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外联,对内合作,共谋发展

积极外联,对内合作,共谋发展

一、积极外联内合谋求共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家玉[1](2021)在《地方艺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基于案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闫晓燕[2](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王传剑,黄诗敬[3](2021)在《越南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南中国海政策:解析与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越南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旨所在,是坚持所谓"扞卫海洋海岛领土主权"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有机统一。南海地区是越南海洋强国建设的最关键区域,南海争端的未来走势则是其战略实施中的最重点关切。适应海洋强国战略需要的越南南海政策已经不再单纯以强硬对抗作为首选方案,而是更多强调多措并举的应对思路,目的是维持争议现状、巩固既得利益、约束和牵绊中国的行动。这种政策变化不仅会使该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也会给中国的南海维权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难点。

范春英[4](2020)在《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农民工权利维护面临着新的课题,农民工维权意识更加突出,制度化维权的意愿更加强烈,这对政治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权利维护关涉社会稳定,关涉政党认同和政治体系合法性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性群团组织,工会在引领社会治理,促进农民工权利维护方面有着特殊优势。理论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有着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现实中,以工会为代表的维权路径的制度供给能力却有待提升。如何将农民工纳入到有效的制度化维权机制,创新工会工作机制,以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工会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外联内合”机制是S省工会系统的创新工作机制,是勾连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切入点,是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制度化轨道的具体探索。机制涉及两个面向:“外联”和“内合”。“内合”是指工会系统内各层级工会、各类别工会、工会的各个部门的建设,强调内部的整合;“外联”主要指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工会系统外的资源的联系,强调对外的联合和统合。通过对S省L市和Y市进行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从“内合”、“外联”、机制整体三个层面对机制运行的机理、两市机制的各自优势、机制运行的困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机制的改进一方面需要从健全工会组织、突出工会维权主责主业等各方面强化工会系统内部的整合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农民工入会、强化工会自主性、充分发挥工会纽带作用。强化工会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工商联、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其中关键的是,工会必须立足于中国政治体系中的独特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依托政治资源,理顺多元关系。以“外联内合”机制为依托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塑造多元参与模式,构建社会治理网络,以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切实将农民工权利维护纳入有效的制度化轨道。

毕海洋[5](2019)在《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就是逐步建立满足不同供需需求的就业市场体系。它是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毕业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破解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政校协同模式、高校联盟模式、校企合作模式。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应坚定不移地走内合外联的道路,加强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完善信息化建设。

冯闻城[6](2019)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由于特殊的肢体状态或心理状态导致的困难群体。残疾人生存状况、个人发展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和国家关注侧重等一直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努力,我国已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残疾人保障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及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多元主体化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构了较为完备的残疾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伴随社会事业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的客观事实,残疾人事业的推进同样无法匹配经济发展的进程,加之社会传统观念等因素,让残疾人个体发展成为当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结构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梳理以往残疾人事业的相关研究,存在着两种固化的研究思维,其一,将残疾人事业简化为与残疾人相关的各领域的制度构想;其二,将残疾人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本文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指引,以“生活质量”到“社会质量”的转化为目标,探讨政府与残疾人群体在同一层面的互动关系,力图跳脱传统研究范式,打破对残疾人“救济”、“无用”的刻板印象。基于文献分析,对选取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访问,解读政府与残疾人群体各自的行动逻辑和表现的互动关系。在本文政府与残疾人群体的互动关系研究中,主要呈现了三组互动状态:第一,残疾人群体的诉求呈现与政府的制度回应。制度回应无法超越残疾人在生理上的限制,制度建构覆盖的人群和涉及的领域扩大但缺少个性化的深度,制度实施与制度目标偏差明显;第二,残疾人群体的利益代表与政府的职能释放。对于由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构成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对残疾人的支持并不完全以积极的态势发展,而政府由内而外打破“包办”传统进行的向残疾人组织赋权的行为,也呈现经费阻碍与过度行政化的趋势;第三,残疾人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基于认知的主动增能。残疾人本身蕴含丰富的发展潜力,但受制于个人认知障碍和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加之低水平、低覆盖面的残疾人教育现状,不利于残疾人自身潜能和价值的挖掘。最后,本研究分别从政府主导、适度干预、平等和合理性倾斜三个范式入手,提出了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重塑互动本质,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让残疾人群体参与共建社会来进行政府与残疾人群体的良性互动优化。

黎青青[7](2019)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兴起,“产教融合”相关指导文件陆续颁布,创新创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成为近年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其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上述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战略为本论文赋予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从上述背景出发,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了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产教融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在要素、主体和价值三方面的相关性;必要性则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是产教融合理念落实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需要产教融合的动力支持。并分析产教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产教融合的开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以及推动多主体共促创新创业教育。挑战主要则为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区域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内涵式建设的切入点主要有:树立产教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论文基于对四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访谈和对相关文献的总结,阐述了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成效主要有: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解兴趣加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初成规模、管理初现成效、师资队伍逐步形成、平台初步设立。问题主要存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狭隘、课程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平台缺乏、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不高。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产业发展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机制建设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借鉴了美国社区学院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并总结相关启示,主要有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重视多主体协同参与、提供全方面的支持。最后,文章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的对策和建议,具体为推动产教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完善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夏正华[8](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韩猛[9](2019)在《凤城市青城子镇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依赖于资源发展的城镇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经济衰退的问题,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这一现象受到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全球研究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辽宁省凤城市的资源型城镇——青城子镇为研究对象,对其的转型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文首先梳理了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明晰了相关的理论体系框架;结合青城子镇的现状基础,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青城子镇现状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失衡、主导产业单一、城镇内外部联系缺失、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复杂等问题,并分析了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青城子镇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研究了资源型城镇的一般转型模式以及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于光博士的理论,归纳了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四类模式,包括外引内炼、外拓内限、外联内聚、外靠内炼,接着分析了四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从而为青城子镇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结合青城子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明确的职能分工、较多的主导资源剩余量、有可利用的其他资源、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确定出适合青城子镇的转型发展模式为外联内聚式发展模式。最后,本文结合青城子镇外联内聚的发展模式,青城子转型发展通过产业优化、区域内外部协同、功能布局与产业协同、城镇空间体系布局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的建设进行落实,来实现青城子镇的转型发展,以期能为国内同类城镇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华[10](2017)在《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与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将二者系统化及交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和落地,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仅停留在口号式宣传呼吁,政府组织洽谈会或签定协议(合同)的活动,或两地建立铁路、公路、直飞航班等交通路线等层面,这是一种并不深入的泛合作活动,缺乏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紧密关系程度以及其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交通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合作共时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等方面分析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总结出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四章从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区域旅游合作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并采用德菲尔法对每一个合作因子加权赋分,形成一个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模型。第五章选择武陵山片区6个连通度不同的市(州、区)作为案例地,用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次定量测评它们之间旅游合作度的大小。第六章从武陵山片区交通与旅游的兴起、发展、演化历程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推拉、共同发展过程,交通对武陵山片区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及弹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交通互连互通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面帮助武陵源(当时分属三县的张家界林场、天子山、索峪溪)进行“三通”,张家界旅游业开始起步。1994年张家界飞机正式通航,特别是1995年底,张家界至长沙铁路连通,张家界旅游业迎来第一次腾飞。2003年张家界至吉首的二级公路开通,张家界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日渐紧密。2005年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贯通,2007年吉首至长沙高速贯通,张家界-凤凰旅游通道游客流量激增。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2013年张家界至重庆、吉首至铜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珠三角、成渝、武汉城市群大量游客流向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黄金线,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历时性分析长三角、中三角和湖南省旅游发展及合作,交通互连互通也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层面的政策相通、环境同治、责任协担,企业层面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协会和社区层面的氛围共营、分歧共商,落实到系统地分析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层次及因子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厘清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度)的目标和内涵。目标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内涵涉及对象结构和合作活动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的涉旅产业族群,中观层面的旅游业到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分析其对象系统、管理过程系统、支持系统,确定合作指标体系构建准则和思路。再次,从众多的合作指标中筛选出实用的指标因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归并出评价体系并请专家给予因子赋予权重。3.旅游地的外部通达度高,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两个旅游地之间连通度高,那么旅游合作度高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的6市(州、区)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检验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度与交通关系,开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定量测评和实证研究。一是把同处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大湘西),分别检验大湘西与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最高,大湘西与恩施合作度最低(几乎没有合作),大湘西与黔江的合作度比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略低。研究发现,铜仁与大湘西共建共用铜仁·凤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大湘西三个市(州)连通;黔江与大湘西国道、高速公路连通;恩施与大湘西截至2016年底还没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二是分别检验同处大湘西,市区地理位置呈等边三角形的张家界、吉首、怀化三者的两两旅游合作度,张家界与吉首的合作度最高,也有隶属渊源作用,吉首与怀化的合作度低,张家界与怀化的合作度更低。张家界与吉首有高等级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相连;吉首与怀化有铁路相连,截至2012年,没有高等级公路相连;张家界与怀化之间没有直通道路,必须绕道湘西州(或常德桃源)才能连通。4.交通连通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性,促进区域旅游合作,龙头旅游地在合作中起引擎作用从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倒逼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对旅游线路的旅游流量历时性影响,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类型等方面分析交通的互连互通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分析张家界旅游发展倒逼交通网络的改善,交通每一质的提升反过来促进其旅游业实现一次大跨越,同时促进其与周边市(州)旅游合作加强。其次,以历史性数据分析张家界和湘西州之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与公路总里程(km)及高速公路(k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及0.904和0.952及0.932,双尾数检验为0,均小于1%,则旅游的两个指标与交通的两个指标是显着性相关的。再次,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例分析旅游通道演化对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交通对不同地市合作效率及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5种主要类型,发现张家界对片区旅游合作有引擎作用。本研究拟在以下几点进行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本研究抛开广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区域旅游泛合作,首选区域必须满足地缘相邻,资源互补或共享,道路连通等条件,而且旅游合作中必须有政策相同,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市场共拓,形象共推等实质性活动,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反映狭义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为满分标准(赋值1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等逐层加权赋分,构建了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的体系。评价体系中用分值反映区域合作度的大小,完全一体化则合作度值为100%,完全没有合作则合作度值为0;其分值范围在0~100%,分值越大则表示合作度越高。这一点有3个创新分点:①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②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揭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从交通与旅游辩证关系,交通对长三角、湘鄂赣、湖南省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发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愈来愈紧密;交通对国家、省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发现交通连通性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交通连通性不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松散;都凸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揭示了区域外部通达度好,则区域旅游业发展好,区域内部连通度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度就高;旅游龙头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本研究选取山高谷深的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作为案例地,首先对其外部通达度和内部连通度进行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分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度。第一层次,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定量测评其与铜仁、黔江、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与铜仁道路连通度最好,旅游合作度也最高;恩施外部与重庆、武汉等通达度高,旅游业发展好,但是恩施与大湘西之间道路连通度很低,旅游合作度很低,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第二层次,定量测评大湘西中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之间旅游合作度,发现张家界与湘西州道路连通好,旅游合作度最高;张家界与怀化道路连通性差,合作度最低。张家界与湘西州和湘西州与怀化道路连通度几乎一样,但湘西州与怀化的合作度远低于张家界与湘西州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旅游龙头在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另外张家界是从湘西州剥离出去的,行政隶属渊源对合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积极外联内合谋求共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外联内合谋求共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3)越南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南中国海政策:解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综述
二 越南南海政策的现状及其主要动向
    (一)强化国内宣传,营造和巩固其南海政策及海洋侵权行为的社会基础
    (二)大肆攫取资源,加大在南海争议海域油气勘探开采和非法捕鱼力度
    (三)主动外联内合,积极借助域内外力量将南海问题推向多边和国际化
    (四)坚持软硬兼施,就南海问题对中国采取合作与斗争并用的双重策略
三 海洋强国战略下越南南海政策解析
    (一)维持争议现状,防范和应对中国的崛起与南海维权
    (二)发展海洋经济,依托南海把越南打造成为海洋富国
    (三)借力国际支持,为海洋强国战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稳定中越关系,避免损及海洋强国建设的长远发展
四 越南南海政策变化的影响及其评估
    (一)越南南海政策变化将有可能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制造障碍
    (二)越南南海政策变化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南海维权的成本和难度
    (三)越南南海政策变化将不利于中国深化与东盟国家间的战略互信

(4)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必要性分析
        1.1.2 以工会“外联内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可行性分析
        1.1.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农民工维权现状研究
        1.2.2 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研究
        1.2.3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进路
        1.3.2研究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农民工维权
        2.1.3 “外联内合”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
        2.2.2 社会治理
第3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以S省L市和Y市为例
    3.1 两市代表性分析
        3.1.1 两市相关概况
        3.1.2 两市典型特点
    3.2 两市“外联内合”机制运行现状
        3.2.1 对农民工的吸纳
        3.2.2 工会维权切入点
        3.2.3 工会维权重点
    3.3 “外联内合”机制对工会维权影响评析
        3.3.1 “内合”优势方面
        3.3.2 “外联”优势方面
        3.3.3 结论
第4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运行困境
    4.1 “内合”层面
        4.1.1 人员力量
        4.1.2 基层工会
        4.1.3 产业工会
        4.1.4 非公企业工会
    4.2 “外联”层面
        4.2.1 工会与农民工关系
        4.2.2 工会与政府关系
        4.2.3 工会与社会组织关系
        4.2.4 “外联内合”机制的形式化
第5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改进措施
    5.1 “内合”层面
        5.1.1 健全工会组织
        5.1.2 突出维权主业
    5.2 “外联”层面
        5.2.1 积极吸纳农民工
        5.2.2 强化工会自主性
        5.2.3 发挥工会纽带作用
    5.3 健全“外联内合”机制下的社会治理网络
        5.3.1 处理好条块统合关系
        5.3.2 塑造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区域性就业市场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毕业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二、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政校协同模式
    (二)高校联盟模式
    (三)校企合作模式
三、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内合外联的思维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的联系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

(6)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研究的价值理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2.1.2 社会质量理论
        2.1.3 社会互动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对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相关研究
        2.2.2 对残疾人群体人文关怀的研究
        2.2.3 对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的研究
        2.2.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中的主体变迁历程
    3.1 政府包办的救济性事业阶段(1949年—1978年)
        3.1.1 延续政府统揽:救济性事业的起步阶段
        3.1.2 纠偏政府包办:救济性事业的规范阶段
        3.1.3 恢复政府主导:救济性事业的重塑阶段
    3.2 社会参与的福利性事业阶段(1979年—2011年)
        3.2.1 “救济”向“福利”的改革:由政府包办到社会参与
        3.2.2 “福利”向“福祉”的探索:推进残疾人事业社会化进程
    3.3 共建共享的普惠性事业阶段(2012年至今)
第4章 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现状分析
    4.1 残疾人群体的诉求呈现与政府的制度回应
        4.1.1 制度回应的限制与超越限制的诉求
        4.1.2 制度的横向扩张与制度的纵向挖掘
        4.1.3 制度的理想建构与制度的实现障碍
    4.2 残疾人群体的权利代表与政府的职能释放
        4.2.1 两重群体的支持:基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分析
        4.2.2 多元主体的尝试:政府赋权的憧憬与权力实现的壁垒
    4.3 残疾人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基于认知的主动增能
        4.3.1 个人认知障碍:基于自身差别与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分析
        4.3.2 增能赋权障碍:基于残疾人人力资本的分析
第5章 政府与残疾人群体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5.1 促进政府与残疾人群体良性互动的范式
        5.1.1 政府主导范式
        5.1.2 适度干预范式
        5.1.3 平等与合理性倾斜范式
    5.2 促进政府与残疾人群体良性互动的策略
        5.2.1 理念更新:发展理念重塑互动本质
        5.2.2 互动优化: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
        5.2.3 思维转变:残疾人群体参与共建社会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说明
    附录3: 近10年重庆市主要的残疾人保障政策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7)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综述
        二、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创新创业教育
        二、产教融合
        三、中等职业学校
        四、内涵式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三螺旋理论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二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基础
    第一节 产教融合融入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产教融合融入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二、产教融合融入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切入点
        一、树立产教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体系
        三、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第三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解兴趣加深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初成规模
        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初现成效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五、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初步设立
    第二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狭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单一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缺乏
        五、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不高
    第三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产业发展脱离
        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机制建设不健全
        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第四章 国内外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职业院校创新创教育发展经验——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
        一、课程和师资有效保障
        二、组织结构健全
        三、教育模式灵活
        四、支持体系完善
    第二节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验——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组织结构完善
        二、课程设置丰富
        三、实践基地多样
        四、制度和经费保障
    第三节 对我国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启示
        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二、重视多主体协同参与
        三、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第五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路
    第一节 推动产教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的深入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二、实施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第二节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产业发展的融合
        一、构建专创交融的课程体系
        二、打造多功能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三、建设专创双能的师资队伍
    第三节 完善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一、激励机制
        二、协调机制
        三、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凤城市青城子镇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资源型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及理论
    2.1 资源型城镇发展的研究
        2.1.1 基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2.1.2 基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2.1.3 基于人口学方面的研究
        2.1.4 基于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
    2.2 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主要理论
        2.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主导产业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3 资源型城镇转型案例研究
        2.3.1 山东省枣庄市产业链条延伸转型发展
        2.3.2 吉林省辽源市产业转型分区发展路径
        2.3.3 赤峰市元宝山镇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空间格局转变
        2.3.4 陕西铜川市城市空间发展与产业转型协调策略
    2.4 案例经验借鉴及启示
        2.4.1 经验总结
        2.4.2 青城子镇转型发展启示
3 青城子镇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青城子镇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资源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镇村体系概况
        3.1.5 镇区建设概况
    3.2 青城子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产业结构失衡及主导产业单一
        3.2.2 城镇内外部联系缺失
        3.2.3 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3.2.4 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2.5 社会矛盾复杂居民社保难以维持
    3.3 青城子镇发展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3.3.1 粗放式的开发模式
        3.3.2 发展策略不当
        3.3.3 规划缺失
        3.3.4 城企二元
    3.4 青城子镇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3.4.1 资源优势促使青城子镇转型
        3.4.2 现状条件倒逼青城子镇转型
        3.4.3 可持续发展要求青城子镇转型
    3.5 本章小结
4 青城子镇的转型发展模式选择
    4.1 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发展研究
        4.1.1 转型的研究角度划分
        4.1.2 转型的产业发展类型
    4.2 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外部影响因素
        4.2.2 内部影响因素
    4.3 资源型城镇的生命周期规律分析
        4.3.1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产业及人口特征
        4.3.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特生态环境及空间特征
        4.3.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特征规律总结
    4.4 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四种模式
        4.4.1 四种模式的划分
        4.4.2 四种模式的适用城镇
    4.5 青城子镇转型发展模式的确定
        4.5.1 青城子镇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5.2 青城子镇转型发展模式的选定——外联内聚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青城子镇转型发展的策略
    5.1 产业优化发展策略
        5.1.1 改进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5.1.2 加快集群建设,扶植新兴产业
        5.1.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5.2 区域内外部协同发展
        5.2.1 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加强对外联系
        5.2.2 明确区域职能分工,错位竞争发展
        5.2.3 完善镇域交通联系,开发新型产业
    5.3 功能布局与产业协调发展
        5.3.1 青城子镇产业功能区布局结构
        5.3.2 产业选择与功能布局协同分析
    5.4 城镇空间体系布局优化
        5.4.1 镇域体系布局优化
        5.4.2 镇区体系布局优化
    5.5 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5.5.1 完善社会保障均质化建设
        5.5.2 消除社会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本选取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
        2.1.2 旅游与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1.4 交通通达性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1.1 评估的目标
        4.1.2 评估的内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
        4.4.5 指标筛选过程
        4.4.6 指标取舍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区域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积极外联内合谋求共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艺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基于案例的研究[D]. 苏家玉.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越南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南中国海政策:解析与评估[J]. 王传剑,黄诗敬. 东南亚研究, 2021(01)
  • [4]工会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外联内合”机制研究[D]. 范春英. 山东大学, 2020(10)
  • [5]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研究[J]. 毕海洋.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12)
  • [6]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研究[D]. 冯闻城.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7]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D]. 黎青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9]凤城市青城子镇转型发展研究[D]. 韩猛.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积极外联,对内合作,共谋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