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经济复苏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经济复苏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的经济复苏(论文文献综述)

李兰兰[1](2021)在《泰国产业结构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纷纷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泰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相适应,但由于产业发展的历程、经济发展基础的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泰国产业结构的时空演进以及产业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方法,并梳理了产业结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部分界定了产业结构、时空演进、机制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空间结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以及其在本文的运用;第三部分是泰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从泰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演进、泰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泰国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演进等方面,揭示泰国产业结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第四部分是泰国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化,运用空间自相关、全局Moran′s I和局部关联G*、Moran散点图分析、LISA集聚图分析等方法对泰国产业结构进行了全局以及局部热点分析,研究了泰国产业发展整体空间演进以及各府的产业结构空间变化情况;第五部分是泰国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的驱动机制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定性方法对泰国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然后运用最优组合赋权、灰色聚类分析和D-S证据理论对泰国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机制进行了阶段性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展望。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泰国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三二一”特征。由于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就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发展形态较为单一,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发展迅速且在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第二,泰国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泰国工业、服务业发展以曼谷及其周边地区作为中心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同时各区域中发展较快的某一产业又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增长极,进而辐射带动各地区的发展。第三,泰国产业结构空间发展不平衡且具有高度集聚性。产业高度集聚在曼谷及其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大。第四,泰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因子是创新驱动因子。从长远来看,泰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创新驱动因子。

于红丽[2](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李宁[3](2019)在《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发展研究 ——泰国、韩国、新加坡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认为本文在梳理了“不可能三角”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东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韩国、新加坡三个国家的危机爆发原因、改革措施及效果,从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产业发展、金融监管、企业改革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哪些制度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度过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泰国央行、韩国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搜集泰国、韩国、新加坡1980年至2010年度实际有效汇率、经常账户差额、GDP等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作图研究,全面分析三个国家在东亚金融危机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比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一是我们发现汇率制度的选择、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程度、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程度不同的原因。二是金融危机前各国的经济基础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所以三个国家对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三是由于韩国与泰国在企业方面改革力度不同造成它们的措施效果不同。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要增加汇率弹性,才能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大量借入国际资本与短期游资的流动对本国的金融稳定极其不利,要严加监管;忽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注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自由化进程离不开监管制度的完善;从制度着手进行企业改革,才能使企业散发活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由经济高速增长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最后,本文从汇率制度安排、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监管、企业监管五方面为中国防范当前金融风险提出了有效建议。我国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加强对短期跨境流动资金的监测;鼓励技术研发,逐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堵住金融监管漏洞;完善企业现代化监管制度。

PIPU BOOSABOK(云俊杰)[4](2018)在《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悠久。根据2014年的数据,约有5000万华侨华人移居于海外各国家和地区,而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二战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发生质的变化。中国政府决定解决“双重国籍”问题,并赞成和鼓励居住在国外的华侨按照自愿原则选择所在国国籍后,多数华侨提出了入籍申请,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使东南亚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变。然而,有些国家华侨融入主流社会较为平顺,但也有一些国家在政府实行同化政策的过程中呈现出流血冲突。在东南亚各国家当中,泰国是以对华侨实行温和同化政策而着称。在泰国的中国人,从过去的侨民转变为泰籍华人相当顺利。冷战时期,虽然中泰两国在政治意识形态差异、泰国政府执行亲美反共政策等背景下,华人受到了泰国政府的压制,但也没有遭到任何严重的打击。尽管缓慢一些,但泰国华人社会也仍然得以延续和发展下去。到了 1970年代,特别是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1978年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泰国华人社会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泰国华人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代以来,随着泰国经济的发展,泰国华商企业家随着泰国经济的发展而扩展企业,成为泰国大型企业集团发生了变化,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途径,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这篇论文拟定研究和分析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如何发展。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注重曼谷大型企业集团,还重视泰国各个地区的华商企业集团,包括中部、东北部、北部和南部四大地区。另外,这篇论文还研究泰国华商企业集团在经济方面成功后如何对待政治方面。从研究发现,1980年代以来,泰国政府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益于泰国华商企业集团扩展企业。农工业、酒业、新兴工业、房地产业及零售业方面的华商企业集团都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泰国各个地区的地方华商企业集团也随着泰国政府对各个地区的发展而扩展相应的企业。值得注意的一个观点是华商企业集团在经济方面成功后基本上都与政治有接触。在政治参与方面,从研究发现,大多数华商企业集团或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成为控制经济政治的一股力量。新世纪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一直迅速发展,不少集团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大型企业集团,对泰国经济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以目前的情况看,泰国华商企业集团仍然会延续发展,对泰国经济政治发展甚至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严琳霞[5](2018)在《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东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东盟国家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是东盟国家的主要经济体。东盟五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居前列的国家,五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通过制定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减少污染,保障能源安全。中国与东盟五国同为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具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特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能源自给率下降,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研究东盟五国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将给我国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借鉴和经验。本文以1965~2016年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运用金融发展理论、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理论、金融产业与能源产业关联理论、能源投融资理论的理论与方法,以东盟五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为主线,阐述了各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状况,分析了东盟五国的能源供给、能源政策与能源投融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总体上对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再选取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典型缺乏能源资源与富有能源资源的国家进一步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别运用了VAR模型和ARDL-ECM模型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东盟五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石油消费比重都不断降低,水电消费和可再生能源消费虽然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但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能源消费的结构与各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有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一度将天然气作为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新加坡能源资源匮乏,但其石油工业发达,石油的消费量比重仍远大于其他能源。能源资源匮乏的菲律宾曾一度将水电作为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近些年来,除新加坡外的其他四国的煤炭消费量比重增长比较迅速,煤炭消费将有可能超越天然气而成为这四国最重要的能源,这可能和电力需求强烈有关。东盟五国的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了污染较为严重的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FDI提升了能源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东盟五国低碳经济增长;但在金融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不同的国家,FDI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不同。金融发达、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如新加坡),FDI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更大。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金融部门国内信贷促进了水电消费和可再生能源消费,股票交易周转率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短期内的影响不确定,长期内会使得能源消费结构得以改善。借鉴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制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能源发展政策,将其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应明确提出分阶段实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标,分步骤全方位多方面付诸实践。第二,继续贯彻FDI的方针政策,通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节能水平。鼓励引入节能减排型外资企业,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第三,充分发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发展。受资源禀赋的约束,短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难以改变,应发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加快煤炭清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第四,加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加强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能源企业在勘探、开采、销售等领域的合作。

谢罗奇[6](2016)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三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李峰[7](2010)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 ——以泰国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特征之一是金融资产总量对GDP比率迅速上升,同时各国之间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又存在较大差异,进行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国别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泰国是典型小开放经济体、“亚洲奇迹”的代表性国家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源地,80年代后期以来,泰国经历了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机和危机后大规模金融重组与改革,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均发生巨大改变,是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国别研究的较好案例。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发展、二分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其他经济学、管理学理论,采用实证与规范分析、历史与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泰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为研究核心,对泰国经济增长、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泰国金融自由化以来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以及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泰国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的动因、成效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促进泰国经济增长目标下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在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在对金融发展和二分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特征和发展进行了比较,并对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作为全文理论基础。第三章从金融视角回顾了泰国经济增长历程及金融危机前后经济增长特征的差异,归纳出泰国经济外延型增长和依赖于投资拉动的特点,金融危机后泰国储蓄率保持稳定,投资率大幅度下降,说明金融体系投资-储蓄转化功能弱化,是导致泰国经济增长趋缓的直接原因。第四章回顾了泰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早期银行业是泰国主要资本配置渠道,金融自由化阶段这一功能有所削弱,金融危机后贷款投放经历了长期萎缩,近年来银行业资产组合转向以购买政府债券和发放消费贷款为主,工商业贷款萎缩,储蓄投资转换功能下降。国有专门金融机构主要按政府指导投放信贷,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则以个人业务为主。第五章对泰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回顾,泰国股票市场先后由于金融自由化时期上市企业增多及外资流入拉动、他信执政时期推行大型国企上市私有化,出现两次较大的繁荣;泰国债券市场在金融危机后因危机成本财政化及对冲外汇储备占款推动,政府债券余额迅速扩大,国有企业及大型私企也逐步将债券融资作为重要渠道,债券市场取得长足发展;泰国金融市场存在发行集中于个别行业和企业,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流动性低等不足。第六章对泰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以及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期间分为金融自由化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两个主要阶段,运用月度数据,在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框架内进行多变量因果关系测试研究。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看,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两个时期均有益于经济增长,以金融规模度量的金融发展在金融自由化时期有益于经济增长,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则相反,说明后金融危机时期以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应为负。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流向不合理,泰国后金融危机时期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主导金融规模的扩张无益于经济成长,表明市场导向型并不适合于泰国;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用始终为正,其发展应得到大力支持,以提升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第七章对泰国金融发展与结构变迁进行了总结,认为金融变迁动因在于泰国政府政策、经济增长方式、银行信贷投放和企业融资结构的转变,虽有利于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履行储蓄-投资转化的基本功能弱化,金融部门规模发展缓慢,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金融通路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下对泰国金融和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第八章进行了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总结全文,泰国1997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结构向市场导向型强制性变迁,股票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私营化改造推动,发展出现较大波动,债券市场扩张也主要是由危机成本财政化和外汇储备占款所导致的被动增长,银行中介发展受到抑制,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通路甚至出现萎缩的趋势,实际上制约了整个金融部门配置资源的功能。根据实证研究结论,金融危机后市场主导的金融发展无益于经济增长,而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所以银行业发展应得到大力支持,以提升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同时也应该看到,泰国属于典型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着,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发展的空间。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调整应注重银行业的发展,而不应过于关注金融系统是市场导向型还是中介导向型。泰国应通过加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整合监管体系,完善金融通路,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和资本市场多元化,强化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联结和协同,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和规模。

丁浩,许长新[8](2007)在《泰国97’金融危机与06’金融动荡背后的经济模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泰国新政引发的金融动荡为契机,对比分析了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6年金融动荡背后的泰国经济模式,揭示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与双轨型经济在泰国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两次金融事件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以加深对泰国金融、经济的认识,从而为我国所借鉴与启示。

郭景平[9](2006)在《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危机的治理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爆发次数的增多,延续时间的增长和一国反复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对金融危机治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就更加突出。本文正是试图帮助人们对治理金融危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利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帮助各国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选择应对金融危机的正确措施。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一次金融危机。为了把危机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并迅速从衰退中恢复,危机发生国主要从汇率制度、资本项目管理、金融体系改革、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方面展开积极的治理。在金融危机已经过去9年之际,结合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复苏情况来研究当时各国的治理情况,可以检验各项措施的成效。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治理首先要注意治理时机的选择,如果治理时机掌握不好,错过金融危机治理的最佳时间,就会影响到金融危机的治理效果。另外,所有治理措施的选择都应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同时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也是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黄成业[10](2006)在《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等方法,从形成因素、泡沫破裂前后的相关政策等视角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东南亚和美国不同类型泡沫的产生及破裂后所引起的截然不同后果(泡沫破裂后经济调整分别表现为“L”形、“U”形和“V”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的内容由六章组成。在第一章导论中对泡沫与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以及符号经济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探讨,对国内外与泡沫有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创新及不足做了介绍。本文第二章首先对泡沫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泡沫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泡沫与金融危机的角度对泡沫的后果进行了一般探讨,对日本、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泡沫表现与泡沫破裂后的不同后果进行了研究。日本在泡沫破裂后陷入了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衰退过程,在东南亚国家泡沫破裂引发了金融危机但经济恢复较快,而美国新经济网络股泡沫破裂后对其经济影响比较轻微,即它们的经济调整在泡沫破裂后分别表现为“L”形、“U”形和“V”形。本文第三章首先对泡沫形成因素进行了一般分析,然后对日本、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形成进行了研究。对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形成的分析主要从同本的金融自由化、相互持股及主银行制度、广场协议这几个方面进行,并从货币供应过度的角度对日本的泡沫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几个东南亚国家则主要从金融自由化和外资流入来探讨其泡沫的形成。对于美国新经济时代的网络股泡沫,本文认为,长期的经济繁荣以及对所谓“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过度乐观情绪使投资者高估了未来的收益,从而导致了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股泡沫的产生。第四章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在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评价与比较,这是理解不同泡沫后果的另一个角度。第五章首先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在泡沫破裂后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让后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评价与比较。在对泡沫问题的认识上,日本政策当局低估了泡沫的崩溃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及时进行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政策也缺乏连贯性。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寻求援助或者债务重组等方式积极应对出现的问题,从而使经济在泡沫破裂后得到了较快的复苏,说明尽快恢复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功能对于泡沫破裂后经济较快的复苏是很重要的。美联储在美国网络股泡沫破裂后及时频繁降息,实证分析表明降息对防止经济衰退和促进经济复苏有较明显的效果。本文第六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房地产领域和股市所出现的泡沫问题。然后根据前面对日本、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泡沫问题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启示,同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由中国牵头成立一个区域性国际最后贷款人组织的设想。本文认为,货币供应过度对于泡沫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当局监管不力而使得金融机构将贷款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也对泡沫的形成负有重要责任;另外,金融自由化不当以及对外资的不适当开放都有可能使资金大规模流入股市和房地产领域而引起泡沫的形成。本文还认为,政策当局对于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应该加以关注;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救援有助于防止泡沫破裂后危机进一步深化以及促使经济尽快复苏;在泡沫破裂后,及时采取措施比较彻底地解决泡沫破裂所产生的问题尤其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尽快恢复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功能,对于泡沫破裂后经济较快的复苏是很重要的。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的经济复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的经济复苏(论文提纲范文)

(1)泰国产业结构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关于泰国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已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创新
        1.5.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研究区域、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区域
    2.2 核心概念
        2.2.1 产业结构
        2.2.2 时空演进
        2.2.3 机制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理论
        2.3.2 增长极理论
        2.3.3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2.3.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3.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2.3.6 相关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3章 泰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3.1 泰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演进
        3.1.1 泰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2 泰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概况
        3.1.3 泰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
    3.2 泰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3.2.1 泰国三大产业比重呈现“三二一”特征
        3.2.2 泰国一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化显着
        3.2.3 泰国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3.3 泰国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演进
        3.3.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历史演进
        3.3.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历史演进
        3.3.3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泰国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化
    4.1 区域产业结构空间分异的分析方法
        4.1.1 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指标
        4.1.2 空间自相关
        4.1.3 局部关联G_i~*指数
    4.2 泰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全域空间特征
        4.2.1 研究区域和指标选取
        4.2.2 产业结构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4.2.3 基于三次产业占比的泰国各府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4.2.4 泰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全局相关性分析
    4.3 泰国产业结构局部空间演化
        4.3.1 Moran′s I局部分析
        4.3.2 热点区域的空间演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泰国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的驱动机制研究
    5.1 泰国产业结构时空演进驱动因子解析
        5.1.1 “要素驱动”因子促进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的机制
        5.1.2 “投资驱动”因子促进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的机制
        5.1.3 “创新驱动”因子促进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的机制
    5.2 研究方法
        5.2.1 最优组合赋权法
        5.2.2 灰色聚类法
        5.2.3 D-S证据理论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设定
        5.3.2 数据来源
        5.3.3 基于证据理论的阶段性分析
        5.3.4 驱动机制综合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泰国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三二一”特征
        6.1.2 泰国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
        6.1.3 泰国产业结构空间格局不平衡且具有高度集聚性
        6.1.4 泰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因子是创新驱动因子
    6.2 相关启示
        6.2.1 充分借助东盟经济共同体、“一带一路”区域发展优势
        6.2.2 发挥曼谷及其周边地区的轴心作用
        6.2.3 加强泰国主导产业的发展
        6.2.4 巩固农业、突破工业、提升服务业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一)巩固主导地位
        (二)拓展经济利益
        (三)扩展价值观念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一)综合国力
        (二)同盟体系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一)强化军事存在
        (二)提高作战能力
        (三)集中战略资源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一)修复信任关系
        (二)升级同盟体系
        (三)塑造伙伴网络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发展研究 ——泰国、韩国、新加坡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比较分析法
        1.2.3 数据分析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不可能三角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研究
        2.2.2 关于东亚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研究
        2.2.3 关于中国经济现状的研究
        2.2.4 已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3章 东亚金融危机前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3.1 汇率制度
        3.1.1 泰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3.1.2 韩国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市场平均汇率制度..
        3.1.3 新加坡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3.2 国际资本流动
        3.2.1 泰国外债与短期跨境资金流入过多
        3.2.2 韩国大型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大量国际资本
        3.2.3 新加坡对国际资本流动控制严格
    3.3 产业发展
        3.3.1 泰国产业发展缺乏技术创新
        3.3.2 韩国忽略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
        3.3.3 新加坡根据实际调整产业发展策略
第4章 东亚金融危机后三个国家改革措施及效果
    4.1 泰国改革措施
        4.1.1 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4.1.2 加强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
        4.1.3 政府给破产企业注入资金
        4.1.4 注重农业生产
    4.2 泰国改革效果
        4.2.1 泰铢实际有效汇率逐步上升
        4.2.2 金融机构的复苏
        4.2.3 泰国农产品出口增加与企业债务反弹
    4.3 韩国改革措施
        4.3.1 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开放外汇市场
        4.3.2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4.3.3 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并鼓励大型企业发展优势产业
    4.4 韩国改革效果
        4.4.1 韩元逐步升值且经常账户盈余增加
        4.4.2 企业借入资本减少且优势产业的数量增加
    4.5 新加坡应对措施
        4.5.1 金融管理局的监管制度更加灵活
        4.5.2 参与援助邻国行动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4.6 新加坡措施效果
        4.6.1 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趋于稳定
        4.6.2 经济增速增加
        4.6.3 企业失业率得到控制且货物出口增加
第5章 结论
    5.1 三个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程度不同的原因
        5.1.1 汇率制度的制定
        5.1.2 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5.1.3 产业发展的调整
    5.2 三个国家采取的措施及效果不同的原因
        5.2.1 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程度不同
        5.2.2 对企业的改革力度不同
第6章 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
    6.2 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6.3 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4 加强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完善金融体制改革
    6.5 为企业发展输送活力
参考文献
后记

(4)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80年代以来的泰国经济状况
    第一节 1850年代到1970年代的泰国经济
    第二节 1980年代中期到1997年的泰国经济
    第三节 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的泰国经济
第二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
    第一节 农工业资本集团的发展
    第二节 苏氏家族对泰国酒业的独家垄断
    第三节 1980年代后新兴工业集团的增长
    第四节 1990年代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五节 1980年代来零售业集团的迅速发展
    小结
第三章 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70至1998年间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第二节 新世纪的政商集团:丘他信政府
    第三节 中部地区的地方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第四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东北部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80年代前的泰国东北部华商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泰国东北部的华商企业集团
    第三节 1980年代泰国东北部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第五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北部华商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80年代前的泰国北部华商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的泰国北部华商企业集团
    第三节 泰国北部华商资本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泰国南部福建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
    第一节 1980年代以前泰国南部的福建华商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泰国南部的福建华商企业集团
    第三节 泰国南部福建华商企业集团的政治参与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
    第二节 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理论
    第三节 金融产业与能源产业的关联
    第四节 能源投融资理论
第三章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分析
    第二节 东盟五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盟五国能源供给、能源政策与能源投融资
    第一节 东盟五国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
    第二节 东盟五国能源政策
    第三节 东盟五国能源投融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亚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VAR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能源消费结构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加坡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ARDL-ECM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新加坡能源消费结构与金融发展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2.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2.1.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2.1.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2.1.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2.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2.2.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2.2.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2.2.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2.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2.3.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2.3.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2.3.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3.2.1 相互依赖理论
        3.2.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3.2.3 经济博弈论
    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3.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3.3.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3.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3.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3.4.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3.4.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4.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4.1.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1.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4.1.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4.1.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2.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4.2.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4.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4.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4.3.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4.3.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4.3.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4.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4.4.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4.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5.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5.1.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5.1.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5.1.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5.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5.2.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5.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5.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5.3.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5.3.2 美国-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5.3.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5.3.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6.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6.1.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6.1.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6.1.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1.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6.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6.2.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6.2.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6.2.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6.2.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6.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6.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6.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6.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6.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6.4.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7.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7.1.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1.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7.2.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7.2.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7.2.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7.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7.3.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7.3.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7.3.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8.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8.1.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8.1.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8.1.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8.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8.2.1 积极引进外资,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8.2.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8.2.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8.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8.3.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8.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8.4.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8.4.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8.4.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9.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9.1.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9.1.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9.1.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9.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2.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9.2.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9.2.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9.3.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9.3.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9.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9.4.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9.4.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9.4.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附录 2: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7)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 ——以泰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金融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2.1.1 金融发展理论的早期研究
        2.1.2 基于金融抑制论的金融发展理论
        2.1.3 基于金融功能论的金融发展理论
        2.1.4 基于金融法律论的金融发展理论
        2.1.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及结论
        2.1.6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文献评述
    2.2 二分法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2.2.1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有益于经济增长论
        2.2.2 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有益于经济增长论
        2.2.3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无关论
        2.2.4 二分法金融结构理论评述
    2.3 全球金融危机下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比较
        2.3.1 两种经济模式主要经济特征
        2.3.2 全球金融危机下两种经济模式比较
        2.3.3 两种经济模式未来经济增长展望
    2.4 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4.1 经济增长对金融结构变迁的基础作用
        2.4.2 金融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双向作用
        2.4.3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差异和互补关系
        2.4.4 发展中国家模仿性金融结构变迁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第三章 金融视角下泰国经济增长及特征分析
    3.1 泰国经济增长回顾
        3.1.1 泰国早期经济增长
        3.1.2 泰国贸易金融自由化时期经济增长
        3.1.3 泰国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增长
    3.2 泰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3.2.1 金融危机前泰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3.2.2 金融危机后泰国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3.3 泰国储蓄投资缺口的转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3.1 泰国经济增长来源构成
        3.3.2 金融危机后泰国投资率的转变
        3.3.3 金融危机后泰国储蓄率的转变
        3.3.4 泰国储蓄投资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泰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
    4.1 泰国银行业的早期发展与经济增长
    4.2 金融自由化时期泰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
        4.2.1 泰国金融自由化主要政策措施
        4.2.2 泰国金融自由化时期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
    4.3 金融危机时期泰国银行业和经济重组
        4.3.1 金融危机时期泰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
        4.3.2 金融危机时期泰国银行业重组
        4.3.3 金融危机时期银行业监管改革
        4.3.4 金融危机对泰国银行业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及经验教训
    4.4 近年来泰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
        4.4.1 近年来泰国银行业监管改革
        4.4.2 近年来泰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
    4.5 泰国银行业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4.6 泰国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与经济增长
        4.6.1 国有专门金融机构
        4.6.2 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4.7 小结
第五章 泰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5.1 泰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5.1.1 泰国股票市场相关机构与上市标准
        5.1.2 泰国股票市场发展回顾
        5.1.3 泰国股票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5.2 泰国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5.2.1 泰国债券市场相关机构
        5.2.2 债券种类及企业债发行条件
        5.2.3 泰国债券市场发展回顾
        5.2.4 泰国债券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5.3 小结
第六章 泰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6.1 数据和变量
        6.1.1 数据
        6.1.2 变量
    6.2 模型的设定
        6.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6.2.2 实证模型的构建——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6.3 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实证结果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3.3 Johansen协整检验
        6.3.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6.3.5 脉冲响应函数
        6.3.6 方差分解
    6.4 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模型实证结果
        6.4.1 单位根检验
        6.4.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4.3 Johansen协整检验
        6.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6.4.5 脉冲响应函数
        6.4.6 方差分解
    6.5 小结
第七章 泰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评价及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7.1 泰国金融发展概况
    7.2 泰国金融结构变迁动因
        7.2.1 政府金融政策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7.2.2 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主导型向出口主导型转变
        7.2.3 银行信贷投放由关系导向型向风险导向型转变
        7.2.4 企业融资结构由外源融资型向内源融资型转变
    7.2 泰国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评价
        7.3.1 金融结构更加均衡,金融体系稳定性改善
        7.3.2 金融结构仍属银行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态势明显
        7.3.3 以规模度量的金融发展缓慢,处于较低层次
        7.3.4 金融部门投资-储蓄转化功能降低,拉动增长作用削弱
        7.3.5 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突出,融资过剩和缺位局面并存
    7.4 泰国金融通路问题
        7.4.1 泰国金融通路问题概况
        7.4.2 泰国农村地区金融通路问题
        7.4.3 泰国中小企业金融通路问题
        7.4.4 金融通路问题的解决思路
    7.5 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下对泰国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
        7.5.1 提升银行业规模与效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7.5.2 多元化发行者和投资者基础,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
        7.5.3 协同银行业、金融市场发展,提高金融部门规模水平
        7.5.4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执行效率
        7.5.5 整合监管体系和规则,提高监管效率
    7.6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全文总结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泰国97’金融危机与06’金融动荡背后的经济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7年金融危机与泰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1. 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理论概述
    2. 泰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
    3. 泰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1997年金融危机
        (1) 为促进出口, 过早过快地开放资本市场
        (2) 经济结构失衡, 开放资本市场初衷未能实现
二、2006年金融动荡与泰国双轨型经济模式
    1. 泰国双轨型经济的发展
    2. 泰国双轨型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1) 双轨制经济中内需不足, 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2) 发展双轨型经济, 需防止短期资本的冲击
        (3) 政局的不稳, 妨碍了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两次金融事件的比较与展望
    1. 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不同
    2. 造成的影响不同
    3. 针对事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不同
四、对我国的启示
    1. 加强政府与市场、政府内部的沟通
    2. 对外资投机的防范不应损害直接投资的利益, 对投机资本的“以疏代堵”管理
    3. 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宜过快, 应与金融体制的改革相配套

(9)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第一章 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 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节 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
    第三节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章 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特点
第三章 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汇率制度调整
    第一节 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危机前亚洲部分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
    第三节 稳定汇率治理危机的主要对策及其效应分析
    第四节 关于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考
第四章 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资本项目管制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从资本流动的视角看亚洲金融危机
    第三节 运用资本项目管制政策治理金融危机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 控制资本流动和债务管理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第五章 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金融体系改革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危机发生前亚洲各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节 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治理亚洲金融危机
第六章 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国家和韩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节 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其效果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启示
第七章 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第一节 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与区域金融合作问题
    第四节 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监管问题
第八章 亚洲金融危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选择
    第二节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危机处理制度
    第三节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化解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0)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关概念的讨论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结构安排、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表现与后果比较
    第一节 泡沫表现特征与后果的一般分析
        一、泡沫表现特征的一般分析
        二、泡沫对经济影响与后果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表现
        一、日本泡沫的表现
        二、东南亚国家泡沫的表现
        三、美国新经济时代泡沫的表现
    第三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破裂影响的比较
        一、日本泡沫破裂的影响
        二、东南亚国家泡沫破裂的影响
        三、美国新经济网络股泡沫破裂的影响
    第四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破裂后经济恢复的比较
        一、日本陷入复合萧条的长期衰退
        二、东南亚国家危机之后经济较快复苏
        三、美国经济的短期调整与复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形成因素的比较
    第一节 泡沫形成因素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制度因素
        二、资产定价因素
        三、市场特性与交易者行为因素
    第二节 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形成分析
        一、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与泡沫形成
        二、相互持股、主银行制度与日本的泡沫形成
        三、广场协议与日本的泡沫形成
        四、日本泡沫形成的相关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东南亚国家20世纪90年代泡沫形成分析
        一、金融自由化与东南亚国家泡沫的形成
        二、外资流入与东南亚国家泡沫的形成
        三、东南亚国家泡沫形成的模型分析
    第四节 美国新经济时代泡沫形成分析
        一、美国的新经济时代
        二、新经济时代的网络股泡沫
        三、对网络股泡沫的解释:资产定价与行为金融视角
    第五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形成因素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相关政策比较:泡沫破裂前
    第一节 日本在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
        一、日本泡沫形成相关政策的历史追溯
        二、1985年后的政策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在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
        一、追求高增长的经济政策
        二、汇率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
        三、政府当局的监管: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第三节 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
        一、消除赤字的财政政策
        二、美联储的中性货币政策
        三、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
    第四节 泡沫破裂前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泡沫的可持续性与调控问题:一般分析
        二、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相关政策的评价与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相关政策比较:泡沫破裂后
    第一节 日本泡沫破裂后的政策思路与相关措施
        一、低估泡沫崩溃的影响与后果
        二、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
        三、政策连贯性问题
        四、低利率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在泡沫破裂后的相关政策
        一、IMF的救援: 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二、金融系统正常功能的恢复
    第三节 美国泡沫破裂后的降息政策与相关实证分析
        一、美联储频繁降息
        二、对美联储降息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泡沫破裂后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泡沫破裂后应该如何应对:一般分析
        二、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相关政策的评价与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泡沫问题
        一、我国房地产领域中的泡沫现象
        二、我国股市发展中的泡沫问题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泡沫问题的解释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经验与教训的启示及相关建议
        一、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二、对我国防范与调控泡沫问题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日本货币供应量、六大都市圈地价(1984-2003)
    附表2 日本隔夜拆借利率与名义GDP(1985-2003)
    附表3 日本公司破产数及变化率(1984-2003)
后记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的经济复苏(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国产业结构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李兰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3]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发展研究 ——泰国、韩国、新加坡应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D]. 李宁.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4]1980年代以来泰国华商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研究[D]. PIPU BOOSABOK(云俊杰). 厦门大学, 2018(07)
  • [5]东盟五国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D]. 严琳霞. 厦门大学, 2018(07)
  • [6]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06)
  • [7]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 ——以泰国为例[D]. 李峰. 西北大学, 2010(09)
  • [8]泰国97’金融危机与06’金融动荡背后的经济模式分析[J]. 丁浩,许长新. 亚太经济, 2007(04)
  • [9]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 郭景平. 吉林大学, 2006(05)
  • [10]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D]. 黄成业.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泰国经济复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