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库移民分散安置的利弊

浅谈水库移民分散安置的利弊

一、浅谈水库移民散迁安置的利与弊(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21)在《自贡市小井沟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杜恒[2](2021)在《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分析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兴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水库移民。水库移民安置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展、效益的发挥以至社会的稳定,因此能否妥善安置水库移民,将直接决定工程建设的成败。而水库移民公众参与作为提高公共决策水平,发挥移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缓解移民矛盾,促进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水库移民安置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情况,对于如何充分利用水库移民公众参与推进水库移民妥善安置,已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理论成果基础上,对水库移民公众参与概念进行了定义;其次,结合我国水库移民公众参与现状,对水库移民公众参与方法、特点、影响因素及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再次,构建了以信息获取、参与情况、申述问题解决和满意程度为核心的水库移民安置公众参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其中主观权重值由AHP-GEM-GH法获得,客观权重值由BP神经网络法获得,并采用相对熵TOPSIS排序法进行水库移民安置公众参与效果评价,以熵值大小评判移民参与有效性。此外,为验证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将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应用于CSD水库移民安置公众参与效果评价具体实例;最后,对水库移民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制度建设、移民参与能力建设和多角度探索移民参与有效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以水库移民公众参与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水库移民安置实践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思路。

何瑾[3](2021)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体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在缓解空间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我国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96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实现了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保障生计安全成为后续发展阶段的关键。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状况,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发展问题,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可持续生计理论视角下,通过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发展实际的调研,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归纳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策略的形成过程、生计安排的转变过程和整个生计发展过程的特点,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具体而言,以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发展作为研究主题,从生计起点、生计策略、生计安排、生计结果等关键要素层面来分析搬迁移民生计发展的过程,总结其生计转型阶段的生计特点,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起点表现为其生计资本分布和可利用的生计政策资源。搬迁后,移民生活空间从农村社区转为城市社区,其生计资本分布呈自然资本降低、物质资本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金融资本相对提升的基本特征。基于此,搬迁移民利用内生能力与外部政策,建立人力资本建设、社会资本建设和金融资本建设为主的生计策略。基于生计策略,搬迁移民调整生计安排以适应当前生计环境。非农就业方面,以外出务工、社区就近就业以及兜底保障为主。农业就业方面,以经济作物种植和散户传统种植为主。最终,搬迁移民的生计结果表现为生计改善和生计风险并存,其生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产业就业发展空间受限、弱势群体生计融入难和脱贫主体内生能力不足。研究表明:搬迁移民生计起点表现为生计资本分布和可利用的政策资源,其中以资本为核心的政策资源供给奠定了后续生计发展的基础;搬迁移民生计策略重在提升人力资本建设、社会资本建设和金融资本建设;搬迁移民差异化生计安排体现在对不同生计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式上,同时其生计安排一定程度上呈二元分化趋势;搬迁移民生计结果表现为生计改善与生计风险并存,后续发展阶段重在降低生计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从宏观政策设计层面来说,要加强资产建设理论指引并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政策支持。具体而言,要加强生计资本的多样化供给、优化生计资本结构,并持续加强区域性“1+2+N”产业就业体系建设。其次,从中观层面来说,要加强社区组织化建设和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关联。通过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为移民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促进搬迁移民的生计融入与发展。最后,从微观层面来说,要培育激发搬迁移民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其生计能力。本研究认为,在可持续生计理论指导下,将生计资产建设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与生计实践中,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经历了脱贫攻坚期的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已经初步建立了搬迁移民生计发展体系,如何推广地域性搬迁移民生计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搬迁移民生计安全和生计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需要重视在可持续生计理论视域下更进一步挖掘搬迁移民家庭生计需求的差异性和生计资产建设维度的多元化,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阶段保障搬迁移民稳定脱贫和生计安全,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支持。

王寓凡[4](2021)在《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 ——基于贵州省B市BYL和SXGZ城镇集中安置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空间理论视角来看,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空间再造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搬迁重塑扶贫搬迁人口所处的多维空间形态和属性,解决其贫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后扶贫时代”,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下半篇文章”——促进扶贫搬迁人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必须推动他们在安置点社区实现高水平的社会适应。然而扶贫搬迁人口由于自身综合素质较差,加之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绝大多数由政府绝对主导,他们的社会适应面临着诸多困境。基于此,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多元主体参与的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空间再造,以促进扶贫搬迁人口实现高水平的社会适应。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空间理论建立了“空间再造——社会适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意义空间再造三个维度,分析空间再造对社会适应的复杂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选用个案研究法和类型学研究法,资料收集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在案例选择上,本研究选取了我国贵州省B市BYL和SXGZ两个城镇集中安置点社区作为研究个案,两地的易地扶贫搬迁都主要是由政府和企业协作共同推进的。在实地调研中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物理空间再造主要影响扶贫搬迁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模式适应。在搬迁初期分离、集聚、垂直、封闭和统一分配的物理空间再造,使不同类型扶贫搬迁人口的生活方式适应出现生活节奏紊乱和公私生活分明的问题,他们的生计类别虽然因生计空间集聚而更为多元,但生计适应依然存在脆弱、过度组织化的问题。在搬迁后期,随着物理空间再造的调整和推进,品质提升、开放和灵活分配的物理空间再造,使不同类型扶贫搬迁人口的生活节奏重回规律、公私生活井然有序,生计模式也变得正式、可持续,此时物理空间再造对他们的生活生计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社会适应水平也逐步提升。第二,社会空间再造主要影响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适应。在搬迁初期物理空间再造产生了异质、疏离的社会空间,加之制度强推和排斥参与的社会空间再造,导致不同类型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交往适应出现信任缺失、无话题和内外失衡的问题,社会参与适应出现无效参与的问题。在搬迁后期,随着社会空间再造的调整和推进,关系重构、制度重建和吸纳参与的社会空间再造,使不同类型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交往中信任得以重塑、话题得以回归且交往向度达到了内外平衡,社会参与也变为有效参与,此时社会空间再造对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社会适应水平逐步提升。第三,意义空间再造主要影响扶贫搬迁人口心理和文化适应。在搬迁初期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再造给不同类型扶贫搬迁人口带来了诸多消极情感体验和模糊矛盾的空间认知,加之意义空间再造中无差别、不当的激发感恩和编织想象,以及文化区分和文化灌输,导致不同类型扶贫搬迁人口的地点认同感低、归属感弱,对新文化也采取拒斥态度。在搬迁后期,意义空间再造开始有针对性地情感建设、内外联动的认知塑造和文化融合,提高了扶贫搬迁人口的地点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他们愿意接纳新文化,此时意义空间再造对他们的地点认同感、地点归属感和文化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会适应水平也逐步提升。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抽象出空间耦合这一解释机制,认为只有空间再造实现了空间耦合——不同维度空间之间达到良性互构状态,才能促进扶贫搬迁人口实现高水平的社会适应。虽然在本研究中,空间再造主体(政府和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空间再造逻辑,扶贫搬迁人口与其他类型移民相比也具有独特的空间特性和需求,但只要空间再造主体找准实现空间再造逻辑耦合的动力和基础,推动空间再造逻辑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空间需求相耦合,就能使所再造的空间达到耦合状态,以促进扶贫搬迁人口实现高水平的社会适应。在“后扶贫时代”,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空间再造的多元主体必须责权分明,空间再造也必须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激发扶贫搬迁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制度性空间再造向能动性空间再造转变,才能使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稳步提升,最终实现高质量市民化,使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实现精准有效对接。

韩文斌[5](2020)在《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到中期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预示着出现由“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演化。同时,作者关注到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该群体往往处在一个“农村回不去,城市进不去”的进退两难尴尬境地。面临三重压力:失地后变为“下岗人员”,焦虑于经济收入;进城后成为“异类”,纠结于身份认同;上楼后失去“自由”,纠结于行为习惯。完全按照城市住区设计的住区,虽说居住硬件条件大为提升,但其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住区外部空间作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空间,在高容积率规划要求下,相较于住宅户型设计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来解决失地农民的三重压力。为此,作者基于国内外安置案例的归纳总结和对后生产主义的理论研究,提出“适农型安置住区”的概念,探索安置居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的途径。通过对一系列适农实践案例的研究学习,把安置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适农化设计目标定位为:生产化、市井化、连续化。根据对青岛市六个安置居住区进行走访调研,通过现状和问卷概括出失地农民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乡土怀旧的情感类需求(场所需求和种植需求)、身份认同的价值感需求(成就感需求和归属感需求)、再就业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外部空间适农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以上研究,分别以“原真性”、“差异性”、“可参与性”、“可持续性”为原则,针对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绿地景观、单体建筑四个方面给出基于后生产主义的外部空间适农设计策略,并以藏马山安置居住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策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王长斌[6](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朱敏[7](2020)在《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我国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吹响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冲锋号,旨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摆脱贫困。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我国的扶贫进入了巩固温饱成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并以此制定了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是,到2020年底,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基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实现。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地区发展扩大的趋势。关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三峡库区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它横跨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两大贫困片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逐年加大了对三峡库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扶持强度,旨在使这些地区在2020年底以前脱贫。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致力于科学回答如下问题:(1)如何构建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2)如何构建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3)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究竟如何?(4)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对三峡库区贫困县的减贫效应是否显着?(5)国家移民政策对三峡库区贫困县的减贫效应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和三峡库区移民政策为分析主线,从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双重角度进行验证。以三峡库区其中的25个县为研究对象,基于三峡库区798份贫困移民户的调查问卷,以及相关年鉴和公报的统计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文本挖掘、描述性统计分析、多重插补、回归分析、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旨在回答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如何的问题,为我国扶贫政策评估提供分析框架和决策参考。具体来说,本文将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展开:第一,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基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政策评估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以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特点着手,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第二,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本文在传统的政策测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通过文本挖掘的政策测量,并创新性地通过客观赋权整合了这两种政策测度值,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该指标用于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分析测度。第三,实证研究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采用工具变量面板回归模型,运用本文已建立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长期效应进行了研究。同时考虑扶贫措施对减贫的影响,得出了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并提出可持续的减贫策略。第四,实证分析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首先运用数据驱动,得出了扶贫政策短期效应产生的时间;其次采用断点回归模型,运用本文已建立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短期效应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并提出了短期内快速减贫的措施。第五,开展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实证研究。采用广义综合控制模型,分析了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以揭示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减贫策略。第六,实证研究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采用变系数回归模型,运用本文已建立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进行研究。同时,考虑扶贫措施对减贫效应的影响,得出了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以揭示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分县变化趋势,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县的减贫策略。第七,开展了我国移民政策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运用三峡库区贫困县贫困移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专项扶贫政策—移民政策对贫困移民的减贫效应,同时考虑了扶贫措施对减贫的影响。第八,结合前面七章的分析内容,从三峡库区贫困县整体和分县角度提出了提高扶贫政策减贫效果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整体效应显着;(2)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明显;(3)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呈现出阶段性差异;(4)从长期效应看,贫困地区粮食产量、物流业、基础设施和医疗对减贫的效应显着;(5)从短期效应看,贫困地区的粮食产量和旅游业对减贫的效应显着;(6)对比非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粮食产量、油料产量和教育投入均对减贫具有显着的正效应;(7)从三峡库区各贫困县的分析结果来看,扶贫措施对各贫困县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8)国家移民政策对减贫具有显着的正效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引入广义综合控制法开展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研究广义综合控制法是实验计量经济学中,因果推断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因果推断前沿研究方法。本文首次引入广义综合控制法开展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研究。该研究拓展了扶贫政策评估的内容,增加了能够研究扶贫政策每年效应,弥补了目前扶贫政策仅能研究阶段性效应的不足。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每年监控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补充和调整政策内容。(2)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本文在传统的政策强度测量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文本挖掘的政策强度值,并创新性地通过客观赋权整合了这两种政策强度,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该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融合了传统的政策测量,又客观地度量了扶贫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强度,并且采用客观赋权方法,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测度指标体系弥补了现有研究简单用0、1变量衡量政策的不足,提高了扶贫政策效应研究的精度。(3)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本文从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特点入手,结合反贫困理论、政策评估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有两个特点:第一,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扶贫政策评估应考虑过程评估、整体—个体评估。具体来说,从整体角度评估扶贫政策减贫效应,即:扶贫政策实施初期、每年和长期减贫效应,旨在监测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与政策目标是否存在偏差,并探究扶贫政策阶段性变化特征。从个体角度研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第二,以反贫困理论为基础,结合新时期扶贫政策的特点,整合研究了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的减贫,并且研究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中专项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4)从政策评估的过程和对象多维度对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开展了研究本文从新的角度研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把政策评估理论纳入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从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评估对象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改变了扶贫政策评估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政策评估的过程角度,研究扶贫政策实施初期、每年和长期减贫效应,即:短期效应、年际效应和长期效应。从政策评估对象的角度关注政策实施整体效果(包括:长期效应、短期效应和年际效应)和个体效果(即:分县效应)。

吴锋[8](2019)在《秦岭南麓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生态保护、扶贫攻坚政策的推进,山地乡村聚落出现人口大量流失与局部回归并存的特征,重新搬迁与集聚的发展态势日渐凸显,村庄空废与不合理扩张,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显着,这一切都使得山区聚落原本平静的社会-生态系统开始急剧改变。秦岭南麓作为这一现象的典型样本,问题更是突出,在生态移民基本完成、村庄仍在减少的情况下,在广泛分布其间、具有数百平方公里跨度的众多小流域中,聚落的各种发展也是争议不断。特别是在秦岭中,除了主次河道边的城、镇、乡之外,大量聚落散布在小流域里,他们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干扰”存在,更是山地体系构成的一部分,是林业持续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游憩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是乡村记忆延续、不同人居类型体现的重要载体,故其“建与不建”、“如何建设”是在当前乡村发展提速、聚落消解持续、生态观念强化背景下,必须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矛盾最为突出的乾佑河柞水段众多小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按照“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表征总结-内在机制探寻与类型归纳-健康发展评价与优化建议”的逻辑进行组织与研究,展开深入剖析与探讨:文中首先借助A.N.syrahler水系划分方案对相关标准及研究确定的小流域进行了三级细化,梳理了不同层面的流域嵌套关系与特征;并将之与既有村组划分进行匹配,展开典型案例小流域的选择与调查,进行耦合于小流域细分的乡村聚落空间集聚发展趋势分析;同时,借助RROD聚居单元与GIS核密度估算等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聚落“核点集聚区域”的“设定”及空间体系、具体形式的提取,建构了满足小流域空间特征、适宜进行聚落社会影响要素耦合分析及量化比较的研究基础。其次,为了更清晰的发现小流域聚落空间集聚的具体特征和内在作用机制,文中分时段、分层次对小流域进行了产业发展、农户收入以及产居互动行为等特征的调查分析;通过“场域”理论的借鉴与运用,围绕具体的“关联”变化,梳理了小流域内各聚落空间集聚的本底特征,进行了“基础型”、“复合型”、“游憩型”、“表征型”4类核点集聚区域的“界定”;并结合前文“核点”集聚空间体系及相关调研参数梳理,归纳了以“无核点”、“单核点”、“双核点”、“多核点”为基础、且具有不同强弱关联特征的5种集聚类型9种集聚形式。最后,在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社会-生态相关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在小流域社会-生态系统三生融合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压力-状态-响应”健康评价方法,进行了各指标因子的筛选,建构了以聚落空间集聚为焦点的小流域及核点集聚区域PSR健康发展评价体系;展开了各项指标的综合比对、数据化聚焦、以及存在问题与现象的再剖析,对相应的研究区域进行了“核点集聚单元”、“小流域域化单元”的概念“提升”,进行了以点轴集聚为基础的“小流域域化体系”建构;并以此为导向提出了具有不同侧重的“三级联动”优化模式和强调单元化管控的“三生双控”优化措施,以期实现初始问题的更好解决。

陆传洋[9](2019)在《滁州市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调查与评价》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成了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电力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基础设施工程所广泛涉及的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的问题。大型工程背景下所暴露的失地农民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前对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发生后的补救措施,而很少思考在项目决策阶段、社会影响评估阶段,聚焦于大型工程建设对失地农民的冲击和对失地农民的未来的生计状态进行预判与评估。滁州市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调查与评价作为课题组《面向过程的大型项目社会影响前摄性评估方法研究》的试点应用,论文在科学分析论证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对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本土化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进行了优化。然后根据优化以后的本土化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通过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滁州市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社会影响现场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论证了本土化大型工程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的科学性,为大型工程冲击下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估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视角和可靠的理论支撑。本论文验证了“历时比较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取与拟“评估社区”在项目开发前状态相似的“对照社区”,通过对照相似的开发项目对“对照社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来预判拟“评估社区”预期变化的社会影响,以实现早期管理和项目优化。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数据变化,预判拟“评估社区”的生计状况变化,进而提出了关于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和后期工程建设的优化建议。

王秋儒[10](2019)在《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全部,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及黄河流域上游。藏族地区水电资源蕴藏量丰富,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但工程实践表明,藏族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相对复杂和特殊,是目前困扰藏族地区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的难题之一。因此,在对藏族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创新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方式,对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藏族地区水能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藏族地区水电工程开发为背景,首先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国内水电工程现行移民安置方式进行了梳理,分类研究了各种安置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其次,对藏族地区移民安置条件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现场抽样调查和收集资料,对五个方面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农业安置方式在藏族地区的适应性相对较差;第三,通过抽样调查、现场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藏族地区已经实施的三种安置方式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补偿安置是满意度最高的安置方式;最后,探索了藏族地区四种创新移民安置方式,对其适用条件和选用顺序、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政策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施创新移民安置方式的保障措施,结果表明在藏族地区实施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是可行的,在解决好法律衔接等问题后,是可以推广应用的。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为类似工程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有效解决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问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浅谈水库移民散迁安置的利与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水库移民散迁安置的利与弊(论文提纲范文)

(2)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分析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内容
    2.1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概念
        2.1.1 水库移民概念
        2.1.2 公众参与概念
        2.1.3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概念
    2.2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现状
        2.2.1 征求移民意愿阶段
        2.2.2 实物指标调查阶段
        2.2.3 移民安置规划阶段
        2.2.4 移民安置实施阶段
        2.2.5 移民后期扶持阶段
    2.3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方法
    2.4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及风险分析
    3.1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影响因素
        3.1.1 内部因素
        3.1.2 外部因素
    3.2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风险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库移民安置公众参与效果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评价方法
        4.2.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2.3 相对熵TOPSIS排序法
    4.3 实例分析
        4.3.1 CSD水库概况
        4.3.2 CSD水库移民安置公众参与调查数据及处理
        4.3.3 指标权重计算
        4.3.4 水库移民安置公众参与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问题及解决对策
    5.1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问题
        5.1.1 征求移民意愿阶段
        5.1.2 实物指标调查阶段
        5.1.3 移民安置规划阶段
        5.1.4 移民安置实施阶段
        5.1.5 移民后期扶持阶段
    5.2 水库移民公众参与问题的解决对策
        5.2.1 制度建设
        5.2.2 移民参与能力建设
        5.2.3 多角度探索移民参与有效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二)可持续生计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生计理论
        (二)资产建设理论
    二、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框架
第三章 生计起点:搬迁移民生计状况和政策资源
    一、搬迁移民生计状况
        (一)自然资本流失
        (二)物质资本大幅提升
        (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为匮乏
        (四)金融资本相对提升
    二、搬迁移民生计政策资源
        (一)生计资本规划帮扶政策
        (二)安置社区服务供给体系
        (三)生计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小结
第四章 生计策略:搬迁移民资产建设过程性分析
    一、人力资本建设
        (一)参与香菇培训:生产技能的有效提升
        (二)进“大袜厂”务工:适应能力的初步提升
        (三)在家门口就业:资源利用能力的加强
        (四)参与社区治理:治理能力的培育发展
    二、社会资本建设
        (一)成立“香菇互助小组”:劳务互助的组织化形成
        (二)获得“就业帮助”:就业信息的互惠型供给
        (三)强化“家族支持”:家族式现金互助的强化
    三、金融资本建设
        (一)主动申请“香菇贷”:兜底产业的积极参与
        (二)“被动”参保:香菇产业风险的有效降低
    四、小结
第五章 生计安排:搬迁移民差异化生计选择
    一、非农型生计:搬迁移民主要的生计方式
        (一)外出务工:收入为重的主流生计方式
        (二)社区就近就业:顾家的生计选择
        (三)兜底保障:“老弱病残”生计的兜底支持
    二、农业型生计:现代与传统并存的生计选择
        (一)农业现代化生产:生计方式的现代转型
        (二)传统农业生产:生计方式的传统承继
    三、小结
第六章 生计结果:生计改善与生计风险并存
    一、生计改善状况
        (一)生计资本存量逐渐积累
        (二)生计活动呈多样化趋势
    二、生计风险表征
        (一)产业就业发展空间受限
        (二)弱势群体生计融入难
        (三)脱贫主体内生能力不足
    三、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一)案例社区移民生计发展模式是否能够推广复制?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发展的差异性原则
        (三)文化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发展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搬迁移民生计资产建设
        (二)加强社区组织化建设,促进搬迁移民生计融入
        (三)培育内生发展主体性,加强搬迁移民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 ——基于贵州省B市BYL和SXGZ城镇集中安置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简述
        二、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回顾
        三、空间视角下的移民社会适应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案例简介
    第四节 关键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空间理论回顾
        一、“空间转向”前的经典空间理论
        二、“空间转向”后的空间理论
        三、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中的空间理论
        四、评述:空间理论的局限和突破
    第二节 “空间再造—社会适应”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空间再造:内涵、主体与维度
        二、社会适应:层次、表征和实践
        三、“空间再造—社会适应”分析框架何以可为
第三章 物理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搬迁初期的物理空间再造
        一、空间的分离与集聚
        二、空间的垂直、封闭和统一分配
    第二节 物理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社会适应的困扰
        一、紊乱的生活节奏
        二、公私分明的生活
        三、脆弱、过度组织化的生计
    第三节 搬迁后期的物理空间再造
        一、空间的品质提升
        二、空间的开放和灵活分配
    第四节 物理空间再造对扶贫搬迁人口社会适应的促进
        一、生活节奏重回规律
        二、公私有序的生活
        三、正式、可持续的生计
第四章 社会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搬迁初期的社会空间再造
        一、异质疏离的社会空间
        二、制度强推的社会空间再造
        三、排斥参与的社会空间再造
    第二节 社会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社会适应的困扰
        一、信任缺失的社会交往
        二、无话题的社会交往
        三、内外失衡的社会交往
        四、无效的社会参与
    第三节 搬迁后期的社会空间再造
        一、关系重构的社会空间再造
        二、制度重建的社会空间再造
        三、吸纳参与的社会空间再造
    第四节 社会空间再造对扶贫搬迁人口社会适应的促进
        一、信任重塑的社会交往
        二、社会交往有话题
        三、内外平衡的社会交往
        四、有效的社会参与
第五章 意义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搬迁初期的意义空间再造
        一、激发感恩的意义空间再造
        二、编织想象的意义空间再造
        三、文化区分和文化灌输的意义空间再造
    第二节 意义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社会适应的困扰
        一、低认同感和弱归属感
        二、文化拒斥
    第三节 搬迁后期的意义空间再造
        一、情感建设的意义空间再造
        二、内外联动的意义空间再造
        三、文化融合的意义空间再造
    第四节 意义空间再造对扶贫搬迁人口社会适应的促进
        一、高认同感和强归属感
        二、文化接纳
第六章 空间耦合:空间再造促进社会适应的解释机制
    第一节 空间耦合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及实现条件
    第二节 逻辑差异和独特需求:空间再造实现空间耦合的困境
        一、政府空间再造的逻辑:短期性、支配性和均等化
        二、企业再造空间的逻辑:长效性、包容性和精细化
        三、扶贫搬迁人口的空间特性和空间需求
    第三节 空间再造实现空间耦合的路径和表征
        一、搬迁后期空间再造实现空间耦合的路径
        二、搬迁后期空间再造实现空间耦合的表征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政府部门/企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2: 扶贫搬迁人口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既往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地农民
        2.1.2 安置住区
        2.1.3 外部空间
        2.1.4 适农住区
    2.2 外部空间适农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开放建筑理论
        2.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4 生态建筑学理论
        2.2.5 既有理论的启示
    2.3 研究的综述
        2.3.1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
        2.3.2 有关安置住区建设的研究
        2.3.3 有关外部空间适农的研究
    小结
第三章 农民安置演变与青岛市安置现状研究
    3.1 安置政策演变与安置住区空间演化
        3.1.1 安置政策演变
        3.1.2 安置空间演化
    3.2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构成要素
        3.2.1 场地环境要素
        3.2.2 住宅群体布局
        3.2.3 景观设计布置
        3.2.4 交通系统组织
        3.2.5 其他构筑界面
    3.3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3.3.1 调研对象选取
        3.3.2 调研内容与方法
        3.3.3 样本案例调研结果
        3.3.4 住区外部空间各设计要素的问题述评
    3.4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特殊性及需求分析
        3.4.1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特殊性分析
        3.4.2 安置住区农转非居民的需求解析
    小结
第四章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外部空间适农化重构
    4.1 后生产主义乡村的内涵与外延
        4.1.1 后生产主义的内涵
        4.1.2 后生产主义的特征
        4.1.3 本土语境下的转译
    4.2 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的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4.2.1 不同出发视角的适农模式
        4.2.2 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农模式
        4.2.3 不同空间质感的适农模式
    4.3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的重构目标
        4.3.1 可循环利用之于环境生态
        4.3.2 可功能复合之于日常生活
        4.3.3 可空间变现之于经济利益
        4.3.4 可停留寒暄之于邻里交流
    4.4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重构
        4.4.1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生产化”
        4.4.2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市井化”
        4.4.3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连续化”
    小结
第五章 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设计策略
    5.1 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化的设计原则
        5.1.1 以农为本的原真性原则
        5.1.2 一村一品的差异性原则
        5.1.3 开放共享可参与性原则
        5.1.4 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原则
    5.2 规划布局——大聚居小聚落
        5.2.1 以组团式布局保留原村落的架构
        5.2.2 以符号式小品再现原村落的特征
        5.2.3 以中心式集市延续乡土公共文化
    5.3 交通组织——大开放小私密
        5.3.1 以开放式道路连接住区的外环境
        5.3.2 以围合式院落串联组团内部交通
        5.3.3 以街巷式尺度营造住区市井氛围
    5.4 绿地景观——大共有小私有
        5.4.1 以可食性景观满足既有生活习惯
        5.4.2 以租赁式分配方法划分耕作田地
        5.4.3 以层级式管理组织绿化景观配置
    5.5 单体建筑——大体量小尺度
        5.5.1 以连续式退台消解基地坡地高差
        5.5.2 以垂直式绿化消解大型建筑体量
        5.5.3 以多样式公共建筑适配居民需求
    小结
第六章 藏马山失地农民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6.1 藏马山安置项目整体概况
        6.1.1 区位解读
        6.1.2 上位规划
        6.1.3 场地环境
    6.2 安置住区规划定位和目标
        6.2.1 基于后生产主义的安置社区建设定位
        6.2.2 基于社区建设定位的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目标
        6.2.3 基于社区建设定位的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理念
    6.3 安置住区外部空间适农策略的规划设计应用
        6.3.1 规划布局-组团布局与中心性空间组织
        6.3.2 交通空间-街巷空间与连续性空间布置
        6.3.3 绿化空间-农业种植与生产性景观营造
        6.3.4 其他空间-情感氛围与公共性建筑设计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贫困
        1.2.2 贫困标准(标准线)
        1.2.3 新时期
        1.2.4 三峡库区
        1.2.5 三峡库区贫困致因
    1.3 文献综述
        1.3.1 扶贫政策的有关研究
        1.3.2 减贫途径的研究
        1.3.3 三峡库区贫困县脱贫的相关研究
        1.3.4 扶贫政策因果推断的研究方法
        1.3.5 政策文本挖掘
        1.3.6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特点
        2.1.1 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
        2.1.2 国家对三峡库区贫困县的具体发展规划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与扶贫政策有关的理论
        2.2.2 与扶贫措施有关的理论
        2.2.3 与移民专项扶贫政策有关的理论
        2.2.4 政策评估理论
        2.2.5 政策工具理论
    2.3 本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
    2.4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构建
    3.1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构建过程
        3.1.1 扶贫政策文本中获取扶贫政策的强度
        3.1.2 扶贫政策文件发布的部门级别和文件类型获取扶贫政策强度
    3.2 熵值法对两个维度的扶贫政策强度客观赋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
    4.1 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评估模型
        4.1.1 长面板回归
        4.1.2 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4.2 数据与变量选取
    4.3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长期效应的实证检验
        4.3.1 长面板回归
        4.3.2 工具变量回归
        4.3.3 加入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之后的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
    4.4 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
    5.1 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评估模型
        5.1.1 断点回归
        5.1.2 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5.2 数据与变量选取
    5.3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出现短期效应时间
        5.3.1 从图形上确定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效应
        5.3.2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实施之初出现效应的时间
    5.4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
        5.4.1 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
        5.4.2 断点回归的估计值对带宽依赖性检验
        5.4.3 协变量连续性检验
        5.4.4 伪断点检验
        5.4.5 加入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之后的新时期扶贫政策短期效应
    5.5 扶贫政策减贫短期效应下扶贫措施的减贫效应
    5.6 研究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
    6.1 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评估模型
        6.1.1 广义综合控制法在减贫中的应用
        6.1.2 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评估模型的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2.2 数据处理
    6.3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实证检验
        6.3.1 可视化数据
        6.3.2 年际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
        6.3.3 新时期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验证
        6.3.4 扶贫政策实施初期地区异质性检验
    6.4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的年际变化
        6.4.1 三峡库区各贫困县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实证检验
        6.4.2 三峡库区贫困县的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分布特征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
    7.1 变系数模型与分县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7.1.1 变系数模型在减贫研究中的应用
        7.1.2 分县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7.2 分县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
        7.2.1 运用分县效应评估模型前的检验
        7.2.2 扶贫政策减贫分县效应的实证结果
    7.3 分析结果
        7.3.1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结果
        7.3.2 扶贫措施减贫的分县效应结果
    7.4 研究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家专项扶贫政策对减贫效应的影响
    8.1 研究背景
    8.2 研究假设
    8.3 研究设计与抽样调查
        8.3.1 研究设计
        8.3.2 抽样调查
    8.4 国家专项扶贫政策对减贫影响的实证检验
        8.4.1 国家专项扶贫政策对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结果
        8.4.2 减贫效应与移民政策内容、扶贫措施之间的影响关系
    8.5 研究结论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秦岭南麓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范围层次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范围层次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乡村聚落及山地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研究
        1.4.2 关于小流域及小流域人居环境与聚落的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
    1.5 秦岭南麓及乾佑河流域柞水段人居环境概况与典型性
        1.5.1 秦岭南麓的基本人居环境概况
        1.5.2 乾佑河流域柞水段城乡发展概况
        1.5.3 乾佑河流域柞水段乡村聚落研究及规划的典型性
2 理论基础梳理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研究
        2.1.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结构体系与时间维度认知
        2.1.2 空间集聚的乡村聚落中心、边界及量化基础研究
        2.1.3 空间集聚的体系化理论基础研究
    2.2 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及乡村聚落应用研究
        2.2.1 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界定
        2.2.2 适应性与脆弱性——社会-生态系统干扰下的阈值指向分析
        2.2.3 基于人居营建视角的社会-生态系统认知及“RROD单元”聚焦
        2.2.4 社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绿色营建评价方法
    2.3 聚焦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生态认知及作用机制分析
        2.3.1 小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客观存在
        2.3.2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表征、特征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干扰
        2.3.3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异化、优化与社会-生态系统的评价
        2.3.4 小流域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方法提出
    2.4 研究框架构建
        2.4.1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聚焦
        2.4.2 研究要素及理论应用聚焦
        2.4.3 技术路线
3 小流域分级与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关联表征
    3.1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的基本特征与分级
        3.1.1 乾佑河柞水段的基本水系特征
        3.1.2 依托主干河流的小流域划分与建构
        3.1.3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的自然存在特征
    3.2 基于村-组匹配的典型小流域选择
        3.2.1 乡村基层组织体系与小流域的关联与匹配
        3.2.2 基于村组分类的典型小流域基本概况
        3.2.3 小流域乡村聚落的基本空间特征
    3.3 耦合于小流域细分的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表征提取
        3.3.1 小流域乡村聚落点轴集聚趋势(线性散点)与构型提取
        3.3.2 基于核密度估算的小流域乡村聚落核点集聚空间体系提取
        3.3.3 点轴集中区——基于核密度估算的小流域核心研究范围提取
        3.3.4 基于聚落斑块占地特征分析的小流域集聚形式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产居影响调查与分析
    4.1 小流域产业发展定位与聚落空间集聚
        4.1.1 生态条件限制下的产居供给基本保障
        4.1.2 突出产业指向的典型小流域农户收入综合比对
        4.1.3 突出产业指向的农户分化调查
        4.1.4 小流域产业发展类型界定与聚落斑块集聚比较分析
    4.2 基于核点集聚的小流域乡村聚落产居空间特征分析
        4.2.1 基于核点划分的农户宅院集聚变化与搬迁分析
        4.2.2 家庭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分析
        4.2.3 相关产业设施与公共及商业服务设施的变化调查分析
    4.3 基于核点集聚的农户产居行为及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4.3.1 农户产居行为及满意度调研设置
        4.3.2 农户问卷调研及相关专项分析
        4.3.3 焦点访谈小组专项调查与分析
    4.4 基于流动迁居的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空废常住关联分析
        4.4.1 乡村聚落空置废弃与流动迁居的关联解读
        4.4.2 综合产居关联分析的聚落空废常住与流动迁居类型划分
        4.4.3 针对聚落集聚的空废独居与流动迁居关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场域关联解读下的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特征与类型
    5.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适应与小流域场域关联认知
        5.1.1 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适应多层分解与场域关联观念建构
        5.1.2 就地产居平衡主导下传统型小流域乡村聚落的场域关联认知
        5.1.3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主导要素变化及场域关联改变
    5.2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场域关联变化特征
        5.2.1 错位关联扁平化交互发展、但强弱有差异
        5.2.2 局部关联类型化核点发展、但匹配不同步
        5.2.3 整体关联惯性化动态发展、但结果易改变
    5.3 基于场域关联匹配的聚落空间集聚类型提取
        5.3.1 无核点弱关联集聚类型
        5.3.2 单核点双关联集聚类型
        5.3.3 双核点局部强关联集聚类型
        5.3.4 多核点强关联集聚类型
        5.3.5 其他核点关联集聚类型的推断
    5.4 本章小结
6 聚焦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
    6.1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生态影响及用地建设适宜性分析
        6.1.1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6.1.2 典型高生态敏感区小流域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及承载力分析
        6.1.3 小流域典型核点集聚区域用地适宜性分析
    6.2 基于聚落空间集聚的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模型确定
        6.2.1 小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的三生融合分析
        6.2.2 小流域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指标选择及标准值确定
        6.2.3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等相关参数确定
        6.2.4 小流域乡村聚落核点集聚区域PSR健康发展评价
    6.3 典型小流域的社会-生态PSR健康发展评价及总结
        6.3.1 典型小流域社会-生态PSR健康评价的综合及分类指标比较
        6.3.2 核点集聚区域社会-生态PSR健康评价的综合及分类指标比较
        6.3.3 基于核点集聚区域与小流域PSR健康评价的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的域化体系建构与优化
    7.1 小流域点轴域化集聚体系的提出与建构
        7.1.1 村组管理单元与社会-生态单元
        7.1.2 基于核点集聚的多层级小流域社会-生态单元界定
        7.1.3 基于不同单元界定的小流域点轴域化集聚体系建构
    7.2 基于小流域域化体系建构的三级联动优化引导模式
        7.2.1 小流域三级联动优化引导模式的提出
        7.2.2 不同小流域社会-生态单元间的统筹协调与组织引导模式
        7.2.3 小流域域化单元的动态转换与发展引导模式
        7.2.4 核点集聚单元的保留提升与调整引导模式
    7.3 基于小流域域化体系建构的三生双控优化引导措施
        7.3.1 小流域三生双控体系及管控原则的提出
        7.3.2 “导则式”“小流域域化单元”的发展管控及基本指标设定
        7.3.3 “图则式”“小流域核点集聚单元”的建设管控及基本指标设定
    7.4 聚焦小流域集聚的“上位流域乡村聚落发展管控规划”建议
        7.4.1 当前小流域乡村聚落管控的主要依据、规范与不足
        7.4.2 “上位流域乡村聚落发展管控规划”编制的建议
        7.4.3 发展管控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差异与不同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8.1.1 主要结论
        8.1.2 主要创新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聚落空间集聚之农户产居特征调查
    附录2 :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发展的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焦点小组集中座谈与走访
    附录4 :小流域乡村聚落相关评价指标得分调查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成果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参与及主持课题

(9)滁州市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调查与评价工程的项目背景
        1.1.3 依据的课题背景
    1.2 社会影响评价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1.2.2 国内引入与实践现状
        1.2.3 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社区相关理论
        2.1.1 社区
        2.1.2 社区的特征
        2.1.3 社会体系模式
    2.2 大型工程建设的对社区的影响
        2.2.1 项目冲击视角
        2.2.2 社区资本视角
        2.2.3 风险社会视角
    2.3 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建立方法
        2.3.1 传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2.3.2 本土化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的建立方法
第三章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3.1 本土化大型社会影响评估变更体系建立
        3.1.1 前期课题组确定的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
        3.1.2 本研究优化后的本土化大型工程社会影响评估变量体系
    3.2 调查社区选择与调查点确定
    3.3 调查问卷设计
    3.4 调查方式与公众参与方式
    3.5 调查实施
    3.6 样本情况
    3.7 数据处理
第四章 基于统计数据的社会影响评价
    4.1 对原住民生存方式和状态的影响与评价
        4.1.1 居民就业情况
        4.1.2 居民收入情况
        4.1.3 居民消费行为
        4.1.4 居民休闲行为
        4.1.5 居民居住方式
    4.2 对原住民家庭变化的影响与评价
        4.2.1 家庭结构
        4.2.2 家庭关系
        4.2.3 家庭功能
        4.2.4 家庭社会关系网络
    4.3 对社区体系的影响与评价
        4.3.1 社区人口要素
        4.3.2 社区企业
        4.3.3 社区社会群体与社会阶层
        4.3.4 社区文化的影响
    4.4 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影响与评价
        4.4.1 社区教育设施
        4.4.2 社区医疗卫生设施
        4.4.3 社区道路交通设施
        4.4.4 社区文体设施
第五章 综合评价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综合评价结论
    5.2 移民安置前期宣传动员方案建议
    5.3 移民安置点选择和确定方面建议
    5.4 移民安置补偿政策建议
    5.5 社区补偿与扶持政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滁州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原住民个人、家庭及社区调查问卷(实验组)
附录B 滁州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原住民个人、家庭及社区调查问卷(对照组)
作者简介

(10)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现行移民安置方式分析
    2.1 移民安置方式的概念及特点
    2.2 移民安置方式分类
    2.3 传统移民安置方式及效果
        2.3.1 农业安置
        2.3.2 二三产业安置
        2.3.3 投亲靠友
        2.3.4 自谋职业
    2.4 探索型移民安置方式及效果
        2.4.1 长期实物补偿
        2.4.2 定期支付现金
        2.4.3 现金支付加养老保险
        2.4.4 土地使用权入股
    2.5 移民安置方式适应性分析
        2.5.1 农业安置
        2.5.2 二三产业安置
        2.5.3 长期实物补偿
        2.5.4 定期支付现金
        2.5.5 现金支付加养老保险
        2.5.6 土地使用权入股
    2.6 本章小结
3 藏族地区移民安置条件的特殊性分析
    3.1 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
    3.2 移民收入来源的特殊性
    3.3 文化教育程度的特殊性
    3.4 当地民族文化习俗的特殊性
    3.5 生产生活条件的特殊性
    3.6 本章小结
4 藏族地区典型移民安置方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4.1 评价原则和方法
        4.1.1 评价原则
        4.1.2 评价方法
    4.2 移民安置效果定性评价
    4.3 移民安置效果定量评价
        4.3.1 移民安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4.3.2 移民农业安置效果评价
        4.3.3 移民二三产业安置效果评价
        4.3.4 移民长期补偿安置效果评价
        4.3.5 藏族地区移民安置三种方式效果评价结论
    4.4 典型移民安置方式实施效果综合分析
        4.4.1 农业安置
        4.4.2 二三产业安置
        4.4.3 长期补偿安置
    4.5 本章小结
5 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创新探索
    5.1 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创新的原则和方式
        5.1.1 移民安置方式创新的原则
        5.1.2 移民安置创新方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5.1.3 移民安置创新方式的选用顺序分析
        5.1.4 创新移民安置方式的影响分析
    5.2 移民安置创新方式的实施情况分析
        5.2.1 政策分析
        5.2.2 经济分析
    5.3 实施移民安置创新方式的保障措施
        5.3.1 完善政策,规范前期工作
        5.3.2 强化管理
        5.3.3 注重城镇间的产业联动
        5.3.4 加强经费配备
        5.3.5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浅谈水库移民散迁安置的利与弊(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贡市小井沟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D]. 王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水库移民公众参与分析及效果评价[D]. 杜恒.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 何瑾. 武汉大学, 2021
  • [4]空间再造与扶贫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 ——基于贵州省B市BYL和SXGZ城镇集中安置点的研究[D]. 王寓凡.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后生产主义语境下适农型安置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以藏马山安置住区为例[D]. 韩文斌.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6]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D]. 朱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秦岭南麓乾佑河柞水段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与优化研究[D]. 吴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9]滁州市胜天河综合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调查与评价[D]. 陆传洋. 东南大学, 2019(01)
  • [10]藏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创新研究[D]. 王秋儒.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水库移民分散安置的利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