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的变迁

印度的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的变迁

一、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顾佳赟[1](2021)在《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柬埔寨在不同时期施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然而,不论其政治发展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社会性质发生了何种变化,国家政治权力分配始终受到王权和教权的影响。只是在不同外部环境下,二者施加影响的形式、程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着差别。王权和教权对政治权力分配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权力分配规律本身的诠释,也透射出柬埔寨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本文尝试从这个特定的视角管窥柬埔寨政治文化。柬埔寨古代权力系统依托印度教、佛教构建。政治精英借鉴外来宗教的理论规范和教阶制度构建政治认同。印度教在合法性层面为王权提供加持。石碑、寺院为古代王国圈画了领土范围,建立起初步的中央集权体制。佛教主要起着慰藉心灵,辅助恢复国力的作用,自古与印度教共存。当上座部佛教占据宗教支配地位后,“十王法”成为衡量王权合法与否的严格标准。无论如何,古代柬埔寨的信仰体系是包容性的,外来和本土信仰都是国家认同的组成部分。古代柬埔寨政治文化还呈现出教权从属王权的特点,但同时,二者又相互庇护,共同分享政治权力。然而,围绕宗教信仰建立的政治秩序存在着背离宗教伦理的行为逆流。在王位争夺时呈现出背离亲属关系、君臣伦理和宗教教义的心理取向。法国对柬埔寨的殖民入侵和社会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分配关系。土地私有化改革剥夺了国王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废除奴隶制度改革打破人身依附和人身自由限制关系,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殖民政府还尝试普及法式教育,并致力于扶植亲法国王。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王权和教权影响力。随着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柬埔寨民族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开始萌芽。殖民政府成立的佛教研究机构为民族主义觉醒创造了条件。佛学院成为培植民族主义的温室。这也使得柬埔寨民族主义在觉醒伊始就与佛教结合在一起。随着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法国在柬埔寨独立问题上做出让步。柬埔寨在二战后颁布了首部宪法。然而,民主制度在柬埔寨落地之初,其形式就重过内容本身。冷战时期的柬埔寨经历着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政治精英虽然在形式上借鉴西方思想制度,但实践上则倾向于依照传统和实情制定政治规则。独立后,西哈努克延续佛教民族主义思路,提出促进社会发展的“二轮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佛教社会主义”思想,希望通过佛教宣教,将柬埔寨治理成为“大同社会”。基于佛教社会主义理论,西哈努克创建了极具包容性的政治组织——人民社会同盟,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秉持中立外交原则。然而,在内外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西哈努克的国内外政策最终失衡。朗诺集团推翻西哈努克政府,导致柬埔寨形成国内、国外两个政府的局面。从朗诺政权施行共和制度开始,柬埔寨君主制度被取缔。1993年《柬埔寨王国宪法》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度,将政党政治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国王通过运用任命权和赦免权,与各大政党形成博弈。西哈莫尼国王与执政的人民党之间合作多于牵制。国王对人民党权力的加持帮助其成为柬埔寨“超级政党”。人民党在柬埔寨构建起一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并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起柬埔寨政府平等、独立和中立的外交形象。与此同时,新宪法重新确立佛教的国教地位,也赋予僧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僧侣通过参加政治和社会公益活动表达政治倾向。柬埔寨政治文化演进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驱动和作用。内部因素源自本土价值观念、庇护关系等传统内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自我塑造、濡化或拒斥外来文化的能力。外部因素源自外来宗教、强权、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交织,通过王权与教权的互动,以及二者对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对柬埔寨政治文化的演进产生作用。然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作用于政治文化,内部因素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王权与教权是柬埔寨政治文化的内核,二者对权力分配产生作用的方式决定着柬埔寨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柬埔寨从未摆脱过王权和教权对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如今,随着宪政制度、政党制度深入人心,柬埔寨形成了王权、佛教、政党同时产生影响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对政治权力分配起到关键作用。

张冰冰[2](2021)在《种姓制度视域下的印度民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随着第二波民主化浪潮,印度开始了民主化转型。印度自建国来的政治实践让世界看到了该国民主的活力。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该社会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对印度民主化转型成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种姓制度作为千百年来规范印度社会秩序的工具,在传统社会中执行着维护特定种姓权益、进行自我管理的政治功能。但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到来和独立国家的建立,传统规范在现代化进程面前逐渐瓦解,种姓制度与西方的价值理念、制度相结合,使得其内含的政治功能获得了重组和再生。建国后,种姓制度出现于政治系统运行的多个环节,从种姓协会和政党的利益聚合到种姓官员的决策乃至种姓团体对政策输出的反馈,种姓因素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种姓制度在政治上活跃参与的状态对印度的民主化来说,有利有弊。建国早期,种姓制度中的传统组织模式、相互对立状态有利于该国精英制定一套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的后续发展;20世纪70、80年代,多种因素唤醒了种姓成员自主维护利益的意识,协助印度跨过了国大党的威权统治,为印度从精英民主走向大众民主准备了条件;但之后十几年间,维护本种姓利益的观念日渐狂热,它与传统文化中相互敌对的种姓关系相结合,日渐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不管是对印度民众的日常生活还是对整个政治体系的运行都造成了阻碍。从总体上看,种姓制度这一因素对印度的民主化转型影响较大,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与其他各种因素结合产生了不同的作用。这就对如何看待后发现代化国家包括传统在内对民主化发挥作用的多种因素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马艳秋[3](2020)在《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对印度底层研究的代表理论家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后殖民理论进行的系统研究。作为底层研究这一领域中享有盛誉的学者,帕沙·查特吉始终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研究印度当代的政治及文化体制,他的观点架构隐含批判的对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经济侵入,抵制这一侵入并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他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标。查特吉十分注重对后殖民国家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去殖民化”,将现代政治的研究深入地扎根于第三世界后殖民的历史语境中,运用庶民研究的批评策略对当代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了批评和解构,其理论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诚如菲利普·霍尔登所说:“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民族主义政治发展的日益复杂化和各民族国家对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是民族主义研究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在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中,民族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正是在深入研究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查特吉将其后殖民理论的批判锋芒指向了西方的文化本质论,通过分析殖民地精英民族主义话语与启蒙理性的复杂纠葛,他意识到了本土精英对殖民意识的承袭和内化。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查特吉认为,只有将底层对两种精英主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反抗纳入到去殖民化的历史向度中,才有可能实现印度的去殖民化和后殖民时代的自由发展。论文的写作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精英民族主义话语对殖民主义话语的抵制,另一条是底层实践对殖民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双重拆解。在历史层面上,查特吉深刻揭示了印度民族历史中充斥着的各种精英话语及其对底层群体革命力量的歪曲和压制,继而对精英民族主义历史中有问题的底层声音进行了重新书写。在现实层面上,查特吉充分肯定了底层的反抗力量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对保有民族特性的印度发展;对冲破新式殖民主义的封锁所做出的努力和建树。

闫元元[4](2020)在《印地语达利特作家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姓是印度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种姓把印度民众划分成数千个相互隔离的社会集团,源于宗教的种姓制度又赋予这些社会集团高低贵贱之分,形成一种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序。不可接触制是种姓制度的一环,剥夺了“不可接触者”生而为人的权利,使其长期遭受政治压迫和社会歧视。在古代印度,高种姓垄断了教育和文化,“不可接触者”沦为“不能言说的底层”。虽然在印度中世纪出现了几名“不可接触者”出身的诗人,但其作品犹如暗夜中点点萤光,并没有进入主流书写的范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以后,种姓制度失去了司法和行政的合法地位,“不可接触者”群体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文学创作得以萌芽。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期间,对于“不可接触者”的宗教归属问题,甘地与“不可接触者”领袖安贝德卡尔意见分歧巨大。甘地认为“不可接触者”群体理应属于“印度教徒”,而安贝德卡尔则认为“不可接触者”应当享有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同等的地位。甘地的政治主张在印度文学界得到了积极响应,一批印度作家创作了以“书写‘不可接触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可接触者”在探索族群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选择了“达利特”(Dalit,意思为“受压迫者”)一词作为自我认同的身份标签。印度独立后,达利特知识分子队伍逐渐壮大,并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达利特黑豹党运动,这是一场跨越政治、文化、宗教、文学的平权运动,在建构达利特族群身份认同、唤醒底层民众斗争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现代达利特文学的成形。兴起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马拉提语达利特文学在向印度其他语言传播过程中,印地语作家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简称瓦尔密齐)发挥了重要的引介作用。瓦尔密齐不仅翻译了多本马拉提语达利特诗集,还创作了大量印地语达利特诗歌和短篇小说。他的自传《剩饭》是印度达利特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除了被翻译成多种印度地方语言之外,还被译为英语、汉语、德语、瑞典语等多种外语,使达利特文学产生了全球影响力。本文在细读瓦尔密齐的全部作品的基础上,以其文学创作为例,对印地语达利特文学展开深入研究。绪论梳理了该方向的研究状况,并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考证;第一章梳理了瓦尔密齐对印地语达利特文学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为后文分析印地语达利特文学提供了背景知识;第二章以瓦尔密齐的四部诗集《多个世纪的苦难》《够了!过分了》《就此打住》和《字词不会撒谎》为研究对象,评析达利特诗歌对于印度经典诗歌和史诗故事的重构,分析了达利特诗歌的现实功用——批判种姓制度、塑造达利特尊严和唤醒达利特斗争意识;第三章以瓦尔密齐的两部短篇小说选集《致敬》和《侵入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边缘人书写、女性解放与强奸重写等主题,并指出达利特文学创作存在脸谱化书写等问题;第四章以瓦尔密齐的自传《剩饭》第一、二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达利特身份认同建构、群体心理创伤治愈、记录当代种姓制度变迁和达利特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等主题;第五章研究了达利特文学对于印度文学的影响,主要从达利特文学对印度教经典的抗议与重读、对中世纪帕克蒂文学的再定性、印度独立前达利特文学的发展和现代达利特文学对于印度现代文学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梳理印地语达利特文学发展历程和评析个体文本,本文理清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深挖瓦尔密齐的文学创作,以点带面地展示了印地语达利特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种达利特文学体裁的创作维度,研究领域囊括了心理创伤、身份政治、边缘书写、女性叙事等多个主题;二是用达利特文学中的底层视角来审视印度政治,达利特文学是达利特运动的重要一环,是一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文学,有着明确的社会和政治诉求。当代印度国民面临着多种身份认同——世俗国民、印度教徒和达利特,达利特文学为印度底层民众建构新身份起到了政治宣传和历史考证的双重作用;三是从文学作品发掘文本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资料价值。印度种姓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考察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热点,剥去附在文本上政治宣传的外衣之后,达利特文学对于达利特生活的细微记录,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印度种姓社会的族群内部关系,从而为研究印度社会和种姓制度提供了详实的素材。

秦晨岚[5](2020)在《一九四七年以来英语文学中的孟买城市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跨文化视域下的孟买城市想象为切入点,从众多作品中思考孟买被赋予的现代性特征,探求孟买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中求得平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主,探究孟买的城市空间。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探讨文学中的孟买的形象和特点,在大量被书写的作品中发现孟买不同的物理空间被赋予的不同含义,进而揭示在后殖民话语下第三世界城市的发展现状,形成一个系统的、有辨识度的现代城市共同体。本文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论游记、散文等。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做了论述,界定了“文学中的城市”和“城市想象”的概念,梳理出了以孟买为城市背景的文学作品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从小说内部出发,用麦克·克朗的“文学景观”理论和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来写孟买的私人空间。第二部分孟买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展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孟买的传统文化、殖民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存在状态以及孟买对底层人民的排斥。第三部分孟买的国家权力空间。通过对孟买的权力空间和政治空间的描写来说明孟买的司法黑暗和腐败丛生的现状。第四部分总结,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笔下展现出的不同孟买形象,指出多种文化混杂的城市应该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

李建阁[6](2019)在《印度种姓制度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以《剑桥印度史》和《牛津印度史》为代表的传统印度史学受到东方专制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把印度描述为一个专制独裁的国家。在这种学术语境下,印度的种姓制度被看作是一个僵硬、封闭的封建等级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以《新编剑桥印度史》为代表的印度史研究对种姓制度进行了新的诠释,把印度的种姓制度看成近现代发展的产物。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三个时期论述了种姓制度的嬗变。这三个时期分别是前殖民时期(主要是莫卧尔帝国后期)、殖民时期和印度独立后的时期。笔者认为英国殖民时期才是种姓制度真正形成的阶段,处于对印度政治秩序的需求,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种姓制度的形成。同时,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也对整个印度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莫卧尔帝国后期是种姓理念和规范广泛传播的时期,这一阶段为种姓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在莫卧尔时期已经存在用头衔来象征身份的习惯了,莫卧尔后期婆罗门在印度社会取得了重要影响力进而推动了种姓理念和规范的广泛传播。同时,印度社会各阶层处于利益的需要,开始接受种姓理念和规范,希望通过种姓制度建立一个对自身有利的社会秩序。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因为统治需要将种姓制度作为工具,并进一步塑造了种姓制度。同时,印度民族运动对种姓制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种姓制度的影响不断加强。在印度独立前,种姓制度已经形成,印度教徒和非印度教徒都被纳入到种姓制度之中,整个社会按照种姓的理念和规范进行生活。在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并没有因为印度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消失,反而灵活适应了印度发展的状况,种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种姓自身也产生了变化。首先,种姓团体之间对抗加剧。其次,种姓社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了。本文通过对种姓制度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种姓制度是印度近现代政治秩序变迁下的产物,政治因素对于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因素。并且,种姓制度在印度独立后并没有随着印度现代化而消亡,反而灵活地适应了印度的发展状况,其自身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胡杰[7](2019)在《阿兰达蒂·洛伊小说的权力书写》文中提出阿兰达蒂·洛伊作为一个积极介入时政的评论家和小说家,权力始终是她作品的核心主题,洛伊的文学作品始终站在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的角度,去剖析和批判权力的愚昧与残酷。本文以洛伊的两部小说《微物之神》和《极乐之邦》为研究对象,以权力这个角度切入作品,从权力的呈现形态、权力的运作方式和洛伊权力书写的意义这三个维度来解析洛伊笔下的权力世界,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洛伊两部作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进行阐述。论文第一章对洛伊作品中呈现的权力形态进行分析,种姓强权、性别强权、政治强权、帝国主义强权这四种权力形态是洛伊作品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论文第二章探析了权力的运作方式。空间是权力发生的场域,全景敞式主义式的建筑是权力规训的重要方式,空间的秩序表征着权力的秩序;身体是现代权力规训的重要对象,身体暴力和社会文化规范都是维持权力秩序的重要手段;话语承载着权力的意识形态,洛伊解构了“现代化”、“进步”、“发展”等宏大话语,并剖析了渗透于信仰话语中的权力意识形态。论文第三章探讨了洛伊权力书写的意义。通过对权力形态的呈现和权力运作方式的剖析,洛伊想唤醒底层人民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反抗权力的开端。洛伊还通过文学写作的方式探讨了民族团结的可能性,多元平等的家园是洛伊的所希冀的国家的未来。

姜嘉伟[8](2019)在《21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印度电影自1913年拍摄第一部影片《哈利什昌德拉国王》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自1995年印度建成了以宝莱坞为核心的电影工业基地后,短短二十几年,宝莱坞以多彩多姿的表演,五彩缤纷的场面,出色的明星阵容,俊男美女风花雪月的特色闻名世界。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入以及印度社会多方面的合力,宝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化也是印度社会的现实投影。纵观21世纪后,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女性角色变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沉寂阶段、突破阶段、觉醒阶段。沉寂阶段在时间上大致体现在2003年以前,受印度社会习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该阶段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仍然延续了上个世纪的特点。此时,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这片南亚次大陆上尚未产生鲜明的影响。这个阶段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体现着受男权制压制的形象,女性在电影中所被赋予的角色较为单一,女性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的是母亲、妻子、女儿的责任。突破阶段在时间上大致相当于印度实行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即2004年至2008年。该阶段女性角色逐渐摆脱男性的桎梏,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此时印度受全球化的影响,迅速掀起了女性主义的思潮,但电影中印度社会传统习俗的力量仍然强大,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中经常会出现“新思潮”与“旧想法”,“新变化”与“老传统”之间的冲突碰撞。在这一阶段,电影中女性角色表现出对传统男权制为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开始有了更为独立的自我意识。宝莱坞电影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身份更为多样,开始出现了职场女性,并且职业多元化,一改沉寂时期单一的角色形象。觉醒阶段在时间上大致相当于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在2009年出现了印度电影史上一部标志性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后,印度的电影人愈发关注印度女性的现实状况。该阶段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身上所具有的当代自由主义的女性特点更为明显,女性角色拥有把握自我命运的权利和能力,对自我的掌控力度更为强大,自我的“决定权”已经不再依靠他人的施舍,而是由自己把握,她们还对男性主义进行了批判与质疑。同时,这一阶段的女性角色对于两性关系的看法也更为开放,呈现出女性主义“性自由派”的特点。这些女性角色也成为了宝莱坞电影融入国际社会,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2017年上映的《起跑线》这部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带有鲜明的国际化现代女性的特点,这也标志着今后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方向,愈发自由、现代、国际,同时也通过电影引导印度社会女性的思想变化,带动印度女性的发展。

管辉[9](2018)在《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7年印度独立,宣告英国近200年殖民统治的终结。独立之后获得新生的印度,根据本国国情并借鉴他国经验,在批判地继承英帝国殖民遗产的同时,也确立起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框架。由此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印度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发生重大的变动,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引人关注。为此,阐明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过程,对深化印度社会的认识以及为现有的中产阶级理论或思想提供佐证或反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借鉴价值。中产阶级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中产阶级文化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他们的形成与成长也是影响社会分层形态演变趋势和社会政治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与印度中产阶级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相比,目前的研究力度显然是无法匹配的。目前,虽然有关印度中产阶级的消费、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成果不少,但总体上说来,大多还是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做相应的研究,鲜少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演变轨迹、结构成分、政治地位、婚姻家庭状况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等领域作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选题的出发点正基于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吸收韦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分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关于阶级划分的理论,透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多维视角,本文沿如下逻辑顺序对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分析。第一章,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从历史的“纵轴”分时段考察印度中产阶级历史变迁过程。第五章,辨析了独立以来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间的联系。第六章,分析了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婚姻、生活方式与教育状况在历史“横轴”上的各个截面。最后,对印度中产阶级的近期转变、未来问题、提供的经验以及对发展中国家中产化道路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有如下收获。一是对南亚地区进行中产阶级的“个案研究”,结合史实,在现代化背景下考察印度中产阶级的历史变迁,厘清其60多年的兴替荣辱。二是拓展了史料的来源,使用了一些外国学者对印度部分地区所获得社会调查资料,以解决无法赴印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相对困难的问题,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阐明了现代化进程对印度中产阶级变化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与种姓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揭示印度中产阶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形式和途径,认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个“平稳——波动——平稳”的运行轨迹。四是论证了印度中央政府主导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印度中产阶级兴衰荣辱背后的引领者和决定者,只有在国家主导下,才能逐步解决印度种姓阶级教派的纷争、社会政策与中产阶级的培育、中产阶级经济政治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婚姻家庭、教育投资等重要问题。此外还指出经济增长是印度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和提升的最根本动因,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战胜阶层与贫富分化的可行选项,也是形成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印度中产化理想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根据自身国情因地制宜的变通和创新之外,还需置身于开放和流变不拘的世界格局中,采用通行的准则来考量本国的中产阶级发展道路。毫无疑问,本文将澄清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历史演变的主要节点,展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构建超越西方经验的印度中产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为我们理解当代印度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黄媛[10](2018)在《当代印度政党制度中种姓因素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种姓是有三千年历史的印度传统制度,通过宗教的神化,种姓将人群从出身、职业,身份等方面分层固化,以便于统治。种姓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印度社会诸方面。印度政党也不例外,政党制度中依旧杂糅着种姓因素。本文介绍了印度种姓制度,梳理了印度多党制。以种姓作为切入点,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析印度政党制度的种姓影响。对印度政党制度中的种姓因素进行研究。当代印度政坛,种姓政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影响着印度政党制度的发展。种姓政党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完善政党结构,使低种姓精英进入议会。另一方面,种姓利益分化使政党制度的碎片化程度加深,影响国家稳定,政府对低种姓的政策倾斜,使得种姓间竞争缺乏公平可言,导致种姓矛盾深化。低种姓人群虽然能够进入议会,但其族群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其拉低议会整体水平。本文试图探析印度政党制度中的种姓因素及其影响,可以对印度政党制度和种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种姓与印度政党相调试和适应的方法。探究种姓对政党制度的影响,以期丰富政党制度研究领域。

二、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研究
        二、关于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
        三、关于王权与教权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
    第五节 理论框架和基本结构
        一、历史时期划分
        二、王权和教权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文章基本结构
第一章 王权与教权结合初构柬埔寨政治文化
    第一节 本土价值观念塑造柬埔寨政治文化底基
        一、尊崇女性的性别观念
        二、泛灵崇拜的本土信仰
    第二节 印度宗教传入构建王权与教权关系
        一、印度教中的王权与教权结合
        二、佛教替代印度教占支配地位
    第三节 王权与教权结合的政治文化特点
        一、多元信仰体系建立思想认同
        二、王权高于教权的政治秩序
        三、宗教伦理秩序下的伦理背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殖民影响柬埔寨政治文化
    第一节 法国殖民政府弱化王权和教权
        一、推动制度改革削弱王权影响力
        二、插手王位继承意图控制后继国王
        三、控制教育淡化教权和王权影响力
    第二节 法国殖民时期柬埔寨民族主义觉醒
        一、“受阻的”民族意识发展
        二、民族主义思想觉醒和传播
        三、民族主义促成政党政治与宪政体制
    第三节 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政治文化特点
        一、王权适度调适回应外部压力
        二、佛教民族主义思潮初现端倪
        三、初建的民主制度形式大于内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政治思想制度冲击柬埔寨政治文化
    第一节 西哈努克佛教社会主义理念与实践
        一、从佛教民族主义到二轮理论
        二、西哈努克佛教社会主义施政理念
        三、佛教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政治实践
    第二节 冷战漩涡中的柬埔寨政治
        一、西哈努克中立外交政策失效
        二、朗诺政权推动“双头政治”形成
    第三节 共产主义对柬埔寨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极左政策对柬埔寨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延续社会主义路线与探求发展道路
    第四节 东西方价值碰撞中的政治文化特点
        一、柬埔寨政治受到西方思想制度形塑
        二、王权衰降成就西哈努克个人影响力提升
        三、柬埔寨佛教朝政治化方向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党政治主导柬埔寨政治文化
    第一节 王权政治影响力的边界
        一、受《柬埔寨王国宪法》制约的王权
        二、西哈努克积极参政维护权威
        三、西哈莫尼远离政治保持影响
    第二节 政党政治推动政治发展
        一、当代政党制度构建与发展
        二、主要政治党派关系演变
        三、从“多党”到“一党”政治演变
    第三节 人民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影响
        一、人民党主导柬埔寨政治发展
        二、人民党自我调节适应发展需要
        三、人民党塑造国家对外关系形象
    第四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特点
        一、柬埔寨确立多党选举制度
        二、君主立宪制度下形成“强政党”政治
        三、柬埔寨佛教政治化程度加深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柬埔寨政治文化的演进
    第一节 王权与教权并立中的庇护关系
        一、庇护关系根植于本土价值观念
        二、不平衡教俗并立中的庇护关系
        三、现当代意义下的教俗并立关系
    第二节 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演变
        一、印度宗教文化的本土化演变
        二、法国殖民文教系统的本土化演变
        三、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本土化演变
    第三节 王权与教权对政治权力分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种姓制度视域下的印度民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种姓制度留给印度民主化的遗产
    第一节 传统种姓制度的政治铺垫
        一、规范不同的种姓等级
        二、形成自我管理的机构
    第二节 近代种姓制度嬗变的政治表现
        一、传统等级束缚日益式微
        二、中低种姓政治权益受到重视
        三、全民范围内出现新型种姓组织形式
第二章 种姓制度介入印度民主化的途径
    第一节 进行利益表达与综合
        一、种姓协会凝聚成员共识
        二、种姓政党体现种姓需求
    第二节 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
        一、种姓官员引导政府议程
        二、种姓因素渗入政治决策
    第三节 反馈民众的政治诉求
        一、种姓团体借用媒体监督政府行为
        二、种姓集会通过示威反抗政府政策
第三章 种姓制度对印度民主化的影响
    第一节 20 世纪50-60 年代推动创制民主制度
        一、奠定了基层自治制度的基础
        二、促进了多党制度的形成
        三、引导了保留制度的建立
        四、遏制了军队组织的干政
    第二节 20 世纪70-80 年代协助跨过民主“回潮”
        一、种姓利益分歧促成政权易手
        二、种姓意识凸显调动参政热情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阻碍民主继续发展
        一、种姓仇视文化增进公民敌对意识
        二、种姓分配政策酝酿暴力行为
        三、种姓推演算数加剧政治动荡
结论
    一、民主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二、社会传统对民主化影响的动态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想的突围
    一、众声喧哗:以民族主义思想为例
        (一)知识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在政治发展史上重新解码民族主义
        (三)民族与民族主义:殖民与后殖民国家的在场
    二、重述民族主义:从精英到底层
        (一)“消极革命”与精英阶层对自身统治特权的再确认
        (二)查特吉的底层叙事及其对多元民主诉求的再演绎
        (三)去殖民化与现代的印度历史
第二章 精英民族主义的历史叙述
    一、精英民族主义话语的构建
        (一)精英阶层的权力意识与文化自省
        (二)甘地主义及其对农民革命力量的收编
        (三)平稳的过渡与西方现代化的印度式发展
    二、精英民族主义对底层历史的书写
        (一)农民:反抗者?亦或边缘的愚众?
        (二)妇女问题的象征性解决
        (三)少数族裔的边缘与分裂
第三章 底层的政治社会及其对西方政治话语的拆解
    一、政治社会:查特吉对后殖民政治现实的理论构想
        (一)以市民社会为“镜像”的政治设想
        (二)对东方社群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三)后殖民国家底层的民主政治实践
    二、庶民政治思想对西方民主制的反拨
        (一)从资本的时间到异质化的民族现实
        (二)后殖民国家现代政治的真实景观
        (三)庶民政治主体性的重构与政治解殖民化的开始
第四章 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大众文化的多面向辨析
    一、殖民地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反殖民的政治斗争
        (一)足球与反殖民斗争的集体认同
        (二)戏剧艺术与反殖民政治意识的传播
    二、后殖民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及其政治指向性
        (一)文化研究面对后殖民文化实践的“失语状”
        (二)印度后殖民时期文艺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抗
    三、遇见查特吉后殖民理论的审美之维
        (一)大众文化对审美政治化的表征
        (二)艺术在“颠覆”之处重生
        (三)尊重和肯定大众的审美趣味
第五章 查特吉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超越
    一、思考现代性发展的东方视角与实践
        (一)从泰戈尔访华看东方文明的现代性问题
        (二)社群与西方现代的民族国家
        (三)泰戈尔对西方技术理性的美学批判
    二、民族主义: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
        (一)后民族时代?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政治对西方现代性的反叛
        (二)全球化时代殖民话语的消解、重述与帝国霸权主义的新实践
        (三)帕沙·查特吉:重塑他者的自由之界
结语 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与中国问题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印地语达利特作家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和印地语达利特文学
    1.1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对达利特文学的引介
    1.2 印地语达利特文学的叛逆诗人
    1.3 印地语达利特文学的进阶小说家
    1.4 印地语达利特文学的传记大师
第二章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诗歌创作研究
    2.1 解构与重建印度诗歌经典
    2.2 批判种姓与种姓思想
    2.3 唤醒达利特尊严与抗争意识
第三章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3.1 主人公形象的脸谱化逆写
    3.2 双重空间的边缘人书写
    3.3 女性解放与强奸重写
第四章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自传创作研究
    4.1 建构达利特身份认同
    4.2 记录达利特族群的心理创伤
    4.3 记录印度种姓制度变迁
    4.4 记录达利特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第五章 达利特文学对印度文学的影响
    5.1 对印度教古代经典的抗议与重读
    5.2 对中世纪帕克蒂文学的再定性
    5.3 印度独立前达利特文学的批判与反抗
    5.4 现代达利特文学对印度文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诗歌选译
附录二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自传摘译
附录三 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短篇小说摘译
致谢
作者简历

(5)一九四七年以来英语文学中的孟买城市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私人空间
    (一)贫民窟——无处安放的灵魂
    (二)旧楼房——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三)富人区——文化融合的先行者
二、公共与半公共空间
    (一)历史的呼唤:殖民与传统
    (二)时代的宠儿:现代化建筑
三、国家权力空间
    (一)法治空间
    (二)政治空间
四、孟买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一)东方的乌托邦
    (二)现代化中的“黑暗地带”
    (三)第三世界的自我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印度种姓制度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特色
一、前殖民时期种姓状况
    (一)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性
    (二)统治者对种姓的利用
    (三)婆罗门对种姓的推动
二、殖民时期的种姓
    (一)殖民者对种姓的影响
    (二)民族者对种姓的态度
    (三)印度各阶层的种姓化
三、印度独立后的种姓
    (一)独立后种姓政治的演进
    (二)种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独立后种姓制度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阿兰达蒂·洛伊小说的权力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阿兰达蒂·洛伊及其创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洛伊小说中的权力呈现
    第一节 种姓强权
    第二节 性别强权
        一、男性对女性的强权
        二、男性、女性对双性人的强权
    第三节 政治强权
        一、政治机关的权力游戏
        二、高压政治下苦难的群众
    第四节 帝国主义强权
        一、全球化的悖论:帝国主义殖民的新形式
        二、亲英派的风气:印度人的自我殖民
第二章 洛伊小说中权力的运作
    第一节 权力与空间规训
        一、全景敞视主义空间
        二、空间的区隔与分配
    第二节 权力与身体规训
        一、被暴力惩戒的物质身体
        二、被规范的社会文化身体
    第三节 权力与话语规训
        一、真理的游戏
        二、信仰的幌子
第三章 洛伊小说权力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对印度权力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权力反抗的可能性
        一、主体意识的唤醒
        二、多元意义家园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21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二、宝莱坞电影简介
    (一)宝莱坞的发展历史
    (二)宝莱坞电影的主要特点
    (三)宝莱坞电影的影响
三、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沉寂阶段(2001—2003)
    (一)该阶段女性角色特点
    (二)影响该阶段女性角色的原因
四、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突破阶段(2004—2008)
    (一)该阶段女性角色特点及变化
    (二)影响该阶段女性角色的原因
五、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觉醒阶段(2009—2018)
    (一)该阶段女性角色特点及变化
    (二)影响该阶段女性角色的原因
六、总结
七、参考文献
八、致谢

(9)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既有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回顾
    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及局限
第一章 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溯源
        一﹑社会不平等与分层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分层常用的基本概念
        四、社会分层理论分析
        五、本文的研究策略——现代化视角下的印度中产阶级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
        二、与“中产”相关的类似概念
        三、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界定
第二章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中产阶级
    第一节 印度传统社会的群体与分层
        一、印度社会中的群体
        二、阶级、社群还是种姓?——“印度化”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印度社会专制的基础
        二、莫卧儿时期——中产阶级的萌芽
    第三节 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一、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二、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构成
        三、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改革前印度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迁
    第一节 印度现代化的开启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一、尼赫鲁时期:现代化的开启
        二、经济计划的执行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基本状况
        一、一项意义深远的调查——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画像
        二、数据得出的结论
    第三节 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动
        一、印度土地改革及其影响
        二、绿色革命与农村中产阶级的发展
    第四节 经济改革前印度中产阶级变迁的原因
        一、国家主导下的发展政策
        二、经济结构调整
        三、城乡结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第一节 1990年以来的印度“新”中产阶级
        一、“旧”中产阶级: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
        二、新中产阶级: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改革以来
    第二节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状况
        一、经济改革过程简述
        二、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第三节 “新”中产阶级的典型:印度IT业的从业者
        一、印度IT业状况
        二、IT从业人员的描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立以来的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
        一、变化无常,随波逐流
        二、冷漠疏离,令人失望
        三、从认同政教分离到支持印度教复兴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一、“强权”抑或“自由”: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运动
        二、从“世俗”转向“神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产阶级
        三、融合与重塑:印度教特性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第三节 中产阶级的思想困惑及其政治惰性
        一、思想困惑
        二、政治惰性及其消极影响
    第四节 政治稳定的挑战
        一、国大党势力的衰弱
        二、印度教的复兴
        三、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方式及教育状况
    第一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婚姻
        一、历史背景述论
        二、印度独立后妇女地位的提高
        三、择偶标准
        四、夫妻关系
    第二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一、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方式
        二、多元化的饮食
        三、时尚化的休闲
        四、精致化的文化
    第三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教育状况
        一、独立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
        二、文化资本:一种理论
        三、教育与中产阶级知识精英的官僚化
        四、中产阶级知识精英: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的表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当代印度政党制度中种姓因素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印度种姓制度
    (二)种姓制度的历史
    (三)印度种姓政治的现状
三、印度政党中的种姓因素
    (一)印度政党及其种姓色彩
    (二)种姓政治功能及重要性
    (三)政党在选举中的种姓影响
四、种姓对印度政党制度的影响
    (一)种姓政党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种姓“拖累”政党发展
五、印度政党制度的调试
    (一)过渡时期的政党制度调试
    (二)以代际更替打破种姓禁锢
    (三)国家利益重于种姓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D]. 顾佳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种姓制度视域下的印度民主化研究[D]. 张冰冰. 外交学院, 2021
  • [3]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D]. 马艳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印地语达利特作家翁普拉卡什·瓦尔密齐文学创作研究[D]. 闫元元.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5]一九四七年以来英语文学中的孟买城市形象研究[D]. 秦晨岚.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印度种姓制度的嬗变[D]. 李建阁.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阿兰达蒂·洛伊小说的权力书写[D]. 胡杰. 广西大学, 2019(01)
  • [8]21世纪以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迁[D]. 姜嘉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D]. 管辉. 云南大学, 2018(12)
  • [10]当代印度政党制度中种姓因素及其影响[D]. 黄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印度的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的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