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吸附苯过程的研究

水葫芦吸附苯过程的研究

一、水葫芦根系对苯的吸附过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英[1](2021)在《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保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处理用水生植物种类较少的问题,本文开展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试验,其中淡水处理分为室内静水实验和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两部分,海水处理为室内静水实验。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水生植物在养殖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为建立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1.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本室内静水试验选取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作为供试植物,养殖尾水参考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淡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及重度富营养河流的氮磷值,富营养水平设置低、中、高三组,定期测定植株的鲜重、氮磷含量以及水质指标:CODMn、TOC、NH4+-N、TN、SRP和TP,比较分析三种植物的生长状态、氮磷累积量和对水体碳氮磷的去除能力,得出结果如下:(1)绿狐尾藻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喜高氮磷;空心菜持续生长28d,生长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喜高氮但不耐高氮;大薸在低、中营养水平组生长21d,高水平组仅14d,生长期随氮磷浓度增加而缩短,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之下降,喜磷但对高氮敏感。(2)绿狐尾藻对养殖尾水CODMn、TOC、NH4+-N、TN、SRP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60.02-62.89%、34.59-53.35%、95.17-97.10%、69.53-87.40%、69.99-90.00%和68.87-84.42%,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耐氨性强;空心菜去除率分别为39.32-46.79%、18.74-27.49%、78.93-89.88%、58.80-66.15%、39.97-46.99%和30.89-47.69%,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去除能力次于绿狐尾藻;大薸对碳氮磷去除规律与空心菜相似,其去除率分别为30.24-53.00%、4.11-24.97%、39.37-72.67%、55.54-59.16%、39.13-52.17%和34.88-58.97%。总结得出:三种植物对养殖尾水碳氮磷去除能力依次为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绿狐尾藻可用于各类氮磷超标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尤其适用于高氮磷的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空心菜适用于高氮池塘养殖尾水的改善净化,大薸可考虑高磷养殖尾水的短期处理。2.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在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鳙的池塘中分别设置占塘面积10%的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三个浮床处理组和无植物对照组,定期监测池塘水体的水质指标:p H值、DO、叶绿素a、叶绿素b、NH4+-N、NO2--N、TN、SRP、TP、CODMn和BOD5,试验初末分别测定鱼类重量、植物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对比分析三种植物在罗非鱼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植物浮床组水体p H值、DO稳定在鱼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叶绿素浓度大幅度削减;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0.58-2.21和0.109-0.279 mg·L-1,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80%、64.61%、63.97%和53.76%、47.95%、36.51%,绿狐尾藻和水葫芦对氮、磷的净化效果优于大薸,植物浮床组TN、TP和BOD5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一级排放标准,CODMn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对CODMn的净化效果依次为大薸>绿狐尾藻>水葫芦。(2)水葫芦和大薸生长迅速但后期植株发黄腐烂,后期绿狐尾藻生长状态最佳;试验结束,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071.4、2232.8和3545.1kg,氮磷移出量分别为0.31、0.25、0.17和0.17、0.04、0.07kg·m-2,绿狐尾藻每平米植株氮磷移出量最高,植物生长状态最佳;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3)三种植物浮床处理组池塘鱼单位净产量分别为14497.5、12857.5和11274.7 kg·ha-1,绿狐尾藻组池塘单位面积鱼产量最高,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综上可知: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均可适用于浮床植物构建池塘水质净化系统构建,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渔产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养殖周期内绿狐尾藻与池塘水质变化的适配性最佳、渔产量以及氮磷移出量最高,在生产中优先选取绿狐尾藻用于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3.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本研究据上海海洋水族馆提供的室内养殖尾水的氮磷浓度和盐度配制模拟海洋水族馆养殖尾水,采用广西北海近海岸常见的四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为材料,培养采用500m L锥形瓶加入400m L试验用水,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实验,试验期间定时测定藻体的鲜重、氮磷含量、抗氧化系统酶POD和SOD的活性,以及水体的NO2--N、NO3--N、NH4+-N和SRP含量,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海藻的生长、氮磷去除能力和生理状态,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细基江蓠可以正常生长,真江蓠实验开始2d后开始腐烂,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就发生腐解,无法生长。(2)细基江蓠在试验全过程8d对养殖尾水中氮盐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NH4+-N>NO3--N>NO2--N,分别为99%、94%和76.1%,前期对水体中DIN的吸收较快,2d内对NO3--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7.6%和70%;对SRP的去除率较差,试验结束对养殖尾水SRP的去除率仅59.06%。真江蓠仅在实验前2d内对N、P营养盐有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SRP,分别为70.00%、50.03%、25.51%和19.55%;后发生腐解,至实验8d结束,失重率为2.28%,TN、TP分别释放了22.74%、10.47%。(3)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即发生腐解,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失重率分别为39.75%和36.58%,处于早期腐解过程的两种藻体,TN释放率大于TP,且N、P释放不同步;至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所释放的TN和TP分别达65.92%、62.69%和35.27%、28.53%。(4)POD和SOD酶活性:试验期间在细基江蓠和真江蓠早体内呈上升趋势,且细基江蓠两种酶活性均大于真江蓠,细基江蓠对高盐高氮的适应性强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两种酶活性趋于下降,抗逆性差,不适于高盐高氮的环境生长。综上可知:高盐高氮养殖尾水中,细基江蓠的生长和N、P去除能力均优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无法生长均发生了腐解,且刺状鱼栖苔腐解的程度和释放的N、P比浒苔的高。

刘淋[2](2020)在《紫根水萌芦基吸附剂及过硫酸盐对水中磺胺氯哒嗪去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磺胺类抗生素(SAs)因价格低廉、药效显着而被畜禽养殖业广泛使用,后经动物排泄、有机肥施用等方式进入环境并发生累积。目前,水环境中SAs检出浓度在ng/L~g/L水平,长期暴露会催生病菌耐药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论文选择环境迁移能力较强的磺胺氯哒嗪(SCP)作为目标污染物,将紫根水葫芦根制备成根粉、酸改性水热炭、乙醇/水活化水热炭等材料吸附水中SCP,主要考察了制备参数和吸附参数等条件对材料吸附效果的影响,运用多种拟合模型分析了吸附过程,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表面官能团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此外,还研究了热活化过硫酸盐(PS)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中SCP,优化了降解参数,并通过氧化自由基及中间产物鉴定阐明了降解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粉呈纤维状,表面孔隙少;在水溶液pH<4时,根粉可有效吸附SCP;在水溶液pH=2.0时,路易斯酸碱作用和静电吸引作用较强,SCP去除率最高,达到53%;SCP初始浓度升高,根粉吸附量变大但去除率降低;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模型(PSO,R2≥0.990),表明化学吸附是决速步骤;粒子内扩散模型(IPO)将吸附过程分为边界层吸附、内扩散和吸附平衡三个阶段,SCP初始浓度越高吸附边界层越厚;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可较好拟合吸附过程(R2≥0.986),最大吸附量(qe)为226.76 μg/g(288.15 K),吸附过程属于自发的放热反应;磺胺基团在吸附过程起主要作用而杂环基团起次要作用。(2)在水溶液pH=5时,盐酸改性材料可有效吸附SCP且qe与水解程度CS呈正相关(R2 ≥ 0.776),最大qe为702.03 μg/g;CS增大,水热炭碳化程度和疏水性增加、极性官能团减少、空隙增多、零电点增大;当CS≥5.13时,出现伪木质素球形水热炭;随pH升高,酸改性水热炭对SCP吸附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L200-5在水溶液pH=7时对SCP仍有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线性PSO、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表明化学吸附是决速步骤,以多层吸附方式进行;红外波数在555.4 cm-1(多孔性)、2901.4/2919.2 cm-1(脂肪族 CH)、1374.51 cm-1(酚羟基)、3514.63 cm-1(羧羟基)、1604.5 cm-1(芳香骨架)、1227.47 cm-1(酯/酚醚)的峰强可以反映材料吸附能力大小,并建立了峰强与吸附量之间的多元线性方程(R2≥0.933);水溶液pH在0.8~6.5范围时,SCP与水热炭之间几乎没有静电吸引作用;在强酸条件下(pH<3),SCP+中质子化胺基与水热炭表面π电子、酚醚、羧基等富电子官能团发生氢键作用;在弱酸条件下(3<pH<5),SCP0作为π电子供体与水热炭发生π-π电子供体-受体(EDA)作用。(3)乙醇/水清洗(活化)3次后,水热炭表面水解产物基本被洗脱,洗脱的物质主要是含C-O的醇/醚/羧酸等;活化次数增加,水热炭qe增大、碳化程度降低、亲水性和极性官能团含量增加,吸附过程符合线性PSO方程;活化水热炭主要存在大孔,BET比表面积在15.6~24.6m2/g范围;pH从0.8到8.0,SCP去除率在51%~93%之间,活化水热炭吸附能力在水溶液pH=1.86时最高,达到3149 μg/g,活化水热炭在弱酸、弱碱环境吸附能力良好,表明该材料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热活化PS降解SCP过程符合伪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常数kobs与PS浓度呈二次关系(R2=0.923)但随pH升高而降低;活化温度升高,SCP降解、PS分解速度加快,但是反应化学计量系数降低,40℃为最适活化温度;Cl-、HCO3-和腐殖酸的加入均会抑制SCP的降解;水溶液pH=3时,降解体系中主要存在SO4·-,同时还存在HO·;降解体系中有7种降解产物,包括SO2脱除/Smiles型重排和S-N键断裂两种降解途径;采集的畜禽场厌氧发酵液样品中存在六类17种抗生素,经热活化PS处理后,发酵液中六类抗生素去除率均高于85%,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邓曙光[3](2020)在《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环境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受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目前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多种修复技术被应用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中。生物修复因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已被广泛采用,其中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然而,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受环境因子影响、修复周期长,特别是对高环多环芳烃以及老化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去除效果不佳等。为提高植物-微生物等形式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能力,本研究在植物-微生物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蚯蚓,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用于去除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以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好修复效果的苜蓿、蚯蚓和白腐真菌作为3种修复生物,首次构建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利用盆栽实验法,系统研究了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技术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及其修复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证明了苜蓿、蚯蚓、白腐真菌3种生物具有单独修复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的能力。以菲为代表多环芳烃,研究了苜蓿、蚯蚓、白腐真菌等3种生物单独修复菲污染土壤的效果,并考察不同污染水平和土壤酸碱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3种生物都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的菲的去除率。但随着污染水平的升高,苜蓿、白腐真菌和蚯蚓对土壤中的菲的去除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对于高污染水平,单独修复去除率偏低。在土壤p H为中性偏碱性时,3种生物的单独修复的效果均达到最佳。(2)验证了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对新鲜土壤中低环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在土壤中菲含量在151 mg/kg的水平时,无论是单一生物还是两种或3种生物联合,3种生物在修复体系中都能正常生长,并没有受到菲的毒害作用。在联合体系中,不同生物都能相互促进生长,其中以3种相互促进最为明显。对土壤中菲的去除效果显示,两种生物联合修复去除率在74%-85%,显着高于单一物种修复(33%-65%,P<0.01);3种生物联合修复对土壤中的菲的去除率达到93%,显着高于两种生物联合(P<0.01)。这种增效作用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3种生物形成的三元体系包含多个二元体系,共同发挥作用;二是蚯蚓强化植物-微生物修复作用;三是3种生物在联合修复体系中形成了相互促进作用,显着提高了土壤酶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菲的去除率。(3)明确了影响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修复效果的因子。为更好发挥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的修复作用,研究了不同因子对该复合修复体系的影响。结果发现,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修复效果一方面受到土壤因素的影响,以土壤秸杆含量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 H;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最佳的条件是土壤含水率为60%、土壤秸杆含量为1.0%、p H值为7.07。另一方面也受到蚯蚓密度、苜蓿根瘤菌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在蚯蚓密度为10条/盆、苜蓿根瘤菌数量在30~240×106个范围内、加入适当中低浓度(1-2CMC)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曲拉通100),都可以显着提高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去除土壤中菲的能力。(4)考察了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对高环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效果,以苯并[a]芘作为高环多环芳烃的代表,结果表明:在不同苯并[a]芘污染水平下,3种生物的联合修复体系对土壤中的高环多环芳烃的修复比单一物种或两种生物的联合修复的效果更为明显(P<0.01)。当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50mg/kg时,即达到重污染水平,去除率仍较高(69%),而在严重污染水平(100mg/kg)时,去除率较低(42%)。这说明3种生物间形成的促进作用并不能高效去除严重苯并[a]芘污染,修复效果有所下降;但修复体系各单体能抵御重度苯并[a]芘污染对生物产生的毒害作用,使得3种生物的联合修复体系得以正常运行,保证了一定的修复效果。由此可见,该联合修复体系对低污染水平到重污染水平的高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及其潜力。(5)评估了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对老化土壤中的低环和高环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研究老化机制,进一步接近实际应用,以菲和苯并[a]芘作为目标污染物,代表低环和高环多环芳烃。利用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去除老化土壤中菲和苯并[a]芘。结果显示,老化土壤中的菲和苯并[a]芘的去除率分别为82%和34.6%,相对自然去除率,联合修复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9%和28.3%。可见,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显着提高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在去除老化土壤中的高环多环芳烃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证明了该修复技术具有潜在的实际工程应用前景。综上所述,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体系无论是去除新鲜或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也无论低环多环芳烃,还是高环多环芳烃,都具备显着的去除效果。尽管该修复体系对老化土壤中的高环多环芳烃去除率不高(34.6%),但与目前已开发的其他同类修复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依据。

程贝贝[4](2020)在《紫根水葫芦耐盐碱性及其绿肥对盐碱土改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存在盐渍化土地及水域,其所在地区降水量不足,地下水位不高,蒸发作用较强,地下盐分上升,致使其所在地区土壤和水体环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紫根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拥有较强的净化水质的特点,且繁殖能力强,分布广,经济成本低廉,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北方亦可做一年生栽培或保护越冬,其研究多集中吸收重金属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在耐盐碱性及绿肥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以紫根水葫芦为研究材料,通过分别测定在不同浓度的NaHCO3和NaCl胁迫下紫根水葫芦植株的形态学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利用单项指标耐盐碱系数(ω)进行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计算,进而综合评价紫根水葫芦的耐盐碱性。同时,以中度盐碱土为材料,将紫根水葫芦做成绿肥,探究其对于盐碱土是否存在改良作用和效果。通过测定在不同浓度紫根水葫芦绿肥下盐碱土的各种性状指标,利用单项指标改良盐碱土系数(α)进行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计算,进而综合评价不同浓度紫根水葫芦绿肥对中度盐碱土的影响。以期为其丰富水体植物景观、改善水体环境及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紫根水葫芦在20 mmol·L-1 NaHCO3浓度下的水溶液pH值最为平缓;在低浓度NaHCO3溶液中(≤40 mmol·L-1),相比CK,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学指标呈现增长或无显着影响情况;在高浓度NaHCO3溶液中(≥60 mmol·L-1),紫根水葫芦形态学指标显着降低;且当胁迫程度超出紫根水葫芦自身调控阈值,所测得的渗透调节剂含量、酶活性和叶绿素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NaHCO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的光合参数影响显着,随着NaHCO3浓度的增加及试验处理时间的延长,紫根水葫芦的Pn呈持续下降的趋势,Ci、Tr和Gs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光合作用主要受到的是非气孔限制。综合分析,紫根水葫芦具有一定的耐NaHCO3能力,能正常生存在不超过40 mmol·L-1 NaHCO3浓度的水体中,且能改善低NaHCO3浓度下的水体pH值。(2)在低浓度NaCl(≤50 mmol·L-1)胁迫下紫根水葫芦的水溶液pH值下降;在高浓度NaCl(≥75 mmol·L-1)胁迫下紫根水葫芦的水溶液pH值上升。在低浓度NaCl溶液中(≤50 mmol·L-1),相比CK,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学指标显着增长,促进紫根水葫芦的生长;在高浓度NaCl溶液中(≥75 mmol·L-1),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学指标呈无显着增长或下降的趋势。随着NaCl胁迫程度的加深,所测得的紫根水葫芦渗透调节剂含量、酶活性和叶绿素的最大值逐渐向低浓度NaCl偏移。在低浓度NaCl溶液中(≤50 mmol·L-1),相比CK,紫根水葫芦的Pn和Gs先上升后下降,在高浓度NaCl溶液中(≥75 mmol·L-1)时,紫根水葫芦的Pn持续下降;紫根水葫芦的Ci在初受胁迫时均小于CK,随着胁迫时间的持续整体上升;Tr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在初受到NaCl胁迫时,紫根水葫芦主要受到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随着累积逆境到达一定程度时(浓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紫根水葫芦主要受到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低浓度NaCl(≤50 mmol·L-1)可以促进紫根水葫芦的生长代谢,紫根水葫芦可以存活在不超过75 mmol·L-1 NaCl浓度的水体中。(3)紫根水葫芦绿肥对中度盐碱土的改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同浓度的紫根水葫芦绿肥均能在一段时间内(35天)显着降低中度盐碱土的土壤容重、土壤全盐含量和pH值,并且能显着增加中度盐碱土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综合分析,紫根水葫芦绿肥能有效改善中度盐碱土的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形成,有助于盐碱地植株的养育与种植。

马睿遥[5](2020)在《不同环境基质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acid esters,PAE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环境中普遍存在两种典型的有机污染物,时时刻刻在不同环境介质之间进行着迁移和转化,并可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和传递,最终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水体环境中两类物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因此去除水体环境中PAEs和PAHs两种有机污染物对控制其污染水平和改善水环境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沉积物吸附和水生植物吸附可有效起到水体净化作用,但相关过程和机制研究仍不系统,有待进一步深入。红树林沉积物作为水体种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汇聚地,对不同种类PAEs的吸附过程以及沉积物中的小分子量有机酸(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 acids,LMWOAs)、不同来源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等因素对该吸附过程的影响机制鲜见报道。此外,水葫芦作为一种天然无毒、繁殖旺盛、储量丰富、低成本可降解的水生植物吸附基质,具有巨大的水体净化应用潜力,但它对PAHs及烷基化PAHs的净化和吸附过程还鲜有研究,故提出本课题。(1)本文以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为代表物质,研究了红树林沉积物对PAEs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探讨了红树林根系分泌物柠檬酸的存在对该吸附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快吸附阶段,PAEs通过液膜扩散方式在沉积物外表面发生快速的边界层扩散,慢吸附阶段以孔隙扩散或胞内扩散为主,最后达到吸附平衡。无论柠檬酸存在与否,都可以用准二阶模型很好地描述该吸附动力学机制,表明红树林沉积物中PAEs的化学吸附是通过沉积物表面活性基团与PAEs之间的电子共享或交换等价电子作用力实现的,揭示了其非均质化学吸附的特征;其次,三种PAEs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强度的主导机制之间存在化学间差异:三种PAE的平衡吸附量qe随DBP>DEP>DMP序列变化显着(P<0.05),表明吸附浓度与PAEs的疏水性成正比;不同来源的红树林沉积物对PAEs的吸附能力也有所不同,本文中表层沉积物样品分别采集于福建省的云霄红树林湿地,九龙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广东省的湛江河口红树林湿地,依次标记为YX、JL和ZJ。三种沉积物样品对DMP和DEP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JL>YX>ZJ而DBP的顺序为YX>JL>ZJ,因为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沉积物中颗粒有机质(particle organic matter,POM)的表面极性指数;对于DMP和DEP,Freundlich模型的R2值(0.97-0.99)高于Henry模型(0.93-0.97)和Langmuir模型(0.88-0.92),说明Freundlich模型比其他两种模型更适合描述红树林沉积物中DMP和DEP的吸附等温线,表明沉积物中DMP和DEP的吸附为非均质表面多层吸附;而对于DBP,Henry模型的R2值(0.98-1.00)高于Freundlich模型(0.93-0.97)和Langmuir模型(0.87-0.91),说明疏水分配作用对DBP的吸附过程起到主导作用;柠檬酸主要通过增强疏水分配作用促进DBP的吸附,而对于DMP和DEP,则是通过增加沉积物表面吸附位点和增强沉积物表面极性指数增强其吸附。因此,PAEs在红树林沉积物的吸附过程中,LMWOAs发挥了重要作用。(2)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水葫芦根粉对蒽(Anthracene,Ant)和1-甲基芘(1-Methylpyrene,1-MP)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nt和1-MP的浓度与其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8和0.9939。随着水葫芦根粉用量的增加,固相为吸附PAHs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因此PAHs更易被吸附和去除;在一定范围内,水葫芦根粉对PAHs的吸附量与PAHs的初始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污染物起始浓度越高,水葫芦根粉对它的吸附效果越好;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表明Henry模型对Ant和1-MP的拟合相关系数k H最高,分别是0.989和0.987;说明其吸附的主要机制是分配作用。此外,水葫芦根粉对Ant最大平衡吸附量为342.39 ug g-1,最大去除率为41%;对1-MP的最大平衡吸附量为21.84ug g-1,最大去除率为42%,这表明PAHs易被水葫芦根粉吸附。该吸附过程的拟二阶动力学方程的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967(Ant)和0.994(1-MP),且高于拟一阶方程的拟合系数,表明水葫芦根粉对母环PAHs和烷基化PAHs的吸附均以化学非均质吸附为主。

徐寸发,刘海琴,徐为民,秦红杰,闻学政,张迎颖,张志勇[6](2016)在《大水面控养条件下水葫芦与浮游藻类间的相互作用》文中提出在滇池外海北岸重污染水域的0.25 km2封闭性蓝藻治理试验示范区内控养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通过鉴定与计数水体浮游藻类及监测水葫芦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大水面控养条件下水葫芦与浮游藻类间的相互作用。6月底按9.30kg·m-2投放水葫芦种苗,12月底进行采收,水葫芦控养面积为2.51 hm2。结果显示,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藻类隶属7门46种(属),控养水葫芦未显着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水葫芦控养区浮游藻类生物量高于对照区,控养区浮游藻类最大生物量为1.76×109 cells·L-1,是对照区的2.2倍;蓝藻门生物量占浮游藻类总生物量的88.0%以上,且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群,控养区微囊藻生物量高达1.75×109 cells·L-1,是对照区的2.4倍;水葫芦根系对浮游藻类具有明显吸附作用,吸附的微囊藻最大生物量为1.67×109 cells·m-2。吸附于水葫芦根系的高浓度浮游藻类未影响植株株高、根长、生物量的变化,对根系活力与叶片生理变化影响也较小,平均根系表面积和活跃面积分别为0.62和0.28 m2·g-1,平均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蛋白质分别为2.81和0.15 mg·g-1。综上分析,控养水葫芦改变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将其有效吸附滞留于控养区,防止其随风布满湖面;水葫芦根系吸附的高浓度浮游藻类未影响水葫芦正常生长。

黄汗青[7](2015)在《紫根水葫芦与普通水葫芦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水葫芦(凤眼莲),是漂浮性水生维管束植物,主要在中低纬度国家的湖泊河流中大量生长繁殖,通常被认为有害的入侵物种。紫根水葫芦是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在普通水葫芦的基础上,用作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GPIT)技术培育成功的新种质材料。本实验设计以3种样品,普通水葫芦、处理污水后的紫根水葫芦和未处理污水的紫根水葫芦为研究对象,并分别检测其根、茎、叶中的营养成分,检测指标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性能力,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紫根水葫芦的优势特性。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3种样品根茎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小;紫根水葫芦体内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包括结合态和游离态)普遍高于普通水葫芦。此外,在ORAC抗氧化能力检测中,结合态样品的抗氧化物质比游离态样品的含量高,而游离态样品中,抗氧化物质主要存在于叶里;紫根水葫芦比普通水葫芦的抗氧化能力强,达40μmol Trolox equivalents/g以上,其中未处理污水的紫根水葫芦的抗氧化能力最高,其次是处理污水后的紫根水葫芦。由此,初步推断其原因和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有密切的联系,GPIT技术对下游的总多酚、总黄酮和抗氧化物质都有表达提高的现象。本实验设计为对比紫根水葫芦与普通水葫芦的营养成分等奠定基础,并为深入研究其内在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徐寸发[8](2015)在《四种水生植物修复滇池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的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重度富营养化的滇池为平台,开展四种水生植物修复滇池富营养化水体的试验性研究。由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香蒲与滇池草海水体和底泥分别组建了对应的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系统,研究四种水生植物净化草海重度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结果表明:在初始生物量相同的条件下,水葫芦生物增长量与同化吸收的氮、磷量均高于水浮莲、轮叶黑藻和香蒲,且植物同化作用是净化水体主要途径;经水生植物处理后,水体NH4+-N、TN、TP和CODcr浓度均显着降低,水葫芦组水体NH4+-N、TN、TP和CODcr浓度的去除率分别是97.3%、86.9%、94.6%和63.6%;水浮莲组分别是96.9%、83.9%、94.6%和57.4%;香蒲组分别是94.6%、82.4%、92.5%和60.2%;轮叶黑藻组分别是97.3%、78.6%、77.4%和50.9%。同时,四种水生植物均能显着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可显着削减底泥氮、磷含量,且以水葫芦组削减效果最佳。净化水体效果排序为水葫芦组>水浮莲组>香蒲组>轮叶黑藻组。在滇池外海北岸污染严重的0.25 km2封闭水域控养水葫芦,削减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氮、磷等污染物,探讨有效修复湖泊水体的生物治理措施。6月底按9.30 kg/m2投放水葫芦种苗,水葫芦控养面积为2.51 hm2,占水域面积的10%。结果表明:水葫芦在控养围栏内生长迅速,特别是在7月-9月,最高生长速率为372.7g/(mZ.d);水葫芦干物质平均氮、磷含量分别为23.22 g/kg和5.03 g/kg,每吨鲜水葫芦可富集氮、磷量分别为1.59kg和0.35kg,通过控养水葫芦,累计带走试验水域水体氮1.15吨,磷0.25吨;水体TN、TP和CODcr浓度与水体Chl-a浓度显着相关,由于水葫芦根系吸附拦截了大量浮游藻类,使控养区浮游藻类生物量远高于对照区,但也导致了控养区水体TN、TP和CODcr浓度显着高于对照区;同时,控养水葫芦未显着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吸附于根系的浮游藻类也未影响根系活力和叶片代谢过程,然而控养水葫芦对该水域底泥氮、磷等负荷的削减作用较小。

佘启锋[9](2014)在《水葫芦的高值化利用及其生态治理》文中指出水葫芦是一种全球性有害水生杂草,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已在我国南方水域泛滥成灾。本课题结合生态循环理念,利用生物治理技术,系统考察水葫芦的繁殖、福寿螺和蚯蚓对水葫芦的利用、蚯蚓中蚓激酶和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力求在治理水葫芦的同时,能使水葫芦得到高值化利用。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放大实验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依据。考察了水葫芦的增殖条件和水质净化效果。水葫芦增殖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6.5-7.5,蚓粪浓度为1-2‰。水葫芦在净化水质方面,亚硝氮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氨氮呈下降趋势,硝氮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体中总氮呈现下降趋势。水体中活性磷含量和总磷含量、COD、chla都呈现下降趋势。考察了福寿螺对水葫芦的利用效果。福寿螺利用水葫芦增殖的最适pH为6-8,最适温度为25-30℃,溶氧为7.4-8.7 mg/L,水体高度为25-35 cm。此条件下,福寿螺利用水葫芦后,螺增重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福寿螺利用水葫芦过程中蛋白、多糖、脂肪、粗灰分、干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优化养殖条件,降低水葫芦叶饵料系数,可促进福寿螺增重。考察了蚯蚓对水葫芦的利用效果。蚯蚓利用水葫芦增殖的最适pH为7-7.5,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养殖密度为10%,蚓层高度为10-20 cm,湿度为70-75%。此条件下,蚯蚓利用水葫芦后,蚯蚓增重率最大,饵料系数也最低。蚯蚓利用水葫芦过程中蚓体蛋白、多糖、脂肪、粗灰分、干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优化养殖条件,降低利用水葫芦饵料系数,可促进蚯蚓增重。以食用水葫芦后的蚯蚓为原料,对其进行蚓激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通过磷酸盐缓冲液提取、硫酸铵分级盐析、超滤脱盐、DEAE Sepharose FF弱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得到两种电泳纯级别的蚓激酶LKI和LK2。LK1和LK2的酶学性质相似,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7.5-8.0。在pH5.0-10.0范围内比较稳定,热稳定性范围为50℃以下。SDS-PAGE电泳测得LK1和LK2均为单亚基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0kDa、29kDa。PMSF对蚯蚓的两种蚓激酶都有强烈抑制作用。以食用水葫芦后的蚯蚓为原料,对其抗菌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电击诱导,磷酸盐缓冲液提取、硫酸铵分级盐析、超滤脱盐、SP 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得到一种电泳纯级别的蚯蚓抗菌肽,分子量为20 kDa,蚯蚓中抗菌肽的最适pH为6.0-7.0。在pH4.0-11.0范围内比较稳定,热稳定性范围为70℃以下。

张迎颖,严少华,李小铭,王岩,闻学政,王亚雷,刘海琴,张志勇[10](2013)在《不同pH下水葫芦与紫根水葫芦生长特性与净化效能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讨不同pH条件下水葫芦与紫根水葫芦生长特性与净化效能的差异,以滇池草海原水为实验用水,利用HCl和NaOH稀溶液调节水体pH,设置3个pH处理,分别是8.00、9.50和11.00,开展了为期30 d(重复3个周期)的静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pH过高会对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紫根水葫芦受到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的生长也会使水体pH降低至接近中性,水葫芦调节水体pH的能力更强;pH为8.00、9.50时,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对水体氮磷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水葫芦的净化能力更强;pH为11.00时,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处理的水体氮磷浓度均表现起伏,表示在高碱度条件下,两者的净化能力减弱。

二、水葫芦根系对苯的吸附过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葫芦根系对苯的吸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2.1 淡水池塘水质污染特征及减排技术概况
        1.2.2 外来水生植物的应用
        1.2.3 水生蔬菜的应用
    1.3 海水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3.1 海水养殖尾水特征及其处理概况
    1.4 大型海藻在海洋馆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浮床植物生长状况
        2.2.2 浮床植物对碳氮磷的去除效果
    2.3 讨论
        2.3.1 三种浮床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2.3.2 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的应用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水生植物对淡水鱼塘水质的净化效果
        3.2.2 三种水生植物的收获及氮磷移除量
        3.2.3 池塘鱼类产量
    3.3 讨论
        3.3.1 水生植物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3.3.2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鱼类产量的影响
        3.3.3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养殖水质处理的应用前景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藻体生长和生理响应
        4.2.2 藻体对养殖尾水氮磷的净化效果
        4.2.3 藻体的氮磷累积
    4.3 讨论
        4.3.1 江蓠属海藻对养殖尾水的生态适应特征
        4.3.2 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规律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紫根水萌芦基吸附剂及过硫酸盐对水中磺胺氯哒嗪去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磺胺抗生素污染现状与危害
        1.2.1 磺胺抗生素在环境中污染现状
        1.2.2 磺胺抗生素的毒性效应
    1.3 水葫芦植株研究概述
        1.3.1 水葫芦化学组成
        1.3.2 水葫芦茎叶资源化
        1.3.3 水葫芦根资源化
        1.3.4 水葫芦植株体资源化
    1.4 木质纤维型水热炭
        1.4.1 三素化学结构
        1.4.2 水热炭制备参数
        1.4.3 水热炭水解机制
        1.4.4 水热炭吸附应用
        1.4.5 水热炭活化
    1.5 过硫酸盐型高级氧化技术
        1.5.1 均相活化
        1.5.2 异相活化
    1.6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紫根水葫芦根粉吸附水中磺胺氯哒嗪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配制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磺胺氯哒嗪分析检测方法建立
        2.2.4 吸附实验与表征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紫根水葫芦根粉理化特征
        2.4.2 不同初始pH对根粉吸附的影响
        2.4.3 离子强度对根粉吸附的影响
        2.4.4 磺胺氯哒嗪初始浓度对根粉吸附的影响
        2.4.5 吸附动力学
        2.4.6 吸附热力学
        2.4.7 吸附机理
        2.4.8 根粉对其它抗生素的吸附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酸改性水热炭吸附水中磺胺氯哒嗪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配制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根粉水热炭制备及吸附实验
        3.2.4 表征
    3.3 数据分析
        3.3.1 计算公式与拟合方程
        3.3.2 红外峰面积计算
        3.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制备条件对水热炭吸附能力的影响
        3.4.2 水热炭表征
        3.4.3 pH对水热炭吸附的影响
        3.4.4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3.4.5 水热炭官能团与吸附能力
        3.4.6 竞争吸附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乙醇/水活化水热炭吸附水中磺胺氯哒嗪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配制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根粉水热炭制备、清洗、表征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活化次数对水热炭吸附能力的影响
        4.4.2 吸附动力学拟合
        4.4.3 不同活化次数下水热炭表征
        4.4.4 初始pH对水热炭吸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热活化过硫酸钠降解水中磺胺氯哒嗪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药品与试剂配制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2.3 过硫酸钠测定方法建立
        5.2.4 实验内容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过硫酸钠浓度对磺胺氯哒嗪去除的影响
        5.4.2 初始pH对磺胺氯哒嗪去除的影响
        5.4.3 活化温度对磺胺氯哒嗪去除的影响
        5.4.4 自然水体成分对磺胺氯哒嗪去除的影响
        5.4.5 氧化体系自由基鉴定
        5.4.6 降解产物鉴定和降解路径推测
        5.4.7 畜禽场厌氧发酵沼液中抗生素去除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及所获荣誉
附录 热活化过硫酸钠降解水中磺胺氯哒嗪中间产物鉴定

(3)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环芳烃概述
        1.1.1 结构与性质
        1.1.2 多环芳烃的来源
        1.1.3 多环芳烃的毒性
    1.2 我国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现状
    1.3 国内外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发展现状
        1.3.1 物理修复
        1.3.2 化学修复
        1.3.3 生物修复
    1.4 生物修复的分类修复机理
        1.4.1 微生物修复
        1.4.2 植物修复
        1.4.3 动物修复
        1.4.4 联合修复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苜蓿、白腐真菌和蚯蚓单独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效果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1.1 实验设备
        2.1.2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4.1 不同污染水平的生物修复效果
        2.4.2 土壤pH值对生物修复菲污染土壤的影响
        2.4.3 生物修复土壤过程中菲含量变化
    2.5 讨论
        2.5.1 三种生物的单独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能力
        2.5.2 生物修复影响因素
        2.5.3 生物修复效果时间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土壤和生物及其处理
        3.1.3 实验设计
        3.1.4 样品处理与化学测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生物对多环芳烃的耐受性
        3.2.2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菲的修复效果
        3.2.3 植物和蚯蚓中的菲累积
        3.2.4 土壤酶的活性
    3.3 讨论
        3.3.1 苜蓿、蚯蚓和白腐真菌对菲的耐受性
        3.3.2 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机制
        3.3.3 联合修复与其他修复技术修复效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效果影响因素及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样品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
        4.2.2 蚯蚓数量的影响
        4.2.3 苜蓿根瘤菌数量的影响
        4.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2.5 土壤污染程度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土壤条件对修复体系去除多环芳烃的影响机制
        4.3.2 蚯蚓密度对修复体系去除多环芳烃影响进一步分析
        4.3.3 苜蓿根瘤菌对修复体系去除多环芳烃的影响机制
        4.3.4 表面活性剂对修复体系去除多环芳烃的影响机制
        4.3.5 土壤污染程度对修复体系去除多环芳烃的影响再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高环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土壤和生物及其处理
        5.1.3 实验设计
        5.1.4 样品处理与化学测试
    5.2 结果
        5.2.1 苯并[a]芘对苜蓿和蚯蚓的影响
        5.2.2 苜蓿和蚯蚓对苯并[a]芘的富集
        5.2.3 不同处理对苯并[a]芘去除效果
    5.3 讨论
        5.3.1 高环多环芳烃对苜蓿的毒害作用
        5.3.2 高环多环芳烃对蚯蚓的毒害作用
        5.3.3 联合修复体系对高环多环芳烃的去除机制
        5.3.4 联合修复效果与其他修复技术修复效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老化土壤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与试剂
        6.1.2 老化土壤和生物处理
        6.1.3 实验设计
        6.1.4 样品处理与化学分析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对苜蓿和蚯蚓的影响
        6.2.2 苜蓿和蚯蚓对多环芳烃富集的比较分析
        6.2.3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效果
        6.2.4 苜蓿和蚯蚓富集对总去除量的贡献率
    6.3 讨论
        6.3.1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机制初探
        6.3.2 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制
        6.3.3 联合修复体系对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机制
        6.3.4 不同修复技术去除老化土壤中高环多环芳烃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与科研项目

(4)紫根水葫芦耐盐碱性及其绿肥对盐碱土改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紫根水葫芦的研究进展
        1.1.2 盐化作用和植物耐盐碱的机制
    1.2 紫根水葫芦改良盐碱土的研究背景
        1.2.1 绿肥的研究进展
        1.2.2 绿肥对盐碱土的改良研究
        1.2.3 紫根水葫芦绿肥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紫根水葫芦的NaHCO_3胁迫试验设计
        2.2.2 测量指标及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株高与根长的影响
        2.3.2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根冠比及含水量的影响
        2.3.3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4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5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中游离脯氨酸、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6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7 NaHCO_3胁迫对紫根水葫芦根系活力的影响
        2.3.8 NaHCO_3胁迫下水溶液pH值的变化
        2.3.9 NaHCO_3胁迫下紫根水葫芦的生长变化
        2.3.10 NaHCO_3胁迫下紫根水葫芦耐NaHCO_3性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2.4.1 NaHCO_3胁迫下紫根水葫芦形态学指标的变化
        2.4.2 紫根水葫芦对NaHCO_3的生理响应
        2.4.3 紫根水葫芦耐NaHCO_3性综合评价
3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紫根水葫芦的NaCl胁迫试验设计
        3.2.2 测量指标及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高生长与根生长的影响
        3.3.2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根冠比及含水量的影响
        3.3.3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3.4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3.5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中游离脯氨酸、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6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7 NaCl胁迫对紫根水葫芦根系活力的影响
        3.3.8 NaCl胁迫下水溶液pH值的变化
        3.3.9 NaCl胁迫下紫根水葫芦的生长变化
        3.3.10 NaCl胁迫下紫根水葫芦耐NaCl性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3.4.1 NaCl胁迫下紫根水葫芦形态学指标的变化
        3.4.2 紫根水葫芦对NaCl的生理响应
        3.4.3 紫根水葫芦耐NaCl性综合评价
4 紫根水葫芦绿肥改良盐碱土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紫根水葫芦绿肥改良盐碱土的试验设计
        4.2.2 测量指标及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3.2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4.3.3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3.4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
        4.3.5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6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7 紫根水葫芦绿肥对改良盐碱土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不同环境基质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1.1 PAEs的来源、分布与危害
        1.1.2 PAHs及其衍生物的来源与危害
    1.2 有机污染物PAEs和 PAHs在环境中的吸附行为
    1.3 有机污染物吸附动力学
    1.4 有机污染物吸附等温线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红树林沉积物对PAEs的吸附及柠檬酸对其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化学试剂及其物化性质
        2.2.2 红树林沉积物
        2.2.3 吸附试验
        2.2.4 PAEs含量分析
        2.2.5 数据分析
        2.2.5.1 吸附动力学
        2.2.5.2 吸附等温线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Es在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吸附动力学
        2.3.2 红树林沉积物中PAEs的吸附等温线
        2.3.3 有机物前体物质对PAEs的吸附
    2.4 结论
第三章 水葫芦根粉对典型PAHs的吸附过程与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样品的准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水葫芦根粉用量的影响
        3.2.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3.2.3.3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法测定水葫芦根粉吸附Ant和1-MP
        3.3.2 用量对水葫芦根粉吸附PAHs的影响
        3.3.3 初始浓度对水葫芦根粉吸附PAHs的影响
        3.3.4 吸附时间对水葫芦根粉吸附PAHs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大水面控养条件下水葫芦与浮游藻类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葫芦对浮游藻类的作用
        2.1.1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
        2.1.2 浮游藻类生物量变化及群落分布
        2.1.3 水葫芦根系对浮游藻类的吸附效果
    2.2 浮游藻类对水葫芦的作用
        2.2.1 水葫芦生长状况
        2.2.2 水葫芦根系的表面积和活跃面积变化
        2.2.3 水葫芦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7)紫根水葫芦与普通水葫芦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水葫芦的概况
        1.1.2 紫根水葫芦与普通水葫芦的比较
        1.1.3 水葫芦的目前应用情况
    1.2 选题背景
        1.2.1 目前水葫芦营养成分的研究
        1.2.2 抗氧化性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原理
        1.3.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1 营养成分测定
        2.2.2 总多酚和总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2.2.3 ORAC抗氧化性检测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Assay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试验)
    2.3 实验方法
        2.3.1 营养成分测定
        2.3.2 总多酚和总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2.3.3 ORAC抗氧化性检测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Assay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成分测定
        3.1.1 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3.1.2 维生素C的测定
        3.1.3 蛋白质含量测定
    3.2 总多酚和总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3.2.1 总多酚含量测定结果
        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3 ORAC抗氧化性检测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Assay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试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四种水生植物修复滇池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体富营养化
        1.1.1 概念
        1.1.2 危害
        1.1.3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1.1.4 滇池污染状况
    1.2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措施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研究
        1.3.1 水生植物及其生态特性
        1.3.2 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机制
        1.3.3 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水体效果研究现状
    1.4 水葫芦应用现状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四种水生植物净化滇池草海水体效果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体理化指标变化
        2.2.2 间隙水养分变化
        2.2.3 底泥养分含量变化
        2.2.4 水生植物富集氮、磷能力
    2.3 本章小结
3 滇池外海北岸封闭水域控养水葫芦修复水体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区域及工程构建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葫芦扩繁规律
        3.2.2 水葫芦富集氮、磷能力
        3.2.3 水葫芦对水质的影响
        3.2.4 水葫芦对间隙水养分的影响
        3.2.5 水葫芦对底泥养分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规模化控养的水葫芦与浮游藻类的相互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区域
        4.1.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1.4 生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控养区和对照区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比较
        4.2.2 水葫芦根系对浮游藻类的拦截状况
        4.2.3 浮游藻类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
        4.2.4 水葫芦根系变化
        4.2.5 水葫芦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水葫芦的高值化利用及其生态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水葫芦概况
        1.1.1 水葫芦生物学特性
        1.1.2 水葫芦生物入侵
        1.1.3 水葫芦危害
        1.1.4 水葫芦的控制
        1.1.5 水葫芦的资源化利用
    1.2 蚯蚓研究概况
        1.2.1 蚯蚓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
        1.2.2 蚯蚓在畜禽、水产方面的应用
        1.2.3 蚯蚓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2.4 蚯蚓在环境方面的应用
        1.2.5 蚯蚓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2.6 市场行情与发展趋势
    1.3 蚓激酶研究进展
        1.3.1 分离纯化
        1.3.2 理化及酶学性质
        1.3.3 纤溶作用机制
        1.3.4 临床应用
    1.4 蚯蚓抗菌肽研究进展
        1.4.1 阳离子抗菌肽的分类
        1.4.2 阳离子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
        1.4.3 阳离子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1.4.4 抗菌肽分离纯化
        1.4.5 阳离子抗菌肽的理化性质
        1.4.6 抗菌肽应用
    1.5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总体思路和研究目的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第二章 水葫芦增殖的生理生化机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质含量检测
        2.3.2 水葫芦营养成分测定
        2.3.3 水葫芦养殖的单因素实验
        2.3.4 响应面优化水葫芦养殖的实验
        2.3.5 水葫芦水质净化效果
        2.3.6 水葫芦活性成分累积规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营养浓度对水葫芦增重的影响
        2.4.2 营养条件对水葫芦增重的影响
        2.4.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2.4.4 水葫芦水质净化效果
        2.4.5 水葫芦活性成分累积规律
    2.5 小结
        2.5.1 水葫芦增殖条件的探讨
        2.5.2 水葫芦水质净化的探讨
第三章 福寿螺对水葫芦的利用效果及其活性成分的累积规律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福寿螺基本成分分析
        3.3.2 福寿螺利用水葫芦增殖的单因素实验
        3.3.3 响应面优化福寿螺利用水葫芦增殖的实验
        3.3.4 活性成分累积规律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氧对福寿螺养殖的影响
        3.4.2 pH对福寿螺养殖的影响
        3.4.3 水高对福寿螺养殖的影响
        3.4.4 温度对福寿螺养殖的影响
        3.4.5 照度对福寿螺养殖的影响
        3.4.6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3.4.7 福寿螺利用水葫芦增殖的各时期各活性成分累积规律
    3.5 小结
        3.5.1 福寿螺利用水葫芦的增殖条件探讨
        3.5.2 福寿螺利用水葫芦的活性成分累积规律的探讨
第四章 蚯蚓对水葫芦的利用效果及其活性成分累积规律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蚯蚓成分分析检测
        4.3.2 蚯蚓基料加工的单因素实验
        4.3.3 蚯蚓利用水葫芦增殖的单因素实验
        4.3.4 响应面优化蚯蚓利用水葫芦增殖的实验
        4.3.5 活性成分累积规律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蚯蚓蚓床基料加工的单因素结果
        4.4.2 pH对蚯蚓养殖的影响
        4.4.3 密度对蚯蚓养殖的影响
        4.4.4 照度对蚯蚓养殖的影响
        4.4.5 透气性对蚯蚓养殖的影响
        4.4.6 湿度对蚯蚓养殖的影响
        4.4.7 温度对蚯蚓养殖的影响
        4.4.8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4.4.9 蚯蚓养殖过程活性成分累积规律
    4.5 小结
        4.5.1 蚯蚓利用水葫芦的增殖条件探讨
        4.5.2 蚯蚓利用水葫芦的活性成分累积规律的探讨
第五章 蚓激酶的提取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5.3.2 酶活力测定
        5.3.3 蚓激酶的提取纯化
        5.3.4 蚓激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蚓激酶粗提取单因素实验
        5.4.2 蚓激酶粗提取正交试验
        5.4.3 硫酸铵分段盐析
        5.4.4 DEAE 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
        5.4.5 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
        5.4.6 酶的纯度鉴定
        5.4.7 蚓激酶纯化过程总表
        5.4.8 蚓激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5.5 小结
        5.5.1 蚓激酶的提取纯化过程探讨
        5.5.2 蚓激酶的酶学性质探讨
第六章 蚯蚓中抗菌肽的提取纯化及其性质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1 材料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蚯蚓抗菌肽含量测定
        6.3.2 蚯蚓抗菌肽抗菌活性测定
        6.3.3 蚯蚓抗菌肽分离纯化
        6.3.4 蚯蚓抗菌肽性质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蚯蚓抗菌肽诱导单因素结果
        6.4.2 抗菌肽诱导的正交结果
        6.4.3 抗菌肽提取单因素结果
        6.4.4 抗菌肽提取工艺优化
        6.4.5 硫酸铵分段盐析
        6.4.6 SP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
        6.4.7 凝胶过滤结果
        6.4.8 抗菌肽纯化过程总表
        6.4.9 肽的纯度鉴定
        6.4.10 蚯蚓中抗菌肽的性质
    6.5 小结
        6.5.1 蚯蚓中抗菌肽的提取纯化过程探讨
        6.5.2 蚯蚓中抗菌肽的性质探讨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pH下水葫芦与紫根水葫芦生长特性与净化效能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与地点
    1.2 实验方法
    1.3 测试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用水水质状况
    2.2 p H对水葫芦生长特性的影响
    2.3 水葫芦生长对水体p H的影响
    2.4 不同p H条件下水体DO的变化
    2.5 p H对水葫芦净化效能的影响
    2.6 p H对水葫芦氮磷吸收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水葫芦根系对苯的吸附过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D]. 张紫英. 广西大学, 2021
  • [2]紫根水萌芦基吸附剂及过硫酸盐对水中磺胺氯哒嗪去除机制研究[D]. 刘淋.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苜蓿-蚯蚓-白腐真菌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D]. 邓曙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4]紫根水葫芦耐盐碱性及其绿肥对盐碱土改良的研究[D]. 程贝贝.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环境基质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及作用机制[D]. 马睿遥. 山西大学, 2020(01)
  • [6]大水面控养条件下水葫芦与浮游藻类间的相互作用[J]. 徐寸发,刘海琴,徐为民,秦红杰,闻学政,张迎颖,张志勇.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5)
  • [7]紫根水葫芦与普通水葫芦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D]. 黄汗青. 暨南大学, 2015(12)
  • [8]四种水生植物修复滇池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的评估[D]. 徐寸发.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
  • [9]水葫芦的高值化利用及其生态治理[D]. 佘启锋. 福州大学, 2014(10)
  • [10]不同pH下水葫芦与紫根水葫芦生长特性与净化效能对比研究[J]. 张迎颖,严少华,李小铭,王岩,闻学政,王亚雷,刘海琴,张志勇. 环境工程学报, 2013(11)

标签:;  ;  ;  ;  ;  

水葫芦吸附苯过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