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艺术的另一种美

声音艺术的另一种美

一、声音艺术另一种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源[1](2021)在《听觉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研究 ——以剧情片《牢笼》为例》文中认为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已经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耳的“听觉效应”是导致人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必然现象。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听觉效应”的存在,同样观影与创作中也离不开“听觉效应”,然而在实践创作中往往忽视听觉效应所带来表现力的影响,基于以上目的,笔者以心理声学为理论研究基础,听觉效应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并结合自身毕业作品进行讨论。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在理论层面,从心理声学入手,分析听觉效应如何在影视创作中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在实践层面,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个人作品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对论文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详细化的阐述。

姚国强,赫铁龙[2](2019)在《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文中提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电影已走过了辉煌灿烂的70年,其间诞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

潘晓彤[3](2019)在《从声音艺术到声音生活 ——网络音频的历史承继与未来图景》文中提出电影与电视等视像类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声音与听觉一度被忽略,但近期的《声临其境》、配音秀以及各大网络音频平台的崛起,让声音再度回到大众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声音作为最古老的传播介质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道路。本文从声音日常言语的诞生、机械化录音发展、有线广播的鼎盛以及网络音频的潜流几个角度,论述了声音“神话”的终结及继承。同时网络音频作为声音潜流的代表,其从泛知识化的传播、素人群体的自我呈现以及社交化的语音直播三个方向,将声音渗入到大众群体之中,变成普通人都可参与的艺术形式,从而实现了声音从艺术到生活的回归。声音从艺术走向生活,突破“视听霸权”,端正视听关系是当下重构视听文化的关键。网络音频的生活化回归开始唤醒听觉文化,构建更加成熟且完善的声音产业链,从而达到视听平衡的状态;同时也从传受群体、声音内容、声音时空以及社交行为等方面对原有的声音媒体发出挑战,为我们理解媒体、传播和人类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模式。

李天鹏[4](2019)在《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作为20世纪世界美学史“心理学美学”和“审美知觉理论”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演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现有文献表明,汉语学界对其中晚期美学思想研究比较丰富,趋于饱和状态,而对其早期美学思想则未能展开充分地研究。这样至少导致汉语学界的阿恩海姆研究呈现出两种现象与不足:其一,阿恩海姆学术思想整体面貌的遮蔽状态。由于汉语学界对阿恩海姆学术思想采取了“部分代替整体”的认知路径,其结果是无法从其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理解与领会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整体面貌。汉语学界的阿恩海姆研究仅涉及到《电影作为艺术》这一部早期着作。事实上,除了《电影作为艺术》之外,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着作还有《无线电:声音的艺术》(Radio:An Art of Sound)、《电影批评文集》(Film Essays and Criticism)等着述。而这些重要的学术文献不仅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而且汉语学界现有研究也基本未能充分重视。也就是说,如果不改变对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着作及其思想价值的遗忘状况,我们将不能真正地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嬗变过程进行清晰完整的认识。其二,阿恩海姆美学丰富内涵的概括化与片面化理解。汉语学界皆把阿恩海姆中晚期的美学着作作为其思想的代表,把阿恩海姆美学思想定性为格式心理学美学,这是学术界普通认同的结论。然而,在更早期,阿恩海姆并非十足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思想家,而是演绎了一场形式主义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双重奏,使其早期蕴含着丰富多元复杂的美学思想。然而汉语学界未能在充分研究其早期美学着作情况下,直接过滤掉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差异与多元,导致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被概况化或片面化地认识。因此,本论文试图转变这一现状,把研究视野聚焦于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首先,论文梳理了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以找到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话语资源。其次,论文从横向视野出发,以五个美学问题为论文主体组构逻辑,即分别从早期简化美学原理、早期审美感知论、早期作者美学思想、早期媒介美学思想、早期认知美学思想展开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深度研究,以全面呈现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面貌。最后,论文从纵向视野出发,以阿恩海姆一生学术历程为研究线索,根据阿恩海姆学术对象、学术发展阶段的差异,展开阿恩海姆早期与中晚期思想的异同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通过此目的,以达到对阿恩海姆整个学术思想进行一次深入系统地反思的学术目标。综上,论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双重研究视野,不仅对阿恩海姆整个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差异进行纵向比较,以实现对阿恩海姆整个美学思想进行历时性地把握,而且还展现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的完整面貌,同时力图实现其早期美学的当代转化,激活早期美学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葛轩汐[5](2019)在《浅谈“声音艺术”在中国语境下发展的可能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当代社会中,相较于视觉,声音虽无处在但被忽略,“弱听化”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而以其为媒介主体的“声音艺术”(英文为:Sound Art,最初出现于西方语境之下)更自出现以来就处于艺术建制的边缘地带,至今定义暧昧模糊。随之而来的便是声音艺术作品面目各异,不成线索与体系。且较之东方(中国),被边缘化的声音艺术始终活跃于西方国家,这就意味这中国声音艺术整体状况会更为溃散。就这一点来说非常让人遗憾,首先,声音艺术作为一个相对抽象新艺种本身就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再者,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十分独特,如果能够以浑厚、独有的底蕴为基础,有很大机会与潜能发展出自成一体的声音艺术系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各界对于声音艺术定义的争议,尽量客观地划归其范畴,回顾声音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其在西方语境下的历史为主),进而进一步分析中国声音艺术的特殊语境,包括回溯中国历史中的声音传统,以及中国当代声音行为/声音艺术的发展环境,将中西方语境下的“声音”以及“声音艺术”进行对比、类比讨论,最终落笔于声音艺术在中国的语境下有可能取得怎样的发展以及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一丁[6](2018)在《声音艺术的实践与表达 ——浅谈对声音艺术的认识》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在当代艺术的研究中,一直忽略了声音艺术的存在和经验,不少人或艺术实践者只是认为在影像,行为,装置中加入、添加一点声音是一种“时髦”。当然这也不能责怪我国对声音艺术的认识和研究欠缺,而是“声音”在物理学,声学角度的特殊性,由于声音传播的空气媒介依赖性,我们对声音艺术的理解和定义无法像任何其他视觉艺术那么容易的去定位和把握,声音艺术确实是当代艺术形态中最难以定义的艺种之一,因此几乎各类艺术形式都极有可能同时出现声音,但什么样的艺术形态中才是真正的声音艺术形态呢,反之什么作品又不算声音艺术呢,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声音艺术本身的研究还有大量的空白和空间。因此回到字面,语言上来理解,就不难发现在客观事实这一点上我国为什么缺乏对声音艺术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了。英语中的声音艺术---sound art一词在196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在80到90年代开始流行,在英文中“Sound”自动包含了“乐音”与噪音”(noise)的双重意涵:乐音或music,意指的传统音乐的所定义的和谐音乐,而噪音,则为生活中非音乐欣赏的时空场域。声音艺术一词在英语中可以跨越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的范畴,尽管在德语,法语中(Klang Kunst、Art Sonore),对声音艺术都以各自的语境作为诠释,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历史都形成了对声音艺术截然不同的诠释,但本人相信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和艺术环境下,我们对“声音艺术”也可以产生另一种全新的,有别于西方的研究和诠释,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声音艺术的研究和定义。

芦影[7](2018)在《声音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形式语境》文中提出"声音艺术"因其内涵的模糊性和所涉媒材的复合性,使得这一术语在艺术界内部也未曾获得能够达成共识的精准定义。本文以声音艺术的知觉形式和审美体验为核心,首先就"声音艺术"的概念指涉,从主体观念、形式构成和审美判断上明确声音艺术的内涵;其次,通过归纳不同阶段的声音艺术的形式特征,探究美学观念对声音意识的创作驱动,把握声音艺术"语境化"的听觉谋划及形态表征;最后,针对当代声音艺术作品的形式意涵和美学指向进行辨析,从中发现声音艺术潜在的批判性表述及其思想价值。

陈梦琪[8](2017)在《浅谈声音艺术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声音艺术"一词进入中国艺术视野已有将近二十年,一些艺术家在声音领域进行创作并推动该领域的艺术发展。由于理论书写的缺乏,声音创作大多借鉴西方的技术经验和理论。西方的声音创作在不同的几个阶段当中俨然已经成为各个时期的艺术运动中有力的一部分。声音艺术运动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挂钩,使声音创作符合政治文化语境。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国声音艺术创作所呈现出的现状进行浅析,希望为本土声音创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芦影[9](2017)在《声音体验 ——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声音问题易被遮蔽。本文选题是对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普遍存在的"弱听化"状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声音与设计之间关系的结果。论文以"声音体验"为研究对象,以声学、设计学、知觉心理和美学等知识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支撑,采用实地录音和音量检测的手段获取一手的声音素材和数据作为案例佐证,将声音研究和设计研究相结合,对信息传达设计、产品和交互设计、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声音体验进行功能剖析和听觉审美研究。声音作为一个物理变量,是设计体验中听觉审美的构成因素,它所牵连的知觉反应和情感反馈,客观地体现了聆听模式对认知心理的影响;声音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给予性,它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听觉沟通的途径,声音在信息传达与交流中实现与听者的互动,并创造审美体验。因此,关于设计中的声音体验研究,既是从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声音所担当的功能元素和美学元素的角度去分析设计体验的构成;也是从声音在设计沟通系统中所承担的媒介功能的角度,研究设计中的声音传播和听觉沟通以及优化设计体验的声音意识。论文围绕"声音体验"思考一系列核心问题:什么是声音体验?(第二章)声音的审美经验从何而来?(第三章)声音体验在类型化设计(如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等)中有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感知效果?(第四章)如何在设计中创造"美"的声音体验?(第五章)如何应对人的"弱听"状况和设计专业教育中声音美育的普遍缺失?(第六章)未来设计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声音体验需求?(第七章)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奠定了研究框架的基础,并逐步形成文章的论述结构。论文首先从声音的存在形式与感知方式出发,研究声音体验的基本构成和主客体关系,探讨设计中内隐沟通的听觉特征,尝试对"声音意识"做出界定。其次,通过对声音艺术体验的主要获取形式的考察,探寻艺术向设计转化的声音意识,构建听觉审美的多重认知。在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诉求、产品设计的内隐声讯、空间营造的景观叙事等类型化设计案例及特征分析,综合阐述设计体验中声音的信息给予性和听觉沟通机制;同时对设计体验的听觉意识和审美思维进行归纳,探寻优化体验的功能逻辑和美学逻辑及相关实践方法。其后,就环境生态的声响危机与设计教育中声音素养的缺失问题,提出声音情感化教育的观点,对设计专业的声音美育提出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建议。设计的未来发展不仅提出了增强互动体验和强化"听觉审美意识"的要求,也推动了设计美学研究进一步向关注和探讨通感和联觉体验等问题发展。关于设计的声音体验研究,力图在听觉维度上实现设计美学的探索价值,在声音的实践层面将有助于开拓设计体验的创新视野。

申虹[10](2017)在《浅议声音及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文中认为文章探讨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首先论述声音美的本质;其次,论述声音美的功能、魅力;最后,探索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注意语气腔调,遣词造句,情感色彩。

二、声音艺术另一种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声音艺术另一种美(论文提纲范文)

(1)听觉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研究 ——以剧情片《牢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研究文献
        2.关于影视“听觉效应”文献分析
        3.心理声学文献分析
一、听觉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听觉效应的来源
    (二)听觉效应的理论基础
二、听觉效应和影视创作的关系
    (一)影视声音的特性及表现力
        1.叙事性与其表现力
        2.时空性与其表现力
        3.真实性与其表现力
        4.人物塑造与其表现力
        5.结构画面与其表现力
        6.动态与其表现力
        7.暗示与其表现力
    (二)听觉效应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1.听觉效应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
        2.听觉效应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
    (三)听觉效应和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
        1.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2.听觉感知的相似性
        3.影视语言艺术的融合
三、听觉效应对影视声音表现力的影响分析
    (一)双耳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分析
        1.双耳效应的概念
        2.双耳效应在影视中的合理运用
        3.双耳效应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技巧
    (二)掩蔽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分析
        1.掩蔽效应的概念
        2.掩蔽效应在影视中的合理运用
        3.掩蔽效应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技巧
    (三)多普勒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分析
        1.多普勒效应的概念
        2.多普勒效应在影视中的合理运用
        3.多普勒效应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技巧
    (四)鸡尾酒会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分析
        1.鸡尾酒会效应的概念
        2.鸡尾酒会效应在影视中的合理运用
        3.鸡尾酒会效应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技巧
四、听觉效应在毕业作品《牢笼》中的具体运用
    (一)《牢笼》剧情介绍
    (二)影片《牢笼》中听觉效应运用
        1.影片《牢笼》中双耳效应运用
        2.影片《牢笼》中掩蔽效应运用
        3.影片《牢笼》中多普勒效应运用
        4.影片《牢笼》中鸡尾酒会效应运用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

(2)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70年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发展历程闪回[3]
    (一)初创期:1949―1976年
    (二)成长期:1977―1989年
    (三)发展期:1990―2008年
    (四)成熟期:2009―2019年
二、当下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发展现状
三、对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一)关于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专业名称的思考
    (二)关于录音艺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
    (三)关于电影声音艺术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
结语

(3)从声音艺术到声音生活 ——网络音频的历史承继与未来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音频及网络音频平台
        二、声音与声音艺术
    第五节 研究综述
        一、网络音频的研究现状
        二、声音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声音“神话”的终结及其承继
    第一节 起源:从日常言语到机械化录音
        一、原始时期声音艺术的起源——祭祀音乐
        二、十七世纪辉煌艺术的诞生——歌剧
        三、十九世纪声音的机械化表达——留声机录放
    第二节 神坛:由盛而衰的广播时代
        一、广播事业的兴盛与发展
        二、“内容为王”的专业化时代
        三、广播剧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继承:网络音频的潜流
        一、播客群体的诞生
        二、中国网络音频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音频是知识的良导体
    第一节 “别具一格”的声音体验
        一、主动聆听式的声音选择
        二、隐含信息的听觉体验
        三、声音本身具有伴随属性
    第二节 “泛知识化”的网络音频市场
        一、短音频为主的碎片化收听
        二、PUGC模式下的泛知识生产
        三、全场景模式打破时空壁垒
第三章 人人皆主播的声音时代
    第一节 素人主播的自我呈现
        一、网络语音直播圈的诞生
        二、“经济需求”为主的呈现动因
    第二节 回归生活的语音直播
        一、娱乐化的直播内容
        二、“真实化”的舞台
        三、“时空的非神圣化”
    第三节 语音直播的组织保障——公会
        一、降低入行门槛
        二、构建主播的个人形象
第四章 “社交化”网络语音直播
    第一节 网络语音直播的互动渠道
        一、即时性的音频平台互动
        二、沉浸式的社交媒体互动
        三、线下面对面的真实互动
    第二节 网络语音直播间的互动形式
        一、弹幕背景下的大众狂欢
        二、后现代消费——直播礼物打赏
        三、泛娱乐化的“交友”模式
第五章 网络音频的未来图景
    第一节 以听觉文化引领相关产业链的构建
        一、唤醒听觉文化
        二、相辅相成的网络音频产业链
        三、“网络音频+”跨行业合作
    第二节 发展付费化网络音频
        一、网络音频内容的付费化
        二、网络音频内容付费的关键要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2 阿恩海姆早期美学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阿恩海姆早期美学背景及影响和理论基础
    2.1 早期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及其影响
        2.1.1 现象学理论
        2.1.2 19 世纪末德国艺术史理论研究
        2.1.3 欧洲早期电影理论与流派
    2.2 早期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与形式主义美学
        2.2.1 格式塔心理学
        2.2.2 形式主义美学
第3章 纯形式的简化:阿恩海姆早期美学原理
    3.1 早期美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学简化原理
        3.1.1 完整闭合倾向原理
        3.1.2 接近性原理
        3.1.3 图形-背景原理
    3.2 早期纯形式简化美学原理及其反思
        3.2.1 电影艺术形式的简化:默片辩护
        3.2.2 广播艺术形式的简化:赞美盲播
第4章 多元的感知:阿恩海姆早期审美感知论
    4.1 两种审美感知理论:完形感知与形式主义审美感知
        4.1.1 作为艺术心理机制的完形感知
        4.1.2 形式主义的审美感知
    4.2 形式审美感知的美感来源
        4.2.1 美感来源的客观形式说
        4.2.2 美感来源的主观心理说
        4.2.3 阿恩海姆美感的来源: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觉
    4.3 对早期审美感知的反思
        4.3.1 逻各斯中心主义
        4.3.2 直觉性与理性的龃龉
        4.3.3 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对立
        4.3.4 早期审美感知的当代价值
第5章 格式塔作者:阿恩海姆早期作者美学思想
    5.1 关于作者美学的说明
    5.2 格式塔式的电影作者观
        5.2.1 电影作者的主要思想
        5.2.2 与法国电影作者论的比较
    5.3 广播艺术作者的编剧中心主义
        5.3.1 编剧是广播艺术的真正作者
        5.3.2 编剧中心主义的原因分析
        5.3.3 播音员的作者地位
    5.4 对早期作者美学的反思
        5.4.1 早期作者美学中的矛盾性
        5.4.2 早期作者美学的当代意义
第6章 媒介帝国主义:阿恩海姆早期媒介美学思想
    6.1 媒介美学概述
    6.2 阿恩海姆辩证客观的媒介文化理论
        6.2.1 对阿恩海姆媒介文化理论的遗忘
        6.2.2 辩证客观的媒介体制观
        6.2.3 媒介传播工具论及其负面效应
    6.3 媒介文化理论中的媒介艺术美学思想
        6.3.1 “媒介帝国主义”:媒介艺术观
        6.3.2 媒介批判美学:同质化、接受及艺术死亡
        6.3.3 媒介复制与本雅明的光晕美学
    6.4 早期媒介美学的当代意义
第7章 直觉与完形:阿恩海姆早期认知美学思想
    7.1 阿恩海姆早期美学中的完形认知
        7.1.1 格式塔倾向即完形认知
        7.1.2 部分幻觉理论的认知基础
        7.1.3 作为艺术的认知基础
    7.2 早期美学中的审美认知
        7.2.1 形式与审美认知注意
        7.2.2 单一知觉的审美认知
        7.2.3 作为形式直觉的审美认知
        7.2.4 完整电影会降低观众的认知水平吗?
    7.3 早期认知美学的反思及其当代价值
        7.3.1 早期对“具身”认知图式的忽视
        7.3.2 早期认知美学的当代价值
第8章 迂回与进路:阿恩海姆早、中晚期美学比较
    8.1 阿恩海姆研究对象的转向
        8.1.1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阶段的再划分
        8.1.2 阿恩海姆学术研究对象的转变及其原因
    8.2 早、中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差异
        8.2.1 审美感知的差异
        8.2.2 简化美学原理的差异
        8.2.3 艺术表现论的差异
结语:早期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浅谈“声音艺术”在中国语境下发展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声音艺术”的定义及其争议
    第一节 “声音艺术”的定义
    第二节 “声音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 “声音艺术”在西方语境下的争议
第三章 “声音艺术”在西方的初啼与发展
    第一节 “声音艺术”的初啼
    第二节 “声音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及现状
第四章 中国语境下的“声音艺术”
    第一节 历史中的“声音”——礼制之声
    第二节 中国土壤与中国的“声音艺术”
    第三节 中国与西方“声音艺术”的相似与差异:以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为例
第五章 批判中成长:二十一世纪中国“声音艺术”的发展与挑战
    第一节 二十一世纪中国“声音艺术”的机遇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中国“声音艺术”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6)声音艺术的实践与表达 ——浅谈对声音艺术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什么是声音艺术
    2.1 声音艺术的历史及定义
    2.2 声音艺术的听觉式思考
    2.3 声音艺术的视觉性
3 中国声音艺术实践
4 我的声音艺术实践
5 声音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声音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形式语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音艺术”及其概念指涉
二、美学观念驱动的声音意识与听觉谋划
    1、词语的联觉意识与发声的象征性
    2、开放可听材料的噪声美学
    3、“无”中生有的声音辩证观
    4、“先验式”的技术美学
三、声音艺术的当代语境及批判性观点
结语

(8)浅谈声音艺术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音艺术概述
二、内地的声音艺术初探
三、西方声音艺术发展特点
四、声音艺术在中国内地的创作与思考

(9)声音体验 ——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被遮蔽的声音问题
    第二节 选题的确立及相关阐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声音的本体存在与感知方式
    第一节 何谓声音体验
        一. 声音认知:物理客观与心理主观
        二. 聆听方式与声音体验
    第二节 声音的"时空性"和"给予性"
        一. 声-场的时空性
        二. 设计的听觉沟通与信息"给予性"
第三章 声音体验的审美经验
    第一节 声音审美的自然经验
        一. 万物有灵的自然声
        二. 风景与声景
    第二节 声音审美的社会性
        一. 社会生活的"听觉风景"
        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现代声景
    第三节 声音艺术的知觉形式与美学观
        一. 声音艺术的类型及观念
        二. 观念的放大:声音意识的显形与谋划
        三. 声音艺术的美学经验对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沟通
    第一节 信息诉求:传达设计与听觉沟通
        一. 可视之声与可听之形
        二. 品牌传播的听觉策略
    第二节 格物知音:物类声音的体验与审美
        一. 材质的声音意识启蒙
        二. 材质的听觉体验与审美价值
        三. 用物体验与内隐互动
    第三节 空间声境:声学景观与叙事场景
        一. 空间的声学体验与场所意识
        二. 场景体验:展陈设计的叙事氛围
第五章 设计体验的听觉审美思维
    第一节 优化设计体验的声音意识
        一. 基于功能逻辑的体验需求升级
        二. 基于美学逻辑的声音体验优化
    第二节 听觉思维的功能指向与美学追求
        一. 何谓声音设计方法的(+/-/0)思维?
        二. 关于"+/-":声音介入设计,设计干预声音
        三. 关于"0":声音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第三节 基于听觉审美的声景扫描与"美声"策略
        一.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听性分析与比较
        二. 城市景观良策:"美声"规划的可及性
第六章 声音情感化教育:聆听的审美素养
    第一节 寂静之失:环境生态变化中的声响危机
        一. 噪与静:福祉和境况
        二. 人的弱听与失能
        三. 聆听寂静,师法自然
    第二节 声音之失:设计生态中声音教育的缺失
        一. 针对"听觉"的教育思维
        二. 针对设计的声音教育教育反思
    第三节 素养之失:设计教育的声音意识与美育实践
        一. 听与赏:聆听方法的引导与听觉审美体验
        二. 习与创:习得感受力,转化创造力
        三. 设计思维:从功能到体验的声音意识
第七章 未来设计的声音体验及审美之维
    第一节 智能化未来的声音互动
        一. 从个人移动端到全媒体智能互联
        二. 智能互动中听觉沟通的价值
        三. 智能设计的声音体验
    第二节 未来声音体验的审美之维
        一. 科技之维
        二. 材料之维
        三. 信息之维
        四. 知觉之维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10)浅议声音及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享受美是人之天性, 声音美是美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二、追求美声是人之本能, 声音是传递美的纽带
三、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

四、声音艺术另一种美(论文参考文献)

  • [1]听觉效应对影视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研究 ——以剧情片《牢笼》为例[D]. 张哲源.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J]. 姚国强,赫铁龙. 电影评介, 2019(20)
  • [3]从声音艺术到声音生活 ——网络音频的历史承继与未来图景[D]. 潘晓彤. 上海大学, 2019(03)
  • [4]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D]. 李天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8)
  • [5]浅谈“声音艺术”在中国语境下发展的可能性[D]. 葛轩汐.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6]声音艺术的实践与表达 ——浅谈对声音艺术的认识[D]. 张一丁. 湖北美术学院, 2018(11)
  • [7]声音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形式语境[J]. 芦影. 文化遗产, 2018(01)
  • [8]浅谈声音艺术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 陈梦琪. 明日风尚, 2017(21)
  • [9]声音体验 ——关于设计的声音意识与听觉审美研究[D]. 芦影.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10]浅议声音及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J]. 申虹. 新西部(理论版), 2017(02)

标签:;  ;  ;  ;  ;  

声音艺术的另一种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