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人进行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对年轻人进行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刘怡新[1](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梅州市青少年暴力犯罪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郭子玮[2](2021)在《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年来广东省东莞市的经济高速增长,外来人口激增,也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其中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不断攀升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2013年广东省团委提出了东莞市作为全省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试点城市,探索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东莞市H镇共青团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初见成效,但在参与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方面的研究对降低重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为H镇党委政府掌握重点青少年的动态、规律,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决策思考。本文以东莞市H镇共青团的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社会整合及支持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东莞市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和参与预防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和研究,对东莞市H镇共青团的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提出改进对策。本文通过对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梳理,分析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研究得出共青团的参与预防工作的机制和各种措施,能有效降低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为社会的稳定,为党委政府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为H镇对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践研究的推动提供绵薄之力。

王雪[3](2021)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我国互联网网民的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占主体人群是青少年。互联网凭借它的优势已经衍生出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态,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与扭曲,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等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亟需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本文首先对网络虚拟社会、青少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等概念和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对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从青少年三观的迷茫与扭曲、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心理的扭曲与心理偏差、政治认同和公共精神的弱化以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欠缺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网络虚拟社会隐匿性与信息传播广泛性的不良影响、国内外社会思潮及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与渗透、青少年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治理路径进行了探讨。

谢宇[4](2021)在《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教育是青少年“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社会劳动教育是主要辅助,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时,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有独特影响。基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目标,社区治理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发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这一课题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扬州市X社区入手,调查分析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试图找到通过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对强化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在社区劳动教育方面存在青少年自身积极性不高、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劳动氛围不浓厚、家庭参与意愿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社区在劳动教育氛围、监督管理机制、劳动课程与实践场所、治理环境、劳动教育体系这五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应的五项措施。一是通过加强社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教育力量,增强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认同;二是通过建立青少年劳动教育议事小组来发挥社区社会力量服务作用,健全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三是通过配备社区学院、增加劳动课程以及创新劳动活动来完善完善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四是通过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的创新与社区环境的优化来营造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五是通过家庭劳动教育以及家庭参与社区劳动教育、家校联动来建设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廖航琦[5](2020)在《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在2017年9月初,道德教材被改名为“道德和法治”,其中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均涉及到法律知识,以便于加强法治教育的系统性,让法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初中德法教育的全过程。当前,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历经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浸润,初中生基本都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基础。随着法治和普法教育的不断的发展,这不仅是初中生保护自身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需要。然而,当前的初中生法制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会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进行阐述。本文第一部分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和教材变更的影响下、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的严峻现实中,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研究已经刻不容缓,这是本研究的立意所在。第二部分为对法治、法治意识的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分析了法治、法制、法治意识以及法治意识培育的含义,以及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培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第三部分是通过调查,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提出对策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针对前一章提出的问题和原因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等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欧阳鹏[6](2020)在《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家庭德育是在“家庭场域”中培育和发展孩子的道德、思想、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民族情怀、集体意识、民主理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家庭德育本身存在的许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因素、不合时宜的因素、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呼唤家庭德育变革。变革,是一个“变”的过程,又是一个“革”的过程。“变”,意味着家庭德育中原有积极因素的强化、匮乏因素的补全;“革”,意味着家庭德育中负面因素的消弭。变革既是刊谬与补缺的过程,又是强化与增益的过程。研究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除明晰其基本内涵外,亦需厘清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关系”。人们的“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个人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与儿童关系”的妥善建构与维持,各个家庭之“家格”的发展状况,人们对于“家庭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之耦合关系”的理解,都与家庭德育的存续和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为行动指南,从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近代以降中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中汲取充足“营养”,是新时代家庭德育实现科学、高效变革的必要前提。探赜新时代家庭德育为什么要变革,一方面,须揭示和正视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日益习见的特殊家庭现象。另一方面,须审视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引致家庭德育的诸多被动和无奈;在古今中外文化杂糅与冲突背景下,家庭德育面临文化选择与坚守之困局;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德育理论与方法自觉缺失;家庭“自我”发生疏离;德育智慧与家庭安全感缺位;“德育过度”;家长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家庭“德育爱”出现“二律背反”;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缺失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威权型”为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体认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是开展变革前最核心的准备工作。剖析制约因素,是因为变革会牵涉这些因素、变革活动将受到这些因素制约。唯有洞悉它们的本质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变革工作。制约因素主要涵括主体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等。明确基本原则,是为了充分保障变革的合理性、有序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是为了让变革活动的具体行为在秩序与“章法”的规范下更加有的放矢。变革过程应遵循方向正确与操作可行相结合、承继传统与前瞻未来相统一、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协调、时代共性与家庭个性相洽同等原则。开展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既要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又要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第一,在国家层面,创新与优化相关制度,完善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整治和重构家庭外围的社会环境与道德生态;第三,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对家庭德育的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第四,在家校及个体层面,洞悉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之道,打造协作相通且互不从属的共育格局。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其一,从优化父亲角色、强化亲职教育、深化家长参与、统摄德育影响等方面着手,提高家长的德育胜任力,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其二,建立兼具个适性与社会性、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实效性与综合性的家庭德育目标结构,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其三,创新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知识立场、时代立场、身份立场、生命立场和系统观导向;其四,在融贯并蓄、旁求博考、多元创生、用科技舆情之利、动“爱与关心”之情的方法求索中推动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综上,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含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等)、历史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变革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准备变革——开展变革”为研究思路和逻辑线索,对中国家庭德育及其变革的内涵与理论、问题及归因、因素与原则、生态外铄与质量内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张戈[7](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李佳圆[8](2020)在《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指出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引起社会大众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广泛关注。对于农村儿童而言,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同伴关系的迷失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攻击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其攻击行为给予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农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多个生态领域里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风险因素通常会以累积的形式作用于其攻击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检验共情和道德推脱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以期为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献计献策。本研究采用累积生态风险指数问卷、攻击性量表、共情量表和道德推脱问卷对来自湖南省两所不同县的农村中学共84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共情和道德推脱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儿童在共情和道德推脱上的性别差异十分显着,呈现出男生的共情得分显着低于女生,而在道德推脱上却显着高于女生;农村儿童的累积生态风险和道德推脱得分在是否寄宿上的差异显着,均表现为非寄宿儿童的得分显着高于寄宿儿童;在累积生态风险、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上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十分显着,均呈现为初三的分数显着高于初一和初二。(2)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两两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共情与累积生态风险呈负相关关系、与攻击行为呈显着正相关、与道德推脱呈显着负相关;且累积生态风险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农村儿童的攻击行为。(3)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间,道德推脱起部分中介作用,共情起调节作用,四者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累积生态风险能够通过道德推脱间接影响农村儿童的攻击行为,且这一中介路径受到共情的调节,具体是调节中介路径的前半段。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累积生态风险能正向预测农村儿童的攻击行为,道德推脱在上述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共情能调节道德推脱中介作用的前半段。因此,密切关注农村儿童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致力于提升其共情能力和降低其道德推脱水平,以期为农村儿童的攻击行为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干预体系则显得至关重要。

方荣宵[9](2020)在《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春苗计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比较严峻,且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益成人化、情节恶劣化。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殊性,司法制度对未成年人更加注重“教育为主,刑罚为辅”,我国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结合涉罪未成年人青春期特点,关注其人格发展问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开展涉罪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小组,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实现自我发展,对助其顺利度过帮教期、找到人生发展方向,预防再犯罪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在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研究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J市Y机构“春苗计划”未成年人观护帮教项目(简称“春苗计划”)9—12月份的服务对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前期测量发现,服务对象存在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足,面临同一性危机、自我认同感低、自我发展迷茫、家庭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根据其问题,服务对象存在明确帮教期权责,顺利度过帮教期、认识自身角色、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缓解内心害怕、迷茫情绪,树立目标及缓和亲子关系等需求。在此需求的引导下,针对9-12月份服务对象制定了小组服务计划,开展了以6次小组服务为主、个案服务为辅的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逐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能力、树立合理目标,从而使其顺利度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实现个人的发展,最后帮助其顺利度过帮教期、更好地回归社会。通过6次小组活动,小组按计划实施,小组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对自我角色、责任、价值观和自身优势进行了探索,自我同一性状态得到了改善,对未来发展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服务对象亲子关系的改善。全体服务对象都顺利地度过了帮教期,获得了免诉机会。通过对本次小组工作服务研究,发现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危机与其犯罪行为有关联,同时同辈群体、亲子关系对其自我同一性发展都会有影响。预防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要关注其人格发展特征,其中开展相应的服务促进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对提高观护帮教成效和促进未成年人个人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也对运用小组工作开展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总结了一定实务经验,主要包括要把握合适成年人机会以促进与帮教对象专业的建立、介入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等专业方法、充分发挥尊重力量,发挥温暖支持的作用以及借鉴社区矫正经验,适时运用个别教育法。同时本文进一步结合Y机构观护帮教服务实践,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观护帮教服务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在观护帮教领域发挥作用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都倩倩[10](2020)在《中外阅读立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关乎国民素质、关乎综合国力、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本文对我国和其它六个国家的全民阅读法律政策分别从国家和地方立法层面进行了研究,简要概括了各个国家的阅读立法进程,对各个国家的阅读法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与阅读有关的法案也进行了概述。本文第四章从立法主体、立法客体以及立法内容对中外阅读立法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比较,深耕国外阅读立法中的有益条文及我国阅读立法中的矛盾与难点。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阅读研究和推广发展的的实际情况,找出我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以及地方全民阅读立法法律政策在推行中的得与失,借鉴国外阅读立法及阅读推广中的经验,使我国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有其独特的组织系统,全国范围内阅读资源和阅读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为我国制定专门的《阅读法》提供有益参考。

二、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2)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重点青少年
        2.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
        3.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
    (二)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2.社会整合理论及支持理论
        3.犯罪社会学理论
二、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现实考察
    (一)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概况
        1.H镇共青团及其重点青少年群体概况
        2.H镇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与原因
        3.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启动
    (二)H镇共青团在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职责与参与机制
        1.H镇共青团在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职责
        2.H镇共青团在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中的参与机制
    (三)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具体措施
        1.针对性地开展违法犯罪预防工作
        2.扎实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
        3.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4.全面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主要成效
三、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存在的问题
        1.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没有正式的法律依据
        2.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对共青团的支持力度不够
        3.共青团组织建设不够健全
        4.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工作难以落实
    (二)问题成因
        1.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2.共青团的沟通能力不足
        3.无法有效整合各种机制和社会资源
        4.重点青少年群体思想多元化对共青团参与预防工作形成冲击
四、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法律依据
        1.完善相关法律
        2.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
    (二)统筹建立专门的机构明确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1.建立H镇预防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门管理机构
        2.明确横向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三)探索组织建设新载体扩大共青团组织的参与面
        1.扩大团的基层组织参与面
        2.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
    (四)完善共青团组织保障推进预防重点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3)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的概念及特点
        (二)青少年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
    三、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论述
        (三)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论述
第三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与扭曲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世界观、人生观的迷茫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价值观的扭曲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认知的混乱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行为的失控
    三、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心理扭曲与心理偏差
        (一)逆反心理与自我放纵
        (二)冷漠心理与自我封闭
        (三)网络成瘾与社会交往的抗拒
    四、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和公共精神的疏离与弱化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的疏离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公共精神的弱化
    五、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淡薄与欠缺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律观念的淡薄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律知识的欠缺
第四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网络虚拟社会隐匿性与信息传播广泛性的影响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隐匿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二、国内外社会思潮及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与渗透
        (一)国内外社会思潮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渗透
        (二)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
    三、青少年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的影响
        (一)青少年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信息缺乏辨别力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缺乏自控力
第五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治理策略
    一、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提高自我辨别力与自控力
        (一)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二)加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增强网络行为的自控力
    二、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培育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
        (二)发挥家庭教育养成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三、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唱响网络主旋律
        (二)弘扬网络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创新社会监管手段,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一)创新网络空间监管手段,提高用网治网水平
        (二)构建网络空间法治体系,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区治理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一) 社区
        (二) 社区治理
    二、青少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
        (一) 劳动
        (二) 劳动教育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
    三、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二) 马克思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劳动教育思想
第二章 社区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治理架构的完善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一) 社区党组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把握政治方向
        (二) 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辅助动力
        (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活动宣传
    二、社区治理基本能力的提升助力青少年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
        (一)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有利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二) 社区家庭参与能力有利于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三) 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有利于培养劳动技能
    三、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加强助力社区治理正向发展
        (一)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治理资本
        (二)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
        (三) 青少年劳动教育有助于打造治理格局
第三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一)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设计
        (二)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走访调查设计
        (三) 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
        (一) 青少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欠缺
        (二) 社区组织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配合度不高
        (三) 社区学院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四) 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影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正向体验
        (五) 家庭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脱节情况明显
    三、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区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足
        (二) 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三) 社区劳动课程和实践场所不充分
        (四) 社区治理及环境整改不到位
        (五) 社区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社区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路径的基本原则
        (一) 确立育人导向
        (二) 遵循教育规律
        (三) 校社协同合作
        (四) 活动因地制宜
    二、社区治理视域下实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 增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二) 健全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管机制
        (三) 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载体
        (四) 营造青少年劳动教育氛围
        (五) 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一、法治与法治意识的内涵
        (一)法治与法制的含义
        (二)法治意识和法治意识培育的内涵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主义的法治理论
        (二)毛泽东的法治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三、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及特点
        (一)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要求
        (三)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特点
第二章 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治教育目标没有落到实处
        (二)教师对法律知识讲解不够深入
        (三)教师法治教育的方法不够多样
        (四)学校法治文化环境不够浓厚
        (五)父母的榜样力量不够
        (六)初中生的法律知识不够丰富
        (七)社会生活中存在不良现象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一)现有的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影响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对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培育方法的多样
        (三)教师对培育内容研究不够深入,影响法治意识的形成
        (四)教师的法律素质不够专业,影响法治知识解读的深度
        (五)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不够,影响法治意识培育的效果
        (六)初中生对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法治知识学习
        (七)社会的监管不够完善,影响法治意识的建构
第三章 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研究
    一、改进学校对初中生法治培育工作,提升法治培育效果
        (一)加强学校对培育工作的重视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三)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法治环境,促进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一)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
    三、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初中生自我法治意识培育的自觉性
        (一)学生要端正学习动机
        (二)学生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净化社会环境,为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应加强法治宣传
        (二)社会各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特别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论文的研究进路
        1.3.1 研究目标与逻辑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之内涵梳理及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家庭德育
        2.1.3 变革
    2.2 家庭德育变革的相关概念、因素或关系剖析
        2.2.1 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
        2.2.2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2.3 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
        2.2.4 家有“家格”
        2.2.5 家庭与个人幸福及社会和谐的耦合性
    2.3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3.1 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3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其涵育之道
        2.3.4 近代以降中国学界家庭德育相关思想
        2.3.5 近代以降国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第3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1 新时代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3.1.1 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
        3.1.2 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
        3.1.3 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
        3.1.4 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
        3.1.5 特殊家庭日益习见
    3.2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2.1 结构性难题
        3.2.2 文化杂糅与冲突
        3.2.3 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
        3.2.4 家庭自我的疏离
        3.2.5 智慧与安全感缺位
        3.2.6 德育“过度”
        3.2.7 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制约
        3.2.8 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
        3.2.9 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
    3.3 新时代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3.3.1 威权型家庭德育
        3.3.2 控制型家庭德育
        3.3.3 反面型家庭德育
        3.3.4 暴力型家庭德育
        3.3.5 缺失型家庭德育
第4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
    4.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结构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1.4 时间因素
        4.1.5 功能因素
    4.2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基本原则
        4.2.1 目标导向、系统有序与操作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传统、立足现实与前瞻未来相融合的原则
        4.2.3 高新技术、传统方法与德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4.2.4 借鉴国外经验与结合中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
        4.2.5 时代共性要求与家庭个性文化相洽同的原则
第5章 德育生态外铄: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宏观着力点及实践路向
    5.1 国家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加强党对德育制度变革的领导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5.1.3 价值取向转换
        5.1.4 制度内容嬗变
        5.1.5 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的体认与共生
        5.1.6 制度家庭德育与家庭德育制度互洽
    5.2 社会环境优化与整治
        5.2.1 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德育的关系
        5.2.2 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
        5.2.3 强化“互联网+”社会之家庭德育担当
        5.2.4 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
    5.3 社区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
        5.3.1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5.3.2 活用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5.3.3 空间重构与认同再造并济
        5.3.4 社区文化、环境、舆论建设
    5.4 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
        5.4.1 明晰家校德育联动分工之关系及边界
        5.4.2 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支持
        5.4.3 发展学校德育的个适性
        5.4.4 家校共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6章 德育质量内求: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微观着力点及实现方略
    6.1 家长德育胜任力提升
        6.1.1 深化家长参与和三向互通
        6.1.2 强化亲职教育与父母成长
        6.1.3 优化父亲角色投入
        6.1.4 统摄家庭德育影响
        6.1.5 创新多位一体家庭教育
    6.2 家庭德育目标变革
        6.2.1 协调个适性与社会性
        6.2.2 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6.2.3 讲求实效性与综合性
        6.2.4 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
    6.3 家庭德育内容变革
        6.3.1 内容设计求索
        6.3.2 时代特色彰显
        6.3.3 人与中国人身份体认
        6.3.4 内容衔接及阶段原则恪守
        6.3.5 系统观运用
    6.4 家庭德育方法变革
        6.4.1 把准德育方法的辩证与统一
        6.4.2 活用其它学科之育人方法
        6.4.3 促成家庭德育方法多元指向
        6.4.4 创生儿童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6.4.5 擅取时代科技与舆情之利
        6.4.6 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动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
附录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致谢

(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5.2.1 小学阶段
        5.2.2 初中阶段
        5.2.3 高中阶段
        5.2.4 大学阶段
        5.2.5 党校(行政学院)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6.2.1 发展学术组织
        6.2.2 推出优秀成果
        6.2.3 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累积生态风险的研究概况
        1.1.1 累积生态风险的概念界定
        1.1.2 累积生态风险的模型研究
        1.1.3 累积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
        1.1.4 农村儿童的生态风险研究
    1.2 攻击行为的研究概况
        1.2.1 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1.2.2 攻击行为的测量研究
        1.2.3 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1.2.4 农村儿童的攻击行为研究
    1.3 共情的研究概况
        1.3.1 共情的概念界定及测量研究
        1.3.2 共情的相关因素研究
        1.3.3 共情的功能研究
        1.3.4 农村儿童的共情研究
    1.4 道德推脱的研究概况
        1.4.1 道德推脱的概念界定及测量研究
        1.4.2 道德推脱的相关因素研究
        1.4.3 道德推脱的功能研究
        1.4.4 农村儿童的道德推脱研究
    1.5 累积生态风险影响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
        1.5.1 累积生态风险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1.5.2 道德推脱在累积生态风险与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机制
        1.5.3 共情的调节机制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累积生态风险指数
        3.2.2 攻击性量表
        3.2.3 共情量表
        3.2.4 道德推脱问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分析与统计
4 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各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4.2.1 各变量在农村儿童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2.2 各变量在农村儿童是否寄宿上的差异分析
        4.2.3 各变量在农村儿童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3 累积生态风险、攻击行为、共情和道德推脱的相关分析
    4.4 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检验
    4.5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 讨论
    5.1 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攻击行为、共情和道德推脱人口变量特征
    5.2 农村儿童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5.3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5.4 共情的调节作用
6 相关建议
    6.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打造法治社会环境
    6.2 建立多级干预机制,营造安全校园氛围
    6.3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6.4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个体心理资质
    6.5 推进多元协同干预,践行共治干预原则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获奖论文
附录B
致谢

(9)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春苗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涉罪未成年人
        2.1.2 观护帮教
        2.1.3 自我同一性
    2.2 理论基础
        2.2.1 自我同一性理论
        2.2.2 小组动力学理论
        2.2.3 镜中我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
        2.3.2 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相关研究
        2.3.3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小组背景及案主问题分析
    3.1 “春苗计划”项目背景介绍
        3.1.1 J市 w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概况
        3.1.2 “春苗计划”概况
        3.1.3 Y机构概况
    3.2 “春苗计划”观护帮教对象情况介绍
        3.2.1 家庭情况
        3.2.2 心理状况
        3.2.3 是否符合帮教条件
    3.3 “春苗计划”观护帮教对象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
        3.3.1 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足
        3.3.2 自我认同感低
        3.3.3 自我发展迷茫
    3.4 原因分析
    3.5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5.1 必要性
        3.5.2 可行性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观护帮教对象自我同一性的实务过程
    4.1 小组准备阶段
        4.1.1 需求分析
        4.1.2 目标确定
        4.1.3 小组方案制定
        4.1.4 小组成员招募
        4.1.5 资源整合
    4.2 小组计划实施过程
        4.2.1 小组初期:组员初识及自我认识
        4.2.2 小组中期:价值探索与目标初现
        4.2.3 小组后期:优势发掘与目标确立
        4.2.4 小组结束期:成果巩固与成长获得
    4.3 小组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4 实务反思
        4.4.1 理论运用层面
        4.4.2 实务操作层面
        4.4.3 介入不足之处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
    附录二 服务对象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组员每节小组活动评价汇总表
致谢

(10)中外阅读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外阅读立法概述
    第一节 日本阅读立法
        一、关于少年儿童阅读的专门性法律
        二、其它专门性法律
    第二节 韩国阅读立法
        一、全国性阅读立法
        二、地方性阅读立法
    第三节 美国阅读立法
        一、关于阅读的专门性法律
        二、与促进阅读有关的法案
    第四节 其它国家阅读立法
        一、俄罗斯阅读立法
        二、西班牙阅读立法
        三、印度阅读立法
第三章 我国阅读立法概述
    第一节 全国性阅读立法现状
        一、全国性阅读立法工作情况
        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
        三、与阅读立法相关的政策法规
    第二节 地方性阅读立法现状
        一、《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
        二、《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三、《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第四章 中外阅读立法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第一节 立法主体的异同
        一、国家立法
        二、地方立法
    第二节 立法客体的异同
        一、全体公民阅读立法层面
        二、儿童阅读立法层面
        三、特殊群体阅读立法层面
    第三节 立法内容的异同
        一、责任主体
        二、保障重点
        三、财政保障
        四、全民阅读工作监督评估机制
    第四节 国外阅读立法对我国阅读立法的启示
        一、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未成年人及特殊群体阅读立法保障
        三、注重立法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四、重视家庭和学校在阅读促进中的作用
        五、发挥行业在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梅州市青少年暴力犯罪治理研究[D]. 刘怡新. 西北大学, 2021
  • [2]东莞市H镇共青团参与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践研究[D]. 郭子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 王雪.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社区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 谢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5]初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 廖航琦. 西南大学, 2020(05)
  • [6]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D]. 欧阳鹏. 湖南大学, 2020(02)
  • [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8]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李佳圆.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春苗计划为例[D]. 方荣宵.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10]中外阅读立法比较研究[D]. 都倩倩.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对年轻人进行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