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吁建立“超级造船厂”

中国呼吁建立“超级造船厂”

一、中国呼唤“超级船厂”(论文文献综述)

陈勇[1](2022)在《探路、开路、筑路——为创立世界修船业共生时代再出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修船业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稳居世界修船大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修船企业正在引领世界绿色修船科技的进步,也引起了国际修船业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作为世界贸易和港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修船产业,如何形成发展新格局,从生态层面推进绿色、低碳、数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世界修船业提供与社会生态环境友好相融的绿色修船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中国修船企业义不容辞的国际担当。文章结合中国修船史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以企业自身管理创新实践,论述了创立修船"共生思想体系"的时代背景,推动绿色、低碳与数字修船"共生芯片"的研发,以及创新修船企业组织管理理论、构建新型商业模式,"抛弃竞争意识建立竞赛意识",树立"对相关利益方和社会的贡献度,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客观标准"的新型企业发展思想,以及为创建"世界修船业共生时代"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董秋实[2](2020)在《Metabolic Lab“代谢哲学”视角下的生态社区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态问题频发,城市由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已经进入了线性代谢的恶性循环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意图用生态技术手段改善愈发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的生态建设起步较晚,落实在实际建设层面的建设手段多为单一性、片段低效能的技术措施,缺少系统性的框架引导和多学科领域协作的统筹手段。代谢实验室(Metabolic lab)通过对循环经济学和城市代谢两大生态理论的深入探索,并在实地建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将片段化的生态技术措施进行统筹与整合从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生态建设理念,称之为“代谢哲学”的理念(The Metabolic Philosophy)。这一理念在生态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高效性、及可复制性,对于我国改善生态建设现状以及从业者的系统思考方式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在“代谢哲学”理念的视角下,深入剖析其五大核心理念:多样化废物再利用、集成化建造、可持续资源配置、共生农业、数字化监控的理论内涵,并以代谢实验室的典型项目德赛维尔生态社区(De Ceuvel)为案例,探讨“代谢哲学”这一理念在场地规划、单体设计、资源循环系统构建、材料选用、景观营造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构建方式。最后依托于中国国情现状对“代谢哲学”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尝试在社区这一尺度规模下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社区,探讨“代谢哲学”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可行性。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分析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整理与“代谢哲学”理念相关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制定研究方法,最后总结研究的积极意义并列举研究框架。第二章从代谢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代谢哲学的理念溯源、五大核心理念的深层次理解、“代谢哲学”辅助工具等方面对“代谢哲学”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将其与欧洲其他先进的事务所及其生态设计理念进行宏观的横向对比,从而梳理出“代谢哲学”设计理念在整个生态建设大背景中的定位。第三章对德赛维尔生态社区进行案例分析,探析“代谢哲学”在案例中应用方式,分析基地的区位要素以及规模现状,并从景观构成、规划设计、建造流程、技术系统、管理模式几个方面研究“代谢哲学”的五项核心理念是如何践行在实际项目中的。第四章通过对德赛维尔生态社区的构建方式进行总结提炼,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归纳出一套完整的生态社区构建策略。选取了济钢工业区作为基地,依托于先前在“代谢哲学”视角下总结出的生态社区构建策略,在园区规划、景观营造、集成建造、资源循环代谢系统、社区等多个层级入手管理尝试构建一个具有住宿办公功能的生态社区。第五章结语,总结对“代谢哲学“理念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不足点并作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刘强[3](2020)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海难与昭雪》(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文本来源于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莱恩·文森特(Lynn Vincent)和美国知名纪录片制片人萨拉·弗拉迪克(Sara Vladic)合着的军事类纪实作品《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海难与昭雪》(Indianapolis:The True Story of the Worst Sea Disaster in U.S.Naval History and the Fifty-Year Fight to Exonerate an Innocent Man)。译者节选了此书的前言和第一部作为翻译实践。该书主要是关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二战美国海军波特兰级重型巡洋舰,以及舰长查尔斯·麦克维的真实事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完成任务返航期间被日军鱼雷击沉。但美国海军管理疏忽,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在之后几天死于脱水,受伤,鲨鱼袭击。而舰长查尔斯·麦克维三世(Charles MacVayⅢ)也因此被告上法庭,罪名是指挥不当。尽管最后麦克维上校是无辜的,他还是不堪忍受谴责而自杀。幸存的船员们50年来不断奔波,历经十三任美国总统,舰长才得以昭雪。由于原着是带有军事性质的纪实文学,讲述大多是作者基于档案资料或对亲历者的采访而描述的历史真实事件。因此文章写作风格较为严谨,有一定专业性。同时为了突出这次海难对官兵所造成的影响,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译者翻译此文本,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有关太平洋战争史及美国海军史的内容。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提高译者翻译能力。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词汇层面主要难点则是军事术语,海军俚语,军官姓名及地理名词。译者采用了注释法,零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而在句法层面,难点主要是有关军事历史的长句,生动描写人物的句子。针对此,译者采用了补充法,句子结构调整,省译法,使用四字词语,拆分法。在语篇层面,难点是语篇衔接。译者采用了替代翻译以及增加连词。此外,作者在文中序言前面配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军舰的示意图,其中含有大量军事信息及术语作为解释说明。这给翻译原文也增加了难度。译者采用现有译文处理示意图中的军事信息及术语。译者使用这些方法,力求译文简洁精炼,正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希望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最后,译者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心得,所学经验以及不足之处。

李向格[4](2019)在《“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大和战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建造的巨型战舰,1941年建成服役,1945年日本战败前被美军战机击沉。战后,“大和战舰”被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以及各种艺术媒介多方讲述,在战后七十余年里,形成了关于“大和战舰”的话语系列。本论文重点考察了日本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变历程。首先还原历史叙述中的大和战舰,其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和战舰”话语方式,对以大和战舰为主题的跨越小说、漫画、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通过细查这些貌似盘根错节的互文性文本修辞,发现其间的话语范式,分析这些话语范式对日本人的情感倾向与国民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在这一反复讲述的过程中潜藏于话语构建背后的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认知。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还原作为历史事件的“大和战舰”。由“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大和战舰参战始末”两部分构成。该部分通过对日本近代海军史的回顾,追寻大和战舰相关的历史真相。第二章,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初现”(1945-1973)。由“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三部分构成。将小说、电影等媒介中的“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45-1973年,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话语范畴中呈现的是“大和战舰”的“本来面目”,即历史中的大和战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和战舰的幸存者以及参与大和战舰的设计者对“大和战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构建,形成了两种表述形态:悲情英雄主义的“大和”和代表先进技术的“大和”。“大和战舰”的书写由文本走向荧幕,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大和战舰”的悲剧性结尾随着电影的热映被更多人了解的同时,荧幕上的“威武”的大和战舰也成为“国民热血沸腾的材料”。第三章,“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生”(1974-2000)。由“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三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74-2000年,划分标准是自《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出现伊始,“大和战舰”脱离现实,走向科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大和战舰”逐渐脱离历史文脉,或化身“宇宙战舰”遨游太空,或“穿越”历史重述战争,在早期的“大和战舰”话语基础上不断“衍生”。第一部以大和战舰为题材的小说《大和战舰的末日》历经数次改稿,但其最初版本直到1980年代初才重见于世,围绕改稿问题的争论及其历史动因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要点。第四章,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扭曲”(2001-2019)。由“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以及“‘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四个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2005年以后,划分标准是进入新世纪后多种媒介特别是博物馆媒介等的介入令“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愈发多元、表达的价值观愈发扭曲。这一时期随着报纸、期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强势介入,“大和战舰”反复被重写成小说、电影、电视、动漫、漫画和游戏,在这一“热潮”中,“大和战舰”话语衍变愈发多元与复杂。第五章,“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由“‘大和战舰’话语作为‘集体文本’”、“‘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和战舰’的记忆功能与历史认知构建”三部分构成。将围绕“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视为“集体文本”,分析其叙事选择与叙事原则,从集体记忆的存储与重构功能出发,解读在其反复讲述中呈现的日本国民战争认知的生成与变迁。大和战舰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文化符码化后转化为潜在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创作互为影响,同时多媒介的强势介入推动了其形象的衍变。通过对“大和战舰”话语修辞衍变的解读,寻觅日本战争文学、战争记忆的历史轨迹。七十余年来在作家与读者、评论者的积极参与下,“大和战舰”物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转化,被赋予“神风大和”、“昭和时代的平家物语”、“技术大和”、“战后败北的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观的大和”等多元意义属性,进而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民众“自然”接受。“记忆”立足“现在”再造“过去”,并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遗忘”与“回忆”均源自当今行动主体面向未来的志向,因此,“国民记忆”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大和战舰”内化为日本国民记忆的漫长过程,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帝国民族主义的无意识能量无疑是巨大和恐怖的,时常为战后扭曲的战争观念与错误的历史认知推波助澜。

毕小龙[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 ——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稳步崛起和西方的相对衰弱导致21世纪的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河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思潮、21世纪初以《中国震撼》为代表的新权威主义思潮。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后更以空前的热情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对中西关系的看法虽然是中国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因此,基于社会思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中西观的核心问题、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演变特点,兼顾一般规律和时代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分析工具,辅以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本文选择《河殇》《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作为对应的三个时间段中主要社会思潮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三本书中的中西观及其引发的争议,还原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中国社会思潮在这三个时间段中所反映的中西观全貌。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演绎法和归纳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中西战略关系、中西发展现状、中西发展趋势的判断。中西观的形成过程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不同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对中西关系现状和趋势进行认识的过程。中西力量对比与组合是自变量,中国民众的利益诉求是中介变量,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是因变量。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文明主导权的转移都会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演变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从弱国心态到强国心态、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因为无法全面掌握准确的信息或者无法正确解读掌握的信息,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经常出现偏差。党和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中西观。

胡琴[6](2019)在《神话学视野下的“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研究》文中指出“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是被高度“概念化”与“公式化”等刻板印象无情遮蔽了的一段现代性政治神话。“十七年”电影人用摄影机笔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图景,赞许投入新中国工业生产与革新中的先进工人阶级,深情地歌颂毛主席、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并最终促成了工人、工业与国家三位一体式神话。在庞杂且神圣的工业神话体系建构之际,凝结在电影人无意识层面的神话思维逐渐显露,并于工业镜像中得到现代性彰显。可以说,“十七年”工业影像神话“赋魅”言语中盘结着国家领导层对工业与民族现代化的强烈诉求,工人阶级自身、新人民与电影人对“十七年”工业及工业影像的主观认知。且在此过程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层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逐渐稳固。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此种激进的、想象的、浪漫的现代性气质使得“十七年”工业影像堕入了异化、同质与机械等美学诟病的深渊,使其成为影视批评者所批判甚至规避的对象。对神话学视野下的“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研究将立足于1949至1966年间近80部工业题材电影文本,总结并归纳“十七年”工业影像中工人身体、工业生产与国家政治层面的神话征象。进一步追溯至上古神话时代,探寻并揭示同工业影像中神话表象相互关照的原型人物、原型意象与原型模式,挖掘现代工业神话主义中的“乌托邦”原型题旨,并阐明“十七年”工业影像神话“赋魅”的缘由,进而反思工业影像符号被神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主体的“死亡”与文本结构性空白等认知偏差。最终,以“十七年”工业影像文本与美学范式为原点,梳理中国工业影像之“奇观—世俗—诗意”的线性发展路径,并展望工业题材电影于新世纪语境下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紧密融合的趋向。

刘骧[7](2014)在《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整体文学水平的低下是毋庸讳言的,但相较于十七年时期的农业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重大题材领域的小说创作,工业题材小说凭借与新中国现代工业化诉求的现实相关性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具有了独特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内涵。本文即以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为考察对象,既追溯了作为其“前史”的中国现代左翼工业小说,尤其是解放区工业小说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的先导作用;又详述了其在国家意识形态统摄之下的阶段性发展和创作形态的集体化趋向;还阐释了其文本所蕴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特征;并以苏为鉴,探索其受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这种多角度考察有助于确立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审视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所进行的政治文化实践的独特轨迹及其内在困境提供了可能性。绪论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针对历来研究者对20世纪中国工业小说指称混乱的情况,通过辨析“工业小说”、“工人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厘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以消除论述时可能遇到的不便;第三部分为本文论题的研究综述;第四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尝试梳理中国现代左翼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历程。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并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横空出世的全新的文学样式,其以中国现代左翼工业小说的发展流变为“前史”而在建国后被最终确立起来。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对文学的阶级性、大众化、题材等级制、集体主义的创作方式以及朴直强猛的文学风格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都有力地促进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生成。现代左翼文学始终怀抱的工农兵大众写工农兵大众的梦想在建国后真正实现,十七年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工人作家、工人作者及其创作实绩就是明证。第二章论述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十七年间各种政治、经济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都对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其在体裁、主题、风格、创作形态及作品数量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新政权的工业化诉求为现实基础的,这种主体地位直接决定了作家们对工人阶级的言说标准的建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工人阶级形象塑造的概念化与公式化。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三种创作形态鲜明地昭示了政治话语对工业题材小说的集体化形塑作用:无论是由现代过渡到当代的知识分子作家的创作,还是从工人群众和工业干部中培养出来的工人作家的创作,或是在“大跃进”时期的工业题材小说集体创作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工人作者、参与工厂史编写活动的工人群众的创作,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第三章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性”一语论述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表征及与之形成对照的前现代质素,并深入探析了工业题材小说文本中这种现代与前现代因素杂糅交织情形的成因。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因此工业题材小说应该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但在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七年时期新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采取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异的方式,这种现代化追求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文本呈现出矛盾和分裂的状况。第四章着力探索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所受苏联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社会性、政治性的,更是文学性、艺术性的。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由全盘模仿到彻底背离的过程促成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文本对苏联形象的建构与修改,这突出地反映在小说人物塑造、矛盾设置、情节走向等的调整与转变之中。苏联文学理论与创作对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入的。由苏联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建国后被正式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直至1958年才有所调整),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在其语境下亦难逃规约。而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作家对自中国文学现代时期起即被译介过来的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的接受可谓是多方面的并具有明显的当代特征。中国十七年时期的工厂史创作也是以苏联集体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为学习和参照的榜样而发生、发展的。结语部分试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其因受缚于政治话语而丧失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从而严重削弱了文学表现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政治性与文学性错综交织的历史关系既显示出其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和局限,也为当下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反思的文学样本。

张志华[8](2013)在《产学研相结合 走自主创新的特色之路——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立20年发展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华公司)是注册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公司创立于1993年3月。创业之初,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为响应邓小平同志"科技转化生产力"的号召,决定从各系抽调一批有志于创业的领导和老师,组成科技开发中心,完成这一转换目标。南华公司凭借学校消波型钢质高速客船的科研成果和学校开发中心仅有的5万元启动资金,毅然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南华公司转战海南、杭州、武汉,在近20年的创业里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创业者们坚韧不拨、顽强拼搏,

方泉,杜建军[9](2013)在《七下西洋档案灰飞烟灭 三保太监壮举花明柳暗》文中研究说明档案是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载体。档案资源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生在15世纪初叶,郑和及其使团所创造的英雄航海史诗及其留存航海档案的可歌可泣事迹,试图从档案视角,揭露毁档祸世恶行,揭示中华海洋文化之百折不饶,生生不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镜鉴蓝色记忆轶闻,发展海洋档案事业正逢其时。

刘飞[10](2011)在《EEDI对船舶总体设计影响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节能减排的步伐日益加快,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之际,IMO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推出包含EEDI在内的能效规则,并在MEPC62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环境污染公约》(MARPOL 73/78)附则Ⅵ有关船能效规则的修正案,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航运业和造船业的温室气体排放。EEDI的正式通过,对全球航运业、造船业将会形成很多的冲击,我国造船业和航运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又将面临新的严峻考验。EEDI的强制执行已经无可逆转,因此我们尽早做好准备,从政府层面、船企层面、船东层面和第三方认证机构层面等多个方面都要共同努力,积极应对这场行业风雨,只有认真解读、调查研究、创新实践,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争取到话语权。本文基于EEDI公式及我国造船业和航运业现状,分析了EEDI对船舶总体设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分析了EEDI诞生到正式通过的历程,对EEDI公式本身及其适用的船型、参考线公式及相应的折减系数、敏感性因素进行了分析;(2)基于我国在册的9型1680艘船舶数据,分析了我国船舶的EEDI能效水平,并分别回归了各自的参考线公式,与国际公认的参考线公式进行比较,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3)基于敏感性分析,提出了9种减小EEDI值、提高船舶能效水平的措施,并实例分析了载重量、主机功率对EEDI值的影响;(4)针对EEDI公式目前还不适用的船型,如渔船、海洋平台等,提出了“渔业船舶EEDI"和“海洋平台EEDI",分别尝试给出了各自的EEDI值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分析了计算公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5)基于目前国内船舶性能评级的国标,考虑了EEDI对船舶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合适的船舶性能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6)为方便在船东提出设计任务书后,设计者能快速基于已有数据计算出船舶EEDI值,本文开发了方便快捷的EEDI可视化计算平台。为了使国内相关人员尽快掌握我国造船业、航运业所处的状态和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对我国船舶的能效水平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技术建议,为设计者在进行相关计算和设计时提供参考。

二、中国呼唤“超级船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呼唤“超级船厂”(论文提纲范文)

(1)探路、开路、筑路——为创立世界修船业共生时代再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修船在世界上的崛起与存在的问题
2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的时代挑战
    2.1 两个重要环节
        2.1.1 科技创新,改变了企业形态,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2.1.2 管理创新,变革了组织管理理论,促进了可持续贡献
    2.2 四个重要方面
        2.2.1 应对修船市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2.2.2 绿色、低碳排放与创新发展,将是未来修船企业最基本的生态特征
        2.2.3 以绿色、低碳作为修船行业准入运营门槛,平衡修船市场与生态社会的供需关系
        2.2.4 以数字化修船平台为基础,重建修船企业商业模式,增强中国修船企业社会价值创造力
3 淡出“竞争”意识,弘扬“竞赛”精神,创建世界修船“共生经济体系”
4 分享绿色、低碳、数字修船的“共生芯片”,为世界修船业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2)Metabolic Lab“代谢哲学”视角下的生态社区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1.2 国内生态建设的局限性
        1.1.3 “代谢哲学”设计理念的先进性
    1.2 研究综述
        1.2.1 循环经济学的理论综述
        1.2.2 城市代谢的理论综述
        1.2.3 代谢实验室的实践发展之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框架
    1.6 本章总结
第2章 “代谢哲学”理念探析
    2.1 代谢实验室简介
    2.2 代谢实验室的设计原则
    2.3 “代谢哲学”的理念溯源
        2.3.1 城市代谢的八种要素
        2.3.2 循环经济的七大准则
        2.3.3 清洁技术实验场
    2.4 “代谢哲学”五大核心理念
        2.4.1 多样化的废物再利用
        2.4.2 可持续的资源配置
        2.4.3 共生农业
        2.4.4 集成化建造
        2.4.5 数字化监控
    2.5 “代谢哲学”的辅助工具
    2.6 “代谢哲学”的横向比较
        2.6.1 区域间差异
        2.6.2 理念间差异
    2.7 本章总结
第3章 德赛维尔社区案例解析
    3.1 项目基本介绍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现状
        3.1.3 主要功能介绍
    3.2 集成建造流程
    3.3 空间组成模式
    3.4 绿色景观布置
    3.5 废旧材料运用
    3.6 物质循环技术系统
        3.6.1 水循环系统
        3.6.2 能量循环系统
        3.6.3 养分循环系统
    3.7 社区特色建筑介绍
    3.8 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模式
    3.9 社区生态技术总结
    3.10 本章总结
第4章 代谢哲学的本土化及生态社区设计探索
    4.1 “代谢哲学”的本土化改造
        4.1.1 两国的差异性
        4.1.2 生态技术的分类选择原则
        4.1.3 生态技术工具集
    4.2 基地调研
    4.3 设计策略
    4.4 集成化建造流程
    4.5 空间规划
    4.6 单体设计
        4.6.1 集装箱单元
        4.6.2 社区服务中心
        4.6.3 社区食堂
    4.7 资源循环代谢系统构建
        4.7.1 水循环系统
        4.7.2 养分循环系统
        4.7.3 能量循环系统
    4.8 社区管理模式
    4.9 图集
    4.10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中不足
    5.3 展望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3)《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海难与昭雪》(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text features
        2.1.2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parallel texts
        2.1.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Revision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Military terms
        3.1.2 Navy slangs
        3.1.3 Names of military officers and geographic places
    3.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Long sentences related to military history
        3.2.2 Sentences with vivid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3.3 Difficulties at Textual Level
        3.3.1 Textual cohes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4.1.1 Annotation
        4.1.2 Zero translation
        4.1.3 Free translation
        4.1.4 Semantic transl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Amplification
        4.2.2 Adjustment of sentence structure
        4.2.3 Omission
        4.2.4 Usage of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4.2.5 Division
    4.3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extual Level
        4.3.1 Substitution
        4.3.2 Adding conjunctive words
    4.4 The diagram i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Method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Military Terms and Navy Slangs
APPENDIX Ⅳ Names of Weapons
APPENDIX Ⅴ Names of Military Officers and Geographic Places

(4)“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大和战舰”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二)“大和战舰”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四)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历史真相的“大和战舰”
    第一节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
        一、从闭关锁国到“黑船事件”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三、对外扩张
    第二节 大和战舰参战始末
        一、“大舰巨炮主义”与“舰队决战思想”的确立
        二、大和战舰的设计与建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二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叙述范式之“初现”(1945-1973)
    第一节 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悲情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二、“技术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第二节 “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
        二、作为“技术立国之基础”的大和赞美论
        三、“海军史观”之抬头
        四、大荧幕中的非主角的“大和战舰”
    第三节 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自发特攻”的“大和战舰”
        二、“大和战舰”科幻物语之初作
        三、儿童世界中“战记读物”热潮的批判与退潮
    小结
第三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衍生”(1974-2000)
    第一节 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电视媒介中的“大和战舰”
        二、“技术大和”话语之强化
        三、“正义大和”形象之构建
        四、“悲剧大和”之重现与质疑
        五、重回战争电影主角
    第二节 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回归战场重新“开战”的“大和战舰”
        二、穿越未来时空的“超级战舰大和”
    第三节 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
        一、文稿结尾部分之还原
        二、江藤淳之“批判”
        三、加藤典洋之“辩白”
    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扭曲”(2001-2019)
    第一节 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
        一、博物馆成立始末
        二、博物馆展品所构建的历史记忆
        三、炫耀与受难并存的话语态度
    第二节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重构历史记忆
        一、以“记忆传承”为目的的情节设置
        二、被构建的片面的“受害者”记忆
        三、“为守护而战”的战争逻辑传承
    第三节 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日常”与“战争”之间
        一、战争中的日常
        二、日常中的战争
        三、通过日常描写表现战争的可能性
    第四节 “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
        一、“重新起航”的“宇宙大和战舰号”
        二、假想战记中反复“战斗”的“大和战舰”
        三、拟人化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五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第一节 作为“集体文本”的“大和战舰”话语
        一、何谓“集体文本”
        二、大和战舰言说何以成为日本的“集体文本”
    第二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大和战舰”话语的文化原型
        二、“大和”的科幻化言说——全球化语境下的宇宙“卫士”
        三、“大和”的技术化言说——日本人之“魂”的象征
    第三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历史构建功能
        一、集体记忆的存储与建构
        二、“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 ——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六节 研究难点与研究重点
第一章 中西观的核心问题、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解读
    第一节 中西观聚焦的三大核心问题
    第二节 基于认识的中西观形成机理
    第三节 导致中西观出现偏差的原因
    第四节 时代主题转换与中西观演变
    小结
第二章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
    第一节 20 世纪80 年代的国内外背景
    第二节 《河殇》代表的中西观及其成因
    第三节 《河殇》引发的中西观交锋
    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的国内外背景
    第二节 《中国可以说不》代表的中西观及其成因
    第三节 《中国可以说不》引发的中西观交锋
    小结
第四章 21 世纪前18 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
    第一节 21 世纪前18 年的国内外背景
    第二节 《中国震撼》代表的中西观及其成因
    第三节 《中国震撼》引发的中西观交锋
    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观”的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思潮和中西观
    第二节 当代中西观演变的两个特点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
    第四节 引导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中西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6)神话学视野下的“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研究
        1.2.2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
        1.2.3 神话与“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的神话征象
    2.1 工人身体神话
        2.1.1 健美粗壮的身体外观
        2.1.2 果敢利索的热血干劲
        2.1.3 积极自为的精神气质
    2.2 工业生产神话
        2.2.1 奇观规整的工业符号
        2.2.2 精湛高明的工业技术
        2.2.3 保质超量的工业绩效
    2.3 国家政治神话
        2.3.1 “再革命”斗争的彻底告捷
        2.3.2 集体主义道德的时空弥散
        2.3.3 社会主义话语的能指规训
第三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的神话原型
    3.1 神话原型与原型批评理论
    3.2 神话原型人物
        3.2.1 文化英雄—先进工人
        3.2.2 女神—女性工人
        3.2.3 恶神—恶者
    3.3 神话原型意象
        3.3.1 图腾徽号—工业意象
        3.3.2 苦难空间—生产车间
        3.3.3 祭祀场所—工厂礼堂
    3.4 神话原型模式
        3.4.1 南方模式下的“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
        3.4.2 “罹难—救赎—新生”的工业影像内生长模式
        3.4.3 双重模式下的“十七年”工业影像时间逻辑
    3.5 神话原型题旨
        3.5.1 乌托邦原型题旨——“治病救人”
        3.5.2 “治病救人”原型题旨的影像彰显
第四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神话索解
    4.1 “十七年”工业影像的现代化诉求
        4.1.1 “积贫积弱”的中国工业历史境况
        4.1.2 “十七年”工业影像的现代性
        4.1.3 “十七年”工业影像的现代性与神话思维
    4.2 “十七年”工业影像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效果
        4.2.1 “十七年”工业影像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介质
        4.2.2 “十七年”工业影像中工业“主体的死亡”
        4.2.3 “十七年”工业影像文本的“结构性空白”
    4.3 “十七年”工业影像的时代认知
        4.3.1 工人阶级对集体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4.3.2 电影人对工业影像的想象与美化
        4.3.3 新人民对工业神话的憧憬与敬仰
结语中国工业影像的神话祛魅与“现实主义”商榷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前史”:现代左翼工业小说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绩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
        一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工业小说理论建设
        二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工业小说创作
    第二节 “左联”时期的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
        一 “左联”的工业小说理论建设
        二 “左联”作家的工业小说创作
    第三节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左翼工业小说创作
    第四节 解放区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的演进
        一 解放区新兴民主政权对工业小说的理论召唤
        二 解放区工业小说创作——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预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意识形态担负与集体化形塑
    第一节 国家政策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阶段性发展
        一 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兴起(1949-1957)
        二 “大跃进”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空前兴盛(1958-1960)
        三 6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式微(1961-1966)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诉求与工人阶级形象塑造
        一 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 工业题材小说对工人阶级的言说标准的建构
        三 工人阶级形象塑造的公式化、概念化
    第三节 政治话语对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集体化形塑
        一 作者、读者、批评家共建小说文本
        二 工人作家的“主体重塑”与小说文本的“驯化
        三 1958:工业题材小说的集体创作热潮
第三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及其成因
    第一节 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表征
        一 城市景观的程式化描绘
        二 城市日常生活的有限度叙写
        三 “你追我赶”的工业生产图景
    第二节 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前现代质素
        一 “革命传统”对“工业思维”的胜利
        二 婚恋关系中的农民立场
        三 工业劳作下的乡土情结
    第三节 工业题材小说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成因探析
第四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苏联影响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中苏关系对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影响
        一 中苏关系与十七年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调整变化
        二 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崇苏”倾向
        三 “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之争在工业题材小说中的逐步升级
    第二节 苏联文学理论与创作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影响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
        二 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的范式作用
        三 高尔基与十七年时期中国的工厂史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十七年时期汉译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目录

(8)产学研相结合 走自主创新的特色之路——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立20年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艰苦创业开拓高速船市场
二次创业探索改制新路
研发先行产业滚动发展
校企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依托高校平台进军高端市场
以人为本南华文化特色
追求卓越托起明天的太阳

(9)七下西洋档案灰飞烟灭 三保太监壮举花明柳暗(论文提纲范文)

1 三保太监壮举“花明柳暗”
2 七下西洋档案“灰飞烟灭”
    2.1 郑和七下西洋史料简介
2郑和七下西洋档案悲剧
    (1) 郑和七下西洋档案原本丰富
    (2) 郑和七下西洋档案被毁之殇
3 七下西洋镜鉴档案文化
    3.1 郑和与下西洋档案
    3.2 失档与失海
    3.3 兴海与兴档

(10)EEDI对船舶总体设计影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EEDI发展沿途
    2.1 引言
    2.2 EEDI公式发展历程
    2.3 EEDI公式解读
        2.3.1 EEDI公式参数含义及适用船型
        2.3.2 EEDI参考线公式
        2.3.3 EEDI对设计的指导
        2.3.4 EEDI公式敏感性分析
    2.4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主力船型EEDI指数分析
    3.1 引言
    3.2 我国造船业及航运业简要分析
    3.3 我国主力船型EEDI分析
        3.3.1 油船EEDI分析
        3.3.2 散货船EEDI分析
        3.3.3 集装箱船EEDI分析
        3.3.4 杂货船EEDI分析
        3.3.5 气体运输船EEDI分析
        3.3.6 客船EEDI分析
        3.3.7 客滚船EEDI分析
        3.3.8 滚装货船EEDI分析
        3.3.9 冷藏运输船EEDI分析
        3.3.10 主要船型EEDI值计算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提高船舶能效设计水平9种措施
    4.1 引言
    4.2 9种措施提高船舶能效水平
        4.2.1 减少压载水的装载或开发无压载水船型
        4.2.2 使用新能源
        4.2.3 主船体结构减重
        4.2.4 增加货舱舱容,保证运输轻质货物时多载
        4.2.5 优化主机工况点和适当降低航速以节约油耗
        4.2.6 采用船体水线下节能装置
        4.2.7 低风阻上层建筑
        4.2.8 主船体涂层采用节能涂层
        4.2.9 螺旋桨节能技术
    4.3 国内外节能环保新船型展示
        4.3.1 绿色35000吨散货船
        4.3.2 "ECO-Ship"节能环保油船及"Eoseas"豪华邮轮
        4.3.3 水瓶座系统(Aquarius System)风能和太阳能帆板
        4.3.4 日邮超级生态船2030(NYK Super Eco Ship 2030)
        4.3.5 大型环保铁矿石运输船"ISHIN-Ⅲ"号
        4.3.6 全球最环保油船"E-MAXair"号
        4.3.7 零排放环保汽车运输船"E/S Orcelle"号
        4.3.8 环保新概念"Quantum"集装箱船
    4.4 本章小结
5 EEDI扩展研究
    5.1 引言
    5.2 渔业船舶EEDI研究
        5.2.1 渔业船舶EEDI
        5.2.2 渔业船舶EEDI值参考线公式
        5.2.3 渔业船舶EEDI实例分析
    5.3 海洋平台EEDI研究
        5.3.1 绿色平台的内涵
        5.3.2 海洋平台EEDI研究
        5.3.3 海洋平台EEDI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EEDI的船舶性能新评价体系研究
    6.1 引言
    6.2 船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6.2.1 传统船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6.2.2 考虑环境友好性的船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3 考虑环境友好性的船型方案多目标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6.3.1 层次分析法
        6.3.2 基于AHP方法的环境友好型船型方案多目标综合评价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EEDI计算及参考线公式统计回归平台
    7.1 引言
    7.2 软件系统环境
        7.2.1 Visual C++
        7.2.2 Access数据库
    7.3 EEDI计算及参考线公式回归平台
        7.3.1 功能模块简介
        7.3.2 平台数据库简介
        7.3.4 平台展现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对本文工作的总结和展望
    8.2 本文后续工作应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环保会MEPC.1/Circ.681通函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国呼唤“超级船厂”(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路、开路、筑路——为创立世界修船业共生时代再出发[J]. 陈勇. 中国修船, 2022(01)
  • [2]Metabolic Lab“代谢哲学”视角下的生态社区规划与设计[D]. 董秋实.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 [3]《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海难与昭雪》(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强.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D]. 李向格.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 ——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D]. 毕小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8)
  • [6]神话学视野下的“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研究[D]. 胡琴.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7]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D]. 刘骧. 南京大学, 2014(05)
  • [8]产学研相结合 走自主创新的特色之路——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立20年发展纪实[J]. 张志华. 交通企业管理, 2013(03)
  • [9]七下西洋档案灰飞烟灭 三保太监壮举花明柳暗[J]. 方泉,杜建军. 海洋信息, 2013(01)
  • [10]EEDI对船舶总体设计影响分析研究[D]. 刘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中国呼吁建立“超级造船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