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新安全观与合作机制

东亚新安全观与合作机制

一、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詹子懿[1](2020)在《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国际与地区形势的复杂变动,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着深刻而剧烈的转型,周边外交的重要性显着提升。东南亚拥有着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航道和战略水域,是进出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也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路,这种特殊的地缘位置以及密切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使得东盟及其成员国在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中至关重要,其是中国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的依托地带,也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中国—东盟总体外交关系中,防务外交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安全合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它对于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互信和理解、减少疑虑、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安全抓手和重要支撑。中国与东南亚的防务外交开始于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出现了重大变革,伴随着东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对外战略与安全观念的转变,中国与东南亚(东盟国家)的防务外交进程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步入新的平台、轨道和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双方关系的深化,并推动着亚太地区新型安全秩序的建立。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与高度繁荣的经济合作相比,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机制水平低、互动领域狭窄、内容层次有限和实践性较弱等问题困扰着双方防务外交的深入发展,进而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此背景下,系统全面地研究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关系的理论和政策实践有着重大学术和现实意义。对此,本文立足于历史研究和国际关系演绎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置于冷战后亚太安全合作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进程中,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轨道、多领域的探究,并基于经验梳理归纳总结双方防务外交发展中的结构性、规范性和动力性特点,明确其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从而为中国周边防务外交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政策启示。本文在结构上分为绪论、主体六章节和结论。绪论部分立足于当今中国外交战略与亚太安全形势变化的特点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其不足和局限性,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学术基础和方向指导。第一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防务外交概念的不同认知和使用,对防务外交做出了准确和全面的界定,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概念框架。此外,本章还将从宏观背景和历史参照的角度梳理冷战时期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防务外交的发展。第二章将结合冷战结束后国际与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演变的原因。在基础因素方面,两极对抗的终结为亚太地区战略力量的分化重组和中国—东南亚关系的全面发展扫清了障碍,进而为中国—东南亚(东盟)防务外交的转型铺平了道路。动力因素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区域间、区域、次区域和国家等多层次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造成亚太地区安全威胁的综合化,迫切地要求中国与东盟国家提升地区实际安全治理能力,而防务外交则切合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利益诉求。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对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实践分析的主体,分别探究了东盟框架内外的政策实践。其中,东盟组织框架内、以东盟为中心和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开展的最重要平台,这些机制包括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以及东盟—中国“10+1”、东盟—中日韩“10+3”。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还在东盟组织框架外开展了大量的防务外交与合作,主要有香格里拉对话和北京香山论坛等由大国发起并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下开展的防务外交,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延续并拓展深化的双边防务联系,包括防务对话交流、国防教育、武器转让和国防技术合作、舰艇访问、联合军事演练等多个内容领域。在前文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评析和展望,归纳出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结构性、规范性和动力性特点,指出其面临的内容层级较低、“软安全”导向与过于依赖多边机制三大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扎实提升防务外交层级水平,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国家战略互信建设;第二,切实履行亚洲新安全观中的“综合安全”理念,统筹维护传统与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第三,继续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下的防务合作,同时要将重点放在做实具有战略潜力、战略价值的双边关系上,打造有助于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防务外交“战略支点国家”,以点带面,推动中国—东盟防务外交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韩地球[2](2020)在《新安全观视域下的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旧安全观受到挑战,国际上开始倡导以新的安全观念指导安全合作。新安全观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提倡对话与合作的方式,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从而助推和平目标的实现。中国和东盟均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双方对于加强彼此间的安全合作有着共同需求。由于对国际形势发展和自身安全环境状况的评估不尽相同,中国和东盟在新安全观认识上既有共识又有分歧。在新安全观共识下,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安全合作、打击跨国犯罪合作、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等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和军事外交、南海问题合作等传统安全合作领域均取得了诸多进展。在新安全观分歧下,双方又面临着政治互信不足、安全合作机制低效、域外大国力量介入的干扰等安全合作中的困境。为此,双方应继续弘扬新安全观的合作精神,扩大培育双方的新安全观共识,积极借鉴国际上有关新安全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挥新安全观对双方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在具体路径上,可采取以首脑外交为引领,加强双方在安全合作领域的顶层设计;以全方位多层次交流积累双方政治互信,培育命运共同体的地区共识;统筹双边与多边安全合作,正确处理东盟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拓展军事外交内容,加强防务和军事技术合作等措施。进而深化中国与东盟未来安全合作,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师冠男[3](2019)在《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进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迈入新世纪,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亚太地区的安全局面基本保持平稳,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区域内的主旋律。亚太区域的经济发展蓬勃向上,地区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和“多元开放”的原则。多边安全的合作机制也逐渐构建完善。但与此同时,亚太地区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朝鲜半岛问题复杂敏感,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继续发酵。东南亚地区甚至有“亚洲的巴尔干”之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合作安全理念盛行下的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呈蓬勃发展之势。鉴于此,在传统官方机制层面,本文选取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亚信会议三个会议机制;在新型非官方机制层面,本文选取香格里拉对话会、北京香山论坛两个机制,共五个机制作为研究课题。文章第一章主要从概念框架的角度入手厘清“合作安全”、“地区安全”以及中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的定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东盟地区论坛的由来、运行机制以及近年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章聚焦亚信会议在近年来的发展。第四章讨论近年来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防务安全对话——东盟国防部长会议和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的主要工作和近期动向。第五章简要介绍了亚太地区第二轨道多边安全对话机制的进展,并将北京香山论坛主要介绍对象。第六章对相关情况做出梳理并进行总结。经过研究,本文认为,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在机制建设、代表性扩大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为亚太相关国家消弭冲突、扩大共识、增强合作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亚太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机制的不成熟性,这些机制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面临着较多风险与挑战。对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全面构建,抱以谨慎的乐观。

魏永艳[4](2019)在《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地处东亚地区,是东亚国家的重要成员,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繁荣与中国休戚相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探索东亚安全共同体蓝图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也是践行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需要。“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外交蓝图对21世纪中国国家繁荣与稳定,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区域安全宏观建构的重要转向,强化东亚安全共同体之中国构想的学术研究,对于思考将东亚经济共同体迈向东亚安全共同体的路径和可行性,破解东亚安全困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1世纪初,东亚区域力量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区域秩序与区域安全框架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区域内生的共同体秩序与域外同盟秩序形成对比,区域秩序的多元化建构正在形成。以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理论与东亚区域安全一体化进程相结合,中国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与区域共同发展需求的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中国应以建构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作为破解东亚安全困局的现实选择。本文对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特征、理念、目标及功能进行了多维探索,试图为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搭建结构性框架。在对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区域资源依托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路径。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东亚区域秩序的建构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东亚力量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的区域现实在安全共同体的秩序框架内能够实现平等协商与合作共赢,以期实现东亚走出“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与“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叠加的安全困局。建设东亚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为东亚安全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在日韩对东亚区域安全建设助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在实施,争取打造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区域典范。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公布,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显。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的路径选择上,以中国+东盟为核心驱动力,遵循中国+东盟+X的扩展模式,实现中国+东盟+蒙俄与中国+东盟+朝韩的两翼合围,在可以推进的领域进行共同安全利益的务实合作,重拾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优势空间。传统的观点认为10+3(中日韩)是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国家,其中10+2(中韩)的阻力略小,如果日本加入东亚安全共同体变得遥遥无期,10+3(中俄韩)也可以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核心国家的替代选项。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针对客观时局的变化,审时度势,合理布局,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还是可以预期的。只有实现东亚区域安全的总体建构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的繁荣与稳定。

郑光明[5](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共同体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身份却与经济地位尚有一定差距,部分国家不接受中国崛起。基于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不断自我创新,在全球治理方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安全方面提出“亚洲新安全观”,在全球价值观方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于东盟的战略重要性,中国坚持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的重点是试图论证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论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内外背景,进而探讨建构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必要性,并阐述了中国与东盟现有的经济、安全、观念和制度基础。由于目前的安全共同体理论无法直接应用于这种新型共同体建构上面,作者运用分析折中主义的研究范式,借鉴现有理论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建构的阶段与影响要素。最后阐释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多方面剖析根源,以明确安全共同体建设的主攻方向。

张立国[6](2019)在《中国的亚洲新安全观及其实践》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亚洲安全形势整体稳定,但出现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呈现出新的特征。亚洲地区冷战思维根深蒂固,在此影响下形成的东亚二元格局限制了地区深度合作的开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亚洲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亚洲安全机制碎片化现象突出,缺乏地区性统一安全与合作架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亚洲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为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实现中国与亚洲地区的持久安全稳定,中国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原则,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亚洲新安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与和平思想、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等文化和思想精华,借鉴了西方国际安全观念的既有经验并坚持和发扬了《联合国宪章》精神,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提出为更好地进行亚洲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实现亚洲持久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推行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提出四点政策主张:一是把握方向,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二是夯实基础,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三是互谅互让,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四是循序渐进,探讨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安全架构。五年来,中国为落实四点政策主张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年来,亚洲新安全观的践行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及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中国政策和主张深度融合,对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亚洲新安全观的深入践行充分诠释了安全与发展相依相存辩证关系的中国理念,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影响力。然而,中国要进一步践行亚洲新安全观,并由此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目前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亚洲长期存在的冷战思维及大国势力干预,二是大国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与大国战略博弈,三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复兴,四是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对此,中国要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要坚持做亚洲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更要做亚洲新安全观的坚定践行者。中国要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经济合作促进亚洲各国安全合作;要加强各国间安全互信与合作,逐步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要积极开展与亚洲国家公共外交,加强亚洲各国对中国认同感;要积极推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改革,并逐步建立起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路艳丽[7](2018)在《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研究(1992-2018)》文中研究说明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安全战略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决定了国家资源的运用方向,任何国家都极为重视,成为国家间互动的敏感领域。在国家安全战略布局中,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无疑成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专门针对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的研究相对较少,与之相关的文献分散在不同的议题中。从现实中看,中国将东盟置于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而安全问题成为最主要的考验。至今我们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对东盟安全战略,在理论与现实需求下,对东盟的安全战略思考极为紧迫。第一章梳理了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安全理论从不同视角探寻国际安全的因果关系,本文再次阅读经典国际关系着作,从安全视角解读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以及分析东南亚地区较为流行的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安全共同体理念。国家安全战略是联系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受制于国家实力、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观念影响,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方向与手段。国家安全战略优化是基于对安全战略实施的评估。第二章主要描述了东盟的发展历程、组织框架与行为特点,论述了东盟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东盟的地缘位置极其重要,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大国必争之地。东盟存在的50多年中,成为东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促进者,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主导者,是当今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对于中国而言,东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依托地带,关乎中国众多核心与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安全形象的“示范区”。第三章探讨冷战后中国国家实力持续增长与安全战略环境变动下,中国国家安全观念历经“新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两次调整,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东盟是中国国家安全观念实践的前沿地区。1992-2018年,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以2002和2013年新安全观念提出与中共十八大召开为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定位、目标与手段以及中国-东盟安全关系演进。第四章探讨面向未来,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优化。通过历史回顾,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既有经验同时存在不足之处。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目标设定较为合理,加之地区安全环境相对缓和,中国以经济作为促进安全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及搁置主权争议的方式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发东盟强烈的均势制衡,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中国睦邻友好外交的一个典范。其不足方面,一是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的整体性设计缺失,二是安全机制不足,三是中国硬实力的巧妙运用相对不足,四是中国-东盟政治互信需要进一步提高。未来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限制要素,即国家实力、安全战略环境存在一定变数,应继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东盟的安全战略优化包括安全战略目标优化、方向优化与手段优化。本文结论认为东盟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安全战略意义。1992-2018年的时间阶段中,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既有经验,同时存在不足。面向未来,东盟对与中国国家实力对比的焦虑以及安全战略环境变数背景下,中国应继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全面发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助力,完善中国-东盟安全机制,以大国关系良性互动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中国-东盟安全关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研究选题方面比较新。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对东盟安全战略设计,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的时刻,探讨对东盟安全战略非常紧迫。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以安全理论为基础,梳理安全战略的分析框架,在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探讨中,兼顾中国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与东盟地区安全战略。再次,在研究思路方面,采用历史分析方法,结合“双边+重点多边”的分析思路。在涉及到具体问题与安全关系回顾中,兼顾东盟整体与东盟各成员国,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东盟的安全战略优化思路。

王术森[8](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丝绸之路。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逐渐成为惠及欧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四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成效进一步显现,政策沟通与设施联通进一步增强,贸易畅通水平不断提高,资金融通明显改善,民心相通水平明显提升。总体来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新安全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发展的。自提出以来,中国新安全观历经三个时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理论,逐渐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形成了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这是对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出发,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演进,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现有基础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第二、三章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中东地区、欧洲等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以及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四章对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梳理。本章第一节对中国古代、近代的国家安全观做了简要梳理,然后文章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安全观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二节梳理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补充发展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与完善;第三节对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做了系统梳理。然后,第五章对中国新安全观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指导意义做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可合作安全”的概念,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安全问题为例,分析了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对安全合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安全合作的理论。最后,第六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形势复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作用,坚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第二,区分“可合作安全”和“不可合作安全”,提高安全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安全问题并不是针对“一带一路”的,很多安全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常态心理,不要把这些安全问题看得过重,也不要把这些安全问题特化和泛化。其次,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第一,“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第二,“一带一路”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要协调统筹海陆两条主线的安全;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的安全问题差异很大,要重视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第四,大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应对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合作;第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除坚持以上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外,在具体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形势复杂,要加强对沿线地区安全形势的研判,强化国别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球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第二,优先考虑将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作为战略支点国家,充分发挥战略支点国家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保障“一带一路”安全;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合作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安全合作;第四,要特别重视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利用海上普遍管辖权,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海盗和海洋恐怖主义。

储召锋[9](2017)在《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政治的历史长河中,联盟的起源与冲突的出现一样久远。自人类社会产生冲突和战争以来,联盟便成为国家、城邦、帝国或其他政治行为体用以赢得战争、维护安全最常用有效的手段之一。合纵连横和联盟交锋的结局往往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地区的稳定甚至国际体系的变迁。联盟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借以倍增力量、遏制挑战者、约束盟友、控制伙伴、保持全球优势地位的重要工具。美国从推行联盟战略中获取巨大的利益,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及其基础上的前沿部署是美国赢得冷战的重要砝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联盟体系非但没有如众多战略家预言的那样随着共同威胁的消逝而瓦解,反而经过一番调试转型后重新焕发活力,并继续发挥着护持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推手作用。本文借助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尝试对冷战后的美国联盟战略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回顾梳理美国联盟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联盟战略一经形成就服务于美国大战略,自然也遵循美国大战略的演进逻辑。从策略性地运用联盟外交到坚定不移地推行联盟战略,反映了美国大战略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本质蜕变。其次,分析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不同于历史上欧洲对抗性联盟的短命之躯,美国联盟体系拥有更加稳固的结构和更为多样的功能,因而能够成为具有较强适应力和生命力的战略形态。第三章透视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它既包含美国历史文化积淀所成的战略文化传统、战略缔造与实施的惯性等内生动力,也包含国际体系变迁、伙伴盟友关系演化等外在牵引。第四章考察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笔者将美国联盟管理归纳为利益协调式、制度规则式和霸权主导式三种模式。在维持和管控联盟内外行为的过程中,美国通常是综合应用这三种管理模式。第五章研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继而展望其发展前景。冷战后美国联盟的安全困境问题将愈益突出,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分歧或将成为常态。联盟是美国拥有的一项战略资产。然而,随着其转型后规模与职能的过度延伸,未来也可能变为拖累美国的战略负担。最后,分析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中国崛起是触发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调整尤其是亚太联盟战略强化的重要外在推力。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联盟针对中国的遏制功能的情势下,我们既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也应在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措并举,主动加强战略谋划与应对。

孙云飞[10](2016)在《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至今,东亚地区上演了一场场令人应接不暇的剧目,崛起国和霸权国在这个舞台上短兵相接;东亚国家在安全领域中地碰撞与经济领域中日益紧密地联系形成富有戏剧性的对比;地区安全困境逐渐加深,演变成笼罩在东亚地区挥之不散的阴霾。国际政治学科中各个理论纷纷对东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理论流派都可以在东亚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更因为东亚地区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件将会影响到整个国际体系,甚至是决定今后国际秩序的走向。在霸权稳定论与联盟理论中均论及了“公共产品”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是公共产品得以供应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公共产品概念和理论引入传统安全领域中,试图搭建一个框架,分析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变化与地区安全生态之间的关联: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是导致东亚安全困境加剧并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之间并非充分必要条件,前者是安全困境产生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影响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权力结构,权力是成为提供者的最基本素质。但权力并不是成为提供者的唯一条件,权力结构的变动也未必一定会导致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是否成为提供者还需要考虑到该国的偏好;而在一个地区主义成熟、地区机制完备的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未必会导致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的激增。地区主义更多发挥的是润滑剂作用。在地区主义发展缓慢、地区机制不完备的地区,伴随着权力结构的持续转变,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地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原有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将很有可能成为新供应主体出现的最大障碍;原有提供者难以继续满足地区内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的需求,而是更多的从本国战略出发将安全公共产品去公共性、加强私物化。于是供求失调状况出现:供非所求与供不应求,地区安全生态彻底恶化。东亚地区的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市场是一个扭曲的市场。一般情况下,是由“求”决定或影响供应方提供以及怎样提供安全产品,但是在东亚却是“供”的变化刺激了需求的上升,“求”在一定程度已无法影响已有供应方的偏好。因为在东亚既没有成熟的地区主义以促成地区内国家合作供应安全产品,也不存在一个域内的主导力量可以想东亚国家之所想。冷战后的东亚处于一个由域外力量供应本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非正常状态。在理想状态下,安全公共产品理应由本区域国家以多边合作的方式联合供应。由域外力量主导供应安全产品为东亚地区出现供求失调的状况埋下了伏笔。其主要原因在于域外力量和域内国家在安全关切与威胁感知上的不一致性,造就了即使在表面上看似类同却实质上相去甚远的安全需求。这也就酝酿了由域外力量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天然缺陷。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经历了从大体平衡到供求失调地转变。冷战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但东亚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却没有随着冷战烟云地散去而消逝,美国凭借无以伦比的实力将其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打造成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最重要的工具。此时,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是东亚诸国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在大部分东亚国家经济需求高于安全需求的环境中,美国高居地区权力结构的金字塔顶端,无可置疑地成为安全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提供者。随着中国实力的持续上升和东亚一体化初露锋芒,以及新世纪前后发生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与2008年肇始于美国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缩小,于是逐渐将眼光聚焦于东亚地区。针对东亚地区力量地发展,美国调整了对安全公共产品地供应:将受益范围缩小、排外性增强、提升消费产品的成本。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却是:乍露头角的地区主义在美国重返亚太势头地冲击下几近停滞;地区安全机制由于自身缺陷难以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在地区权力结构转变之际,东亚安全困境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大国,虽然自身深陷安全困境中,却可以对安全困境地解决起到关键性作用——供应东亚国家所需的安全公共产品,而非私物化后的安全产品。中国选择主动供应安全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受国家利益驱动,在实力日渐提升的今天,中国的安全不再局限于边界安全而是更注重安全边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通过自身行动扭转东亚地区供求失调的状况,消除周边国家对本国崛起的不必要担心。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既是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后的重新定位本国角色后选择,也是中国回击“中国威胁论”、树立国际形象的有效手段。中国构建的供应模式并不是单枪匹马的霸权模式,而是与东亚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供应,中国在其中发挥的是协调倡导的作用,同时承担最大化的成本支出。中国在供应安全公共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但从实力和偏好上看,中国并不是要取美国而代之,而是要尽可能的弥补现阶段美国供应的不足。目前中国所能供应的安全公共产品主要是制度类、观念类以及安全效应等。长久看中国是否可以持续地为东亚国家供应高质量的安全公共产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最关键是中国是否能够保持综合国力的稳定上升;其次是供应安全公共产品合法性的问题;最后一个方面的因素则来自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动。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的状况在中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善,这与权力结构转变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原有供应模式带来的正外部性也逐渐转变为负外部性。中美两种不同的模式将在磕磕绊绊的磨合中找寻到彼此相处的“权宜之计”;中国与东亚国家间将就如何使彼此的安全需求调整到同一个频率上相互试探、沟通与合作。东亚安全的未来取决于东亚国家间的协调与努力,由于权力结构变动带来的安全困境也唯有东亚国家自己能够真正的解决,远非域外力量或某一大国所能改变。

二、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防务外交及其在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早期表现
    第一节 防务外交概念辨析
    第二节 冷战时期中国—东南亚防务外交的发展
第二章 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缘由
    第一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东盟框架内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实践
    第一节 东盟地区论坛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
    第二节 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
    第三节 “10+1”“10+3”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
第四章 东盟框架外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实践
    第一节 东盟框架外中国—东盟国家的多边防务外交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双边防务外交的发展
第五章 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评析
    第一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局限性
第六章 防务外交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坚持多内容领域齐头并进,夯实防务外交信任基础
    第二节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统筹维护,推动防务外交深入开展
    第三节 维护多边与经略双边相结合,优化防务外交战略布局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新安全观视域下的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核心概念厘定
一、中国新安全观和东盟新安全观的比较
    (一)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变
        1.中国新安全观的酝酿时期(1978-1991)
        2.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完善时期(1991-2012)
        3.中国新安全观的拓展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
    (二)东盟新安全观的发展演变
        1.地区中立化:“内向型”安全观时期(1967-1978)
        2.柬埔寨冲突:东盟安全观的反思与调整(1978-1991)
        3.东盟为中心:东盟新安全观的确立与实践(1991年至今)
    (三)中国新安全观和东盟新安全观的共识与分歧
        1.对地区安全威胁的来源判断
        2.实现地区安全的途径和手段
        3.构成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
        4.追求的安全目标
二、新安全观共识下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进展
    (一)非传统安全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1.经济安全合作
        2.打击跨国犯罪合作
        3.公共卫生安全合作
    (二)传统安全合作领域的进展
        1.军事外交逐渐增多
        2.南海问题上的合作
三、新安全观分歧下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中的困境
    (一)双方政治互信的不足
    (二)双方安全合作机制的低效
    (三)域外大国力量介入的干扰
四、新安全观视域下深化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路径思考
    (一)以首脑外交为引领,加强双方在安全合作领域的顶层设计
    (二)以全方位多层次交流积累双方互信,培育命运共同体的地区共识
    (三)统筹双边与多边安全合作,正确处理东盟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
    (四)拓展军事外交内容,加强防务和军事技术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案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理论框架
    第一节 安全合作理论的发展
        一、合作安全的定义
        二、从合作安全到地区整体安全
    第二节 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
        一、冷战后的中国“新安全观”
        二、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型国家安全观”
第二章 近年来东盟地区论坛的新进展研究
    第一节 历届东盟地区论坛概况
        一、亚太走向合作安全:东盟地区论坛的成立
        二、走向预防性外交:第18届东盟地区论坛
        三、预防性外交的实质性进展:第21届东盟地区论坛
        四、持续推进预防性外交:第25届东盟地区论坛
    第二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运行机制与功能
        一、东盟地区论坛的运行机制
        二、论坛促进东盟地区安全共同体的诞生
    第三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局限性
第三章 近年来亚信峰会的发展
    第一节 历届领导人峰会及成果
        一、摸索前行:第一次领导人峰会
        二、健全体制:第二次领导人峰会
        三、深化共识:第三次领导人峰会
        四、巨大跨越:第四次领导人峰会
    第二节 亚信会议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观察国具有多样性
        二、亚洲安全环境严峻多变
        三、机制建设能力较弱
        四、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
第四章 近年来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发展
    第一节 东盟国防部长会议的创建及发展
        一、东盟防长会议的创建
        二、东盟防长会议的主要工作
        三、东盟防长会议的近期目标
    第二节 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的发展进程
        一、历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概述
        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特点
第五章 半官方亚太安全合作论坛的发展
    第一节 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发展
        一、会议发展概述
        二、会议的特点
    第二节 北京香山论坛的发展与作用
        一、第二轨道安全对话机制的香山论坛
        二、一轨半安全对话机制的香山论坛
        三、香山论坛的地位与功能
    第三节 香格里拉对话会与香山论坛的相似与差异
        一、香格里拉对话会与香山论坛的相似处
        二、香格里拉对话与香山论坛的差异
第六章 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前景
    第一节 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变化
        一、讨论领域更加宽泛
        二、讨论平台更加宽广
        三、更加注重“以发展促安全”
        四、强调亚太安全合作新框架的设计
    第二节 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大国力量交汇、各国利益追求差异大
        二、现实利益冲突较多、相互信任难以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
    四、论文逻辑思路
    五、研究方法说明
    六、论文结构安排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背景
    一、中国东亚安全环境的审视
        (一)东亚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二)东北亚面临的安全困境
        (三)东南亚安全局势复杂多变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考量
        (一)东亚安全秩序的历史反思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现实困境
        (三)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角色
    三、中国东亚安全战略新思维
        (一)从零和博弈到共同安全
        (二)从军事安全到综合安全
        (三)从武力对抗到合作安全
        (四)从短期安全到可持续安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目标
    一、形态目标: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
        (一)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
        (二)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特征
        (三)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对传统安全共同体的超越
    二、理念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原则设想
        (一)开放包容的认同原则
        (二)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
        (三)合作安全的共享原则
    三、结构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设想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包容性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多样性
        (三)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互惠性
    四、功能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功能设想
        (一)东亚经济安全的保障功能
        (二)东亚非传统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东亚政治安全的保障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资源依托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内在资源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
        (二)中国军事发展的维和效应
        (三)中国外交发展的政治效能
        (四)中国文化内涵的和合效应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外在资源
        (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坚实基础
        (二)东亚共同安全面临的挑战
        (三)东亚安全机制的积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制约因素
    一、东亚领土争端的隐患
        (一)东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东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大国战略博弈的掣肘
        (一)中美战略竞争
        (二)中日战略抗衡
        (三)美俄战略博弈
    三、信任赤字的负面效应
        (一)东亚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疑惧
        (二)东亚国家对中国实力的疑惧
        (三)东亚国家对中国构想的疑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东盟安全核心机制的建构
        (一)经济合作促动政治安全合作
        (二)以东盟为核心凝聚东亚安全架构
        (三)以中国为动力推动“小马拉大车”
    二、中国+东盟+X安全扩展模式的推进
        (一)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启动:中国+东盟+蒙俄
        (二)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东盟+蒙俄+朝韩
        (三)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中国+东盟+蒙俄+朝韩+日
    三、中美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中的合作
        (一)非传统安全上的合作机制
        (二)传统安全上的协调机制
        (三)东亚整体安全架构的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共同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安全共同体研究
        1.2.2 东盟研究
        1.2.3 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
        1.2.4 “一带一路”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
    2.1 中国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显着
    2.2 “逆全球化”现象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3 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应对中国崛起
    2.4 2010年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出现新变化
3 建构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共同体的必要性
    3.1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战略重要性
    3.2 既有模式无法保证永续安全
    3.3 探索建构安全共同体的新模式
4 建构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4.1 双方在经贸和安全领域拥有诸多共同利益
        4.1.1 经贸领域
        4.1.2 安全领域
    4.2 中国与东盟具有相似的安全观念和外交方式
    4.3 现有的合作机制
        4.3.1 海上安全合作
        4.3.2 沟通对话机制
5 “一带一路”框架下建构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5.1 初级阶段:促发性条件
        5.1.1 对共同威胁的认识趋同
        5.1.2 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强
    5.2 发展阶段:转变性条件
        5.2.1 权力要素
        5.2.2 社会交往与学习
    5.3 成熟阶段:关键性条件
        5.3.1 共有规范不断加强
        5.3.2 集体身份逐渐形成
6 建构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共同体的制约因素
    6.1 政治上
        6.1.1 东盟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不同
        6.1.2 东盟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不同
    6.2 经济上
        6.2.1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顺差逆差的新变化
        6.2.2 东盟与印度、日本加强合作欲摆脱对华依赖性
        6.2.3 新兴区域经济组织的影响
    6.3 安全上
        6.3.1 南海争端成为一大核心障碍
        6.3.2 美国对双边同盟体系的固化
        6.3.3 其他大国干预地区安全事务
7 结论
参考文献

(6)中国的亚洲新安全观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及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亚洲安全新形势与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
    一、亚洲安全新形势及其特点
        (一)冷战思维根深蒂固
        (二)安全形势复杂严峻
        (三)统一安全架构缺失
        (四)多元安全主体兴起
    二、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及内容
        (一)提出过程
        (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亚洲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理论来源及重要意义
    一、理论内涵
        (一)行为主体
        (二)治理对象
        (三)治理方式
        (四)原则和目标
    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与和平思想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
        (三)建国后中国和平外交思想
        (四)西方综合安全、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观念
        (五)倡导和平合作的《联合国宪章》精神
    三、重要意义
        (一)是全球安全治理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是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的实践指南
第三章 亚洲新安全观下的中国政策主张与外交实践
    一、践行亚洲新安全观的中国政策主张
        (一)把握方向,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二)夯实基础,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三)互谅互让,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议
        (四)循序渐进,探讨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安全架构
    二、践行亚洲新安全观的中国外交实践
        (一)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三)坚持对话协商解决争议
        (四)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安全合作架构
第四章 亚洲新安全观践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因素
        (一)冷战思维与大国势力干预
        (二)大国主导模式与大国战略博弈
        (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抬头
        (四)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二、坚持和践行亚洲新安全观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经济合作促进各国安全合作
        (二)加强各国间安全互信与合作,逐步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
        (三)积极开展与亚洲国家公共外交,加强亚洲各国对中国认同感
        (四)推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改革,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研究(1992-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当前研究不足
    三、研究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概念辨析
        (一)安全概念
        (二)战略研究中的国家安全战略
        (三)安全理论与安全战略
    二、国际安全理论:经典文本再读
        (一)现实主义安全理论
        (二)自由主义安全理论
        (三)建构主义安全理论
        (四)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
        (五)合作安全
        (六)综合安全
        (七)安全共同体
    三、国家安全战略分析框架
        (一)国家安全战略的制约要素
        (二)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
        (三)国家安全战略的评估与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盟及其对中国的安全战略意义
    一、东盟的发展历程、组织框架与行为特点
        (一)东盟的成立、发展与现状
        (二)东盟的组织框架与决策方式
        (三)东盟的行为特点
    二、东盟的战略地位
        (一)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
        (二)东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促进者
        (三)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者
        (四)全球层面的重要行为体
    三、东盟对中国的安全战略意义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依托地带
        (二)关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三)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四)国家安全形象“示范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1992-2018)
    一、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的制约要素分析
        (一)国家实力、安全战略环境与安全观念变化
        (二)东盟在中国国家安全观念调整中的作用
        (三)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阶段划分
    二、1992-2002年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与评估
        (一)中国对东盟的战略定位
        (二)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目标与手段
        (三)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评估
    三、2003-2012年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与评估
        (一)中国对东盟的战略定位
        (二)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目标与手段
        (三)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评估
    四、2013-2018年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与评估
        (一)中国对东盟的战略定位
        (二)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目标与手段
        (三)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评估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优化
    一、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反思
        (一)成功经验
        (二)不足之处
    二、安全战略限制要素变化趋势
        (一)国家实力对比的焦虑
        (二)安全战略环境变化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中国对东盟安全战略优化
        (一)安全战略目标优化
        (二)安全战略方向优化
        (三)安全战略手段优化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一)关于“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新安全观的研究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性
    五、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一带一路”倡议
        (二)安全
        (三)国家安全观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演进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演进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和风险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
        (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上)
    第一节 东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宗教冲突
        四、极端主义
        五、水资源争端
        六、毒品问题
        七、其他安全问题
    第二节 南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恐怖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宗教冲突
        四、毒品问题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六、其他安全问题
    第三节 中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极端主义
        二、恐怖主义
        三、民族问题
        四、边界领土争端
        五、水资源争端
        六、其他安全问题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下)
    第一节 中东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战争
        二、恐怖主义
        三、民族、宗教冲突
        四、水资源争端
        五、难民与非法移民问题
    第二节 欧洲及其他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欧洲地区
        二、俄罗斯
    第三节 海洋通道安全
        一、海洋领土边界争端
        二、海盗与持械抢劫船只问题
        三、海上恐怖主义
        四、海洋自然灾害、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四章 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演进及其理论内涵
    第一节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
        二、中国近代的国家安全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与演进
        一、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补充发展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完善
    第三节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
        一、共同安全
        二、综合安全
        三、合作安全
        四、可持续安全
第五章 中国新安全观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新安全观在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共同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二、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综合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三、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合作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四、中国新安全观包含的可持续安全观及其指导作用
    第二节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对中国新安全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议题性质的认定是安全合作的前提条件
        二、威胁认知和共同利益对安全合作的影响
        三、总结与思考
第六章 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宏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作用
        二、区分“可合作安全”与“不可合作安全”
        三、保持常态心理,不要把“一带一路”安全问题特化和泛化
    第二节 中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协调统筹海陆两条主线的安全
        三、重视不同国家的安全关切
        四、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合作
        五、充分利用现有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
    第三节 微观层面: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对沿线安全形势研判,建立全球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
        二、建立海外安全战略支点
        三、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安全合作
        四、利用海上普遍管辖权,共同打击海盗和海洋恐怖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1.1 冷战前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1.1.1 美国联盟外交的肇始
        1.1.2 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1.2 冷战期间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1.2.1 全面构筑冷战遏制联盟时期
        1.2.2 尼克松政府联盟战略收缩时期
        1.2.3 里根政府重新强化联盟战略时期
    1.3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与强化
        1.3.1 冷战后初期美国联盟战略的扩展与再定义
        1.3.2 反恐时代美国联盟战略的“变”与“不变”
        1.3.3“亚太再平衡”与美国联盟战略的强化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2.1 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
        2.1.1 体系性联盟
        2.1.2 地区性联盟
        2.1.3 功能性联盟
    2.2 美国联盟结构的特征
        2.2.1 主导性与辅助性
        2.2.2 整体性与独立性
        2.2.3 相互制约与相互限定
    2.3 美国联盟体系的功能
        2.3.1 维持全球领导地位
        2.3.2 遏制敌手与抑制威胁
        2.3.3 约束盟友与控制伙伴
        2.3.4 安全及其他外溢功能
第三章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
    3.1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内生动力
        3.1.1 战略文化传统——观念层面
        3.1.2 战略缔造与实施惯性——制度层面
        3.1.3 精英战争准备——决策层面
    3.2 影响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外在牵引
        3.2.1 国际体系转换
        3.2.2 地缘政治变迁
        3.2.3 盟友伙伴关系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
    4.1 美国联盟战略管理的模式
        4.1.1 利益协调型
        4.1.2 制度规则型
        4.1.3 霸权主导型
    4.2 美国联盟管理的效能及评估
        4.2.1 联盟管理的效能
        4.2.2 联盟管理的限度
        4.2.3 联盟管理的价值评估
第五章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5.1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
        5.1.1 联盟议价:徘徊于争夺和妥协之间
        5.1.2 联盟安全困境:联盟的选择性及其后果
        5.1.3 复合安全困境:敌对关系与联盟关系的内外交织
        5.1.4 超越联盟对抗: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的新路径
    5.2 美国联盟战略的发展趋势
        5.2.1 联盟纷争常态化,但仍具相当生命力
        5.2.2 联盟调整持久化,但适应力更趋强韧
        5.2.3 联盟样式多元化,但更趋灵活务实
        5.2.4 联盟困境显性化,但管理日益成熟
第六章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6.1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6.1.1 中国因素在美国联盟战略中的地位
        6.1.2 美国联盟体系与中国伙伴网络的交叠互动
    6.2 中国崛起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强化
        6.2.1 中国崛起的地区意义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6.2.2 美国亚太联盟体系“网络化”发展趋势
        6.2.3“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亚太联盟政策展望
    6.3 关于中国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
        6.3.1 以分化促安全,利用楔子战略瓦解对手联盟
        6.3.2 以创新促安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6.3.3 以发展促安全,利用“经济再平衡”稀释美国“军事再平衡”
        6.3.4 以制度促安全,加快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6.3.5 以实力促安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前提设定与重要问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研究综述
        二、东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与地区安全生态
    第一节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界定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涵义
        二、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特征
        三、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分类
    第二节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
        一、个体—合作模式的划分
        二、角色—分工模式的划分
    第三节 影响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因素
        一、权力与偏好:地区安全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基本条件
        二、外部环境:地区主义与权力结构的互动对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第四节 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与地区安全生态之间的关系
        一、供大于求、供求平衡与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
        二、供应失调与地区安全生态的恶化
        三、多供应主体的出现与地区安全生态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相对平衡与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冷战结束——20世纪末)
    第一节 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与动力
        一、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超群的实力
        二、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动力:可观的收益
    第二节 美国霸权模式下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
        一、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最关键的工具:双边同盟体系
        二、东亚多边安全合作与美国的安全公共产品供给
        三、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潜在隐患
    第三节 东亚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状况分析
        一、政治经济统一的一元格局与东亚国家的低安全需求
        二、中国对地区安全产品的需求分析
    第四节 低安全需求下东亚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
        一、美日同盟的正外部性对东亚国家安全需求的积极作用
        二、双边同盟体系的正外部性: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后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日益私物化及其动因
    第一节 地区力量与霸权力量的角逐:美国转变供应的诱因
        一、东亚地区力量的发展
        二、霸权力量的式微
    第二节 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私物化的表现
        一、对安全公共产品消费成本的提升
        二、排他性的增强:双边同盟体系的加固
        三、搭便车者的消失:以越南为例
    第三节 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未来趋向
        一、美国霸权模式的变化:从个体到合作
        二、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未来走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提升与地区安全困境
    第一节 新世纪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上升
        一、中国崛起引发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激增
        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刺激
        三、日本的政治大国追求与东亚安全生态的恶化
    第二节 东亚国家对安全产品需求的内在矛盾性
        一、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矛盾性:排他性与非排他性需求并存
        二、东亚国家安全需求矛盾性的原因
    第三节 安全困境加剧:美国霸权供应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之间的脱节
        一、供非所求:美国与东亚国家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的不同需求
        二、供不应求:美国刻意助长东亚国家的安全需求
        三、由正到负:美日同盟外部性的转变
        四、美国对潜在供应主体的限制:囚徒困境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外部条件
        二、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实力与意愿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的定位:与东亚国家合作供给安全公共产品
        一、中国坚持以多边安全合作方式供给安全公共产品
        二、中国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成本份额
        三、中国与霸权的相处之道:大国协商管控分歧
    第三节 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内容
        一、安全效应类:中国的和平崛起
        二、新安全观指引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推进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可持续性思考
        一、合法性:中国持续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前提
        二、实力提升:中国持续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支柱
        三、对“投机”行为的态度:中国对安全公共产品的维护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未尽之意
附录一论文中所用表格
附录二论文中所用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新安全观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研究[D]. 詹子懿. 南京大学, 2020(05)
  • [2]新安全观视域下的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D]. 韩地球. 渤海大学, 2020(05)
  • [3]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进展研究[D]. 师冠男. 外交学院, 2019(01)
  • [4]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D]. 魏永艳. 吉林大学, 2019(10)
  •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共同体建构研究[D]. 郑光明. 浙江大学, 2019(02)
  • [6]中国的亚洲新安全观及其实践[D]. 张立国. 兰州大学, 2019(08)
  • [7]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研究(1992-2018)[D]. 路艳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D]. 王术森. 兰州大学, 2018(11)
  • [9]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D]. 储召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D]. 孙云飞. 山东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东亚新安全观与合作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