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一、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姗,姜帅,韩旭辉,赵佳,柴春鹏[1](2021)在《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武器装备、电工电气以及微电子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者们对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热情一直不减。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热塑性和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的改性研究及其复合材料的功能化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孙国华,张信,武德珍,侯连龙[2](2021)在《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反应型聚酰亚胺(PMR型聚酰亚胺)树脂及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也包括以聚酰亚胺纤维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针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材料的性能优化进行了介绍,并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乔越[3](2021)在《BF/邻苯二甲腈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联苯型邻苯二甲腈(BPh)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类邻苯二甲腈树脂,由于其优异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已作为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高温工业等领域。然而,与普通热固性树脂一样,交联密度过高使BPh树脂固化后脆性大,抗冲击性能差,导致其复合材料应用受限。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采用含杂萘联苯结构的芳醚腈类树脂(PPEN、PPENK)以及氨基封端PPENK(PPENK-DA)增韧改性联苯型邻苯二甲腈树脂(BPh),并制备了玄武岩纤维增强的共混树脂体系复合材料,探究PPEN、PPENK以及PPENK-DA对BF/BPh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杂萘联苯聚芳醚腈(PPEN)和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PPENK)作为增韧剂,用于增韧改性BF/BPh复合材料。通过DSC和流变仪研究了BPh/PPEN和BPh/PPENK共混物的固化行为,并对BPh共混树脂体系固化物的结构与其热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PPEN和PPENK的添加量对BF/BPh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PENK含量为30 wt.%时,BF/BPh/PPENK层压板的无缺口冲击强度可高达107.7 k J/m2,比BF/BPh层压板提高64.2%。PPEN含量为20 wt.%时,BF/BPh/PPEN层压板的层间剪切强度可以达到42.5 MPa,比BF/BPh层压板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134.8%。同时,复合材料层压板断裂面SEM表明,热塑性PPEN和PPENK可以显着抑制分层现象以及纤维的拔出和剥离。其次,为了增强热塑性树脂与BPh的相互作用,本文设计、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氨基封端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PPENK-DA),并用于增韧改性BF/BPh复合材料。通过DSC表征了BPh/PPENK-DA共混物的固化动力学,并对树脂体系固化物的耐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考察了PPENK-DA的分子量对BF/BPh/PPENK-D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PENK-DA的数均分子量为8000时,BF/BPh/PPENK-DA层压板的弯曲强度可达740 MPa。并且PPENK-DA数均分子量为10000时无缺口冲击强度可达116.3 k J/m2。DMA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材料保持优异的热机械性能。同时,复合材料层压板断裂面SEM表明树脂基体与玄武岩纤维有较好的界面粘结性。

李莹新[4](2021)在《耐200℃缠绕成型聚三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壳体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一个关键构件,在工作中承受力、热等复杂载荷的作用,同时壳体应具有较小的重量。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可设计性、耐疲劳、抗冲击等优点,缠绕成型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能够满足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高强度、轻量化的需求,已在高性能火箭发动机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较低,难以满足新型发动机壳体耐高温的使用需求。常见的耐热型基体树脂如氰酸酯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通常需要较高的固化温度,限制了其在缠绕工艺中的应用。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对耐高温缠绕复合材料的需求,本文开展了先进耐高温树脂PTA5型聚三唑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探索了缠绕成型PTA5型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在200 oC温度应用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进行了PTA5型聚三唑树脂的结构表征和特性分析。利用分子量测试结合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PTA5型聚三唑树脂的组成结构;将流变测试、DSC测试及二维红外光谱测试结合起来探究了PTA5型聚三唑树脂的固化机理;通过PTA5型聚三唑树脂固化物的TG分析,研究了其耐热性;初步确定了树脂的固化制度。其次进行了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通过接触角测试表征了碳纤维与聚三唑树脂的浸润性,并利用碳纤维上浆剂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说明;制备了T800/PTA5预浸带及T300碳布/PTA5预浸料并进行性能测试;采用T800/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以及T300碳布/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固化工艺对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物理常数、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等性能的影响,探究聚三唑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与固化温度的相关性,优化了固化工艺。最后制备了T800/PTA5复合材料NOL环及Φ150mm容器,测试了缠绕成型构件的性能。结果表明:PTA5型聚三唑树脂数均分子量为501,分子量较小,结构中含有叠氮基和炔基两种活性基团,分子链中含有苯环以及硅原子,有助于提升树脂耐热性能。PTA5型聚三唑树脂固化反应分为两步,第一步反应在40~130 oC,主要是端炔基与叠氮基进行1,3-偶极环加成反应;第二步反应在180~230 oC,主要是分子链中内炔基与叠氮基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以及过量内炔基的自聚反应。在固化温度为200 oC时,树脂固化物的Td5为333 oC,表现出良好的耐热性。碳纤维与聚三唑树脂的浸润性良好,其原因是碳纤维上浆剂中含有活性基团—OH以及C=C,能够与PTA5型聚三唑树脂形成良好的界面层。PTA5型聚三唑树脂与T800碳纤维制备的预浸带,断裂强度为5250 MPa,符合缠绕工艺要求。缠绕成型的T800/PTA5复合材料单向层压板,层间剪切强度高温性能随固化温度升高增大,在固化温度为200 oC时,Tg达到282.4 oC,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均处在较高水平。铺层成型的T300碳布/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剪切性能随固化温度提高而增大,但弯曲强度无明显提高。最高固化温度为200 oC的T300碳布/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在200 oC温度的导热系数为0.577 W·m-1·K-1,隔热性能良好,且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最高固化温度为200 oC的T800/PTA5复合材料NOL环,在200 oC温度的拉伸强度为2010 MPa,层间剪切强度为29.8 MPa,200 oC下的高温性能保留率达到70%以上,耐热性能较好。制备的T800/PTA5复合材料Φ150mm容器爆破压强达到46.67 MPa,容器特性系数PV/W达到53.4 km,性能优异。

张朋,姜卓钰,钟翔屿,包建文[5](2020)在《氧化钕改性树脂传递模塑聚酰亚胺树脂的热氧化稳定性》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纳米氧化钕(Nd2O3)为热氧化稳定性的改性剂,利用机械共混方法制备了氧化钕改性的树脂传递模塑(RTM)聚酰亚胺低聚物,经375℃高温固化获得了改性RTM聚酰亚胺树脂,研究了氧化钕含量对RTM聚酰亚胺树脂的热氧化稳定性、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量氧化钕的加入能够显着提高RTM聚酰亚胺树脂的热氧化稳定性,随着氧化钕含量增加,热氧化稳定性和拉伸强度先升高后下降,当氧化钕填充含量为1%时,RTM聚酰亚胺树脂在350℃老化150 h的老化失重率降低幅度可达64%,拉伸强度则提高了42%,同时对流变性能影响较小,显示了良好的改性效果。

李琇廷[6](2021)在《低介电常数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波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耐候性好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雷达等装备。相比于无机透波材料,有机透波材料由于较强的分子可设计性与优异的可加工性能,且质轻高强,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飞行器速度和信号精度需求的不断提升,对有机树脂基体的耐热性和介电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制和开发兼具高耐热、低介电常数、高介电稳定性的透波树脂基体对于提升雷达等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PETI)树脂因其特有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低温、抗辐射以及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化学腐蚀等优点,同时该树脂中苯乙炔活性端基赋予了聚酰亚胺树脂较宽的加工窗口,拓宽了树脂的应用领域。然而,PETI的介电常数一般为3.5~3.0,不能满足新一代透波树脂基体的要求。因此,制备兼具高耐热、低介电常数与损耗,同时兼具优异可加工性能的聚酰亚胺树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先通过分子结构调整,合成了一种具有优异可加工性能的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体,并将热重排结构、小分子活性稀释剂和纳米杂化粒子引入树脂中,制备了一系列综合性能优良的低介电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体,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耐高温树脂难加工等问题,设计合成了新型结构的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PI-n),系统研究了该树脂的可加工性能及其固化动力学特性。通过结构设计在苯乙炔树脂基体中引入了柔性醚酮结构与不对称结构,制备的PI预聚物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在NMP和DMAc中溶解度>30wt%)和较低的熔体粘度(<28 Pa.s)。通过对苯乙炔固化动力学的模拟计算,得出理论固化条件;且通过对苯乙炔固化机理与动力学方程探究,更深入地理解了苯乙炔的固化特点,为后续的改性与加工提供了理论支撑。细致分析了树脂可加工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性能与聚合度之间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预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154~210℃);固化后树脂的Tg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313~265℃),同时表现出较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耐热性能。2)为了对上述基体树脂的耐热性能和介电特性进行改性,将含有热重排结构的邻羟基二胺单元引入到树脂主链中,制备出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的聚(酰亚胺-co-羟基酰亚胺)共聚树脂(PI-co-HPI)。详细研究了邻羟基酰亚胺结构在高温下通过热重排反应生成高刚性、低极性的苯并恶唑结构的过程,考察了热重排反应对树脂的分子堆砌状态、热稳定性、机械性能、介电性能以及与增强纤维的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物中极性羟基的存在增加了其溶解性能(在NMP中的溶解度高达50wt%)。热重排反应有利于增加体系的自由体积,加上共聚单元上引入的低极性三氟甲基,使得固化共聚树脂PI-co-PBO的介电常数明显降低(纯PI树脂的介电常数为3.55),为3.4~2.6。同时,生成的苯并恶唑结构提升了固化树脂的耐热稳定性,使得固化树脂的5wt%失重温度(Td5)从纯PI树脂的455℃提高到PI-co-PBO-60的491℃。3)为了进一步降低树脂的熔体粘度,提升固化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计合成了一种含Cardo结构的反应性小分子稀释剂,并通过一种简单物理共混的方式引入到PI基体中,制备了一系列共混树脂基体PI/Cardo;利用Cardo大体积效应增加树脂的自由体积,小分子刚性结构降低预聚物的熔体粘度,活性端基增加固化树脂的交联密度进而提升其耐热稳定性。研究表明,Cardo-HPI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基体树脂的熔体粘度,提高共混树脂的可加工性能。固化共混树脂的Tg从原始PI树脂的264℃提高到PI/Cardo-40的403℃,其耐热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且由于大体积Cardo基团和热重排导致的松散分子堆砌以及生成的低极性苯并恶唑结构,使得固化共混树脂膜的介电常数从3.4降至2.5。更重要的是,由于交联密度增加使得固化共混膜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在-150~250℃的温度范围内展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因此,这种具有优异可加工性能、较高热稳定性能以及出色介电特性的共混树脂基体在高温透波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4)为了制备兼具低介电常数和优异粘结性能的聚酰亚胺树脂,将多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NH2-HBPSi)通过原位聚合嵌入到聚酰亚胺主链中,制备出一系列复合树脂PI/HBPSi;主要研究了NH2-HBPSi对树脂可加工性能、分子堆积、热稳定性能、介电性能以及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大体积支化结构增加自由体积,加上纳米粒子的“介电限域效应”降低了固化树脂的介电常数,当NH2-HBPSi含量从0增加到30wt%,固化复合树脂膜的介电常数从3.29逐渐降低到2.19,且基本不影响其可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硅氧烷结构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树脂的粘结性能,如PI/HBPSi-10与Kevlar纤维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达到最高值为35.8 MPa,而纯PI树脂的IFSS仅为27.3 MPa;与金属合金之间的粘结强度也比纯PI树脂的提高了50%。因此,所制备的高粘结、低介电复合树脂为下一代透波复合材料的生产提供一种途径。

任库[7](2021)在《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热、轻质、高强的结构材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发和利用绿色可再生材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趋势。木材作为自然界中储量丰富的天然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强重比高、导热系数低等优势,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木材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会率先开始降解,木材良好的力学强度将难以维持,导致木材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以不同密度的阔叶材巴尔沙木和杨木为研究对象,采用组分替代策略,利用超耐热的聚酰亚胺树脂替代木材中的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制备出了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本文提出的组分替代法可以提高木材高温环境下的热稳定性和力学强度,同时满足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优异的保温隔热特性。改性后的木材燃烧时展现出了良好的烟抑制特性,木材的水尺寸稳定性得到了改善。这种改性方法快速高效,操作简单,过程绿色无毒,环境污染较小。组分替代法有望作为改善木材热稳定性的一种新方法,扩大了木材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木材的高值化利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密度的阔叶材巴尔沙木(绝干密度0.11 g/cm3)和杨木(绝干密度0.44 g/cm3)为原料,利用亚氯酸钠法、氢氧化钠法、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法(DES)分别对木材进行预处理,分别表征了预处理前后木材的组分含量、化学组分及微观形貌的变化。通过对比三种不同方法预处理的效果可以得出:三种方法预处理木材溶出木质素含量分别为的70%,28.2%和56.3%,溶出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25.7%,27%和36.3%;三种方法预处理后木材的微观细胞结构保持良好,木材的结晶度不同程度的增加;处理后代表木材中木质素、半纤维素的红外吸收峰出现了降低或减弱。与前两者相比,微波辅助DES法处理时间最短(3 min)可快速高效的脱除木材中的部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溶剂更加绿色无毒。(2)采用孔隙率高、密度较小的巴尔沙木为原料,基于组分替代策略制备出了巴尔沙木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Balsa-PI),对其性能进行表征。Balsa-PI的抗弯强度较巴尔沙木提高了 50%,抗弯模量提高了 74%;动态初始储存模量较巴尔沙木提高51%,热力学性质得到了改善;由于耐热聚酰亚胺树脂的浸渍,Balsa-PI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起始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热分解速率下降,分解完成后的质量损失率减少了 24%;Balsa-PI的保温隔热特性和水尺寸稳定性较巴尔沙木改善明显。(3)继续基于组分替代策略,采用密度大的杨木为原料,制备出了杨木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Poplar-PI),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所得Poplar-PI的抗弯强度较杨木提高了 36%,抗弯模量提高了 17%;动态初始的储存模量较杨木提高63%,热力学性质得到了改善;Poplar-PI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起始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热分解速率下降,分解完成后的质量损失率减少了 29%;Poplar-PI还展现出了良好的烟抑制特性,燃烧时产生的总烟量降低33%,产生烟的时间延迟200 s;Poplar-PI的保温隔热和水尺寸稳定性较杨木改善明显。(4)通过以不同密度的针叶材(杉木和樟子松)和竹材为原料,采用组分替代法制备出了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所制得的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不同程度的提升,热开始分解温度提高,热分解速率下降,分解完成后的质量损失率不同程度的减少。验证了组分替代法对不同种木材热稳定性的改善均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葛东升[8](2021)在《芳纶间隔织物/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压缩和热学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复合材料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复合材料的要求已不满足于高力学性能,发展轻量化、耐高温及多功能化的先进复合材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芳纶纤维是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低密度高性能纤维,聚酰亚胺是耐高温性能优异的高性能树脂,三维间隔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独特的中空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与吸声性能。本课题使用芳纶纤维为增强体、聚酰亚胺为基体,结合三维机织间隔结构制备出具有优异的热学性能和声学性能的轻质、多功能化的先进复合材料——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首先,探究符合本课题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究了多次浸渍树脂对芳纶/聚酰亚胺单向纤维板树脂上胶率、横向拉伸及纵向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浸渍三次制备的单向纤维板与浸渍一次的单向纤维板相比,树脂上胶率提高了35.6%,横向拉伸性能和纵向拉伸性能均得到有效提高,其中横向强度提高了215.9%、横向模量提高了267.8%。通过对不同浸渍次数单向纤维板的拉伸性能研究和微观表征分析,浸渍三次树脂是制备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的较为理想的制备工艺。然后,通过上述制备工艺制备了高度为6mm和10mm的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平压性能和侧压性能。平压结果显示,6mm复合材料的平压强度和模量均略高于10mm复合材料,其中6mm复合材料的比平压强度为12.33MPa,比平压模量为307MPa;侧压结果显示,10mm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比强度和面板比强度优于6mm复合材料,具体夹层结构比强度是7.3MPa、面板比强度为72.43MPa。综合而言,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抗压缩性能。最后,研究了高度为6mm和10mm的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和声学性能。热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芳纶/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其分解温度达到575℃(氮气气氛下)、539℃(氧气气氛下);质量损失达到5%时的温度是387℃(氮气气氛下)、409℃(氧气气氛下)。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在高温下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抗压缩能力,在190℃下,10mm高度的复合材料比平压强度为15.28MPa,比强度保持率高达92.69%,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的比平压强度降低了近50%。10mm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优于6mm,其在300℃高温下,复合材料上表面的温度仅有144.7℃;10mm复合材料的在150℃以下的隔热性能与木块的隔热性能相当,且有潜力作为300℃环境下的隔热材料。声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两种高度的复合材料均是吸声材料且符合多孔材料的吸声原理,在低频下吸声性能差、中高频率下吸声性能好。在中高频率下,6mm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优于10mm复合材料,6mm复合材料在中高频率下的吸声系数最高可达0.97,可以有效的吸收中高频率的噪声。

毛欣[9](2020)在《聚酰亚胺基全有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质电容器是一种高功率储能器件,具有快速的充电和放电能力等优点,可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电子设备、国防军事以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介电材料的性能会极大地影响着介质电容器的性能,因而合成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以及高击穿强度的介电材料吸引了广泛地关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通常是采用无机物作为填料引入聚合物基体中合成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然而,采用有机分子作为填料所合成的具有优异性能的全有机介电材料则被研究地较少。本文以聚酰亚胺作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几种具有高介电常数以及低介电损耗的全有机介电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分别通过溶液混合法以及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I/PVDF复合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这两种方法所合成的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发现,与原位聚合法相比,溶液混合法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防潮性以及介电性能。两种方法所合成的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均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介电损耗较小。溶液混合法所合成的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最大值为7.745(1 k Hz)。在溶液混合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化学亚胺化温度合成了PI/PVDF介电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疏水性能和介电常数均会有所增加。当反应温度为50°C时,所得的复合材料表现出稳定且较小的介电损耗(小于0.04)。此外,当反应温度不超过50°C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2、采用PVDF作为高介电填料,并通过热亚胺化法制备了复合薄膜材料。结果表明,热亚胺化法所制备的复合薄膜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疏水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特别地,热亚胺化法所制备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当PVDF的含量为30 wt%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加至5.7(1 k Hz),而其介电损耗仅为0.009。此外,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储能密度以及绝缘电阻率会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同时,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会有所降低,但是仍保持较高水平。在电场为200 k V/cm时,含有50 wt%PVDF的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仍为95.77%。3、通过添加硅烷偶联剂KH570制备了具有优异性能的改性PI/PVDF复合薄膜。研究表明,KH570提高了PI基体与PVDF填料之间的相容性,这有利于提升复合薄膜材料的性能。改性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于未改性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当KH570的含量从0 wt%增加到3 wt%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增加。虽然,羟基化的KH570和填料之间所形成的氢键使得改性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有所降低,但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仍保持较高(其最小值为4.82,1 k Hz)。值得注意的是,改性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较小。在测试的频率范围内,其介电损耗值均小于0.03。此外,改性复合薄膜的击穿强度和最大储能密度均会增加。含有3 wt%KH570的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和最大储能密度分别增加至169.65k V/mm和0.651 J/cm3。改性复合薄膜的充放电效率有所降低,但仍保持较高。即使在电场高达500 k V/cm时,含有1 wt%KH570的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仍为93.56%。4、通过采用LNBR作为有机填料引入PI基体中合成了PI/LNBR复合薄膜材料。研究表明,PI/LNBR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以及介电性能。与纯PI相比而言,具有5 wt%LNBR的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提高了41%和31%。含有15 wt%LNBR的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加至5.58(1 k Hz),而其介电损耗仅为0.012。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随着LNBR含量的增加有所降低,但仍保持较高。即使当LNBR的含量高达30 wt%时,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仍有183.16 k V/mm。含有5 wt%LNBR的复合薄膜的储能密度增加至1.95 J/cm3。此外,PI/LNBR复合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和绝缘电阻率。在电场高达500 k V/cm时,含有5 wt%LNBR的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为98.44%。在电场高达500 k V/cm且LNBR含量高达25 wt%时,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仍有96.37%。

王军,平清伟,张健,盛雪茹,李娜,石海强[10](2020)在《用于浸渍聚酰亚胺纤维纸基复合材料树脂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升聚酰亚胺纤维纸基材料的强度、耐高温性、韧性及阻隔性能,本研究制备了具有高黏附力、易固化、柔韧性好、耐高温的浸渍树脂。首先用乙烯基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以提高浸渍树脂的韧性及固化性,然后进一步添加聚酰亚胺树脂制备耐高温的三元合金树脂。结果表明,当乙烯基硅树脂用量30%时,改性后环氧树脂有较好的韧性及交联程度;此改性环氧树脂添加5%聚酰亚胺树脂时,三元合金树脂质量损失5%时的温度为339. 2℃,并且在高温下没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分别用改性环氧树脂和三元合金树脂浸渍聚酰亚胺纤维纸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浸渍的纸基复合材料纤维结合程度较好,表面平整,接触角可以达到148. 71°,三元合金树脂浸渍的纸基复合材料耐高温效果好,200℃时纸基复合材料抗张指数仍能达到35. 1 N·m/g。

二、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PI树脂及其复合材料
    1.1 TPI树脂的改性
        1.1.1 熔融加工性的改善
        1.1.2 溶解性的改善
        1.1.3 介电性的改善
    1.2 TPI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功能化研究
        1.2.1 耐摩擦功能
        1.2.2 导电功能
        1.2.3 导热功能
2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
    2.1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的改性
        2.1.1 增韧改性
        2.1.2 提高耐温等级
    2.2 热固性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功能性研究
        2.2.1 耐摩擦功能
        2.2.2 电磁屏蔽功能
        2.2.3 高导热功能
3 展望

(2)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聚酰亚胺树脂结构改性
    1.1 分子链改性
        1.1.1 引入柔性基团
        1.1.2 引入大的侧取代基
        1.1.3 引入扭曲和非共面结构
    1.2 共聚改性
    1.3 交联改性
2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1.1 烯丙基化合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
        2.1.2 二元胺扩链改性双马来酰亚胺
        2.1.3 热塑/固性树脂改性双马来酰亚胺
        2.1.4 其他改性方法
    2.2 PMR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2.1 第一代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2.2 第二代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2.3 第三代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3 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聚酰亚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1 聚酰亚胺短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2 聚酰亚胺长纤增强复合材料
    3.3 聚酰亚胺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
4 结语

(3)BF/邻苯二甲腈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耐高温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1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1.2 聚芳基乙炔树脂基复合材料
        1.1.3 氰基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邻苯二甲腈树脂结构与性能
    1.3 热固性树脂的增韧方法
        1.3.1 橡胶增韧
        1.3.2 刚性粒子增韧
        1.3.3 热塑性树脂增韧
    1.4 含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腈热塑性树脂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2 BPh/PPENs共混体系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及测试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BPh/PPEN、BPh/PPENK共混体系的制备
        2.3.2 BF增强BPh/PPEN、BPh/PPENK共混体系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共混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2.4.2 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研究
        2.4.3 共混体系结构红外表征
        2.4.4 共混体系的热稳定分析
        2.4.5 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热性能
        2.4.6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5 本章小结
3 BPh/PPENK-DA共混体系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3.2.2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实验部分
        3.3.1 聚合物PPENK-DA的合成
        3.3.2 BPh/PPENK-DA共混体系的制备
        3.3.3 BF增强BPh/PPEN、BPh/PPENK共混体系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聚合物PPENK-DA的结构和表征
        3.4.2 共混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3.4.3 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研究
        3.4.4 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分析
        3.4.5 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热性能
        3.4.6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3.4.7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耐200℃缠绕成型聚三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研究概述
        1.2.1 环氧树脂
        1.2.2 氰酸酯树脂
        1.2.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1.2.4 聚酰亚胺树脂
    1.3 聚三唑树脂概述
        1.3.1 聚三唑树脂简介
        1.3.2 基于分子结构的耐热性改进研究
        1.3.3 聚三唑树脂的纳米填料改性研究
        1.3.4 聚三唑树脂的固化反应特性研究
        1.3.5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
        1.3.6 聚三唑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2 实验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样制备
        2.3.1 预浸料制备
        2.3.2 复合材料层压板制备
        2.3.3 复合材料NOL环制备
        2.3.4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制备
    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2.4.1 聚三唑树脂的性能表征
        2.4.2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预浸带性能测试
        2.4.3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层压板性能测试
        2.4.4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缠绕成型构件性能
3 PTA5 型聚三唑树脂表征与特性分析
    3.1 PTA5 型聚三唑树脂表征
        3.1.1 PTA5 型聚三唑树脂物理特性
        3.1.2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化学结构
    3.2 PTA5 型聚三唑树脂特性分析
        3.2.1 PTA5 型聚三唑树脂流变特性
        3.2.2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固化特性
        3.2.3 PTA5 型聚三唑树脂活性基团反应分析
        3.2.4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3.2.5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固化工艺
    3.3 PTA5 型聚三唑树脂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
    4.1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预浸料制备技术
        4.1.1 T800 碳纤维与PTA5 型聚三唑树脂浸润性
        4.1.2 T800/PTA5 预浸带
        4.1.3 T300 碳布/PTA5 预浸料
    4.2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优化
        4.2.1 缠绕成型T800/PTA5 复合材料性能
        4.2.2 T300 碳布/PTA5 复合材料性能
        4.2.3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参数优化
    4.3 本章小结
5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构件缠绕成型及性能验证
    5.1 T800/PTA5 复合材料NOL环研究
        5.1.1 T800/PTA5 复合材料NOL环参数设计
        5.1.2 T800/PTA5 复合材料NOL环性能
    5.2 T800/PTA5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
        5.2.1 T800/PTA5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缠绕工艺参数设计
        5.2.2 T800/PTA5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贡献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氧化钕改性树脂传递模塑聚酰亚胺树脂的热氧化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过程
        1.2.1 氧化钕改性RTM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
        1.2.2 热氧老化处理:
    1.3 测试与表征
        1.3.1 热失重分析(TGA):
        1.3.2 流变性能测试:
        1.3.3 力学性能测试:
        1.3.4 扫描电镜观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氧化钕改性树脂的热氧稳定性
    2.2 氧化钕对改性树脂流变性能的影响
    2.3 氧化钕对聚酰亚胺树脂拉伸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6)低介电常数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透波材料概述
        1.1.2 透波复合材料
        1.1.3 透波树脂基体
    1.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
        1.2.1 聚酰亚胺树脂
        1.2.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改性
    1.3 材料介电特性
        1.3.1 介电性能介绍
        1.3.2 影响介电性能的因素
        1.3.3 降低介电常数的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及其固化动力学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原料
        2.2.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预聚物的制备
        2.2.3 固化树脂薄膜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聚物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3.2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非等温DSC数据分析
        2.3.3 模型拟合法研究固化动力学
        2.3.4 非模型拟合法研究固化动力学
        2.3.5 树脂的固化及其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邻羟基热重排结构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原料
        3.2.2 无规共聚邻羟基聚酰亚胺预聚物的合成
        3.2.3 邻羟基聚酰亚胺预聚物的热转化和交联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聚物PI-co-HPI制备与表征
        3.3.2 预聚物PI-co-HPI的热交联和热重排反应
        3.3.3 固化树脂PI-co-PBO热学性能
        3.3.4 固化树脂PI-co-PBO介电性能
        3.3.5 固化树脂PI-co-PBO的机械性能
        3.3.6 固化树脂PI-co-PBO/玻纤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性稀释剂/聚酰亚胺低介电树脂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原料
        4.2.2 小分子活性稀释剂Cardo-HPI的合成
        4.2.3 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体的合成
        4.2.4 共混预聚物PI/Cardo及其固化薄膜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ardo-HPI的合成
        4.3.2 预聚物PI与Cardo-HPI的相互作用
        4.3.3 热重排转化过程研究
        4.3.4 固化树脂PI/Cardo的微观形貌
        4.3.5 固化树脂PI/Cardo的自由体积
        4.3.6 固化树脂PI/Cardo的热学性能
        4.3.7 固化树脂PI/Cardo的机械性能
        4.3.8 固化树脂PI/Cardo的介电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支化聚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树脂的制备及其介电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原料
        5.2.2 多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5.2.3 复合预聚物PI/HBPSi的制备
        5.2.4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的制备
        5.2.5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H_2-HBPSi的合成
        5.3.2 复合预聚物PI/HBPSi的性能
        5.3.3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薄膜的微观形貌
        5.3.4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的热学及相关性能
        5.3.5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的拉伸性能
        5.3.6 复合固化树脂PI/HBPSi薄膜的介电特性
        5.3.7 复合树脂PI/HBPSi的粘结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二:固化动力学理论基础

(7)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材组分构效及其热稳定性
        1.2.1 木材的三维超分子构效
        1.2.2 高温条件下木材的热稳定性
    1.3 提高木材热稳定的改性方法
        1.3.1 传统直接浸渍法
        1.3.2 自上而下的纳米加工法
        1.3.3 木材组分替代法
    1.4 聚酰亚胺树脂的特点与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不同溶剂体系对木材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亚氯酸钠法预处理木材
        2.2.4 氢氧化钠法预处理木材
        2.2.5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预处理木材
        2.2.6 木材组分含量的测定
        2.2.7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组分含量变化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晶型和结晶度分析
        2.3.4 不同预处理方法下杨木和巴尔沙木的微观形貌表征
    2.4 三种预处理方法综合对比差异
    2.5 本章小结
3 巴尔沙木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观形貌分析
        3.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3 结晶度、密度及增重率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3.5 机械强度测试和动态力学分析
        3.3.6 保温隔热性能分析
        3.3.7 水接触角和水尺寸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杨木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观形貌分析
        4.3.2 结晶度、密度及增重率分析
        4.3.3 热重分析
        4.3.4 机械强度测试和动态力学分析
        4.3.5 保温隔热性能分析
        4.3.6 水接触角和水尺寸稳定性分析
        4.3.7 阻燃抑烟性能分析
    4.4 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芳纶间隔织物/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压缩和热学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芳纶纤维概述
    1.3 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概述
        1.3.1 聚酰亚胺树脂简介
        1.3.2 聚酰亚胺树脂的研究进展
        1.3.3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三维间隔织物及其复合材料
        1.4.1 三维间隔织物简介
        1.4.2 三维机织间隔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意义
2 芳纶/聚酰亚胺单向纤维板的制备及拉伸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单向纤维板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单向纤维板的制备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2 浸渍次数对纤维板的树脂上胶率的影响
        2.3.3 浸渍次数对纤维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2.3.4 微观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压缩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芳纶三维间隔织物的织造
        3.2.3 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研究
        3.3.1 压缩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3.3.2 间隔纱表面微观分析
        3.3.3 平压性能测试分析
        3.3.4 侧压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芳纶/聚酰亚胺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热学及声学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三维间隔复合材料热学性能研究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热学性能测试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3 三维间隔复合材料声学性能研究
        4.3.1 声学性能简介
        4.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3 声学性能测试
        4.3.4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聚酰亚胺基全有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介电材料
        1.2.1 介电材料的极化
        1.2.2 介电性能
        1.2.3 击穿强度
        1.2.4 储能密度
        1.2.5 电滞回线和充放电效率
        1.2.6 绝缘电阻率
    1.3 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
        1.3.1 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分类
        1.3.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聚合物基复合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聚酰亚胺基介电材料
        1.4.1 聚酰亚胺
        1.4.2 聚酰亚胺基高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立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立论基础
        1.5.2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原料的预处理
        2.3.1 N,N-二甲基乙酰胺的精制
        2.3.2 二氨基二苯醚和均苯四甲酸二酐的纯化
    2.4 聚合物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2.5 玻璃基板的预处理
    2.6 聚合物膜制备工艺
        2.6.1 旋涂法制备工艺
        2.6.2 流延法制备工艺
        2.6.3 热塑法制备工艺
    2.7 真空镀膜
    2.8 结构与性能表征
        2.8.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8.2 X-射线衍射分析
        2.8.3 扫描电镜分析
        2.8.4 热重分析
        2.8.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8.6 力学性能分析
        2.8.7 吸水性能测试
        2.8.8 介电性能测试
        2.8.9 击穿强度测试以及韦伯分布
        2.8.10 储能密度的计算
        2.8.11 电滞回线测试以及充放电效率
        2.8.12 漏导电流和绝缘电阻率的测试
第三章 化学亚胺化法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研究
    3.1 前言
        3.1.1 聚偏氟乙烯
    3.2 溶液共混或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
        3.2.1 溶液混合法制备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
        3.2.2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反应温度对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的化学亚胺化温度制备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亚胺化法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研究
    4.1 引言
    4.2 热亚胺化法制备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分析
        4.3.2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4.3.3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3.4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4.3.5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
        4.3.6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4.3.7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4.3.8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
        4.3.9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
        4.3.10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
        4.3.11 热亚胺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漏导电流和绝缘电阻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偶联剂改性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研究
    5.1 前言
        5.1.1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5.1.2 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5.1.3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5.2 改性的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
        5.3.2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5.3.3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5.3.4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3.5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
        5.3.6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5.3.7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5.3.8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
        5.3.9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
        5.3.10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
        5.3.11 改性的复合材料的漏导电流和绝缘电阻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酰亚胺/橡胶介电复合材料研究
    6.1 引言
        6.1.1 丁腈橡胶和液体丁腈橡胶
        6.1.2 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
        6.1.3 端羟基液体丁腈橡胶
    6.2 聚酰亚胺/橡胶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I/LNBR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分析
        6.3.2 PI/LNBR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6.3.3 PI/LNBR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6.3.4 PI/LNBR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6.3.5 PI/LNBR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
        6.3.6 PI/LNBR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6.3.7 PI/LNBR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6.3.8 PI/LNBR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
        6.3.9 PI/LNBR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
        6.3.10 PI/LNBR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效率
        6.3.11 PI/LNBR复合材料的漏导电流和绝缘电阻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用于浸渍聚酰亚胺纤维纸基复合材料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仪器
    1.3 树脂的改性
        1.3.1 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1.3.2 三元合金树脂的制备
    1.4 聚酰亚胺纤维纸的制备
    1.5 纸基复合材料制备
    1.6 性能检测
        1.6.1 树脂化学结构的分析
        1.6.2 树脂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1.6.3 形貌分析
        1.6.4 纸基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
        1.6.5 纸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树脂的FT-IR分析
    2.2 树脂的形貌分析
    2.3 树脂的热性能
        2.3.1 树脂的热稳定性
        2.3.2 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
    2.4 树脂浸渍对纸基复合材料强度性能的影响
    2.5 纸基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2.6 纸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能
3 结论

四、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姗,姜帅,韩旭辉,赵佳,柴春鹏.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21(06)
  • [2]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孙国华,张信,武德珍,侯连龙. 中国塑料, 2021(09)
  • [3]BF/邻苯二甲腈树脂基复合材料增韧改性研究[D]. 乔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耐200℃缠绕成型聚三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D]. 李莹新.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2021(01)
  • [5]氧化钕改性树脂传递模塑聚酰亚胺树脂的热氧化稳定性[J]. 张朋,姜卓钰,钟翔屿,包建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0(12)
  • [6]低介电常数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李琇廷. 东华大学, 2021
  • [7]木质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任库.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8]芳纶间隔织物/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压缩和热学性能评价[D]. 葛东升. 东华大学, 2021(09)
  • [9]聚酰亚胺基全有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D]. 毛欣.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10]用于浸渍聚酰亚胺纤维纸基复合材料树脂的研究[J]. 王军,平清伟,张健,盛雪茹,李娜,石海强. 中国造纸, 2020(06)

标签:;  ;  ;  ;  ;  

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