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先锋队”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

“两个先锋队”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

一、从“两个先锋队”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柳宏[1](2021)在《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

霍豫[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1978年以及197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为时代性、实践性与人民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根"和"源",把中国国情作为根本依据,把中国共产党作为根本领导力量。

张春宇[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成就卓着,但困难与挑战仍然并存,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多重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发展中国,首要的前提是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初心”为原点,担负起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造就了自身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除了具有传统政党的一般性,还具有新型政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责任型政党”这个概念,用以诠释这种特殊性,进一步明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是解决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这一研究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时间维度、还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党的建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类型学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从分析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出发,挖掘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定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新时代“四个伟大”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破解身处新时代历史方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具有哪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借鉴,开辟了哪些操作性强的路径,同时又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本文分为以下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建构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阐释这一政党类型归属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解释基本概念入手,阐释责任型政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前提,分析使命型政党与责任型政党的关联与区别,认为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以政党类型学为基础,对中西政党进行比较,进而推演责任型政党的归属,认为责任型政党具有不同于西方政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质是其坚守初心、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担当政治责任的根本原因;以责任政治为基础,剖析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契约逻辑、身份逻辑;最后归纳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第二部分以时间逻辑梳理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逻辑。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演绎中国共产党身处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始终坚定不移践行责任与担当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连续历史阶段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始终引领社会变革、推进国家民族进步的实践逻辑的生动体现。第三部分是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党有力回答时代变革的适应性发展。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是“初心——使命——责任”有机统一的政党类型化阐释,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自身的新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从时代方位中深刻回答了“蒋廷黻之问”“陈嘉庚之问”“黄炎培之问”,回答了党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如何延续等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第四部分重点阐释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担负的五重责任,分别为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和全人类的责任。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相较于其他政党具有更强的使命感,承担着更加广而重的责任。跨入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加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懈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部分明确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为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稳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逐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建立健全党的责任体系。本部分还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体系,探寻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最后一部分的视角由中国进而扩展到世界,集中阐释新时代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作为更加彰显责任型政党特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辟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必定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大党治理提供全新方案和发挥示范效应;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破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密码,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治国理政描绘崭新范式;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累积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内容,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本文的核心观点聚焦在几个方面。第一,尝试提出责任型政党的概念,责任型政党(Responsible Party),特指中国共产党,是作为现代政党范畴中超越原有政党分类模式的一种政党类型学解释和责任政治视角下的阐释。因此,所谓责任型政党,是基于人民属性,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和民族利益作为奋斗目标,由于自觉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而具有多重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之所以将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一个责任型政党,是具有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历史逻辑以时间推演为线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始终勇担责任,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实逻辑以多重责任区分为依据,无论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肩负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乃至全人类的五重责任。第三,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对策选择既要以总体目标规划为指引,又要坚持方法论原则,同时还要在微观领域提出真正具备操作性的具体着力点。

李本松[4](2020)在《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实践途径》文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和总结大会上指出:要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洗礼、锤炼政治品格、增强政治责任感、保持政治本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上的团结统一。这就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来推进主题教育。因为这是新时代、新特点、新使命、新形势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实现途径: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把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贯穿到主题教育各个方面与全过程中、落实到实际具体工作中。

张忠华[5](2018)在《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百姓生活日益富裕,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党、强党,由此引发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问题的大讨论。本文基于人民立场的视角,对这个问题作了解答: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以坚持人民立场立党,又因坚持这一立场而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又一个成功。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屡次在逆境中力挽狂澜、继续前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成功克服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本原因所在。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投身于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逐渐形成了关于人民立场的一整套正确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理论层面主要是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践层面则包括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土地革命、人民战争、根据地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这为开辟人民幸福之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党开始围绕经济建设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虽然这一时期人民立场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但我们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之路,并赢得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深刻总结建国初期艰辛探索和“文革”时期正反两方面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自从有了这条正确路线的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逐渐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同时,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人民立场实践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长期执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即坚定人民立场,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目标面临诸多风险和考验,如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尚还不足、腐败对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侵蚀效应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影响到党的长期执政的效果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有效应对和化解这些风险考验,就要不断拓展人民立场理论新内涵,认真总结人民立场实践新经验,尤其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全方位贯彻落实人民立场。唯有如此,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前进,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特色理论、特色制度和特色文化,为人民谋取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开展对人民立场问题的学理研究,本文主要尝试了以下研究方法: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二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三是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梳理出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历史发展脉络,挖掘出其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畅想出人民立场的未来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坚持人民立场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邹谨[6](2017)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之进行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初步酝酿;建国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进入自觉状态。党建创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在建国以后具有同步性,二者存在鲜明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国共产党党建制度的完善,促进管党治党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党建方式、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来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党建制度、党内民主、依规治党创新和其他创新,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学习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主席制度、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干部鉴定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休假制度、作风建设制度等制度,并提出了设立党的名誉主席、对基层干部任期加以限制、干部能上能下等设想。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党内民主进行了理论阐述,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倡民主作风,保障党员权利,开展党内监督;建立了党代会制度、党委制、党内选举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修改,初步制定了一些党内法规。此外,通过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并对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初步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创新,既取得了积极成果,又留下了深刻教训。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了退休制度、顾问委员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省(市、区)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等制度,废除主席制度、实行总书记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理论;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保障党员权利,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结合;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对党章进行积极修改,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党章和党内法规执行力得到较大提高。此外,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出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坚持从严治党。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巡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并发挥其对人民民主的带动功能:推进党内决策民主化,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据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新的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要靠体制创新;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坚持依法执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提出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进党内和谐,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实行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全委会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修改党章,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此外,还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总布局创新,进行执政能力、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建设“三型”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建制度创新,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并在党的建设各领域进行了制度设计。推进党内民主创新,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新阐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的制度建设和党内法规建设中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保障党员权利;提出制定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地方党委决策程序规定,规范差额提名范围和比例,进一步了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进依规治党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并对党内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此外,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优良政治生态,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并提出党的领导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推进党建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对党建创新进行接力探索,不断总结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建创新,应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范婷[7](2008)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要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和谐政治关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统率和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转型期的中国,构建和谐政治关系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它是针对现存政治关系的不和谐因素的积极回应。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看,理论界就和谐政治关系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考察,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和谐政治关系思想溯源及马克思主义和谐政治关系探析,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给予一个明确的界定,指出和谐政治关系就是政治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包容性、稳定性、相对性和历史性是其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和谐政治关系的现状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关系基本状况是和谐的,但也有不和谐方面的因素。究其原因,经济利益关系的失衡、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期突显的公平问题分别是导致我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因素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第三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的实践运行,针对原因分析提出构建的相应途径,指出通过增加社会经济总量、协调各方利益差距、完善利益整合机制来调节经济利益关系,解决经济层面的矛盾;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和推进基层民主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方面,通过批判的继承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政治价值体系,创新和谐政治关系理念;在社会方面,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分配机制和健全救助体系来构建社会公平机制,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徐锋[8](2004)在《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是联系公共权力与社会的桥梁,政党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把公众的偏好变成自己的政策。政策是执政党执政的关键环节,因为执政党是通过政策来掌握公共权力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因此,政策水平高不高,政策产品好不好关系到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执政党政策水平的高下及其政策产品的优劣取决于它的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执政党面临纷繁芜杂的政治情境与社会问题时,决定自己是否作为、怎样作为以及如何阐述自身选择的重要政治过程、认识过程和机制过程。为了实现政治、认识和机制这三个过程的有机统一,政策制定必须符合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这关系到执政党最终的政策产品是否与时代同步、与百姓同心,因而关系到政策在施行中的效率与效益。执政党政治上的成功是因为自己自觉地制定和推行了保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策,执政党政治的衰朽则是因为自己不自觉地制定和推行了侵害、限制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策。民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政治前途,而民心的根本就是生存与发展这一出于人性考虑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为了维护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为了巩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活动,使自己的政策制定更科学、更民主,使自己的政策总是能够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党正面临一个日益强大的市民社会以及这个市民社会广泛而坚定的政治参与要求。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已经是有雄厚社会资源基础、有明确利益要约的主动的、公民的、有序的和有效的实参与,这使我国政治生活的主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也使我们党的政策行为发生相应变化。传统的政党政府几乎垄断全部公共事务的历史行将结束。我国政党政府与市民及其团体组织这两方面的政治主体之间将逐渐发展起一种要约与承诺的契约关系、谈判与再谈判的治理关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结果,是不以人们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面对市民社会政治参与的发展,我们政策制定中长期存在的革命党思维惯性、为民作主包办专制遗存、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权力运作的非正式性、党政不分权责不分、缺乏灵敏高效的纠错机制等等非现代、不科学的东西越发凸现出来。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我们党及时将社会偏好转化成自己的政策的努力。必须革新我们党的政策制定。首先是要规范政策制定的过程,切实达成并优化政策制定过程中执政党与社会的互动交流。具体有以下问题:1、在政策问题认定和政策议程确立方面既要保<WP=4>持执政党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公民和社会独立自主的意见表达,以此来保证政策制定中群众利益认定的准确无误。2、在政策预研、方案设计、政策论证和抉择的整个政策规划阶段,要保证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以方便公民和社会随时施加自己的影响和压力。3、在政策合法化阶段,要注意搞好政策协商和民意调查,做好政策试验和政策宣传,处理好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政策效益。4、最后要通过执政党党内外的政策反思与再谈判过程,完成党的政策评估,以查漏补缺或革故鼎新,使政策始终能够符合大多数人最根本的利益要求。其次是要从制度的层面、从政治发展的高度来规范社会与执政党的政策行为,防止非理性的任性与盲动干扰我们的政策制定造成重大损失,使我国现代化进程免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中常见的社会动荡。以下问题应当引起重视:1、必须深刻反思以往执政党政策制定过程中权力运作非正式性问题,通过将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紧密结合起来,以祛除其主观偏狭的一面。2、对于公民和社会的政治参与活动,要加以引导和约束,祛除其狂热无政府的一面。3、要将政策革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衔接和协调起来,通过政策革新渐进地推进民主法治,又以民主法治来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高效。总之,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风险并提高政策效益。第三,执政党还要重视有关政策制定方法与原则的掌握和运用。包括以下方面:1、政策制定必须以凝缩了党和国家基本价值理念和体现了公民与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宪法和党纲为基本的政策依据,后者为我们国家、我们党所预留的民主发展空间要由鲜活的政治参与和政策互动来填充和滋养。2、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政策制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我们丰富科学理论和推进科学决策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实现政策的现代化、民主化指明了方向。3、要大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策理论和方法,并且正确处理好引进先进理论方法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总之,面对政治参与的发展,执政党的政策制定必须立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巩固和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刘吉发[9](2003)在《政治文明的哲学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文明经过了传统政治文明和现代政治文明两大形态的历史运演,逻辑地表现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维度。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日益走向民主化和民族化。

刘吉发[10](2003)在《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政治存在”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文中认为从政治哲学理性层面提出“政治存在”基本范畴,认为政治存在与政治意识相对而言,是标志人类政治生活物质方面和物质过程的总和。政治存在具有自身的三维结构,政治主体、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是政治存在的三大维度。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政治主体多元化、政治活动国际化和政治关系民族化,是政治存在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从“两个先锋队”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两个先锋队”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一)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1949-1978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迂回时期(1957-1978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前进时期(1957-1966年)。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8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2021年)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体现在以理论成果回应时代课题
    (二)实践性特征体现在以理论成果概括实践经验
    (三)人民性体现在以理论成果彰显群众立场
三、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和“源”
    (二)中国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
    (三)中国共产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领导力量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总结与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责任型政党的理论阐释
    一、责任型政党的内涵阐释
        (一)责任型政党:一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二)理解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前提
        (三)责任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的关联与辨析
        (四)五重责任:责任型政党的现实逻辑
    二、基于政党类型学的责任型政党归属阐释
        (一)西方政党类型学及其研究路径
        (二)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中西政党比较
        (三)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责任型政党
    三、基于责任政治的责任型政党内在逻辑
        (一)初心是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
        (二)使命是责任型政党的契约逻辑
        (三)角色是责任型政党的身份逻辑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推动党的自我革命
        (三)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实现政党治理、国家治理有机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探索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历程
        (一)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二)扞卫国家独立和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走势
        (一)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崭新起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
    一、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适应性变革
        (一)适应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随时代主题转换而推进适应性变革
        (三)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内驱力
    二、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党的建设新背景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
        (三)党长期执政的“四重境遇”
        (四)党自身面临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
    三、党的建设“类型化”时代定位的创新发展
        (一)由革命党到保持革命性的执政党定位
        (二)“三型”执政党的定位
        (三)由使命型政党到责任型政党的新定位
    四、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对中国“历史三问”的时代之答
        (一)“蒋廷黻之问”:能否赶上时代
        (二)“陈嘉庚之问”:能否保持自我革命
        (三)“黄炎培之问”:能否长期执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多重责任的主要内涵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责任
        (一)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责任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责任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二)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责任
        (一)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长期有效执政是全党的共同责任
        (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责任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
        (二)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责任
    六、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承担多重责任的能力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强国目标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更好履行共同责任和时代责任
        (五)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目标设定
        (一)总体目标: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具体目标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方法论选择
        (一)在推进思路上遵循整体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二)在推进策略上坚持目标、问题、举措相统一
        (三)在推进方式上实现建党与治党、强党同频共振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一)加强责任型政党的自我革命
        (二)加强和改进责任型政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三)优化责任型政党领导和执政的组织体系
        (四)完善责任型政党的制度体系和执行机制
        (五)积极构建责任型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
        (六)践行责任型政党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中国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新型政党制度凸显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特质
        (二)新型政党制度助推“中国之治”
        (三)新型政党制度凸显高效治理效能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世界范围内大党治理提供新方案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提升政党执政合法性提供新方案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拓展政党的包容性提供新方案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提供新方案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增强政党治理的有效性提供新方案
        (五)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推进政党治理的创新性提供新方案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政党治国理政描绘新范式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治国理政鲜明的历史唯物观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聚焦跨越“三大问题”,体现治国理政精准的问题导向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体现治国理政宽广的共同体意识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社会主义崭新前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实践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凸显党的建设中的政治属性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是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和政治领导能力
二、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开展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要性
    (一)新时代新特点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新使命的时代要求
    (三)新时代党建新形势的时代要求
    (四)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净化政治生态的政治要求
三、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
    (二)坚定不移地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三)以政治建设引领党的思想与制度等建设
    (四)把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到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实干与行动上

(5)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专门研究
        (二)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析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人民
        (二)立场
        (三)人民立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不足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不足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转变及人民立场思想
        二、列宁的人民立场理论
    第二节 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三、民本思想的作用评析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一、奠定人民革命的政党基础
        二、在北伐战争中开启人民立场的探索之路
        三、找到革命立场的正确道路
        四、成为联合抗日的中流砥柱
        五、为着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奠定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确立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人民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行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一、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的依据考量
    第一节 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人民立场的奋斗史
        二、与相关政党的立场比较
    第二节 坚持长期执政的现实需要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社会整合功能的考验
        三、腐败产生的侵蚀效应
    第三节 展望民族复兴的远景基点
        一、民族复兴是人民立场的目标取向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民族复兴的价值归宿
第四章 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的人民观
        一、人民立场是党的领导的立足点
        二、在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坚持人民立场
    第二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一、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立场内涵
        二、在践行党的宗旨中坚持人民立场
    第三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一、发展思想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二、以发展思想开拓人民立场新境界
    第四节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观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立场属性
        二、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人民立场责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资产阶级政党必然坚持资产阶级立场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人民立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坚持与展望
        一、过去:中国共产党因坚持人民立场发展壮大
        二、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坚持人民立场稳步推进
        三、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因坚持人民立场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党建创新概念解析
        (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必然性
        (二) 中共党建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必然性
        (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同步性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共党建创新的互动关系
        (一) 中共党建创新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共党建创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述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二) 对人民民主进行初步探索
        (三) 对法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四)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失误
    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二) 积极发展人民民主
        (三) 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实行依法治国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二) 发展人民民主
        (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四) 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理论突破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学习制度
        (二)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三) 建立主席制度
        (四) 建立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五) 建立干部鉴定制度
        (六) 建立干部交流制度
        (七) 建立干部休假制度
        (八) 建立作风建设制度
        (九) 提出了党建制度创新的某些设想
    二、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进行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进行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进行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遵义会议之前党对依规治党创新的初步探索
        (二)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章的修改
        (三)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二) 提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创新的曲折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退休制度
        (二) 建立顾问委员会制度
        (三) 实行总书记制度
        (四) 建立干部考核制度
        (五) 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
        (六) 建立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
        (七)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八) 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向中纪委报告制度
        (九) 建立纪委与国家检察机关联系制度
    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二)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创新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对学习制度进行创新
        (二) 建立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
        (三) 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四) 建立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制度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
        (六) 建立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七) 建立巡视制度
        (八)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实行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二) 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 进行党的作风建设创新
        (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
        (五)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六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
        (二) 建立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三)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
        (四)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五)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六) 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七)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八) 建立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修改党章
        (二) 制定和修订其他党内法规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二) 推进党建总布局创新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四) 建设“三型”政党
第七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党建创新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 积极推进党建制度创新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党内民主创新
        (一) 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
        (二) 推进党内民主实践创新
        (三) 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依规治党创新
        (一) 学习和实行十八大党章
        (二) 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而努力
        (三) 制定、修订和清理党内法规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其他党建创新
        (一)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二) 构建优良政治生态
        (三)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四) 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创新
        (五) 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创新
第八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经验
    一、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
        (一) 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调发展
        (三)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
    二、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
        (一) 积极应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倒逼
        (二) 积极应对人民民主的倒逼
        (三) 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
    三、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
    四、坚持改革创新
        (一) 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 将创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坚持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
        (一) 对党建制度创新、党内民主创新、依规治党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二) 对其他党建创新进行了接力探索
    六、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的经验教训
        (二) 善于总结其他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束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的展望
    一、提高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水平
    二、推进中共党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加强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国内研究现状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和谐政治关系理论的历史考察
    (一) 中西方文化中和谐政治关系思想溯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政治关系思想
        2、西方文化中和谐政治关系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和谐政治关系的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政治关系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
        2、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政治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理论创新
    (三) 新时期我国和谐政治关系的内涵及其特征
        1、新时期我国和谐政治关系的内涵
        2、新时期我国和谐政治关系的特征
三、当代中国和谐政治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 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1、党政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2、政企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3、党群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4. 干群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二) 当代中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原因
        1、经济利益关系的失衡是导致我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因素的根本原因
        2、民主制度不完善是引起我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因素的直接原因
        3、封建残余思想影响是引起我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历史根源
        4. 社会转型期的公平问题是引发我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因素的现实原因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的实践创新
    (一) 创新和谐政治理念
        1、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
        2、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思想
        3、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政治价值体系
    (二) 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1、增加社会经济总量
        2、协调各方利益差距
        3、完善利益整合机制
    (三)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2、扩大人民民主建设
        3、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四) 构建社会公平机制
        1、转变政府职能
        2、完善分配机制
        3、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政策制定是执政的关键环节
    一、执政就要有好的政策
        (一)政策的含义
        (二)执政党与政策之关系
        (三)什么是好的政策
        (四)什么是不好的政策
    二、好政策开始于政策制定
        (一)政策制定的意蕴
        (二)执政党政策制定与政府政策制定
        (三)执政党的好政策开始于政策制定
        (四)探索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制定模型
    三、政策制定中的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意蕴
        (二)政治参与之与现代民主政治
        (三)政治参与之与执政党政策制定
    四、执政党政策制定的本质
        (一)利益之与政治和政策
        (二)公民的利益
        (三)执政党的利益
        (四)执政党的利益整合
        (五)党必须将群众偏好变成自己的政策
    五、论文概述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 革新党的政策制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国社会政策活动主体结构的变化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崛起
        (二)市场经济与中国共产党的角色转换
        (三)政策制定中执政党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二、当代中国社会政策活动主体行为及特征
        (一)公民和社会政治参与的发展及特征
        (二)参与影响到执政党的政策行为
    三、必须革新我们党的政策制定
        (一)执政党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二)下决心革新我们的政策制定
第二章 社会与执政党互动的政策制定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政策问题的认定和规划
        (一)明确执政党政策制定的范围和性质
        (二)执政党政策问题的认定
        (三)执政党的政策规划
    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合法化
        (一)政策的合法性与和法律性
        (二)寻求党内外的支持以获取政策合法性
        (三)通过法定程序以获取政策的法律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反思与政策再谈判
        (一)政策反思与再谈判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
        (二)执政党协调内部关系政策的反思与再谈判
        (三)执政党协调外部关系政策的反思与再谈判
第三章 社会与执政党必需的政策行为规范
    一、必须规范我们的政策行为
        (一)政策活动“充满诱惑”的非正式取向
        (二)以规范合理的程序和制度抵御政策活动的非正式性
    二、程序与政策活动的民主和科学
        (一)政策活动中的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
        (二)程序对执政党、公民和社会政策行为的规制
        (三)程序的规制最终以科学决策为目的
    三、制度与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发展
        (一)政策活动与政治制度
        (二)制度对执政党政治领导的确定及规范
        (三)制度对市民社会政治参与的引导和约束
    四、依靠制度降低决策风险和提高决策效益
        (一)政策风险与政策效益的含义
        (二)祛除政策活动中的非正式性及其偏狭性
        (三)祛除政治参与中的无政府性和破坏性
第四章 执政党政策制定的方法与原则
    一、以宪法和党纲为基本的政策依据
        (一)宪政发展与执政党及其政策的现代化
        (二)要卓越地实现执政党元政策承诺
        (三)要模范地体现法治国家的政治理念
    二、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意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策意义
    三、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与方法
        (一)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政策理论成果
        (二)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的政策制定手段和方法
        (三)正确理解引进先进理论方法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四、体现现代治理与善治的政治理念
        (一)治理与善治的意义
        (二)治理、善治与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
    五、着眼于巩固和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影响力
        (一)执政党社会影响力的意蕴
        (二)政策制定要重视执政党社会影响力的增减
        (三)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姿态对待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两个先锋队”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研究[D]. 柳宏. 西华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征和启示[J]. 霍豫. 南方论刊, 2021(04)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D]. 张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4]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实践途径[J]. 李本松.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2)
  • [5]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研究[D]. 张忠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D]. 邹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研究[D]. 范婷. 长安大学, 2008(08)
  • [8]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D]. 徐锋.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9]政治文明的哲学透视[J]. 刘吉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 [10]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政治存在”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J]. 刘吉发. 理论导刊, 2003(09)

标签:;  ;  ;  ;  ;  

“两个先锋队”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