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

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

一、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韩松益[1](2020)在《功能型添加剂对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锂离子电池多使用碳酸酯基的有机电解液,这类传统的碳酸酯基电解液无法在高压下安全使用,因为高电压下电解液会发生氧化分解,并伴随有气体的产生,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及使用寿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动力电池的发展。基于此现状,为了改善锂离子电池在高工作电压时的性能,本文从功能型添加剂的角度,研究了三种添加剂对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可以拓宽LiNi0.5Co0.2Mn0.3O2/石墨电池工作温度范围并且改善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在高工作电压时的电化学性能。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结果表明LiFSI可以拓宽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通过充放电循环试验发现加入5wt%LiFSI使常温高压循环12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85.15%,高温高压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80.0%,容量保持率都远高于标准电解液组。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发现加入LiFSI使阻抗降低。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了 LiFSI在电极表面形成更加稳定均匀的界面膜,同时有效地抑制了高压循环时电解液的分解和电极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了电化学性能。(2)丁二腈(SN)作为功能型添加剂,用于LiNi0.5Co0.2Mn0.3O2/石墨锂离子电池中可以拓宽电解液的氧化电化学窗口从而明显提高其倍率性能和高电压下循环性能。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表明,具有SN的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EC/EMC)基电解液具有较高氧化电位(>6.1 V vs.Li/Li+)。电解液中加入0.5 wt%的SN,在2.75 V和4.40 V之间循环120次的LiNi0.5Co0.2Mn0.3O2/石墨全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从67.96%显着提高到84.0%,说明含0.5 wt%SN基电解质的LiNi0.5Co0.2Mn0.3O2(NCM523)电池在高截止电压下具有更好的可循环性和容量保持性。此外,全电池的EIS、SEM和XPS用于表征SN对电池的影响。证明了 SN参与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反应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从而有效地抑制电荷转移电阻的增加并且减少了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这些结果表明,SN可作为高压锂离子电池的功能型添加剂。(3)具有功能性腈基(-CN)基团的己二腈(ADN)作为成膜添加剂。LSV测试表明,具有ADN的EC/EMC基电解液具有较高氧化电位(>6.2V vs.Li/Li+)。含有 0.5 wt%ADN 的 LiNi0.5Co0.2Mn0.3O2/石墨全电池显示出显着的高压(4.4 V)循环性能,容量保持率为85.2%,而120次高压循环后的空白电解质为67.96%。这归因于SEI膜的保护作用,防止电解质的进一步分解和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从而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SEM和XPS的结果还表明,在含有ADN的正极上锂化合物和副反应较少。本文研究表明LiFSI、SN和ADN分别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应用于LiNi0.5Co0.2Mn0.3O2/石墨全电池中能显着提高电池的高压性能,并且有效拓宽了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该研究为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高提供了有效且经济的解决办法,同时为新型高电压电解液体系的构成提供了数据参考。

王志浩[2](2012)在《含二氮杂萘结构聚芳醚树脂系列涂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特种功能性涂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严苛的工况条件下,具有高耐温、高耐磨、高耐蚀的有机涂层成为设备防护的首选。而目前常用的有机树脂耐热性能差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用聚醚砜酮(PPESK)、聚醚腈酮(PPENK)等不同结构的聚芳醚树脂制备了多种特种功能涂料,对影响其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其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优化了PPESK中温隔热涂料的配方和工艺,所制备的PPESK中温隔热涂料有着很好的隔热性能以及耐热性能,抗冲击强度50cm、表面硬度≥5H、附着力≤1级、柔韧性≤1mm,耐介质性能优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对PPESK自润滑耐磨涂料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察了填料种类及填料改性对PPESK自润滑耐磨涂料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涂料配方。发现未添加SiC、Si3N4耐磨填料的PPESK自润滑耐磨涂层其磨损机理为粘着磨损,而随着耐磨填料的增加,其磨损机理由粘着磨损逐渐向磨粒磨损过渡,均在SiC、Si3N4含量为1%时,其磨损失量最低。此时的耐磨填料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研究了防腐填料对PPESK耐高温防腐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复合防锈磷铁粉为防腐填料制备的涂层有很强的耐盐雾性能,而以云铁为防腐填料则在耐热测试中有优异的表现。重点考察了PPESK耐高温防腐涂料的耐氙灯老化性能。所制备的PPESK耐高温防腐涂料具有优良的耐高温防腐性能。对PPENK制备水性耐高温涂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PPENK水解、乳化剂选择、以及助溶剂、固化剂、固化工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涂料配方,选择了适宜的固化工艺,所制备的涂层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及一定的耐热性能,该产品已通过了化学工业海洋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

李仲兴[3](2007)在《车辆电磁制动器电磁体结构优化机理及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电磁制动器在国外已普遍应用于拖挂式车辆制动系统,国内尚未应用,但为了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电磁制动器系统的研发已经开始,目前,国内制动系统的生产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制动器产品,影响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拖车电磁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电磁体)的关键技术研究,既是提高汽车制动器性能的需要,又能为我国相关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推进我国汽车制动器行业的科技进步。运用电磁场理论,结合试验研究,确定了电磁体的结构和性能参数。分析电磁体工作特点,发现电磁体在车辆制动时内外侧磨损不均匀和电磁体自身旋转力矩导致卡死等弊端,影响使用寿命。针对这些弊端,进行动力学分析,提出新型的非对称结构电磁体,并开展电磁体非对称结构均匀磨损的机理研究,为进一步优化电磁体结构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三维磁场分析理论和软件工具进行非对称结构电磁体的性能仿真,确定了电磁体的结构优化参数。优化结构为在电磁体内侧磁路开槽,并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了最优的开槽面积、最佳槽宽(槽数)和槽深。开展了对称与非对称结构电磁体对比磨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对称结构电磁体磨损均匀,验证了非对称结构电磁体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对不同导磁材料的性能及电磁体工作特点分析,开展电磁体的磁钢、磁芯材料的研究,确定以纯铁和粉末冶金为电磁体导磁材料。研究电磁体磁钢、磁芯制作工艺,分析铁基粉末冶金加工工艺参数对电磁体磁钢、磁芯的电磁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添加适当的微量合金元素以增强材料密度,改善铁基粉末冶金成形性和电磁性。突破提高粉末冶金磁钢密度等关键工艺技术,提高磁钢的导磁率,增强材料摩擦系数,降低对对偶件(轮毂)的磨损,从而有效提高电磁制动器的工作寿命。根据电磁制动器对高分子基摩阻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了经济、实用的新型摩阻填充材料配方。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获得较大摩擦系数的电磁体填充材料,并且在温度变化时,摩擦系数稳定性好;电磁体填充材料的耐磨损性能好,高温磨损率低;研究填充材料与磁钢热膨胀一致性,保证电磁体磁钢与填充材料在制动器工作过程中的良好粘合;提高填充材料的抗热衰退能力和抗冲击强度等性能。研发的新型摩阻填充材料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耐磨性比对试验,结果表明了自行研发的摩阻填充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好,且与磁钢材料有很好的磨损一致性。研究电磁体线圈骨架制作工艺、摩阻填充材料固化成型工艺、电磁体的装配工艺,确定了整个电磁体制造工艺。根据试验研究的需要,自主研发了电磁体综合性能试验台和电磁体耐久性试验试验台。系统介绍了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稳健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出将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稳健设计思想与MATLAB软件工具箱中相关优化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求出电磁体的稳健点,完成对电磁体的稳健优化设计。首次将稳健优化设计引入电磁制动器的设计开发过程,并且通过讨论分析与应用,证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在设计阶段采用稳健设计方法,能为电磁体的相关参数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对汽车相关零部件的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

耿东兵[4](2007)在《新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固性聚酰亚胺(PI)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由于在强度、模量、热稳定性、电性能等方面的突出优点,而逐渐成为航空航天领域不可替代的材料。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飞行速度和机动、突防功能的不断提高,对这类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高速飞行对高温结构轻量化、功能一体化的需求,本着将聚酰亚胺功能化和实用化的指导思想,本论文采用分子设计方法,提出了在分子结构中同时引入溴元素的和醚键结构的新思路,合成了新型溴化含醚结构的BMI型聚酰亚胺树脂体系(BPI),并以其作为技术平台,开展了有关耐高温结构及透波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系列BPI树脂,并详细探讨了合成工艺对树脂合成的影响。利用红外、核磁、GC-MS、GPC等方法对BPI树脂体系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采用DMA和TGA手段评价了BPI树脂的热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的合成工艺可以制得不同分子量、热性能优异的BPI树脂。2、采用流变、DSC等手段,利用Arrhenius、Kissinger等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BPI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da/dt=3.617×107exp(-11202/T)(1-a)0.913;获得了BPI树脂流变模型:ηt=5.05×10-3exp[(4086.9/T)+exp(13.68-7904.96/T)t];确定了BPI树脂固化工艺:190℃/1h+240~260℃/1h+270~290℃/2h。3、研究了碳纤维/BPI结构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力学性能以及热物理性能。结果表明:T-300/BPI复合材料经后处理后Tg高达425℃,并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基本力学性能,其短梁剪切与纵向弯曲的强度分别为103 MPa与1590 MPa;在300℃下,短梁剪切与纵向弯曲的强度保持率分别为53.7%与69.7%,同时,弯曲模量保持率更是高达95%,表明T300/BPI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高温力学性能,可在300℃下作为高温结构复合材料使用;4、研究了石英布/BPI透波复合材料(Qz/BPI)的耐热性、力学性能以及介电性能。Qz/BPI复合材料室温下具有良好的基本力学性能,压缩强度与弯曲强度在250℃下分别为221 MPa与401 MPa,保持率分别为67%与80%;而在300℃下,弯曲强度保持率更是高达66%,表明Qz/BPI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高温力学性能;Qz/BPI复合材料室温下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介电性能,其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分别在7.2~8.3×1014Ω和8.1~9.1×1015Ωcm之间;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为3.54~3.55,介电损耗Tanδ为8×10-3;Qz/BPI-30在9.8GHz、室温~350℃下的介电常数基本保持稳定,介电损耗在300℃内基本保持不变,可望在300℃下作为高温透波复合材料使用;5、为了进一步改善BPI树脂的加工性能,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适用于电子束固化(EB)成型工艺的新型聚酰亚胺树脂(EBBPI),研究了活性稀释剂、辐敏交联剂、辐照剂量等对树脂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BBPI可实现电子束固化,固化树脂的Tg为243℃,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黄仁和[5](2006)在《新型NanoG/BMI减摩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树脂基减摩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在机械工程中作为各种减摩、耐磨零件的金属材料的替代或换代产品,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传统的减摩复合材料主要是以石墨微粉或与二硫化钼协同为润滑剂,以耐高温的树脂为基体制备的减摩复合材料,研究表明只有石墨微粉加入量在20%以上,才能制得较为满意的减摩性能的减摩复合材料,但这却导致减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本文首次提出利用高、低温膨胀不同粒度的可膨胀石墨制备的纳米石墨薄片(NanoG)为润滑剂,以耐高温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为基体,制备新型耐热纳米减摩复合材料。试验表明,以纳米石墨薄片为润滑剂,在纳米石墨薄片添加量为3%-5%时制备的纳米减摩复合材料,其减摩性能与20%石墨微粉最佳添加量制备的减摩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相当,而其力学性能则大大优于以20%石墨微粉制备的减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且大部分力学性能指标还超出了纯BMI树脂材料的性能指标。 本文提出“搅拌+超声波”强化粉碎制备纳米石墨薄片的新方法,并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硬脂酸对纳米石墨薄片进行修饰,从而提高纳米石墨薄片在减摩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和减少纳米石墨薄片(NanoG)的团聚。试验表明,尽管修饰剂的修饰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但经修饰的纳米石墨薄片制备的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优于不经修饰制备的减摩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 利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纳米石墨薄片和在纳米减摩复合材料中纳米石墨薄片的层间结构以及减摩复合材料的磨损与减摩机理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等进行分析与表征,并对该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石墨薄片制备时,可膨胀石墨的粒度愈大,制备的减摩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愈好;高温膨胀制备的纳米石墨薄片的润滑性能不如低温膨胀的润滑性能;纳米石墨薄片由多层碳-碳六方平面“亚结构单元”构成网状和多孔结构;纳米减摩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模型为Ea=83.3KJ/mol、A=2.9×107、n=0.93、速率方程为-14.3(1-α)0.07+14.3=2.9×107e(975343)/Υt;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磨损和减摩机理除了有少量“化学磨损”和“气润滑”外,基本与传统的减摩复合材料相同。另外,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仍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和优良的力学性能。该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BMI树脂插入到纳米石墨薄片的网状孔隙结构中,从而提高了BMI在复合材料中的连续性。

梁滔[6](2004)在《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及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关于制备优异抗冲接枝共聚物的新工艺和方法,其抗冲接枝共聚物可以单独用做改性剂使用或者和热塑性树脂形成混合物使用。 该抗冲改性剂是通过苯乙烯和丙烯腈的混合单体乳液接枝到聚丁二烯胶乳或丁苯胶乳上而得到的。我们知道聚丁二烯(PB)胶乳或丁苯(SBR)胶乳的橡胶粒径是控制最终产品抗冲性能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事实上,橡胶的大粒径能更好的改善抗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因此,象ABS这样的抗冲树脂的橡胶组分更希望有一个大的粒径。然而通过一般乳液聚合工艺的分散的橡胶粒径是很小的,在0.04——0.15μm之间,用这样的小粒径无法得到高的抗冲击性能。所以,制备大粒径橡胶粒子的技术是生产高抗冲树脂改性剂的关键技术。本文是研究关于通过附聚方法制备大粒径橡胶粒子的技术。 制备大粒径胶乳的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可以通过传统聚合工艺的过程控制获得大粒径胶乳,也可以通过用附聚剂附聚小粒径胶乳的方法获得。本研究采用附聚的PB或SBR大粒径胶乳(理想值≥30nm)作为基础,制备接枝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这个共聚物可以用做抗冲改性剂。 第二部分 在本论文第二部分,采用三溴氮苯基马来酰亚胺分别与苯乙烯和丙烯腈(Ⅰ),苯乙烯、丙烯腈和氮苯基马来酰亚胺(Ⅱ),丙烯腈(Ⅲ)进行悬浮聚合。这三种共聚物有好的的耐热性能和阻燃性能。这三种三溴氮苯基马来酰亚胺种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了耐热、阻燃性能好的共聚物。

杨亚维[7](2001)在《决策参考》文中提出

钱凤珍[8](1999)在《1997~1998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1997年7月~1998年6月国内有关合成树脂和塑料工业的文献资料,对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饱和聚酯、双马来酰亚胺)、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等)、其它树脂(聚酰亚胺、有机氟树脂、丙烯酸树脂、降解塑料、功能树脂)等在合成工艺、树脂改进、性能研究、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同时介绍了成型加工与设备、塑料助剂、应用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充分展示了我国1997~1998年合成树脂和塑料工业的进展。

邓金科[9](1998)在《模具加工的激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文中认为被国家列为“九五”计划首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激光固化快速成型及与之匹配的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日前在西安交通大学通过陕西省科委和省教委主持的专家鉴定.

郑保山,龚小芬[10](1997)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认为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二、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型添加剂对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及工作原理
    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1.2.1 正极材料
        1.2.2 负极材料
        1.2.3 隔膜
        1.2.4 电解液
    1.3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研究现状
        1.3.1 高低温电解液研究现状
        1.3.2 高电压电解液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材料制备及电池组装
        2.2.1 电池极片的制备
        2.2.2 电解液的配制
        2.2.3 电解液物理性能检测
        2.2.4 电池的组装
    2.3 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3.1 电池预处理
        2.3.2 电化学窗口测试(LSV)
        2.3.3 交流阻抗测试(EIS)
        2.3.4 电池恒电流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
        2.3.5 电池倍率性能测试
    2.4 电池材料的测试及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 理论计算方法
3 LiFSI对LiNi_(0.5)Co_(0.2)Mn_(0.3)O_2/石墨电池高压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LiFSI的电化学行为
        3.2.2 LiFSI对电池高压性能及工作温度范围的影响
        3.2.3 倍率性能及交流阻抗分析
        3.2.4 电池极片形貌表征及分析
        3.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 本章小结
4 SN对LiNi_(0.5)Co_(0.2)Mn_(0.3)O_2/石墨电池高压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SN的电化学行为
        4.2.2 SN对电池电池性能的影响
        4.2.3 倍率性能及交流阻抗分析
        4.2.4 电池极片形貌表征及分析
        4.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 本章小结
5 ADN对LiNi_(0.5)Co_(0.2)Mn_(0.3)O_2/石墨电池高压性能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ADN的电化学行为
        5.2.2 ADN对电池电池性能的影响
        5.2.3 交流阻抗分析及拟合
        5.2.4 电池极片形貌表征及分析
        5.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含二氮杂萘结构聚芳醚树脂系列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耐温隔热涂料发展现状
        2.1 有机硅树脂耐温隔热涂料
        2.2 环氧树脂耐温隔热涂料
        2.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耐温隔热涂料
        2.4 丙烯酸树脂耐温隔热涂料
        2.5 改性丙烯酸树脂
        2.6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耐温隔热涂料
    3 耐磨涂料
        3.1 弹性聚氨酯类
        3.2 环氧树脂类
    4 耐高温防腐涂料
    5 水性耐温涂料
        5.1 水性涂料的发展现状
        5.2 水性耐温涂料的发展
    6 含二氮杂萘结构聚芳醚树脂
        6.1 PPESK 介绍
        6.2 PPENK 介绍
    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 PPESK 的中温隔热涂层的研究
    1 前言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涂料的制备
        3.2 涂层的固化
    4 测试方法
        4.1 耐冲击性能测试
        4.2 反射测试
        4.3 隔热测试
        4.4 铅笔硬度测试
        4.5 附着力测试
        4.6 柔韧性测试
        4.7 耐介质性能
    5 结果与讨论
        5.1 刷涂、喷涂、浸涂对比
        5.2 反射率测试
        5.3 隔热性能
        5.4 中温隔热涂料的综合性能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ESK 自润滑耐磨涂料的研究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 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碳化硅、氮化硅的改性
        2.2 涂料的制备
        2.3 涂层的固化
    3 测试方法
        3.1 摩擦系数测试
        3.2 耐磨性能测试
        3.3 耐盐雾性能测试
        3.4 其他
    4 结果与讨论
        4.1 四氟微粉用量对涂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4.2 改性对于涂料稳定性的影响
        4.3 碳化硅用量对涂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4.4 氮化硅用量对涂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4.5 耐磨机理分析与讨论
        4.6 涂料综合性能指标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ESK 耐温防腐涂料的研究
    1 前言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涂料的制备
        3.2 涂层的固化
    4 测试方法
        4.1 耐盐雾性能
        4.2 氙灯人工老化测试
        4.3 耐热性能及耐冷热冲击性能测试
    5 结果与讨论
        5.1 防腐填料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5.2 氙灯人工老化测试
        5.3 涂料耐热性及耐冷热冲击性能
        5.4 涂料综合性能指标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PENK 水性耐温涂料的研究
    1 前言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测试方法
    4 实验方法
        4.1 PPENK 的水解
        4.2 制备水性涂料
        4.3 涂料的固化
    5 结果与讨论
        5.1 聚芳醚腈酮水解对性能的影响
        5.2 乳化剂的筛选
        5.3 助溶剂对涂料稳定性的影响
        5.4 固化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5.5 涂料配方的确定
        5.6 固化工艺的确定
        5.7 涂料综合性能
    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车辆电磁制动器电磁体结构优化机理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汽车电磁制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3 汽车电磁制动器的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汽车电磁制动系统的现状
        1.3.2 国内汽车电磁制动系统的发展
        1.3.3 车辆电磁制动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4.3 技术路线
    1.5 本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磁体结构设计及优化
    2.1 电磁体结构及其磁路
    2.2 电磁体结构设计及分析
        2.2.1 电磁体磁路设计理论分析
        2.2.2 电磁体磁路设计参数确定
        2.2.3 电磁体结构参数的确定
    2.3 电磁体的非对称结构优化设计
        2.3.1 两种非对称结构电磁体摩擦面磨损与抗旋转倾向的机理分析
        2.3.2 非对称结构电磁体抗倾覆趋势(电磁体前后磨损均匀性)的机理分析
        2.3.3 非对称结构电磁体吸力及其作用点的确定
        2.3.4 非对称结构电磁体工作姿态的力学分析
    2.4 非对称结构电磁体的仿真计算
        2.4.1 磁钢材料为纯铁
        2.4.2 磁钢材料为铁基粉末冶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体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
    3.1 电磁体磁钢、磁芯材料选择
        3.1.1 导磁材料分析
        3.1.2 纯铁特性分析
        3.1.3 粉末冶金材料分析
    3.2 电磁体磁钢、磁芯加工工艺
        3.2.1 纯铁磁钢、磁芯冷挤压成形工艺
        3.2.2 粉末冶金磁钢、磁芯制造工艺
        3.2.3 两种加工工艺方案对比
    3.3 电磁体填充材料研制
        3.3.1 新型摩阻填充材料分析
        3.3.2 树脂基体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3.3.3 增强纤维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3.3.4 填料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3.3.5 丁腈橡胶含量的影响
    3.4 填充材料各成分含量及配方确定
        3.4.1 树脂含量的确定
        3.4.2 纤维含量的确定
        3.4.3 SiO_2含量的确定
        3.4.4 填充材料配方的确定
    3.5 电磁体填充材料的加工工艺
        3.5.1 电磁体填充材料工艺特性分析
        3.5.2 电磁体填充材料成型工艺的选择
        3.5.3 电磁体填充材料成型工艺
    3.6 电磁体其他部件的制作工艺
        3.6.1 线圈骨架成型工艺流程
        3.6.2 电磁体线圈制作工艺
        3.6.3 电磁体环氧树脂固化成型工艺
    3.7 电磁体装配工艺流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体稳健设计
    4.1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稳健设计
        4.1.1 概述
        4.1.2 响应面模型的拟合
        4.1.3 二阶响应面模型的分析
        4.1.4 响应面法稳健设计的一般程序
    4.2 电磁体的试验设计与试验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依据、条件和步骤
        4.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4.3 电磁体的稳健优化设计
        4.3.1 二阶响应面设计
        4.3.2 运用MATLAB进行稳健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电磁体综合性能试验台的研制
        5.1.1 试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5.1.2 电磁吸力的测试机构
        5.1.3 测控计算机
        5.1.4 被测样品及其他器材
    5.2 电磁体性能测试
    5.3 电磁体耐久性磨损试验
        5.3.1 粉末冶金电磁体耐久性磨损性能测试
        5.3.2 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摩阻材料磨损对比试验
    5.4 对称与非对称结构电磁体的性能对比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出版的专着
主持及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附录1 电磁体稳健优化设计试验数据表
附录2 科技查新报告(汽车电磁制动器的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附录3 鉴定证书(汽车电磁制动器的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附录4 科技查新报告(电磁制动器电磁体研究)
附录5 科技查新报告(新型电磁体摩阻填充材料的研究)
附录6 科技查新报告(电磁制动器电磁体制造工艺的研究)

(4)新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酰亚胺的分类及其特性
        1.2.1 热塑性聚酰亚胺
        1.2.2 PMR型聚酰亚胺
        1.2.3 乙炔封端和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
        1.2.4 BMI型聚酰亚胺
    1.3 聚酰亚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新型聚酰亚胺树脂合成与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2.2.2 树脂合成
        2.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BPMI的表征
        2.3.2 预聚条件
        2.3.3 红外光谱分析(IR)
        2.3.4 ~1H核磁共振分析(~1HNMR)
        2.3.5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2.3.6 分子量及其分布(GPC)
        2.3.7 溶解性
        2.3.8 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PI聚酰亚胺树脂流变学和固化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3.2.2 性能测试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凝胶特性
        3.3.2 流变性能
        3.3.3 固化反应动力学
        3.3.4 固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纤维/BPI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4.2.2 试样制备
        4.2.3 性能测试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化条件的影响
        4.3.2 纤维含量的影响
        4.3.3 纳米颗粒的影响
        4.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3.5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英/BPI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5.2.2 试样制备
        5.2.3 性能测试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3.2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5.3.3 石英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5.3.4 透波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酰亚胺电子束固化初步探索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6.2.2 电子束固化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
        6.2.3 性能测试和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活性稀释剂的影响
        6.3.2 辐敏交联剂的影响
        6.3.3 辐照剂量的影响
        6.3.4 树脂体系的反应机理初步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新型NanoG/BMI减摩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石墨/树脂基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纳米石墨薄片制备和修饰及微观结构表征
    2.1 纳米石墨薄片制备
    2.2 纳米石墨薄片的表面修饰
    2.3 纳米石墨薄片层间结构表征及润滑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减摩性能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结构表征及固化动力学分析
    4.1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4.2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4.3 NanoG/BMI预聚体凝胶化及熔解热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磨损及减摩机理
    5.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磨损及减摩特性分析
    5.2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磨损机理及减摩机理
    5.3 纳米减摩复合材料减摩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耐温和力学性能
    6.1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耐温性能
    6.2 NanoG/BMI纳米减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7.3 创新点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中文详细摘要

(6)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及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粒径放大技术的分类
        1.2 附聚机理
        1.3 物理附聚法
        1.4 化学附聚法
        1.4.1 加入电解质法
        1.4.2 加入有机溶剂法
        1.4.3 加入酸及酸酐
        1.4.4 加入聚合物胶乳法
        1.5 附聚放大工艺
        1.6 影响化学附聚的因素
        1.7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技术
        1.7.1 国内ABS树脂生产现状
        1.7.2 乳液接枝悬浮AS掺混法
        1.8 影响ABS树脂性能的主要生产技术因素
        1.8.1 主干胶乳类型的影响
        1.8.2 胶乳粒径的影响
        1.8.3 凝胶含量的影响
        1.8.4 接枝率的影响
        1.9 选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外专利分析
        2.1 前言
        2.2 国外专利分析
        2.2.1 专利介绍
        2.2.2 专利分析
        2.3 结论
        参考专利
    第三章 主要原料、设备、实验过程及测试
        3.1 主要原料
        3.2 实验装置
        3.2.1 三立升聚合装置
        3.2.2 十立升耐压聚合反应釜
        3.2.3 三立方米耐压聚合反应釜
        3.2.4 八立方米接枝反应釜
        3.3 实验过程
        3.3.1 附聚剂的合成
        3.3.2 小粒径聚丁二烯(PB)胶乳的合成
        3.3.3 附聚法制备大粒径PB胶乳
        3.3.4 大粒径PB胶乳接枝聚合
        3.3.5 接枝胶乳的凝聚和干燥
        3.3.6 共混造粒
        3.3.7 注射样条
        3.3.8 树脂性能
        3.4 测试
        3.4.1 胶乳PH值的测定
        3.4.2 胶乳粘度的测定
        3.4.3 胶乳总固物含量的测定
        3.4.4 PB胶乳凝胶含量及膨胀比的测定
        3.4.5 PB胶乳接枝产物的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测定
        3.4.6 胶乳粒径的测定
        3.4.7 拉伸强度的测定
        3.4.8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3.4.9 热变形温度的测定
        3.4.10 维卡软化点温度的测定
        3.4.11 静弯曲强度的测定
        3.4.12 熔融指数的测定
        3.4.13 密度的测定
        3.4.14 硬度的测定
        3.4.15 电镜分析
        3.4.16 红外光谱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附聚剂胶乳的合成研究
        4.1.1 水油比(W/O)的影响
        4.1.2 引发剂量的变化影响
        4.1.3 乳化剂(DBS和SDS)变化的影响
        4.1.4 附聚剂共聚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4.1.5 小试结论
        4.1.6 附聚剂在3m~3聚合中试放大
        4.1.7 中试结论
        4.2 小粒径PB胶乳的合成研究
        4.2.1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2.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4.2.3 TDM用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4.2.4 转化率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4.2.5 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
        4.2.6 电解质对胶乳性能的影响
        4.2.7 小试结论
        4.3 小粒径PB胶乳的小试附聚放大与接枝研究
        4.3.1 附聚放大中间产品和产品技术指标
        4.3.2 附聚前PB胶乳粒径的影响
        4.3.3 附聚剂用量的影响
        4.3.4 搅拌对胶乳粒径及PH值的影响
        4.3.5 附聚后PH值的调节
        4.3.6 后稳定剂的影响
        4.3.7 附聚剂滴加速度的影响
        4.3.8 小试附聚结论
        4.3.9 小试接枝聚合
        4.4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的附聚放大与接枝研究
        4.4.1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制备
        4.4.2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基本性能指标
        4.4.3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的附聚放大研究
        4.4.4 附聚SBR胶乳制备ABS树脂性能指标
        4.4.5 大粒径SBR胶乳的附聚实验
        4.4.6 结论
        4.5 抗氧体系的选择
        4.5.1 wingstay L简介
        4.5.2 wingstay L的乳液配制
        4.5.3 wingstay L乳液的制备工艺
        4.5.4 wingstay L与2246抗氧剂的对比评价
        4.6 3m~3釜中小粒径PB胶乳放大试验
        4.6.1 小粒径PB胶乳3M~3中试放大配方
        4.6.2 投料顺序
        4.6.3 反应过程工艺控制
        4.6.4 溶液配制
        4.6.5 中试结果
        4.7 8M~3釜附聚与接枝放大试验
        4.7.1 附聚配方
        4.7.2 附聚工艺条件及附聚结果
        4.7.3 接枝配方
        4.7.4 接枝工艺条件
        4.7.5 聚合釜换热能力核算
        4.8 中试凝聚、离心、干燥
        4.8.1 凝聚
        4.8.2 离心
        4.8.3 干燥
        4.9 共混、造粒
        4.9.1 共混
        4.9.2 造粒
        4.10 接枝粉抗冲改性剂能评价
        4.11 结论
        4.12 展望
    第五章 20kt/a附聚法EBR基础设计
        5.1 工艺
        5.1.1 设计基础
        5.1.2 工艺技术方案
        5.1.3 主要原料、助剂和公用工程来源及消耗
        5.2 设备
        5.2.1 工艺设备设计
        5.2.2 本装置主要设备
        5.2.3 设计基础数据
        5.2.4 设备制造
        5.2.5 主要设备数据表
        5.3 自控部分
        5.3.1 装置环境特征
        5.3.2 控制方案及主要仪表选型
        5.4 电气说明
        5.5 给排水说明
        5.6 采暖通风
        5.6.1 设计依据
        5.6.2 设计范围
        5.6.3 设计基础数据
        5.6.4 采暖设计
        5.6.5 通风设计
        5.6.6 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5.7 环保说明
        5.7.1 三废来源说明及处理方法
        5.7.2 废气处理
        5.7.3 废水处理
        5.7.4 废渣
        5.7.5 噪声
        5.8 职业安全卫生
        5.9 生产制度及装置定员
        5.10 概算
        附: 总概算、设备一览表
第二部部分 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N-取代马来酰亚胺
        1.1.1 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制备
        1.1.2 马来酰亚胺型耐热改性剂的制备
        1.1.3 马来酰亚胺性耐热改性剂的应用
        1.2 N-(2,4,6-三溴苯基)马来酰亚胺(TBPMI)
        1.2.1 TBPMI的阻燃机理
        1.2.2 TBPMI的制备方法
        1.2.3 TBPMI的共聚
        1.2.4 TBPMI的应用
        1.3 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
        2.1 原料与规格
        2.2 聚合实验
        2.3 分析与测试
        2.4 聚合物性能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共聚物的合成
        3.1.1 共聚物的合成配方
        3.1.2 聚合工艺
        3.2 共聚物红外分析
        3.3 共聚物热重分析
        3.4 共聚物玻璃化温度
        3.5 共聚物分子量和分布
        3.6 共聚物的性能评价
        3.7 结论
注释: 代号解释
附: 专利、论文、鉴定、获奖情况
致谢

四、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型添加剂对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D]. 韩松益.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2]含二氮杂萘结构聚芳醚树脂系列涂料的研究[D]. 王志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3]车辆电磁制动器电磁体结构优化机理及工艺研究[D]. 李仲兴. 江苏大学, 2007(12)
  • [4]新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耿东兵.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7)
  • [5]新型NanoG/BMI减摩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 黄仁和. 山东科技大学, 2006(02)
  • [6]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及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D]. 梁滔. 西北师范大学, 2004(03)
  • [7]决策参考[J]. 杨亚维. 化工管理, 2001(02)
  • [8]1997~1998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J]. 钱凤珍. 塑料工业, 1999(02)
  • [9]模具加工的激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J]. 邓金科. 今日科技, 1998(10)
  • [10]《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12)

标签:;  ;  ;  ;  ;  

新型耐压耐热树脂材料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