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秘密逮捕林彪好友的纪录片

许世友秘密逮捕林彪好友的纪录片

一、许世友指挥秘密抓捕林彪死党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邹琪[1](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指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锦庚[2](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提出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郝在今[3](2016)在《延安秘密战——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文中研究说明一个走投无路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行至福地!这就是1935年10月毛泽东到达西北的心态。顿时诗如泉涌,毛泽东接连吟出三首。《七律·长征》有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这个生长于温暖环境的南方人,竟然把踏入苦寒之地当作喜事。《念奴娇·昆仑》有句:"环球同此凉热"。这寸步难行的崇山峻岭,居然又是放眼世界的战略高地。《清平乐·六盘山》有句:"不到长城非好

纪希晨[4](2014)在《红墙内的生死决斗——活捉“四人帮”全程纪实》文中研究指明毛主席:"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就得血雨腥风……"1976年7月28日清晨的唐山大地震,对毛泽东是一次重大震动。后来,当他得知地震中死亡24万人,伤16万多人的时候,毛泽东已成了半瘫痪的病人。为保护主席的安全,在强烈余震中将毛泽东搬进附近新建的一座坚固的抗震力很强的"202"办公室。他在病重期间,虽然不能多讲话,但仍十分关

岳奎[5](2012)在《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走向“执政党”后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这届由大量革命家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在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革命性”特征,这既与当时的党情有关,也与党的中央领导成员结构特点有关。这届在“革命”与“执政”之间徘徊的中央委员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具体实践中,既有实践上的创举,也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党进行自身建设和领导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最为蔚为壮观的社会现代化图景。但是,八届中央委员会最终没能挣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樊篱,并在探索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八届中央委员会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个人原因,也有八届中央委员会集体的责任,更有党的中央委员会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历史证明,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绝大多数成员都站在斗争的正确方面,是一届经受了考验的中央委员会。本研究第一章梳理了无产阶级经典作家探索中央委员会建设和八大前党对中央委员会建设的探索,第二章考察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的产生过程、成员结构、组成特点,其显着的“革命家”领导集体特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的军人群体意识和群体品格,分析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特点及其履职目标。第三章到第六章则分别论述了八届中央委员会在履职期间,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指出其中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勾勒出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执政思维、执政逻辑和执政方略以及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组织特点、组织结构对其执政逻辑、执政绩效的影响。第七章则重点论述了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得出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其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党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中央领导体制建设方面的失误,最后发展到用“政治运动”和“革命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进行党的建设的地步,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逻辑,又加之八届中央高层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文化大革命”方面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论是对党中央领导集体还是对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等,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破坏。第八章在理性评估八届中央委员会执政绩效的基础上,对八届中央委员会自身建设的经验和执政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得出了中央委员会应当依法执政,根据世情、国情、党情与时俱进,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强化对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机制建设,建立起中央委员会的防错纠错机制以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等重要结论。党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认真总结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自身建设和执政经验,对当下中央委员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胡良友[6](2012)在《从“红色首府”到“红色纪念地” ——关于大别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构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我的家乡—河南新县为田野调查地点,对大别山地区浓厚的红色文化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人类学、博物馆学的研究。在我的家乡,我是在老人红色历史的叙事中成大的,其红色文化的神秘色彩一直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愫。现在的人类学、博物馆学的专业训练使我有可能对其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也算是圆我儿时的一个梦想。本文是以大别山地区的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为研究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学界的流行更是加深了这一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这一独特的博物馆形态进行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因素进行人类学的分析。这种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研究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过程,是一种历史学所说的微观史学的做法,即通过文物的研究来重现当时历史进程与结构。多点调查的田野调查是必要的,这对于革命文物的历史重述、经济权益之争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在文中,我们分析了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文化形成的原因,作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研究的背景提出。这让我们对其整个的文化一社会结构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也有助于理解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在当地的独特意义。在红色文化的大背景下,本文论述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两条路径,即西方博物馆的中国化与中国祠堂的博物馆化,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两个维度上分别进行了人类学意义的追溯。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有解释力,而且对本土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第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不仅是一个收藏文物的场所,还是一个政治权力积聚的场所,通过考察这几年的新闻回顾,我们发现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所承载的政治权力利益。第三,深入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内,我们将着眼点放在了革命文物身上,分析了革命文物引发的历史叙事,而且还有革命文物与博物馆主体之间的关系。用福柯的研究来探究文物被构建的话语权力,以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当然,现代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结构的制约下产生的,必然有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其极力回避的历史叙事,我们以张国焘现象为例,分析了两种相左的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在此,我们将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方法论来分析这种与现实因素不相符合的现象。第四,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全球话语与非物质文化研究如火如茶的进行,而且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依托资源,红色文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研究尤其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定义、特征、分类等基本的学术概念进行了谈论,这在博物馆学领域内是一个重要的,但是容易被忽视的话题。另外,河南新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理念也为未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和“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实践可以说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带来了启示,即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经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成一个文化产业。革命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分类中的一个形态,其发展路径也会对博物馆学的研究提出一些有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比如,发展博物馆自身的经济产业,以减少对于政府财力的依附等。所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红色文化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博物馆学领域内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所裨益。

赵志超[7](2011)在《毛泽东的最后两次南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时说"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光辉旗帜。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被关到1975年,确确实实没有动摇对毛主席的信念,始终认为他还是想挽救这个局面。"——杨尚昆

舒云[8](2010)在《一身清白李德生》文中研究说明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被毛泽东指定为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是因为清查"九一三"事件有功当上副主席的,他哪里想到他后来也会成为"林彪分子"。表面看,是"四人帮"对

王树增[9](2009)在《决战前夜——山东战场上的陈粟大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哀莫大于心死一九四六年冬天来临时,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对战局的分析是:"今冬明春,敌人可能登堂入室,占领主要城市,打通铁路线,并控制某些乡村,在我们腹地残酷纠缠。"

王树增[10](2009)在《解放战争》文中提出过去读作家的《朝鲜战争》和《长征》,被残酷的真实震撼过,为巨大的牺牲沉痛过,让史诗般的理想激励过,而今读《解放战争》,想六十年前,骨肉与炮火齐飞,鲜血共朝霞一色,又会有怎样的感动?

二、许世友指挥秘密抓捕林彪死党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许世友指挥秘密抓捕林彪死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延安秘密战——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落脚龙兴地——苦战两万里,寻得生存地
    1.中国共产党最危难的时候
    2.落脚陕北的第一动作
    3.第一个“西北局”
    4.北国风光
    5.斯诺采访中共的特务头子
第二章刀把子不能丢!——合作局面中仍有隐蔽斗争
    1.从“西北保卫局”到“边区保安处”
    2.是谁伏击周恩来?
    3.两个奇怪的“和尚”
    4.出逃事件
    5.锄奸!
第三章“双重政权”——确立人民政权的巧妙手法
    1.旬邑事件
    2.化装侦察
    3.绥德反腐
    4.淳化事件
    5.拔钉子
第四章惊天特务案——“化敌为我服务”的防奸保卫政策
    1.汉中有个“死间”班
    2.陇东发案
    3.延安追踪
    4.反用敌特
    5.一网打不尽
第五章“抢救失足者”——政治运动中反特斗争扩大化
    1.“反特”与“运动”同步
    2.边保老号来了个“川岛芳子”
    3.群众运动+逼供信
    4.绥德甄别
    5.“刘巧儿告状”
第六章和战之间——战略转换情报当先
    1.爷台山战事
    2.智窃密电码
    3.从延安上东北
    4.激活“冷藏间谍”
    5.南下北返
第七章心战——大力开展策反敌军工作
    1.安边起义“火车头”
    2.西北有个“民主联军”
    3.习仲勋策动横山起义
    4.美军情报官在延安
    5.“特务”入党
第八章陕北转战——全国解放战争的指导中心
    1.军事机密
    2.军统和边保同时追悼他
    3.游击战争
    4.保卫昆仑纵队
    5.彭德怀和习仲勋抢先收到胡宗南的作战电报
第九章从延安到全国——为新中国竖立安全屏障
    1.从“首府”走向“首都”
    2.从“延安”进“西安”
    3.从大西北到大西南
    4.明暗易位
    5.反击恐怖狂潮

(4)红墙内的生死决斗——活捉“四人帮”全程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毛主席:“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就得血雨腥风……”
毛泽东遗体旁,江青和许世友干仗
江青:“谁是主席还不一定呢!”
谁当接班人?毛说:“林彪是我选的,王洪文是我选的,都不行啊!”……
华国锋说:“毛主席亲自对我说,‘你办事,我放心’。不但说了,而且写了……”
华不同意毛远新留在北京,王洪文接到叶帅电话紧张惊讶!
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又哭又闹,王洪文:“是谁反对呀?”“我!是我叶剑英反对!”张春桥话中有话,李先念挺身而出……
华国锋告诉笔者,围绕毛远新走不走,“四人帮”摊牌了
原康生秘书意识到这是夺权信号,立即密告华国锋
在叶帅住地的后山上,将帅密谋。陈云说,要特别做华国锋的工作
李先念:“你得下决心啊!”叶帅:“这是一步险棋。”
华:“叶帅,我经验少,资历浅,老同志会看得起我吗?”叶:“特殊的矛盾,只能用特殊手段!”“快打慢!”
小会议室再次聚会。李先念说:“一定要保证北京市不出问题。”
华与叶批准了汪东兴、李鑫的行动方案
张春桥恶狠狠地……王洪文困兽犹斗,姚文元吓得瘫倒在地……
江青对自己下场早有预感……
被软禁的陈云和邓小平盛赞叶帅
耿飙带着手令,到中央电台夺权
迟浩田回忆接管中央党报

(5)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与研究品格
    四、主要概念与框架结构
    五、可能创新与努力方向
第—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八大前党对中央委员会建设的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央委员会建设的探索
        (一) 马、恩对中央委员会建设的积极探索
        (二) 列宁对俄共中央委员会建设的积极探索
        (三) 斯大林与苏共中央执政模式
    二、八大前党对中央委员会建设的探索
        (一) 一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会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
        (二) 五届至七届:中央委员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二章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概述
    一、八届中央委员会的产生与人事调整
        (一) 产生的背景
        (二) 指导思想
        (三) 产生的原则
        (四) 正式选举及结果
        (五) 重要人事调整
        (六) 主要会议
    二、八届中央委员会的人员结构及特点
        (一) 结构分析
        (二) 显着特点
    三、八届中央委员会的履职目标与愿景
        (一)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二) 扩大民主,健全法制
        (三) 加大投入,繁荣文教
        (四) 和平共处,大国外交
        (五) 加强党建,提高能力
第三章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经济发展
    一、冒进与保守之间
        (一) 八大对经济建设的主张
        (二) 反冒进的努力
        (三) 对“反冒进”的批评
    二、跃进和跃退之间
        (一) 主线:政治与业务的分歧
        (二) “积极平衡论”与“大跃进”
        (三) 政治的臆想:人民公社
        (四) 国民经济“大跃退”
    三、调整和提高之间
        (一) 调查研究年的成效
        (二) 政治与业务的博弈
        (三) 卓有成效的调整
    四、繁荣与危机之间
        (一) 1966年的繁荣
        (二) 经济发展政治化
第四章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政治发展
    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一) 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二) 民主制度的完善与破坏
        (三) 党代表常任制的实施与夭折
        (四) 党内监督体系的加强与瘫痪
        (五) 干部制度的发展与变异
    二、政党制度的完善与破坏
        (一) 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 从团结到斗争:对民主党派的性质认定
        (三) 统一战线的分合: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纠“左”与反弹
        (四) “文革”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破坏
    三、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异
        (一) 人大职能的履行与丧失
        (二) 政协功能的发展与弱化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强化
第五章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思想文化发展
    一、探索的时代背景
        (一) 思想文化探索的背景
        (二) 人员结构特征的影响
        (三) 八大的基本主张
    二、从“双百”到反右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二) 整风运动的开展
        (三) 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三、知识分子难题
        (一) 知识分子定位的转换
        (二) 内部分歧的出现
        (三) 反复与歧义
    四、“社教运动”不归路
        (一) 思想文化“现代化”
        (二) “社教运动”的开展
        (三) 文艺和学术领域的过火批判
        (四) 从思想文化“现代化”到“革命”
第六章 八届中央委员会与中国外交
    一、外交政策的理论与脉络
        (一)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坚守与放弃
        (二) “两条线”外交战略的提出与贯彻
    三、外交实践的理路与实效
        (一) 和平外交方针的再次确认
        (二) 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偏离
        (三) 革命化外交政策的确立
        (四) 八届中央内部处理对外关系的不同风格及影响
第七章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
    一、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探索的失误
        (一) 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
        (二) 政治发展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三) 思想文化领域的“灵魂革命”
        (四) 外交领域的“反帝”、“反修”
        (五) 从党内民主到个人专断
    二、“文化大革命”的帷幕升起
        (一) 学术“罢官”与政治“罢官”
        (二) 《二月提纲》与文化战线“革命”
    三、“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一) 号角吹响:《五·一六通知》
        (二) 以集体的名义:八届十一中全会
        (三) 推向纵深:八届十二中全会
第八章 八届中央委员会执政绩效评估与经验启示
    一、绩效评估
        (一) 经济发展考察
        (二) 政治发展评估
        (三) 思想文化分析
        (四) 外交实践考量
    二、经验启示
        (一) 中央委员会要依法执政
        (二) 中央委员会要与时俱进
        (三) 中央委员会要民主执政
        (四) 中央委员会要强化监督
        (五) 中央委员会要防错纠错
        (六) 中央委员会要加强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6)从“红色首府”到“红色纪念地” ——关于大别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构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与术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博物馆人类学的相关研究
        二、“物”与物质文化研究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三节 学术研究回顾与评述
        一、官方话语
        二、历史阐释的话语
        三、现代旅游发展的话语
        四、社会、历史教育的话语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红色”田野
    第一节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形成
        一、红色的象征意义及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
    第二节 三省四县的红色文化争夺——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
        一、《八月桂花遍地开》唱红中国
        二、《桂花》的“身世”之谜
        三、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四县之争
        四、结语:争抢行为的意义解读
    第三节 重返大别山 重识纪念馆
        一、祭祖大典仪式
        二、革命纪念馆之旅
    第四节 政府主导下的红色旅游实践
        一、“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的实践
        二、“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实践
第三章 西方博物馆的中国化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建立
        一、革命纪念馆的定义
        二、革命纪念馆双源头说
        三、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建立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收藏与保护
        一、全球话语的引入——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第三节 “革命文物”的发明
        一、建立物与人的联系
        二、建立物和事件的联系
        三、文物的分类逻辑
第四章 记忆与历史重建
    第一节 博物馆展览的诗学
        一、博物馆语言——展览技术的运用
        二、结构主义的叙事与意义建构
    第二节 博物馆展览的政治学
        一、知识与权力/话语的关系
        二、记忆与历史重建
    第三节 政治空间的建构
        一、政治资源的积累
        二、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暨新命名60周年大会
    第四节 革命纪念馆的特征
第五章 革命纪念馆的祠堂化或祠堂的博物馆化
    第一节 鄂豫皖革命首府烈士陵园的空间建构
        一、烈士陵园的概况
        二、展示的空间
        三、纪念仪式
    第二节 当代神话与朝圣
        一、祠堂与“造神”故事
        二、许世友的神话传说与将军故里
        三、当代神话与博物馆朝圣
    第三节 革命纪念馆的祠堂化或祠堂的革命纪念馆化
        一、文化变迁理论
        二、祠堂的发展历史——宗族祠堂-名人先贤祠-革命博物馆、纪念馆
        三、双重命名的文化逻辑
第六章 革命纪念馆的叙事(narrative)困境
    第一节 重建的冲动与原真性的丢失
    第二节 被重复建构的“历史重建”与矛盾的“历史重建”
        一、被重复建构的“历史重建”
        二、互相矛盾的“历史重建”
    第三节 回避张国焘的叙事
        一、张国焘的生平
        二、张国焘的历史活动
        三、遗忘?回避?
第七章 结语
    一、西方博物馆的中国化
    二、中国祠堂的博物馆化
    三、“革命文物”是被建构的,其意义是人赋予的
    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未来之路
附录一:从大别山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领名录
附录二:新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附录三:文中出现图片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一身清白李德生(论文提纲范文)

“四人帮”围攻李德生
关于清查“九一三”
毛说:首先是批林, 其次是整风
邓小平说, 李德生同志一身清

(10)解放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青春作伴好回乡
    年纪愈大愈不愿意洗脸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闯关东
    此山是我开, 此树是我栽
    “活着的最伟大的美国人”
    狭隘的关门主义
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
    四平之战
    中原突围
    河网地带
    古老的中国战术和漂亮的美国帽子
    最大多数万岁
    和平已经死了
第三章哀莫大于心死
    奇寒中的呐喊
    哀莫大于心死
    农民厌恶马师长
    姑嫂二人忙点灯
    囊形地带和中枢安全
第四章战场的腰部
    胡宗南:为人民服务处
    孟良崮
    黄土沟壑
    战场的腰部
    夏季攻势
第五章破釜沉舟
    共产党是否失败了?
    战略反攻
    破釜沉舟
    领导爬起来
    “共军北渡黄河公算最大”
第六章朗照边区胜利花
    “打他三个钟头再走不迟”
    半岛之争
    朗照边区胜利花
    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
    瑟瑟秋风中的反腐与作战
    “他们未必愿意永久打仗”
第七章“凡同情共军者请退出去!”
    陈诚末路
    卫立煌:“我参加共产党好吗?”
    国民大会
    沉重的门板
第八章把汉江变成内河
    烽烟起洛阳
    只准活着打下去, 不准活着退下来
    泾渭河谷
    把汉江变成内河

四、许世友指挥秘密抓捕林彪死党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2]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3]延安秘密战——中共西北局隐蔽斗争纪实[J]. 郝在今. 当代, 2016(05)
  • [4]红墙内的生死决斗——活捉“四人帮”全程纪实[J]. 纪希晨. 决策与信息, 2014(Z2)
  • [5]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 岳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6]从“红色首府”到“红色纪念地” ——关于大别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构的人类学研究[D]. 胡良友.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7]毛泽东的最后两次南巡[J]. 赵志超.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1(02)
  • [8]一身清白李德生[J]. 舒云. 同舟共进, 2010(11)
  • [9]决战前夜——山东战场上的陈粟大军[J]. 王树增. 报告文学, 2009(10)
  • [10]解放战争[J]. 王树增. 当代, 2009(04)

标签:;  ;  ;  ;  ;  

许世友秘密逮捕林彪好友的纪录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