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油气成藏及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油气成藏及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一、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Cratonic Area of Tarim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方成名,梁宇生,闫相宾[1](2021)在《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文中指出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韩强[2](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张园园[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文中提出断裂构造控制着油气的成藏,厘清断裂发育特征是促进油藏增储增产的关键。天环坳陷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强烈变形与盆内弱变形的过渡转折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长8段油气富集规律,本文在背景资料搜集与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测井联合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的方法,查清了中生界断裂属性特征,明确了断裂类别与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分析了中生代以来的断裂成因与演化机制;结合重点井区实例分析,剖析了长8段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并提出了断裂-烃源岩-储集体之间的多种配置模式;基于此,探讨了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运动的石油地质意义,重点理清了不同规模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并明确指出了研究区长8段油藏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地质分析法与多种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相结合,明确了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发育复杂断裂体系。除大量高角度裂缝外,北西向、北东东向以及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十分发育,平面上呈线状延伸、具有走滑性质,剖面上高陡产状、不易识别。中生代以来,断裂先后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旋回改造与影响,形成了区带级断裂、圈闭级断裂、层组间断裂等,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镇原缓坡带与南部平凉-泾川陡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综合地化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结果,明确了长8段油藏由上覆长7段深湖-半深湖相油页岩主力供烃。该套烃源岩于中侏罗世晚期开始生烃,并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油高峰,现今处于中成熟-成熟阶段。通过测井岩性数据统计及钻井岩心观察与描述,阐明了长81重点产油层段发育北东-南西向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微相沉积;砂体虽呈薄层产出,但其几何连通性较好。综合4个重点井区的含油性统计结果,根据断裂组合样式、断距与源-储间距的相对关系,划分了断裂与源储间的配置类型,具体包括源储直接接触地垒式、源储非直接接触地垒式等多种模式。借助烃类包裹体荧光测试、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测温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等,厘定了长8段油气充注起始于晚侏罗世。通过物性与含油显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长81小层原油充注的物性条件。借助岩心及矿物薄片分析测试、X衍射定量检测等,查明了长81储层以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的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现今处于中成岩A期。其中,早成岩阶段的持续压实作用、早成岩B期以来的多次胶结作用是储层加速致密化的关键,对此,采用成岩作用效应模拟的方法恢复了砂岩古孔隙度。进一步结合断裂发育史,将构造演化-储层成岩-原油充注进行匹配分析,总结出长8段油藏形成过程分别为:初始沉积形成、早期低丰度原生岩性油藏形成、中期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发育、晚期较高丰度的分散状次生油藏沿断裂带聚集等四个阶段,指明了早白垩世末期为长8段油藏形成的关键。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均会对延长组油藏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印支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基础构造格架,中-晚期燕山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关键,喜山运动则定格了油藏的最终分布状态。区带级断裂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构造格局,圈闭级断裂影响了油气藏类型并决定了烃类有效输导,层组间断裂则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只有富油断裂、结网河道砂体与烃源岩三者在空间上有效匹配,才能共同决定油藏的富集位置和产出程度。就研究区长81小层而言,砂地比大于50%的结网河道砂岩,匹配中等规模的地垒式断裂与源-储配置样式,最易富集高产油藏。

李建忠,陶小晚,白斌,黄士鹏,江青春,赵振宇,陈燕燕,马德波,张立平,李宁熙,宋微[4](2021)在《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文中认为通过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区域构造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及典型地区(古)油气藏解剖,研究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及富集主控因素。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3大克拉通盆地,界定其埋藏深度大于6 000 m,赋存层系为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为主的古老海相层系。中国海相超深层烃源岩发育受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背景的克拉通裂陷及克拉通坳陷控制,在四川盆地发育层系最多、塔里木盆地其次、鄂尔多斯盆发育规模有待进一步证实;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性能受早期高能滩体、后期叠加溶蚀及断裂作用共同控制;区域盖层包括膏盐岩、泥页岩与致密碳酸盐岩3大类。中国海相超深层普遍经历了两期油藏、古油藏裂解成气(或部分裂解)、裂解气(或高过成熟油气)晚期定型等演化阶段,油气富集受静态和动态地质要素耦合控制,主力生烃中心、高能相带叠加岩溶规模储集层、巨厚膏盐岩或泥页岩盖层、稳定保持圈闭条件是超深层油气富集关键因素。海相超深层具有克拉通内裂陷周缘、克拉通内坳陷周缘和克拉通边缘3个有利勘探方向。图11表1参42

周肖肖[5](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丰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充注及调整改造,油气成藏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最新的地震、测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分析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地化特征、成因及来源、油气藏遭受的次生化学作用。在分析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了塔中和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1)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油气可划分为古城地区的干气和塔中地区的凝析油、挥发油、正常油。塔中地区平面上“西部富油,东部富气”:西部为“断裂带富气,斜坡区距通源走滑断裂近处富气,远处富油”;东部为“断裂处富气,靠近内带处富油”。纵向上,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沿不整合面分布的特征。古城地区天然气分布于构造斜坡或高部位的断裂发育区,纵向上分布于云化滩储层内。(2)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过熟干气,由深部储层寒武系成因的古油藏裂解形成。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成熟度和气油比明显大于西部;南北向上断裂带处干燥系数较大,北部斜坡区较小。这主要由天然气成因差异和次生作用造成:古城地区过熟干气沿着塔中Ⅰ号断裂向西充注到塔中东部发生混合作用,使得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和成熟度明显高于西部;北部斜坡区的西部分布有相对低熟源岩,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与深部原油裂解气共存,断裂带以深部原油裂解气为主。H2S为CIP离子驱动的TSR作用启动阶段的产物。西部地区地层水Mg2+和矿化度较东部高,TSR反应更易发生,H2S含量较东部偏高。塔中-古城地区CO2和N2均为源岩有机质热降解成因。(3)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重新厘定了油源对比指标:芳基类化合物、碳和硫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为主力源岩。塔中东部地区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等明显大于西部,全油碳同位素以及成熟度则小于西部。断裂带处原油密度、粘度较低,斜坡区稍大。原油性质差异主要由寒武系源岩在塔中东西部成熟度差异造成,西部源岩埋深超东部近千米,造成西部原油成熟度偏高,密度和粘度偏低。断裂带处原油物性除了与高熟源岩有关外,气侵等作用也会造成原油密度、粘度等减小。(4)塔中地区奥陶系烃类相态受源岩成熟度、次生作用和多期油气充注的影响:源岩成熟度和多期充注对斜坡区油气相态影响大;奥陶系顶部构造高部位生物降解相对强烈;TSR作用能降低油裂解门限温度且加速热裂解作用的进行;奥陶系储层温度相对较低,原油热裂解程度有限,寒武系原油裂解程度明显大于奥陶系原油。气侵作用在塔中地区较为重要,断裂区强度较大。塔中西部以深部原油裂解气垂向气侵为主,东部以古城地区过熟天然气侧向气侵为主。(5)晚加里东期,来自寒武系的原油运移至塔中-古城等成藏。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塔中地区古油藏遭受破坏;位于斜坡部位的古城地区油气藏遭受较低程度破坏。海西晚期,塔中地区源岩再次深埋生油,油气经断裂垂向运移至目的层,通过不整合等输导体系侧向运移至优质储层内,在致密盖层和隔夹层的封盖作用下,多层系成藏;古城地区源岩处于过熟阶段,聚集少量的油气。喜山期,塔中地区寒武系油裂解气沿断层向上充注到目的层形成凝析气等,古城地区原油裂解气也沿着Ⅰ号断裂运移至塔中东部形成凝析气藏;古城地区深部裂解气或保存至寒武系或运移至目的层形成干气藏。塔中地区分为油藏(正常油和挥发油)与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2类成藏模式。油藏分布于西部斜坡区、中部远离通源断裂处、东部内带区;凝析气藏分布于通源断裂处,根据气侵方式差异分为西部垂向气侵改造和东部侧向气侵改造2种成藏模式。古城地区为原油裂解气在走滑断裂和盖层作用下聚集成藏模式。

尚培[6](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贾京坤[7](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是目前深层-超深层资源勘探的热点和难点。沉积盆地中压力场的研究是探明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问题,但针对演化复杂的古老海相地层,地层压力的研究往往缺乏有效手段。本论文以奥陶系现今地层压力为约束条件,利用孔隙度-垂直有效应力关系图版(鲍尔斯图版)与原油裂解生气-天然气充注双因素增压模型分析超压成因机制,并探索应用差异应力法恢复盆地构造挤压变形时期地层古压力,辅以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和盆地模拟法,重建顺托果勒低隆起中上奥陶统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简要探讨了研究区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压力演化及成因机制差异的影响因素。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现今地层压力在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压力系统,奥陶系超压横向上受构造单元控制,断层附近或裂缝发育地层区压力系统封隔层遭到破坏而呈现为常压-弱超压,远离断层区则发育超压-强超压。根据鲍尔斯图版和测井组合综合分析,流体膨胀和构造挤压是研究区超压形成的主要成因。针对流体膨胀,本论文基于天然气成因分析建立了双因素增压模型,以原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实验为基础,计算原油裂解生气和天然气充注对地层压力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气充注是中上奥陶统在喜山晚期超压形成的主要因素,贡献率最高可达94%。针对构造挤压成因,本论文以方解石双晶的显微变形特征为突破口,探索应用差异应力法恢复顺南缓坡地区构造挤压变形过程中的孔隙流体压力,该地区中上奥陶统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地层压力系数分别为1.15~1.19和1.35~1.41。以现今地层压力和超压成因分析为约束,辅以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和盆地模拟法重建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演化趋势类似,但超压成因与增压幅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中上奥陶统地层压力整体上经历了常压-弱增压-泄压-增压-泄压-增压/常压的演化历史。顺北缓坡目的层早期受烃类充注与地层温度等因素曾形成超压,现今则因低地温梯度与后期构造断裂活动而处于常压-弱超压环境;顺托低凸起超压综合了油气充注、流体相态变化及构造挤压等多种因素;而顺南缓坡地层超压主要受早期构造挤压与晚期天然气充注等因素的影响;喜山期顺托-顺南地区地层稳定沉降,剩余压力得以保存,导致现今该区域仍多表现为超压环境。造成超压成因机制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不同地区间的热机制与构造运动差异有关,相对应地促使不同地区的油气成藏时期、类型与强度也存在显着差异。

李山明[8](2019)在《阿满过渡带奥陶系走滑断裂差异性及油气富集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满过渡带位于阿瓦提坳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南临卡塔克隆起,北至沙雅隆起,东起满加尔凹陷,西接阿瓦提凹陷。它是一个特殊的隆起构造,在东西向上表现为宽缓的隆起形态,而在南北方向上则为凹陷形态,总体为一个北北东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带、斜坡区,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块。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解释、物理模拟实验、垂直断距分析、应力场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阿满过渡带断裂特征、分段性、主要活动时期、形成机制、差异性及油气富集规律加以研究,重点对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机制,详细剖析阿满地区走滑断裂带差异性以及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总结出阿满地区油气富集的规律。研究表明,阿满过渡带主干断裂具有平面分段,上下分层、多期次叠加的特征,并发育直立线状、复杂花状、负花状等多种构造样式。根据断裂断穿层位、界面上下分层差异、垂直断距最大的部位所在的层位、断裂性质特征,厘定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主要发育四期,即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喜山期。顺北5断裂的主活动期为加里东中期Ⅲ幕,其活动强度较顺北1断裂大,从规模上看,顺北1断裂小于顺北5断裂,且交于顺北5断裂之上,符合分支断裂定理。所以顺北1断裂为顺北5断裂的分支断裂。由于局部应力场差异与多期次断裂叠加,阿满过渡带主干断裂带之间以及同一条断裂带在不同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正是这些差异性,使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形成了不同的分段类型,分段类型控制了裂缝发育程度,而裂缝发育程度决定了储集体的发育规模,进而控制油气富集。此外,断裂带上覆雁列正断层活动越强,对应的拉分段对储层改造程度越高,油气在相应部位富集。所以沿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带发育的北东向断穿基底的断裂带是阿满过渡带储层发育和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且断裂带南部储层发育规模大于北部,且拉分段油气富集程度大于直立线状段和压隆段。

王阳洋[9](2018)在《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海相盆地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趋势之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其中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目前的勘探实践表明该区下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油气相态分布复杂,不同相态烃类成因来源、相态控制因素不明,成藏过程存在争议、成藏模式有待总结。本论文基于塔中地区最新勘探成果和资料,综合利用地质剖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以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为主线,探讨了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成因来源、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具有多相态分布的特征,主要可划分为凝析气、挥发性油和正常油三种。平面上,不同相态烃类呈现出自南向北“断裂带富气、平台区富油”、自东向西“东部富气、西部富油”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不同相态烃类表现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的分布特征。(2)相较塔中西部,塔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甲烷碳同位素重;相较于北部平台区,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奥陶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甲烷碳同位素偏重。烃类气体地化特征的差异分布与混源成因有关: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东部主要以成熟度较高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裂解气为主,混有少量相对低成熟度的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伴生气;塔中Ⅰ号断裂带西部及北部平台区,相对低成熟度的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伴生气和高成熟度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裂解气均有分布。研究区下古生界CO2的含量普遍较低且主要为无机成因;N2含量较高且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热演化作用;H2S主要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初期的产物,其中塔中西部地层水活性硫酸盐结构浓度高于塔中东部,更易于促进TSR作用,生成高含量H2S。(3)相较于北部平台区,塔中10号断裂带、塔中Ⅰ号断裂带原油密度小、原油含蜡量高、原油碳同位素重;相较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下奥陶统鹰山组原油密度小、原油碳同位素偏重、成熟度高。原油性质的差异分布与混源成因有关:整体上,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油气藏主要为中上奥陶统与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的混合成藏,其中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的贡献量相对较大。具体的,下奥陶统鹰山组较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的原油含量相对偏高,且随着埋深增加,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贡献量不断增大。(4)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多相态的控制因素多样:构造相对稳定区油气相态主要受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多期充注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北部平台区经历烃源岩多期生排烃,主要为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原油混合充注形成挥发性油藏、正常油藏;构造相对活跃区油气相态主要受晚期气侵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塔中Ⅰ号、塔中10号断裂带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形成的油藏被喜山期高成熟度天然气强烈气侵改造,形成大面积凝析气藏;深部油气相态主要受高温热裂解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寒武系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成大量原油裂解气,其中TSR作用使原油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气生成的门限温度降低、进一步促进烃类裂解生成天然气。(5)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通过断裂垂向运移进入目的层后,经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侧向输导分配,于构造高点圈闭的优质储层中优先汇聚,进而在盖层的遮挡下多层位富集成藏,喜山期生成的大量天然气对前期油藏发生大规模气侵作用,最终形成烃类多相态分布,成藏模式可划分为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与充注混合型油藏两种,前者主要分布于构造相对活跃的断裂带,后者主要分布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平台区。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按气态组分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含硫化氢型凝析气藏与低含硫化氢型凝析气藏。

王大鹏[10](2016)在《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已发现2512个油气田,探明和控制(2P)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储量分别为124.4×108t、48.1×1012m3和60.9×108t,折合成油当量为571.5×108t,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总储量的24.1%。本论文针对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开展研究,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最新资料为基础,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和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表征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的时空宏观分布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格架、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域性蒸发岩盖层和生储盖的有效配置。源盖控烃、近源成藏、优质储层油气富集是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区域上,已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油气分布表现为“两纵一横”的特征,“一横”大致对应于特提斯域,“两纵”主要指劳俄大陆西缘和东缘。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储层埋深上,油气储量集中分布于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盆地类型上,油气最富集的是被动陆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通过对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大油气田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了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基于主要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源位”结构的剖析,揭示了油气成藏体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统计分析,创新总结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主要源自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烃源岩,岩性以泥页岩和沥青质泥页岩为主,白云岩和生物礁是最重要的储集岩类型。封盖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和石炭系盖层,尽管致密碳酸盐则是最普遍的盖层类型,但蒸发岩封盖的油气储量最多。油气藏类型因地而异,中东地区以构造型为主,前苏联地区以复合型圈闭为主,北美地区构造与地层圈闭油气储量相当,中国以构造和复合型圈闭为主。

二、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Cratonic Area of Tarim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Cratonic Area of Tarim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勘探区带涵义及其外延
2 叠加改造型盆地成藏条件特殊性
    2.1 盆地具有多期叠加发育与改造的特点
    2.2 构造沉积分异控制成藏地质要素及组合
    2.3 构造改造及复合控制含油气系统形成与保持
3 区带划分思路、方法与流程
    3.1 “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划分思路
    3.2 区带划分流程与方法
        3.2.1 盆地整体研究
        3.2.2 含油气系统划分
        3.2.3 勘探区带划分
    3.3 区带命名规则
4 勘探区带划分应用例举
    4.1 四川盆地前寒武系油气成藏组合
        4.1.1 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4.1.2 主控因素分析与区带划分
    4.2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盐下组合
5 结论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识别与刻画
        1.2.2 镇泾地区中-新生界构造特征与演化
        1.2.3 延长组致密油控藏因素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延长组地层展布
        2.2.1 小层划分
        2.2.2 地层对比
    2.3 长8 段含油性评价
        2.3.1 测井解释含油性评价
        2.3.2 录井显示含油性评价
第三章 中生界断裂构造识别与刻画
    3.1 地质分析法识别裂缝
        3.1.1 野外露头及岩心裂缝观察
        3.1.2 常规测井结合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3.1.3 钻、录井参数异常识别裂缝
    3.2 三维地震解释分析法识别断裂
        3.2.1 三维地震资料品质
        3.2.2 构造解释流程
        3.2.3 层位标定及其特征
        3.2.4 断层解释与刻画
        3.2.5 层面构造精细解释
        3.2.6 断裂展布平面预测
第四章 中生界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
    4.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1.1 剖面特征
        4.1.2 平面特征
    4.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4.2.1 镇原-西峰缓坡带
        4.2.2 平凉-泾川陡坡带
    4.3 中-新生代构造成因与演化
        4.3.1 盆地基底断裂特征
        4.3.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4.4 中生界断裂分级
第五章 断裂与源-储配置关系
    5.1 长7 段烃源岩展布特征
        5.1.1 沉积背景
        5.1.2 空间分布规律
    5.2 长8 段砂泥岩展布特征
        5.2.1 长8_1小层
        5.2.2 长8_2小层
        5.2.3 砂体连通性评价
    5.3 烃源岩与储层接触关系
    5.4 断裂与源-储组合类型及模式
第六章 长8 段油气成藏过程解剖
    6.1 静态地质特征
        6.1.1 井区构造特征
        6.1.2 地层展布与砂体连通性
        6.1.3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
    6.2 烃源岩特征与热演化
        6.2.1 烃源岩地化特征
        6.2.2 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
    6.3 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6.3.1 砂岩储层特征
        6.3.2 成岩作用类型
        6.3.3 成岩演化及古孔隙度恢复
    6.4 构造演化-成岩-成藏匹配关系
        6.4.1 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
        6.4.2 原油充注物性下限
        6.4.3 油藏动态形成过程
第七章 构造控藏作用与油藏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7.1 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7.1.1 构造运动对成藏的影响作用
        7.1.2 断裂构造差异控藏
    7.2 油藏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7.2.1 砂岩展布状况
        7.2.2 成藏期储层物性
        7.2.3 富油断裂发育规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基本油气地质条件
    2.1 烃源层
    2.2 储集层
    2.3 盖层
3 克拉通不同构造环境油气成藏演化
    3.1 油气田基本特征
    3.2 克拉通内裂陷周缘油气成藏演化
        3.2.1 油气来源
        3.2.2 油气充注
        3.2.3 成藏演化阶段
    3.3 克拉通内坳陷周缘油气成藏演化
        3.3.1 油气来源
        3.3.2 油气充注
        3.3.3 成藏演化阶段
    3.4 克拉通边缘裂陷周缘潜在油气成藏演化
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1 主力生烃中心
    4.2 优质规模储盖组合
    4.3 稳定的圈闭保存条件
5 有利勘探方向
    5.1 克拉通内裂陷周缘
    5.2 克拉通内坳陷周缘
    5.3 克拉通边缘
6 结论

(5)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相态研究及控制因素
        1.2.2 油气源对比
        1.2.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取样及实验
        1.4.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4.4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分布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地层特征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1.4 断裂特征
    2.2 油气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特征
        2.2.2 储盖组合特征
        2.2.3 油气藏分布
第3章 烃类相态分类及特征
    3.1 烃类相态分类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纵向分布特征
    3.3 原油物性特征
        3.3.1 原油族组分及物性分布特征
        3.3.2 原油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3.3.3 原油轻烃及气相色谱特征
        3.3.4 原油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
        3.3.5 原油芳烃色谱-质谱特征
    3.4 天然气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域天然气组分特征
        3.4.2 不同层位天然气组分特征
        3.4.3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3.5 地层水物性特征
        3.5.1 地层水组成特征
        3.5.2 地层水分布特征
第4章 油气成因及来源
    4.1 古城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1.3 基于地化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1.4 基于地质特征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2 塔中地区原油来源
        4.2.1 模拟实验
        4.2.2 重新厘定油源对比指标
    4.3 塔中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3.1 烃类气体来源
        4.3.2 非烃气体来源
第5章 油气相态影响因素
    5.1 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
    5.2 气侵作用
        5.2.1 气侵作用的识别及定量
        5.2.2 油气性质对气侵作用的响应
        5.2.3 东西部气侵作用差异
        5.2.4 气侵来源
    5.3 生物降解作用
    5.4 原油裂解和TSR作用
    5.5 油气充注期次
        5.5.1 塔中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5.5.2 古城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第6章 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6.1 油气垂向运移影响因素
        6.1.1 塔中地区断裂
        6.1.2 古城地区断裂
        6.1.3 盖层
    6.2 油气侧向运移影响因素
        6.2.1 塔中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2.2 古城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3 储层对油气分布影响
        6.3.1 塔中地区储层
        6.3.2 古城地区储层
    6.4 油气成藏过程
    6.5 油气成藏模式
        6.5.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6.5.2 古城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古压力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压力场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现今压力场特征和超压成因分析
    3.1 现今压力系统
        3.1.1 现场测压数据
        3.1.2 泥浆密度
        3.1.3 测井数据
        3.1.4 封隔层分布及压力系统划分
    3.2 超压成因判别
    3.3 奥陶系原油裂解生气-天然气充注增压定量模拟
        3.3.1 原油裂解生气-天然气充注双因素增压模型建立
        3.3.2 原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实验结果
        3.3.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4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第4章 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4.1.1 顺北缓坡
        4.1.2 顺托低凸起及顺南缓坡北部
        4.1.3 顺南缓坡北部
    4.2 流体包裹体相关分析测试
        4.2.1 激光拉曼测试
        4.2.2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QGF/QGF-E)
        4.2.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3 利用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4.3.1 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
        4.3.2 古压力恢复结果
第5章 差异应力法恢复古压力探索
    5.1 方法和原理
    5.2 主应力方向确定
        5.2.1 样品采集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2.4 结果分析
    5.3 构造挤压变形时期剩余流体压力估算
        5.3.1 岩石力学实验
        5.3.2 剩余流体压力估算
第6章 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压力演化
    6.1 典型单井压力演化恢复
    6.2 典型剖面剩余压力演化史
    6.3 研究区奥陶系成藏关键时期压力分布特征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热机制差异
        7.1.2 构造活动差异
        7.1.3 油气成藏差异
    7.2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阿满过渡带奥陶系走滑断裂差异性及油气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第三章 主干断裂特征
    3.1 断裂体系
    3.2 主干断裂带特征
        3.2.1 顺北1 号断裂带
        3.2.2 顺北5 号断裂带
第四章 断裂带差异机理
    4.1 构造背景与应力分析
        4.1.1 应力场机制
        4.1.2 分段性特征
        4.1.3 活动期次
    4.2 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
        4.2.1 走滑物理模拟
        4.2.2 走滑数值模拟
第五章 油气富集规律
    5.1 断裂与油气藏关系
    5.2 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5.2.1 油气分布
        5.2.2 控制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油气多相态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3.2 不同相态油气源精细对比研究现状
        1.3.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以及主要结论与认识
        1.6.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6.2 取样与实验
        1.6.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6.4 取得的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2章 塔中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与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1.3 沉积地层分布
    2.2 石油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特征
        2.2.2 储-盖特征
        2.2.3 油气勘探现状
第3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划分及其分布
    3.1 烃类相态类型划分标准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纵向分布特征
    3.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3.3.1 烃类气体组分特征
        3.3.2 非烃气体组分特征
        3.3.3 烃类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3.3.4 天然气成熟度特征
    3.4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4.1 原油物性特征与族组分特征
        3.4.2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3.4.3 原油气相色谱特征
        3.4.4 原油色谱-质谱特征
第4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因与来源
    4.1 天然气烃类组分成因与来源
        4.1.1 成因类型判别
        4.1.2 成因来源分析
    4.2 天然气非烃气体成因来源
        4.2.1 H_2S成因及来源
        4.2.2 CO_2 成因及来源
        4.2.3 N_2 成因及来源
    4.3 原油的成因与来源
        4.3.1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
        4.3.2 全油碳同位素对比
        4.3.3 单体烃碳同位素对比
        4.3.4 地质条件分析
第5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多相态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制
    5.1 烃源岩母质类型与成熟度
    5.2 生物降解作用
    5.3 原油热裂解和TSR作用
    5.4 油气多期充注
    5.5 气侵作用
        5.5.1 气侵作用的地质条件
        5.5.2 气侵作用识别与证据
第6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藏特征
    6.1 油气垂向运移控制因素
        6.1.1 断裂控制油气的长距离运移
        6.1.2 源储接触关系控制油气的短距离运移
        6.1.3 盖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的层位
        6.1.4 油气垂向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
    6.2 油气侧向运移控制因素
        6.2.1 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方向
        6.2.2 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与断裂构成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6.2.3 油气侧向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
    6.3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6.3.1 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
        6.3.2 优质储层展布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
    6.4 油气藏调整改造
    6.5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
        6.5.1 凝析气藏
        6.5.2 油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研究
        1.3.2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研究
        1.3.3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体系结构研究
        1.3.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的地质背景
    2.1 前寒武纪
    2.2 早古生代
        2.2.1 寒武纪
        2.2.2 奥陶纪
        2.2.3 志留纪
    2.3 晚古生代
        2.3.1 泥盆纪
        2.3.2 石炭纪
        2.3.3 二叠纪
第3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时空分布特征
    3.1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概况
    3.2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域分布特征
        3.2.1 油气大区分布
        3.2.2 构造域分布
        3.2.3 盆地分布
    3.3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层系分布特征
        3.3.1 下古生界
        3.3.2 上古生界
    3.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埋深特征
第4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烃源岩特征
        4.1.1 不同层系烃源岩贡献
        4.1.2 不同层系烃源岩盆地分布
        4.1.3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烃源岩类比分析
    4.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特征
        4.2.1 不同储层类型及储量
        4.2.2 白云岩储层油气分布
        4.2.3 生物礁储层油气分布
        4.2.4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储层类比分析
    4.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盖层特征
        4.3.1 不同层系盖层与油气储量关系
        4.3.2 不同岩性盖层与油气储量关系
        4.3.3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盖层类比分析
    4.4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特征
第5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及分布特征
    5.1 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及划分
    5.2 油气成藏体系的结构分类
    5.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5.3.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单源型油气成藏体系
        5.3.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多源型油气成藏体系
    5.4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移特征
第6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6.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概述
        6.1.1 大油田油气资源概况
        6.1.2 大油田勘探发现史
    6.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地质特征
        6.2.1 烃源岩特征
        6.2.2 储集层特征
        6.2.3 盖层特征
        6.2.4 油气藏类型特征
    6.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分布特征
        6.3.1 区域分布特征
        6.3.2 层系分布特征
        6.3.3 盆地类型
        6.3.4 储层埋深特征
    6.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
    6.5 对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的启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含油气盆地编号与盆地名称、盆地类型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Cratonic Area of Tarim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J]. 方成名,梁宇生,闫相宾.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6)
  •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D]. 张园园. 西北大学, 2021(12)
  • [4]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J]. 李建忠,陶小晚,白斌,黄士鹏,江青春,赵振宇,陈燕燕,马德波,张立平,李宁熙,宋微.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01)
  • [5]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 周肖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7]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研究[D]. 贾京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8]阿满过渡带奥陶系走滑断裂差异性及油气富集规律[D]. 李山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9]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D]. 王阳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10]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王大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油气成藏及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