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细微处见神韵——《祝福》语言细节摭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琛[1](2020)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到学科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隐性价值。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了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的方法。高中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文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今的教学,一线教师或迫于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或因教学方法不当,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将文学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模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现状亟待改善。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文学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述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依据;第二部分结合高中生文学阅读审美心理过程,对高中文学阅读教学案例从达成审美准备、引导审美体验、强化审美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案例的教学经验;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旨在为一线的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刘利锋[2](2019)在《《约翰逊博士与萨维奇先生》(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的翻译对象节选自英文着作《约翰逊博士与萨维奇先生》的第六、七章,共30000余个英文单词,属于英译汉。本书出版于1993年,是英国作家理查德·霍尔姆斯的作品。本书是一部传记作品,讲述了英国十八世纪一代文豪约翰逊博士和一位默默无闻的诗人萨维奇先生(Mr Savage)之间的友谊。整部传记语言质朴,考据严谨,生动客观地描写了两人富有传奇性的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友谊。面对丰富的内容和客观的叙述风格,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翻译。除了选择合适的理论作为基础外,好的译文还要注意处理语言细节上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结合原文和译入语的语言特点,选择了词性转换、增译、拆译、句子重组等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尽量使译文和原文风格保持一致,争取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言效果。报告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翻译任务介绍、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本报告中呈现的翻译案例分析是笔者对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和处理方法的记录,希望能为传记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案例。
尤琦[3](2019)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细读的实践研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本细读指的是运用语义分析法对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深入的感知、品读,从而探究文本的情感深度和人文内涵。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方法,它可以让教师通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从而拥有分析、探求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征、文化内涵、思维深度、审美体验的能力,形成文本细读策略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生成教学智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细读文本语言,体会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文化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本篇论文从以下三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细读的渊源与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对文本细读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提出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阅读教学的依据以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经验来源;第二部分分析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及产生原因,从而说明文本细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第三部分是针对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和产生原因,提出改善现状的策略,提供了成功实践的案例支持,这是本论文的重点。希望这一套科学性和操作性兼具的教学策略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凤楠[4](2018)在《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中研究说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散文意境深邃,情感真挚,重在抒发表现作者的情感体验、传达人生哲理。学习散文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散文的地位却得不到保障,散文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散文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文本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细致、深入的阅读,是改善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文本细读理论为指导,认真反思当前高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将文本细读的方法与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了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优秀课例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文本细读的方法合理、有效的地运用到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去,从而为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高鑫[5](2017)在《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文本解读是孙绍振多年以来奋力开拓的一大学术领域,已产生较大影响力。本文试图从他众多的文本分析案例中提炼出深层的“解读理论”,超越已有的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认知“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传统研究模式,转而在文艺理论的本体框架内思考其存在价值。首先全面阐述了孙绍振解读文本时的三大审美理念:追求审美的特殊性与唯一性、真善美的错位结构(为着叙述上的严谨,此部分也顺势包含了孙绍振“小说的错位理论”)、文学的三维结构理论。之后,结合具体的文本案例,先是在“批判与建构”、“破与立”的理论视野中,细密深入地探讨了孙绍振的宏观文类理论,继而又详细解剖了孙绍振微观细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孙绍振走上文本解读之路的“机缘所在”以及伴随而来的“话语转型”。紧接着,回顾前文并结合当前的文学研究语境,系统性地阐述了孙绍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个性及其对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建设的启示意义。经过重重梳理,本文归纳出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的三大特色:敢于批判和质疑,重视思辨和创新;聚焦“情感”密码,深于情;重“实践”——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对“创作”实践尤为关注,是“创作论型”的解读派。
苗元华[6](2016)在《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纪录片具有承载和传播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与价值,探讨如何通过纪录片创作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便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论文通过梳理中国新时期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考察各阶段纪录片的创作特点,阐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面在纪录片中的表现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论文采用个案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包括绪论、相互关联的六章内容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进行界定,说明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述评,并指出论文写作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探讨纪录片与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即纪录片具有承载、传播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民族文化能够提升纪录片的水准与接受效果,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阐明纪录片有助于挖掘、展示民族文化资源以及建构健全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第二章针对新时期每一阶段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各阶段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手法与风格,指出这些方面形成的原因并进行评价。本章最后一部分对于三个阶段纪录片的历时性演进状况加以比较,厘清不同阶段影响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于1980年代和新世纪纪录片领域出现的“民族文化热”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第三章主要研究民族文化的基本思想、伦理内涵、审美意蕴在新时期纪录片中的表现特征,从是否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于相关方面予以判断和评价,结合人类文化发展和纪录片创作的规律与特点,明确其中哪些方面值得倡导和发扬,哪些方面需要规避与防范,并指出应当对民族文化进行正确的看待、调整与转换,使之与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相互融合,以促进中国纪录片在现代文化语境下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第四章主要针对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展开探讨,从创作者的态度与立场、文化意识、娱乐诉求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创作能力等作为内因,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等方面作为外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局限了纪录片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与传播。第五章展开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研究,指出创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运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创作者应当健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包括提升自由与自觉的文化意识、构建辨析文化优劣的理性精神、扩展开放高远的文化视野以及强化面对观众与市场的传播理念。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包括以文化生态观为核心的原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等。为了增强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效果,应当合理选择和运用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注意深入探寻与发掘文化现象、增强影像的表现力、合理采用故事化策略以及发挥主持人的作用。第六章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取新时期不同阶段且分别代表主流、精英、大众文化形态的三部纪录片加以解读与阐释。通过分析在时间阶段与文化形态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部纪录片,把握每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观念、手法与特色,综合考察和辨析影响纪录片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一步了解每一时期纪录片的独特性,并探明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普遍规律。结语部分针对当前社会文化以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指出加强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亟待拓展与深化。
王烨[7](2016)在《近三十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阅读与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林教头风雪闪啊神庙》节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在1979年就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近三十年来,对《水浒传》的研究在不断前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经典回目也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选取1985-2015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研究着作为对象,从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对文本的阅读现状进行梳理;再结合入教大纲版、入教课标版和沪教版三套教材与16个课例,对文本的教学现状进行梳理;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对文本提出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建议。本文旨在为语文教师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提供文本解读和教学上的借鉴与参考,让学生从高中古典小说教学中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文学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赵亚萍[8](2012)在《细微之处见真情——中考作文指导》文中认为针对中学生中考作文粗制滥造、缺乏感染力的现象,提出真挚的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的观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是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即凭借生动的细节"一瞬传情,一目传神",赋予作品不朽的灵魂。细节描写主要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成功的细节必须遵循四个原则:真实、独特、典型、细致。而要达到以上要求,写作者必须认真关注生活,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必须注意观察,必须精心锤炼词语。
王香凤[9](2004)在《于细微处见神韵——《祝福》语言细节摭析》文中认为《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文章除了在结构安排、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外,在语言细节的运用上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用语序的变化来突出中心,用支吾语气表态度,用常见之词表深刻含义。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更深刻地反映了文章的主题。
二、于细微处见神韵——《祝福》语言细节摭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细微处见神韵——《祝福》语言细节摭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要求 |
(三)高中文学阅读教学的发展要求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文学阅读教学研究 |
(二)中学文学阅读审美教学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文学阅读实质是审美活动 |
一、文学阅读实质 |
二、接受美学理论 |
三、文学阅读中的审美能力体现 |
第二节 课标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导向 |
一、不同文体美学特质各异 |
二、文学阅读教学可层级化 |
三、审美能力培养贯穿教学 |
第二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取 |
第二节 审美初始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导入失效造成审美准备缺位 |
二、缺少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刺激 |
第三节 审美高潮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缺少对学生审美想象的牵引 |
二、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审美理解缺效 |
第四节 审美效应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写作情境创设不足 |
二、写作训练不足 |
第三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
第一节 打牢基础,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
一、切断“日常意识”,唤起审美注意 |
二、品味语言文字,促成审美感知的产生 |
第二节 重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
一、抓住意象与空白,诱导审美想象的发生 |
二、创设情境,促使情感体验的达成 |
三、多重对话,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 |
第三节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
一、捕捉灵感,书写审美体验 |
二、对比赏析,反思审美视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中文学阅读教学课例搜集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约翰逊博士与萨维奇先生》(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介绍 |
1.1 翻译背景 |
1.2 翻译源文本介绍 |
1.3 译前准备和分析 |
1.3.1 译前准备 |
1.3.2 原作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 |
1.4 翻译策略: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 |
1.5 译稿修改 |
2 翻译案例分析 |
2.1 词汇层面的对等翻译 |
2.1.1 转换法 |
2.1.2 增译法 |
2.1.3 省译法 |
2.1.4 插入法 |
2.1.5 替代法 |
2.2 句子层面的对等翻译 |
2.2.1 转化法 |
2.2.2 分译法 |
2.2.3 倒置法 |
2.3 语篇层面的对等翻译 |
2.3.1 语境的对等 |
2.3.2 修辞标记 |
2.3.3 诗歌翻译 |
3 翻译实践总结 |
3.1 翻译难点 |
3.2 翻译心得 |
3.3 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翻译任务的原文及译本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
(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细读的实践研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一、文本细读的渊源与依据 |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经验来源 |
(三)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阅读教学的依据 |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三、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 |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习任务群引导 |
(二)传统文本细读智慧汲取与课堂新智慧生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调查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概况 |
一、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现状 |
二、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
(一)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
(二) 散文在高考中的地位 |
(三)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地位边缘化 |
二、文本解读的平面化 |
三、教学过程的模式化 |
四、文本阅读的形式化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一、功利化的教学观念 |
二、“厚古”的社会风气 |
三、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欠缺 |
四、教师缺乏钻研的精神 |
五、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的素读文本策略 |
第一节 潜心会文 |
第二节 熟读精思 |
第三节 圈画批注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的疏通文脉策略 |
第一节 疏通篇章脉络 |
第二节 理清句式脉络 |
一、细读复句的结构 |
二、细读单句的结构 |
第四章 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的品味语言策略 |
第一节 提炼关键词 |
第二节 寻找矛盾 |
一、从文本内部寻找矛盾 |
二、在不同文本的比较中寻找矛盾 |
三、从文本与现实的差异中寻找矛盾 |
第三节 比较勾连 |
一、比较法 |
二、勾连法 |
第五章 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的结合语境策略 |
第一节 结合语言性语境 |
第二节 结合非语言性语境 |
第六章 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进行散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对教师的启示 |
一、以文本为立足点 |
二、消除畏难情绪 |
三、平衡散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
第二节 对学生的启示 |
一、多元解读文本 |
二、增加个人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孙绍振的文学审美理念 |
第一节 体察孙绍振的文心:特殊性与唯一性 |
(一) 批判一元 |
(二) 警惕多元 |
(三) 无法用“理论”推演的文本特殊性 |
(四) “作家论”无法显示文本唯一性 |
第二节 照亮文本:错位“多棱镜” |
(一) “错位”的多义与增殖 |
(二) 真善美错位理论 |
(三) 小说文本中的三种错位理论 |
第三节 众妙之门——文学的三维结构 |
(一) 美的实现与三维模型图 |
(二) 何谓“形式” |
(三) 形式与内容的双向影响 |
(四) 三维结构如何助力文本解读 |
第二章 宏观文体研究与微观细读方法 |
第一节 文体的理论批判与建构 |
(一) 诗歌的理论批判与建构 |
(二) 小说的理论批判与建构 |
(三) 散文的理论批判与建构 |
第二节 矛盾、还原、比较法探微 |
(一) 矛盾法 |
(二) 还原法 |
(三) 比较法 |
第三章 解读机缘与话语转型 |
第一节 偶然之中有必然 |
(一) “1998”:一“炮”激起千层浪 |
(二) “2001”:勇批语文之“乱”象 |
(三) “2002”:正式走上“解读”路 |
第二节 衔接与嬗变 |
(一) 接轨既有的创作论 |
(二) 创造与改良 |
(三) 升级:寄托新愿景 |
第四章 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个性及其启示意义 |
第一节 现实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
第二节 孙绍振文本解读的实践取向 |
(一) 理论与文本:应“解”而非“劫” |
(二) 文学理论的检验标准是实践:创作实践与阅读实践 |
(三) 以实践为依据,以归纳为方法 |
(四) 发掘中国古典文论资源的努力 |
结语——尚未落幕的解读 |
附录1: “解读”还是“细读”? |
附录2: 例谈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两个特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相关概念释义 |
二、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三、研究状况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价值 |
第一章 纪录片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辨析 |
第一节 纪录片承载、传播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优势 |
一、以真实的记录承载民族文化信息 |
二、以影像具象化表现抽象的民族文化精神 |
三、以广泛的传播拓展民族文化影响力 |
第二节 民族文化对于纪录片水准与接受效果的提升 |
一、民族文化提升纪录片的文化品格与水准 |
二、民族文化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接受 |
第三节 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现 |
一、全方位挖掘与展示民族文化资源 |
二、建构健全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
第二章 中国新时期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展现民族文化的史诗情结(1978——1989 年) |
一、宏大叙述与整体纵览 |
二、主观思想情感的细腻表达 |
第二节 发掘民间文化的审美追求(1990——1999 年) |
一、追求质朴自然的纪实风格 |
二、追求写实与写意的有机融合 |
第三节 深化表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内容与技法(2000——2015年) |
一、丰富厚重的内容展现 |
二、多样精深的技法运用 |
第四节 三个阶段的历时性演进与比较 |
一、三个阶段影响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
二、1980 年代与新世纪纪录片领域中“民族文化热”的比较 |
第三章 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纪录片中的彰显与强化 |
第一节 彰显民族文化的基本思想 |
一、“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多元体现 |
二、“贵和尚中”:多样统一的充分实现 |
三、“刚健有为”:人格精神的生动呈现 |
第二节 体现民族文化的伦理内涵 |
一、从注重群体转向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
二、从道德教化转向道德与人性相统一 |
三、从崇古敬祖转向以史为鉴为宗旨 |
第三节 追求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 |
一、含蓄蕴藉:创造意象与意境 |
二、生命律动:自然与生命的统一 |
三、有机整合:审美性与逻辑性的结合 |
第四章 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
第一节 创作态度与文化立场的游移 |
一、主观化赞颂 |
二、理想化诠释 |
三、机械化嫁接 |
四、主要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精神认知的肤浅 |
一、某些领域少有涉足 |
二、文化表现浮于表面 |
三、主要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对纪录片娱乐功能的诉求过强 |
一、过度追求视觉效果 |
二、过于侧重故事讲述 |
三、主要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健全、提高创作者的文化素质 |
一、提升自由与自觉的文化意识 |
二、构建辨析文化优劣的理性精神 |
三、扩展开放高远的文化视野 |
四、强化面对观众与市场的传播理念 |
第二节 拓深、遵循纪录片的创作原则 |
一、坚持以文化生态观为核心的原则 |
二、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
三、坚持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
第三节 运用纪录片灵活多元的创作方法 |
一、探寻的过程:进入、发掘 |
二、影像的表现:丰富、新颖 |
三、故事化策略:顺畅、深度 |
四、主持的艺术:融入、引领 |
第六章 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
第一节 《话说长江》 ——促进文化认同的主流文化形态纪录片 |
一、格局宏大的民族文化内容 |
二、延续文化传统的创作手法 |
三、启示与思考 |
第二节 《最后的山神》 ——关注弱势文化的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 |
一、深入细致的文化记录 |
二、深沉含蓄的文化忧思 |
三、启示与思考 |
第三节 《舌尖上的中国》 ——浸润人文情怀的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 |
一、挖掘与展现民间饮食文化 |
二、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 |
三、启示与思考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涉及的主要纪录片编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7)近三十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阅读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阅读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形象研究 |
第二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
第二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编撰情况分析 |
第二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课例的研究分析 |
第三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方法建议 |
第一节 运用批注阅读法,与文本深入对话 |
第二节 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
第三节 寻找切入点,进行“思辨性阅读” |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细微之处见真情——中考作文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见的细节描写 |
(一) 肖像细节描写 |
(二) 语言细节描写 |
(三) 动作细节描写 |
(四) 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
(五) 神态细节描写 |
二、细节描写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一) 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
(二) 独特——着眼人物的个性 |
(三) 典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四) 细致——留下传神的片段 |
三、怎样才能达到以上要求 |
(一) 要认真关注生活 |
(二) 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 |
(三) 必须注意观察 |
(四) 必须精心锤炼词语 |
四、于细微处见神韵——《祝福》语言细节摭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D]. 范丽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约翰逊博士与萨维奇先生》(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利锋.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细读的实践研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 尤琦. 宁夏师范学院, 2019(07)
- [4]高中语文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D]. 王凤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D]. 高鑫.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6]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 苗元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7]近三十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阅读与教学研究[D]. 王烨.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8]细微之处见真情——中考作文指导[J]. 赵亚萍.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10)
- [9]于细微处见神韵——《祝福》语言细节摭析[J]. 王香凤.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