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接受贷款:对法律“白条”现象的透视

依法接受贷款:对法律“白条”现象的透视

一、依法收贷:法律“白条”现象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涛[1](2011)在《法律洞的司法跨越——关系密切群体法律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文中指出当法官(法律)面对村民及其关系密切群体时,对方无结构洞,而自己周边有法律洞,处于不利的网络位置。为此,法官(法律)采取将村长、习惯法和调解嵌入的策略,填补法律洞以提高结构自主性。当法官(法律)面对陌生人群体时,可利用对方存在结构洞以提高结构自主性,但这时的法官(法律)还未处于自己无法律洞而对方有结构洞的最佳网络位置。因此,中国法治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制定法与中国因素的有机融合以填补法律洞。

李晟赟[2](2010)在《法律诉讼中的博弈 ——对一起民事案件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强大的依法治国主流语境下,理论上讲,若司法机关严格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依法办事,应该会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和赞扬,失范的社会关系会得到修复。然而,本研究以四起已经发生的法律事件为引子,打破了上述依法治理的美好神话。四起法律事件共同的特点是司法机关依法办事不但没有得到当事人的赞扬,反而引发了激烈的群体性事件,这用法学家所通常认为的西方移植来的法律在乡土中国水土不服、司法腐败等理由难以做出充分解释。在思索这一反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本研究捕捉到了我国的法律运作随着断裂社会的到来而产生了特殊的运作方式。进而意识到,法律关系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社会关系的一种,透过法律关系来研究社会关系十分有意义。带着问题意识,本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孙立平等人提出的过程——事件分析法,从动态角度研究法律诉讼这一社会实践。选取了一起种植酿酒葡萄的订单农业案件,详细描述了随着诉讼阶段向前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卷入与博弈,微观地分析了各方行动者的惯习、资本与博弈策略之间的紧密因果关系以及法律的运作形态。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界定了相关的核心概念。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及学术脉络的把握,发现了以往对于诉讼研究的亮点与不足。明确了本文的分析框架,介绍了研究方法与具体资料获得的方法,所涉及的社区概况以及田野工作的切入。第二章:论述了案件的起因,相关的利益各方在进入法院诉讼前,在法治的名义下,展开了激烈的利益争夺。这是一场诉讼大战的前奏,为后文作铺垫。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按照事件的发展进程,本章主要考察了该民事案件进入法律场域的经过及法庭审理情况。原告、被告和法院三方都主要是遵循法律场域内特定的逻辑规则运用制度资本来进行诉讼博弈。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本章考察了调解阶段原告、被告以及基层法院的博弈策略。分析了三方都充分利用断裂社会里自身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本,重点采用了非法律技术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博弈。其策略看似违背法理,充满了断裂、错位、变异、谋略、偶然性,权力的争斗无处不在,最终却完成了调解目的。第五章:仍然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经历了千辛万苦,原告终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民事调解书,但是被告酒厂仍然采取种种策略拒不执行调解协议事项。本章考察了在后司法时期具体执行法律文书过程中各方社会力量的复杂博弈。第六章:通过前文的分析,洞察到了这起订单农业纠纷案件更为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得出了主要研究结论。进一步揭示了当今司法陷入两面性生存之道的状态,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以及矛盾的解决之道。本研究认为,在当前断裂社会背景下,法律的运作也具有“断裂”性,它使得权宜性、中间性的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维持,是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动力之一;它促使诉讼的过程发生改变,由追求法律真理的过程转变为行动者根据特定场域的权力结构进行策略选择和权力博弈的法律技术实践过程。行动者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他所拥有的资本和诉讼博弈能力,进而决定了其博弈策略的选择与使用;断裂社会的背景使得政治博弈技术在法律场域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法律是社会整合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眼前未必是适应断裂社会整合需要的最契合最现实的工具。断裂社会要完成社会整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社会整合手段。本研究尝试克服以往法学研究传统思路中形式主义与工具主义对立的缺陷,努力实现制度与行动的双重融合。认为以往用社会“转型时期”这一过于笼统的大概念研究法律现象不够充分,应当更精细地区分改革开放初期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转型不同阶段法律运作状况的差异。提出了“法律断裂运作”这一核心概念,认为应该全面认识它的作用。它固然有诸多缺陷,但也是一个极富弹性和张力的结构,囊括了相当丰富的制度选择与实践运作,能够迅速满足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主体对法律不同功能的实际需求,是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动力之一,在较大程度上发挥了法律的社会整合功能。

向征[3](2008)在《浅谈兑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法律白条”的几条建议》文中认为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在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兑现"法律白条"工作不只是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单位面临的问题,也不仅是一项单纯的金融工作,而且还是基层法律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晓强[4](2007)在《理法之间:个体农民在纠纷中的行动选择及其结果 ——以福建省安溪县S村的若干个案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普通村民在乡村纠纷中的行动策略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在乡村纠纷中,处于利益剥夺下的村民是如何根据这种剥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判断做出应对策略的,这些策略有什么异同点,其效果又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纠纷中被合理且合法剥夺的农民,有四种应对策略可供选择:一是试图逃避合理性与合法性发挥作用的场域,但这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此并不常用;二是以其他的合理性来代替利益剥夺所依据的合理性,其效果受到不同层次的抗争对象影响;三是在违法的成本较小时采取对抗到底的策略;四是运用人情面子机制来消解利益剥夺的合理性、合法性,成功与否与对立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密切相关;如果是合理但非法的利益剥夺,这时除了第一、二和四种策略外,农民有时也会拿起法律武器,它的效果与法理之间的力量对比结果有关。另一方面,被不合理但合法剥夺的农民,会想尽办法先避开利益剥夺的合法性,之后宣称甚至夸大这种利益剥夺的不合理性,从而为自己的不顺从行为创造正当性,这种行动策略最常见于官民纠纷当中,因此它的效果就与基层干部的“摆平”能力相关;如果是不合理且不合法的利益剥夺,那么除了宣传、夸大不合理性外,他还会以诉讼相威胁或者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将追求合理性与追求合法性两者统一起来,这种抗争策略的效果同样与抗争对象的层次有关。面对纠纷中非法的利益剥夺,农民是否拿起法律武器与其对成本的考量有关,正是昂贵的成本使得非诉讼方式仍然是他们解决纠纷的首选,但这种选择是权宜性的,是农民“实用理性”行为逻辑运作的结果。此外,笔者还发现“场景”是影响农民各种行动策略效果的共同因素,处于不利“场景”下的个体农民如果能够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纠纷解决氛围来,还是能够取得对己有利的效果。本文的特色主要在于将焦点放在普通村民身上,视他们为具有自主性个体,同时通过乡村纠纷案而不是群体性事件来透视农民行动逻辑,这是以往的研究容易忽视的;此外,笔者首次将农民的行动选择放在利益剥夺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二维框架内进行研究,由此获得了对农民行动逻辑认识的理论提升,而这对于我们制定合适的农村政策,维护社会和谐同样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曹平辉[5](2006)在《金融制度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欠发达地区金融深度与金融宽度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

纪程[6](2006)在《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 ——以山东临沭县为个案(1941-2005)》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山东省临沭县为个案,以临沂市和临沭县档案馆的相关文件以及本人在临沭县进行的田野调查的录音及笔录为主体资料,以不同时期的乡村主流话语为切入点,深入地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过程中及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对乡村社会进行的改造及乡村社会的回应。乡村主流话语的变迁轨迹是本论文的基本线索。 本论文借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领域兴起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以话语分析为研究社会问题的工具,探讨乡村话语变迁背后的政治变迁逻辑。 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交代临沭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前的乡村社会的特点并简要梳理该时期主要的乡村话语。 第二章主要考察土改时期的乡村话语的特点,从三个主题词——“诉苦”、“翻身”、“动参”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通过土改,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阶级话语”嵌入到乡村社会中,实现了对乡村小农民众的政治动员。并通过阶级划分实现了对旧的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确立了新型的等级秩序。进而运用“阶级话语”动员农民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夺取政权的战争。土改时期乡村话语的主要特点是“阶级话语”对乡村小农社会的嵌入,这一话语特点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改成功地获得了进入乡村小农社会攫取资源和整合农民的合法性。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从“合作化”到“文革”时期的乡村话语的特点。认为这一时期乡村社会话语的特点是:“国家话语”的灌输、渗透和嬗变。这一话语特点所折射出的政治逻辑是,国家通过“集体化”的手段对乡村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但乡村社会自身的弹性始终抵御着这一改造。这种抵御却招致了国家更强形式的全面控制(人身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但是国家的这种强力的控制的最大弱点是无法持久,随着文革的结束和人民公社的解体而消解。 第四章主要探讨“文革”结束后,“革命话语”在乡村社会的消解的过程。反映出国家放松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后,乡村社会对这一状况的适应需要有个过程。 第五章考察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的话语的新的特点,即“多元话语”的格局。主要选取了“经济”、“干部腐败”、“村民自治”、“计划生育”、“治安”、“关系”六个乡村社会较为流行的话题进行剖析。这种“多元话语”格局实际上体现出改革开放后,国家(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乡镇)、与农民(自主农民)之间的博弈与互动关系。 总之,通过“乡村话语”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的改造及乡村社会的回应的图景。这一图景以1978年推行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改造过程中,国家处于强势,乡村社会处于弱势。尽管乡村社会始终在抵御着这种改造,但这种抵御是十分有限的。无法逃脱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是以推行政策的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混合型现代化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力量在生长,自主性也增强了,

孙超平,刘心报,巩惠玲[7](2003)在《对提高学术期刊论文标题英译质量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介词的使用、英汉差异、专业术语的选择和修辞手段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论文标题英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英译的准确性、标题的简洁性、译文的传意性、表达的生动性等角度探讨了提高期刊论文标题英译质量的途径。

本刊编辑部[8](2002)在《本刊2002年1-12期主要文章目录》文中指出

中国工商银行益阳市分行课题组[9](2002)在《依法收贷:法律“白条”现象透视》文中认为摘要:目前,依法收贷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法收贷的诉讼效果与最终执行效果极不对称,一些金融企业在支付了高额的诉讼费用后,得到的往往仅是一纸法律“白条”。通过对依法收贷现状的考察及成因分析,寻求抑制法律“白条”现象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业信贷资产损失。

李发尧,谌争勇[10](2001)在《透视“不良贷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依法收贷:法律“白条”现象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法收贷:法律“白条”现象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法律洞的司法跨越——关系密切群体法律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问题与视角
二、法律洞(1)在司法领域的延伸:司法洞
三、法律洞司法跨越的策略选择:退出、扩展还是嵌入
四、法官微观层面策略性嵌入:法官为何被村支书代替
五、法官宏观层面策略性嵌入:制定法与习惯法的融合
六、法官中观层面策略性嵌入:审判为何被调解置换
七、结语:从个案研究迈向一般理论

(2)法律诉讼中的博弈 ——对一起民事案件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第五节 田野工作与社区概况
第二章 前司法时期的博弈
    第一节 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
        一、出事了
        二、祸起逼民种葡萄
        三、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总动员
        四、愤怒累积了四年
    第二节 财大气粗的酒厂
        一、副县长支持——投资一路绿灯
        二、金钱的威力——种植合同的签订全面完成
        三、起诉——杀鸡吓猴阻止挖苗风
        四、强迫降价——强势的葡萄收购
    第三节 集体闹事的葡萄种植户
        一、副县长的车被推翻了
        二、庞大的示威队伍
    第四节 两难中的乡政府
        一、悬在各级干部头上的招商引资大棒
        二、低调应对种植户的愤怒
        三、遭遇上级的推托
    第五节 小结:利益、资本与法律
第三章 法庭审理中的博弈
    第一节 立案:进场的博弈
        一、法院:把案子堵在大门外
        二、种植户:寻找权力挤进法律场域
    第二节 开庭:拖与推的博弈
        一、酒厂:极力拖延
        二、种植户:纠缠与闹场
    第三节 一场安抚人心的法律戏剧:送法下乡
        一、精心选择时间、地点
        二、精心导演戏剧的内容
    第四节 冲突的再缓冲:诉讼中止
    第五节 小结:结构、权力与技术
第四章 法庭调解中的博弈
    第一节 种植户的策略
        一、话语整饰
        二、集体行动
        三、利用弱者的身份
    第二节 酒厂的策略
        一、行动策略:继续拖延时间
        二、话语策略:制造谣言
        三、恩威并施:分化瓦解
    第三节 法院的策略
        一、分而治之
        二、软硬兼施
        三、冷处理——搁置
    第四节 小结:策略、资本与动员
第五章 后司法时期的博弈
    第一节 酒厂:让法律文书变成法律白条
        一、拖与喊冤
        二、暴力冲击审判庭事件
        三、执行程序被迫暂停
    第二节 法院:走钢丝式执行
        一、说服教育
        二、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三、强制
    第三节 县政府:放大服务职能名利双收
        一、平息诉讼狂潮
        二、调控葡萄产业发展的混乱局面
        三、算是办了一件富民的好事
    第四节 小结:抵制、合谋与政治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讨论两面性生存之道:司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主要被访谈者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浅谈兑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法律白条”的几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取党政重视,排除执行阻力
二、用足用够法律,加大执行力度
三、协调部门关系,减少中间环节
四、加强信息利用,全力促成“兑现”
五、突破大案要案,形成强硬攻势

(4)理法之间:个体农民在纠纷中的行动选择及其结果 ——以福建省安溪县S村的若干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论文的架构
第二章 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 乡村纠纷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 农民抗争策略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合理利益剥夺下的行动选择
    第一节 “合理—合法”利益剥夺下的行动选择
    第二节 “合理—不合法”利益剥夺下的行动选择
    小结
第四章 不合理利益剥夺下的行动选择
    第一节 “不合理—合法”利益剥夺下的行动选择
    第二节 “不合理—不合法”利益剥夺下的行动选择
    小结
总结与思考
    一、合理性、合法性判断下的应对策略选择及其后果
    二、首选非诉讼方式及其权宜性:农民行动选择的一大特色
    三、“场景”:影响行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5)金融制度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欠发达地区金融深度与金融宽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度
    1.县域信贷总量偏小, 与县域经济发展不匹配。
    2.县域信贷供需矛盾突出, 利率杠杆调节作用难以体现。
二、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宽度
三、金融制度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均衡的政策建议
    1.通过立法确保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稳定发展。
    2.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3.提高县域金融创新能力。
    4.积极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6)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 ——以山东临沭县为个案(1941-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中国乡村政治与社会的研究综述
    三、基本概念说明
    四、研究方法、思路和资料说明
第一章 个案县的背景
    一、自然环境及经济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传统时期”乡村状况及乡村话语
第二章 “阶级话语”对乡村社会的嵌入
    一、“诉苦”——被规训的农民私愤倾诉
    二、“翻身”——“阶级话语”嵌入乡村社会的标志
    三、“动参、支前”——运用“阶级话语”动员农民参与战争
第三章 “国家话语”的灌输、渗透与嬗变
    一、“合作化话语”
    二、“表述性阶级话语”
    三、“革命话语”的泛滥
第四章 “革命话语”在乡村社会的消解
    一、“革命话语”的惯性
    二、“革命话语”的消解
第五章 “多元话语”解读“混合型乡村现代化改造”
    一、“经济话语”——主位的乡村话语
    二、乡村干部腐败——人性、风气、体制合力打造的怪胎
    三、从“糊弄人”到“能人拉票”——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的嬗变
    四、计划生育——国家意志、基层政府利益与农民传统生育文化的博弈
    五、乡村治安状况“恶化”——体制转型的伴生现象
    六、“关系话语”——“圈子社会”的标志性话语
结语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框架的兴起及在中国研究中的应用
    二、“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研究概述
    三、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一:访谈录音资料目录
附二:临沭县常用方言词语
后记

(7)对提高学术期刊论文标题英译质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使用介词, 保证英译标题的准确性
二、把握英汉差异, 力求英译标题准确、简洁
    1.省略标题套语, 简化英译标题
    2.避免用词重复, 简化英译标题
    3.准确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 运用各种手段简化英译标题
    4.注意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事物的顺序, 确保英译标题的准确性
三、挖掘专业术语的内涵, 确保标题英译的传意性
四、适当运用修辞手段, 增强标题英译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1.运用双关
    2.运用委婉语
    3.运用平行结构
    4.运用韵格
    5.运用比喻

四、依法收贷:法律“白条”现象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律洞的司法跨越——关系密切群体法律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J]. 张洪涛. 社会学研究, 2011(06)
  • [2]法律诉讼中的博弈 ——对一起民事案件的社会学研究[D]. 李晟赟.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3]浅谈兑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法律白条”的几条建议[J]. 向征.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8(12)
  • [4]理法之间:个体农民在纠纷中的行动选择及其结果 ——以福建省安溪县S村的若干个案为例[D]. 王晓强. 厦门大学, 2007(08)
  • [5]金融制度供给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欠发达地区金融深度与金融宽度的实证研究[J]. 曹平辉. 金融经济, 2006(24)
  • [6]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 ——以山东临沭县为个案(1941-2005)[D]. 纪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7]对提高学术期刊论文标题英译质量的思考[J]. 孙超平,刘心报,巩惠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 [8]本刊2002年1-12期主要文章目录[J]. 本刊编辑部.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12)
  • [9]依法收贷:法律“白条”现象透视[J]. 中国工商银行益阳市分行课题组.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01)
  • [10]透视“不良贷款”[J]. 李发尧,谌争勇. 调研世界, 2001(11)

标签:;  ;  

依法接受贷款:对法律“白条”现象的透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