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

开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

一、共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伟[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王雪泥[2](2020)在《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方层面,通过与外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正是地方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重要渠道。H省国际友好城市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大国外交的不断发展,H省国际友城的发展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然而,面对H省所处的历史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H省国际友城尚不能满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求。本文针对H省国际友好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习近平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城市外交理论为指导,通过资料查阅、统计分析、案例分析、ISM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从发展历程、空间分布、产业合作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当前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了目前H省友城培育出的“情缘主导型”、“官方主导型”和“项目主导型”三种成熟发展模式,进而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归纳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提取影响国际友城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国际友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层次化处理结果,明确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关系,找出影响国际友城发展的表层因素在于目标规划导向不明、主管部门统筹不力和交往形式单一交往领域狭窄,中间层因素在于地域文化差异、信息壁垒难以破除、职能部门协调难、考核检查不到位和配套保障待完善,根源层因素在于国家间双边关系底线制约、对接国家外交政策不够深入、追踪机制缺失以及人才人力投入不足,最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国际友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优化对策。

梁祺祺[3](2020)在《《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广东始终不忘初心,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作用。广东的改革开放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影,整理和总结好广东的记忆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弘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翻译报告源语文本选自《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年)》。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总结广东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和经验启示的学术专着,客观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变化。本报告节选的第二十章主要描述了广东省在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所作出的努力。该书的英译有助于海外读者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广东的改革开放历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翻译报告以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指导。顺应论主张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其中涉及源语和目的语的使用规则和习惯,以及来自两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思想交流。翻译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让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过程。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基于原文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注重语言的选择、结构的调整和文化的顺应,从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等四个维度切入思考,以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取更贴切的信息和贴近的阅读体验。在译前环节,译者首先仔细研读源语文本,熟悉相关平行文本,充分利用专业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建立汉英对照术语表,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译中环节,译者基于顺应论理论框架下的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等四个维度,探讨原文中词句在不同语境、社会、文化背景、译者意识等因素下,顺应目的语的具体翻译方法,寻找做出顺应的关键性因素,从而采取更适合、更顺应目的语的翻译方法。在译后评估环节,译者首先进行自查,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校对和润色,以保证译文质量。本翻译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于翻译任务的介绍;第二章详细描述了翻译实践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三章介绍了顺应论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根据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进行灵活选择和变通,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的角度着手,分析不同物理、社交和心智世界下的具体翻译方法,从而达到动态的顺应;第五章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马建铭[4](2020)在《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分工日益细化,各产业间协同运作日趋增多,这种协作方式对经济增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跨境出口产业链中制造业与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分别处于上下游,二者间必然存在着共促进齐发展的协同关系。协同发展不仅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在全球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期通过信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缺乏高附加值、较强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等现存问题。而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不仅能够拓宽市场范围,打通国际市场渠道,实现更高效化的贸易出口交易,并能实时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强化了消费驱动和坚持以市场为需求的导向,它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依托。基于跨境电商出口零售的零售特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其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从产业协同的视角切入,研究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这一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之间的协同关系,探寻二者的协同发展机理,对两业协同程度进行有效评价,能够为揭示二者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新颖的研究视角,并且有助于更进一步探究两者在协作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及其原因。本文以复杂系统理论为依据,将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所形成的产业视为复合系统,以协同学理论和协同演化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二者协同演化的内在机理。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的复合系统协同的过程,就是两业齐发展共促进从而达到有序的过程。基于协同学序参量原理,本研究从系统有序度及协调度两方面出发构建双重评价依据的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度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二者各自的经济特征,借鉴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和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统计报表制度》(2019),参考众多学者对跨境电商和制造业的评价研究,选取能体现跨境电商出口零售的价值创造能力与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指标,构建了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上述模型与指标体系,利用浙江省2016-2018年间的相关数据,对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程度进行评价,并分析出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关于两业协同度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程度不高,但发展前景良好,曲线特征基本符合两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以制造企业为主导,利用跨境电商出口零售的联结功能,推进二者的高水平联动来构建复合协同系统。

赵开开[5](2020)在《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篇章,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看法,深化了对其本质内涵、价值功能、主体建设、方法路径的认识,把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指导和理论遵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凭借着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及经验,依据相关科学理论而作出的。首先,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结合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依据本国历史环境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列宁关于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反对俄国经验神圣化的观点,毛泽东关于使马列主义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特性、坚持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国情、推动中国革命经验理论化的观点,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江泽民关于坚持和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的观点,胡锦涛关于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的观点等,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践是其重要的实践基础。在近百年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时期先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和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坚持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历史实践,习近平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最后,习近平自身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等,则构成了其主体条件。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目标指向、理论动因、发展主体、成果形态、价值意义和主体建设以及原则方法等,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基本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目标指向上,习近平以宏观、大历史观的视角,阐述了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目标。在理论动因上,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从根本上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在成果形态上,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道路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制度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在主体建设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因而要不断加强主体建设。其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要着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支撑和保障;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培育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推动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以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教学、宣传全过程。其三,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不断发展,要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力量: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梦”奋斗目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原则方法上,习近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科学阐述了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在原则要求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坚持改革开放。在方法路径上,第一,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学习马列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做到真学、常学、真懂、真用。第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既要客观分析和准确掌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还要科学把握国际形势、世界局势的演变。第三,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是理论之源,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回答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第四,中国经验的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第五,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环节之中,要重视、坚持和运用好这一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特点鲜明,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奏演、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与深刻隽永的理论内容等特点。在理论创新上,既是对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和创新,同时其本身还是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价值上,有利于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不仅如此,还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有益借鉴,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彰显出世界意义。

徐绍红[6](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和交往模式,但并没有消弭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围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治理式、两种发展前途的竞争和博弈仍在持续并日益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向全球进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出一刻也没有停止。“苏东剧变”以后,“历史终结论”“文化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甚嚣尘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与此同时,中国成功地扞卫、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何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更加尖锐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习近平经过长期思考并集中全党智慧,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和重要论述,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并用以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管党治党的新局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既是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党建理论体系,也是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党建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已成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已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历史研究不足,未能清晰揭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和萌发过程;系统研究较为欠缺,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揭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还不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是党建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灵魂,更好地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决定思想的内容和性质。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的灵魂。这是因为,一定的思想总是反映特定主体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所持的立场,表现为对该领域现象、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在实践中坚持并运用的方法。因此,当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不仅应当考察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的,更要通过对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分析来把握其精髓和灵魂,并进一步揭示其地位和价值。立足前人研究基础和上述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探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本部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个人条件。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党开展自身建设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和他本人的思考探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过程包括孕育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陕北七年知青岁月(1969-1975)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孕育期;在清华大学学习特别是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1975-1985),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萌芽期;1985年至党的十八大前,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发展期;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进入成熟期。第二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本部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包括阶级立场、人民立场、人类立场三个维度。阶级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核心立场,回答党“是谁,从哪儿出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和政治底色;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根本立场,回答党“为了谁,依靠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位和政治情感;人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终极立场,回答党“向何处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胸怀。阶级立场、人民立场和人类立场互相区别、互相联系、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和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三个层面。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包括:解决党存在的能力水平与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党存在的信念作风与党性宗旨不相符合的矛盾,解决党存在先进性纯洁性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具有的唯物性、人民性和革命性相比不够彻底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包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包括:把政治建摆在首位、补足精神之钙、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使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等。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主要观点的三个层面构成逻辑严密、立体完整的观点体系。习近平新时代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方法包括元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元方法是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原理出发认识和推进党的建设的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一般方法是指其思维方法,包括战略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群众思维方法和法治思维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具体方法包括:从实际出发决定工作方针的调查方法、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分析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求是方法、回过头来看的反思方法等具体认识方法;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的方法、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局势掌控方法、以上率下抓“关键少数”的抓“牛鼻子”的方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压实方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抓到底的方法等具体实践方法;把执政能力作为根本标准、把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核心标准、把政治生态作为重要标准、把群众满意作为关键标准等具体的评价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构成系统完整的方法体系。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特征和价值。本部分通过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包括:传承性、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传承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接续发展;时代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对党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科学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理论体系和科学论断的有机统一;系统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创新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党建内容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实践价值和强烈的时代价值。从历史地位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思想指明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党建科学化的行动指南;从时代价值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指导党持续开展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

李荔枫[7](2019)在《新发展理念及其践行路径探析 ——以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行动的先导,体现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虽然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很快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全面系统完整理解认识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入阐释,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发展理念的践行。本文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北实际,以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对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路径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阐述了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分析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论述了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说明了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适应了中国当前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破解了发展难题,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第二,分析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从每一个理念解决的问题入手,得出新发展理念涉及发展全局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从治国方略、“十三五”发展、经济新常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认识发展价值等多方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为新时代我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了思想指引,正是新的发展理念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论述了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从新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关系入手,进一步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最终落脚到推动实现中国梦,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出发,论证了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第四,以河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例,论述了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路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既要搞清楚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作用,又要深入了解河北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实际。文章分别从因地制宜、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创新城市生态、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完善智慧城市法律法规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形成河北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韩建旭[8](2019)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瞩目、最为影响广泛的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思想。自河北正定任职之后,习近平就非常关注信息、信息科技和网络信息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而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基于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跨学科等方法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作了深入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第一,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体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一思想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战略角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指导,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技、信息、网络思考的启迪,既植根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习近平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积累。第二,结合习近平从政生涯中的信息网络实践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职务的变迁,习近平对信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使得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演变过程。据此,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1982-1994年的开始萌芽阶段,习近平的信息理念萌生,信息化建设实践初步展开;在1994-2007年的初具轮廓阶段,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成为“网络强国”的先声和预演;在2007-2017年的基本形成阶段,习近平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思考由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基本勾勒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在2017年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概括了它的丰富内涵。第三,依据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相关阐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时代课题。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是不是网络强国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是不是强、网络经济是不是强、网络安全是不是强、网络文化是不是强、网络国际合作是不是强。也就是说,建设网络强国就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从而既明确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第四,从整体上审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归纳了其政治特质、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实践需求、世界视野。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不仅对网络强国进行了思考,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政治性。习近平要求网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民主、人民评判,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释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性。习近平正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努力满足现实需要,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性。习近平不仅高度关注国内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而且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的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国际性。第五,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互联网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领导干部识网、管网、用网,为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当然,这就需要通过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全面系统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践等路径,完成这一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中国早日建成网络强国。

李忠壹[9](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党所处新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使命任务赋予侨务工作新的时代使命,对侨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根据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侨务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与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并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在侨务工作理论与实践方面实现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侨务工作的主题、主线、本质、理念和作用以及侨务工作对象(侨胞)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释,对工作格局、工作重点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体系,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侨胞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挥侨务工作重要作用,凝聚侨心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创新侨务工作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事业开创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统一战线和侨务理论的文献,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社会调查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归纳。除绪论外,本文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内容、时代要求、时代特征和当代价值五个方面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该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提出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部分。主要对侨务工作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一般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剖析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内外形势、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赋予侨务工作新的时代使命和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从而论证侨务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三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部分。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侨情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侨务工作的主题、主线、本质、理念以及海外侨胞地位、作用和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要求部分。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观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新时代要求。本部分主要从新时代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建设“贴心人”“实干家”侨务干部队伍和侨务工作“三个坚持”的新时代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部分。主要从“维度”和“原则”两个方面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从适应新时代实践要求的现实维度、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维度和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的发展维度这“三个维度”,加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时代性。从加强党对侨务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原则、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原则这“三大原则”,加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特征。第六部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部分。在理论方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推动了侨务工作和机构深化改革,推进了侨务工作法治化进程,建设和完善了为侨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指导国外侨务工作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冯牧天[10](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青海省提出了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马克思主义主张意识取决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客观世界受精神的反作用进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在精神因素被内化后会逐渐推动个体的行为,并转化成其行为的重要内在动力,它会随个体思想的发展、实践以及交流的持续深化而进一步增强,最终成为了个体的宝贵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构筑崇高的精神层次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田野调查法,从青海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凝练青海精神以拔高青海精神高地,找出青海精神高地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新特征和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要求,发现现阶段建设青海精神高地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从而更好地建设青海精神高地,感召青海各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积极弘扬和践行青海精神高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共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外交
        2.1.2 国际友好城市
        2.1.3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特点
        2.1.4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主要方式
        2.1.5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功能
        2.1.6 国际友好城市结好动力因素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2.2.2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
        2.2.3 解释结构模型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省国际友城发展现状分析
    3.1 H省国际友城概况
        3.1.1 H省国际友城的发展需遵循的准则和流程
        3.1.2 H省国际友城发挥的作用
    3.2 基于数据分析的H省国际友城发展现状梳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发展历程
        3.2.3 空间布局
        3.2.4 H省国际友城间产业交流合作
    3.3 H省国际友城成熟发展模式探析
        3.3.1 “情缘主导型”模式
        3.3.2 “官方主导型”模式
        3.3.3 “项目主导型”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量表来源与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 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分析
        4.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4.2.2 现有友城发展不成熟
        4.2.3 新增友城乏力
    4.3 基于ISM方法的H省发展国际友城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选取
        4.3.2 基于ISM方法因素分析
        4.3.3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4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省发展国际友城的优化对策
    5.1 根源层优化对策
        5.1.1 以双边关系引领友城重点合作方向
        5.1.2 对接国家外交政策编制友城发展规划
        5.1.3 加强外事队伍建设
        5.1.4 建立友城交流追踪机制
    5.2 中间层优化对策
        5.2.1 建立“大友城”工作机制
        5.2.2 建立友城资源信息库
        5.2.3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5.2.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5.2.5 利用市场化平台提升保障水平
    5.3 表层因素优化对策
        5.3.1 明确阶段目标强化微观指导
        5.3.2 突出主管统筹凝聚多方合力
        5.3.3 交往形式领域提质升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3)《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1 Background
        1.1.2 Objective
        1.1.3 Significance
    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2.1.2 Determining terminologies
        2.1.3 Task schedul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ext typ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2 Determin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2.3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Overview of Adaptation Theory
        3.1.1 Language as a process of making choices
        3.1.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3.1.3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3.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3.2.1 Translation as language choice-making
        3.2.2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4.1.1 Adap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2 Adapt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4.2.1 Adaptation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4.2.2 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4.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4.4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Reflec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Terminologies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4)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复杂系统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协同演化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跨境电商出口零售的研究
        二、关于制造业的研究
        三、关于产业协同的研究
        四、关于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关系的研究
        五、协同演化视角下复合系统的协同度评价研究
第三章 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发展概况
        二、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发展特点
        三、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制造业的产业规模
        二、浙江省制造业出口情况
        三、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和制造业协同发展重塑跨境产业链
第四章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
    第一节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方向
    第二节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主导因素
    第三节 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实现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
第五章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度模型构建
    第一节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度概念
    第二节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序参量
        二、子系统有序度
        三、系统协调度
        四、系统有序度
        五、系统协同度
    第三节 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序参量的选取
        二、序参量分量的选取
第六章 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收集
    第二节 模型应用
        一、序参量指标筛选
        二、子系统有序度
        三、系统协调度
        四、系统有序度
        五、系统协同度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协同发展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学界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基础条件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四)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主体条件
        (一) 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 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 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价值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
        (一) 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二)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
        (三) 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因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一)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二)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三) 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不断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成果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果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
        (三) 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设论
    一、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力量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保障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
        (四)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二、培育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推动力量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双百”方针
        (二) 以研究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
        (三) 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教学、宣传全过程
    三、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力量
        (一)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 以“中国梦”奋斗目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
        (三)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总结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实事求是
        (二) 坚持问题导向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四) 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五)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
        (六) 坚持改革开放
    二、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
        (一) 学习马列主义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
        (二) 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 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
        (四) 做到真学、常学、真懂、真用
    三、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 客观分析和准确掌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
        (二) 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四、在实践探索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 实践是理论之源,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在关注和回答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五、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
        (一) 经验的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二)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
    六、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 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 调查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环节之中
        (三) 重视、坚持和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根本方法
第五章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特点与价值意蕴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特点
        (一) 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凸显
        (三) 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与深刻隽永的理论内容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 对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 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和创新
        (三) 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 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理论成果
        (二) 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实践成果
    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一) 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有益借鉴
        (二) 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2.1.1 世情: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1.2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3 党情: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2.2 实践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
        2.2.1 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2.2.2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实践
    §2.3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3.2 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2.4 成长经历:家庭、锻炼、工作、文化多因素作用
        2.4.1 革命家庭言传身教
        2.4.2 插队经历艰苦磨炼
        2.4.3 从政之路不断探索
        2.4.4 优秀文化熏陶启迪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过程
    §3.1 孕育期:知青岁月砥砺初心(1969-1975)
        3.1.1 砥砺爱党为民初心
        3.1.2 融入群众依靠群众
        3.1.3 理解实际不搞形式
        3.1.4 读书思考汲取营养
    §3.2 萌芽期:初步思考、探索和实践(1975-1985)
        3.2.1 坚持从实际出发
        3.2.2 旗帜鲜明抓政治
        3.2.3 突出抓基层基础
        3.2.4 以身作则抓作风
    §3.3 发展期:从经验到科学、从实践到理论(1985-2012)
        3.3.1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3.2 不断深化对党建若干关系的认识
        3.3.3 不断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3.3.4 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3.4 成熟期:系统阐述运用(2012-)
        3.4.1 系统阐述党建的各方面目标要求
        3.4.2 系统阐述党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4.3 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
    §4.1 阶级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核心立场
        4.1.1 阶级立场的本质
        4.1.2 阶级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立场
        4.1.3 习近平对阶级立场的坚持
        4.1.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阶级立场的意义
    §4.2 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根本立场
        4.2.1 人民立场的本质
        4.2.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4.2.3 习近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
        4.2.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人民立场的意义
    §4.3 人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终极立场
        4.3.1 人类立场的本质
        4.3.2 人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立场
        4.3.3 习近平对人类立场的坚持
        4.3.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人类立场的意义
    §4.4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立场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观点
    §5.1 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
        5.1.1 解决党存在的能力水平与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
        5.1.2 解决党存在的信念作风与党性宗旨不相符合的矛盾
        5.1.3 解决党存在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够彻底的矛盾
    §5.2 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
        5.2.1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5.2.2 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5.2.3 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
        5.2.4 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
        5.2.5 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
        5.2.6 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5.3 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
        5.3.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5.3.2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5.3.3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5.3.4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5.3.5 使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5.3.6 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
        5.3.7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方法
    §6.1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元方法
        6.1.1 坚持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6.1.2 坚持并运用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6.1.3 坚持并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理
        6.1.4 坚持并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6.2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一般方法
        6.2.1 战略思维的方法
        6.2.2 系统思维的方法
        6.2.3 辩证思维的方法
        6.2.4 历史思维的方法
        6.2.5 底线思维的方法
        6.2.6 创新思维的方法
        6.2.7 群众思维的方法
        6.2.8 法治思维的方法
    §6.3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具体方法
        6.3.1 认识的具体方法
        6.3.2 实践的具体方法
        6.3.3 评价的具体方法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7.1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
        7.1.1 传承性: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接续发展
        7.1.2 时代性:对党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
        7.1.3 科学性:理论体系和科学论断的有机统一
        7.1.4 系统性: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7.1.5 创新性:党建内容、话语和方法的新发展
    §7.2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重要价值
        7.2.1 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7.2.2 实践价值:新时代党建科学化的行动指南
        7.2.3 时代价值: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发展理念及其践行路径探析 ——以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研究成果评述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
        (二)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视角
        (三)新发展理念的定位
        (四)从新发展理念视角研究智慧城市建设
        (五)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一)新发展理念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科学认识
        (二)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三)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回答
    二、新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一)唯物辩证法的综合运用,是辩证法的与时俱进
        (二)系统运用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体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新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发展观的继承和丰富
第三章 新发展理念的深入阐释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二)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坚持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四)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五)坚持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六)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二、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二)新发展理念是把握“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
        (三)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导向..
        (四)新发展理念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五)新发展理念是共产党人对认识发展价值的重要取向
第四章 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
    一、新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关系
        (一)创新和协调发展,从理念上突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二)绿色发展,从理念上突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开放发展,从理念上突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共享发展,从理念上突出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新发展理念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的关系
        (一)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政治建设
        (三)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四)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五)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新发展理念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
        (一)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
        (二)新发展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新发展理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为方式
        (四)新发展理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标准
    四、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一)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新发展理念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思维方式
        (三)新发展理念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体现
第五章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路径——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为例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一)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二)新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三)新型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
    二、新发展理念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指引
        (一)创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动力
        (二)协调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
        (三)绿色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
        (四)开放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行动先导
        (五)共享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基本目标
    三、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况
        (一)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二)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愿景与定位
    四、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三)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
        (四)践行新发展理念,逐步孕育知识社会环境下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
        (五)践行新发展理念,建立智慧城市基础平台,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六)完善智慧城市法律法规,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战略角逐日趋激烈
        三、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困境
    第二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考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
        二、中国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铺设
        三、中国互联网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全面推进
        四、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践
    第四节 主体因素: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的积累
        一、深厚的文化浸润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丰富的网络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82-1994 年:开始萌芽阶段
        一、信息理念的萌发
        二、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二节 1994-2007 年:初具轮廓阶段
        一、“数字福建”: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二、“数字浙江”:“数字福建”的延伸和拓展
        三、“智慧上海”:智慧城市的前瞻思考
    第三节 2007-2017 年:基本形成阶段
        一、对互联网的关注从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
        二、网络强国战略蓝图的勾勒
    第四节 2017 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一、全面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号角的吹响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命名和概括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定位和认识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亟待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第二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
        三、走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创新强国道路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
        一、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二、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三、下大气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
    第四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安全观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举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第五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六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
        一、坚持和尊重网络主权
        二、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三、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政治性
        一、区别于学术观点的政治理念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三、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节 人民性
        一、依靠人民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
        二、让网信成果惠及广大中国人民
        三、发扬互联网民主和监督的精神
        四、由人民来评判网信事业的成效
    第三节 科学性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网信事业中的复杂关系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互联网时代
        三、形成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实践性
        一、一切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际出发
        二、正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的问题挑战
        三、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践需要
    第五节 国际性
        一、和谐共生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理念
        二、公平正义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导向
        三、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愿景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价值及其实现
    第一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领导干部懂网、治网、用网提供重要指引
        二、为凝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本遵循
        三、为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第三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进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二、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
        三、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1 侨务工作相关概念
    2.1.1 侨务工作
    2.1.2 侨务工作对象
    2.1.3 侨务工作机构和组织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2.2.2 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依据
    2.3.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侨务工作
    2.3.2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侨务工作
    2.3.3 爱国统一战线的侨务工作
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2.4.1 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侨务工作新的时代使命
    2.4.2 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侨情侨务新变化
    2.4.3 历史使命的新担当提出侨务工作新任务 第3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侨务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3.1.1 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侨务工作主题
    3.1.2 “根魂梦”的侨务工作主线
3.2 侨务工作的本质和理念
    3.2.1 侨务工作本质是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
    3.2.2 侨务工作树立“大侨务”观念
3.3 海外侨胞的地位和作用
    3.3.1 海外侨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力量
    3.3.2 中外友好、祖(籍)国和平统一、传播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3.4 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
    3.4.1 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3.4.2 推进国家和平统一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3.4.3 促进中外友好合作发挥独特作用
    3.4.4 涉侨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4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要求
4.1 构建新时代“大侨务”工作格局
    4.1.1 树立“大局观”意识和“大战略”思维
    4.1.2 构建“大侨务”体系和“全方位”开展侨务工作
4.2 明确新时代侨务干部的重点工作
    4.2.1 坚持胸怀全局
    4.2.2 坚持为侨服务
    4.2.3 坚持改革创新
4.3 建设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侨务工作队伍
    4.3.1 建设一支忠于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队伍
    4.3.2 建设新时代“贴心人”“实干家”的侨务工作队伍 第5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
5.1 三个维度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性
    5.1.1 适应新时代实践要求的现实维度
    5.1.2 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维度
    5.1.3 以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的发展维度
5.2 三大原则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
    5.2.1 加强党对侨务工作全面领导
    5.2.2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
    5.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6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6.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6.1.2 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
    6.1.3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侨务机构和工作改革不断深化
    6.2.2 侨务工作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6.2.3 为侨服务公共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6.2.4 国外侨务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和方法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青海精神高地的组成及其特征
    2.1 青海精神高地的组成
        2.1.1 “两弹一星”精神
        2.1.2 柴达木精神
        2.1.3 青藏公路精神
        2.1.4 青藏铁路精神
        2.1.5 青海油田精神
        2.1.6 湟源牧校精神
        2.1.7 小高陵精神
        2.1.8 龙羊精神
        2.1.9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2.1.10 尕布龙精神
        2.1.11 “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
        2.1.12 “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
        2.1.13 新时代青海最宝贵的财富——新青海精神
    2.2 青海精神高地的内涵
        2.2.1 精神内核
        2.2.2 内在要求
    2.3 青海精神高地的特征
        2.3.1 广泛的传承性
        2.3.2 鲜明的时代性
        2.3.3 独特的地域性
        2.3.4 牢固的群众性
        2.3.5 丰富的实践性
    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海精神高地的内在关系
        2.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海精神高地的内在同一性
        2.4.2 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内化于心
        2.4.3 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外化于行
        2.4.4 利于民族团结进步
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新要求
    3.1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新要求
        3.1.1 新时代是新的历史方位
        3.1.2 新的历史方位是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新要求
    3.2 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方向
        3.2.1 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变化——走进百姓
        3.2.2 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目标——走在实处
        3.2.3 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新部署——走出新路
第四章 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的凝练
    4.1 青海精神高地的内核
    4.2 青海精神高地的脊髓
    4.3 青海精神高地的血脉
    4.4 青海精神高地的魂魄
    4.5 青海精神高地的品质
    4.6 青海精神高地的支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面临的挑战及其路径探析
    5.1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面临的挑战
        5.1.1 生存环境恶劣
        5.1.2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迟缓
        5.1.3 青海精神高地研究成果不够系统,存在社会障碍
        5.1.4 推动精神高地建设手段单一,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5.1.5 政府引导不足,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现象
        5.1.6 多元价值观冲击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
        5.1.7 物质飞速发展、精神相对滞后,二者不平衡
    5.2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原则
        5.2.1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思想原则
        5.2.2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领导核心
        5.2.3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灵魂
        5.2.4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基础
        5.2.5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关键
    5.3 建设青海精神高地的路径选择
        5.3.1 创造良好环境
        5.3.2 推进文化建设
        5.3.3 切实改善民生
        5.3.4 坚持典型引路
        5.3.5 突出创新导向
        5.3.6 凝聚思想共识
        5.3.7 激活基层动力
        5.3.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四、共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2]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雪泥.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梁祺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跨境电商出口零售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马建铭.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D]. 赵开开.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D]. 徐绍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8)
  • [7]新发展理念及其践行路径探析 ——以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为例[D]. 李荔枫.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8]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D]. 韩建旭.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D]. 李忠壹. 辽宁大学, 2019(01)
  • [10]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研究[D]. 冯牧天. 青海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开创我省改革开放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