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

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

一、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鹏[1](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路淑洁[2](2021)在《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并遗留下来大批工业建筑遗产。但现在,时过境迁,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政策的改变,城市需求和格局逐渐变化,这些工业建筑遗产也因工厂的衰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恰当利用是对城市资源的浪费,相比大拆大建,对其进行保护利用才是未来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出路。目前国内外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已经有了诸多研究和实践,但是西安在这方面体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并且近年来给城市发展造成的阻力愈发严重。西安仪表厂曾是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的续建项目之一,由东德援建,是国家第一个大型仪表厂,是仪表行业发展的活化石,为国内仪表行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是西安唯一的包豪斯风格工业建筑遗产群,生产大楼曾是西安市西郊的标志性建筑物,不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建造技术都处于当时国家领先地位。2016年,西安市公布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共15处;2017年,西安市公示第二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共15处,并增加了5个预保护建筑;2017年后,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都被统称为“历史建筑”。2019年,西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公示《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件,共有136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202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30处历史建筑。西安仪表厂是2016年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其中之一,但是直到今天,针对西安仪表厂的研究寥寥无几,对其保护利用工作也迟迟无法推动下去,西安仪表厂是目前西安大部分工业建筑遗产的缩影,因此本文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西安仪表厂的工业建筑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本文笔者以西安仪表厂的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保护利用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总结梳理西安工业发展历程、分布格局、建筑类型、特点、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办法、保护利用实例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比西安市与国内外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有何不同,提出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西安仪表厂,挖掘西安仪表厂的历史信息,完整还原了西安仪表厂如何建设、设计、发展等的原貌,并对其区位特点、布局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其不同时期的风貌变化。对西安仪表厂内的工业建筑遗产从建造历史、建筑特点、内部空间设计、立面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及分析,对厂区内部环境与周边区域环境梳理,分析保护利用工作的困境,提出核心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确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重要影响因素,提出西安仪表厂具备的多种价值特色,并从可利用资源、经济、环境和建筑自身的可利用性四个方面,明确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的可利用性。从整体厂区、单体建筑、构筑物和非物质四个方面探索适用于西安仪表厂的保护利用模式。将西安仪表厂根植于城市区域中,从与城市的关系、厂区整体风貌和单体建筑这三大类别,分别深入提出保护利用策略。对于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可以充实完善西安仪表厂和仪表类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信息,为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后续研究提供缺失且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完善大庆路地区的城区特色和历史文脉提供借鉴和帮助,为西安市后续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和西安仪表厂保护利用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寇德馨[3](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家至地方的高度关注。当前,城市更新重点已从“大拆大建”的物质环境更新转向“以人为本”的品质提升更新。因此,如何建立内涵式、渐进式的更新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空间生产理论在契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西安甘家寨片区作为西安典型城中村改造片区之一,于2000年开始更新改造,2012年进行回迁安置,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安高新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但现状空间与未来发展需求不匹配,存在“自上而下蓝图式的城市建设”与“自下而上自发式的非正规性生长”之间的明显冲突,亟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更新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性规划策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的对立与冲突进行剖析,追溯其内部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兼顾各方“理性”的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演变和研究重点;接着,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并对其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以西安甘家寨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的更新历程,分为空间形态的初构期、空间需求的冲突期、空间变迁的适应期三个阶段,并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其次,根据理论研究基础,构建“空间之三元”分析框架,通过片区中经验性个体的生活轨迹调查,对空间进行分类与整体解读,从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利益权责、公众参与层面总结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现实困境,提出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及非正规性的特征,剖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通过权力的制约与规训、资本的循环与运作及民生的谋求与反抗,形成多元主体之间配合与博弈的空间生产机制,并基于此提出空间生产机制的优化,构建多方协作的空间生产机制,达到政府决策民意化、企业利益合理化、公众受益最大化的合作共赢格局。再次,针对现状问题研判和空间生产困境,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构建包含利益主体界定、更新目标确立、更新模式选择、更新内容明确、更新设计支撑、更新机制保障的城市更新总体框架。最后,从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及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为促进西安甘家寨片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正义提供参考。

张晗[4](2021)在《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与构成研究》文中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简称“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五年计划[1](以下简称“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遗产恰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记忆和财富。西安市是“一五”计划时期着重发展的城市,其工业遗产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不同于西安的古代遗产,现代工业建设因年代相对较晚,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在当代并未形成整体和系统性的认知。西安工业遗产数量庞大又相互缺乏内在的联系,整体处于碎片化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各单位对工业遗产疏于记录、单一化的更新及不经评估就拆除的行为无不反应出当下社会缺乏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这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所面对的普遍问题。综上,解读和研究工业遗产的发展历史并挖掘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是当代工业遗产资源保护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了工业遗产的相关保护工作开展。而本文研究旨在加强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核心价值和价值系列遗产研究领域的空缺。本文是以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首先着重介绍了“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及工业建设的背景,通过对大量的史料文献的阅读,初步探索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内涵,然后梳理了西安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不同工业行业的代表性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的构成与重要突出贡献。之后,通过上文的相关研究,在参照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比较其他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构成,结合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本身的核心价值,分析概括出了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历史价值——国家现代国防军工业、纺织工业、电力机械工业飞速发展的重要见证;2)科学技术价值——具有行业或技术的开创性及建造方式独特性;3)社会文化价值——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形成了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工业建设深刻影响了西安的空间布局和城市风貌;形成了西安“一五”时期独特的城市记忆。最后,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工业遗产对象的重要历史作用及价值框架,对应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主题,最终将遗产分类梳理为三大类型,并结合对遗产载体的价值判断进行遗产分类梳理,从而形成系统的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系列清单。探究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价值研究框架及系列遗产构成的研究模式。

刘倩君[5](2021)在《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城市之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形象的建构越来越重视,许多城市都开始构建自己独有的城市形象并借助各种媒介进行传播。抖音短小精悍、即时传播、实时进行评论和点赞等强社交性功能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是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生活的重要途径,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App,也成为了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新渠道。从西安到成都、重庆,这些城市在短视频的推动下成为了“网红城市”。2018年西安在抖音中因一碗“摔碗酒”伴随着配乐《西安人的歌》走红祖国大江南北,贴上了“网红城市”新标签,西安以往单一的千年古都形象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但随着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的塑造和传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故而本文选择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城市形象传播理论,将城市形象与传播学两个不同的学科相结合,以此来研究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新媒体下更好地运用短视频进行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为基础,试图回答抖音中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怎样得到呈现、传播互动的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等几个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抖音短视频建构了西安亲民和善、积极作为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勤劳友善、保障健全的和谐社会形象;时尚现代、活力创新的网红经济形象;美食荟萃、文化厚重的多元人文形象;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的宜居环境形象。统计分析发现,视频生产者类型多样,以抖音达人与个人账号为主;中长型时长的视频较多,来源多样且原创度较高;背景音乐使用频率较高,城市音乐显着但较为单一;字幕运用巧妙,视频画面得到增强。同时在整体上抖音中与西安城市形象相关的短视频,受众点赞与评论行为活跃,互动性强,在不同的视频生产主体下,媒体表现突出,个人达人传播持续发力。最后总结出抖音塑造西安城市形象时呈现出来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希望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促进作用。

陈斯亮[6](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孙兆雪[7](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西安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健康也愈发关注,健康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西安市医疗卫生资源雄厚、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在健康服务供给上有一定的基础优势。2019年西安市政府提出了“健康西安2030”的发展目标,鼓励西安健康服务业发展。但目前西安健康服务不论从供给总量、供给质量、供给层次以及供给结构上,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因此,制定合理发展策略以引导西安健康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解决当前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矛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为基础,运用供给侧改革理论、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理论、政府规制等理论,对西安市目前健康服务业发展总体现状,尤其对医疗卫生、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四个内部行业供给情况进行重点梳理和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西安市居民健康服务需求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对比供需情况分析得出,西安健康服务业目前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居民健康服务认知缺乏、多层次多样化供给不足、社会资本发育不足、业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政府扶持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经过研究分析,西安市健康服务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健康观念相对保守、缺乏健康服务细分市场研究、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扶持政策不够、管理制度不清晰、健康服务人才也相对匮乏。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从供给侧角度提出补短板,扩大健康服务业供给;调结构,满足健康服务细分市场需求;促融合,实现健康服务业平衡发展;强刺激,合理配置健康服务业资源;严管制,促进健康服务业规范管理;育人才,提高健康服务业从业水平等六项发展路径建议,以期为西安市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参考。

刘路[8](2020)在《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房地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从国家层面看,强调稳经济、稳房价和防风险。未来房价平稳是大势所趋,涨幅回落是2019年房价发展趋势。同时,经济增速减慢,另外受到去库存和棚改现金安置的影响,2019年房地产行业的新房交易量也降低。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分化特征仍将持续,三四线城市楼市高歌猛进的势头放慢,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楼市出现小阳春,抵消楼市发展疲软对GDP增速的影响。满足刚需客户群体需求的长租公寓、租赁型保障住房的发展提速。而改善需求客户对产品的品质需求及物业服务需求都有所上升,开发企业竞争格局分化严重,科技等个性化产品成为主流趋势;开发企业需注重产品品质方面的打造,从项目区位、资源占有等方面拉升溢价,从而在限价前提下仍实现盈利。本文在广泛分析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采用了STP理论、4P理论和营销环境分析作为研究方法。本文以在限购政策影响下的西安沣华熙城这一房地产项目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项目所属公司、项目本身、项目的市场定位和项目所采用的营销策略等的基本状况,指出营销策略中的不足和问题;其次,用营销环境理论对沣华熙城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模型找到了该项目的优劣势、威胁和机会,并给出了解决之策;然后,运用STP理论,从顾客因素、户型及精装修、顾客心理这三个方面做了市场细分,再结合项目本身的状况明确了目标市场;最后,对市场营销中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提供了可行性策略。论文最后,对本项目营销策略本身及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类似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借鉴作用。

晏冉[9](2020)在《“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抖音等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展示着城市的文化习俗与城市独有的风景名胜,而抖音等新媒体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为城市“走红”于网络提供了便利。西安的走红缘于2018年初抖音APP上一名用户发布的“摔碗酒”视频,该视频在短期内被大量转载评论,西安也因此多次登上抖音、微博等媒体的热搜榜。西安的走红不是意外而是“蓄谋已久”,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致力于打造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旅游胜地,在城市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不断寻求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路径,通过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途径、重视受众需求以及官方民众共合作来进行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本文将以“5w”模式、议程设置理论、城市品牌营销相关理论以及受众心理相关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来研究西安走红的原因以及传播“网红西安”城市形象所应用到的策略方法。包括“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内容特点与内容构成,传播受众的分类以及根据受众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所采取的针对性传播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三大主体:政府、企业与民众,探讨各主体的传播目的与动机。在探讨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方式渠道时分析了应用不同媒介进行城市形象传播,以及非媒介传播渠道的参与方式,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从受众心理、态度与行为层面来呈现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同时深入探讨打造网红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网红城市”作为近年来城市形象传播衍生出的新概念本身具有前瞻性,而城市走红于网络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值得探究,在对“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中运用到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具有创新性。

李儒威[10](2020)在《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民居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传统民居作为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传统居住生活的历史缩影。虽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逐步完善,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但传统民居仍在不断地消失,如何通过动态的保护历程回顾,探索新时代传统民居的保护,是当前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选取西安明城墙区域内的传统民居,通过对保护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测绘和历史文献的梳理,记录和评述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的变化,总结其中经验教训,通过保历程分析探讨传统民居保护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是对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演变形成的梳理,通过对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的形制特征和时空演变过程的介绍,对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主体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概述。其次,根据对西安地区经济、城市发展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为背景,对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发展历程及进行了划分:保护的源起(1949年—1982年)、保护的探索(1982年—2006年)、保护的发展期(2006年至今),并分析各个阶段社会背景下保护法规、保护范围及措施变化,并用现存实例反应保护历程的变化,总结各阶段保护特点。然后,通过图表对传统民居保护现状的总结,并根据保护现状分类,选取典型的保护实例的分析,根据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对传统民居进行实例分析,对比传统民居总体保护现状,总结传统民居保护仍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失利的因素。最后,根据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现状和保护历程的对比分析,提出明确延续居住生活保留原住民的保护理念,提出分级分类保护、建立产权保护体系和细化法律条文的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保护历程的时间变化视角,梳理和总结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发展、演变与特征,厘清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关键和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二、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综述
    2.1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概况
        2.1.1 西安工业发展历程
        2.1.2 工业建筑遗产分布格局
        2.1.3 工业建筑遗产类型及特点
    2.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2.2.1 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相关政策及法规
        2.2.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实例
    2.3 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问题与困境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仪表厂概述
    3.1 历史沿革
        3.1.1 筹建与选址
        3.1.2 设计与建设
        3.1.3 厂区发展历程研究
        3.1.4 仪表工业学校
    3.2 西安仪表厂区位特点
        3.2.1 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
        3.2.2 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交通运输组织
        3.2.3 居住与工厂临近
    3.3 西安仪表厂布局演变
        3.3.1 建厂初期布局
        3.3.2 改扩建时期布局
        3.3.3 闲置时期布局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分析
    4.1 生产大楼
        4.1.1 建筑概况
        4.1.2 内部空间设计
        4.1.3 建筑立面形象
    4.2 金工车间
        4.2.1 建筑概况
        4.2.2 内部空间设计
        4.2.3 建筑立面形象
    4.3 机修车间
        4.3.1 建筑概况
        4.3.2 内部空间设计
    4.4 其他建筑及环境分析
        4.4.1 其他建筑
        4.4.2 厂区环境
        4.4.3 厂区周边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仪表厂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分析
    5.1 西安仪表厂价值特色
        5.1.1 价值构成及认定标准
        5.1.2 价值特色分析
    5.2 现状问题分析
        5.2.1 建筑现状问题
        5.2.2 环境现状问题
    5.3 可利用性分析
        5.3.1 可利用资源
        5.3.2 经济方面
        5.3.3 环境方面
        5.3.4 建筑自身的可利用性
    5.4 保护利用面临的困境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6.1 西安仪表厂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6.1.1 整体厂区的保护利用模式
        6.1.2 单体建筑的保护利用模式
        6.1.3 构筑物的保护利用模式
        6.1.4 非物质的保护利用模式
    6.2 西安仪表厂在城市中的保护利用策略
        6.2.1 创造公共空间
        6.2.2 优化交通环境
    6.3 西安仪表厂整体风貌的保护
        6.3.1 保留工业文化
        6.3.2 利用历史符号
        6.3.3 场所的重塑
    6.4 西安仪表厂单体建筑保护利用策略
        6.4.1 外立面保护利用
        6.4.2 内部空间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安仪表厂调查过程记录
    西安仪表厂调研访谈过程及获取资料记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3)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城市更新成为转型期城市发展主要方式
        1.1.2 政策背景——国家至地方持续颁布城市更新相关政策
        1.1.3 理论背景——空间生产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应用的契机
        1.1.4 实践背景——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下旧区面临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西安甘家寨片区
        1.3.2 周边区域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3 研究述评
    2.2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2.2.1 空间生产理论引介
        2.2.2 空间生产理论适用性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更新历程及现状问题研判
    3.1 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历程
        3.1.1 空间形态的初构期(2000 年-2013 年)
        3.1.2 空间需求的冲突期(2014 年-2018 年)
        3.1.3 空间变迁的适应期(2019 年-至今)
        3.1.4 片区更新历程评估
    3.2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分析
        3.2.1 片区概况
        3.2.2 周边概况
    3.3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问题研判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
    4.1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之三元”分析
        4.1.1 理论分析框架
        4.1.2 空间行为认知
        4.1.3 空间分类解读
        4.1.4 空间整体解读
    4.2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问题
        4.2.1 生活空间异化形成毗邻隔离
        4.2.2 设施空间侵占导致生活失序
        4.2.3 利益权责交叠引发空间博弈
        4.2.4 公众参与缺失加剧权利剥蚀
    4.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特征
        4.3.1 不平衡性
        4.3.2 不稳定性
        4.3.3 非正规性
    4.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机制
        4.4.1 权力的制约与规训
        4.4.2 资本的循环与运作
        4.4.3 民生的谋求与反抗
        4.4.4 主体的配合与博弈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模式
    5.1 更新框架构建
    5.2 利益主体界定
        5.2.1 利益相关者分类
        5.2.2 利益主体诉求
    5.3 更新目标明确
        5.3.1 规划原则
        5.3.2 总体定位
        5.3.3 发展目标
    5.4 更新模式选择
        5.4.1 更新模式分析
        5.4.2 更新模式指向
        5.4.3 更新模式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6.1 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
        6.1.1 提升空间的品质性与可获性
        6.1.2 提高设施的可达性与均好性
    6.2 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
        6.2.1 强化文化的融合性与象征性
        6.2.2 生活场景的多元性与场所感
    6.3 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6.3.1 重视社区的参与性与公正性
        6.3.2 促进权力的保障性与公平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人群访谈实录
致谢

(4)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与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建部“中国故事”项目
        1.1.2 文化遗产背景
        1.1.3 我国工业遗产背景
        1.1.4 西安市区域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3.3 西安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资料调查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5.3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框架
2 “一五”时期中国工业建设背景与西安城市发展
    2.1 新中国“一五”时期工业建设背景及工业项目
        2.1.1 新中国“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背景
        2.1.2 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156 项目”
    2.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背景及工业项目
        2.2.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背景
        2.2.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情况
    2.3 西安“一五”时期城市建设概况
        2.3.1 西安“一五”初期城市建设背景
        2.3.2 西安“一五”时期城市规划与实施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项目发展历程
    3.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建设发展历程
    3.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构成分析
        3.2.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结构分析
        3.2.2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分析
    3.3 西安“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发展概况
        3.3.1 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
        3.3.2 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
        3.3.3 纺织工业方面的建设
        3.3.4 医药工业方面的建设
        3.3.5 兵器工业方面的建设
        3.3.6 建筑材料方面的建设
        3.3.7 航空工业方面的建设
        3.3.8 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
        3.3.9 化学工业方面的建设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4.1 关于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
        4.1.1 国际关于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
        4.1.2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
    4.2 国内学者对工业遗产的价值研究
        4.2.1 西安工业遗产价值的相关研究
        4.2.2 其他城市工业遗产价值的相关研究
    4.3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认知
        4.3.1 历史价值
        4.3.2 科学技术价值
        4.3.3 社会文化价值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构成研究
    5.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主题遗产体系建构
        5.1.1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主题
        5.1.2 工业遗产识别范围
    5.2 “历史成就”系列遗产
    5.3 “科学技术”系列遗产
    5.4 “社会文化”系列遗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作者读研期间成果
致谢

(5)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短视频传播已成常态
        二、抖音平台头部优势明显
        三、抖音助推古都西安变身网红之城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城市形象的内涵及维度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二、城市形象的维度
    第二节 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内涵研究
        二、城市规划设计视角的研究
        三、营销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四、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第三节 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和特点
        二、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三、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四、短视频与西安城市形象的地域性研究
第二章 西安城市形象:资源、官方定位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西安城市形象塑造的资源
        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良好的自然条件与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区域级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四、雄厚的科研教育和突出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西安城市形象官方定位
        一、华夏文明历史之城
        二、生态宜居和谐之城
        三、科教雄厚创新之城
        四、商贸交通枢纽之城
        五、东西交流开放之城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的内容呈现
        一、政府形象呈现
        二、经济形象呈现
        三、社会形象呈现
        四、人文形象呈现
        五、环境形象呈现
    第二节 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视频生产者:传播主体多样,抖音达人与个人账号为主
        二、时长与来源:中短型视频较多,原创度较高
        三、文字与声音:视听语言丰富,城市音乐与字幕巧妙运用
        四、叙事手法:人物叙述为主,叙述视角多样
    第三节 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互动
        一、总体传播状况:点赞与评论活跃,互动性强
        二、不同主体:媒体表现突出,个人达人持续发力
        三、受众评论情感分析与态度表达
第四章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问题与治理
    第一节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问题
        一、视频内容同质化,深层文化挖掘欠缺
        二、城市形象片面化,经济科教形象较弱
        三、标志性形象陈旧,受众形象认知模糊
        四、话语体系众多混乱,政府参与度待提升
    第二节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治理
        一、提升内容创作水平,深入挖掘城市文化
        二、增强城市形象宣传,更新塑造城市新名片
        三、明晰城市形象定位,凸显城市新特点
        四、加强政府参与引导,加强主体间联合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抖音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传播编码表属性
附录 B 344 条西安城市形象抖音短视频研究样本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6)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西安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服务业概念界定研究
        1.3.2 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
        1.3.3 健康服务业存在问题研究
        1.3.4 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1.3.5 我国各地区健康服务业的研究
        1.3.6 国内外现状研究评价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健康的概念
        2.1.2 健康服务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理论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理论
        2.2.4 政府规制理论
    2.3 健康服务业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健康服务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3.1 西安市人口健康及健康服务业发展概况
        3.1.1 西安市的人口及年龄结构
        3.1.2 西安市人口的健康状况
        3.1.3 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
        3.1.4 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文件及社会环境
    3.2 西安市健康服务产业供给情况
        3.2.1 健康服务产业总体供给情况
        3.2.2 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成熟
        3.2.3 健康管理服务初步发展
        3.2.4 老年护理服务供给逐年增加
        3.2.5 健康保险服务规模增长迅速
    3.3 西安健康服务业需求分析
        3.3.1 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健康服务有效需求少
        3.3.2 医疗服务需求基本满足,需求具有层次性
        3.3.3 中医药保健接受度高,需求具有普遍性
        3.3.4 老年护理机构接受度较低,需求具有基础性
        3.3.5 健康保险险种较少,需求具有多样性
        3.3.6 健康管理服务参差不齐,需求具有选择性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健康服务业存在问题分析
    4.1 健康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供给不足
        4.1.1 医疗卫生服务人均医疗资源少
        4.1.2 健康管理服务缺乏有效供给主体
        4.1.3 老年护理服务机构不足服务方式单一
        4.1.4 健康保险供给险种较少
    4.2 居民健康服务认知不足
    4.3 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供给不足
    4.4 健康服务供给中社会资本发育不足
    4.5 健康服务业内发展不均衡
    4.6 政府监管与调节不到位,市场规范水平不高
    4.7 本章小结
5 西安健康服务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居民的经济状况决定其消费观念相对保守传统
    5.2 缺乏对健康服务业各细分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
    5.3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投入不足
    5.4 扶持政策不够,未能激发社会市场广泛参与
    5.5 管理制度不清晰,监管不到位
    5.6 健康服务人才匮乏,专业人员水平不高
    5.7 本章小结
6 西安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的基本思路
    6.1 补短板,扩大健康服务业供给
        6.1.1 增加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6.1.2 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6.1.3 加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居民养老方式
        6.1.4 增加健康保险种类,制定健康保险发展标准
        6.1.5 多方式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服务业认识
    6.2 调结构,满足健康服务细分市场需求
        6.2.1 分析居民需求类型,提供对应健康服务项目
        6.2.2 加快内部行业发展,促进市场细分
    6.3 促融合,实现健康服务产业平衡发展
    6.4 强刺激,合理配置健康服务业资源
        6.4.1 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
        6.4.2 制定优惠政策,实现健康服务快速发展
    6.5 严管制,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规范管理
    6.6 育人才,提高健康服务业从业水平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2.1.1 市场营销的内涵
        2.1.2 房地产的市场营销
    2.2 营销环境及SWOT理论
        2.2.1 营销环境分析
        2.2.2 SWOT分析法
    2.3 STP营销理论
    2.4 营销策略理论
3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现状分析
    3.1 西安沣东地产有限公司简介
    3.2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介绍
    3.3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现状分析
    3.4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存在问题
4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人口环境分析
        4.1.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3 经济环境分析
        4.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项目自身分析
        4.2.2 顾客需求分析
        4.2.3 竞争者分析
    4.3 SWOT分析
5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策略制定
    5.1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STP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产品策略
        5.2.1 产品规划设计差异化策略
        5.2.2 品牌策略
        5.2.3 产品质量管理策略
    5.3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价格策略
        5.3.1 定价原则
        5.3.2 成本加成定价法
        5.3.3 竞争价格定价法
        5.3.4 顾客感受定价法
        5.3.5 加权点数定价法
    5.4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渠道策略
        5.4.1 直销渠道策略
        5.4.2 代理渠道策略
        5.4.3 全渠道营销
        5.4.4 渠道的选择
    5.5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促销策略
        5.5.1 广告宣传
        5.5.2 人员促销
        5.5.3 公关促销
        5.5.4 网络宣传
        5.5.5 网上购房
        5.5.6 其他策略
6 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6.1 优化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6.2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6.3 加快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6.4 加强销售渠道的拓展
7 结论
    7.1 工作总结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阐释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网红城市”兴起的原因及传播价值
    第一节 “网红城市”产生的媒介生态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便利
        二、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三、UGC满足用户内容需求
    第二节 “网红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城市营销的再度觉醒
        二、城市文化传播备受关注
        三、城市品牌构建战略创新
    第三节 “网红城市”的传播价值
        一、城市品牌形象的高效传播
        二、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为城市旅游业带来生机
第二章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符号的建构与塑造
    第一节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
        一、实物符号:历史名胜与网红景点
        二、感官符号:传统美食与城市民谣
        三、文化符号:华夏文明与节庆风俗
        四、影视符号:热播剧目与短视频
    第二节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符号的塑造
        一、政府:统揽全局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企业:积极参与进行软文化传播
        三、公众:弥补官方话语不足成为主力
第三章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与受众认知
    第一节 媒介渠道传播“网红西安”城市形象
        一、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增加城市曝光度
        二、社交媒体口碑传播增强信息公信力
        三、实物传播:看得见的城市文明
    第二节 媒介传播拓升受众的形象认知
        一、“网红西安”城市形象的受众分类
        二、基于受众心理特点的传播策略
        三、基于受众态度制定传播策略
第四章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效果及问题反思
    第一节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效果
        一、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二、“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效果分析
    第二节 构建西安“网红城市”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泛娱乐化消解城市历史底蕴
        二、游客数量激增带来环境问题
        三、网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恶性事件影响城市媒介形象
    第三节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提升策略
        一、运用“旅游+”理念打破“门票经济”
        二、媒体曝光收费乱象营造城市温馨氛围
        三、重视绿化环境提升整体城市形象
        四、“网红营销”挖掘西安发展潜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源起
    1.2 研究背景
        1.2.1 传统民居保护的必要性
        1.2.2 西安传统民居保护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对传统居住建筑保护的研究
        1.4.2 国内对传统民居保护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2.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的演变
    2.1 西安地区的居住史
    2.2 西安地区传统民居形制演变
        2.2.1 西安地区传统民居形制演变的影响要素
        2.2.2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形制特征
    2.3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的时空演变
        2.3.1 唐至元朝明城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2.3.2 明清时期明城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2.3.3 民国时期明城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2.4 小结
3.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历史进程
    3.1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的划分
        3.1.1 建筑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背景
        3.1.2 建国后西安社会经济、城市发展背景
        3.1.3 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的分期
    3.2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源起(1949-1982)
        3.2.1 土地公有制下的西安传统民居
        3.2.2 重要法规文件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推动
        3.2.3 传统民居单体建筑控制保护阶段
        3.2.4 现存保护实例
    3.3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探索(1982-2006)
        3.3.1 城市建设下的西安传统民居
        3.3.2 重要法规文件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推动
        3.3.3 传统民居街区范围保护更新阶段
        3.3.4 现存保护实例
    3.4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发展(2006-至今)
        3.4.1 建筑遗产保护下的传统民居保护
        3.4.2 重要法规、文件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推动
        3.4.3 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再利用阶段
        3.4.4 现存保护实例
    3.5 小结
4.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典型院落研究
    4.1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现状研究
        4.1.1 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4.1.2 传统民居综合现状
    4.2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分类
        4.2.1 院落格局完整的传统民居
        4.2.2 院落格局破坏的传统民居
        4.2.3 单体建筑留存的传统民居
    4.3 传统民居典型院落保护历程研究
        4.3.1 院落格局完整——西羊市马宅
        4.3.2 院落格局损坏——东木头市李宅
        4.3.3 单体建筑保留——安居巷41号
    4.4 传统民居保护现存问题总结
        4.4.1 保护更新行为混乱
        4.4.2 保护利用模式单一
        4.4.3 原住家庭流失
        4.4.4 产权主体模糊
        4.4.5 公众参与缺失
        4.4.6 保护政策欠缺
    4.5 小结
5.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理念和策略
    5.1 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理念
    5.2 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策略
        5.2.1 分级分类保护
        5.2.2 建立产权保护机制
        5.2.3 完善民居保护体系
6.结论
    6.1 归纳和总结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不足和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四、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路淑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寇德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西安“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价值与构成研究[D]. 张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D]. 刘倩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西安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孙兆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西安沣华熙城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刘路.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 晏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研究[D]. 李儒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对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