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病人的故事

医生和病人的故事

一、医生和病人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梁乃方[1](2021)在《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呈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婉笑[2](2021)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传播研究 ——以《中国医生》战疫版为例》文中指出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战疫版采用观察跟踪式拍摄方式,扎根于记录驰援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实际工作场景,还原在极易感染、医疗物资缺乏的艰苦环境下,医护人员与患者顽强拼搏、共同抗疫的真实图景。运用健康传播学理论、知—信—行健康传播模式和说服理论,分析纪录片《中国医生》战疫版的叙事策略、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和传播渠道,可以探讨医疗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进行健康传播。《中国医生》战疫版讲究叙事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和叙事风格,增强记录吸引力。在叙事视角方面,该纪录片运用全知视角,增强记录的权威性,提高说服效果;又运用限知视角,增强记录故事吸引力。在叙事风格方面,采用“平民化”“伦理化”的叙事风格,增强故事力量,展现人文关怀,体现人文价值,叙事节奏张弛得法调节受众观看体验。在叙事结构方面,巧妙运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结构,切中观众痛点;又运用平行结构和渐进结构结合的方式,按时间发展叙事,呈现了整个武汉抗疫过程。在视听语言方面,该纪录片多维运用视觉符号,直观、形象地呈现医生和患者所面临的困境;拼接使用Vlog镜头,弥补了缺少的素材,引用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片段,引发观众共鸣。在传播渠道方面,《中国医生》战疫版运用官方媒体好评,提高记录的权威性,增强说服效果;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下沉式广泛传播,并贴近社会热点话题,打破知识鸿沟,推动该纪录片的社会渗透;同时,延伸传播渠道的功能,创新知识传播模式,进一步提升健康传播能力。《中国医生》战疫版在健康传播上的启示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要丰富健康传播内容,承担社会责任;第二,要创新制播策略,提升社会参与度;第三,要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第四,要积极展现纪录片记录真实的魅力。总之,《中国医生》战疫版的成功,对医疗纪录片进行更好的健康传播提供了诸多借鉴。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3](2021)在《魔鬼藏身处》文中研究指明1935年,捷克。刚刚由荣格博士训练出师的精神病医生维克多·科萨雷克来到臭名昭着的奥卢城堡。这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顶,关押着东欧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号称"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动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灵师""鬼畜"。这些病人的罪行太过严重,必须与其他人隔离。城堡内设备先进,但据说埋藏着绵延几代的黑暗秘密。维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证明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种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谓的"心魔假说"。在了解这五个男病人和一个女病人的过去时,维克多必须面对的是,这六人身上也许另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与此同时,恐惧正笼罩着布拉格整座城市,一个隐形连环杀手出没在黑暗的街头巷尾。刑事科的卢卡斯·斯莫莱克队长急于揪出这个在报道里被称为"皮围裙"的真凶,他慢慢意识到,这个杀手是在模仿一个世纪前最恶劣的连环杀手:伦敦的"开膛手杰克"。斯莫莱克向奥卢城堡深谙精神病犯罪心理的专家求助,尽管他担心"皮围裙"也许正和城堡内关押的六个犯人有关……

李国权[4](2021)在《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文中研究表明残障的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造成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身体社会学和差异女权主义的兴起促使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逐渐得到关注并形成了空间中的身体、疾痛叙事、活生生的身体、惯习身体等研究范式。然而这些研究或是关注特定场域中残障患者的主体体验,或是关注结构层次的制约与建构,忽视了关系层次上“重要他人”在场对主体产生的持续性流动影响。本研究根据“主体-关系-结构”的疾病社会学分析框架,以残障患者为主体,尝试提出“自我与他者”的残障身体分析框架。“他者”在关系层次上指与残障患者产生互动关系的“重要他人”,在结构层次上指建构残疾人身体实践与体验的文化、制度、规则等。“自我与他者”的残障身体分析框架在强调“主体”、“结构”的同时,重视关系层次上“自我”与在场“他人”的互动分析。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法,以疾病发展的时间、身体转换的空间为线索,研究G康复医院内残障患者在诊疗、康复、病房生活三大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研究发现,在以症状、门诊、检查、治疗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诊疗场域”内,症状认知、医疗责任规避、技术造成的身体隔离、早会和查房等制度化活动的意外后果,促使残障患者产生了焦虑与期待并存的身体体验;在以护理、训练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康复场域”内,训练时肉体的疼痛、训练效果的边际效应、护士、康复师的倾听与鼓励、身体主体性的重新凸显,促使残障患者经历了从完全康复的希望到最终绝望的身体体验;在以沟通、交往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病房“生活场域”内,身体麻烦、延展性身体的培育、病友和亲属的劝导与鼓励,文化污名与保险制度的建构,促使残障患者不得不适应和接受残障后的“新常态”生活。从身体维度出发对医患关系这一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解读是本文的另一重要贡献。文末试从“医疗场域”与日常生活中身体显现的特征差异、生活中的身体与医学身体在“医院场域”内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差异两个层面讨论这一问题。

管佳宁[5](2021)在《翻译模因论指导下《难以言喻》(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凯瑟琳·康威所着《难以言喻:疾病及表达的限制》一书。该书为文学批评类学术着作,主要探讨了在美国疾病叙事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成功叙事,并对此类叙事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在阐述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及观点时,原文作者使用了很多复杂的句式结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源文本的主要内容,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从而大大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和可理解度。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主要介绍了四种至关重要的翻译模因:翻译概念,翻译规范、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价值。其中,翻译策略模因又细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而且每个层面都涵盖许多种具体的翻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都可以为译者扫清翻译障碍提供一系列可行的办法。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立足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来指导具体的翻译案例,从而达到期待的翻译效果。通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译者论证了翻译模因论对英汉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并提供了满足目的语读者阅读需求的中文译本。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6](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指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黄宇恒[7](2021)在《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健康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心境障碍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疾病。在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加入到精神健康的专业团队为心境障碍康复者提供服务。然而康复者与精神医疗团队对疾病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些理解关涉到康复者对自我的认识,并影响着医患间的沟通与合作。故笔者从心境障碍康复者的视角出发,对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15名生活在社区的心境障碍康复者进行访谈,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呈现了他们与药物和“医者”所进行的一系列互动及过程中的反思,及其建构的自我认同和作出的反身性选择。研究发现,一方面,药物的使用维持着康复者的病人身份;另一方面,康复者分别从精神医疗、心理学和传统取径下的“医者”获取帮助并对其所提供的知识和解释进行反思,进而反身性地审视自我。由此,康复者对疾病与自我形成不同的理解。作为结果,康复者会权衡药物使用,采取多元方法调整自我;病人的身份影响着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意愿;而转变的生活方式包含着自我认同重塑的可能性。基于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本研究从两个层面为社会工作提供建议。作为服务提供者,社工需要协助康复者获取信息,理解疾痛叙事并参与认同重构,打破病人身份导致的社会隔离。作为精神健康团队成员,社工需要觉察医患间解释模式的差异,再思团队内的专业协作,反思精神医学论述。社工应当审视以专业知识垄断问题解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多元的叙事和解释模式,在对疾病苦难的理解和见证中,与康复者携手走向医患同盟。

刘明珠[8](2020)在《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和发展策略》文中指出大放异彩的电视剧行业为医护类电视剧争夺了发展空间。医护类电视剧所浮现的现实叙事和审美情趣引发了受众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分析我国医护类电视剧节目,可以看出医护类电视剧行业的勃兴,其特色内核是主题、叙事、人物、内容多方面所共同激发出的成果。除特色之外,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盲目实践所导致的问题也需进行反思。创作模式固化造成的题材形象单调,误读医疗行业激化了医患关系、商业捆绑加重,消解了崇高主题诸多问题遏制了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长效发展。医护类电视剧节目需要加强本土化创作张力、加大健康传播的力度、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寻觅艺术真实和真诚,以唤醒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创作活力。

杨艳[9](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朱智奕[10](2020)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健康传播在我国迅速发展,很好地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向前迈进,但由于受我国医疗体制尚不完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媒体大量报道医患矛盾的影响,医护人员的形象受损,患者不安全感增加,加剧了我国医患关系的恶化,这些负面影响都远离了健康传播的美好初衷。而医疗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新兴题材、健康传播的一个新兴形式出现,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发生在我国社会环境下的医疗故事,近年来蓬勃发展、势头正盛,相比以前影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着大幅提升,无疑是健康传播的一个绝佳渠道。作为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影像载体,医疗纪录片能够以最直观的视角让观众了解我国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和权威的健康知识,是化解健康传播负面影响的一剂良方。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去研究医疗纪录片的叙事,利用传播学规律和影像叙事的特点去分析我国医疗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助于为我国的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对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叙事主题进行分析,确定其选题创作的依据;接着对纪录片的叙事人物——医生、患者、家属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究其是如何平衡医患双方地位来进行故事讲述和情感传递的;然后对《人间世》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剖析其对整部纪录片的叙事架构起到什么作用;再之后对《人间世》的叙事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叙事的意义所在,以及对深层次的审美走向与人文价值是如何把握的;最后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出发,对《人间世》叙事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丞待改进的地方进行思考,并为今后我国的医疗纪录片的叙事创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二、医生和病人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生和病人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2)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传播研究 ——以《中国医生》战疫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与方法
2 叙事策略多样,增强记录吸引力
    2.1 视角灵活还原真实场景
    2.2 叙事风格增强故事力量
    2.3 叙事节奏调节观看体验
3 叙事结构多元,构建战疫全景图
    3.1 三幕式结构切中观众痛点
    3.2 平行结构呈现完整故事
    3.3 渐进结构凸显中国力量
4 视听符号独特,提升影片感染力
    4.1 视觉符号的多维运用,增强观众代入感
    4.2 听觉符号的综合运用,增强情绪感染力
    4.3 Vlog的镜头叠拼,极力营造沉浸感
5 传播渠道多元,提高健康传播效果
    5.1 官方媒体好评,强化传播权威
    5.2 社交媒体传播,打破知识鸿沟
    5.3 延伸渠道功能,创新科普模式
6 《中国医生》战疫版价值与启示
    6.1 丰富健康传播内容,承担社会责任
    6.2 创新制播策略,提高社会参与度
    6.3 缓解医患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
    6.4 回归纪录真实,凸显史料价值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魔鬼藏身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部分魔鬼受缚之处
第二部分“小丑”与“食草动物”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与“伐木工”
第四部分“通灵师”与藏骨堂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阳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后记

(4)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理论旨趣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二)有关残障身体研究的三种学术传统
        (三)弥合二元论的研究范式与“结构-关系-主体”的疾病框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自我与他者”:残障身体分析框架
    二、本文的研究结构
    三、研究方法
        (一)参与式观察法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第三章 焦虑与期待:诊疗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一、症状身体:疾病、门诊与病历
        (一)疾病初显:“不担心”、“不害怕”的自我认知
        (二)门诊:在场医生的实践策略与责任规避
        (三)病历:揭示医患关系的文本档案
    二、病情恶化:主体的消失与客体的呈现
        (一)主体的消失:身体功能丧失引发的焦虑
        (二)客体的显现:医学技术对“活生生身体”感官经验的排斥
        (三)合法化身体:影像和管理的完美结合
    三、期待与信任:早会和查房过程中的意外后果
        (一)早会传递专业信任
        (二)查房制造患者期待
第四章 希望与绝望:康复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一、受管理的身体
        (一)残障身体的日常护理
        (二)残障身体的康复训练
    二、完全康复的希望与绝望
        (一)身体症状的减轻与部分功能的恢复
        (二)训练效果的弱化与训练信心的丧失
    三、与他者沟通过程中的身体呈现
        (一)当前疾病的认知与自我建构
        (二)倾听、鼓励与身体症状的阐释
        (三)残障身体的隐喻与沟通冲突
第五章 适应与接受:生活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一、病房生活中的身体表现
        (一)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麻烦
        (二)培育延展性身体
        (三)社会关系的破坏与重构
    二、残障后果的适应与接受
        (一)病房就是生活的中心
        (二)主动的身心调试策略
        (三)病友、亲属的劝导与鼓励
    三、文化与医保制度建构患者体验
        (一)以“疾病为名”的污名化
        (二)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与自费治疗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医疗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二、医患关系分析的身体维度
        (一)医院场域内与日常生活中身体显现的特征差异
        (二)医学身体与生活中身体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差异
    三、对方法与方法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翻译模因论指导下《难以言喻》(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Abstract(in Chinese)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1.1 Pre-translation
        1.1.1 Selecting and Comprehending the Translation Theory
        1.1.2 Reading Parallel Texts
        1.1.3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1.2 While-transaltion
        1.2.1 Comprehending
        1.2.2 Expressing
        1.2.3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ranslation
    1.3 Post-transaltion
        1.3.1 Self-check and Revision
        1.3.2 Peer-proofreading and Quality Inspection
Chapter Two Teoratical Framework
    2.1 Previous Studies on Memetics
        2.1.1 Studies on Memetics Abroad
        2.1.2 Studies on Memetics in China
    2.2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Memetics
        2.2.1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Memes
        2.2.2 Three Major Types of Translation Memes
    2.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3.1 Syntactic Strategies
        2.3.2 Semantic Strategies
        2.3.3 Pragmatic Strategies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Syntactic Strategies
        3.1.1 Transposition
        3.1.2 Unit Shift
        3.1.3 Clause Structure Change
        3.1.4 Cohesion Change
    3.2 Semantic Strategies
        3.2.1 Synonymy
        3.2.2 Hyponymy
        3.2.3 Converse
        3.2.4 Abstraction Change
    3.3 Pragmatic Strategies
        3.3.1 Cultural Filtering
        3.3.2 Explicitness Change
        3.3.3 Information Change
        3.3.4 Coherence Chang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I SOURCE TEXT
APPENDIX II TARGET TEXT

(6)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7)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心境障碍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
        1.2.2 心境障碍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1.2.3 反身性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1.2.4 反身性与心境障碍康复者的相关研究
        1.2.5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3 概念界定
        1.3.1 心境障碍康复者
        1.3.2 自我认同
        1.3.3 反身性
    1.4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取向、范式与立场
        1.5.2 研究地点选取
        1.5.3 资料收集过程与方法
        1.5.4 资料整理与分析
        1.5.5 研究伦理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药物与身体
    2.1 药物治疗的疗效
        2.1.1 符合理想的疗效
        2.1.2 未达要求的变化
    2.2 副作用及其影响
    2.3 药物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者与知识
    3.1 精神医疗取径
        3.1.1 知识获取的需求
        3.1.2 自我理解的更新
    3.2 心理学取径
        3.2.1 寻求帮助的磨难
        3.2.2 疾病叙事的变迁
    3.3 传统取径
        3.3.1 传统提供的帮助
        3.3.2 面对传统的游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意识与自我认同
    4.1 患病时的意识
    4.2 疾病与自我认同
        4.2.1 病人的身份
        4.2.2 并非疾病
        4.2.3 多重理解与游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身性选择
    5.1 权衡药物使用
    5.2 多元方法调整
    5.3 社会关系建立
    5.4 生活方式转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6.1.1 身体与认同
        6.1.2 再技能化与限制
        6.1.3 疾病与疾痛叙事
        6.1.4 内在性理解与意向性理解
    6.2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2.1 作为服务提供者
        6.2.2 作为精神健康团队成员
    6.3 研究局限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康复者访谈提纲

(8)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新方法洞察新现象
        1.4.2 新观点分析新问题
        1.4.3 新角度解读新问题
第2章 医护类电视剧概述
    2.1 医护类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2.2 医护类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2.2.1 初步探索阶段
        2.2.2 初步发展阶段
        2.2.3 快速发展阶段
第3章 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
    3.1 主题之“真”:宏观写实与微言大义相结合
        3.1.1 人文精神的引航
        3.1.2 现实社会的映射
        3.1.3 市民文化的凸显
        3.1.4 健康传播的载体
    3.2 叙事之“趣”:医院场景与双重叙事相叠加
        3.2.1 叙事场域:医院的日常
        3.2.2 叙事机制:双重叙事机制
        3.2.3 叙事模式:强化故事性和情感性
    3.3 人物之“圆”:日常人物与英雄人物相统一
        3.3.1 日常人物的交叉
        3.3.2 立体人物的真实
        3.3.3 英雄人物的风范
    3.4 内容之“丰”:现实语言与艺术语言相杂糅
        3.4.1 现实话语:方言
        3.4.2 美学表达:镜头
        3.4.3 情感语言:音乐
第4章 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问题
    4.1 创作模式固化,题材形象单调
        4.1.1 狭窄的题材空间
        4.1.2 夸张的情节设置
        4.1.3 “神化”的医生形象
    4.2 误读医疗行业,激化医患关系
        4.2.1 片面化的医疗事实
        4.2.2 非专业性的医疗内容
    4.3 商业捆绑加重,崇高主题消解
        4.3.1 情感元素被放大
        4.3.2 电视剧粗制滥造
        4.3.3 薄弱的文化意蕴
第5章 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发展策略
    5.1 加强本土化创作张力
    5.2 加大健康传播的力度
    5.3 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
    5.4 寻觅艺术真实和真诚
结语:流动的电视剧创作范式
致谢
参考文献

(9)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七、伦理问题
    八、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三、总结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一、成立行动小组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二、实施结果分析
    三、研究结论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构建成果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五、研究的创新性
    六、研究的局限性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附录
    附录一 伦理批件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护士)
        知情同意书(患者)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致谢

(10)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健康传播的研究
        1.3.2 关于医疗纪录片叙事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间世》叙事主题分析
    2.1 具有时代性的大主题
    2.2 充满人文性的小主题
        2.2.1 正视医疗的局限性
        2.2.2 少让生命留遗憾
        2.2.3 常怀感恩之心
第三章 《人间世》叙事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3.1 医生形象塑造分析
        3.1.1 专业而敬业的医生
        3.1.2 平凡而无力的医生
    3.2 患者形象塑造分析
        3.2.1 坚强且坚持的病人
        3.2.2 坦然且乐观的病人
    3.3 家属形象塑造分析
        3.3.1 有爱的病人家属
        3.3.2 有爱的医生家属
    3.4 医患关系塑造分析
第四章 《人间世》叙事方式分析
    4.1 叙事视角分析
        4.1.1 兼顾科普性与故事性的零视角
        4.1.2 与亲历者的换位思考的内视角
        4.1.3 设置悬念与叙事留白的外视角
    4.2 叙事语言分析
        4.2.1 丰富的镜头语言
        4.2.2 朴实的声音语言
        4.2.3 真诚的文字语言
    4.3 叙事结构分析
        4.3.1 外在的板块结构
        4.3.2 内在的线型结构
第五章 《人间世》叙事内涵分析
    5.1 审美走向分析
        5.1.1 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
        5.1.2 个性化的人
        5.1.3 情比金坚
    5.2 人文价值分析
        5.2.1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5.2.2 引导豁达的人生态度
        5.2.3 促进健康教育的传播
第六章 关于我国医疗纪录片叙事的思考
    6.1 叙事主题选择更具普遍性和教育意义
    6.2 叙事视角由全知向限知转变
    6.3 把握创作者伦理底线
    6.4 直面医患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医生和病人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呈现研究[D]. 梁乃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传播研究 ——以《中国医生》战疫版为例[D]. 徐婉笑.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魔鬼藏身处[J].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 译林, 2021(03)
  • [4]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D]. 李国权. 兰州大学, 2021(12)
  • [5]翻译模因论指导下《难以言喻》(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管佳宁. 兰州大学, 2021(02)
  • [6]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D]. 黄宇恒.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8]医护类电视剧节目的特色和发展策略[D]. 刘明珠. 南昌大学, 2020(03)
  • [9]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D]. 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叙事研究[D]. 朱智奕.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医生和病人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