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自理能力丧失患者的心理护理

突发性自理能力丧失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突然丧失自理能力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汪盼盼,相芹,程露露[1](2022)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研究时段选定范围2018年1月~2021年5月,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45例。应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观察组,以两组患者负面情绪、生活质量(t检验)、护理满意度(x2检验)为观察指标,并统计对比观察结果。结果针对焦虑、抑郁评分,两组护理前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护理后,观察组数据分别为37.02±3.58分、38.04±3.71分,对照组数据分别为43.18±4.76分、43.08±4.59分,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针对活动能力、工作能力、自理能力评分,两组护理前对比不具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数据分别为14.37±2.28分、15.28±2.66分、14.25±2.42分,对照组数据分别为11.37±2.08分、12.42±2.15分、11.14±2.07分,两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对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数据为97.78%,对照组数据为82.22%,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显着,不仅可以调节患者负面情绪,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熊娟,罗喜招,黄初安,包秋香,彭桂莲,李美红[2](2021)在《快速康复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应用在上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对于手术预后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骨科于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54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前者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后者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康复速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的躯体功能的自我照料维度、转移维度、行走维度,认知功能的问题解决功能、社会交往功能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如括约肌功能、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应用在上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能够加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李云[3](2021)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了解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工作者针对自理能力的提高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探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干预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威海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胆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研究工具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商数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使用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构成比等指标来描述老年胆石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及自理能力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189名老年胆石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74±6.78岁,其中女性患者112人(59.26%),有配偶136人(71.96%),文化程度初中的84人(44.44%),享有医疗保障168人(88.89%),与配偶同住,主要照顾者为配偶均为116人(61.38%),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75人(39.7%),城市居住75人(39.68%);生活方式健康的87人(46.03%),定期体检84人(44.44%)。(2)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的平均得分为(239.44±55.27),低于健商水平的临界值。健康商数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胆石症患者的焦虑原始分得分为(40.02±14.57),高于SAS的分界值,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处于轻度焦虑状态。焦虑状况得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得分为(83.04±23.56),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存在自理能力受损,其中BI≥95分占57.10%,BI<95分占42.90%,自理能力得分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r=-0.676,P<0.01);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787,P<0.01);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r=-0.785,P<0.01)。(6)本研究中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理能力得分的77.6%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处于低水平,焦虑处于轻度焦虑水平,自理能力存在受损的情况。(2)在一般资料上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对健康商数有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对焦虑有影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对自理能力有影响。(3)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越高,焦虑的发生率越低,自理能力越高。(4)影响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

侯坤华[4](2021)在《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脑卒中(Stroke)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并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和其家属使用一对一会谈的方法进行访谈,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为研究工具,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发放210份问卷并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205份。男性有123人占比60%、女性82人占比40%,年龄在18~45岁的人群有35人占比17.1%,年龄组在46~60岁的人有81人占比39.5%;60岁以上的有89人占比约43.4%。家庭角色为主要劳动力有64人占比31.2%,非主要劳动力的人群有142,占比68.8%。脑卒中患者FAD总分为(131.16±15.02)分,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一般,维度均值显示沟通得分最高(20.6±3.4)分,角色功能次之(20.26±2.88)分,随后分别是总的功能(18.79±2.56)分、情感介入(18.72±2.88)分、行为控制(18.17±2.37)分、情感反应(18.10±2.48)分,最后是问题解决维度得分(16.47±2.31)分。最终进入回归分析的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是否为卒中复发、抑郁水平、社会支持、自理能力、配偶健康状况及家庭角色,是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处于一般水平,以沟通、角色功能这两个维度的功能最差。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受到了其婚姻状况、家庭角色、自理能力、是否为疾病复发、抑郁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当重点关注丧偶、家庭主要劳动力、自理能力差、疾病复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患者,给予该类患者及家庭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汤雅迪[5](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研究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实践为理论基础,结合本医院科室治疗及临床患者总体特征、不同个体特点,按以下步骤开展研究:一、《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研究首先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在医生、护士、康复等专家组的共同探讨、指导下,设计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高血压脑出血后病情稳定期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随机选取30名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并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查阅资料并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问卷条目;在经过信效度检测后使用最终确定的版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二、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研究: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及患者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的为基础,拟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一)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1、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团队组长,一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组员包括两名普通神经外科护士、一名获得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神经外科护士及一名康复治疗师。小组成员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性化需求,共同制定后续的延续性护理相关随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对文献的查阅及前期自制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确定纳入排除标准、评价指标、延续性护理基础原则方案;○2由神经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测量指标等对组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及考核,以保证研究过程中量表评分标准、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及操作的统一性。最终确定的纳入标准为:○1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初发的自发性脑出血;○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4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0分,偏瘫侧肢体肌力2-4级;○5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并配合康复训练;○6常住武汉地区的患者;○7患者及其照护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同意配合后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要求;○8出院后按照延续性护理小组指导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未寻求其他康复机构帮助。排除标准为:○1患有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2伴随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瘫痪等无法参与研究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无法随访者;○4其它疾病或因素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者;○5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抗凝药物;○6观察期内因其他原因再住院。(二)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8人失访,最终纳入32例。对对照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资料收集。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措施为该三甲医院基础的回访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疾病知识介绍、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围手术期护理等。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按时复查等,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出院后一周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询问患者出院后情况、尽量解决患者现存问题、提醒复查时间。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复查时,由研究者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三)实验组延续性护理服务1、预实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某三甲医院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预实验。2、根据调查问卷及预实验结果反馈,明确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分工、优化健康教育方案。最终小组分析讨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居家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案;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等内容。讨论后确定最终的延续性护理实施方案。3、随机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9月在武汉市该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中1人失访,最终纳入34例。4、实验组具体延续性护理措施:住院期间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出院前一周到延续性护理服务期间,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一周由研究者组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通过发放自制健康宣教手册对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及看护者自护水平及自护意识。知识讲解以患者及照护者理解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保证简单易懂,循序渐进。(2)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及综合性护理评估,教会患者照护者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写健康日记。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3)出院时宣教: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由延续性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居家生活指导。康复计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加强肢体运动精细度。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状态、家庭活动空间状况、主要照护者特征等情况有侧重的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根据患者训练进程调整康复计划进程;指导患者每周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家属每周拍摄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对患者康复及生活情况进行反馈,使其康复计划得到及时的调整。(4)在患者出院后:○1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两次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看护者如何在家对患者进行训练;○2通过延续性护理专用电话,每周日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及健康日记记录情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要求患者照护者每周上传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4患者出院后每月底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视频连线查看患者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危险因素,发现隐患并指出,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患者日常训练情况,纠正和改善患者日常训练中的问题、了解患者康复训练进度、解答患者疑问;○5患者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训练开始后两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第一阶段主要考核患者被动运动情况,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由延续性护理小组评估照护者是否掌握正确的帮助患者患侧肢体运动的方法。第二阶段考核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的方法。第三阶段由照护者拍摄患者自主进食,穿衣,行走,体位转换的视频,评判患者能否能够自行开展生活能力训练。第四阶段考核患者肢体运动精细度,评估患者能否完成抓取小件物品,梳头等精细动作。每阶段考核保证患者及照护者掌握了该阶段的训练方法,一段时间后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再评估是否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6延续性护理小组需保证出院后延续性随访和康复计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话随访、视频反馈等方式对患者康复训练进程进行评估和指导;○7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患者复查时,由延续性护理小组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两组患者观察及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间均为六个月。(四)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保证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分次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中文版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评分,患者复查时由研究人员要求患者完成制定动作,评估患者在日常环境中肢体使用情况;○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患者焦虑及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5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率;○6满意度调查。其中,为避免多次使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使对照组有意识的对量表评定内容进行训练从而影响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只在患者稳定期及出院后6个月测量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部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同时期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职业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同期Fugl-Meyer评分比较:在稳定期,实验组评分(20.18±3.47)对照组(20.47±3.24)、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78.41±3.96)对照组(65.63±3.69)。同组患者不同时间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在不接受干预的情况下,肢体功能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同时期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能更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两组患者同期ADL评分比较:在病情稳定期实验组(19.94±3.15)对照组(19.19±3.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55.82±5.58)对照组(35.19±3.39)、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88.18±5.64)对照组(65.69±2.69)。同组患者不同时期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说明在不对患者进行干预情况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更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两组患者同期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在病情稳定期焦虑分值实验组(9.62±2.22)对照组(9.50±2.09)、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8±2.13)对照组(8.00±1.30)、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41±1.10)对照组(7.16±1.17);抑郁分值病情稳定期实验组(8.65±2.19)对照组(8.68±1.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6±1.34)对照组(7.79±1.55)、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53±1.37)对照组(6.74±1.48)。同组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进行比较,实验组在稳定期、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人次,计算再入院率。实验组再入院率为0.0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94%。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复发率。6、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平均得分(97.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92.4±2.6),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1、延续性护理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2、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3、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遵嘱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高上晴[6](2020)在《基于情境理论下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医疗照护的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激增,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病症的长期性和认知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生活能力下降,身体衰退、心理异常等问题,需要照护者长期的照护。与此相对应,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疾病的医疗照护需求越来越大。面对医疗照护服务下患者的需求,虽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疾病照护,但是医院存在环境封闭、人员杂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并不利于患者长期的照护。本课题研究基于设计思维,运用服务设计和情境理论,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医疗照护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将情境感知带入服务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运用,延伸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基于本课题涉及到的人、物和环境,划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情境因素,构建了用户、物理、社会和活动四类情境。运用这四类情境因素分析的框架,以北京XX医院作为调研案例,对患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根据调研出现的问题进行挖掘,得出患者显性和隐性的需求,构建患者需求模型。在研究的下一个阶段,通过需求进行设计策略输出,针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医疗照护,构建一套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服务系统,来解决照护问题和忧化现有的服务内容。对此,也为相关研究者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照护研究提供参考。

喻伟霞[7](2020)在《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以满足其动态需求。方法本研究共分三部分: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采用《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表》为研究工具,通过方便抽样,分别选取166、165、164例急性期、康复期、长期恢复三阶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现况,从而获得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特征。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纵向变化的质性研究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共选取14位首次患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纵向追踪,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急性发病期、院内稳定期)、康复(初期康复、持续康复)及长期恢复(适应期、功能角色调整期)过程中支持性照护需求体验,从而明确其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的纵向变化特征。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支持性照护理论指导下,基于上述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对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初步确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选取15位专家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形成的方案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结果1.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性研究(1)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的现况急性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2.18±0.37)分,其中疾病相关信息需求得分为(2.75±0.40)分;康复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2.24±0.38)分,疾病相关信息需求(2.85±0.41)、社会支持需求(2.56±0.30)、康复护理需求(2.28±0.63)居前3位;长期恢复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1.90±0.31)分,其中社会支持需求得分为(2.62±0.36)分。(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程度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比较急性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高于长期恢复IS患者(P<0.001),康复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高于长期恢复IS患者(P<0.001)。(3)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急性期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占75%、心理护理需求未满足占36.7%;康复期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达77.6%、社会支持需求未满足者达61.8%、康复护理需求未满足者达39.3%、心理护理需求未满足者达32.7%;长期恢复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占比53.7%、社会支持需求未满足者占比65.2%。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纵向变化的质性研究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纵向质性研究共析出6个阶段的22个主题,依次为:①急性发病期(疾病相关信息、早期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协助日常活动、功能受损管理、早期功能康复);②院内稳定期(主要为出院指导);③初期康复(康复预后相关信息、初期康复指导、持续沟通与支持、心理支持、症状管理);④持续康复(二级预防、持续功能康复、心理疏导);⑤适应期(长期社会支持、心理调适、长期康复指导、日常生活指导、长期症状管理、认知调整);⑥角色功能调整期(功能角色调整)。3.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构建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第一轮专家咨询,1个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0.25、均数<3.5;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均满足变异系数≤0.25、均数≥3.5。第一轮专家咨询,删除指标1个,修改2个,增加4个。第二轮专家咨询未做修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结论1.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性研究急性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高水平,其中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最高。康复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高水平,前3位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社会支持需求与康复护理需求。长期恢复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社会支持需求程度最高。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纵向变化研究IS患者在疾病全程各阶段均存在诸多支持性照护需求;在疾病的每个阶段,其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应提供与各阶段需求相适的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促进IS患者更好地适应慢性带病生存状态。3.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构建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构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专家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各级指标均重要,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可满足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

刘婷婷[8](2020)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不同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分析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3探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生活质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强度。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11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共纳入患者583例,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以及脑卒中影响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应用AMOS22.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445.14±136.88分;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3.02±6.08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3.75±6.63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3.76±6.27分。2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照顾者、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合并其他慢性病个数、脑卒中种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病程、脑卒中家族史、疾病发作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恐惧疾病进展呈负相关关系,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与恐惧疾病进展呈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与恐惧疾病进展呈负相关关系。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在职是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因素;而恐惧疾病进展、自我感受负担、≤1000元、1001~3000元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农合的医疗付费方式是降低生活质量水平的因素。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度较好,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在自我感受负担和生活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1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恐惧疾病进展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2脑卒中患者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照顾者、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合并其他慢性病个数、脑卒中种类不同,生活质量水平存在差异。3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低,恐惧疾病进展水平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4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可以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自我感受负担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间接影响生活质量。

张倩颖[9](2020)在《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与家庭关怀度现状。2、分析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3、探讨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COPD患者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聚焦解决模式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提高家庭关怀度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方法第一部分描述性研究中,采用便利抽样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抽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呼吸科A、B区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10名。研究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在患者入院当天开展问卷调查。对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进行统计描述,了解现状;分析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为下一步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第二部分类实验研究中,采取便利抽样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抽取前期描述性研究中80名COPD患者作为干预对象,为避免环境干扰,将A、B区按抽签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计40名。对照组以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实施干预,干预组在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上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实施干预。住院期间每位患者接受干预次数为2-3次;出院后1-3个月(即在第2、4、6、8、10、12周)进行随访,共随访6次。分别在患者入院当天,出院3个月月末(即第12周)发放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分值变化。结果第一部分描述性研究中1、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现状在前期描述性研究中,共发放110份问卷,有效回收110份。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33.71±6.25分,其中自我感受负担处于轻度31例,中度59例,重度20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8.2%、53.6%、18.2%;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由条目1到条目10得分分别为3.69±0.82、3.29±0.95、4.05±0.82、3.07±1.09、2.93±0.86、3.68±0.73、3.30±0.94、3.35±0.98、2.74±1.11、3.62±0.77;经济、情感、身体维度得分分别为4.05±0.82、13.12±4.08、16.55±4.7;患者家庭关怀度总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6(4.75,7.25)分,其中家庭功能良好39例,中度障碍68例,重度障碍3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5.5%、61.8%、2.7%;量表条目由条目1到条目5得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1,2)、1(1,2)、1(1,2)、1(1,2)、1(0,1)。2、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中: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患病时间、住院次数、疾病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照顾者年龄、照顾者工作情况、照顾时间以及照顾者健康状况与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疾病了解情况与自我感受负担呈负相关;COPD患者不同人口学特征中:患者年龄、患病时间、住院次数、疾病严重程度、照顾者年龄、照顾者工作情况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3、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第二部分类实验研究中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1、干预过程中有自动退出1人,失访3人,最终共76人完成护理干预,其中干预组37人,对照组39人。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关怀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家庭关怀度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COPD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加重心理,自我感受负担与患者年龄、婚姻状况、住院次数、疾病了解情况等影响因素相关。此外,自我感受负担程度与其家庭关怀度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的关注度,协调二者的关系。2、聚焦解决模式对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家庭关怀度具有积极意义。日后医护人员应该利用聚焦解决模式激发患者自身优势和潜力,缓解自我感受负担。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作用,为从提高家庭关怀度的角度减轻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供借鉴。

朱婷[10](2020)在《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在脑卒中伤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构建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方案,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伤残患者伤残接受度、创伤后成长、正负性情绪、生活自理能力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全面促进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也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伤残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35例,其中因失访、转院等原因,最终有效病例为干预组31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连续8次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连续8次的基于PERMA模式构建的积极心理作业坊(访谈加练习),每周2次,每次3050分钟。通过伤残接受度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中文版Barthel指数量表及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于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4周末对患者的伤残包容度、人生感悟、情绪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幸福感等指标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伤残接受度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中文版Barthel指数量表及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基线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4周末,干预组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总分及转变维度、包容维度、扩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伤残接受度总分及转变维度、包容维度、扩大维度的组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残接受度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4周末,干预组创伤后成长总分及人生感悟、与他人关系、自我转变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创伤后成长总分及人生感悟、与他人关系、自我转变维度得分的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4周末,干预组情绪积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积极率的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4周末,干预组BI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BI指数的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4周末,干预组主观幸福感总分及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总分及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得分的时间、组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幸福感总分及情感指数得分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伤残患者的伤残接受度。(2)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伤残患者的积极情绪及创伤后成长,缓解不良情绪进而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3)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可增强脑卒中伤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二、突然丧失自理能力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然丧失自理能力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前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
    2.2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
    2.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2)快速康复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2.3 两组患者康复速度指标比较
3 讨论

(3)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 ra 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性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3.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焦虑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焦虑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4)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1.3.1 疾病相关因素
        1.3.2 抑郁
        1.3.3 社会支持水平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1.1 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家属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研究对象样本量
    2.2 调查工具
        2.2.1 一般资料
        2.2.2 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
        2.2.3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2.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2.2.5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
    3.2 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
    3.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况
        3.3.1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现况
        3.3.2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分级状况
    3.4 脑卒中患者抑郁得分情况
    3.5 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得分情况
    3.6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7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抑郁水平、自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3.8 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状况
    4.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婚姻状况
        4.3.2 家庭角色
        4.3.3 复发、自理能力
        4.3.4 抑郁
        4.3.5 社会支持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现代应用
        1.2.1 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概念
        1.2.2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
        1.2.3 我国延续性护理模式
        1.2.4 国内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1.3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需求及应用
        1.3.1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需求
        1.3.2 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风险因素
        1.3.3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方法
    1.4 现有脑出血恢复期延续性护理研究的不足
    1.5 相关定义
        1.5.1 高血压
        1.5.2 脑出血
        1.5.3 偏瘫
        1.5.4 出院计划
        1.5.5 康复
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工具
        2.2.3 需求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2.4 调查小组的建立
        2.2.5 调查流程的建立
        2.2.6 调查过程
        2.2.7 伦理原则
        2.2.8 质量控制
    2.3 调查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2.4 讨论
        2.4.1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2.4.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3 延续性护理小组的成立及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3.2 小组职责划分
    3.3 确定纳入排除标准
    3.4 确定评价指标
    3.5 小组培训及考核
4 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实验研究
    4.1 对照组延续性护理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实验组延续性护理
        4.2.1 预实验
        4.2.2 根据预实验调整研究方案
        4.2.3 实验组研究对象
        4.2.4 实验组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4 质量控制
    4.5 伦理原则
    4.6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5.4 两组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5.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6 讨论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2 延续性护理对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6.3 延续性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6.4 延续性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6.5 延续性护理对再入院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7.1 研究局限性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情境理论下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医疗照护的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情境理论研究现状
        1.3.2 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1.3.3 AD患者住院照护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情境理论概述
        2.1.1 情境与情境感知的概念
        2.1.2 情境因素的划分
        2.1.3 情境感知系统
    2.2 服务设计理论概述
        2.2.1 服务设计的概念
        2.2.2 服务设计的原则
        2.2.3 服务设计的流程
        2.2.4 服务设计的工具
        2.2.5 服务设计中的情境理论
    2.3 阿尔茨海默症的相关概述
        2.3.1 阿尔茨海默症的概念
        2.3.2 AD患者的病理特征
    2.4 小结
3 情境介入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设计研究
    3.1 AD患者的医疗照护分析
        3.1.1 AD患者的生理特征分析
        3.1.2 AD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3.1.3 AD患者的医疗照护内容分析
        3.1.4 AD患者的医疗照护目标
    3.2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情境划分
        3.2.1 用户情境
        3.2.2 物理情境
        3.2.3 社会情境
        3.2.4 活动情境
    3.3 情境在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设计中的价值探讨
        3.3.1 满足AD患者的医疗照护需求
        3.3.2 引导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设计的方向
    3.4 小结
4 AD患者在医疗照护服务下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方案规划
        4.1.1 调研内容
        4.1.2 调研方法
    4.2 北京xx医院调研
        4.2.1 医院物理环境调研
        4.2.2 社会环境调研
    4.3 目标用户调研
        4.3.1 初步访谈
        4.3.2 目标用户行为观察
        4.3.3 深度访谈
    4.4 调研分析与总结
        4.4.1 调研情境分析
        4.4.2 用户需求总结
        4.4.3 设计方向的确认
    4.5 小结
5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设计策略
    5.1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原则
        5.1.1 把握用户需求权重,针对性开展服务内容
        5.1.2 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与AD患者的照护关系
    5.2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
        5.2.1 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AD患者照护服务系统
        5.2.2 提供多元化多维度的照护服务内容
    5.3 面向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设计构想
        5.3.1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5.3.2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平台界面设计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XX医院生活设备信息表
附录B 早期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C 中期半自理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D 中期失能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E 晚期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F 深度访谈人员信息记录表
附录G 早期AD患者深度访谈表
附录H 护工深度访谈表
附录I 医护人员深度访谈表
附录J 患者家属深度访谈表
附录K 活动情境分析
附录L 医院环境分析
附录M 设备信息分析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相关概念界定
        4.1 脑卒中
        4.2 支持性照护
        4.3 支持性照护需求
        4.4 混合方法研究
        4.5 专家咨询
    5. 研究设计
    6. 理论基础
        6.1 慢性疾病轨迹理论
        6.2 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
    7. 伦理学考量
    8.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问卷完成情况
        3.2 IS患者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
        3.3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情况
        3.4 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在疾病不同时期的比较
        3.5 IS患者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
    4. 讨论
        4.1 本研究中IS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的现况分析
        4.3 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在疾病不同阶段比较分析
        4.4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分析
    5. 小结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
    4. 讨论
        4.1 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的动态变化分析
        4.2 提供与各阶段需求相适的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
    5. 小结
第三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初步构建
        1.1 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方法
        1.2 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初步形成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修订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过程
        2.4 结果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必要性
        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科学性
        3.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调查工具
    附录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手册(部分)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研究假设
    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样本量计算方法
    4 研究工具
    5 研究步骤
    6 资料收集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分析
    9 伦理原则
结果
    1 量表信度检验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 研究对象各量表得分情况
    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
    5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6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7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和恐惧疾病进展对生活质量的作用路径
讨论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3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对象的相关性分析
    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6 研究对象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及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论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探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1 脑卒中
    2 生活质量
    3 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4 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现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二部分 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在慢性病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在脑卒中伤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操作性定义
    1.4 干预理论基础及架构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方案
    2.4 质量控制
    2.5 资料整理及数据分析
    2.6 伦理原则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基本资料
    3.2 干预前两组脑卒中患者基线结果的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比较
    3.4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比较
    3.5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积极率的比较
    3.6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BI指数的比较
    3.7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PERMA模式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
    4.2 PERMA模式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4.3 PERMA模式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积极率的影响
    4.4 PERMA模式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4.5 PERMA模式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南华大学医学伦理审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突然丧失自理能力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J]. 汪盼盼,相芹,程露露. 心理月刊, 2022(01)
  • [2]快速康复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 熊娟,罗喜招,黄初安,包秋香,彭桂莲,李美红.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15)
  • [3]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李云. 延边大学, 2021(02)
  • [4]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侯坤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D]. 汤雅迪.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6]基于情境理论下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医疗照护的服务设计研究[D]. 高上晴.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7]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D]. 喻伟霞. 苏州大学, 2020(02)
  • [8]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恐惧疾病进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 刘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聚焦解决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家庭关怀度影响的研究[D]. 张倩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在脑卒中伤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朱婷.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突发性自理能力丧失患者的心理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