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粘孢子虫防治新技术

鱼类粘孢子虫防治新技术

一、防治鱼类粘孢子虫病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雕[1](2020)在《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生态因子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咸淡水养殖是一个特殊生境,在咸淡水养殖环境中,这种规律和相关性如何形成,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广州市沿海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开展草鱼寄生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以及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养殖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的关联程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生的生态学机制,为养殖鱼类寄生虫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连续每周对养殖池塘开展采样调查与分析,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三代虫、锚头鳋和指环虫,且具有明显的月度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高峰期不一样,其中三代虫、锚头鳋和车轮虫的感染高峰期分别为4-5月、5-6月和9-11月,指环虫全年感染丰度低,没有感染高峰期。2.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生态因子动态变化规律如下:4月p H值(8.5)、透明度(24 cm)较高,随养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4月化学需氧量在15 mg/L左右,11月上升至23 mg/L;溶氧在5-6月较高,7-10月较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波动较大;盐度在枯水期(1-5月和11-12月)较高(5‰),丰水期(6-10月)较低(2‰),池塘盐度变化主要受伶仃洋盐度和降雨量影响。各项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如下:盐度1‰-6‰、水温20.34-32.45℃、透明度13.11-24.00 cm、溶氧1.13-6.23 mg/L、氨氮0.41-4.02 mg/L、分子氨0-0.43 mg/L、亚硝酸盐0.17-1.86 mg/L、化学需氧量8.67-23.54 mg/L、p H值7.20-8.49。浮游植物共发现65属137种,主要优势种有细浮鞘丝藻、微小微囊藻、伪鱼腥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在10-11月发现少量海水藻类角毛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0.69-65.14 mg/L,均值为38.04±10.71 mg/L。浮游动物共发现32属56种,主要优势种有褐砂壳虫、中华拟铃虫、绿急游虫、广布多肢轮虫和短型裸腹溞;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06-55.88 mg/L,均值为22.82±13.29 mg/L。3.咸淡水池塘草鱼主要寄生虫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结果如下:三代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1)、透明度(P<0.05)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呈正相关;与饲料投喂量(P<0.01)、水温(P<0.01)、化学需氧量(P<0.05)、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蓝藻门密度(P<0.05)和绿藻门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锚头鳋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5)、浮游植物香农指数(P<0.01)、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1)和隐藻门密度(P<0.05)呈正相关;与分子氨(P<0.01)、氨氮(P<0.0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P<0.05)、浮游动物均匀度指数(P<0.05)和硅藻门生物量(P<0.05)呈负相关。车轮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饲料投喂量(P<0.01)、化学需氧量(P<0.01)和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5)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P<0.01)、蓝藻门(P<0.01)、绿藻门(P<0.01)、甲藻门(P<0.01)密度和生物量也呈正相关;与溶氧(P<0.01)、p H(P<0.01)、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P<0.01)、隐藻门生物量(P<0.01)、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咸淡水养殖池塘中,草鱼三代虫、车轮虫和锚头鳋感染强度(感染率)与各生态因子紧密相关,其中饲料投喂量和绿藻门生物量是影响其感染强度(感染率)的关键生态因子。

熊杰,陈建平,陈晓光,陈瑛,冯耀宇,高凤,高珊,顾福康,黄兵,梁爱华,龙红岸,赖德华,伦照荣,缪炜,倪兵,邱子健,邵晨,汪建国,文建凡,徐奎栋,余育和,张龙现,张西臣,赵元莙,宋微波[2](2019)在《进展中的原生动物学研究:热点领域与新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生动物是一大类动物性单细胞真核生物.其高度特化的细胞结构与生理特征,独具的进化地位以及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和动物疾病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其兼具的"细胞"与"动物"这个二元性统一体特性,使得以原生动物为模式或对象的研究在以细胞学、遗传学、适应与进化为代表的基础生物学、环境生物学、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防治、水产养殖及畜牧业等应用学科均具有十分广泛的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我国的原生动物学研究从早期经典的分类学、寄生虫学、生态学,逐步拓展到今天全面、深入地涉足涵盖基础与应用生物学各学科分支领域.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我国聚焦在海洋纤毛虫的多样性与系统学、表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以寄生原虫为核心的免疫生物学、病害生物学、以鞭毛虫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以海淡水纤毛虫和阿米巴等为核心的原生动物生态学等方向并取得了全面和长足的进展,许多代表性成果处于该领域国际前沿水平.本文扼要陈述了我国原生动物学各主流团队近年来的工作进展,介绍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性科学问题,同时对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描绘和规划.

张永刚[3](2019)在《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及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中第三类药物的研制规定,本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将复方中草药HD-1原料制为粉剂。通过对HD-1粉剂开展原料定性鉴别、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其对盾纤毛虫(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的抑制效果分析、大菱鲆血清相关免疫酶的影响、组织病理研究、靶动物的安全性试验,为HD-1粉剂申报新渔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D-1君药的定性鉴别及制作工艺以现行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及《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谱》为标准,对HD-1中的君药—青蒿、槟榔、川楝子进行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结果表明:青蒿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直径27mm,叶暗绿色,具有特异气香,味微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木薄壁细胞呈淡绿色,类正方形,叶色素块细胞呈棕黄色,类长方形,大小不一,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槟榔扁圆形,直径2030mm,表面淡红棕色,质坚硬,气微,味涩;显微鉴别特征为外胚乳与内胚乳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胚乳细胞为白色,多角形。川楝子类球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直径1730mm,外果皮为革质,果肉呈淡黄色,果核卵圆形,质坚硬,气特异,味酸、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果皮石细胞呈不规则的长多角形,种皮细胞呈橙黄色,近方形,种皮色素层细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个批次的HD-1原料粉碎效果研究表明:HD-1原料经过200目的超微粉碎后产品收率较高,三个批次的产品收率为98.2%、98.0%、97.6%;外观为粉末状,黄褐色或青褐色,气味清香,味甘苦、微涩,平均水分含量为2.44%、2.58%、2.00%,均符合《中国兽药典》规定。显微鉴别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药材的细胞破壁率高,粉碎粒度均匀。2.HD-1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参考《中国兽药典》对上述三个批次原料制作的HD-1产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三批次原料制作的HD-1均为粉末状、灰黄色,气味清香,味甘苦;水分含量分别为2.48%、2.55%、2.12%,均未超过规定的5%;粒度百分比分别为99.54%、98.23%、98.37%,药物粉碎均匀,大于规定的95%;产品的溶解度较好,有部分沉淀产生;产品休止角分别为26.6°、29.2°、28.4°,与普通粉的休止角相比显着减小;平均装量差异分别为0.70%、0.68%、0.67%,均未超过规定的±5%;细菌含量和酵母菌含量分别≤103CFU/g、≤102CFU/g,均达到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霉菌较少,大肠埃希菌未检出;薄层色谱法检查中,三批样品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符合药典中规定。3.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1拌饵投喂的方法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进行治疗效果研究,拌饵剂量分别为0(对照)、10g/kg、15g/kg、20g/kg,治疗时间为35d。结果表明:(1)不同组别0(对照)、10g/kg、15g/kg、20g/kg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6.47%、45.29%、38.12%和25.41%,说明复方中草药HD-1能够降低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的死亡率,其中20g/kg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2)复方中草药HD-1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第35d时,对照组和10g/kg组虫体活力强,内质清晰可见;15g/kg组虫体活力变弱,开始萎缩,呈球形,内储颗粒聚集;20g/kg组虫体变小,内质透明,核着色消失,两端组织松弛,呈开放状。(3)拌饵投喂复方中草药HD-1后大菱鲆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治疗期间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补体C3/C4、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NOS)出现升高的趋势,分别在21d或28d时达到最高值后趋于稳定,15g/kg和20g/kg组显着高于10g/kg组。综上说明20g/kg拌饵治疗剂量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治疗效果较好。4.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病理研究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20g/kg剂量组大菱鲆鳃、皮下肌肉、脑等病灶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结果可显示:第014d时20g/kg组与对照组的每个病灶处的病理相似,有大量虫体寄生在组织中;21d时20g/kg组病灶处的组织开始逐渐开始恢复,肌束溶解情况减轻,脑实质损伤程度降低,鳃小片、肝脏、肾脏等组织结构逐渐恢复,组织中的虫体数量降低,开始萎缩;28d时各组织基本恢复正常,肌纤维束和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鳃丝和鳃小片排列整齐,小脑颗粒层细胞形态清晰,肝细胞结构趋于正常,肠道内环肌结构完整,脾脏红髓和白髓界限清晰,炎症消失,肾小球、肾小管等排列整齐,质地较均匀,组织中有少量虫体,虫体萎缩成球形,内储颗粒聚集。35d时各组织恢复正常,组织中偶见虫体,虫体内质逐渐透明,核着色消失。通过跟踪20g/kg组到45d时,各组织器官与健康大菱鲆组织相同。5.HD-1对大菱鲆的安全性评价为了评价复方中草药HD-1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对靶动物大菱鲆拌饵投喂推荐治疗剂量的0倍、1倍(20g/kg)、3倍(60g/kg)、5倍(100g/kg)、10倍(200g/kg)的HD-1,通过大菱鲆的成活率、生长性能、脏器系数、组织学等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各组大菱鲆健康、活力强,成活率均为100%;投喂剂量为1倍组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倍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高于5倍时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脏器系数和组织学观察,各组别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因此,以推荐治疗剂量10倍拌饵给药对靶动物大菱鲆是安全的,且1倍剂量组对大菱鲆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陈必丰[4](2019)在《江苏大丰和东台地区鲫鱼、草鱼池塘放养模式与养殖鱼类生长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鲫为我国大宗淡水鱼主要养殖种类之一,江苏的鲫鱼养殖量较大,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市鲫鱼养殖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江苏的鲫鱼主要在沿海地区,利用沿海滩涂池塘进行养殖。将不同的鱼类养殖在一个池塘中是中国池塘养鱼的技术优势。华辰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总结、提炼了系统的草鱼鲫鱼混养技术。如何实现养殖水产动物健康、具有很好的抗病防病能力?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可减少对水体、对池塘、对水产动物消毒、杀菌、杀虫等药物的使用,由于病害的减少,也可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产动物防病、治病的药物使用,其结果是养殖的渔产品中药物残留、有害物质残留等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有效保障养殖渔产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同时,也可以显着提升养殖的水产动物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获得更多的养殖渔产品产量,并取得更好的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模式与非药物的病害防控技术就是现代渔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方向,而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产动物的病害防控又成为养殖过程管理的关键性技术内容。养殖模式如何确定?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养殖过程的非药物病害防控?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与营养、与饲料有何关系?从饲料途径如实施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控?文分别以大丰地区19个草鱼、鲫鱼混养池塘为对象,以大丰地区的3个异育银鲫精养池塘为口标,以东台地区1 1个池塘精养异育银卿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较为系络地分析了混养池塘水产动物混养技术、池塘养殖鱼类的生产效益和饲料效率;池塘资养少量鳜鱼和中华绒黎蟹草鱼注射疫苗以及通过饲料途径维护鱼体健康,旨在为盐城沿海或其它地区养殖提供参考。

周宏正[5](2019)在《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酸氯苯胍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球虫药,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球虫蛋白质的生物学过程来抑制球虫。我国于2010年将此药规定为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病的国标渔药,但是目前鱼类在该药使用之后产生的反应尚不明确。同时,在该药的使用过程中,对养殖鱼类的其他疾病是否有影响也未知。本课题在以异育银鲫为实验对象的基础上,不仅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还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异育银鲫病毒病和细菌病的影响。1.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水温为(25±1)℃时,对体质量为(120±10)g的异育银鲫分别口灌剂量为20mg/kg、30mg/kg和40mg/kg的盐酸氯苯胍,分12个时间点取异育银鲫血液、肌肉、肾脏、肝脏四种组织,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氯苯胍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三种剂量的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药时曲线均呈“双峰”现象。20mg/kg、30mg/kg和40mg/kg的药物在该鱼血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Tmax=2.3h、Tmax=2.1h和Tmax=2.2h;血药质量浓度峰值分别为Cmax=0.55μg/mL、Cmax=0.73μg/mL和Cmax=1.17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9.35μg/(mL·h)、AUC=13.02μg/(mL·h)和AUC=13.98μg/(mL·h)。同时,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盐酸氯苯胍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肾脏、肝脏、血液、肌肉。清除速率显示,盐酸氯苯胍在肌肉中清除最慢,其次是血液。ROBH在肾脏和肝脏中具有一定蓄积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含量高、MRT值偏大。本实验条件下,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休药期建议不低于9 d。但考虑到实际养殖情况和天气原因,临床休药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2.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的保护性研究在水温为(25±1)℃时,以口灌给药的方式,对体质量为(120±10)g的异育银鲫口灌20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24h后进行腹腔注射浓度分别为105、106、107、108、109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 200μL,观察96h内异育银鲫的死亡情况。通过Bliss法计算得出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96h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6.98×107 CFU/mL,而通过相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腹腔注射异育银鲫,96hLD50为9.49×106 CFU/mL。同时,在相同环境下,对异育银鲫分别口灌40mg/kg、20mg/kg和0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24h后腹腔注射II型鲤疱疹病毒(CyHV-2)200μL,观察7天内异育银鲫的死亡率。结果显示,攻毒CyHV-2后的异育银鲫在3天后开始死亡,第四天死亡数达到高峰,并在第6天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无死亡现象。由此可知,盐酸氯苯胍对细菌病引起的异育银鲫的死亡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对病毒病引起的异育银鲫的死亡率没有抑制效果。因此,建议在养殖鱼类疾病爆发的前期,适当使用盐酸氯苯胍在防治粘孢子虫病的同时,还可防止因细菌病爆发造成的鲫死亡率。3.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盐酸氯苯胍是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的药物之一,但是该药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无任何报道。以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为基础,用异育银鲫血液中最高浓度1.17μg/mL的盐酸氯苯胍处理异育银鲫鳍条细胞后于24h和48h取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之后,在转录组序列长度为201bp到13990bp的范围内,总共得到了118364个功能基因。其中,24h产生1976个差异表达基因调,包括1271个上调基因和705个下调基因;48h产生256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71个上调基因和497个下调基因;而24h和48h有336个共同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后,得到了超过20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其中挑选了3条(P<0.05),分别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Natural killer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和Th1 and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通过进一步的KEGG分析(P<0.01),在这3条信号通路上挑选了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

张亮,杨星,李小义,商宝娣,李正友,张效平[6](2018)在《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产养殖中随着化学杀虫药物的长时间、大规模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病原的抗药性也越来越强。中草药提取物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合理开发利用贵州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本文分析总结了目前中草药在鱼病防治方面的应用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草药在贵州省水产方面应用的提供有用信息。

樊海平,吴斌,龚晖,张伟妮,廖碧钗,郑磊,林丽聪,宋振荣,马平,陈植[7](2016)在《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该报告通过对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调研与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了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学科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研究内容等发展现状,介绍了新疾病、病原生物学、诊断及防控发展趋势,指出了政策导向、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与应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提出了学科发展对策。

杨涛[8](2014)在《核辐射处理喉孢子虫对鲫鱼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鲫鱼喉粘孢子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鱼类寄生虫疾病,人们对粘孢子病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法、物理方法、生态防治法及管理控制法。近年来,国内在鱼类粘孢子虫免疫学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用病鱼抗血清作为探针用于判断粘孢子虫的感染,证明了宿主血清中存在抗体;用提取的抗原进行了虫体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圆形碘泡虫生活史中存在共同抗原和属特异性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对圆形碘泡虫进行抗原定位,为特定抗原单抗的制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鲫鱼粘孢子虫病原的分离、鉴定,建立一种病原灵敏检测方法,并尝试用核辐射致弱鲫鱼喉粘孢子虫来研究鲫鱼的免疫活性。本文对江苏省溧阳市2013年8月4日采集到鲫鱼喉粘孢子虫:洪湖碘泡虫(M.honghuensis)进行相关研究:1、病原的分离、鉴定。采样病鱼体黑消瘦,口张开,口腔发红,喉上部肿胀(半边或全部)充血、发炎,严重时将咽腔堵住;喉部上皮组织包裹着巨大的白色孢囊。解剖显微检测发现视野下布满大量微小孢子,孢子壳面观呈卵形,前端稍尖,壳面光滑,囊间突起不明显,缝面观呈长椭圆形两端稍尖,缝脊粗而直,两个棒状的极囊大小相等,呈“八”字型排列在孢子的前端,极丝盘绕6~7圈。18S rDNA序列比较分析与文献中报道的洪湖碘泡虫序列一致。根据形态和分子序列确认病原为洪湖碘泡虫。2、建立了洪湖碘泡虫巢式PCR检测技术,Nest-F&R作为喉孢子虫病PCR诊断引物有很好的特异性,并确定巢氏PCR的检测灵敏度比单轮PCR反应灵敏度高出2-3个数量级。3、通过钴-60辐射源对喉粘孢子虫进行辐照致弱。辐射吸收剂量:100Gy(10krad),150Gy(15krad),200Gy(20krad),辐照后体腔免疫注射入鲫体内。设立1个组对照,3个实验组,每组20尾,共计80尾。养殖48天后,抽取血清离心分离做直接血凝试管凝集试验,辐射吸收剂量100Gy(10krad)的效价为1:640,辐射吸收剂量150Gy(15krad)时效价为1:1280,辐射吸收剂量200Gy(20krad)时效价为1:320。对照组效价为零。辐射吸收剂量150Gy(15krad)时对鲫鱼喉粘孢子虫产生了最大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该剂量致弱的鲫鱼喉粘孢子虫免疫的鲫鱼获得了最大的保护力。本试验为应用核辐射生产鲫鱼喉孢子虫病疫苗作出了初步的探索。探索开发有效的鲫鱼喉孢子虫病疫苗不仅可以保护鱼类的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还可以避免因使用药物带来的药物残留和病原菌耐药性问题,对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刘贤友[9](2014)在《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文中指出随着气温和水温的逐渐上升,鱼塘内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这个时期是鱼病发生的高峰期,其中,常发的寄生虫病有鱼波豆虫病(口丝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等,如果防控不当,会给养鱼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现将这几种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介绍如下:

赵伟伟[10](2012)在《养殖大菱鲆波豆虫的分离培养、敏感性药物分析及分子鉴定》文中指出鱼波豆虫(Ichthyobodo necator)隶属于鞭毛纲(Class flagellates),动基体目(Order Kinetoplastida),是主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之一,广泛寄生于全球范围内的多种养殖淡水鱼类,严重危害着世界鱼类养殖业。近年来,世界各地在一些严格意义的海水鱼类上都发现了与鱼波豆虫非常相似的鞭毛虫类寄生虫。这表明鱼波豆虫病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种的鞭毛类原生动物引起的。我国关于鱼波豆虫病的研究多集中在淡水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方面,海水养殖鱼类感染鱼波豆虫病的事例鲜有报道及研究。本研究此次在山东潍坊地区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苗种上发现的鱼波豆虫病,是我国鱼波豆虫病在养殖大菱鲆上的首次报道。鉴定此次大菱鲆寄生虫病病原并进行相应的初步研究,可以为我国海水养殖鱼类感染鱼波豆虫病的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资料并为我国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养殖中鱼波豆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通过现场调查,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等基础诊断方法对大菱鲆鱼波豆虫病进行初步诊断并得到其病原的形态学特征;利用原生动物微量分离方法成功分离出大菱鲆鱼波豆虫病病原并进行实验室培养条件初步探索;选取四种常用鱼病治疗药物进行鱼波豆虫敏感药物筛选试验;设计鱼波豆虫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分子扩增反应,结合序列比对构建鱼波豆虫中国株的系统进化树。1.养殖大菱鲆感染波豆虫病症及病原观察。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大菱鲆鱼波豆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与分析并得到了中国区系以大菱鲆苗种为宿主的病原形态学显微照片,分析其形态学特征,确定此次我国北方潍坊地区大菱鲆苗种爆发的寄生虫病病原为鱼波豆虫(Ichthyobodo necator)。同时通过对山东半岛其他海水鱼类寄生虫的调查发现了三种其他寄生虫,分别为:盾纤毛虫、淀粉卵涡鞭虫和一种未定种纤毛虫。2.利用原生动物微量分离方法成功分离出病原鱼波豆虫,筛选鱼波豆虫实验室培养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得出0.3g/L牛肉浸膏培养液中,鱼波豆虫能够很快进入指数增长期,种群密度达到一个较高值,但持续时间不长,很快进入衰退期。鱼波豆虫在1%的鱼鳃组织匀浆上清培养液(FG培养液)中培养96h时,种群密度达到所有实验组中的最高种群密度,达到了450000ind/mL且在4天内种群密度都保持在较高密度水平,种群在10天内都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生存状态,且种群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牛肉浸膏培养液试验组。因此实验室长时间维持培养选择1%的鱼鳃组织匀浆上清培养液较为理想。不同温度、盐度条件下,中国区系鱼波豆虫生长情况结果显示:鱼波豆虫在4-30℃均可生存,22℃为其最佳生长繁殖温度。盐度对鱼波豆虫生长繁殖影响不显着,但本试验中的鱼波豆虫在淡水环境中并未能正常生长。3.试验使用的四种常用药物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对鱼波豆虫都具有一定的灭杀效果,但综合多种因素考虑,高锰酸钾作为常用的灭菌剂,具有无残毒无副作用,无异味施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在治疗大菱鲆鱼波豆虫病时可优先考虑。4.利用PCR扩增技术以中国山东潍坊地区大菱鲆苗种上的鱼波豆虫病原DNA为模板,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本次中国海水鱼类身上发现的鱼波豆虫与多个国家不同种鱼波豆虫都具有较高相似度。通过将本实验对象与选取的14株不同国家不同宿主的鱼波豆虫序列比对分析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后发现:中国地区以大菱鲆苗种为宿主的鱼波豆虫在亲缘关系上与巴西国王黑鲷上寄生的鱼波豆虫同属一枝,与美国鲈属类上寄生的和剑尾鱼上寄生的鱼波豆虫也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发现的这株鱼波豆虫与这三个鱼波豆虫种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应同属一种,因此推测可能为中国大陆特有鱼波豆虫虫种。

二、防治鱼类粘孢子虫病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鱼类粘孢子虫病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咸淡水养殖池塘
    1.3 草鱼常见寄生虫及其生活史
        1.3.1 纤毛类寄生虫及其生活史
        1.3.2 单殖吸虫及其生活史
        1.3.3 甲壳动物及其生活史
        1.3.4 绦虫及其生活史
    1.4 寄生虫种群的动态变化
    1.5 生态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1 理化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2 生物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3 人为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生态防控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池塘
        2.2.2 鱼体寄生虫检查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代虫的动态变化
        2.3.2 指环虫的动态变化
        2.3.3 锚头鳋的动态变化
        2.3.4 车轮虫的动态变化
    2.4 讨论
        2.4.1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2.4.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病与鱼体健康的关系
        2.4.3 养殖管理对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理化因子及FQ的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池塘
        3.2.2 水样采集
        3.2.3 理化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咸淡水草鱼池塘理化因子动态变化
        3.3.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及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
        3.3.3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及理化因子约束性排序分析
    3.4 讨论
        3.4.1 咸淡水草鱼池塘理化特性
        3.4.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和理化因子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池塘
        4.2.2 浮游生物采样
        4.2.3 浮游生物鉴定和计数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3.2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4.3.3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组成
        4.3.4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动态变化
        4.3.5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的相关分析
        4.3.6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约束性排序分析
    4.4 讨论
        4.4.1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4.2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4.3 咸淡水池塘浮游生物与寄生虫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附录2 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常见浮游生物图谱
致谢

(2)进展中的原生动物学研究:热点领域与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生动物的多样性与系统学
    1.1 已取得的成绩
    1.2 热点与前沿领域
    1.3 近期发展规划
2 寄生原生动物的基础与应用生物学
    2.1 已取得的成绩
    2.2 热点与前沿领域
    2.3 近期发展规划
3 原生动物遗传学
    3.1 已取得的成绩
    3.2 当前热点领域
    3.3 近期发展规划
4 原生动物细胞生物学
    4.1 已取得的成绩
    4.2 热点与前沿领域
    4.3 近期发展规划
5 原生动物进化生物学
    5.1 已取得的成绩
    5.2 热点与前沿领域
    5.3 近期发展规划
6 原生动物生态学
    6.1 已取得的成绩
    6.2 热点与前沿领域
    6.3 近期发展规划

(3)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1.1 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
        1.1.2 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
        1.1.3 鱼类寄生虫的诊断技术
    1.2 大菱鲆寄生虫疾病的研究进展
    1.3 盾纤毛虫病的研究概况
        1.3.1 盾纤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1.3.2 盾纤毛虫病的病原学研究
        1.3.3 盾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1.4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应用研究
        1.4.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4.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4.3 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1.4.4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
    1.5 单味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作用机理
        1.5.1 生物碱类物质
        1.5.2 四环三萜类物质
        1.5.3 氨酸类物质
        1.5.4 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类物质
        1.5.5 联用混合杀虫的应用
    1.6 中草药加工工艺的研究概况
        1.6.1 超微粉碎技术
        1.6.2 超临界萃取技术
        1.6.3 膜分离技术
        1.6.4 微波萃取技术
        1.6.5 双水相萃取技术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药新制剂HD-1定性鉴别与制作工艺研究
    2.1 实验药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性状鉴别
        2.2.2 显微鉴别
        2.2.3 加工制作方法
        2.2.4 制剂工艺的确定
    2.3 结果分析
        2.3.1 性状鉴别结果
        2.3.2 显微鉴定结果
        2.3.3 中试生产结果
        2.3.4 中试产品性状检查
        2.3.5 中试产品显微检查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复方中草药HD-1 原料的定性鉴别
        2.4.2 复方中草药HD-1 的制作工艺
第三章 中药新制剂HD-1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物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性状检查结果
        3.2.2 水分检查结果
        3.2.3 粒度检查结果
        3.2.4 溶化性检查结果
        3.2.5 休止角检查结果
        3.2.6 装量差异检查结果
        3.2.7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3.2.8 TLC检查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病鱼检查方法
        4.1.3 试验设计
        4.1.4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1.5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1.6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患病大菱鲆的临床症状观察
        4.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临床症状和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2.4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中草药对自然患病鱼体中虫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4.3.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9 种免疫酶的影响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组织的修复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设计
        5.1.2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1.3 电镜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5.2.2 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靶动物大菱鲆的安全性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用鱼
        6.1.2 试验分组
        6.1.3 样品采集与效果评价指标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菱鲆表征观察
        6.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成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6.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脏器系数的影响
        6.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江苏大丰和东台地区鲫鱼、草鱼池塘放养模式与养殖鱼类生长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鲫鱼的主要种类
    1.3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江苏东台地区池塘精养鲫鱼放养模式与生长速度分析
    2.1 池塘基础条件
    2.2 鱼种放养量
    2.3 养殖鱼类的收获
    2.4 池塘精养鲫鱼的生长分析
    2.5 鲫鱼池塘精养的饲料系数
    2.6 总结
第三章 江苏大丰池塘草鱼鲫鱼混养模式、高增产量与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分析
    3.1 池塘基础条件
    3.2 池塘鱼类放养量与放养模式分析
    3.3 池塘混养鱼类增重重量和生长分析
    3.4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分析
        3.4.1 池塘养殖鱼类亩增重量整体分析
        3.4.2 草鱼、鲫鱼亩增重量分析
        3.4.3 草鱼鲫鱼混养适宜模式(亩增重量超过800kg/亩)的分析
    3.5 饲料途径对养殖鱼类健康的维护和饲料系数
    3.6 总结
第四章 江苏大丰地区池塘精养鲫鱼的生长与饲料投喂量分析
    4.1 池塘条件
    4.2 3个池塘鱼类生长分析
    4.3 日投饲量分布及其与水温的关系
    4.4 总结
第五章 淡水养殖动物病害防控与饲料的关系分析
    5.1 “养重于防”是水产动物病害防控理念的进步
    5.2 种苗质量与饲料质量的关系
    5.3 春季、夏初季节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饲料质量的关系
    5.4 疾病高发期的疾病防控与饲料质量和饲料投喂
    5.5 病毒性疾病的防控与饲料质量和饲料投喂
    5.6 甲壳动物脱壳期病害防控与饲料质量
    5.7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5)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淡水养殖及其主要病害的概况
        1.1 我国淡水养殖的概况
        1.2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病毒病
        1.3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细菌病
        1.4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寄生虫病
    2 粘孢子虫病在淡水养殖中的研究概况
        2.1 粘孢子虫病的简介
        2.2 粘孢子虫病的防治药物
    3 盐酸氯苯胍的研究概况
        3.1 盐酸氯苯胍的简介
        3.2 盐酸氯苯胍的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3.3 盐酸氯苯胍的残留及代谢研究概况
        3.4 盐酸氯苯胍的毒性研究概况
    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方法
        1.4.1 盐酸氯苯胍标准溶液的配置
        1.4.2 盐酸氯苯胍标准曲线的建立
        1.4.3 色谱条件
        1.4.4 给药及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4.5 样品前处理
        1.4.6 回收率和精密度
        1.4.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盐酸氯苯胍标准工作曲线
        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2.1 回收率
        2.2.2 精密度
        2.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2.3.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血液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2.3.2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肌肉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2.3.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3 讨论
        3.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2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的“双峰”现象
        3.1.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血液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4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消除特征
        3.2 盐酸氯苯胍理论休药期的制定
第二章 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的保护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菌株及病毒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方法
        1.5.1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复苏及复壮
        1.5.2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细菌计数
        1.5.3 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96h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4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AH10 对异育银鲫的96h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5 II型鲤疱疹病毒(CyhV-2)液的准备
        1.5.6 盐酸氯苯胍对CyHV-2 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率影响的研究
        1.5.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细菌计数
        2.2 嗜水气单胞菌AH10攻毒后异育银鲫的96h累计死亡率
        2.3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的累计死亡率
        2.4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CyHV-2引起异育银鲫的死亡率
    3 讨论
第三章 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异育银鲫鳍条细胞系(GiCF)的建立
        1.4.2 细胞培养及转录组样品准备
        1.4.3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的毒性测定
        1.4.5 GiCF细胞RNA的提取
        1.4.6 GiCF细胞文库构建
        1.4.7 数据组装和功能注释
        1.4.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功能富集分析
        1.4.9 荧光定量PCR验证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转录组数据的初步分析
        2.3 基因的功能注释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获取及其分析
        2.4.1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分析
        2.4.2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析
        2.4.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2.4.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3 讨论
        3.1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盐酸氯苯胍处理GiCF细胞后免疫相关通路及基因的变化
        3.2.1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3.2.2 Natural killer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3.2.3 Th1 and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6)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在鱼类寄生病上的应用
    1.1 在鱼类寄生原虫病上的应用
    1.2 在鱼类寄生蠕虫病上的应用
    1.3 在鱼类甲壳动物病上的应用
2 中草药在鱼类病毒病上的应用
3 中草药在鱼类细菌病上的应用
4 中草药在鱼类真菌病上的应用
5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 展望

(7)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学科发展现状
    1.1 学科研发平台建设现状
        1.1.1 病害防控技术研发平台
        1.1.2 省级水产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学科队伍建设现状
    1.3 学科研究进展现状
        1.3.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3.1.1 寄生虫研究进展
        1.3.1.2 细菌研究进展
        1.3.1.3 病毒研究进展
        1.3.1.4 真菌研究进展
        1.3.2 疾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3.2.1 免疫学诊断技术进展
        1.3.2.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展
        1.3.3 病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3.3.1 药物防控进展
        1.3.3.2 免疫防控进展
        1.3.3.3 生态防控进展
2 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趋势
    2.1 新疾病及病原的研究发展趋势
        2.1.1 新疾病及病原的发现
        2.1.2 病原生物学研究
        2.1.3病原检测及防控技术
    2.2 病原生物学研究发展趋势
        2.2.1病毒性病原
        2.2.2 细菌性病原
        2.2.3 寄生虫病原
    2.3 疾病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2.3.1 注重交叉学科优势的应用,开发新的诊断技术
        2.3.2 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优化诊断方法
    2.4 药物防控主要进展与趋势
        2.4.1 药物对病原控制研究发展趋势
        2.4.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展趋势
    2.5 免疫防控发展趋势
    2.6 生态防控主要进展及趋势
        2.6.1 设施渔业发展趋势
        2.6.2 环境调控发展趋势
3 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导向
    3.2 产业发展
    3.3 平台建设与应用
    3.4 人才队伍建设
4 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思路和目标
    4.1 发展思路
    4.2 发展目标
5 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对策
    5.1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稳定项目支持
    5.2 整合资源完善各专业平台建设,高效利用平台资源
    5.3 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成果转化水平
    5.4 加快各级疫病防治站建设,形成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网络
    5.5 分类实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8)核辐射处理喉孢子虫对鲫鱼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的粘孢子虫病免疫学综述
    2 核辐射及其对生物的作用概述
        2.1 核辐射概述
        2.2 核辐射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章 鲫鱼喉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粘孢子虫样本的采集
        1.2 粘孢子虫的形态观察、鉴定、保存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鲫鱼喉孢子虫的巢式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洪湖碘泡虫基因组DNA提取
        1.2 巢式PCR引物设计
        1.3 引物特异性检验
        1.4 灵敏度检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特异性检验
        2.2 灵敏度检验
    3 小结
第四章 核辐射致弱孢子虫激发鲫鱼免疫活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采集
        1.2 辐射
        1.3 免疫注射及饲养
        1.4 试管凝集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鱼波豆虫病 (口丝虫病)
二、斜管虫病
三、车轮虫病
四、粘孢子虫病

(10)养殖大菱鲆波豆虫的分离培养、敏感性药物分析及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鱼类寄生虫学研究
        1.1 鱼类寄生虫研究简史
        1.2 鱼类寄生虫基本特征及主要类群
        1.2.1 鱼类寄生虫基本特征
        1.2.2 鱼类寄生虫的分类
    2 我国大菱鲆养殖现状及病害研究进展
        2.1 大菱鲆简介
        2.2 大菱鲆病害研究
        2.2.1 大菱鲆细菌性疾病
        2.2.2 大菱鲆病毒性疾病
        2.2.3 大菱鲆寄生虫病
    3 鱼波豆虫病
        3.1 病原寄生虫形态与分类
        3.2 鱼波豆虫病的危害
        3.3 鱼波豆虫的研究进展
    4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
        4.1 科学管理
        4.2 化学药物治疗
        4.4 鱼类寄生虫疫苗
    5 鱼类寄生虫学的发展和展望
        5.1 鱼类寄生虫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
        5.2 鱼类寄生虫病的生物防治
        5.3 鱼类寄生虫基因组工程
第二章 鱼波豆虫的形态学观察与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及病鱼
        1.2 材料
        1.3 鱼波豆虫病现场检
        1.3.1 现场观察
        1.3.2 外观检查
        1.3.3 镜检
        1.4 鱼波豆虫电镜观察
        1.5 鱼波豆虫的微量分离
        1.6 鱼波豆虫的人工感染试验
    2 结果
        2.1 养殖环境及感染情况
        2.2 镜检结果
        2.3 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2.4 分离培养结果
        2.5 鱼波豆虫的人工感染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鱼波豆虫实验室培养方法建立及培养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鱼波豆虫种群活化
        1.3 最适培养基筛选
        1.3.1 牛肉浸膏培养液(BF 培养液)
        1.3.2 2216E 海水培养液
        1.3.3 灭活细菌培养液
        1.3.4 鱼鳃组织匀浆上清培养液(FG 培养液)
        1.3.5 培养基筛选试验设计
        1.4 不同温度下鱼波豆虫种群增长情况测定
        1.5 不同盐度下鱼波豆虫种群增长情况测定
    2 结果
        2.1 培养基及最佳浓度的确定
        2.1.1 鱼波豆虫在牛肉浸膏培养液中的增长情况
        2.1.2 鱼波豆虫在鱼鳃组织匀浆上清培养液中的增长情况
        2.1.3 鱼波豆虫在其他两种培养基中的增长情况
        2.2 温度对鱼波豆虫生长的影响
        2.3 盐度对鱼波豆虫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四种药物对鱼波豆虫的急性毒杀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体维持培养及获得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四种药物不同浓度下虫体死亡率测定
        1.4 LC50 的计算方法
    2 结果
        2.1 鱼波豆虫对硫酸铜的急性毒性反应
        2.2 鱼波豆虫对高锰酸钾的急性毒性反应
        2.3 鱼波豆虫对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的急性毒性反应
        2.4 鱼波豆虫对福尔马林的急性毒性反应
    3 讨论
第五章 鱼波豆虫特异性序列 PCR 扩增及系统进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仪器材料
        1.1.3 引物设计
        1.2 DNA 样品模板制备
        1.3 PCR 检测
        1.4 PCR 产物检测
        1.5 PCR 片段产物纯化测序
        1.6 中国大菱鲆鱼波豆虫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 结果
        2.1 PCR 鉴定结果
        2.2 PCR 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2.3 中国大菱鲆鱼波豆虫系统进化树构建
    3 讨论
第六章 山东半岛鲆鲽鱼类其他寄生虫病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及病鱼种类
        1.2 材料
        1.3 鱼类寄生虫病检查
    2 结果
        2.1 寄生虫与宿主鱼类
        2.2 盾纤毛虫形态学观察及分离
        2.3 淀粉卵涡鞭虫形态学观察及分离
        2.4 一种纤毛虫的形态学观察及分离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防治鱼类粘孢子虫病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D]. 陈红雕.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2]进展中的原生动物学研究:热点领域与新格局[J]. 熊杰,陈建平,陈晓光,陈瑛,冯耀宇,高凤,高珊,顾福康,黄兵,梁爱华,龙红岸,赖德华,伦照荣,缪炜,倪兵,邱子健,邵晨,汪建国,文建凡,徐奎栋,余育和,张龙现,张西臣,赵元莙,宋微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0)
  • [3]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D]. 张永刚.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4]江苏大丰和东台地区鲫鱼、草鱼池塘放养模式与养殖鱼类生长的分析[D]. 陈必丰. 苏州大学, 2019(04)
  • [5]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周宏正.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J]. 张亮,杨星,李小义,商宝娣,李正友,张效平. 农业与技术, 2018(03)
  • [7]福建省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樊海平,吴斌,龚晖,张伟妮,廖碧钗,郑磊,林丽聪,宋振荣,马平,陈植. 海峡科学, 2016(01)
  • [8]核辐射处理喉孢子虫对鲫鱼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D]. 杨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4)
  • [9]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J]. 刘贤友. 渔业致富指南, 2014(03)
  • [10]养殖大菱鲆波豆虫的分离培养、敏感性药物分析及分子鉴定[D]. 赵伟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鱼类粘孢子虫防治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