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欺诈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

经济欺诈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

一、经济诈骗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庆[1](2021)在《回应与突破:构建网络诈骗犯罪刑法规制新体系》文中提出网络诈骗犯罪不是一个独立罪名,而是传统诈骗犯罪依托网络技术而衍生出的新型犯罪形式。在我国当前的刑法体系中,网络诈骗犯罪只能依靠传统的诈骗罪条款予以规制。然而,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诈骗犯罪的新特点。尽管我国当前的刑事治理已经呈现出刑法保护前置化的趋势,但受制于保守的刑事立法体系以及处罚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治理与社会现实和犯罪发展相脱节。针对这一现状,应立足于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需要,从构建开放性刑事立法体系、把握网络诈骗犯罪新特点、规范完善刑事处罚机制、完善刑事治理配套措施方面对现行刑法规制体系予以完善,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网络诈骗犯罪刑事治理。

吕恒姗[2](2021)在《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洋[3](2021)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N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文中认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自2000年之后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并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强大而不断演进升级,已经成为主要的侵犯财产类犯罪类型。因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引发被害人抑郁、死亡等个人极端事件屡有发生,此类犯罪已经发展为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难点之一,必须从严打击、从严治理以遏制此类犯罪的发展态势,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类型与危害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诈骗手段多样性、犯罪组织专业性、犯罪程度高科技性、犯罪方式隐蔽性和被害人选择随机性等五大特点。网络兼职刷单类诈骗、“杀猪盘”类诈骗、冒充熟人类诈骗、代办信用卡类诈骗、网络购物交易类诈骗和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身心造成严重损害、引发不良价值取向、衍生其他犯罪和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等方面。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N市2017年至2019年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立案数量、同期所有诈骗案件的立案数量、同期所有刑事案件的立案数量、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数量和此类案件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等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进而展现出对此类犯罪的治理效果并不容乐观。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案数量持续上升,已经成为诈骗犯罪中最主要的犯罪类型;而破案率却持续走低,与立案数量形成巨大反差;每年此类犯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都在上升,且造成经济损失的增速明显超过此类案件的立案数量。随着政府各部门加大治理力度,犯罪分子通过变换作案手段、升级作案工具等方法来逃避抓捕,使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诈骗方式由随机诈骗向精准诈骗演变,主要犯罪地由国内逐渐向国外转移,诈骗资金的转移方式逐渐转变为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为主。文章第三部分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指出当前治理此类犯罪过程中的主要困境。通过人民群众的防诈识骗能力没有得到显着提升;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电子数据取证难和境外犯罪分子抓捕难而导致侦查破案难;黑灰色产业是犯罪的“重要帮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章第四部分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困境的原因加以分析,具体来说包括反诈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人心;传统的办案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办;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不足导致在治理黑灰色产业时法律依据不足,电信部门、银行等相关行业部门在实名制登记和事中监管中存在缺失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五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新举措。通过丰富反诈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全民反诈的良好社会氛围,并在此基础上由公安机关的社区民警联合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组建本社区的警务便民服务微信群来织密反诈宣传网,让反诈工作的宣传者与被宣传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防诈识骗能力。从公安机关办案民警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和寻求其他警种或者外部单位帮助等多种途径补齐业务短板,改变传统“各自为战”的办案模式为公安部统一指挥下的“全国一盘棋”;对外尽快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构建有效的联合打击机制,对内严防境内人员出境作案从而缩短办案时间,提高打击成效。最后从完善黑灰色产业犯罪活动中关于“对公账户”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中“事前通谋”的认定标准,落实电信企业和银行业事前、事中监管职责来铲除黑灰色产业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而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能够收效良好。

郭若蓓[4](2021)在《防范电信诈骗视角下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银行账户是资金流转的基础,银行账户体系是为社会资金支付清算提供基础保障服务的公共平台,加强对银行账户的风险识别,规范银行账户的风险管理,是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管理方法。近年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典型的金融诈骗活动利用银行账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不仅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危害,也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账户管理,从银行角度,既可以阻挡外部风险入侵,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本文也就此背景下做出账户风险管理研究。面对发展日益猖狂的电信诈骗活动,较多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工作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社会环境的和谐运行,都需要规范银行账户的风险管理。本文针对该严峻形势,重点关注以往研究的不足,运用工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办法,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视角下,以银行账户风险管理为对象,结合电信网络诈骗发展现状和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发展现状,从客户真实遇到的案例出发,以全面风险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探讨目前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原因加以分析,使用德尔菲法论证重要影响因素,并使用SPSS20软件确认论证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对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对策展开研究。本文探讨得到,此项风险管理工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冒名、虚假、伪造资料开户,买卖银行账户,账户异常交易未及时拦截等问题,并提出严控开户环节风险,强化账户存续期管理,优化内部考核机制,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公众宣传力度的应对措施,对电信网络诈骗引发的银行账户风险加以事前堵截与防范,补充当今学术研究的部分缺失,同时为规范电信网络业务的发展,整治行业乱象,优化管理模式起到献言献策作用。

张青宇[5](2021)在《大庆市防治电信诈骗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田蓉[6](2021)在《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网络微媒体日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新空间。微媒体因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同时,微媒体中也掺杂着各种不良信息,这些内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国家对于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非常重视,2019年10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单列一章,着重强调了新时代要加强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因此,在微媒体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及提升对策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阐述了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现状及提升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环境论、载体论,网络传播学理论中的“把关人”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协同学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上,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邀请了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并在全国范围内找了相关案例进行佐证,便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梳理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积极表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学生网络公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维度进行现状调研、原因分析和对策探究。在对策方面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改进:一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认知能力,通过搭建微平台、打造微队伍、在家风建设中增设网络公德相关内容;二是增强大学生网络公德情感体验,净化微环境、强化微监管;三是锤炼大学生网络公德意志,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搭建朋辈教育微平台;四是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规则意识、培养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责任意识;五是构建大学生网络公德协同育人体系,强化大学生网络公德育人主体协同、方法协同、载体协同。

肖明旺[7](2020)在《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认为自2018年6月以来,P2P网贷行业兴起了暴雷潮,问题平台数量迅速增长,许多平台涉嫌集资诈骗犯罪,其诈骗手段与科技相融合的新特点使得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点,影响公安经侦部门侦办该类案件的效率。针对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案件表现出的新特点及侦查难点,侦查部门必须采取不同于以往案件侦查的新方法。论文以P2P网贷平台概念、运作模式、发展概况为切入点,总结出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的概念,通过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例与现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整理、总结出P2P网贷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及侦查难点,并针对性的提出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的具体侦查方法。本论文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结合P2P网贷平台概念、在我国的主要运作模式与发展概况诠释了P2P网贷平台及P2P网贷集资诈骗犯罪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主要探讨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有着涉案金额大、涉及人数多、跨地域覆盖范围广;犯罪手段新颖,迷惑性强;人员专业化,平台正规化、隐蔽性强;电子数据多,取证难等方面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广泛阅读现有的文献,融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提炼总结出P2P网贷集资诈骗案件侦查中存在定性和介入时机难以把握、数据规模庞大,取证难度高、追赃挽损难,维稳压力大等难点。第四部分通过把握其案件特点与侦查难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侦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鼓励群众举报,合理处置警情、开展立案审查,认定案件性质、全面收集电子数据,展开资金流向分析、全方位收集证据,摸清全案事实等具体侦查方法。该部分最后阐述了及时追缴涉案赃物、维护社会稳定等后续开展的处置维稳工作方法,以维护社会稳定及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

陈雨楠[8](2020)在《传统盗抢骗“小案”侦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盗抢骗“小案”作为一种持续高发的案件,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满意度,不利于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与民生保障。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盗抢骗“小案”依然多发、频发,占全部刑事案件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且犯罪愈加职业化、团伙化、流窜化、产业化。这使得侦查部门常常疲于应对、陷入被动,破案率低迷的瓶颈难以打破。为更好地解决该类案件侦查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公安部督办以及多地侦查部门侦办的传统盗窃、抢夺、诈骗案件为研究案例,剖析该类案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梳理案件侦办过程中的困境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该类案件的侦查模式、预警与打击对策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背景,进行了文献综述,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小案”及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当前传统盗抢骗“小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从主体、行为和客体三个层面描述了该类案件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总结分析了当前该类案件侦查面临的困境。为切实解决困境,第五部分详细阐述了侦查对策。该类案件的侦查应坚持数据驱动型侦查模式,建立刑侦主导、多警种联动的合成作战机制,通过预警模型主动发现犯罪线索,实现高危人员的精准预警。在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应围绕“犯罪现场”把握研判重点,同步进行犯罪现场勘查、视频侦查、网上研判工作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案件串并工作,充分发挥合成作战机制的功能,对串并后的系列案件进行规模化打击。此外,还应重视控赃、追赃工作,创新传统阵地控制方法,加大网上控赃与寄递物流渠道的控赃力度,畅通赃物返还渠道,及时为人民群众挽回财物损失。

高新星[9](2020)在《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处于全国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体系最末端的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是整个防范打击治理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兼顾“效率”和“合作”前端载体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建设运行仍处于初级阶段。地市级中心建设运行受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的导向作用;中心内部合成的实现程度;联席成员单位的支持协作力度;社会资源的获取方式和利用率;专业力量与专案工作的效能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地市级中心的顺畅运行起着决定作用。地市级中心实体化运转之后,在防范打击治理工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瓶颈与问题:一是受限于滞后的理念,责任意识的缺失;二是专业力量不足,合成效果欠佳;三是跨界兼容壁垒重重,科技参与度低;四是内外部资源融合度差,研判成果少;五是重打轻防导致防不胜防;六是协作不力,打击犯罪新机制难以落实;七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驱动力不足。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地市级中心效能难以发挥到极致。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首先,需要树立合成作战的理念指导侦查实战,创新打法;加强专职力量,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以专制专、以快制快。其次,深化中心内外部资源深度融合,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推进;增强跨区域协作,落实打击犯罪新机制。最后,完善相关的配套保障和考核奖惩、约束激励机制,逐步推进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优化,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打造亮点,实现防范打击治理效能的迭代升级,实现“防得住、打得透、治得好”,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谢泽润[10](2020)在《侦查思维应对新型犯罪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说明侦查思维是侦查人员头脑中对与案件有关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科学的侦查思维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全面认识犯罪事实,有效进行侦查实践。当前,新型犯罪的出现不仅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而且给侦查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新型犯罪造成侦查思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思维要素方面,新型犯罪对侦查人员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犯罪形势下,侦查人员必须积极寻求思维的优化与转变。因此,研究侦查思维的特点与发展路径,对于打击新型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侦查思维概述,主要阐明了侦查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功能,侦查思维的运动过程以及侦查思维要素,指出了侦查思维对于侦查工作的重要性,为下文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新型犯罪对侦查思维造成的困境,通过阐述新型犯罪的概念、特点,以及与传统犯罪的关系,突出新型犯罪的危害性,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侦查思维的困境即思维要素的困境,体现在时、空、人、事、物五个方面,对新型犯罪引起这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三部分是侦查思维对于新型犯罪的因应之策,主要从侦查思维活动入手,详细论述了侦查人员应当在思维起点、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结果四个环节把握思维规律,更好地认识犯罪和打击犯罪,积极应对新型犯罪带来的挑战,从而为文章所研究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可行性解决办法。

二、经济诈骗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诈骗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回应与突破:构建网络诈骗犯罪刑法规制新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网络诈骗治理的传统刑法框架
    1.1 网络诈骗属于传统诈骗犯罪的特殊形式
    1.2 治理网络诈骗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3 具体个案中数个关联犯罪的定罪处罚
    1.4 网络诈骗刑法保护前置化趋势初见端倪
2 传统框架下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缺陷性
    2.1 回应性不足的刑法表现
    2.2 回应性不足的根本原因
3 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刑法新秩序
    3.1 构建开放性刑事立法体系
    3.2 把握网络诈骗犯罪新特点
    3.3 规范刑事处罚机制
    3.4 完善刑事治理配套措施
4 结语

(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N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小结
    (四)研究方法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1.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2.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
        1.网络兼职刷单类诈骗
        2.“杀猪盘”类诈骗
        3.冒充熟人类诈骗
        4.代办信用卡类诈骗
        5.网络购物交易类诈骗
        6.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性
        1.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2.引导不良价值取向
        3.衍生其他犯罪
        4.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
    (一)立案数量和所占比重都持续上升
    (二)破案率持续走低
    (三)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攀升
    (四)诈骗方式由随机诈骗向精准诈骗演变
    (五)主要犯罪地由国内向国外转移
    (六)诈骗资金的转移方式逐渐转变为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为主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困境
    (一)人民群众的防诈识骗能力没有得到显着提升
    (二)公安机关侦查破案难
        1.电子数据取证难
        2.境外犯罪分子抓捕难
    (三)黑灰色产业是犯罪的“重要帮凶”
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反诈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人心
    (二)传统的办案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侦办新型犯罪
        1.公安机关的取证能力不足
        2.跨境打击机制不够完善
    (三)相关法律依据不足,行业监管不力
        1.相关法律依据不足
        2.行业监管不力
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对策
    (一)丰富反诈宣传形式,织密宣传网
        1.丰富反诈宣传的形式和内容
        2.织密反诈宣传网
    (二)创新办案思路,健全打击机制
        1.创新办案思路
        2.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完善人员管控机制
    (三)细化相关司法认定标准,健全行业监管
        1.细化相关司法认定标准
        2.健全行业监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防范电信诈骗视角下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电信网络诈骗
        2.1.2 银行账户
        2.1.3 银行风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信网络诈骗发展现状及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现状
    3.1 电信网络诈骗发展现状
        3.1.1 电信网络诈骗实例
        3.1.2 电信网络诈骗背景下银行账户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3.1.3 电信网络诈骗银行账户特点及表现形式
    3.2 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现状
        3.2.1 M银行简介
        3.2.2 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概述
        3.2.3 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主要问题
        4.1.1 冒名、虚假、伪造资料开户的问题
        4.1.2 买卖银行账户的问题
        4.1.3 银行开户数量挂钩绩效问题
        4.1.4 异常账户交易未及时拦截问题
        4.1.5 社会公众对合规使用账户认知缺失问题
    4.2 原因分析
        4.2.1 银行账户开户环节监控难度大
        4.2.2 银行账户事中监督难度大
        4.2.3 银行内部考核机制问题
        4.2.4 缺少有效信息传递和沟通协调机制
        4.2.5 社会公众对电信诈骗和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工作认知不足
    4.3 利用德尔菲法进行银行账户风险因素指标确定
        4.3.1 关于德尔菲法运用情况基本介绍
        4.3.2 银行账户风险衡量因素指标专家打分分析过程
        4.3.3 银行账户风险衡量因素指标结果判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防范电信诈骗的银行账户风险管理对策
    5.1 严控开户准入条件等开户环节风险
        5.1.1 提升柜员风险识别能力
        5.1.2 加强自助设备风险管理
        5.1.3 提高诈骗分子违法成本
    5.2 强化账户存续期管理
        5.2.1 依托大数据建立数据风险模型
        5.2.2 强化账户全面风险分析排查
    5.3 优化银行内部考核机制
        5.3.1 严肃责任追究
        5.3.2 构建合规文化环境
    5.4 构建信息交流沟通平台
        5.4.1 优化部门间沟通路径
        5.4.2 优化同业间合作机制
        5.4.3 打造警银便利化沟通途径
    5.5 提升社会公众防诈反诈和合规用卡认知度
        5.5.1 充分发挥银行网点阵地作用
        5.5.2 特定群体针对性和集中性宣传教育
        5.5.3 鼓励客户举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电信网络诈骗下银行账户使用现状调査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访谈记录表
附录4:第一轮专家打分表
附录5:第二轮专家打分表
附录6:第三轮专家打分表
致谢

(6)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1.4.1 不足之处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相关理论阐述
    2.1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概述
        2.1.1 微媒体的含义与特点
        2.1.2 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相关概念
        2.1.3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特征
    2.2 微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理论基础
        2.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2 网络传播学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2.3 微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的机遇与挑战
        2.3.1 微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的机遇
        2.3.2 微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的挑战
第3章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3.1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的调研设计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内容
    3.2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的积极方面
        3.2.1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动关注网上热点事件
        3.2.2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公益活动
    3.3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存在的问题
        3.3.1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认知较为不足
        3.3.2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情感较为淡漠
        3.3.3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意志较为薄弱
        3.3.4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行为较为失范
    3.4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大学生网络公德教育效果相对欠佳
        3.4.2 大学生网络公德培育环境不够理想
        3.4.3 大学生网络公德自律能力有所欠缺
        3.4.4 大学生网络公德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4章 微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网络公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公德认知能力
        4.1.1 搭建大学生网络公德教育微媒体平台
        4.1.2 打造大学生网络公德教育工作微队伍
        4.1.3 在家风建设中增设网络公德相关内容
    4.2 优化网络公德培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网络公德情感体验
        4.2.1 注重微媒体网络文化建设,净化微环境
        4.2.2 完善微媒体社会监管机制,强化微监管
        4.2.3 健全网络社会法律制度,稳固网络公德底线
    4.3 丰富网络公德实践活动,锤炼大学生网络公德意志品质
        4.3.1 开展线上公益活动,发展“微媒体+公益”
        4.3.2 开展线下实践活动,提供公益服务平台
        4.3.3 搭建朋辈教育微平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4.4 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
        4.4.1 提高网络公德认知水平,树立网络规则意识
        4.4.2 自觉反省自身网络言行,培养网络自律意识
        4.4.3 自觉承担网络社会责任,增强网络责任意识
    4.5 联合多方力量合力育人,构建大学生网络公德协同育人体系
        4.5.1 强化大学生网络公德育人主体协同
        4.5.2 强化大学生网络公德育人方法协同
        4.5.3 强化大学生网络公德育人载体协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研究调查问卷
访谈内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参与课题

(7)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概述
    1.1 P2P网贷平台概念
    1.2 P2P网贷平台在我国的主要业务运作模式
        1.2.1 资金中介模式
        1.2.2 债权转让模式
        1.2.3 担保融资模式
        1.2.4 线上线下模式
    1.3 P2P网贷平台在我国发展概况
        1.3.1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历程
        1.3.2 P2P网贷平台数量
    1.4 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概念
        1.4.1 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主体
        1.4.2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1.4.3 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
2 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特点
    2.1 涉案金额大,涉案人数多,跨地域覆盖范围广
        2.1.1 涉案金额大,资金往来复杂
        2.1.2 受害人数众多,社会危害性大
        2.1.3 案件跨地域性强,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2.2 犯罪手段新颖,迷惑性强
        2.2.1 平台虚构标的,许诺“高利回报”
        2.2.2 虚构平台信息迷惑投资人
        2.2.3 平台非法设立资金池实施集资诈骗
        2.2.4 借款人和平台虚构借款信息非法募集资金
        2.2.5 设立伪平台实施集资诈骗
    2.3 人员专业化,平台正规化,隐蔽性强
    2.4 线上线下共同运营,电子数据多
    2.5 多数涉案平台运营时间短
3 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难点
    3.1 案件定性和介入时机难以把握
        3.1.1 案件定性难
        3.1.2 介入时机难以把握
    3.2 电子数据规模大,取证难度高
        3.2.1 电子数据种类多,数据采集难
        3.2.2 电子数据分析审查难
    3.3 追赃挽损难,维稳压力大
        3.3.1 追赃难度大
        3.3.2 维稳压力大
4 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方法
    4.1 鼓励举报,合理处置警情
        4.1.1 鼓励群众举报,设立奖励制度
        4.1.2 警情登记与核查处置
    4.2 展开立案审查,认定案件性质
        4.2.1 全面审查平台相关信息
        4.2.2 认定案件性质,深度经营案件
    4.3 全面收集电子数据,开展资金流向分析
        4.3.1 扣押存储介质,规范提取和审查电子数据
        4.3.2 充分运用数据和技术开展资金流向分析
    4.4 全方位收集犯罪证据,摸清全案事实
        4.4.1 详细询问投资人和证人
        4.4.2 及时收集与案件相关的物证书证
        4.4.3 查询银行资金流水明细
        4.4.4 查询平台账簿、会计资料
        4.4.5 控制与讯问犯罪嫌疑人,补充固定证据
    4.5 追缴涉案财物,维护社会稳定
        4.5.1 完善追赃机制,加大追缴力度
        4.5.2 精准把握介入时机,及时查控涉案资产
        4.5.3 稳定投资群众,维护社会稳定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传统盗抢骗“小案”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调查访问法
2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小案”的概念
        2.1.2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概念
    2.2 传统盗抢骗“小案”现状分析
3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新趋势
    3.1 主体层面
        3.1.1 犯罪人员职业化趋势显着
        3.1.2 犯罪团伙地域性特征突出
    3.2 行为层面
        3.2.1 跨区域、流窜作案常态化
        3.2.2 犯罪手段迭代更新速度快
        3.2.3 犯罪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3.2.4 销赃方式、渠道转型升级
    3.3 客体层面
        3.3.1 被盗抢财物形式呈多样化
        3.3.2 诈骗目标的选择有针对性
4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侦查困境
    4.1 现有的侦查资源难以应对“小案”的高发态势
    4.2 传统的“小案”侦查模式难以跟进犯罪新趋势
    4.3 犯罪现场勘查不规范导致“小案”证据收集难
    4.4 串并范围小、方式落后导致“小案”串并率低
    4.5 赃物控制薄弱导致“小案”涉案财物追回不力
5 传统盗抢骗“小案”的侦查对策
    5.1 转变侦查模式,创新侦查机制
        5.1.1 坚持数据驱动型侦查模式
        5.1.2 建立刑侦主导的合成作战机制
    5.2 搭建高危人员预警平台,主动发现犯罪线索
        5.2.1 拓展数据来源,建立高危人员“全息档案”
        5.2.2 构建传统盗抢骗高危人员预警模型
        5.2.3 通过模型嵌入实现高危人员精准预警
    5.3 围绕“犯罪现场”把握研判重点,线上线下同步取证
        5.3.1 规范现场勘验、检查工作,提高痕迹、物证比重率
        5.3.2 全面采集现场视频信息,挖掘视频价值
        5.3.3 充分运用合成作战平台,提升网上研判水平
    5.4 推进案件串并智能化,实施规模化打击
        5.4.1 夯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扩大串并范围
        5.4.2 采用智能化串并方法,提高并案侦查效益
        5.4.3 形成跨区域协同作战的整体打击模式
    5.5 强化信息化控赃工作,及时追赃挽损
        5.5.1 创新传统阵地控制方法,加大网上控赃力度
        5.5.2 搭建寄递大数据平台,加强物流销赃渠道监管
        5.5.3 开通物品信息自助录入通道,畅通赃物返还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成立背景和运行现状考察
    2.1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成立背景和必要性
    2.2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职能定位
    2.3 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运行现状考察
3 影响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建设运行的因素分析
    3.1 思想认识与工作理念
    3.2 警种合成与内部协作
    3.3 联席成员单位间支持协作
    3.4 社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3.5 专门力量与专案工作机制
4 目前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4.1 打击防范理念滞后,责任意识缺失
        4.1.1 难以突破传统侦查打击理念的桎梏
        4.1.2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不力
    4.2 专业队伍建设缺失,合成打击不力
        4.2.1 队伍专职不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受限
        4.2.2 合成作战成效欠佳,难以握指成拳
    4.3 跨界系统兼容性差,技术更新慢应用率低
        4.3.1 系统壁垒林立,跨界融合受限
        4.3.2 打防技术应用的滞后性凸显
    4.4 内外部资源融合难,研判效能低下
        4.4.1 资源融合度有限,难以满足实战需求
        4.4.2 网络虚拟性给侦查研判造成极大困难
    4.5 重打击轻防范治理,导致久治不绝
        4.5.1 以打促防成效有限,事前防范见效慢
        4.5.2 有限力量深陷破案打击之中疲于应付
    4.6 跨区域协作配合难,影响打防成效
        4.6.1 不同地区公安机关之间协作存在障碍
        4.6.2 涉境外案件侦办屡屡受限困难重重
    4.7 考核奖惩机制缺位,无法激发潜力
        4.7.1 内部激励不足,积极性不高
        4.7.2 外部约束乏力,参与度较低
5 优化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的对策建议
    5.1 突破传统侦查理念束缚,以合成作战理念服务侦查实战
    5.2 建设完善专业队伍专业力量,创新打法改变传统模式
    5.3 以快制快以专业对职业,提升打击犯罪的科技参与度
    5.4 实现内外部资源深度融合,提升研判效能服务实战需要
    5.5 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运作,实现中心打防效能最优化
    5.6 加强区域协作打破地域限制,落实打击犯罪新机制
    5.7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配套保障机制激发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侦查思维应对新型犯罪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引言
1 侦查思维概述
    1.1 思维与侦查思维
        1.1.1 侦查思维的概念
        1.1.2 侦查思维的特点
        1.1.2.1 侦查思维的回溯性
        1.1.2.2 侦查思维的对抗性
        1.1.2.3 侦查思维的多元性
        1.1.2.4 侦查思维的创造性
        1.1.3 侦查思维的功能
        1.1.3.1 侦查思维有助于认识和分析案情
        1.1.3.2 侦查思维有助于确定侦查方向
        1.1.3.3 侦查思维有助于选择侦查途径和侦查方法
    1.2 侦查思维过程
        1.2.1 侦查思维系统
        1.2.1.1 侦查思维主体
        1.2.1.2 侦查思维客体
        1.2.1.3 侦查思维方式和工具
        1.2.2 侦查思维的具体运动形式
        1.2.2.1 思维运动的层次性
        1.2.2.2 思维运动的顺序性
    1.3 侦查思维要素
        1.3.1 侦查思维五要素
        1.3.2 侦查思维要素与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的关系
    1.4 侦查思维的外在表现
2 新型犯罪对侦查思维造成的困境
    2.1 新型犯罪的概念
        2.1.1 新型犯罪的内涵与外延
        2.1.2 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2 新型犯罪的特点及危害
        2.2.1 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新型犯罪之特点
        2.2.1.1 作案手段:传统犯罪借助网络平台异化
        2.2.1.2 作案方式:非接触式犯罪,隐蔽性增强
        2.2.1.3 作案时空:犯罪时空的交叉模糊性
        2.2.1.4 作案工具:高科技、智能化的作案工具
        2.2.2 新型犯罪的危害性
        2.2.2.1 宏观层面:社会的风险性因素增加
        2.2.2.2 中观层面:犯罪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2.2.2.3 微观层面:侦查打击难度增大
    2.3 侦查思维困境的表现
        2.3.1 时间要素之困境
        2.3.1.1 犯罪线索的隐蔽性及发现的滞后性
        2.3.1.2 犯罪主体针对时间要素进行反侦查
        2.3.2 空间困境之要素
        2.3.2.1 现场勘查理论在虚拟空间的不适应性
        2.3.2.2 情报孤岛不利于打击跨区域犯罪
        2.3.2.3 非接触式犯罪割裂了犯罪的空间因果关系
        2.3.3 人的要素之困境
        2.3.3.1 犯罪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导致犯罪能力提升
        2.3.3.2 犯罪的产业化造成犯罪主体之间关系的模糊性
        2.3.3.3 侦查人员对侦查经验或信息化手段存在依赖性
        2.3.4 物的要素之困境
        2.3.4.1 犯罪工具的智能性增加了侦查难度
        2.3.4.2 犯罪证据的数字化带来取证新问题
        2.3.4.3 多元化销赃方式给控赃追赃带来压力
        2.3.5 事的要素之困境
        2.3.5.1 侦查人员对侵犯法益和案件性质的认识易有偏差
        2.3.5.2 侦查程序的设置不利于犯罪的打击治理
        2.3.5.3 犯罪的快速变化导致侦查与犯罪对抗加剧
3 侦查思维对于新型犯罪的因应之策
    3.1 侦查思维的起点:正确分析和处理案件信息
        3.1.1 由“物质”思维向“数据”思维转变
        3.1.2 应用智能化的新型思维工具
        3.1.3 提升侦查人员情报获取与分析能力
    3.2 侦查思维的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犯罪规律
        3.2.1 由“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变
        3.2.2 发散性思考犯罪行为轨迹与犯罪链条
        3.2.3 以经验和科技二元融合机制克服思维定势
    3.3 侦查思维的方式: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
        3.3.1 溯因思维方式和预见思维方式的结合
        3.3.2 因果思维方式向相关思维方式的迁移
        3.3.3 历史思维方式同逻辑思维方式的统一
        3.3.4 局部思维方式到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变
        3.3.5 博弈思维方式与合作思维方式的优化
    3.4 侦查思维的结果:正确提炼和塑造侦查理念
        3.4.1 数据侦查模式下的主动型侦查理念
        3.4.2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化侦查理念
        3.4.3 风险社会情境中的合作型侦查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经济诈骗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应与突破:构建网络诈骗犯罪刑法规制新体系[J]. 黄伟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D]. 吕恒姗. 西北政法大学, 2021
  • [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N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D]. 张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防范电信诈骗视角下M银行账户风险管理研究[D]. 郭若蓓.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大庆市防治电信诈骗的对策研究[D]. 张青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6]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 田蓉.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P2P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肖明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8]传统盗抢骗“小案”侦查研究[D]. 陈雨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9]地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行机制研究[D]. 高新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10]侦查思维应对新型犯罪的困境与出路[D]. 谢泽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经济欺诈活动的新特点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