫妇墓中的女性文官、胡人献宝、龙椅等图像配置,体现了礼制和僭越综合交错的西南边域图景。泸县六座石室墓中启门者有男女之别,侍者所持器物也有不同,说明宋代礼制文化在士庶阶层中得到遵守,并呈现整体下移的态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家居场景、世俗生活题材显着增多。审美世俗化、商品化、文人化、复古化的倾向日益扩大。八卦、真文、真武大帝等图像反映了地域性道教信仰仍是主流。《楞严咒》等榜题图像体现了佛禅思想,和地上的大足石窟等图像内涵基本一致。整体而言,在同一座墓葬中虽然以区域性的道教信仰为主,但也融合了儒家、佛家思想,呈现“三教圆融”的趋势。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内因主要表现为:自汉代以来悠久的石质丧葬传统;丘陵地带充足的石材原料;宋代大足、千佛崖等石窟带的影响,以及系统的石刻技术和人才保证。外因主要表现为:由于南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骤变,宋廷给予了特殊的“八路定差”、“怀远”等政策支持;农业、盐业、茶业等富庶经济的保证;中原北方地区移民文化的渗透等。可见,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产生,既是区域性文化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又是宋代墓葬艺术互动、交融的产物。

张恒瑞[2](2020)在《西南地区出土汉代金银器研究》文中指出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繁荣进步,文化、经济、民族的交流也日益繁盛,都为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极好的发展条件。随着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经略,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渐进传播,助力了西南地区金银器的发展。通过对西南地区出土的汉代金银器进行统计整理,梳理出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的发展脉络,根据其发展趋势与特点,将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的发展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东汉时期三个阶段。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以此对出土金银器所反映的文化交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的发展不仅受西南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影响、还与周边地域文化如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经略统治的进程息息相关。

田彩霞[3](2020)在《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相关研究及文字编》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开篇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由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简况、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已有研究回顾、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文字研究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独立为一个章节。下篇是“文字编”。上篇第一章是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简况,分2个方面阐述。一是界定出土两汉杂器的范围,介绍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的内涵,并通过分类兼举例的方法介绍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内容。这是全文的基础。所有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分类表见附录三。二是介绍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的着录与公布情况。笔者按照杂器类别分类介绍每一种有铭器物的出土情况。上篇第二章是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已有研究回顾,从辞书类和文字考释类2个方面阐述。上篇第三章是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文字研究。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字形规律,第二部分介绍杂器铭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异体字(包括文字和偏旁)和省略字等特殊文字现象,第三部分简要说明杂器铭文刻写的特殊现象。这一章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发表的已注明出处,其余为笔者所发现。下篇为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文字编。这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四部分。一是凡例。凡例对字编选用对象、字编体例等方面予以说明。二是文字编正文,共14卷2152字。三是检字表,检字表的字依笔划顺序排列。四是附录,附录包括汉代有铭杂器出土地分布图、字编所选用的汉代有铭杂器出土信息及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分类表。汉代有铭杂器出土地分布图由笔者亲自绘制。论文正文後有结语。结语部分对论文上下两篇的内容予以总结,并说明文章的亮点及不足之处。

王妍[4](2020)在《四川盆地汉代建筑形象斗栱形制研究》文中提出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斗栱的构造处于启蒙阶段,故梳理其演变特征,对全面研究汉代木构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四川盆地群山环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单元,建筑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区域内出土大量的带有建筑图像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建筑明器、崖墓仿木构建筑,且地面上尚存多处石质汉阙实体,研究案例相对丰富。因此,本文以公开发表的四川盆地汉代建筑形象资料为基础,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从斗的形制、栱的形制、斗栱组合方式、斗栱的位置四个方面分别研究汉代四川盆地斗栱形制,总结演变的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地区汉代斗栱形制进行对比,进一步阐释四川盆地汉代斗栱的发展水平。首先对案例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形制特点划分类别。一,根据斗身立面形状不同将斗形划分为四类。二,将案例中的栱形分为直栱和曲栱两大类,并以曲栱为研究重点。三,依据斗与栱的组合方式分为三大类,并按照皿版等细部构件的有无进一步划分形式。四,分析柱头、补间等不同位置的斗栱特点。其次研究四川盆地汉代斗栱形制的演变特点。按照斗栱形制的变化分为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两个阶段,梳理斗的形制、栱的形制、斗栱组合方式、斗栱的位置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流行和变化情况,总结斗栱在前后两个阶段的演变特点。可以看出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四川盆地汉代斗栱形制越来越复杂,趋于成熟。最后与汉代其他地区斗栱形制进行对比研究,首先与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河南地区进行系统比对,可以看出两地斗栱主流形制有很大区别,四川盆地曲栱使用度更高。另与其他研究相对薄弱地区如山东地区和广东地区进行初步对比,可知四川盆地汉代斗栱形式更加多样。

尚春杰[5](2020)在《四川崖墓排水设施的考古学观察》文中提出崖墓作为四川地区最具特色的墓葬之一,前人对于四川崖墓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崖墓的起源、崖墓墓葬形制的演变、崖墓所体现的社会风俗。对于崖墓的附属设施研究较少,例如崖墓的排水设施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崖墓材料(大山坡墓地、果木山墓地、廖家山墓地)为主,对排水设施进行类型学分析,并将其放入载体——墓葬中,通过结合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期厘清不同类型排水设施的时代特征及地区差异,为崖墓断代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李媛[6](2020)在《四川盆地汉阙建筑布局与形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汉代时趋于完善,汉代木质建筑现已不存,而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地面之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其上的仿木构件与装饰雕刻,反映了汉时建筑的技术与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非常珍贵的资料。四川盆地汉代石阙在我国汉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现存的三十一处石阙中,河南四处、山东四处、北京一处,其余二十二处均在四川盆地。本文以四川盆地为本文的空间范围,以四川盆地22处实物汉阙遗存和56处汉阙形象遗存为研究对象,从汉阙的布局位置和汉阙的形制两方面分析,了解不同表现形式的汉阙所具有的意义。探析汉阙的布局和形制之间的相关性,并试析这两方面在汉阙阙主等级性上的体现。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论,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略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动态及相关概念界定,包括研究对象涉及的时间、空间范围,案例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四川盆地汉阙概述,将收集到的案例根据表现形式分为汉阙实物遗存和图像所见汉阙建筑,又将图像所见汉阙建筑分为崖墓中的汉阙、画像石棺中的汉阙和画像砖石中的汉阙进行分类叙述。第三部分是对于汉阙在建筑群中位置的分析,探析不同布局位置的汉阙,其功能和意义之间有何差异。现存汉阙实物遗存均为神道墓阙,根据汉阙于神道上的位置可分为神道入口处墓阙和神道其他位置墓阙两种;图像所见的汉阙,据汉阙案例位置布局的差异,分为崖墓中的阙、画像石棺上的阙和画像砖石上的阙三种情况。第四部分是汉阙建筑形制的研究,试论不同形制的阙在其组成结构上的差异变化。汉阙在不同的布局之中,形制上产生的变化,以及这样的差异与阙主的身份等级之间的相关性。第五部分是通过前几个部分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于现存汉阙实物,神道墓阙有普遍的形制,汉阙的意义不会因为所处神道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阙主身份地位的等级性在汉阙阙身的铭文和阙楼的雕刻上有所体现,但是阙身的形制和阙楼的组合方式并不体现阙主的阶级性。对于图像所见汉阙建筑,将其在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砖石上的功能作用,在图像建筑群中的布局和组合方式所体现的作用进行总结,阙形图像亦分阙基、阙身、阙楼、阙顶,其仿木结构很少将斗栱特征放出来,多是简单刻划,或直接省略,它强调的是阙的轮廓,表现的是阙的基本特征。

张晓超[7](2019)在《西南地区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研究》文中提出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当中,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花纹砖、铭文砖的出现、发展具有极其复杂的内涵与意义。在经过数十年的科学考古工作后,丰富的出土材料为探究西南地区花纹砖、铭文砖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新的条件。本文首先详尽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铭文砖的发现、整理与研究状况,并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部分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将西南地区出土的花纹砖、铭文砖结合地域特征皆划分为三区,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一千余件花纹砖、铭文砖的纹饰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型式学划分,对花纹砖、铭文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考究,探讨了诸种类型花纹砖、铭文砖的演变规律及其特征,将花纹砖划分为四个发展演变阶段:第一期西汉末期至新莽时期、第二期东汉早期、第三期东汉中期、第四期东汉晚期;将铭文砖划分为两个发展演变阶段:第一期西汉末-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第二期东汉中晚期,从而在横、纵两个维度上,初步建构了西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的发展脉络。此外,本文还结合历史文献对花纹砖、铭文砖集中出土区域、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花纹砖、铭文砖的集中出土、发展演进与秦汉时期西南地区郡县设置、制砖工艺的提升、汉文化推进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沈芳漪[8](2019)在《辽宋金元建筑中的栏杆形制与装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栏杆具有防护、围合和分隔等功能,是中国古建筑中兼具实用功能、工艺价值、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构件,在不同时期、地域,不同类型、等级建筑中,有着多样的形制及装饰,它也是古代园林中常见的点缀要素。尽管栏杆实物遗存较少,但有较多反映栏杆形象的间接材料,如一些小木作模型及建筑明器等,如壁画、绘画、石刻、砖雕等图像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广泛搜集和分类整理,分析其中栏杆的形制和装饰,梳理了辽宋金元之前历代栏杆发展演变的脉络。在概述前代栏杆流变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辽、宋、金、元时期的栏杆:对比分析辽、宋、金、元各时期栏杆的形制和装饰特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与前代栏杆之对比,并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探讨辽宋金元这一时期在栏杆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及栏杆与整体建筑的关系。

谭画[9](2019)在《礼仪与观看 ——三台郪江柏林坡一号墓的空间建构与视觉营造》文中提出作为死者逝后的永久居所,中国古代墓葬被称为“物”的空间,同时亦是叙事和观念的空间。崖墓特指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方式,流行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数万座。在现今四川地区保存下来的汉代崖墓数量繁多且极具特色。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境内的郪江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郪县就是诸侯国郪国的首邑,从汉代到南朝前期,郪县一直是广汉郡的治所。在今郪江周围留下了大量的汉代崖墓遗存,年代主要在东汉时期。这些崖墓形制多样,特点突出,可以划分为四川崖墓中的单独区域。郪江崖墓尤其以金钟山、紫荆湾、泉水坝、松林嘴等地最为集中。不同于其他墓葬的地上与地下空间,崖墓将两个部分置于同一个平面上,以它的结构与其中的图像共同构建了“地下居室”。郪江崖墓中的柏林坡一号墓的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和画像装饰较为丰富。它的整体营建并没有脱离汉代艺术的创作方法和原则,但其中呈现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这些特色引发我们去考虑崖墓的建造者所赋予这个黄泉下的世界的各种特征是如何被观看和感知等相关话题的研究。本文在学界以往对郪江崖墓研究的基础上,从柏林坡一号墓出发,将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从对画像和建筑的分析延伸至图像、建筑与空间关系。分析崖墓的建设者如何有意用图像和建筑装饰来营造一个地下世界,这些图像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性,同时实现了墓主的生与死的转换。设计者对图像内容的选择、分布的设置以及整体空间的布局成为论文的关键所在。以上研究使我们对图像在墓中出现的作用以及建筑与空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研究有利于构建区域美术背景下汉代三台郪江地区的社会、历史、经济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我们从美术史的角度解读汉代美术的真实状况和汉代民居建筑的具体形态,同时促进我们对汉代人的思想意识和丧葬礼仪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认识。

阮海峰[10](2019)在《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中,藻井是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一直以来,对中国藻井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石窟寺及宋元之后的地上建筑中。实际上墓葬中的藻井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墓葬中出土的一批藻井在中国藻井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最早受到汉代藻井的影响,与汉代藻井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因此这些藻井中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特征。同时随着佛教在河西地区影响力的日渐提高,藻井中也出现了一些佛教特征。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藻井,但十六国时期,在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河西墓葬藻井逐渐衰落了。与此同时,河西地区开始修造石窟,石窟中大量装饰的藻井吸收了河西墓葬中藻井的一些要素。

二、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2000年度清理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2000年度清理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方法、思路、创新点
第一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渊源与分布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渊源
        一、四川地区悠久的石刻丧葬传统
        二、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图像的影响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布
        一、川南地区
        二、川东地区
        三、川北地区
        四、川西地区
    小结
第二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的分类
        一、现实生活题材
        二、神异题材
        三、其它特殊题材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的造型风格
        一、严谨的庙堂风格
        二、含蓄的文人风格
        三、多样的民俗风格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的制作工艺
        一、生产地点与取材
        二、雕刻技法与流程
    小结
第三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图像程序与墓葬空间
    第一节 安丙家族墓图像系统中的官方礼制
        一、安丙家族墓主题图像及随葬器物厘析
        二、安丙家族墓例图像的比较
        三、安丙家族墓室图像中的文化现象
    第二节 泸县宋墓图像系统中的士坤文化
        一、泸县宋墓图像类型与组合
        二、墓主性别与图像规律
        三、墓主身份与图像关系
        四、泸州在南北宋之间的地位变迁
    第三节 杨粲夫妇墓图像系统中的边域图景
        一、杨粲夫妇墓的价值与意义
        二、杨粲夫妇墓的图像程序
        三、杨粲夫妇墓石刻图像的文化内涵
    小结
第四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中的“川峡模式”
    第一节 “川峡模式”的内容
        一、石材模式
        二、配置模式
        三、性别模式
        四、等级模式
    第二节 与其它区域墓葬图像的比较
        一、图像的区域分布不同
        二、图像的表现方式不同
        三、图像内容不同
    第三节 “川峡模式”的成因
        一、区域性文化传统
        二、富庶经济的保障
        三、政治制度的支持
        四、移民文化的浸润
    第四节 “川峡模式”的演变与影响
        一、图像传统依然延续
        二、实物随葬的趋势加强
        三、区域特征相对明显
        四、对于地上石刻题材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审美旨趣
        一、世俗化特征明显
        二、商品化趋势加强
        三、文人化韵味呈现
        四、复古化格调再起
    第二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信仰文化
        一、道教信仰为主
        二、儒家礼制普遍
        三、佛教信仰并行
        四、“三教圆融”凸显
    第三节 石室墓图像中的丧葬习俗
        一、与其它区域葬俗的比较
        二、寿堂现象盛行
        三、厚葬习俗明显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统计表
附录二: 宋、辽、金伎乐图墓例
附录三: 唐代、元代伎乐图墓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西南地区出土汉代金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南地区的汉代金银器
    第一节 汉代西南地区的历史概况
    第二节 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的考古发现及地域分布
        一、金银器的考古发现
        二、金银器的地域分布
第二章 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研究
    第一节 四川地区
    第二节 重庆地区
    第三节 云南地区
    第四节 贵州地区
    第五节 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的发展
        一、西汉早期
        二、西汉中晚期
        三、东汉时期
第三章 西南地区汉代金银器反映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西南各地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 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 与汉文化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一览表
附表二 重庆地区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一览表
附表三 云南地区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一览表
附表四 贵州地区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相关研究及文字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简况
        1.1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的内涵和分类
        1.2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的着录与公布情况
    第二章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已有研究回顾
        2.1 文字考释成果
        2.2 辞书类成果
    第三章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文字研究
        3.1 杂器铭文字形特点
        3.2 特殊的文字现象
        3.3 杂器铭文刻写的特殊现象
下篇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文字编
        凡例
        文字编
结语
检字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4)四川盆地汉代建筑形象斗栱形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时空范围
    三、研究综述
    四、案例情况
第一章 斗的形制
    第一节 矩形斗
    第二节 倒梯形斗
    第三节 方形斗
    第四节 圆形斗
第二章 栱的形制
    第一节 直栱
    第二节 曲栱
第三章 斗栱组合方式
    第一节 一斗二升式斗栱
    第二节 一斗三升式斗栱
    第三节 其他组合方式
第四章 斗栱的位置
    第一节 柱头铺作
    第二节 补间铺作
第五章 四川盆地斗栱形制的演变
    第一节 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
    第二节 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
第六章 四川盆地汉代斗栱形制与其他地区对比
    第一节 与河南地区对比
    第二节 与其他地区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四川崖墓排水设施的考古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范畴
第一章 四川崖墓排水设施研究综述
    (一)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以前
    (二)21世纪以后
第二章 崖墓排水设施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崖墓排水设施型式
    第二节 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崖墓排水设施的地域性差异
第三章 崖墓排水设施研究意义
    第一节 排水设施与崖墓年代判断的关系
    第二节 排水设施与历史社会的关系
        (一)排水设施与崖墓修建产业化的关系
        (二)排水设施与风水的关系
        (三)排水设施的兴衰与社会的关系
结语
附表
    表一 西汉末至西晋时期官方(全国)户籍统计表
    表二 新川科技园崖墓排水设施类型统计表
    表三 大山坡M21 陶水管统计表
    表四 大山坡M16 陶水管统计表
    表五 大山坡M52 陶水管统计表
    表六 华阳国志大姓、大族统计表
    表七 四川崖墓排水设施类型统计表
    表八 A型排水设施分期图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四川盆地汉阙建筑布局与形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四川盆地汉阙概述
    第一节 汉阙实物遗存
    第二节 图像所见汉阙建筑
第二章 建筑组群中汉阙布局分析
    第一节 神道墓阙的位置分析
    第二节 图像所见阙的位置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四川盆地汉阙建筑形制分析
    第一节 单出网
    第二节 双出网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南地区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南地区自然与历史地理概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时间及区域范围
    第三节 研究史综述
        一、专门的研究
        二、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砖部位名称及形制说明
        三、相关问题说明
    第五节 主要研究材料
第二章 花纹砖研究
    第一节 花纹砖地域研究
        一、地域分布
        二、分区
    第二节 花纹砖型式分析
        一、甲类单一纹饰
        二、乙类双组合纹饰
        三、丙类三组合纹饰
        四、丁类多组合纹饰
    第三节 分期与断代
        一、花纹砖分期
        二、花纹砖断代
        三、花纹演进过程
        四、小结
第三章 铭文砖研究
    第一节 铭文砖地域研究
        一、地域分布
        二、分区
    第二节 铭文砖型式分析
    第三节 分期与断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一:贵州汉代砖室墓的初步研究
附录二:赫章可乐M20 年代献疑

(8)辽宋金元建筑中的栏杆形制与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栏杆研究史回顾
        1.2.1 18至20世纪初:外国学者的记录、考察和研究
        1.2.2 20世纪30至50年代:营造学社的调查和研究
        1.2.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的综合研究
        1.2.4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总体构想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4 研究相关术语
2 辽宋金元之前栏杆的流变
    2.1 汉代以前的栏杆
        2.1.1 史前时期的实物遗存
        2.1.2 两周时期的模型和图像
        2.1.3 小结
    2.2 两汉时期的栏杆
        2.2.1 西汉的模型和图像
        2.2.2 东汉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2.2.3 小结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栏杆
        2.3.1 魏晋时期的模型和图像
        2.3.2 南北朝时期的模型和图像
        2.3.3 小结
    2.4 隋唐五代时期的栏杆
        2.4.1 隋代的实物、模型及图像
        2.4.2 唐代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2.4.3 五代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2.4.4 小结
3 辽宋金元时期的栏杆实物、模型和图像
    3.1 辽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1.1 辽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1.2 辽代栏杆的模型
        3.1.3 辽代栏杆的图像
    3.2 宋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2.1 宋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2.2 宋代栏杆的模型
        3.2.3 宋代栏杆的图像
    3.3 金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3.1 金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3.2 金代栏杆的模型
        3.3.3 金代栏杆的图像
    3.4 元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4.1 元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4.2 元代栏杆的模型
        3.4.3 元代栏杆的图像
    3.5 其他地区的栏杆实例和图像
        3.5.1 西夏的栏杆实例和图像
        3.5.2 大理国的栏杆图像
4 辽宋金元时期栏杆形制和装饰的特征分析
    4.1 辽宋金元栏杆各时期之特征
        4.1.1 辽代栏杆:稳中求变
        4.1.2 宋代栏杆:装饰华美
        4.1.3 金代栏杆:各式杂糅
        4.1.4 元代栏杆:推陈出新
        4.1.5 小结
    4.2 与隋唐五代时期栏杆之对比
        4.2.1 总体的形制和做法
        4.2.2 细部构件的形制和装饰
        4.2.3 小结
    4.3 与《营造法式》记载之对比
        4.3.1 形制和做法方面
        4.3.2 装饰方面
        4.3.3 尺度方面
        4.3.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辽宋金元之前的栏杆
    附表2-1 辽代栏杆的实物遗存、模型和图像
    附表2-2 宋代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附表2-3 金代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附表2-4 元代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附表2-5 西夏和大理国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插图来源
作者简介

(9)礼仪与观看 ——三台郪江柏林坡一号墓的空间建构与视觉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学术史与研究意义
    1.1 四川地区汉代崖墓的发现与研究
    1.2 三台郪江崖墓与柏林坡一号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郪江柏林坡一号墓的图像阐释
    2.1 材料的发现
    2.2 图像的内容与位置分布
        2.2.1 墓门
        2.2.2 前室与右侧室
        2.2.3 中室与左侧室
        2.2.4 后室
    2.3 图像的组合与叙事结构
第3章 郪江柏林坡一号墓的空间建构
    3.1 建筑的平面布局
    3.2 建筑形制与图像表现
        3.2.1 前室与中室
        3.2.2 侧室
        3.2.3 后室
    3.3 图像、空间与观看
第4章 郪江柏林坡一号墓的营建观念
    4.1 宗教与民间信仰
        4.1.1 神仙思想的流行
        4.1.2 早期民间道教的影响
    4.2 世俗与现实生活
        4.2.1 营建者与建造技术
        4.2.2 地上居室的模仿
    4.3 丧葬礼仪与营建思想
结语
附表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0)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时空范围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藻井的起源与汉代藻井
    第一节 藻井的起源
    第二节 汉代藻井及其特点
第二章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分布
    第二节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演变
    第三节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特点
第三章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井心图像
    第一节 莲花纹藻井
    第二节 神仙思想影响下的藻井图像
第四章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衰落与影响
    第一节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衰落
    第二节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2000年度清理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区宋代石室墓图像研究[D]. 崔海瑞. 东南大学, 2020(02)
  • [2]西南地区出土汉代金银器研究[D]. 张恒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出土两汉杂器铭文相关研究及文字编[D]. 田彩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4]四川盆地汉代建筑形象斗栱形制研究[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四川崖墓排水设施的考古学观察[D]. 尚春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四川盆地汉阙建筑布局与形制研究[D]. 李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西南地区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花纹砖与铭文砖研究[D]. 张晓超. 贵州大学, 2019(09)
  • [8]辽宋金元建筑中的栏杆形制与装饰研究[D]. 沈芳漪. 浙江大学, 2019(03)
  • [9]礼仪与观看 ——三台郪江柏林坡一号墓的空间建构与视觉营造[D]. 谭画. 四川美术学院, 2019(03)
  • [10]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藻井研究[D]. 阮海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四川三台丽江崖2000年断崖清理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