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服务需要多种营销方式

电信服务需要多种营销方式

一、电信服务呼唤多种营销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勇[1](2020)在《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积极推动5G研究和产业发展,明确了2020年5G商用这一目标。随着5G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5G等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运营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政企客户多元化需求迅猛增长,成为电信运营商下一步业务发展的蓝图。此外,运营商必须打破传统的机制体制束缚,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推进互联网化运营落地,培育5G为未来收入增长的新引擎。甘肃联通自1999年成立以来,市场份额和收入份额在区域内一直处于行业劣势地位,虽然甘肃联通占据集团混改战略优势地位,公众业务市场份额以2%的速度增长,但受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政企客户市场双线、移动等传统业务下滑严重,随着云大物移智、5G等创新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高,公司主营收入、业务类型及存量客户规模等都有了结构性变化,如何在政企客户市场充分利用5G业务营销来保持增幅,快速拉动主营业务收入,并有效应对友商竞争,成为甘肃联通推动战略转型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甘肃联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甘肃联通政企客户业务营销策略。首先,本文采取PEST分析、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内部环境等方面深入剖析,指出了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使用SWOT分析框架分别对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研判;其次,根据STP营销理论,对省内政企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明确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再次,结合甘肃联通实际情况,运用7Ps营销组合理论,制定可操作的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具体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员管理策略、过程策略及有形展示策略。最后,为保障营销策略的实施,分别从组织机构、产品运营、激励制度、人力资源和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对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营销具有指导作用,推进政企5G业务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杨铮[2](2019)在《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4G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以BAT为代表的OTT业务迅猛发展,国内三家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受到异质竞争的分流,通信市场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BZ地处地广人稀的边疆民族自治区,人口不足仅百万,人口红利对通信业务拉动优势不明显,在通信市场饱和的形势下,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竞争的焦点进一步聚焦在对方存量客户的争夺上,因此,围绕存量客户开展的经营工作对运营商而言极为重要。围绕本企业存量客户的经营,进一步聚焦在价值提升和高端客户保有两个方面。本文以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BZ电信公司在存量客户市场上存在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体系不全、差异化不明显、印象价格太高、渠道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4P营销理论,提出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的营销策略改进措施,优化产销品内容,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加强融合产品的捆绑和促销,创新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个性化、小众化需求;在渠道方面,完善线上渠道,强化线上线下触点协同,建立线上外呼线下配送的新型渠道模式,提升渠道服务能力;在促销方面,优化点对点精准促销的路径及场景,并对方案实施保障提出建议。论文研究结论对BZ电信公司的存量客户经营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BZ电信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夯实价值运营基础,也为同类通信企业在存量经营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引。

孙华蓉[3](2017)在《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就不仅仅满足它最初带来的资料共享和网络社交,还要求它高速、快捷、安全。四大运营商更是竞争极为激烈,市场占有率的保存量和新量市场的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点。而宽带业务更是中国电信的根基所在。所以如何推广和维护好电信宽带业务,实行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而盐城电信想要在当前复杂多边竞争激烈的宽带市场上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对自身和他网客户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寻找最符合实际市场营销的思维策略去经营宽带市场,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现有宽带市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分析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因素及其过程的分析。运用市场营销等相关理论,对盐城电信市场宽带业务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本文运用了SWOT分析法、消费者行为分析、STP战略等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对现有宽带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适合盐城电信宽带发展的营销组合策略。详细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最后对提出的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并寻找战略实施对应的需要保障措施。本文以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发展为核心,通过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论述。研究分析宽带产品、营销策略及其对电信公司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合理进行客户导向的服务营销工作。大力开发宽带业务新兴市场,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盐城电信公司宽带业务的持续良好发展和领导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参考。

吴俊[4](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有它的顶峰,因而有它的拐点。2014年被公认为是传统电视发展的拐点,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双重下滑,给电视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霾。传统电视发展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方面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传统电视正在迎来最寒冷的冬天,正需要浴火重生、凤凰涅盘;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兴电视方兴未艾、前途未卜。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亟待需要对电视整个行业进行重新理解、评估和反思。立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语义定义法、种差定义法和语境定义法重新定义了电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是指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电子技术及设备向联点网络化观众传送活动的图像、音频和信号,主要采取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方式为用户创生公共(家庭)领域平台、建构文化论坛、开启观察和体验世界另一扇窗口的大众传媒媒介。为进一步深化对电视的认识,在简要回顾了电视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作了类型化处理,本文重点解读了互联网电视、IPTV、OTTTV等新类型。透过电视的诸多类型,我们看到了电视三大显着特征,即线性与非线性并存、集中化与碎片化并存、控制与互动并存。作为进一步理论延伸,我们阐释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需要拓展的四大功能,即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在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中,探索智慧电视的发展路径;在多元文化中,提升受众与媒体人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在游戏巅峰中,恪守电视文明的进化规律。从纯粹理论世界走入电视现实世界,重新审视电视的生存境遇,我们发现当前电视发展正面临着五大突出矛盾和挑战: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高昂制作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同时电视发展也迎来了难得机遇:宏观政策调控是电视发展的制度红利、市场刚性需求是电视发展的坚实基础、多元技术支撑是电视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燃电视的发展引擎。推动传统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管理、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最终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是国家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的强大思想理论基础。媒体融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技术基础、萨弗法则是媒体融合的时间基础、优势互补是媒体融合的功能基础、业态竞争是媒体融合的生态基础、用户需求是媒体融合的动力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有效破解媒体融合缺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4大共性问题以及理念失衡、路径依赖、路径选择、非对称突破、整体协同不够等5大个性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钥匙。中国电视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把理念融合作为根本指向、把内容融合作为中心内核、把平台融合作为主导逻辑、把渠道融合作为主要延伸、把技术融合作为动力支撑。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实证分析法梳理了《爸爸去哪儿》的范本价值,并继而由节目层面的融合发展上升至对整个湖南广电传媒生态圈构建的思考。湖南卫视+芒果TV“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战略,是国内传统媒体不甘新媒体碾压之势而加速催生的广电融合发展典范。在台网融合互动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同时有利于探索国有传媒企业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对接资本等多方面的创新。毫无疑问,湖南广电的标本意义在于,为当前国内传统媒体探寻转型之道,目前来看,效果明显,至于纵深发展的结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说融合发展体现的是电视的实践理性,那么多维进化彰显的是电视的纯粹理性。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电视进化理论,需要重新描述和阐释电视融合之后的应然状态,即电视要融合成什么样貌,这就为我们敞开了电视研究的多维高度。电视的多维进化不同于有机体的进化是自然而然、必然性进化,更不是达尔文主义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而是借助人类科学技术、理性、民主和法治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基本前提,控制和利用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直接后果、虚幻化和碎片化是难以察觉的技术陷阱、超越“技术陷阱”而获重生是破解技术斯芬克斯之谜的有效途径。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媒介技术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本身。我们要高度警惕理性沦为技术的奴仆,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理性抗命,防止公民被数字化的自我蚕食;要相信理性、坚守理性、弘扬理性,因为自由意志需要理性:控制意味着对我们所控制的东西负责任;一切技术进化都有得有失,实际上一切进化都是利弊皆有的交易。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电视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集成大众智慧,让用户参与选题、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内容创造;要以众汇智、以众聚力、以众创新,努力在激活“众”平台效应上优化民主结构,改善民主质量。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法治是人类治国理政的理性选择,是优于一人之治的理想方式。法治所蕴含的理想、精神、价值、方式和手段给人类以知识、智慧、启迪和力量,它既能为人类定纷止争,又能引导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而提供一种争议和秩序统一的规范。电视作为人类文明和伦理精神的传播使者,必须用法治来规约其成长和发展行为:法治要求电视传播符合客观事实的内容、法治要求电视传播合法的内容、法治寻求表达自由和政府管制平衡、治保障电视发展的合法权益。经由多维进化,电视才可能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才能为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

屈雅利[5](2016)在《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文中研究说明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后,沉寂多年的商业广告闻风而动,重新登上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广告经营总额从1979年约0.1亿元上升到2015年5973.4亿元,中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广告大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社会发展状态,民众的社会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商业广告的恢复和发展也正伴随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当代商业广告敏锐地记录或者作为镜像折射着当代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变化,迎合或者引导着社会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保存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在广告中留下的印记,成为了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极其生动的社会文本。本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商业广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线(1979-2015),依据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实践,以当代商业广告作品、知名广告人的创作思路、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广告实践、对当代商业广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广告事件等大量广告审美实践为研究文本,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力图全方位地剖析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所遭遇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融合,揭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现代性、实用理性、后现代等文化的审美冲突与交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探讨了建立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独特品格的文化策略和可能路径。论文依据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践发展的历史顺序,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分为六个层面来展开论文的主体。第一个层面分析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商业广告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蓬勃发展,对政治化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代商业广告巧妙地使用广告策略,通过顺应主流价值倾向,突破了政治禁忌,拓展广告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对红色隐喻、革命历史伤痕等审美符号的使用,当代商业广告不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商业化的审美改造,并通过戏谑化的符号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进行了商业化消解,最终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融合态势。第二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典故的情感改造、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对家庭元素的强调等符号形式,充当了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形象。与此同时,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零碎化、片断化和商业化利用,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淡化了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魅力。第三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当代商业广告通过构造商品神话、编织理性化的消费理由、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塑造新的消费主体等范式,为当代人塑造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化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不断占有商品,精心呵护身体,跟随明星和时尚,满足欲望,幸福快乐,男性因为成功而自由消费,女性因为消费而自信快乐。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以消费为中心的审美想象,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愿望,完善了人的生存尊严,但是同时,这样的广告呈现也将当代人纳入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使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侵染了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第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面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广大普通平民消费者,当代商业广告顺应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对普通平民消费塑造采取了“镜像化”的审美呈现方式。商业广告的切入视角和美学包装,采取了人道主义、平民化的倾向,认同和宣扬了民间俗世,塑造了实惠朴素的消费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广告审美呈现,商业广告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消费文化渗入到了包括普通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之中,加速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第五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起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广告以另类、反叛、颠覆的广告形式将消费意识推向了民众的深层心理层面,价值认同与心理震撼成为广告审美传达的主要内容,商品信息反而日趋淡化。当代中国的后现代广告通过塑造面目模糊的广告青年形象,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推向了个人感性化的情绪表达,温和地消解了权威和理性的秩序,丰富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整体格局。第六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方面商业广告审美实现二重性悖论的存在,容易使当代人对商业广告产生疏离态度与集体回避行为,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持续发挥广告文化审美影响力的窘境。另一方面,当代广告审美文化核心力的缺乏也使当代商业广告不断遭遇文化冲突的冲击。因此,吸收当代泰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特质,提升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品格,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感觉资源的独特性,就成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摆脱审美文化困境的必要路径。论文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商业广告的隐匿性存在方式对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影响,探寻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尚明洲[6](2016)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业态变革与产业优化:一种媒介进化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下,4G、WIFI等无线宽带技术日臻成熟,加速升级换代的无线网络技术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和场景,高性能、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终端层出不穷,引发移动互联网的新热潮。小巧轻便的移动终端让用户接入网络更加简单便利,信息交互轻松,展现形式丰富,突破时空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和满足人的各种感官体验,使信息交换变得更加直观、智能,富有人性化。移动数字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持续升级,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模式,培育了新的媒体形态,生成了新的传媒业态。本论文关注催生了新的传媒业态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聚焦在“移动互联网的业态发展现状和产业优化”,主要以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传媒业态发展和产业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业态的演变。为了深入剖析这种演变,本论文使用媒介进化论,分析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以及它是如何促进媒介演进的,研究其规律与特征。本论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相关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并走访产业生态各个领域、环节的相关人员,借鉴跨学科交叉和演绎推理的研究方法,对移动互联网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做出一种逻辑上的理论推导和经验性预测,并对其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继承延续、融合创新等关系进行尝试性阐述。本文将使用媒介进化论,重点从产业构成、组织形态、内容特色等多个层面,对移动互联网新业态进行全局性的剖析,分析它的突出优势和潜在负面影响,研究其对社会文化、产业经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革。由于移动数字媒体还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本文希望能结合当前的发展态势,对其未来演化进行合理性预测,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移动数字媒体的优势与长处,规避其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规范管理层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实现扬其长避其短,推动传媒业态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主要在于从媒介进化论视角来理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采取质化研究的方法,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的业态发展和产业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的移动数字媒体产品、平台、机构不断涌现,传播的方式、方法和模式也在优化升级,其运营体系也与以往差异很大,这种形式新颖、数量繁多又处于快速进化的媒体形态,构建起全新的传媒业态,与此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将其既有的优势延伸到移动数字媒体平台,甚至自我革新,变身或衍生成新的移动数字媒体,以适应媒体发展规律的要求,成为新的传媒业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王婷[7](2016)在《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手机媒介 ——基于技术文化史的研究》文中认为手机媒介的诞生,尤其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扩大了人际传播的影响和范围,颠覆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路径,取代了闹钟、钱包、手电筒、日历等日常用品,丰富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娱乐选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其平等、兼容和开放的特性对文化多元、社会互动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相关领域的管理与规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手机媒介既是现代社会多种媒介融合的典范,又是消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界限的推手;既使人跨越时空障碍而与他人取得联系,又使人在中介化的交流中日渐疏远;既融多种实用的物质功能于一身,又能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产品;既为人类排忧解难,又产生许多复杂难题……为了厘清手机媒介拥有的多重角色,对手机媒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十分有必要。研究以对如下四方面的思考为切入点进行:第一,手机何以成为人须臾不离的媒介?换言之,手机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探寻手机媒介传播规律和功能融合是研究的第一个思路。第二,手机媒介的融合性将人“捆绑”在手机上,人的社会关系也依附于手机媒介。手机媒介重构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是研究的第二个思路。第三,仅凭社交上的便利还不足以催生出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丰富的内容和应用也是令他们乐此不疲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所在。以手机游戏、手机音乐和手机视频为代表的手机内容产业的盈利模式以及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是研究的第三个思路。第四,在新媒介形态产生之初,政策的鼓励和法律的宽松都是为了促进其更快发展,但在媒介逐渐发展成熟时应对其产生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手机媒介的融合性与传统媒体规制的分业性相冲突,加大了管理与规制的难度。如何理顺政府机关、手机媒介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用户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手机媒介的管理与规制框架是研究的第四个思路。在这四个思路的指导下,研究以技术文化史为纲分析手机媒介在各个时期对当时的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首先将手机媒介置于媒介进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以功能升级和系统更新为标准划定手机媒介的发展分期。手机媒介从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实验室概念产品发展到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将人从特定的空间解放出来,赋予人在行走中与不在场的人交流的自由。进入2G功能机时代,手机媒介从语音通话工具发展为拥有文字、图片、音频以及简短视频的多媒体终端,其塑造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逐渐消弭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界限。3G智能手机延伸为物联网的中心设备,媒介杂交固然可以释放巨大能量,但是其相伴随的破坏性也绝不容忽视。手机媒介带来的多任务处理将媒介的人性化逆转为人的机械化,媒介对人的物化值得人们警醒和深思。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无论从基因选择还是从习得体验而言,人际交往在个体进步和社会发展中都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时期的人际沟通工具总是与这个时期个体移动的频繁程度和活动范围的远近相适应。手机媒介作为人际沟通工具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产物,它将即时或延时、同步或异步等多种社交方式融为一体,其建构的移动性和半虚拟性情境一方面赋予主体与他人的连接自由,另一方面又弱化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和唯一性。在人与媒介形成的相互形塑与共同演化的关系中,呈现出媒介的人性化演化和人的机械化发展趋势,这在抬高媒介地位的同时无疑降低了人的地位。手机媒介超越时空限制使人处于永远在线的状态,刷新了亲密与孤独的界限,长期的中介化社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舍近求远”的人际关系,最终致使人们忽视现实世界的人与事。只有将手机媒介还原到工具位置,通过“社交泛在化”以尊重自身的方式塑造技术,用线下活动转化线上虚拟关系,发挥手机媒介的组织与协调功能,将真正的社交还归现实生活,才能恢复人之为人的本性。手机媒介在通讯功能与社交功能之外,还因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产品和文化服务而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现代社会是媒介社会,移动互联网络的升级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被海量的信息包围,手机媒介内容产业成为信息时代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人类需要优秀的游戏以获得深度的、持久的乐趣。手机游戏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操作、微体验与微社交的“微文化”,受到不同年龄阶用户的欢迎。手机媒介的便携性特征和视听播放功能使音乐成为手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保护和用户价值是手机音乐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推动下,兼容多种视频资源的手机媒介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关注的焦点。手机视频产业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在内容生产与运营、用户喜好与培养以及盈利模式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借助大数据思维,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挖掘以及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手机媒介在使用与传播中产生了种种仅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垃圾短信泛滥和社交网络谣言四起、闯入公共空间和侵犯私人空间、色情内容屡禁不止等等,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规制。现阶段,从纵向上看,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以及各级政府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构成手机媒介规制的五大层面;从横向上看,每个层面中涉及的管理与规制内容又可以分为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提供者管理、个人信息保护和传播内容管理四大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手机媒介规制的基本框架,尽管如此,作为融合性媒介和新媒介代表,手机媒介的管理与规制无论从政府的他律、行业的自律还是从用户的自我约束和监督而言,依然存在不少难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新媒介规制的先进经验,从立法约束、政策规范、行业协会以及用户媒介素养方面提出我国手机媒介的规制办法,对于推动我国手机媒介恰当使用和内容健康传播大有裨益。手机媒介绝不仅仅是信息时代的技术创新或当下社会的潮流写真,人们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接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态度和立场具有深远的意义。手机媒介不仅对人作为真正社会人的生存提出挑战,也对既有的文化生态、社会秩序和经济形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

王志强[8](2016)在《中国电信C市分公司4G平台下业务市场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产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作为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服务性行业,每一次技术革新不仅意味着产业技术的升级,也需要不断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移动宽带网络累计投资超过1400亿元,2015年底3G网络覆盖100%的城市、乡镇和87%以上的行政村,4G网络已有效覆盖全国所有乡镇以上地区;速率更快的4G+网络正在部署建设中。C市电信作为中国电信的重要组成,也不断加强技术投入、提高服务质量。2011-2015年,C市电信通信基础网络累计投资超过600亿元。至2015年底,光纤覆盖家庭近2500万户,城市光纤覆盖用户达到75%以上,主要企业客户和城市住宅小区实现光网覆盖,行政村100%通光纤。移动用户的峰值下载速率由2014年的以3G为主的3.1Mbps提升到目前以4G为主的150Mbps。4G时代的来临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换代,也呼唤市场开拓模式的转变。本文将基于4G时代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对中国电信C分公司的市场开拓策略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分类分析法等。从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等内容,属于文章的谋篇布局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业务拓展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做好理论准备,增强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述C市电信公司业务市场拓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属于文章思路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部分。第四部分提出了C市电信公司4G平台下业务市场拓展的对策建议,属于文章中解决问题的章节。在这部分分析了C市电信公司业务拓展的体系模式与市场定位、业务拓展可选取的途径和解决方案。第五部分是结论及展望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深入研究方向。

张晓蒙[9](2015)在《网络文学出版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文学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产业带动作用,本研究试图借用出版学、文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我国网络文学出版,以期为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丰富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内容。在现实方面,为网络文学运营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法、规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研究内容主要根据网络文学“创作——流通——消费”研究范式,分为绪论、概述、创作、经营、消费与结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并对本选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网络文学产业相关内容。概述部分,首先分别阐述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出版的概念与特点,然后梳理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历程,最后从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网络文学市场收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四个维度综述我国网络文学发展整体情况。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出版的基本流程,依托网络文学网站平台或社交媒介,作者直接接触读者,所以在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三个要素,即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客体。论文从宏观与微观视角揭示了创作环境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及动机,对网络文学创作题材、创作语言进行了阐述,并得出网络文学创作特征体现为创作主题虚拟、创作门槛低、创作过程互动化、创作主体团队化,创作动机商业化的结论。经营是产业的中心工作,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并且,网络文学经营在“创作——经营——消费”的研究范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经营部分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分别分析了网络文学出版组织的经营运作和市场结构。按照营销学中4P理论的逻辑,首先对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主体、业务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然后结合网络文学特性,研究了涉及网络文学经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的产品组织形式、定价方法、分销渠道及促销推广策略。网络文学消费环节使得网络文学在经历创作、经营阶段之后,其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消费部分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阐述:第一,从职业、性别、年龄分析网络文学的消费群体;第二,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影响网络文学消费的客体因素,得出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为免费心理、娱乐心理、参与心理与微审美心理;第三,基于AIDMA、AISAS、SICAS模型分析网络文学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第四,网络文学的消费趋势主要有:消费终端多元化、内容格调“去庸俗化”和消费群体国际化。结论部分,运用传播学理论,展望网络文学出版未来的趋势:传播者角度,作者群体的草根化与精英化的两极分化;传播受众方面,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国际化;传播内容上,作品题材与作品形式的多样化明显;传播媒介方面,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传播效果娱乐化。

王勇[10](2013)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带来了媒介生态变迁,三网融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时代所趋。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广电媒体的传播方式、盈利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传播渠道的贬值、受众行为模式的变迁以及广告营销方式的转型,传统广电媒体需要向全媒体转型以便更好的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广电全媒体是一种独特的媒体形态,其在传播方式、信息秩序、内容生产、服务对象、盈利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广电媒体都存在显着差异。以数字广播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广电新媒体发展为契机,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起步期(1996年—2002年)、发育期(2003年—2007年)、成长期(2008年至今)等三个时期,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具有渠道扩张、渠道融合、构建全媒体平台等三个维度,并初步形成了融合式、扩张式、联合式、应用式等四种广电全媒体发展模式。从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实践出发,本文从产业链层面、业务组织结构层面和发展层面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特征。从产业链层面看,传统广电媒体正在经历产业链的纵向分离和横向分解,渠道模式正在向开放平台模式转变。从业务组织结构层面看,广电全媒体将带来业务结构及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业务结构可分为内容生产、集成播控和媒体营销三个层次,其组织结构可分为内容生产中心、集成播控中心和营销运营中心三大组织单元。从发展层面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具有滞后性、政策性、复杂性和开拓性等特征。广电全媒体是个世界性课题。英国的BBC、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探索了全媒体运营的不同方向。我国以上海文广、深圳广电为代表的广电媒体也在积极尝试全媒体发展,并积累了初步经验。在分析中西广电全媒体发展个案的基础上,本文从制度层面、产业层面、业务层面,对中西方的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广电全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生存、体制、资源、文化等发展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行业性的,也有广电机构自身的,需要广电媒体认真分析解决。结合我国广电媒体发展实际,本文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并提出我国广电全媒体三个发展方向:区域化门户、产业链平台和差异化竞争。媒体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媒体的诸多特性。本文从外部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环境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并提出环境优化建议。最后,本文从行业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具体策略。行业策略是从宏观行业层面着眼,从监管体系、市场机制、网络建设、平台战略等方面提出行业发展策略,其本质是广电行业如何应对三网融合;组织策略是从媒体组织层面着眼,从内容、平台、资源、机制、品牌等方面提出媒体发展策略。

二、电信服务呼唤多种营销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服务呼唤多种营销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
        2.1.1 STP理论
        2.1.2 7Ps市场营销理论
        2.1.3 大客户营销理论
    2.2 市场营销分析工具概述
        2.2.1 PEST分析
        2.2.2 SWOT分析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3 5G网络相关概念介绍
第三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波特五力模型
        3.2.2 竞争对手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甘肃联通概况
        3.3.2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现状
        3.3.3 资源状况分析
        3.3.4 能力状况分析
        3.3.5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4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S)
        3.4.2 劣势分析(W)
        3.4.3 机遇分析(O)
        3.4.4 威胁分析(T)
第四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STP分析
    4.1 市场细分
        4.1.1 按照企业规模细分
        4.1.2 按照星级客户细分
        4.1.3 按照行业细分
        4.1.4 按照政企客户5G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
        4.2.1 重点行业客户
        4.2.2 中小企业客户
    4.3 市场定位
        4.3.1 产品定位
        4.3.2 竞争定位
第五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5.1 产品策略
        5.1.1 新媒体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2 交通行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3 旅游行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4 工业行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5 中小企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2 价格策略
        5.2.1 建设模式定价策略
        5.2.2 标准定价策略
        5.2.3 差异化价格策略
        5.2.4 交叉补贴定价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做大线上渠道
        5.3.2 做实线下渠道
    5.4 促销策略
        5.4.1 广告媒体推广
        5.4.2 举办高峰论坛
        5.4.3 推进5G灯塔行动
    5.5 人员管理策略
    5.6 过程策略
    5.7 有形展示策略
        5.7.1 创新头条5G网站展示
        5.7.2 新建5G业务展厅
        5.7.3 推广5G智慧生活馆
第六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组织机构保障
        6.1.1 优化组织架构
        6.1.2 建立运营保障体系
        6.1.3 深化政企内部关系
    6.2 产品运营保障
        6.2.1 加大5G行业产品研发
        6.2.2 建立支撑“倒三角”体系
    6.3 激励制度保障
        6.3.1 落实“三能”改革
        6.3.2 建立项目制模型
        6.3.3 实行增量分享
    6.4 人力资源保障
        6.4.1 优化管理机制
        6.4.2 深化418人才工程
        6.4.3 强化培训赋能
    6.5 风险管理保障
        6.5.1 开展业务管理提升
        6.5.2 加强安全管理
        6.5.3 加强技术防护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BZ电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BZ电信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竞争分析
        2.2.1 行业竞争现状
        2.2.2 现有竞争者
        2.2.3 潜在竞争者
        2.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2.6 替代品的威胁
    2.3 BZ电信公司机会与威胁
        2.3.1 机会
        2.3.2 威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Z电信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BZ电信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3.1.1 组织机构
        3.1.2 公司品牌
        3.1.3 人力资源
        3.1.4 制度流程
    3.2 BZ电信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3.2.1 三家运营商市场份额情况
        3.2.2 存量客户数量及收入占比
        3.2.3 存量客户价值及流失情况
        3.2.4 存量客户使用业务现状
    3.3 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3.3.1 产品策略现状
        3.3.2 定价策略现状
        3.3.3 促销策略现状
        3.3.4 渠道策略现状
    3.4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3.4.1 职责不清流程不畅
        3.4.2 人员缺失成本不足
        3.4.3 定位不清经营粗放
        3.4.4 渠道缺失协同不足
        3.4.5 系统繁杂效率低下
    3.5 BZ电信公司优势与劣势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BZ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4.1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市场营销目标确定
        4.1.1 指导思想和市场定位
        4.1.2 BZ电信公司营销目标确定
    4.2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分析
        4.2.1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市场细分
        4.2.2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需求分析
    4.3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4.3.1 产品策略优化
        4.3.2 价格策略优化
        4.3.3 渠道策略优化
        4.3.4 促销策略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5.1 组织保障
        5.1.1 完善公司机构
        5.1.2 健全存量经营体系
        5.1.3 建立存量经营工作制度
        5.1.4 穿通存量经营快速流程
        5.1.5 完善停拆挽留制度流程
    5.2 人力保障
        5.2.1 完善客户经营管理岗位设置
        5.2.2 完善一线经营岗位设置
        5.2.3 存量客户经营团队标准化管理
    5.3 制度保障
        5.3.1 提升存量经营成本总量配置标准
        5.3.2 完善全渠道存量经营佣金标准
        5.3.3 优化薪酬体系
        5.3.4 完善存量经营考核
    5.4 IT系统保障
        5.4.1 开发一体化精准营销派单系统
        5.4.2 开发线上受理APP
        5.4.3 开发抢单配送佣金现结系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价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支撑本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及简要分析
    2.1 市场营销理论
    2.2 STP战略
        2.2.1 市场细分
        2.2.2 确定目标市场
        2.2.3 市场定位
        2.2.4 STP战略优势
    2.3 4P战略
    2.4 市场调研的相关内容
    2.5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 盐城电信宽带类业务营销大环境的分析
    3.1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SWOT分析
        3.1.1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优势分析
        3.1.2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劣势分析
        3.1.3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机会分析
        3.1.4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威胁分析
        3.1.5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竞争状况分析
    3.2 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3.2.1 SWOT分析
        3.2.2 盐城电信的战略选择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4.1 客户特征及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4.1.1 用户特征调查内容及结果
        4.1.2 用户对盐城电信宽带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服务建议
        4.1.3 非盐城电信宽带用户基本情况调查
    4.2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4.2.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4.2.2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第五章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的现状
        5.1.1 盐城电信宽带用户规模和公司组织架构
        5.1.2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市场细分、目标与定位
        5.1.3 产品策略
        5.1.4 价格策略
        5.1.5 促销策略
        5.1.6 渠道策略
    5.2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2.1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5.2.2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问题导致的原因
第六章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
    6.1 盐城电信产品组合的进一步优化
        6.1.1 丰富产品组合
        6.1.2 设计拳头产品组合
    6.2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渠道策略
        6.2.1 营销渠道的概念
        6.2.2 营销渠道的分析和设计
        6.2.3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渠道的具体策略
        6.2.4 各渠道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6.3 进一步加强促销组合
        6.3.1 人员促销的进一步优化
        6.3.2 广告、销售促进的进一步加强
        6.3.3 丰富公关活动
第七章 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制度保障
    7.2 文化保障
    7.3 人员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盐城电信宽带用户调查表
致谢

(4)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叙事逻辑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理解电视的新语境
    2.1 传统定义的消解与新概念的勃兴
        2.1.1 语义定义法透析电视的一般规定性
        2.1.2 种差定义法彰显电视的特有功能
        2.1.3 语境定义法生发电视概念全新意蕴
    2.2 电视形态的嬗变
        2.2.1 新类型与新样态
        2.2.2 新旧特征的并存与呈现
    2.3 电视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2.3.1 传播渠道多样化与电视主流坚守
        2.3.2 人机互动与智慧电视
        2.3.3 多元文化与新媒介素养
        2.3.4 游戏巅峰与文明进化
3 重审电视的生存境遇
    3.1 当代电视发展的窘境
        3.1.1 传统电视的衰落
        3.1.2 新兴电视的纠结
    3.2 当代电视发展面临的五大矛盾
        3.2.1 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
        3.2.2 大制作高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
        3.2.3 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
        3.2.4 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
        3.2.5 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
    3.3 当代电视发展的时代新坐标
        3.3.1 宏观政策调控释放制度红利
        3.3.2 市场刚性需求助推电视新发展
        3.3.3 多元技术驱动电视智慧发展
4 传统媒体互联网化下的电视融合发展
    4.1 媒体融合的一般理论及其启示
        4.1.1 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传播密码
        4.1.2 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时间战
        4.1.3 优势互补丰富融媒功能
        4.1.4 媒体融合中的生态位竞争
        4.1.5 用户需求驱动媒体融合
    4.2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五重维度
        4.2.1 新旧媒体基因下的理念更新
        4.2.2 台网融合下的路径依赖
        4.2.3 技术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4.2.4 创新创业下的非对称突破
        4.2.5 顶层设计下的整体协同
    4.3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体系化构想
        4.3.1 深度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4.3.2 内容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内核灵魂
        4.3.3 平台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关键逻辑
        4.3.4 渠道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主要延伸
        4.3.5 技术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撑
5 传统电视到融媒范本:基于个案的实证分析
    5.1《爸爸去哪儿》开拓三级产业链进阶模式
        5.1.1 核心产品产业链奠定致胜关键
        5.1.2 附属产品产业链催生蝴蝶效应
        5.1.3 跨界产品产业链拓展模式空间
    5.2 “一体两翼”打造台网互动新生态
        5.2.1 内容独播与自制+定制
        5.2.2 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
        5.2.3 人才流动与机制创新
    5.3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5.3.1 资本运作与芒果生态圈的构建
        5.3.2 增量资本化运作与芒果跨越式发展
        5.3.3 探路国有传媒企业资本化运作的国家样本
结语:电视的多维进化及应然状态
    一、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双刃剑”
    二、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
    三、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
    四、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当代审美文化的现实文本
    1.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时段界定
    1.2 审美文化因素在当代商业广告中的渗入和增强
    1.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1.4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研究现状
    2.1 西方学者研究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理论视角
    2.2 中国学者研究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2.3 中国语境中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特殊性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4.1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空间 第一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
1.1 商业广告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
    1.1.1 从“广告,滚蛋”到“为广告正名”
    1.1.2 国家层面对广告认识的不断改进
1.2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表达对主流价值的顺应
    1.2.1 广告语言表达的集体认同倾向
    1.2.2 广告内容对个人物质生活追求的展示
    1.2.3 广告信息表达独立话语体系的形成
    1.2.4 广告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1.3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1.3.1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红色隐喻”
    1.3.2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1.3.2.1 “红色符号”的商品化消费
    
1.3.2.2 革命历史伤痕的消费性化解 第二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
2.1 传统文化成为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
    2.1.1 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性
    2.1.2 传统文化作为广告情感源的审美演变
    
2.1.2.1 历史典故的情感“新启蒙”
    
2.1.2.2 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
    
2.1.2.3 乡土元素的情感转向
    
2.1.2.4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家庭情结
2.2 传统文化对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提升
    2.2.1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伦理精神
    2.2.2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美学气质
2.3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物质化改造
    2.3.1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化消解
    2.3.2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的漠视 第三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
3.1 塑造现代化商品神话,激发形象性审美感知
    3.1.1 商品科学形象的广告渲染
    3.1.2 商品专业化品质的广告呈现
    3.1.3 适应消费者心灵欲求的商品改造升级
3.2 编织理性化消费之网,凸现个人审美认知
3.3 构建现代化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审美潮流
    3.3.1 现代快乐生活的审美呈现
    3.3.2 炮制消费概念,创造消费时尚
    3.3.3 鼓吹明星偶像,引领身体消费的热潮
3.4 当代商业广告对消费主体的审美认同
    3.4.1 商业广告对成功人士生活的想象
    3.4.2 商业广告对都市女性消费角色的塑造 第四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
4.1 实用理性的价值取向
    4.1.1 低价的顺应
    4.1.2 短时功利的选择
4.2 商业广告美学包装的平民化
4.3 人道情怀的广告视角
4.4 “俗”广告塑造的平民生活 第五章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
5.1 后现代广告对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影响
    5.1.1 西方后现代广告的反叛色彩
    5.1.2 台湾后现代广告的美学风格
5.2 当代中国后现代广告的审美表现
    5.2.1 温和的解构
    5.2.2 个人感性化青年形象的登场 第六章 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
6.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6.1.1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现呈现的悖论
    6.1.2 当代商业广告遭遇的文化冲突
6.2 他山之石:泰国、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启示
    6.2.1 泰国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特色
    6.2.2 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美学特质
    
6.2.2.1 通过设计还原商品的本质
    
6.2.2.2 倡导控制欲望的素朴生活方式
6.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品格的建立
    6.3.1 还原商品之“真”,淡化商品的符号价值
    6.3.2 归导欲望,彰显人性之善
    6.3.3 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辨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业态变革与产业优化:一种媒介进化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概念界定
        1.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重点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2 媒介进化论与媒介技术发展
    2.1 媒介进化论的基本内涵
        2.1.1 媒介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2.1.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体及信息
        2.1.3 保罗·莱文森的修正:人驾驭移动数字媒体
        2.1.4 移动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进化
        2.1.5 媒介进化视角下的传媒业态的变化
    2.2 媒介进化视角下的媒介发展
        2.2.1 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
        2.2.2 传媒业态的历史变革
    2.3 媒介进化与媒介技术的关系
        2.3.1 媒介技术对传播遗传基因突变的影响
        2.3.2 技术对大众传播时空特性的影响
3 媒介进化视角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
    3.1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实因素
        3.1.1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因素
        3.1.2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社会需求
        3.1.3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市场支持
    3.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媒业态
        3.2.1 移动数字媒体产生的基础条件
        3.2.2 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过程
        3.2.3 移动数字媒体重塑传媒新业态
        3.2.4 移动数字媒体新业态的全景考察
        3.2.5 移动数字媒体的优势特征
    3.3 移动互联网推动下的媒体业态发展趋势
        3.3.1 移动数字媒体发展空间不断扩展
        3.3.2 移动数字媒体技术革命快速发展
        3.3.3 移动数字媒体加速媒体轻化
        3.3.4 移动数字媒体加速产业化
4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生态与社会影响
    4.1 移动互联网对传播生态的影响
        4.1.1 移动数字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
        4.1.2 移动数字技术驱动新型媒体生态圈形成
    4.2 移动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生态的影响
        4.2.1 构建新型舆论传播体系
        4.2.2 众声喧哗的复杂舆论场
        4.2.3 不可忽略的舆论引导局限性
    4.3 移动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4.3.1 更加智慧的民生信息服务
        4.3.2 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
        4.3.3 强调用户价值的粉丝经济
        4.3.4 颠覆传统模式的精准营销
    4.4 移动互联网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4.4.1 快节奏、浅层次的阅读习惯
        4.4.2 个体化、草根性的网络共欢
5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优化与引导
    5.1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优化
    5.2 移动互联网的政策引导
        5.2.1 移动数字媒体当前管理现状分析
        5.2.2 关于移动数字媒体引导和规范的建议
    5.3 移动互联网的媒体自律与用户自律
        5.3.1 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用户中心时代的媒体责任
        5.3.2 媒体责任:自律基础上的自由
        5.3.3 移动数字媒体的社会责任:自律与把关人角色的强化
        5.3.4 用户的社会责任:基于自律的个性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7)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手机媒介 ——基于技术文化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手机媒介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境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概述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概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手机媒介的传播与功能融合
    第一节 手机媒介发展史
        一、无线电技术与交换电话系统的融合:手机的前身
        二、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时代(1G):固定电话的补偿
        三、第二代数字功能手机时代(2G):小型多媒体
        四、第三代移动互联手机时代(3G/4G):智能的世界
    第二节 从单一到多元:手机语言的演变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语音通话:有声语言
        二、短信服务:文字语言
        三、表情图片和照片:视觉语言
    第三节 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手机成为媒介融合的典范
        一、媒介的融合逻辑
        二、媒介融合的意义
        三、手机媒介融合在传播领域的表现
    第四节 由通讯终端到数据处理终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
        一、手机的搜索功能
        二、手机的娱乐功能
        三、手机的支付功能
        四、手机功能“杂交”释放新能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手机媒介构建的社交形态与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沟通工具的历史演变
        一、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二、社会的变迁:从熟悉的乡镇社会到陌生化的都市空间
        三、时空距离的缩短和“永远在线”的连接
    第二节 手机媒介塑造的交流情境与主体特性
        一、人与媒介的关系演变:从人机分立到人机共同体
        二、情境的移动性与主体的去中心性
        三、情境的半虚拟性与主体的多重性
    第三节 手机媒介刷新亲密与孤独的界限
        一、分享自我
        二、三种社交形态
        三、密切连接性及其缺陷
    第四节 手机社交构建的新型人际关系
        一、“舍近求远”人际关系的内涵
        二、新型人际关系出现的主客观因素
        三、新型人际关系的弊端:忽视现实世界
    第五节 未来手机媒介社交的趋势
        一、陌生社交的两种形式
        二、社交泛在化:以尊重自身的方式塑造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手机媒介内容产业
    第一节 手机媒介与内容产业的融合历程
        一、“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手机内容产业繁荣发展的背景
        三、大力发展手机内容产业的必要性
    第二节 手机游戏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一、手机游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手机游戏产业的规模与现状
        三、手机游戏产业链与利益分配模式
        四、手机游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
    第三节 内容保护与用户价值:手机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内容保护是手机音乐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用户价值是手机音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 “三网融合”与大数据指导下的手机视频产业
        一、手机视频产业要素概述
        二、从从文化学意义上解读手机视频
        三、手机视频是“三网融合”政策推动的产物
        四、大数据指导下手机视频产业生态的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机媒介的管理与规制
    第一节 手机媒介传播的失范表现
        一、失范表现之一:垃圾短信和社交网络谣言
        二、失范表现之二:公共空间的“插足者”和私人空间的“闯入者”
        三、失范表现之三:色情内容屡禁不止
    第二节 我国手机媒介管理与规制的现状
        一、五大层面构建的手机媒介法治框架
        二、四大方面涵盖手机媒介管理范围
    第三节 手机媒介的行业自律现状
        一、手机媒介自律会议
        二、手机媒介自律公约
    第四节 我国手机媒介规制的不足与域外借鉴
        一、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立法的完善
        三、自律机制的建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电信C市分公司4G平台下业务市场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4G市场拓展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电信业务市场概述
        2.1.1 4G技术
        2.1.2 电信市场业务及其分类
        2.1.3 电信市场分割与业务发展
        2.1.4 电信市场拓展的特点与方法
    2.2 相关市场营销理论
第3章 C市电信公司业务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C市电信公司业务拓展与发展现状
    3.2 C市电信公司业务市场拓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外部宏观环境问题分析
        3.2.2 内部条件与管理问题分析
    3.3 C市电信市场潜在市场空间分析
第4章 C市电信公司 4G平台下业务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4.1 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
        4.1.1 强化业务渠道建设,开发潜在客户群体
        4.1.2 激活签约渠道,降低营改增对于市场的影响力
        4.1.3 健全并完善业务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4.1.4 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的策略选择
        4.1.5 解决恶性价格竞争问题的策略选择
        4.1.6 解决人为障碍问题的技术措施
        4.1.7 加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
    4.2 C市电信公司市场拓展的营销模式与市场定位
        4.2.1 应采取的营销模式
        4.2.2 营销项目策划
    4.3 4G平台市场拓展方案
        4.3.1 市场拓展定位
        4.3.2 市场拓展战略及规划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网络文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1.4 学科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4.2 关于网络文学产业问题
1.5 重点与难点 2 网络文学出版概述
2.1 网络文学及其出版
    2.1.1 网络文学概念与特征
    2.1.2 网络文学出版概念与特点
2.2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历程
    2.2.1 萌芽时期
    2.2.2 免费文学网站时期
    2.2.3 商业化运作时期
2.3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整体情况
    2.3.1 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
    2.3.2 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
    2.3.3 网络文学市场收入
    2.3.4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3 网络文学创作
3.1 创作环境
    3.1.1 微观创作环境
    3.1.2 宏观创作环境
3.2 创作主体
    3.2.1 网络文学作家
    3.2.2 网络写手
    3.2.3 业余爱好者
3.3 创作题材
    3.3.1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确定的原则
    3.3.2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分类的现状
    3.3.3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存在的问题
3.4 创作语言
    3.4.1 网络文学语言类型与特点
    3.4.2 网络文学语言批评
3.5 创作特征
    3.5.1 创作主题虚拟
    3.5.2 创作门槛低
    3.5.3 创作过程互动化
    3.5.4 创作主体团队化
    3.5.5 创作动机商业化 4 网络文学经营
4.1 网络文学经营概述
    4.1.1 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
    4.1.2 网络文学经营主体
    4.1.3 网络文学经营业务
4.2 产品与服务
    4.2.1 组织作品
    4.2.2 作品的编辑审核
    4.2.3 衍生版权营销
    4.2.4 广告服务
4.3 阅读服务定价
    4.3.1 按阅读字数定价
    4.3.2 按用户类型定价
    4.3.3 按写手或作品地位定价
    4.3.4 按阅读时间定价
4.4 分销渠道与促销
    4.4.1 网络文学网站直销
    4.4.2 电信代理商分销
    4.4.3 其它第三方分销
    4.4.4 APP分销
    4.4.5 促销推广 5 网络文学消费
5.1 网络文学消费群体
    5.1.1 年龄因素
    5.1.2 性别因素
    5.1.3 职业因素
5.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
    5.2.1 影响网络文学消费心理的客观因素
    5.2.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
5.3 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1 基于AIDMA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2 基于AIS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3 基于SIC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4 网络文学消费趋势
    5.4.1 消费终端多元化
    5.4.2 内容格调“去庸俗化”
    5.4.3 消费群体国际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网络文学写手两极化
    6.1.1 草根化倾向
    6.1.2 精英化趋势
6.2 网络文学受众多样化
6.3 网络文学内容多元化
    6.3.1 作品题材
    6.3.2 作品形式
6.4 网络文学传播媒介移动化
6.5 网络文学传播效果娱乐化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媒介转型
        1.2.2 广电全媒体
    1.3 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媒介融合与广电全媒体
    2.1 媒介融合的涵义及其发展趋势
        2.1.1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2.1.2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
        2.1.3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2.2 广电全媒体的涵义及其生态逻辑
        2.2.1 广电全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2.2.2 广电全媒体与传统广电媒体比较
        2.2.3 广电全媒体的生态逻辑
    2.3 媒介融合与广电全媒体的关系
        2.3.1 媒介融合是广电全媒体的依据和基础
        2.3.2 广电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发展阶段
        2.3.3 广电全媒体是应对媒介融合的策略选择
3 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3.1.1 起步期(1996年-2002年)
        3.1.2 发育期(2003年-2007年)
        3.1.3 成长期(2008年至今)
    3.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三个维度
        3.2.1 渠道扩张,拓展新的媒体渠道
        3.2.2 渠道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平台
        3.2.3 以内容和业务主导,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3.3 当前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基本形态
        3.3.1 有线数字电视
        3.3.2 IPTV
        3.3.3 互联网电视(OTT TV)
        3.3.4 网络电视台
        3.3.5 手机电视
        3.3.6 移动电视
4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特征与模式
    4.1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特征
        4.1.1 基于产业链层面的特征
        4.1.2 基于业务组织结构层面的特征
        4.1.3 基于发展层面的特征
    4.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模式
        4.2.1 台网合一模式:融合式全媒体
        4.2.2 台网分立模式:扩张式全媒体
        4.2.3 联合发展模式:联合式全媒体
        4.2.4 终端创新模式:应用式全媒体
5 广电全媒体发展的个案研究
    5.1 西方广电全媒体的个案研究
        5.1.1 BBC的全媒体发展
        5.1.2 坦帕新闻中心的全媒体发展
    5.2 我国广电全媒体的个案研究
        5.2.1 上海广电的全媒体发展
        5.2.2 深圳广电的全媒体发展
    5.3 广电媒介融合发展的中西比较
        5.3.1 制度层面
        5.3.2 产业层面
        5.3.3 业务层面
6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困境及原因
    6.1 我国广电全媒体的发展困境
        6.1.1 生存困境: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6.1.2 体制困境: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6.1.3 资源困境:所有与所需的关系
        6.1.4 文化困境:传统媒体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的关系
    6.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6.2.1 监管不统一,行业结构分散
        6.2.2 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
        6.2.3 缺乏有效盈利模式
        6.2.4 媒体运营理念落后
        6.2.5 缺乏关键核心资源
7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对策研究
    7.1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路径思考
        7.1.1 要处理好跨媒体与全媒体的关系
        7.1.2 要处理好线性传播与互动传播的关系
        7.1.3 要处理好内容与渠道的关系
        7.1.4 要处理好“专”与“全”的关系
        7.1.5 要处理好“合力”和“活力”的关系
    7.2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方向选择
        7.2.1 区域化门户
        7.2.2 产业链平台
        7.2.3 差异化竞争
    7.3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环境分析
        7.3.1 广电全媒体的宏观环境——基于PEST分析
        7.3.2 广电全媒体的市场环境——基于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7.3.3 广电全媒体的内部环境——基于SWOT分析
        7.3.4 广电全媒体发展环境优化
    7.4 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具体策略
        7.4.1 行业策略
        7.4.2 组织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电信服务呼唤多种营销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建勇. 兰州大学, 2020(01)
  • [2]BZ电信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杨铮. 燕山大学, 2019(03)
  • [3]盐城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孙华蓉. 苏州大学, 2017(06)
  • [4]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D]. 吴俊. 武汉大学, 2017(06)
  • [5]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D]. 屈雅利. 西北大学, 2016(04)
  • [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业态变革与产业优化:一种媒介进化论的视角[D]. 尚明洲. 武汉大学, 2016(01)
  • [7]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手机媒介 ——基于技术文化史的研究[D]. 王婷. 山东大学, 2016(10)
  • [8]中国电信C市分公司4G平台下业务市场拓展研究[D]. 王志强. 吉林大学, 2016(09)
  • [9]网络文学出版研究[D]. 张晓蒙. 武汉大学, 2015(01)
  • [10]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 王勇. 武汉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电信服务需要多种营销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