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1)在《突变型p53对ALV-J复制与致瘤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是一种来自内源性与外源性的重组病毒,主要诱发髓细胞瘤和血管瘤,使鸡群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及高死亡率。p53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抑癌基因,负责调控机体稳态。但p53发生突变时,其抑癌作用丧失,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化,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本实验室在进行ALV-J致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p53基因突变是引起J亚群禽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细胞和雏鸡在感染ALV-J后,p53基因的转录水平会出现异常升高且突变率达60%以上。本实验室选取了p53的高突变位点区构建质粒并转染至DF-1细胞,发现C末端1011-1025位碱基缺失的p53基因能够通过激活其他癌基因(p21、bcl-2、p27、c-myc)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凋亡以促进ALV-J复制。但是面对复杂的机体内部环境,突变型p53在体内是否也具有促进ALV-J复制的能力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择SPF鸡的种蛋,于鸡胚3日龄时经卵黄囊分别注射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p53重组慢病毒构建转基因鸡模型。利用活体GFP荧光信号成像分析、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证实,wtp53及mtp53在鸡体内均处于持续过表达状态,表达部位主要集中于脑、心脏、肝脏、肾脏,且ALV-J感染成功。为了探究p53突变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本研究对过表达wtp53和mtp53鸡的体重、免疫器官指数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和wtp53组,mtp53过表达明显抑制了鸡增重及脾脏、胸腺、法氏囊免疫器官的发育,导致血清中IL-2、IL-8、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出现降低(P<0.05)。荧光定量分析心脏和肾脏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发现mtp5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诱导了c-myc、bcl-2、p21、p27的高表达(P<0.001)。为了进一步解释p53突变影响ALV-J复制、发挥致瘤作用的具体机制,对注射了wtp53和mtp53慢病毒的16日龄鸡胚的尿囊腔接种ALV-J。结果发现mtp53过表达促进了ALV-J感染鸡泄殖腔排毒量的持续升高;5w后,mtp53过表达鸡的病毒血症数值明显高于wtp53过表达鸡。在鸡10日龄、30日龄、60日龄、90日龄时定期剖杀,结果显示在感染ALV-J情况下,相较于对照组和wtp53组,mtp53过表达明显抑制了鸡增重及脾脏、胸腺免疫器官的发育,且自30日龄起,mtp53过表达抑制IL-2、IL-8、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90日龄最为明显(P<0.001)。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tp53过表达显着促进了ALV-J复制(P<0.001);病理组织学结果也证实,mtp53过表达增强了ALV-J的致瘤作用,在肝脏、肾脏、法氏囊、脑等器官内造成明显肿瘤病变,并提前了肿瘤的发生时间。荧光定量分析感染ALV-J鸡心脏和肾脏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鸡日龄增加和病毒增殖能力的增强,mtp53促进了c-myc、bcl-2、p21、p27的表达(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wtp53组,mtp53组明显抑制脾细胞凋亡,降低约10%左右。综上所述,鸡体内mtp53过表达提高ALV-J感染鸡的泄殖腔排毒及病毒血症,显着促进ALV-J在鸡体内的复制,增强ALV-J致病性。mtp53通过抑制免疫器官发育,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诱导肿瘤相关基因c-myc、bcl-2、p21、p27的表达,抑制脾细胞凋亡,促进ALV-J的致瘤作用。p53基因突变及过表达在ALV-J感染致瘤中发挥关键作用,为ALV-J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王正想[2](2021)在《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进展迅速,易出现血液和淋巴结转移。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任何其他肿瘤性疾病不同,对于原发性或转移性黑素瘤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对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晚期恶性黑素瘤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生物标记物来检测和治疗该疾病。因此,进一步研究恶性黑素瘤的病因和及其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成为提高恶性黑素瘤的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关键。KAI 1是在人类染色体11p11.2上发现的一种能够抑制肿瘤转移的抑癌基因,KAI 1也称为CD82,是一种属于四跨膜蛋白超家族的Ⅲ型成员跨膜蛋白。四跨膜蛋白的特征是四跨膜区域,由四个到六个保守性良好的细胞外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大概两个到三个二硫键,细胞外环中的Cys-Cys-Gly基序和跨膜域中的极性残基。在生物学上四跨膜蛋白与许多细胞水平的病变有关,如:病毒侵袭,突触形成和免疫反应。有研究证实,KAI 1通过调节细胞粘附及融合,抑制细胞运动和增殖等多种机制来抑制肿瘤转移。KAI 1的这些抑制机制和功能通过与细胞粘附分子和其他四跨膜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膜的结构来实现的。KAI 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普遍表达,其mRNA在肺,肝,胎盘,脾脏和肾脏中较高,在骨骼肌,胰腺,胸腺也有中度表达。在肿瘤发展过程中p53可以通过启动子中的共有结合序列下调KAI 1的表达,并且已经在卵巢癌,胃癌,脑癌,子宫癌中检测到该基因表达水平降低。KAI 1还可以减弱表皮生长因子(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肺癌中,KAI1还可以通过上调mi R-203和直接下调FZD2抑制Wnt信号通路来抑制肺癌转移。因此,KAI 1可能是一个肿瘤临床诊治新的靶点,但目前关于KAI 1在恶性黑素瘤中的异常表达尚缺乏详实的实验依据。Micro RNA(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约22个核苷酸),在调节下游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NA主要通过与下游靶基因mRNA的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调节下游靶基因表达,进一步抑制蛋白质合成。人类近50%的miRNAs位于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区域或染色体的脆弱位点,miRNAs被认为是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在各种类型的肿瘤中,miRNAs既可作为癌基因也可作为抑癌基因,分别称为癌基因mi R和抑癌基因mi R。近年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miRNAs成为诊断肿瘤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成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热点。但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且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及机制尚未阐明。为此,本研究通过miRNA生物信息方法预测与KAI 1基因相关的miRNAs,发现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的关系密切,因此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是本课题研究一个重点。为进一步明确miRNA与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中miRNA-633的表达,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了人恶性黑素瘤组织miRNAs的表达。最后,本课题采用体外恶性黑素瘤细胞实验,以期明确miRNA-633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本课题深入研究miRNA-633与KAI 1靶向调控关系,进一步阐明miRNA-633或KAI基因在恶性黑素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miRNA-633或KAI 1成为恶性黑素瘤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最终阐明恶性黑素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预测与KAI 1相关的miRNAs并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使用Target Scan,mi Randa及Starbase查找可能与KAI 1相关的miRNAs,预测miRNA-633与KAI 1的3’-UTR的结合区域。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转染B16与A375细胞,检测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的有效性。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 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分别转染构建好的KAI 1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3’UTR区。应用构建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用real time-PCR实验检测KAI 1 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blot法检测KAI蛋白的表达变化。2.研究miRNA-633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探讨其调控KAI 1表达的作用分子机制。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inhibitor及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后不同时间点(0,24h,48h,72h),采用MTT法检测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在不同时间点(0,24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于相同时间点(24h),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预测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相关的miRNAs通过生物信息方法预测,结果发现与KAI1调控相关的miRNAs有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共6个,miRNA-633存在与KAI 1 3’UTR区结合序列(Fig.1-3)。并且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与癌旁中表达的差异性最大。为了检验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的转染效率,我们分别在细胞株B16和A375中转染了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实验结果显示,miRNA-633在两种细胞中的抑制和表达是成功的。为了进一步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 13’-UTR区,并通过与KAI13’-UTR结合的方式来调节KAI 1基因的表达。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共转染KAI的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发现,与KAI1(WT)载体共转染后,miRNA-633mimics组与miRNA-NC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而与KAI1(MUT)转染后两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差别,进一步说明miRNA-633能与KAI 1 3’-UTR区发生结合。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我们使用miRNA-mimics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48小时后,结果发现两种细胞系中miRNA-633表达显着升高,与之相反KAI 1蛋白水平均降低,进一步说明miRNA-633通过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下调了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2.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应用构建miRNA-633的inhibitor及其相应的对照组(miRNA-NC),转染B16和A375细胞,MTT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用transwell系统分析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细胞的侵袭,结果表明miRNA-633 inhibitor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的侵袭。划痕实验结果表明,miRNA-633inhibitor抑制了B16和A375细胞的迁移。结论:1.从预测结果分析得出,与KAI 1相关的上游miRNA包括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最大,结合预实验及文献复习,因此我们选取miRNA-633作为研究对象,检测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具有重要意义。2.本课题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了miRNA-633可以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并调控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3.miRNA-633 inhibitor可以通过调节KAI 1的表达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该研究的发现为恶性黑素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并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方向。

魏敏[3](2021)在《阿克替苷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构建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研究阿克替苷对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0.2ml)、阿克替苷低、中、高剂量组(40mg/kg、80mg/kg、160mg/kg)和阳性对照组(顺铂2mg/kg),所有小鼠均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每周连续给药5天,共用药2周。2.给药期间动态观察并记录各组肝癌小鼠精神状态、自主活动、进食、饮水及毛发变化等一般状况,同时测量各组肝癌小鼠体质量和肿瘤体积,计算给药前后体质量变化及相对肿瘤增殖率。3.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各组肝癌小鼠,解剖瘤块,称重并计算瘤重抑制率。4.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荷瘤小鼠肝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5.通过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肝癌组织中p38 MAPK、p-p38 MAPK、p53、c-Myc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状况比较: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肝癌小鼠优于生理盐水组。2.体质量变化比较:结束给药后,各组肝癌小鼠的体质量均较给药前增加。其中,尤以生理盐水组肝癌小鼠体质量增加最多,为(5.00±1.05)g,与中、高剂量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3.瘤重抑制率比较:顺铂组抑瘤率最高:57.46%,其次为高、中剂量阿克替苷组,分别为:56.84%、47.06%,三者抑瘤率均>30%,并经统计学处理后,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4.肿瘤生长曲线比较:随着阿克替苷给药剂量增加,H22肝癌小鼠皮下瘤体积增长逐渐减缓,当阿克替苷剂量为160mg/kg时,肿瘤抑制作用最明显。5.末次给药后相对肿瘤增殖率T/C(%)比较:低、中、高剂量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依次为:68.31%、31.93%、29.68%、27.97%,其中低剂量组T/C(%)>40%,肿瘤抑制作用无效。其余3组肝癌小鼠T/C(%)均<40%,并经统计学处理后,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6.病理形态学比较:生理盐水组肿瘤细胞分裂旺盛,大小不一,紧密排列,胞核深染且显着增大,胞核呈各种畸形改变,此外,还可于镜下见到病理性核分裂像等恶性肿瘤征象。其余用药组肿瘤细胞形态与生理盐水组大体一致,但可见肿瘤细胞密度逐渐降低,且坏死数量增多,尤以顺铂组明显,部分视野下可见大片肿瘤细胞坏死。7.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比较: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阿克替苷可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加p38 MAPK、p-p38MAPK和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H-SCORE,同时降低c-Myc蛋白的H-SCORE(P<0.05),其中以高剂量组最为显着(P<0.01),且与顺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8.RT-PCR定量结果比较: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阿克替苷可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加p38 MAPK、p53 m 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降低c-Myc m RNA的表达(P<0.05),其中尤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且与顺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阿克替苷可抑制H22肝癌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2.阿克替苷可通过上调H22荷瘤小鼠肝癌组织中p53表达,降低c-Myc表达而发挥抑瘤作用,其具体分子机制可能与阿克替苷介导的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相关。

刘婕婷[4](2021)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而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又是胶质瘤中最高发的类型。70%-80%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程介于3-6个月,其5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局部精准放疗+术后靶基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肿瘤高度的增殖能力、浸润性生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早期耐受、微血管增生以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基因型的差异,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2016年WHO已将IDH突变、1p/19q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更精确地用于胶质瘤的分级分类中,因此,胶质瘤基因标记物的研究为细化其分子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选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预后标记物,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筛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探索影响胶质瘤细胞生存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主要数据库,获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软件(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对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发表时间和期刊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对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和地区及关键词生成合作网络图和聚类网络图,整理差异表达基因的HR值及95%CI。(2)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得到GBM患者样本的表型信息、基因表达、生存数据,从GTEx(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筛选正常样本的表型信息和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标准化。从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库下载693和325数据集中患者信息。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方法筛选GBM患者预后相关基因,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is index,PI),创建K-M(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ROC(the 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PI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比较预后指数与其他临床因素的预后价值。利用GO(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预后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和ROC曲线分析,将在TCGA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在CGGA_325和CGGA_693数据集中验证。(3)实验室检测: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表达量;沉默A172胶质瘤细胞株的FN1、HSPA5基因;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别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Bax、Bcl-2、MMP9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随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和OS(Overall Survival),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基因差异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和热点:最终纳入1771篇文献,中文123篇,中文研究数量不到外文的1/10。26个省市的116个机构参与了中文文献研究,18个国家的611个机构参与了外文文献研究,省份、国家和机构之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文文献239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别,外文文献2963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别。中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基于细胞和组织共同关注的有2-HG、CD133、CXCR4、Vimentin、Nestin等。外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组织关注的有271个,细胞关注的有87个,基于数据库的生信关注有900个。细胞、组织和生信共同关注的有VEGF、TGFBI、CD44、COL1A2、COL3A1等。同时,外文文献关注的微小RNA有310个。中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Fas/Fas L信号通路。外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Akt/ERK信号通路、Akt/Fox M1信号通路、ATM/Chk2/p53信号通路、CDK4/6-RB信号通路等。(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按阈值模型,差异表达的基因保留了581个。其中138个高表达,443个低表达,最终筛选出20个m RNAs。其中16个m RNAs(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为原癌基因,HRs为1.230~2.039,4个m RNAs为抑癌基因(RPS19、EIF3L、EIF4A2、FDPS),HRs为0.789~0.552。PI的HR为2.653(95%CI 1.976-4.122)(P<0.05)。PI的K-M曲线结果显示,3年和5年的AUC分别为0.824和0.820。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8个生物学过程,分别是细胞粘附分子锚定、分子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钙粘蛋白结合、翻译起始因子活性、翻译因子活性RNA结合和未折叠蛋白结合。TCGA筛选的20个m RNAs在CGGA的单变量Cox结果表明,4个基因(MTPN、RTN4、MAP1LC3A和DKK3)与OS的相关性不显着,7个基因(LY6E、FLII、PLD3、EIF4A2、RNF10、RPS19和NDUFB2)仅在CGGA_325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9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SCG5、SERPINE2、FDPS和GRN)在CGGA_693和CGGA_325中对预后均具有预测效应。SCG5和SERPINE2在CGGA和TCGA中表现出相反的作用,7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在TCGA和CGGA之间表现出相同的效应(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20个m RNAs在CGGA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其他临床混杂因素,PI仍然是关键预后预测因子。(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q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WHO分级的升高,m 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P<0.05),随着WHO分级的升高,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A172细胞株中,与sh FN1-NC(negative control)组和sh HSPA5-NC组相比,sh FN1组、sh HSPA5组细胞24h、48h和72h的增殖率显着降低(P<0.05)、48h的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48h的迁移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Bax、Ecadherin m RN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cl-2和MMP9的m RN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sh FN1-NC组和sh HSPA5-NC组细胞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影响GBM患者PF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组患者PF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和TAGLN2的表达对GBM患者PFS具有独立影响。影响GBM患者O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GRN、TAGLN2表达对GBM患者OS具有独立影响(P<0.05)。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外文文献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中外文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国家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文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外文研究主题比较集中,但均有拓展的空间,在开展基因标记物组织和细胞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基因标记物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20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分别为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RPS19、EIF3L、EIF4A2、FDPS。主要参与细胞粘附分子结合、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生物学功能,涉及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机制,由其建立的PI预测模型既可有效地预测TCGA中GBM的发病风险,也可预测中国GBM患者的发病风险。(3)20个基因中,在TCGA和CGGA数据库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且对GBM表现出相同效应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其中TTYH3、TAGLN2、FN1、HSPA5、GRN为原癌基因,EI3L、FDPS为抑癌基因。这7个基因是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4)FN1、GRN、HSPA5、TTYH3、TAGLN2在胶质瘤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FN1、HSPA5的高表达,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转移,影响其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胶质瘤的进展。(5)FN1、HSPA5、TAGLN2、GRN的高表达,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双重标记物,为临床诊疗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常早上[5](2019)在《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百草枯(PQ)能促进脑组织细胞衰老,从而导致帕金森病。并且,PQ诱发心力衰竭和氧化损伤,但PQ是否以及如何诱导心脏衰老仍不清楚。在此,我们报道PQ诱导心肌细胞株H9c2氧化损伤以及细胞衰老相关表型,PQ体内诱导与心脏衰老相关的心室重塑和功能障碍表型。此外,PQ在体内和体外都抑制长寿因子FoxO3的活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原因,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因此,探索心脏衰老及靶向干预疗法,是目前衰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H2O2诱导心肌细胞衰老,以及自然年轻鼠(3月龄)、自然衰老鼠(24月龄)、全身敲除FoxO3年轻鼠(3月龄)和全身敲除FoxO3年老鼠(23月龄),探索FoxO3在心脏衰老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涉及的机制。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深入阐明介导心脏衰老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寻找缓解心肌氧化损伤,以及有效干预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方法:(一):(1)利用q PCR、WB,检测PQ对FoxO3 mRNA和总蛋白的影响,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通过si RNA干扰FoxO3,使用DCH2DCF检测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JC-1染色检测H9c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FITC-PI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3)通过慢病毒系统筛选并建立H9c2细胞的FoxO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sh FoxO3),对照组(sh NC)。WB检测PQ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过氧化氢酶Catalase,衰老标记物p53,p16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影响。(二):(1)构建心脏特异性敲除靶基因的小鼠(FoxO3-/-),标记为CKO,动物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注射PBS,WT组注射PQ和CKO组注射PQ,每周一次,连续四周。利用q PCR、WB,检测PQ对心脏组织FoxO3 mRNA和蛋白的影响,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PQ对FoxO3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影响。(2)DHE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心脏组织内ROS含量,MDA检测心脏组织脂质氧化程度。利用TUNEL染色技术,分析小鼠心脏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8-OHd G的变化。WB检测SOD2、Catalase、p53、p16、p21,p27和Bax/Bcl2蛋白的变化。(3)构建过表达载体SOD2、Catalase,转染H9c2细胞,以及Ch IP-PCR证明FoxO3与小鼠心脏SOD2、Catalase启动子结合。构建FoxO3及Catalase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AAV9),分析心脏过表达FoxO3、Catalase缓解PQ诱导的氧化损伤。(三):(1)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使用WB,检测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对FoxO3蛋白的影响,以及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FoxO3,使用DCH2DCF检测衰老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3)通过慢病毒系统筛选并建立H9c2细胞的FoxO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sh FoxO3),对照组(sh NC),WB检测衰老H9c2细胞SOD2,衰老标记物p53、p16、p21、p27,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Bax/Bcl2的变化以及q PCR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的变化。(四):(1)构建全身敲除靶基因FoxO3的小鼠(FoxO3-/-),标记为EKO,并且在蛋白水平验证FoxO3敲除效率。动物实验分为四组,WT年轻(3月龄)、WT年老(24月龄)、EKO年轻(3月龄)和EKO年老(23月龄)鼠,使用q PCR、WB,检测自然老年鼠中FoxO3mRNA和蛋白的变化,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自然衰老对FoxO3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影响。(2)q PCR检测衰老相关分泌因子SASP变化:TNFα、MMP3、IL-8、IL-6和IL-1β。检测自然衰老和EKO老年鼠线粒体拷贝数变化CoxΙ/β-globion,Cytb/H19,PGC1α和线粒体中ATP含量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形态的变化。(3)WT年轻、WT年老、EKO年轻和EKO年老鼠,免疫荧光检测γH2AX和Lamin B的变化。(4)WB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16、p21,p27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Bax/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B,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变化以及p-m TOR、P-AMPK、P-Erk,P-MAPK蛋白和P-IκB的变化。(5)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分析WT年轻、WT年老、EKO年轻和EKO年老鼠差异性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并且在mRNA水平验证能量代谢靶基因Myh7、Aldob、Mapk9、ACADSB、PTGES3、HADHB、Tcf7L2,NADK2的变化。结果:(一):(1)PQ诱导显着抑制FoxO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Akt/FoxO3活性。(2)PQ诱导H9c2细胞ROS积累,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抑制细胞周期,促使细胞衰老,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以上表型。(二):(1)PQ诱导小鼠心脏心室重构,WGA表明PQ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上调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小鼠心脏组织内积累ROS,促进脂质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心脏特异性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上述表型。(2)过表达SOD2、Catalase,显着促使细胞增殖,抑制PQ诱导的细胞凋亡。Ch IP-PCR证明FoxO3结合SOD2,Catalase启动子区域,正向调控SOD2和Catalase的表达。心脏过表达FoxO3和Catalase,表明FoxO3、Catalase缓解PQ诱导的心室重构。(三):(1)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显着抑制FoxO3蛋白的表达,和Akt/FoxO3活化。(2)WB证明si RNA有效的沉默FoxO3,H2O2诱导H9c2细胞ROS积累,细胞凋亡,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以上表型。(四):(1)自然衰老降低FoxO3 mRNA和蛋白在小鼠心脏组织的表达,抑制Akt/FoxO3通路的活化。(2)SASP结果表明,自然衰老上调TNFα,MMP3,IL-6和IL-1β细胞因子,敲除FoxO3,促使IL-6和IL-1β的表达,抑制TNFα的表达。(3)衰老心脏组织抑制能量代谢,破坏线粒体形态和结构。全身敲除FoxO3进一步导致线粒体结构紊乱.(4)衰老心脏组织促使γH2AX表达,抑制Lamin B表达,EKO老年鼠进一步促使γH2AX表达,下调Lamin B表达。(5)WT年轻鼠、WT年老鼠、EKO年轻鼠,EKO年老鼠,高通量测序表明有37个差异性基因是重叠的,通过Go和KEGG分析表明,37个差异性基因主要集中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途径。ACADSB和PTGES3作为靶基因进一步研究。结论:(1)PQ和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表型,抑制增殖,促进凋亡,β-gal活性增加,以及p53,p16蛋白表达。体内实验表明FoxO3敲除加剧PQ诱导和自然衰老的心肌肥厚、纤维化、凋亡、氧化损伤。(2)体内实验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验证FoxO3与心脏Cat和SOD2基因启动子结合,过表达Cat或SOD2可缓解PQ诱导的FoxO3敲除的心肌细胞衰老表型。FoxO3和Cat在心脏中的过表达显着抑制了PQ诱导的心脏损伤和与衰老相关的表型。(3)FoxO3参与到m TOR、AMPK,自噬通路,共同调控衰老过程,高通量测序再次证明FoxO3主要参与到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从而调控哺乳动物的心脏衰老过程。

刘刚[6](2019)在《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青少年较为常见,它影响快速增殖的骨骼。数据统计显示,每年估计全球有400万人发病。过去的十年中,手术结合化疗等手段,能较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的生长和浸润。目前尽管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但骨肉瘤的复发、转移和化疗耐受等仍然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50%至70%,局部复发约占患者的10%,生存率低。骨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复发、转移,因此,目前需寻找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方法,找出驱动骨肉瘤恶化、复发和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识别与预后相关的分子治疗靶点,以改善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基础研究中,microRNA(miRNA)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探索热点。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身体正常功能的维系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应激反应和发育等。在机体许多类型肿瘤的发生、侵润和转移中,miRNA的调节发生异常,如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等。在microRNA中,尤其miR-34a,被公认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miR-34a有许多靶基因,如p53、Eag1、Wnt和Notch,这些靶基因科以在骨肉瘤中调节多种细胞功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激酶家族,它将信号从外界传递到细胞内,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而在介导MAPK去磷酸化的酶中,最为重要的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称为双特异性蛋白白磷酸酶(DUSPs),其中DUSP1参与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过渡和细胞的凋亡的调节。有研究表明,miR-101作用DUSP1,影响索拉非尼处理下的的TGF-β分泌。抑制miR-940,促进DUSP1的表达,减弱JNK介导的肺癌细胞凋亡。然而,在骨肉瘤中,miR-34a在DUSP1上的调节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旨在揭示miR-34a和DUSP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凋亡等作用,及其对相关效应蛋白的影响,阐述其分子机制。了解miRNA对于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有助于筛选出新的与分子预后有关的治疗靶点,为研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及临床骨肉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应用pre-miR-34a、anti-miR-34a和阴性对照,过度表达和降低表达miR-34a,探索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相关作用。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Tra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34a对DUSP1的表达调控,探讨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miR-34a使骨肉瘤细胞停滞在G0/G1期,减少S期的比例,显着地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同时,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抑制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使细胞的凋亡增加六倍,抑制百分之八十的细胞的粘附。相反地,在U-20S细胞中转染anti-miR-34a,降低miR-34a的表达,可使细胞在G0/G1期比例减少,增加S期的比例,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粘附。在骨肉瘤中,双特异性磷酸化酶1(DUSP1)是miR-34a的直接靶基因,在MG63细胞中高表达DUSP1,使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比例下降,增加了 S期细胞比例,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增强了细胞的粘附能力。然而,在U-20S细胞中抑制DUSP1的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能力。miR-34a负调控DUSP1,提高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和E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于G0/G1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提高E-钙黏蛋白的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研究结论]miR-34a在骨肉瘤中,通过直接靶向作用DUSP1,抑制DUSP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细胞迁移,抑制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陈钶[7](2019)在《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每年无论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均占了全球肝癌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肝癌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各种分子机制异常改变的复杂疾病。虽然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肝癌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寻找能够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NCoA6是诸多核激素受体和重要转录因子基因活化所必须的一种多功能的共激活因子,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创伤愈合以及维持能量平衡等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NCoA6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众多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但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具体作用仍不明确。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检测NCoA6在肝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详细阐述NCoA6在肝癌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如前所述,手术仍是目前肝癌综合治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被认为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两大方向之一。近些年来腹腔镜肝脏手术发展迅猛。但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往往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这类患者易出血、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若肿瘤位于右肝需行右半肝切除,对这类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肝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而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因肝细胞性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将病例分为腹腔镜和开腹右半肝切除组,并使用倾向性指数配对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间围手术期临床病理指标、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肿瘤远期根治效果等,以探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手术经验、安全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第一节: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Oncomine和TGCA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运用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CoA6在肝癌细胞株以及临床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NCoA6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物学分析发现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显着升高,并且与患者预后有显着相关性。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NCoA6在肝癌细胞株和临床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对103例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NCoA6的高表达与患者的肝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04)。结合患者的随访数据,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发现NCoA6表达高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表达较低的患者(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NCoA6为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CoA6在肝癌细胞系以及患者肿瘤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第二节: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转染小干扰RNA和感染慢病毒构建NCoA6敲减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EdU、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凋亡试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并结合Western blot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观察和分析NCoA6对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等能力的影响。结果:敲减NCoA6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株Huh7和HCC-LM3的增殖,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改变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但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无影响,不改变EMT特征蛋白的表达。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发现敲减NCoA6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NCoA6参与调控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但对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第三节: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NCoA6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经qR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可靠后,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挑选可能受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这些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我们发现NCoA6可能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肝癌的发生发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两条通路相关蛋白,结果发现敲减NCoA6可以抑制这些通路的活性。结论: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周期进程,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第二部分: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普外科于2007年5月至2019年2月因肝细胞性肝癌行标准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基于年龄、性别、术前治疗、肿瘤大小和个数的1:1倾向性得分用来配对两组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分别对比两组间在配对前和配对后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共131例因肝细胞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腹腔镜组51例,开腹组80例。腹腔镜组中转开腹8例,中转开腹率15.7%;总体术后并发症率19.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倾向性得分配对后,两组各44例纳入本研究。两组间总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8.4±88.7 231.6±44.4 min,p=0.26)。但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显着减少[300(100-1200)500(200-2000)mL,p<0.01]。虽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8.2 29.5%,p=0.21)。腹腔镜组中位随访17(2-68)个月,开腹组中位随访15(3-103)个月。两组间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在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上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效果。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有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的结论需要在将来被设计严谨的更高质量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孙晓润,陈苹苹,林悦,张建平,王翀奎,张璇[8](2017)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很多常用抗癌方剂中药物的重要有效成分。随着中草药抗癌作用研究的深入,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目标从细胞毒药物逐渐转向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靶点药物,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因其低毒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细胞凋亡,DNA与染色体调节和多药耐药性产生等过程的主要作用靶点,这将有助于从天然黄酮类单体中寻找抗癌先导化合物,为多靶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结构改造及多聚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借鉴当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手段,揭示中草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组方依据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思路。文章最后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徐慧[9](2016)在《香菇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潜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癌症已成为全球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癌新药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策略。《科学》、《自然》和《细胞》都相继设专刊报道多糖链是继蛋白质、核酸后的第三条重要的生命信息分子链,在细胞内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各种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分化、细胞粘附和识别、细胞间的通讯、细胞感染等。尤其,多糖因具有复杂的结构而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因此备受关注。由此,多糖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已成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第三大里程碑。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物体都能合成和代谢多糖大分子,因此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香菇多糖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并与其分子量、链构象等密切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香菇多糖在水中呈现三螺旋构象,抗肿瘤活性显着依赖于三螺旋结构。而且,香菇多糖作为抗癌药物在日本已用于临床治疗晚期胃癌和肺癌等。由于其抗肿瘤机制尚未阐明,香菇多糖抗肿瘤药物在全球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本论文拟建立几种癌症模型,详细研究香菇多糖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并深入探讨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为香菇多糖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香菇多糖(LNT)显着抑制S-180肉瘤的生长,揭示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靶向抑癌基因p53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实现其抗肿瘤活性;(2)证明LNT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相互作用,靶向抑癌基因p53抑制HeLa细胞增殖,激活caspase依赖的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导致肿瘤生长抑制;(3)阐明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LNT都显着抑制MCF-7移植瘤的生长,同时证明本工作所用LNT试样抗肿瘤效果优于市售香菇多糖注射液;(4)揭示LNT通过肿瘤抑制基因p53和雌性激素受体ERa、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血管生成,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同时激活caspase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导MCF-7细胞凋亡; (5)体内试验证明LNT显着抑制HepG2肝癌和SCC-7鳞状细胞癌的生长,揭示LNT可能通过激活p53和caspase依赖的信号通路以及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抑制肿瘤生长。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述如下。通过NaOH水溶液浸提法从香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水溶性的p-葡聚糖(LNT); LNT为带p-(1,6)支链的p-(1,3)-D葡聚糖,且在水中呈三螺旋构象,在DMSO中呈柔顺单链构象。体内外试验证明它对S-180肉瘤的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LNT剂量为1mg/kg时,体内抑瘤率高达75%,显着高于阳性药物环磷酰胺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进一步揭示其抑制肿瘤活性的潜在机制。即LNT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活性,诱导免疫细胞浸润肿瘤微环境,激活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通路以及p53依赖的细胞增殖通路抑制S-180肿瘤生长;同时,LNT抑制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Stat 3和VEGF的表达,阻碍S-180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证明LNT与宫颈癌HeLa细胞相互作用,诱导ROS产生,抑制HeLa肿瘤细胞的增殖,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毒性。体内动物试验证明,LNT显着抑制HeLa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高达61.2%。同时,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组织化学和siRNA技术进一步揭示LNT靶向p53,促进细胞周期p21蛋白表达,从而阻断细胞分裂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LNT靶向p53上调Bax和下调Bcl-2,并激活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通路,诱导HeLa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此外,LNT下调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Stat 3和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HeLa肿瘤的生长。利用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证明LNT对雌激素受体阳性MCF-7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有显着抑制作用,而对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增殖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表明LNT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显示选择性。通过裸鼠体内移植MCF-7肿瘤试验,揭示尾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LNT都显示抗MCF-7肿瘤活性,而且与阳性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相当,表明LNT抑制MCF-7肿瘤的高效性;与阳性药物不同,LNT对机体几乎没有毒副作用,揭示其生物安全性。此外,裸鼠体内移植MCF-7肿瘤试验证明本工作所用LNT的抗肿瘤效果优于市售香菇多糖注射液,可作为抗乳腺癌候选药物用于临床。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蛋白免疫印迹法、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技术,揭示LNT体内抑制MCF-7乳腺癌的机制,即:(1)LNT与MCF-7乳腺癌细胞相互作用,诱导ROS产生,促进ERK1/2的磷酸化,阻滞细胞生长周期于G2/M期;(2)LNT靶向p53(上调p53和MDM2蛋白表达)和ERa(下调ERa蛋白表达),抑制MCF-7细胞增殖;(3)LNT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MCF-7细胞增殖;(4)LNT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MCF-7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进展;(5)LNT激活caspase依赖的信号通路,促进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通过体内外试验证明,LNT在体外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在体内显着抑制HepG2和SCC-7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63.6%和48.8%。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LNT显着上调HepG2和SCC-7肿瘤组织中的p53、Bax和caspase 3,并显着抑制PARP1的表达,揭示LNT可能通过p53和caspase依赖的信号通路抑制HepG2和SCC-7肿瘤的生长。同时,LNT抑制SCC-7肿瘤可能与它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密切相关。综上所述,香菇多糖对不同肿瘤细胞系(肉瘤S-180、人宫颈癌HeLa、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HepG2、人鳞状细胞癌SCC-7)都显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与常用的临床抗癌药物相当,且基本不显示细胞毒性。而且,香菇多糖对不同肿瘤细胞显示共同的作用机制,即靶向肿瘤抑制基因p53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导致抗肿瘤效果。本工作涉及高分子物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础医药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结果为香菇多糖抗肿瘤的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田研[10](2016)在《C-MYC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骨髓中B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浆细胞恶性肿瘤,是最常见发生于骨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目前其发病机制不清,无法治愈,尤其是临床分期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其临床治疗的可能靶点及预后判断指标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C-myc基因是MYC癌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其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密切相关。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调节细胞的恶性转化、生长及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在很多肿瘤,如淋巴瘤、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均有C-myc基因的扩增或过度表达。小鼠双微体基因(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是一种原癌基因,最初是从含有双微体的小鼠成纤维母细胞中克隆出的一个高度扩增的基因。MDM2通过激活E2F-1可以促进细胞G1期到S期的转变,通过抑制野生型P53的功能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其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软组织肉瘤、骨肉瘤和胶质瘤等,因此,靶向作用于C-myc或MDM2及其相关基因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C-myc蛋白或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的报道非常有限,联合检测C-myc蛋白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组织的表达情况,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MDM2蛋白和C-myc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和非肿瘤骨髓组织的表达情况,以期了解二者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9000三步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组织和非肿瘤骨髓组织中的C-myc蛋白及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2.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1.0软件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C-myc蛋白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7%、80.0%,在非肿瘤骨髓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20.0%,两种蛋白在非肿瘤骨髓组织及多发性骨髓瘤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my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ISS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3.在多发性骨髓瘤中,C-my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1.C-myc蛋白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高表达,其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及临床分期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2.在多发性骨髓瘤中,C-myc蛋白和MDM2蛋白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展。

二、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变型p53对ALV-J复制与致瘤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1.1.1 ALV-J病原学特点
        1.1.2 ALV-J的病毒基因组结构
        1.1.3 ALV-J理化性质
        1.1.4 ALV-J的复制过程
        1.1.5 ALV-J流行病学
        1.1.6 ALV-J的致病性
        1.1.7 ALV-J诊断方法
    1.2 p53 基因
        1.2.1 p53 基因结构
        1.2.2 p53 蛋白
        1.2.3 p53 的调控作用
        1.2.4 p53 基因突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病毒与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4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与传代培养
        2.2.2 ALV-J扩增和病毒效价测定
        2.2.3 ALV-J gp85 重组蛋白的表达鉴定与纯化
        2.2.4 gp8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5 gp85 多抗血清辛酸-硫酸铵法纯化
        2.2.6 gp85 多抗特异性的检测
        2.2.7 p53 重组慢病毒感染DF-1 细胞验证表达情况
        2.2.8 动物实验方案
        2.2.9 p53 体内过表达模型的建立
        2.2.10 ALV-J体内过表达模型的建立
        2.2.11 免疫器官指数
        2.2.12 采集全血检测细胞因子和p53 抗体水平
        2.2.13 采集棉拭子检测排毒情况
        2.2.14 采集抗凝血检测病毒血症情况
        2.2.15 病理组织学观察
        2.2.16 细胞RNA基因组提取
        2.2.17 荧光定量分析
        2.2.18 Western blot分析
        2.2.19 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
        2.2.20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LV-J效价验证
    3.2 gp85 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
        3.2.1 gp8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2.2 pET-His-gp85 原核重组蛋白的表达鉴定
        3.2.3 pET-His-gp85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3.2.4 gp85 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3.2.5 gp85 蛋白多克隆抗体IFA鉴定结果
    3.3 构建体内p53 过表达的ALV-J感染模型
        3.3.1 DF-1 细胞验证慢病毒表达情况
        3.3.2 p53 重组慢病毒和ALV-J注射鸡胚
    3.4 野生型和突变型p53 重组慢病毒对SPF鸡生长的影响
        3.4.1 p53 重组慢病毒过表达检测结果
        3.4.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检测结果
        3.4.3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3.4.4 各组织器官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
    3.5 野生型和突变型p53 在体内对ALV-J感染和致瘤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
        3.5.1 p27 抗原检测结果
        3.5.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检测结果
        3.5.3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3.5.4 组织病理学观察
        3.5.5 p53 重组慢病毒过表达检测结果
        3.5.6 各组织器官中ALV-J的复制情况
        3.5.7 各组织器官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
        3.5.8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检测结果
        3.5.9 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ALV-J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结果
4 讨论
    4.1 mtp53对ALV-J复制的影响
    4.2 mtp53在ALV-J致瘤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恶性黑素瘤中miRNAs及其与KAI 1的靶向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恶性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阿克替苷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阿克替苷对H22 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细胞株
        1.3 实验药品
        1.4 主要实验试剂
        1.5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H22 肝癌细胞培养方法
        2.2 H22 肝癌荷瘤小鼠模型构建
        2.3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
        2.4 一般状况观察
        2.5 瘤重抑制率计算
        2.6 末次给药后相对肿瘤增殖率计算
        2.7 HE染色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H22 肝癌荷瘤小鼠一般状况观察
        3.2 各组H22 肝癌荷瘤小鼠体质量变化
        3.3 各组H22 肝癌荷瘤小鼠瘤质量及抑瘤率变化
        3.4 各组H22肝癌荷瘤小鼠瘤体积及末次给药后相对肿瘤增殖率变化
        3.5 各组H22 肝癌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病理形态学改变
    4 讨论
第二部分 阿克替苷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H22 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2.2 RT-PCR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H22 小鼠肝癌组织中p38MAPK、p-p38MAPK、p53、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
        3.2 各组H22 小鼠肝癌组织中p38MAPK、p53、c-Myc mRNA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毛蕊花糖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胶质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现状
        1.1.3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
        1.1.4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2.1 了解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及标记物表达
        1.2.2 筛选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2.3 验证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3 研究内容
        1.3.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分析
        1.3.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筛选
        1.3.3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计量学
        1.4.2 生物信息学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主要统计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必要性
        2.1.2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路线图
    2.2 数据和方法
        2.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2.2 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筛选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3.2 时间分布
        2.3.3 国家和地区分布
        2.3.4 机构分布
        2.3.5 期刊分布
        2.3.6 作者分析
        2.3.7 关键词分析
        2.3.8 基因标记物表达分析
        2.3.9 基因标记物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筛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研究背景
        3.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3.1.2 生物信息学在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进展
        3.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技术路线图
    3.2 数据和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3 预后基因筛选
        3.2.4 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
        3.2.5 PI及临床混杂因素分析
        3.2.6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2.7 GO基因富集分析
        3.2.8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中的验证
        3.2.9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TCGA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与GTEx数据集中正常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2 预后相关基因分析
        3.3.3 PI构建
        3.3.4 临床因素及其与PI的协同作用
        3.3.5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3.6 GO富集分析结果
        3.3.7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的验证
        3.3.8 CGGA数据集对模型预后预测能力的验证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4.1 研究背景
        4.1.1 前言
        4.1.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验证实验技术路线图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检测
        4.2.4 Western Blot组织检测
        4.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2.6 细胞培养及传代
        4.2.7 FN1、HSPA5 沉默载体的构建
        4.2.8 qRT PCR与 Western blot实验对沉默效果的验证
        4.2.9 MTT检测
        4.2.10 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
        4.2.11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4.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检测
        4.2.13 Western blot细胞检测
        4.2.14 临床随访
        4.2.15 统计分析与处理
    4.3 结果
        4.3.1 组织实验结果
        4.3.1.1 患者基线数据
        4.3.1.2 FN1、GRN、HSPA5、TTYH3、TAGLN2 基因mRNA在各级别胶质瘤中表达
        4.3.1.3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western blot结果
        4.3.1.4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4.3.2 细胞实验结果
        4.3.2.1 FN1、HSPA5基因在细胞中沉默效果的验证
        4.3.2.2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3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2.4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4.3.2.5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4.3.2.6 FN1、HSPA5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临床随访结果
        4.3.3.1 随访对象基本信息及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4.3.3.2 影响患者PF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3 影响患者O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4 基因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项目
致谢

(5)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
    1.2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与百草枯(PQ)
    1.3 转录因子FoxO3 研究进展
    1.4 衰老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FoxO3 保护H9c2 细胞氧化应激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FoxO3 调控心脏氧化应激的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FoxO3 保护心肌细胞衰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FoxO3 保护心脏衰老机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特别鸣谢
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6)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功能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34a负调控其靶基因DUSP1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34a负调控DUSP1影响骨肉瘤细胞的效应蛋白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〇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绪论
    第一节 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生长增殖过程
    1.1 PI3K/Akt通路
    1.2 Ras/MAPK通路
    1.3 JAK-STAT通路
    1.4 Wnt-β-catenin通路
    1.5 细胞周期控制系统
2 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过程
    2.1 血管生成
    2.2 侵袭转移
        2.2.1 蛋白酶
        2.2.2 E-钙粘蛋白
        2.2.3 黏着斑激酶(FAK)
3 肿瘤细胞凋亡过程
    3.1 线粒体途径
    3.2 膜受体途径
4 DNA与染色体调节过程
    4.1 p53
    4.2 NF-κB
    4.3 HDAC
    4.4 端粒酶(Telomerase)
5 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过程
6 其他
7 展望

(9)香菇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肿瘤的治疗方法概况
    1.3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4 多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香菇多糖抑制小鼠肉瘤S-180生长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香菇多糖靶向p53抑制人宫颈癌HeLa生长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不同给药方式对香菇多糖抑制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MCF-7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香菇多糖靶向p53和雌激素受体ERa抑制人MCF-7乳腺癌生长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香菇多糖抗人HepG2肝癌和SCC-7鳞状细胞癌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目录
致谢

(10)C-MYC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图和附表清单
参考文献
综述 C-myc及MDM2对肿瘤发病机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变型p53对ALV-J复制与致瘤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张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正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阿克替苷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D]. 魏敏. 兰州大学, 2021(12)
  • [4]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D]. 刘婕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5]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常早上. 暨南大学, 2019
  • [6]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D]. 刘刚. 苏州大学, 2019(04)
  • [7]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D]. 陈钶. 浙江大学, 2019(03)
  • [8]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研究进展[J]. 孙晓润,陈苹苹,林悦,张建平,王翀奎,张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6)
  • [9]香菇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潜在机制研究[D]. 徐慧. 武汉大学, 2016(01)
  • [10]C-MYC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D]. 田研. 郑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野生型p53对纤维肉瘤端粒酶活性及Bcl-2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