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实施的探讨

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实施的探讨

一、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的实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鹏[1](2021)在《三江平原挠力河湿地群生态补水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然湿地退化严重,缺水是导致湿地萎缩的关键原因,生态、农业用水可能发生冲突,区域内的水资源不足且优先用于农业用水,为了在生态补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更好补水效果,需要开展基于补水效果分析的生态补水方案研究。本文以三江平原挠力河湿地群为研究对象,对湿地补水方案及其补水效果开展了研究。首先,通过计算多年来湿地时空变化、动态度和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其次,计算各保护区的生态需水量,分析其需水过程规律特点,并对湿地补水的现状问题和补水策略进行了探讨;依托MIKE21构建补水演进模型,并分析了湿地补水的演进特点,结合水流演进、需水特点以及不同时段补水对湿地的益处对湿地补水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比分析不同补水方案的湿地补水效果,进行方案比选,并采用FLUS模型对补水后的湿地土地类型进行预测。以上研究对湿地补水规划及方案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1990-2017年挠力河湿地(沼泽、水域)面积明显减少,由早期的115407hm2缩减至92671 hm2,退缩比为19.7%,其中1990-2000年期间有38887 hm2的沼泽转化为耕地;湿地保护区内耕地面积由早期的35176 hm2增加至53818 hm2,增值比为33.6%,主要分布在挠力河湿地西部、西南部以及挠力河河道左岸区域。(2)挠力河、三环泡、七星河、东升、友谊湿地保护区全年生态需水量依次为4.3亿m3、0.65亿m3、0.55亿m3、0.77亿m3、0.16亿m3,总需水量为6.43亿m3,并分析得到研究区域湿地具有“M型”需水过程规律特点;根据湿地需水过程规律、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不同时间、时段补水对湿地的益处进行分析,优化设计了3种湿地补水方案:4月份集中补水方案(方案1)、4-10月按需补水方案(方案2)、4月份和7月份分期补水方案(方案3)。(3)经过挠力河湿地、三环泡湿地的不同方案补水效果对比,4月和7月份分期补水方案模拟补水效果最佳。补水方案3情况下,挠力河湿地群最大补水面积达到1703.1km2,三环泡湿地最大补水面积达到21533.9 hm2,且整个补水过程的平均水域面积最大,更接近恢复目标,方案1次之,方案2最小。方案2按需补水演进时间较长,需水和得到补水过程不同步,方案1、3可将湿地所需水量及时补充到需水区域,能有效克服水流滞后性问题,但方案1集中补水会对周边灌区造成淹没,且出现水深较低和较高的区域较多,不同水深时空分布不均匀。4月和7月份分期补水方案下补水过程更符合“M型”需水过程特点。采用此方案对湿地补水后,水深变化过程更能满足区域内生物的适宜生存条件,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地环境。(4)通过FLUS模型对补水后的挠力河湿地2030年土地类型预测:经过生态补水工程的施行,沼泽和水域大面积增加,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0.6%、16.8%;随着退耕还湿计划的实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达到2.1%;林地区域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耕地减少区域和湿地增多区域主要体现在挠力河湿地东部河道沿岸以及中部区域,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将对湿地生态恢复和演化发挥良好的效果。

吴燕锋[2](2020)在《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在维护流域水量平衡、减轻洪旱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从流域尺度上定量评估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是当前国际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嫩江流域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几十年,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嫩江流域湿地大面积减少和生态水文功能严重退化,极大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及水量平衡,增加了洪旱灾害的强度和风险,危及流域水安全与生态安全。本文基于嫩江流域湿地类型的划分及水文特性刻画,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通过对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定量评估了现状条件下及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并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的构建基于嫩江流域模型数据库和PHYSITEL-HYDROTEL平台,在完成流域湿地类型划分(孤立湿地和河滨湿地)及生态水文参数刻画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嫩江流域水文模型,评价了模型模拟效率与适用性,研究发现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能较好提高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精度,其模拟结果总体更接近于观测的径流数据,且流量强度、流量事件发生时间和频率及特定水文状况的持续时间总体上更接近于观测的径流数据。(2)现状条件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定量评估利用构建的耦合湿地模块的嫩江流域水文模型,基于有/无湿地情景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定量评估了流域湿地水文功能。研究发现嫩江流域湿地具有显着的径流调节能力,对日流量平均削减作用为11.47%。总体上,嫩江流域湿地发挥着削减洪水的作用,对洪峰流量、洪水期间平均流量和洪量的削减量分别为23.63%、10.94%和9.50%。流域湿地洪水调蓄功能的强度和效应有明显的时间(涨水期和落水期;季节和年际)和空间(上游和下游)差异性;嫩江上游湿地发挥着较强的基流维持作用,而流域整体湿地对基流量的累计影响效应较弱。(3)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及水利工程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湿地分布情景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发现,1980年湿地分布情景下流域湿地对日流量和年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为3.49%和33.88%;当湿地面积减少至2000年湿地情景,流域湿地对日流量和年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下降至2.20%和23.13%,对基流量的维持作用明显减弱。水利工程(尼尔基水库)对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估发现,尼尔基水库显着改变了下游的水文情势,进而削弱了湿地水文调蓄功能。(4)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预估IPCC未来气候变化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现状湿地条件下的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发现现状条件下湿地对2020~2050年日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为2.38%和2.24%,对年平均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为12.85%和11.98%;以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湿地面积为恢复目标,设置了流域湿地恢复方案,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流域湿地的水文调蓄功能,发现湿地的面积恢复会提升其流域的水文调蓄功能;与现状条件下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比较,湿地面积恢复至1980年情景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流域湿地对日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提升至6.15%和4.17%,对年平均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提升至23.84%和18.20%。最后,基于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时空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生态水文学理论和基于自然的水资源解决方案的理念,综合提出了基于湿地水文服务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对策措施,为嫩江流域湿地恢复保护与水资源综合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阮孝政,吴明官,王凤龙[3](2017)在《虎林市东方红水库建设方案优化构想》文中研究指明虎林市东方红水库总体建设方案归纳为:通过拟建的阿南(乌苏里江)总干渠和阿北(截流沟兼)总干渠,连接乌苏里江、七虎林河、阿布沁河、小清河、西南岔河、小西南岔河、西北河、灌排渠系等江河沟渠和东方红水库(大型)、阿南蓄水区平原水库(中型)、小荒山水库(小型)、西南岔水库(中型)、西大岗滞洪区(大型)等湖库泡后,将形成阿布沁河流域江河沟湖库泡水网体系。简单概括为:一江、六河、二渠、五库(1625)水网体系。东方红水库灌区建成后,在三江平原地区可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型灌区,灌溉效益面积可达到6万hm2左右。

李智,衣起超,吴明官[4](2014)在《三江平原生态水利研究成果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东多西少、内少外多、本地少过境多等分布特点,进行了三江平原生态水利模式研究成果的效益调查分析工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排降蓄灌"、"灌降排蓄"生态水利模式,通过建设三江连通工程(引黑济松、引松补挠工程等),三江平原将建成江河沟湖库泡等相互连通的纵横交错灌降蓄排生态水利水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正茂[5](2012)在《近50年来挠力河流域径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径流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极为复杂的内容,一直是水文与水资源研究领域内的难点。由于径流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极为明显,因此径流成了水文生态学或生态水文学的重要关注焦点,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流入湿地径流量的减少以及径流过程与天然状况下的时空变化差异导致了湿地结构改变与功能的退化,是径流影响生态过程的一个典型现象。以流域为单元,识别影响径流的变化因子并阐明其驱动机制,综合调控人为影响因子,合理利用自然因素,基于水文过程来恢复湿地生态过程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径流变化是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关键。流域面上径流的产汇流过程决定了河流水位、流速与流量的变化过程,进而影响流域各类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所以径流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走向。流域径流的演变对流域内自然因素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能作出客观的响应,但这种响应,既存在一定的累积性,同时也表征出一定的突变性。挠力河流域面积为24,863km2,作为中国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最大流域和沼泽分布区域。挠力河流域湿地水文演变过程已对人类活动作出了明显的生态响应,也反映了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干旱化发展趋势。研究该流域内径流的演变特征以及各关键驱动因子的驱动机制,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今后科学地配置该流域甚至整个三江平原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挠力河流域内4个不同水文站控制集水区域内下垫面的变化过程,并结合降水、蒸发、气温和地下水位等变化因子,分析影响了径流变化的主要因子及其未来的趋势。分析了各水文站控制集水区域内径流对各自影响因子的响应特征,基于挠力河流域分析了径流的演变的时空规律,根据径流天然-人工二元演化理论,阐明了北方寒区有湿地保护目标的流域,如何实施有效的可持续水资源调控机制。本研究得出挠力河流域径流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1)自1961年至2005年的45年期间,挠力河菜咀子水文站月平均水位在不同年代表征出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年平均水位自1960~1969年的96.63m下降到2000~2005年的平均水位95.59m,下降幅度达1.04m。挠力河菜咀子水文站月平均水位自1961年至2005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挠力河菜咀子水文站日最高水位与日最低水位也表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挠力河菜咀子水文站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变化幅度也表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总之,挠力河菜咀子水文站水位的变化表征出湿地水文过程在变弱,并对湿地结构与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2)进入挠力河流域湿地的年径流总量正在减少。挠力河及其支流出现连底冻的天数正在增加。水位在冻结季节下降幅度也在增大。挠力河流域湿地的贮水能力也在下降。(3)湿地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十分紧密。在挠力河流域湿地区域地下水水位变幅明显大于地表水水位的变化。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促进了地表水位的下降。近20年来,挠力河上游水稻田面积的扩大对湿地水文过程已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得出挠力河径流演变的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1)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对径流深的减少有明显的贡献。尽管耕地面积与径流深和湿地面积与径流深的相关系数,小于年面降水量与径流深的相关关系,但径流深的变异已受到人类活动与不包括降水在内的其他因素的严重影响。(2)水库减少了进入湿地的径流总量,并削弱了挠力河流域下游的洪峰。(3)沟渠和堤防改变了径流的产汇过程。(4)冻土层的变薄和蒸发量的增加对径流深的减不和河流水位的下降也存在一定的贡献。总之,挠力河流域径流深的变化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极大干扰。全球气候变暖也对挠力河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演变具有一定的贡献。挠力河流域的干旱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现状,这已对湿地水文情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然而,因粮食安全是中国一个严重挑战,挠力河流域和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将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因此,农业灌溉节水措施的采用和推广显得十分紧迫。适合湿地补供水与水量贮存的生态水利工程应当进行开发与设计。本研究为开发挠力河综合流域管理,特别是恢复湿地水文过程,维持或改善湿地结构和提高湿地服务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伟[6](2010)在《刍议三江平原湿地优化重建》文中认为世上所有湿地并非都具有同等的生态功能,不良湿地(通气不良的湿地,包括人工湿地——潜育冷浸水田)还会排放地球温室气体,所以应该在保护利用湿地同时,更应重视改造和优化重建,尤其三江平原的原生沼泽湿地中潜育化湿地。可喜的是三江平原除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而且进行湿地改造和优化重建的许多实践(尤其湿地灌溉排水、打井种稻和水稻半干旱栽培),且取得可喜科研成果。

牟丽丽[7](2010)在《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全球典型沼泽湿地集中分布的区域之一,具有湿地生物多样性和调蓄江河洪水的重大功能,已被定为首批10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旨在研究区域内水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评价,为三江平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这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战略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论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地质、土壤、气候等条件,针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研究区水资源进行供需水平衡满意度分析;在充分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自身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二元比较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了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的系统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模型,得出了三江平原六个分区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同时还合理地提出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为今后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刘正茂,吕宪国,夏广亮,安瑞强,崔玉玲[8](2010)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水资源的安全配置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认为生态水利工程是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和途径。绿色农业将成为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分析了生态水利工程有效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复杂性。研究得出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技术路线为:(1)以农产品质量作为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最终目标;(2)减少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干扰;(3)减少对耕地的侵占;(4)高度重视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配置潜力与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协调性。

胡茂民,夏广亮,白旭飞,姚章村[9](2008)在《黑龙江省生态水利建设区划与实施策略》文中提出"排降蓄灌"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水利的模式。根据自然社会条件,可分为3种形式,灌降排蓄、排降蓄灌及二者混合型。"灌降排蓄"是以发展垂直地上地下排灌为主形式;"排降蓄灌"是以发展水平地上地下排灌为主形式;混合型是以前两者组合形成。以此而区划成3个主区和6个亚区。主要实施趋利避害,变害为利,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策略,实现集抗灾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孙香泰,吴明官,姚章村,文继娟[10](2008)在《三江平原生态水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在三江平原地区实施生态水利模式的研究成果,认为"排降蓄灌"生态水利建设模式是三江平原地区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的实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的实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平原挠力河湿地群生态补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地生态补水研究进展
        1.2.2 水流演进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湿地补水背景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水文气象数据
        2.2.3 遥感数据
    2.3 湿地退化过程识别
        2.3.1 湿地时空变化分析
        2.3.2 湿地动态度变化分析
        2.3.3 湿地土地类型转移情况分析
    2.4 小结
3 湿地需水特点及补水问题分析
    3.1 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3.1.1 维持湿地功能不退化需水量
        3.1.2 恢复湿地功能目标需水量
        3.1.3 出入湿地动态变化需水量
    3.2 湿地需水规律分析
    3.3 补水方案问题分析
        3.3.1 补水模式
        3.3.2 生态补水量
        3.3.3 补水位置
        3.3.4 补水时段
    3.4 小结
4 基于补水演进模型的补水方案优化分析
    4.1 MIKE21模型简介
    4.2 补水演进模型构建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验证
    4.3 湿地补水水流演进特点分析
    4.4 补水方案优化设计
        4.4.1 生态补水原则
        4.4.2 补水口位置选择
        4.4.3 补水方案设计
    4.5 小结
5 湿地补水效果分析
    5.1 挠力河湿地模拟结果及方案比选
        5.1.1 不同补水方案模拟结果
        5.1.2 挠力河湿地补水方案比选
    5.2 三环泡湿地模拟结果及方案比选
        5.2.1 不同补水方案模拟结果
        5.2.2 三环泡湿地补水方案比选
    5.3 湿地补水后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5.3.1 FLUS模型简介
        5.3.2 挠力河湿地土地利用预测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流域湿地水文调蓄机制及影响因素
        1.2.2 流域湿地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3 流域湿地水文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气候
        2.1.4 水系水文
        2.1.5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利工程概括
    2.4 水与生态问题
        2.4.1 水资源短缺
        2.4.2 洪旱灾害频发
        2.4.3 湿地面积萎缩与功能退化
第3章 耦合湿地模块的嫩江流域水文模型构建及适应性评价
    3.1 PHYSITEL/HYDROTEL平台结构及原理
        3.1.1 PHYSITEL平台结构及原理
        3.1.2 HYDROTEL水文模型结构及原理
    3.2 基于PHYSITEL-HYDROTEL平台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构建
        3.2.1 PHYSITEL-HYDROTEL平台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3.2.2 基于PHYSITEL平台流域湿地类型划分及生态水文参数刻画
        3.2.3 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的构建
    3.3 流域湿地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效果与评价
        3.3.1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3.3.2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模拟结果评价
        3.3.3 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适用性评价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状条件下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定量评估
    4.1 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4.1.1 流域湿地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
        4.1.2 流域湿地洪水调蓄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4.1.3 流域湿地维持基流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4.2 流域湿地对径流过程的调蓄作用
        4.2.1 湿地对日水文过程的影响
        4.2.2 湿地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4.3 流域湿地洪水调蓄功能定量评估
        4.3.1 流域湿地的洪水调蓄作用
        4.3.2 涨水期和落水期湿地洪水调蓄作用的差异性
        4.3.3 不同空间位置湿地的洪水调蓄作用
    4.4 流域湿地维持基流功能定量评估
        4.4.1 湿地对日基流量的调蓄作用
        4.4.2 湿地对月基流量的调蓄作用
        4.4.3 湿地对年基流量的调蓄作用
    4.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历史时期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及水利工程的影响
    5.1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评估方法
        5.1.1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评估
        5.1.2 水利工程对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估
    5.2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
        5.2.1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对日流量的调蓄作用
        5.2.2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的洪水调蓄功能
        5.2.3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的维持基流功能
    5.3 水利工程对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
        5.3.1 尼尔基水库对湿地日流量调节功能的影响
        5.3.2 尼尔基水库对湿地洪水调蓄功能的影响
        5.3.3 尼尔基水库对湿地维持基流功能的影响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
    6.1 未来气候情景下嫩江流域气象水文变化特征
        6.1.1 气候变化情景数据预处理
        6.1.2 未来气温变化特征
        6.1.3 未来降水变化特征
        6.1.4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径流预估
    6.2 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
        6.2.1 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方法
        6.2.2 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
    6.3 讨论
    本章小节
第7章 基于湿地水文服务的嫩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虎林市东方红水库建设方案优化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三江平原治理综述
    1.1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2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1.3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2 工程概况
3 东方红水库灌区范围
4 多水源联合调度运用构想
    4.1 利用地下水和蓄水工程削峰
    4.2 典型示范排降蓄灌模式
    4.3 合理利用沿途河流的地表水资源
    4.4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
5 建设方案
    5.1 水库坝址
    5.2 农田灌溉
    5.3 城镇供水
    5.4 下游防洪
        5.4.1 水库规模
        5.4.2 调洪方法
6 多库联合调度运用
    6.1 联合调度运用方式
    6.2 多库实际调度运用
        6.2.1 灌溉期调度运用
        6.2.2 汛期调度运用
        6.2.3 非灌溉期调度运用
7 结论与建议

(4)三江平原生态水利研究成果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概况
2三江平原的战略地位
3课题研究情况
4水田发展概况
    4.1发展战略
    4.2水田发展情况
    4.3可发展水田面积
5经济效益
    5.1节水与养水效益
    5.2洪涝水资源化效益
    5.3中低产田改造效益
    5.4经济效益估算
6生态环境效益
7综合分析

(5)近50年来挠力河流域径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依据
        1.1.3 选择挠力河流域作为研究区的理由
        1.1.4 研究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对径流的影响研究呈现出从单项影响因子向多项影响因子研究的过渡
        1.2.2 径流模型模拟成为了定量地研究径流变化驱动因子贡献的主要工具
    1.3 挠力河流域湿地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2章 挠力河流域基本概况
    2.1 自然经济社会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特征
        2.1.4 水系状况及水文特征
        2.1.5 经济社会状况
    2.2 功能与地位
        2.2.1 社会经济功能与地位
        2.2.2 生态功能与地位
    2.3 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挠力河流域径流演变的特征分析
    3.1 表征径流参数的选择
    3.2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分配特征
    3.3 径流过程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3.4 降水与径流深的关系
    3.5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3.6 径流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3.7 不同年代同—区域的径流演变特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径流演变的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分析
    4.1 降水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及作用机制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3 结果与讨论
    4.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及作用机制
        4.2.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4.2.2 数据分析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水利枢纽工程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及作用机制
        4.3.1 研究方法
        4.3.2 龙头桥水库工程情况
        4.3.3 驱动及作用机制分析
        4.3.4 结果与讨论
    4.4 沟渠和防洪堤对径流演变的动机及作用机制
    4.5 气温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及作用机制
    4.6 地下水位变化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及作用机制
    4.7 蒸发对径流演变的驱动及作用机制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径流演变驱动因子的贡献量分析
    5.1 降水变化对径流演变的贡献分析
    5.2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演变的贡献分析
    5.3 水利工程对径流演变的贡献分析
        5.3.1 宝清水文站集水区域概况
        5.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3 研究方法
        5.3.4 结果与分析
        5.3.5 结论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善挠力河流域径流过程的措施
    6.1 以生态水利的理念改造现有水利工程设施
    6.2 对现有水利工程基于生态用水调度
    6.3 保护和恢复现有蓄洪区生态水文功能
        6.3.1 三环泡滞洪区概况
        6.3.2 研究方法
        6.3.3 生态功能分析
        6.3.4 水文调节功能分析
        6.3.5 结果与讨论
        6.3.6 结论与建议
    6.4 保护和恢复挠力河主要支流的水文过程
        6.4.1 七里沁河概况
        6.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4.3 研究方法
        6.4.4 结果与分析
        6.4.5 结论及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径流演变特征
        7.1.2 湿地对径流的调节功能削弱
        7.1.3 湿地水位呈下降趋势
        7.1.4 湿地集水区域内的地表径流深递减且呈非线性关系增强
        7.1.5 水利工程对径流的产汇过程和径流深减少贡献较为明显
        7.1.6 气温上升驱动了流域内蒸发量的增加和径流深的减少
    7.2 讨论
        7.2.1 径流受土地利用方式与覆被变化的影响
        7.2.2 旱田转水稻田对径流产汇过程的影响
        7.2.3 径流演变驱动因子的贡献量大小的确定
        7.2.4 气温的上升驱动了径流深的减少以及水循环的改变
        7.2.5 改善流域径流演变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我国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结构
第2章 三江平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
    2.1 三江平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经济-社会-生态功能
    2.2 水资源分布
        2.2.1 水资源分区情况
        2.2.2 水资源总量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1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3 地下水资源动态分析
    2.4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1 供水现状
    3.2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3.3 供需水预测理论
        3.3.1 供水预测分析原则
        3.3.2 需水预测原则和方法
        3.3.3 供需水预测结果
    3.4 供需平衡满意度分析
        3.4.1 理论模型
        3.4.2 满意度分析
        3.4.3 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4.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
    4.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4.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模型
        4.3.2 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4.3.3 评价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现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5.1 具体措施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3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分析
4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技术路线
    4.1 以农产品质量作为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最终目标
    4.2 减少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干扰
    4.3 减少对耕地的侵占
    4.4 高度重视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配置潜力与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协调性
5 结论与建议

(10)三江平原生态水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生态水利内涵
3 研究范围及研究分区
4 生态水利区划
    4.1 3个主区
    4.2 7个亚区
5 排降蓄灌建设模式
    5.1 “排降蓄灌”生态水利建设模式
    5.2 “灌降排蓄”生态水利建设模式
    5.3 混合生态水利建设模式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今后建议
        6.2.1 三江平原生态水利的研究方向
        6.2.2 生态水利建设
        6.2.3 农田排水模数

四、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的实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平原挠力河湿地群生态补水研究[D]. 王志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D]. 吴燕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4)
  • [3]虎林市东方红水库建设方案优化构想[J]. 阮孝政,吴明官,王凤龙.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7(05)
  • [4]三江平原生态水利研究成果效益分析[J]. 李智,衣起超,吴明官. 东北水利水电, 2014(12)
  • [5]近50年来挠力河流域径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刘正茂.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刍议三江平原湿地优化重建[J]. 李伟. 民营科技, 2010(06)
  • [7]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牟丽丽.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8]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J]. 刘正茂,吕宪国,夏广亮,安瑞强,崔玉玲. 水利发展研究, 2010(01)
  • [9]黑龙江省生态水利建设区划与实施策略[J]. 胡茂民,夏广亮,白旭飞,姚章村.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8(04)
  • [10]三江平原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 孙香泰,吴明官,姚章村,文继娟.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6)

标签:;  ;  ;  

三江平原资源与生态水利实施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