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可以做担保人”的问题

关于“公司可以做担保人”的问题

一、对“公司能否做担保人”的追问(论文文献综述)

冯瑞[1](2021)在《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扶贫方式是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联系,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让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维西县是迪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殊贫困问题凸显,在全县脱贫后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成为维西县未来扶贫主要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可以使贫困妇女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加经济收入,转变思维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教育发展功能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为县域案例,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和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三位接受过妇女职业教育成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少数民族妇女,构建了典型案例分析基本思路:“案例妇女基本情况简介-妇女职业教育路理分析-子代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成效”,从这三方面重点阐述和说明案例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深入比较、凝练普遍成效,并多角度多方面凝练和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进而从妇女思维观念改变、乡村就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和持续推动以及妇女教育能力、子代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多元性、创新性的有效对策建议,更好地巩固维西县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可持续性。

王明锁[2](2020)在《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债的制度的重认回归与聚合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债(承)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文中指出民商法典是市场经济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法律。中国民法典编纂实属民商法典之编纂。民商法典通则为其道,人身权、物产权、知产权、债承权与继承权为其象,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之五行学说相对应。债乃民商主体间法律之锁链,属金肺之象,呼吸交替、纳新吐故,相互移转承接者也。债本统一之制,将其任意砍分,实属对债的真情本性之背离,对法治诚信文明之毁损。编纂中国民商法典,当对数千年科学传统债之本真予重认,使其回归聚合并完善张扬。债的基本核心制度为债的产生与履行。对债不履行者,当重其责任,严其后果。担保乃债之附随辅助之制,当与主相从。本文依持理论实践结合、法治德治结合、守正创新结合、科学民主结合,以及天人合一、民商合一、知行合一之理念,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草案建议稿(黄河版)》的"通则编"226条、"人身权编"247条、"物权编"398条、"知识产权编"195条之后,毅力于债,完成"债转承接"漫卷,为667条,加上前面四编,共计1733条。就整个民商法典言,尚剩继承独编。若沿改上编结语,可谓是:通人物智峰嶂过,债岭磅礴征进难。知行百里九十半,长城望雁赏枫花。

许潼[3](2020)在《论同性恋文学书写的三副面孔 ——以森茉莉、三岛由纪夫、王尔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侯文轩[4](2020)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司法疑难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T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实体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经济犯罪不断发生,我国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爆炸式增长。随着陕西省T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也呈上升趋势,陕西汇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瑞陕西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永胜投资公司等发生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而且案值大、损失大、影响大。基于这一现实需要,笔者拟对陕西省T市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涉案财物处置进行研究。本研究以2014-2018年T市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揭示了T市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的基本现状和涉案财物处置中的司法难题。本文将首先探讨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大力探讨刑事犯罪中涉案财物的概念、认定范围及处分原则。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的基础研究、案例研究、保护机制等研究成果,并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涉众型经济犯罪中涉案财物的处分。通过研究发现,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存在诸多司法问题,如涉案财物是否为犯罪所得、刑罚和民事纠纷影响处置进度、担保合同的效力和责任不明、涉案财物处置主体和出资人的范围难以确定、数额较大的非法资金去向不明等。本文以陕西省T市为例,结合重点案件,分析了涉众型经济犯罪中涉案财物处置问题。在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中涉案财物的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上,对涉众型经济犯罪中涉案财物处置的司法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研究,从立法制度、司法程序、救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对策建议。根据司法实践,从程序和制度上建立司法部门和其他相关执法部门相互配合的协调处置机制,进一步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的司法难题。

付久江[5](2019)在《冷锋过境》文中指出地方政府要将开矿留下的废石山作绿化改善,闻风而动的当地农民都赶来瓜分利益。最终,同情农民遭遇的项目经理被老实的农民所害。贪婪之下,理性被遮蔽。多少恶,以贫弱作掩护大行其道?关于黑松岗"6·8"杀人案的情况报告中共平山县委:2012年6月8日,平山县满水乡松树沟村黑松岗上发生一起杀人案,在社会各界影响较大,现将该案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黄晓玲[6](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李丽[7](2018)在《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思想研究 ——以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为考察中心》文中提出在英国教育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英国“新左派”曾以实现工人阶级解放为目的,致力于英国工人阶级教育。其中,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等成员更是以保护工人阶级文化为由,致力于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霍加特等人因此开启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文化研究”(狭义)这一知识工程,三人也被视为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他们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文化问题,尤其是“无阶级”论争,起初以英国成人教育为阵地,进行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并探讨了工人阶级教育的文化理论基础;而后又进入大学体系内部教学,以大学教师的身份继续思考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问题。霍加特等人倡导以扩大的文化概念对抗英国本土的精英主义,开创了教育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工人阶级教育,以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因此,他们所开创的英国文化研究,其实质是一种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在英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以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三位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为考察中心,联系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过程,考察他们思想产生的社会和教育背景,分析他们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他们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旨归,反思他们思想的特征、影响及意义等。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研究选题及其意义。本文以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为考察中心,探讨其主要的文化与教育思想及其在英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这一研究能够充实中国的英国教育思想史研究,能够为国内兴起的“教育文化研究”提供文化和教育理论资源,并对教育内涵发展历史的探讨具有意义。其次,对关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之关系,对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界定了文章的核心概念。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说明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及其与研究对象的适切性,并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史料的使用。本文运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作为方法论,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具体的研究。第二章探讨了英国文化研究诞生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由于福利国家建设,英国社会出现了“富裕社会”的神话。另外,美国文化的入侵也使得英国自身具有阶级性的文化遭遇了大众化转向。本土和外来两股力量的合流,在英国社会引发了关于“无阶级”的论争。在教育领域,在20世纪上半叶,长久以来致力于英国工人阶级教育的成人教育出现了重大转向,它由以阶级为基础的工人阶级教育转向以民族为基础的大众成人教育,由此导致了工人阶级教育问题的再次凸显。文化问题与工人阶级教育问题,由于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等英国“新左派”成员的介入而得到了结合,英国文化研究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第三章考察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的成人教育实践,并重点分析了他们在成人教育领域中所写就的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均在“二战”结束后加入了成人教育的讲师之列。在与工人阶级的接触过程中,他们进一步思考了英国的文化问题,并将各自的思考理论化,分别写就了《文化的用途》《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代表作品。他们的着作以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无阶级”问题做出了回应,从而证明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存在。这些着作为工人阶级教育研究奠定了文化理论基础,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了工人阶级的教育问题。第四章阐述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论题。随着英国成人教育的转向,霍加特等人先后离开了这一领域,转而进入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身为大学教师的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尽管转换了角度,但立场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继续思考了工人阶级的教育问题。霍加特批判了教育中的“英格兰性情”,包括阶级偏见、职业主义倾向以及英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弊端等;威廉斯构思了他理想中的成人教育这一“边境乡村”,阐述了成人教育的本质与原则、成人教育教学、大众传播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汤普森抨击了以华威大学为代表的“商业大学”对工商业界的过度依附,他在探讨教育与经验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华威大学与工业资本主义的从属关系,并探讨了大学的理念问题。第五章论证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所开创的英国文化研究,其旨归为“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霍加特等人批判式地继承了英国本土的“文化—文明”传统。他们在认可“教育是通往文化的大道”这一思想的同时,抛弃了其中的精英主义立场,开创了教育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他们以文化、阶级、经验为核心范畴,来抵制英国本土的精英主义,凸显文化在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并占据了工人阶级文化的教育空间。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教育的核心思想分别是:批判素养的培养,有教养的、参与式民主的建构,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三人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与工人阶级的解放。第六章为反思与借鉴,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总结了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所开创的英国文化研究之特征、影响及意义。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据此考察霍加特等人理论存在的缺陷。然后以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为参照系,比较其与英国文化主义者的文化与教育思想,以此突出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霍加特等人不愿进行纯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他们更加重视理论与工人阶级政治运动实践的结合,重视自身作为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解放事业所能做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审视英国文化研究在全球进行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所失却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即文化研究患上了“政治失语症”。但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意义并没有完全丧失。霍加特等人所开创的传统在后来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中得到了部分传承;在新自由主义全面影响英国的社会和教育之时,霍加特等人的文化研究仍大有用武之地。

黄超[8](2018)在《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异地移民搬迁引起民族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对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社会转型理论,而且有利于移民社区的社会整合和社区发展。本研究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一个裕固族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深描和比较分析,呈现了裕固族移民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家庭、邻里、社区等群体和组织在结构、功能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转型过程,从而整体性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机制。移民搬迁促使移民生计方式完成了“定居牧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型,移民身份实现了“定居牧民-传统农民-现代农民”的转型,发展理念由“生存性发展”理念向“投资性发展”理念的转型。在发展转型的推动下,移民的家庭结构、功能、家庭成员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发生变迁。移民家庭结构核心化速度加快,客观上形成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夫妻道德规范,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赡养负担减轻、抚养责任加重子代为重的特征,兄弟姐妹之间基于人情伦理的礼仪性互动依然存在,但互动过程中的利益考量成为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移民搬迁使得移民邻里关系发生了转型。以人情化为主要特征的邻里道德规范进入移民社区之后,更多地呈现出利益性交换的特征。移民生计方式从牧业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灌溉系统的依赖,客观上要求成立新的邻里组织——方田,方田在移民社区建设、灌溉管理、组织生产、社区管理、娱乐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方田整体利益至上及对斤斤计较者排斥的组织伦理。在发展乡村经济和“项目制”背景下,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了由移民前主要承担税金收缴等“向上”的职能向“向下”的转型,村委会的职责除了日常管理服务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申请各种发展项目。在项目的申请和分配的实践中,社区公共道德从移民初期的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向工具性公平观的变迁。在移民社区发展过程中,移民们为了实现相关家庭的利益,适时组织成立小群体,开展超越家庭、方田、社区组织、甚至是跨社区的利益争取和权益维护的实践,有选择地运用人情、亲戚、道德、法律等规范实现自我利益,移民社区的道德整合机制呈现出“混合性道德规范”的特征。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考察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发现从移民个体联结成群体和组织的社会联结纽带的性质来看,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由“人情性差序场”向“混合性差序场”转型;移民互动规范从“人情性道德规范”向“工具性道德规范”变迁;共同体的道德内涵从价值引导的工具转型为利益调整的工具。从裕固族移民的社区社会转型机制来看,发展转型是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外源性推动力量,移民主体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移民社区转型的内源性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口流动加速了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

蒋例利[9](2017)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及其破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及其破解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需状况及融资特征是什么?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是如何测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供给型融资约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供给型融资约束有多大?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成因是什么?五是如何构建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创新破解模式、设计破解政策?为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借鉴前人关于供给型融资约束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数理分析、博弈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运用调查研究、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需状况及融资效应;并运用计量研究方法和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同时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遴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典型样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表现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地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模式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的主要内容(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架构。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内涵、特征及实现条件的认知基础上,运用博弈分析法深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并探究供给型融资约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的影响机理。(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需状况与融资效应。主要考察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然后抽样调查了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描述性统计对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及金融资金获得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运用缺口分析、主观评价等方法测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均供给型信贷约束程度,最后就已获得的信贷融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部分运用微观调查数据着重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供给型融资约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案例分析。本部分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各选择三个案例进行供给型融资约束考察,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具体成因。(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设计、模式构建及对策建议。本部分在法律制度、农业产权确认、抵押物交易、金融产品创新、社会互助和风险分担的机制设计基础上,提出破解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模式及对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破解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将土地、资本、劳动力、组织、管理及技术等农业要素进行重组与农业经营组织再造的复杂的农业发展过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组织基础。在这些现代农业要素中,唯有资本才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核心要素,只有借助可持续的农业资本投资,才会粘合其他先进农业要素,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面临资金缺口大,现有的金融融资服务基本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普遍存在供给型融资约束,而供给型融资约束,本质上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在缺乏有效抵押物情形下进行博弈交易的结果。因此,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破解供给型融资约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研究发现,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量较大,但需求满足率较低,供给型融资约束较严重。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不断激励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逐步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这对金融资金产生了大量的刚性需求。调查发现,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表现出如下特征:资金需求量大、得不到有效满足;融资期限以中长期为主;资金需求用途多元化。而在融资行为选择上表现为融资渠道选择多样化、抵押贷款形式普遍化、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逐渐加强、民间借贷依然盛行。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资金获得状况的数据分布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小额贷款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而大额贷款通常需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考虑,审批手续复杂,对授信者要求较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不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足额的贷款,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供给型融资约束较为严重。(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影响因素众多,但核心因素是有效资产规模不足、农业项目风险高、预期收益小且不稳定。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规模越大、经营收入越高、成立年限越长,其供给型融资约束程度越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债水平越高,其供给型融资约束水平也越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年龄和社会关系资本对供给型融资约束没有显着影响;财政补贴并没有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成因主要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与服务创新不足以及现代农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四个方面。从信用资源禀赋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创业初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从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看,我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贷款申请程序复杂且贷款成本高,缺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从现代农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来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政策不完善,财政支农补贴环节过于分散且缺乏监管,没有与信贷融资形成有效联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缺少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4)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需要建立与其需求及资产禀赋相适应的融资机制、融资模式和政策建议。在破解机制方面,从法律层面上既要能设立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放款主体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应明确抵押物的权利范围和交易准则;对于农村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应完善确权体系和流程,不断完善抵押物交易机制;对于风险的规避,既要倡导通过创新信贷业务、信贷产品等方式设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也要呼吁建立长久有效的社会互助体系,合理配置相关组织的风险比例。在模式构建方面,除了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可以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关联企业建立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对于能够满足传统银行贷款要求的经营主体,如持有房产、厂房、机械设备等变现容易的传统有效抵押物,可采用传统抵押模式;应加快探索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农业设施抵押模式;对于风险较大、处置较为困难的生物资产,提倡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分担风险,共享收益;对于订单式生产的农业企业既可以用订单进行质押给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也可以直接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代为担保的方式实现融资;对于实力雄厚,拥有优质资产的经营主体也可以直接上市融资。在政策建议方面,应根据产业特性和经营主体特征,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保险政策、担保政策、上市融资及金融监管等相关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投融资政策环境,积极解决供给型融资约束问题,有效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3.研究的主要创新(1)理论研究创新。本文借鉴博弈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理论、金融约束与融资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实证研究和政策设计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2)论证方式创新。本文运用大量的微观调查数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大量案例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进行成因分析,厘清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的根源,为机制设计和模式构建提供了有力证据。(3)政策研究创新。本文紧密结合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机制、模式、政策三个维度设计了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综合框架。

许庆永[10](2014)在《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 ——以单县、安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大调解格局”的提出,人民调解员在处理乡土纠纷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乡土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学界对于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本文是从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构成的静态方面入手,对其工作状况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动态描述,从而给其一个定位,进而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发展前景进行探析。本研究以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其构成和工作机制为研究内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构成十分地复杂,法律规定与现实当中的情况也有出入,本研究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构成进行了静态分类描述,主要分为司法所人员兼任的人民调解员、除司法所人员以外的其他政府人员兼任的人民调解员、村干部兼任的人民调解员、普通村民担任的人民调解员和聘任的人民调解员。这些不同的人民调解员身份决定着他们在乡土社会矛盾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每种身份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特定的意义和信息,通过这种区别描述,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工作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乡土的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与其说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是调解矛盾纠纷,不如说是对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新梳理。对于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过程,除了要考虑关系网络这个“面”之外,还要考虑到人情、面子等一些“点”,本研究借助场景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从关系/事件和行动策略入手,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状态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动态描述。本研究运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分析视角,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进行了角色定位,为理性认知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提供了经验材料,有助于乡土社会纠纷冲突的化解和秩序的维护,从而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以有利地推进。本研究也丰富了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研究视角,增加了法律社会学的经验样本,填补了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研究空缺。笔者也期待通过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困境做出理论回应。本研究的最后是对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前景的探析,作为乡土社会一股重要的纠纷解决力量,人民调解员不会消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他们会随着法治化的进程和乡土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与政府背景逐渐分离,从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力量而存在。

二、对“公司能否做担保人”的追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公司能否做担保人”的追问(论文提纲范文)

(1)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迪庆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二、多元扶贫是迪庆州维西县稳固脱贫的长久之计
        三、妇女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举措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二、妇女职业教育相关研究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四、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社会经济的现状
        一、维西县区位与自然现状
        二、维西县人口与经济现状
        三、维西县的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一、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调查
        二、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第三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一、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妇女教育探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指明了方向
        三、妇女职业培训需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动力
第二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典型案例描述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一、典型案例研究对象的遴选原则
        二、典型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
    第二节 XYM:职业教育育己育子,阻断子代贫困代际传递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三节 HCF:抓住职业教育机遇,斩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四节 SSY:赋妇女以职业技能,奠定阻断贫困代际基础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三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特征比较及成效分析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案例特征比较
        一、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同质特征
        二、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异质特征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分析
        一、职业教育提升妇女健康意识,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二、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增加妇女增收渠道
        三、职业教育促进妇女个体发展,提升妇女综合素养
        四、职业教育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妇女家庭地位
        五、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凸显教育强大力量
第四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观念束缚交织制约妇女自主发展
        一、传统性别分工,妇女发展范围局限
        二、家庭观念束缚,妇女独立发展较慢
    第二节 增收渠道单一与就业岗位有限制约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一、传统农业限制,家庭增收渠道单一
        二、扶贫产业缺乏,妇女就业岗位有限
    第三节 政府管理分散与宣传力度薄弱制约妇女职业教育规模
        一、政府管理联动机制不完善,妇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二、妇女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非正规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第四节 教育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错位制约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一、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各地教育内容同质
        二、妇女实际需求多元,教育与就业相脱节
    第五节 家庭文化贫困与妇女教育水平低下制约子代教育发展
        一、家庭文化贫困,子代阶层突破难度较大
        二、教育程度较低,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第五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更新妇女家庭观念,转变妇女思维认知
        一、借助教育转变妇女家庭观念,提高妇女家庭身份地位
        二、实现妇女独立自主脱贫致富,激发妇女自我发展意识
    第二节 挖掘妇女发展潜力,拓宽妇女就业机会
        一、挖掘妇女发展潜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家庭经济增收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
    第三节 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协同机制
        二、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传播宣传力度
    第四节 分层实施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供需匹配
        一、多元化展开妇女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饱满发展
        二、分层次实施妇女职业教育,展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第五节 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一、关注贫困家庭的妇女教育,提升妇女的家庭教育能力
        二、完善家庭子代教育的支持,提高阻断代际贫困现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四、其他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司法疑难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T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研究综述
        1.2.2 国外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概论
    2.1 刑事涉案财物的基本概念
    2.2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认定范围
        2.2.1 犯罪工具—以供犯罪所用为界
        2.2.2 违法所得—转换之物的界定
        2.2.3 违禁品
    2.3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原则
        2.3.1 正当程序原则
        2.3.2 比例原则
        2.3.3 及时性原则
        2.3.4 经济原则
3 T市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3.1 T市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
        3.1.1 总体情况
        3.1.2 主要犯罪类型
        3.1.3 突出特点
    3.2 典型案例中涉案财物处置出现的司法疑难问题
        3.2.1 涉案财物是否为犯罪所得难以判定
        3.2.2 刑民交叉影响处置进度
        3.2.3 涉案财物处置主体及被害人范围确定难
        3.2.4 司法程序不完善
        3.2.5 涉案财物处置救济制度难实行
4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司法疑难问题的法律分析
    4.1 涉案财物范围的界定不够清晰
        4.1.1 涉案财物范围的立法界定缺失
        4.1.2 涉案财物处理方法的不统一
    4.2 刑民交叉情形下“先刑后民”模式及民事合同认定
        4.2.1 “先刑后民”模式不利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4.2.2 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效力认定
    4.3 涉案财物处置主体及被害人范围认定
        4.3.1 处置主体的规定不够明确
        4.3.2 被害人的范围及身份界定不够明确
    4.4 涉案财物处置的司法程序不完善
        4.4.1 侦查、扣押、冻结中处置程序单一
        4.4.2 涉案财物追缴制度漏洞多
        4.4.3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标准不一
        4.4.4 返还程序设置上存在问题
    4.5 涉案财物处理救济程序不完善
        4.5.1 法律救济途径单一
        4.5.2 缺乏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参与程序
        4.5.3 缺乏统一的应退、赔偿标准
5 有效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司法疑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立法制度上的完善
        5.1.1 完善涉案财物的来源及范围制度
        5.1.2 完善刑民交叉处置制度
        5.1.3 完善涉案财物处置主体及方式制度
        5.1.4 完善被害人的范围及身份界定制度
    5.2 司法程序的完善
        5.2.1 侦查、扣押、冻结程序的完善
        5.2.2 追缴程序的完善
        5.2.3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完善
        5.2.4 返还程序的完善
    5.3 救济制度的完善
        5.3.1 提供多种有效的救济途径
        5.3.2 健全被害人参与制度
        5.3.3 明确统一的应退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冷锋过境(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黑松岗“6·8”杀人案的情况报告
县委书记包大成
地质环境公司总经理庄新武
县国土局长张海林
村主任田方
村民姜老大
村民李振德
技术员李班
村民甘龙
甘龙的妻子
犯罪嫌疑人丁林
冷锋过境
创作谈
    撂荒地里长出来的小说

(6)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思想研究 ——以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及意义
        1.1.1 研究选题
        1.1.2 研究意义
    1.2 先期研究成果综述
        1.2.1 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
        1.2.2 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
        1.2.3 关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1.2.4 小结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英国文化研究
        1.3.2 工人阶级文化研究
        1.3.3 大众文化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2. 背景:英国社会的文化问题与成人教育的演变
    2.1 “二战”后文化问题的凸显
        2.1.1 战后福利国家建设与“富裕社会”的神话
        2.1.2 英国社会的“文化转向”
        2.1.3 关于“无阶级”的论争
    2.2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成人教育的演变
        2.2.1 工人阶级教育的主导地位
        2.2.2 工人阶级教育的分化
        2.2.3 大众成人教育的兴起
    2.3 文化问题与工人阶级教育的接合
        2.3.1 “新左派”介入文化问题
        2.3.2 “新左派”成员加入成人教育领域
3. 奠基: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的成人教育实践与文化研究的代表作
    3.1 霍加特与《文化的用途》
        3.1.1 霍加特的成人教育实践
        3.1.2 《文化的用途》
    3.2 威廉斯与《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3.2.1 威廉斯的成人教育实践
        3.2.2 《文化与社会》
        3.2.3 《漫长的革命》
    3.3 汤普森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3.3.1 汤普森的成人教育实践
        3.3.2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3.4 求同存异:对战后英国工人阶级文化问题的回应
4. 论题: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的主要教育思想
    4.1 霍加特:“英格兰性情”
        4.1.1 英国教育中的阶级偏见
        4.1.2 教育中职业主义倾向
        4.1.3 论高等教育
    4.2 威廉斯:“边境乡村”
        4.2.1 成人教育的本质与原则
        4.2.2 成人教育教学
        4.2.3 报刊与通俗教育
    4.3 汤普森:“商业大学”
        4.3.1 教育与经验
        4.3.2 华威大学有限公司
        4.3.3 大学的理念
5. 旨归: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研究
    5.1 批判精英主义文化与教育传统
        5.1.1 “文化—文明”传统:教育是通往文化的大道
        5.1.2 重绘英国的文化版图:占据工人阶级文化的教育空间
    5.2 开创教育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
        5.2.1 文化
        5.2.2 阶级
        5.2.3 经验
    5.3 定位工人阶级教育
        5.3.1 霍加特:批判素养的培养
        5.3.2 威廉斯:有教养的,参与式民主的建构
        5.3.3 汤普森:阶级意识的形成
6. 反思: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历史观照
    6.1 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6.2 英国文化主义者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比较
    6.3 英国文化研究之于教育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三、移民视角下的裕固族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本文的架构
    第四节 田野点概述及资料收集过程
        一、田野点概述
        二、资料收集情况
第二章 裕固族移民搬迁与发展转型
    第一节 国家反贫困视野中的裕固族移民搬迁
        一、国家层面的“异地搬迁扶贫”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移民村
        三、发展话语构建:LH乡裕固族的移民动员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的生计变迁
        一、移民前的生计方式:定居牧业
        二、移民初期的生计方式:传统农作物的种植
        三、订单农业后的生计方式:多元生计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发展理念的转型及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一、移民之前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二、移民初期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三、订单农业引进后的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四、移民社区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第三章 裕固族移民家庭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结构的转型
        一、牧业生活时的家庭结构及规模
        二、移民社区的家庭类型及规模
        三、移民社区的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牧业时期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男主女辅
        二、移民社区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分工合作
        三、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分工更加明确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牧业生活时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二、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三、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四、未来孝道受到的可能冲击
    第四节 裕固族移民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的变迁
        一、牧业时期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二、移民社区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互助及共同赡养父母
        三、老家与移民社区兄弟姐妹互动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四、兄弟姐妹互动关系的边界:经济利益
第四章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邻里关系居住格局的变迁:分散居住-比邻而居
        二、邻里日常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型:村民关系-邻里关系
        三、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人情性互动-工具性互动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组织化:方田的形成及其运行
        一、新的生活需要方田和井长
        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井长
        三、井长的产生:从推选到抓阄
        四、方田制度:先定政策后执行
        五、监督井长:井灌小组
    第三节 方田的功能及整体性伦理观
        一、方田的功能
        二、方田组织伦理:整体利益至上
        三、被疏远的斤斤计较者:对违背方田整体利益者的惩罚
第五章 裕固族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转型的背景:项目制
        一、对户帮扶与移民社区生成
        二、政策项目与社区建设
        三、生活适应与生计发展项目
        四、项目支持与社区发展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的转型
        一、移民前村委会的主要职责
        二、订单农业之前村委会的责任:移民生活适应及脱贫
        三、订单农业后的村委会的主要责任:争取项目为主
    第三节 裕固族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
        一、移民过程中项目分配道德:人情伦理
        二、移民初期项目分配道德: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三、订单农业后项目分道德:工具性的公平观
第六章 家庭、方田、社区互动中的利益与道德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项目竞争人情伦理
        一、移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少了
        二、柳方村打井开地申请的多次尝试
        三、养殖小区一期项目的报名与分配
        四、养殖小区一期项目分配中的“关系”运作
    第二节 小群体项目争取中的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一、五户人家的林带
        二、林带中的利益:耕地
        三、管道铺设过程:小群体的行动
        四、林地管道铺设中的利益与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第三节 小群体维权实践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一、老家草场承包权问题的来源:从鸡肋到资金补贴
        二、移民争夺草场承包权的实践
        三、移民维权行动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
        一、移民社区的发展转型
        二、移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三、邻里关系的转型
        四、基层社区组织转型
        五、家庭、方田、社区互动机制的转型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道德变迁
        一、发展理念转型:“生存性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二、移民家庭道德的变迁
        三、邻里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四、移民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工具性公平观念的生成
        五、移民社区道德变迁的趋势:“人情性道德规范——工具性道德规范”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主导机制
        一、发展转型与社会转型
        二、利益主导与道德变迁
        三、国家、市场与社会转型
    第四节 讨论: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性质
        一、“差序格局”范式的再应用:从人伦主导到利益主导
        二、个体联结纽带的复杂性:利益与道德互构
        三、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多元属性:“混合性差序场”
    第五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及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栏表
附录(三) 移民社区村貌及居住格局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及其破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和发展重要性研究
        1.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和供给研究
        1.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及破解研究
        1.2.4 文献评价与本文视角特色
    1.3 研究目标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博弈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2.1.1 博弈理论
        2.1.2 信息价值与成本理论
        2.1.3 非对称信息理论
        2.1.4 理论借鉴意义评述
    2.2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理论借鉴意义评述
    2.3 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2.3.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农村金融系统论
        2.3.3 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3.4 理论借鉴意义评述
    2.4 金融约束与融资理论
        2.4.1 金融约束理论
        2.4.2 信贷配给理论
        2.4.3 优序融资理论
        2.4.4 理论借鉴意义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理论分析架构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3.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论内涵
        3.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内涵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资金与其他要素功能关系分析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要素及功能分析
        3.2.3 资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他发展要素的关系分析
    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融资的实现条件
        3.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有效
        3.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资源禀赋充足
        3.3.3 融资服务机构与市场体系健全
        3.3.4 农业投资项目收益预期良好
        3.3.5 融资法律制度环境健全
        3.3.6 融资促进支持政策体系良好
    3.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测算与对其投资的影响机理
        3.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测算方法
        3.4.2 供给型融资约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的影响机理
    3.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一个博弈分析框架
        3.5.1 供给型融资约束博弈分析假设条件的提出
        3.5.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机理
        3.5.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需状况与融资效应研究
    4.1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现状考察
        4.1.1 家庭农场培育状况
        4.1.2 种养大户培育状况
        4.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状况
        4.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状况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需状况与融资特征的调查分析
        4.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需状况及融资特征的调查方案设计
        4.2.2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分析
        4.2.3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状况
        4.2.4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资金获得状况
    4.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3.1 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
        4.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信贷融资效应实证模型设定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3.4 模型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状况考察
        5.1.1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信贷需求满足度
        5.1.2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信贷满意度
        5.1.3 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信贷难易度
    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因素影响机理
        5.2.1 农业资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2.2 土地制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2.3 农业项目盈利能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2.4 负债规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2.5 财政补贴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2.6 成立年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2.7 负责人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
    5.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实证设计
        5.3.1 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
        5.3.2 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5.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总体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实证结果分析
        5.4.2 家庭农场样本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案例分析
    6.1 引言和案例研究设计
        6.1.1 引言
        6.1.2 案例研究方法设计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典型案例:困难与表现
        6.2.1 家庭农场供给型融资约束案例
        6.2.2 种养大户供给型融资约束案例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型融资约束案例
        6.2.4 农业龙头企业供给型融资约束案例
    6.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成因分析
        6.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资源禀赋严重不足
        6.3.2 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与服务创新不足
        6.3.3 现代农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设计
    7.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破解的法律保障机制
        7.1.1 加强现代农业信贷立法
        7.1.2 健全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7.1.3 加快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法律修订
    7.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破解的农业产权确认机制
        7.2.1 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下的确权颁证
        7.2.2 加快农业农村投资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和颁证
        7.2.3 加快生物资产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量化折股
    7.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破解的抵押物交易机制
        7.3.1 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交易平台
        7.3.2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交易机制
    7.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破解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7.4.1 健全农业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
        7.4.2 建立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机制
        7.4.3 建立农业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创新机制
    7.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破解的金融分工机制
        7.5.1 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机制
        7.5.2 完善商业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机制
        7.5.3 构建社会互助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机制
    7.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破解的风险分担机制
        7.6.1 完善财政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7.6.2 建立财政、银行、担保、保险公司合理分摊信贷风险比例的机制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模式构建
    8.1 积极推行传统有效抵押物支撑下的银行信贷融资模式
        8.1.1 细化传统有效抵押物范围
        8.1.2 优化传统的农业信贷运行模式
    8.2 探索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农业设施抵押的银行信贷模式
    8.3 试点推进农业生物资产抵押+担保+保险+银行信贷融资模式
        8.3.1 建立农业生物资产融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8.3.2 探索农业生物资产抵押融资组合模式
    8.4 大力推广农产品订单质押+担保+银行信贷融资模式
        8.4.1 针对农户的农业订单融资模式
        8.4.2 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农业订单融资模式
        8.4.3 依托农业种养殖基地或农业园区的农业订单融资模式
        8.4.4 针对家庭农场的农业订单融资模式
        8.4.5 积极推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8.5 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业资产包装上市融资模式
        8.5.1 加快培育优质农业企业
        8.5.2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制上市融资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运用
        9.2.1 加强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目标的产业政策调控
        9.2.2 积极推行风险可控的农业货币信贷政策
        9.2.3 促进财政信贷支农政策协同配合使用
        9.2.4 积极增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能力
        9.2.5 优化现代农业保险发展政策环境
        9.2.6 推行积极的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政策
        9.2.7 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本市场融资
        9.2.8 推行适应现代农业特征的风险监管政策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融资体制与政策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10)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 ——以单县、安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缘起与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对于调研地点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评述
        一、研究视角的分类及研究介绍
        二、研究视角的评述
    第三节 基本的理论阐释
        一、俗民方法学理论
        二、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
    第四节 基本的研究方法及调研概述
        一、质的研究方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献分析法
        五、问卷调查
    第五节 研究综述
        一、章节安排
        二、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的静态描述
    第一节 行政色彩的主导:镇政府人员兼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镇政府人员兼任人民调解员基本状况描述
        二、乡镇司法所的现状
        三、行政权对乡土的辐射
    第二节 国家控制的末梢:村干部兼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村干部兼任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状况描述
        二、村干部的现状描述
        三、村干部与国家控制
    第三节 基层民主的展示:普通村民担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论基层的民主
        二、普通村民担任的人民调解员基本状况描述
        三、乡土的红白理事会与人民调解员
    第四节 专业技术的需求:聘任的人民调解员
        一、聘任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状况描述
        二、聘任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现状
第三章 乡土人民调解员工作的影响因素与动态描述
    第一节 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解构
        一、关系网络的横向剖析
        二、关系网络的纵向剖析
    第二节 乡土社会的人情、面子、道理与法律
        一、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资本:人情与面子
        二、人民调解员对“理”的依托
        三、人民调解员对国家法律的误解与传播
    第三节 关系/事件、行动策略的个案分析
        一、案件的场景分析
        二、案件背后的关系/事件
        三、人民调解员的行动策略
第四章 人民调解员的角色定位:乡土社会的特殊法律人
    第一节 法律知识不及之处:地方性知识的载体
        一、法律在乡土的尴尬境地
        二、人民调解员心目中的“马桥词典”
    第二节 “法律盲区”的填补者
        一、乡土社会的“立法者”
        二、国家法律在乡土的“执行人”
        三、乡土社会的合法性需求:存档的法律叙事
    第三节 从“政治功能”到“社会功能”的复合体
        一、乡土人民调解员的政治功能
        二、社会功能的“本位”回归
第五章 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的前景探析
    第一节 乡土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民调解员的影响
        一、乡土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公共空间的萎缩
        二、乡土人们“私密”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时代进程不能逆转的冲击
        一、国家的改革进程
        二、法治化的进程
    第三节 乡土人民调解员的前景探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访谈刚要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表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四、对“公司能否做担保人”的追问(论文参考文献)

  • [1]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D].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债的制度的重认回归与聚合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债(承)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J]. 王明锁. 私法, 2020(02)
  • [3]论同性恋文学书写的三副面孔 ——以森茉莉、三岛由纪夫、王尔德为例[D]. 许潼. 湖北大学, 2020
  • [4]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财物处置司法疑难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T市为例[D]. 侯文轩.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冷锋过境[J]. 付久江.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9(10)
  • [6]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7]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思想研究 ——以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为考察中心[D]. 李丽. 浙江大学, 2018(05)
  • [8]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D]. 黄超. 兰州大学, 2018(10)
  • [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及其破解研究[D]. 蒋例利. 西南大学, 2017(04)
  • [10]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 ——以单县、安丘为例[D]. 许庆永. 南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关于“公司可以做担保人”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