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暴发调查

麻疹暴发调查

一、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于霞丽,张朱佳子,付茵,王雪,黄芳,陈萌[1](2021)在《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北京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收集2015—2019年麻疹病毒阳性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中国和其他国家D8基因型参考株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对D8和B3基因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市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株546株,其中H1a基因型531株,疫苗株5株,B3基因型1株,D8基因型9株,其中8株为2019年流行株。本土株H1a基因型M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5%~100.0%和73.6%~100.0%。2019年8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均为成人,其中2例为一起暴发疫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结论输入性D8基因型成为2019年北京市MV主要流行基因型;2015—2019年随着麻疹发病下降,本土基因型H1a已经不占优势,而其他不同基因型输入,形成混合流行的趋势,建议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仅要努力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更要防控非本土基因型病毒输入和持续传播,避免其逐渐演化为优势毒株而建立本土传播的风险。

冯静静[2](2021)在《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常年因气候、洪涝灾害、群众生活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封建迷信思想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种疫病频发。特别是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伤寒、疟疾、乙脑等急性乙类传染病的肆虐,造成大量的人口患疫和死亡,严重阻碍了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面对疫病丛生的局面,郑州市党和政府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中,明确防治疫病的政策法规,健全疫病防治卫生机构,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防治疫病宣传,实行疫情调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以及强化隔离治疗、预防接种、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防治疫病流行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蔓延。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郑州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时期卫生防疫运动中来,促使了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郑州市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不仅成功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改善了郑州城市环境卫生面貌,而且提高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的建设需要民众共同参与,为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在郑州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本文以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为视角,着重论述了政府和民众防治疫病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各种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改善环境、提高群众卫生防疫观念等宝贵经验,建立起一套卫生防疫体系。为当下党和政府理性而有组织地运用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进行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泓泓,张莉萍,苏华林,金宝芳,王烨[3](2021)在《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一起国际学校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一起国际学校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分析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原因。方法对此次疫情中每位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咽拭子和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原因、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并对防控建议措施展开讨论。结果上海市闵行区共接报本区国际学校疑似麻疹病例18例,其中12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确诊率66.67%,分别属于闵行区上海美国学校3例、上海英国学校9例。本次暴发的12例病例中,11例为外籍户籍(91.67%)。发病日期高峰为5月28日至6月6日,共发病9例,占75.00%。年龄为4~15岁。12例病例中,1例有3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占8.33%;7例有2剂次MCV免疫史,占58.33%;4例有1剂次MCV免疫史,占33.33%。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此次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可能为首发病例通过学校运动会和网球俱乐部等活动造成共同暴露者的同源感染,提示国际学校易感人群较多,需加强传染病防控督导,纳入属地化管理;建议教育部门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国际学校凭证入学工作要求及补种制度,提高2剂次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是预防与控制校园麻疹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朱丽君,张智,董桂华[4](2021)在《2010-2019年沈阳市麻疹报告病例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0-2019年沈阳市麻疹报告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沈阳市麻疹病例的监测结果,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分布特征。结果 2010-2019年沈阳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2 50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65 2/10万,最高为24.859 2/10万,最低为0.012 1/10万。麻疹发病高峰为3~5月份,共报告1 700例;男性多于女性,χ2=24.674,P<0.001;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5岁儿童和20~49岁成人;其中累计报告散居儿童病例892例,在病例的人群分布中居首位;病例暴露史调查结果显示,26.13%的病例可能存在医源性感染。全市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包括康平县(8.51/10万)、铁西区(4.70/10万)和于洪区(4.28/10万)。结论 2010-2019年沈阳市麻疹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病例以低龄儿童及成人居多,建议继续加强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管理及医疗单位麻疹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

马钰[5](2020)在《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出疹、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妇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透过胎盘使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断裂,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导致死胎、流产、或胎儿出生伴随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194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员国签署了消除风疹的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lobal Vaccine Action Plan,GVAP)。然而,根据2015年WHO阶段性回顾报告,已消除或接近消除的地区暴发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水平居高不下,风疹消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2017年我国风疹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发病率为0.27/10万,但2019年出现全国范围的大幅反弹,达到2.5/10万。陕西省从2008年起将风疹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RCV)纳入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实施RCV儿童免疫策略已十年,但近年来风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实施儿童免疫策略后的人群特征和时间特征仍不明确,主要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仍未探明;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基线数据尚为空白;疫苗高覆盖率下人群风疹抗体水平变化等问题均不清楚,而这些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精准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陕西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传播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病毒株的型别特征、变异情况、同源性关系,探讨可能的传播来源和传播链;通过全省1-59岁人群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风疹抗体水平,探讨潜在的高风险地区和人群。方法1.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18年陕西省风疹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风疹发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基于风疹周发病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风疹发病的周期性及时间变化趋势。采用两阶段混合广义加性模型(Mixe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MGAM)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率的影响作用。第一阶段,首先采用Spearman秩相关确定纳入研究的气象变量,采用MGAM量化不同地区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使用多元随机效应Meta分析模型来评估总体合并效应。2.对收集到的2013-2018年陕西省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提取、序列测定,使用MAFFT(v7.205)和Meg Align(v8.1.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获得病毒型别特征、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情况。在Gen Bank下载全球具有代表性的风疹序列与本研究得到的序列合并建库,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判断流行株的传播来源,推测可能的传播路径。3.基于乙肝血清流调初级样本库开展风疹抗体水平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采用容量比例概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样方法抽取初级抽样单位,第二阶段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单孔定量法检测血清标本中IgG抗体,结果按照抽样权重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估计。结果1.2005-2011年是陕西省风疹发病率较高时期,年均发病率5.19/10万,2012-2018年发病率大幅下降,年均发病率1.34/10万。风疹春季高发,3-6月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1.76%。各地市、区县均有风疹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位于前五位的是:铜川市(5.91/10万)、汉中市(4.91/10万)、西安市(4.81/10万)、宝鸡市(4.14/10万)、延安市(4.09/10万)。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39:1。高发人群主要为学生,成人病例以农民为主。2005-2018年间,风疹高发年龄组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2005-2014年,0-14岁组儿童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18.26/10-25.53/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18/10-5.76/10万。2015-2017年高发年龄段转变为10-19岁组青少年,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8.35/10-11.84/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07/10-4.80/10万。2018年15-19岁组人群发病最高,发病率为1.19/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发病率范围为0-0.33/10万。2.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风疹发病在2005-2018年时间范围内,存在0.4-0.5年、0.8-1.4年和3.8-4.8年时间尺度的显着性周期,3.8-4.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震荡能量最强。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以下,随着温度的增加,风疹累积相对风险(Accumulative Relative Risk,ARR)迅速上升,在0℃达到峰值1.22,在0℃以上,随着温度的增加,ARR逐渐降低。在相对湿度低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逐渐增加,在相对湿度43%时达到峰值1.38,当相对湿度高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呈波动状态。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52株风疹病毒E1基因序列,2013年9株为1E基因型,其余43株为2B基因型。1E和2B基因型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其中N-型糖基化位点、血凝抑制位点、中和位点及重要抗原表位均未发生改变。根据构建NJ树的结果,2013年流行的1E基因型和2012年的香港流行株在同一分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1E-L1;2014-2017年流行的2B基因型和同时期我国其他省份流行基因型聚为一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2B-L3;2018年流行的2B基因型属于进化支2B-L4,该分支多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地,在我国已多年未监测到,属于境外输入型别。4.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覆盖全省30个县(区),共调查6199人,全省1-59岁人群风疹疫苗接种率为31.59%(95%CI:31.04%-32.26%),其中1-9岁人群疫苗接种率为92.89%(95%CI:92.34%-93.15%),其他年龄组随年龄升高接种率逐渐降低。全省三地区1-9岁人群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63,P=0.920),城市和农村1-9岁儿童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1,P=0.141)。20-39岁人群IgG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40-59岁人群、1-9岁人群次之,最低为10-19岁人群,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C值分别为83.34%(95%CI:82.65%-84.12%)和24.77IU/ml(95%CI:23.58 IU/ml-26.02IU/ml)、78.17%(95%CI:77.01%-78.64%)和19.53IU/ml(95%CI:18.62 IU/ml-20.48IU/ml)、77.85%(95%CI:77.12%-78.83%)和20.64IU/ml(95%CI:19.28 IU/ml-22.11IU/ml)、64.28%(95%CI:63.86%-64.90%)和13.66IU/ml(95%CI:12.56 IU/ml-14.87IU/ml)。陕北和关中地区人群阳性率高于陕南,三地区间阳性率分别为78.93%(95%CI:78.11%-79.64%)和77.89%(95%CI:77.03%-79.25%),74.92%(95%CI:74.23%-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P=0.015)。男性抗体阳性率稍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7,P=0.094)。城市和农村地区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4,P=0.604)。结论1.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陕西省风疹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发年龄人群由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转移,随时间推移,成人发病风险将逐渐增大;风疹流行存在不同周期性;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的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精确的发病周期、量化的气象影响因素与风疹发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发预测预警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2.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变化特征和同时期全国的优势型别更替基本一致,但存在非优势进化支外来输入现象。我省已建立一定的人群风疹免疫屏障,但由于仍存在大量免疫空白人群,难以阻断新基因型别的传入以及引起的局部流行;风疹流行株关键抗原表位高度保守,现用BRD-II风疹疫苗可以针对流行野毒株提供有效保护,接种疫苗仍是风疹防控的有效措施。3.陕西省风疹抗体水平整体偏低,发生风疹暴发疫情的风险仍较高。10-19岁人群风疹发病风险最高;20-39岁生育高峰人群依然存在大量易感者,潜在的CRS风险持续存在;计划免疫RCV接种率达到WHO消除风疹策略要求,各地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较均衡;风疹疫苗产生抗体随年龄增长衰减较快;建议长期开展对10-19岁人群补种一剂次风疹疫苗,一方面可消除EPI前出生队列的免疫空白,另一方面可对接种RCV抗体衰减者加强免疫。

马小敏[6](2020)在《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分析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开展免疫前后麻疹抗体水平的趋势分析以及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为指导金山区麻疹免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5-2017年麻疹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收集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和职业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对麻疹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收集人群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进行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2005-2017年共报告236例麻疹病例,各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4.52/10万、5.58/10万、3.38/10万。1-12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3-5月。30-39岁人群麻疹病例数较多,为麻疹的高发人群。职业分布中,工人病例数最多,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家务及待业。金山区各镇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常住人口较多的朱泾镇、石化街道、山阳镇麻疹发病率位列前三位。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0.74%,保护率为17.56%,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52(抗体浓度为331.13m IU/ml)。65-9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65(446.68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46(288.40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9.60%;65-95岁年龄组最高,为25.62%,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53,P<0.05),且抗体保护率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42.96,P<0.05)。金山区职业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7.06%,保护率为28.63%,GMT为2.69(489.78m IU/ml)。55-6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81(645.65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56(363.08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14.46%;55-64岁年龄组最高,为45.45%,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40,P<0.05),且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5.49,P<0.05)。常住人口免前抗体水平为<200、200-、400-组接种疫苗以后,抗体水平上升,<200组全部转阳,GMT平均提高612.36m IU/ml,200-组有87.50%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26.90m IU/ml,400-组有57.14%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62.51m IU/ml。金山区常住人口麻疹相关知识总合格率为54.79%,各知识点的知晓率在21.72%-90.75%之间,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的麻疹相关知识合格率为23.64%、38.05%、47.24%、43.46%、52.34%;本市户籍人口、外来户籍人口分别为42.75%、42.16%;男性为37.82%、女性为44.5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麻疹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94,P<0.05)。被调查者中有85.63%(1037/1211)的人愿意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低学历、麻疹知识缺乏为疫苗接种意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2005-2017年金山区麻疹发病率呈现较低水平。2018年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均显示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金山区人群麻疹防病知识知晓率呈现较低水平,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作为提升人群抗体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需针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麻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提高金山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居民的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减少免疫失败和“免疫空白”人群存在,最终达到巩固人群免疫屏障,消除麻疹的目的。

陈俊良[7](2019)在《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开展调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麻疹疾病的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对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的抗体水平情况进行研究,为麻疹的防控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研究方法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7月龄及以下、8月龄到14岁、15岁及以上年龄组从2014年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中的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抽取198例;采用1:2配对的方法,根据年龄、性别进行个体配对,选取对应的对照,由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流动人口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在医院和预防保健所进行健康体检并在宝安区居住六个月以上的非深圳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对调查对象釆集静脉血3ml,并由调查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计算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定性变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量变量的分析要对抗体浓度进行对数转换,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决定使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流动人口的定义为:非深圳户籍,且在现居地居住时间达6个月以上。研究结果1.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在7月龄及以下婴儿中,721日内就诊史(OR=4.89,95%CI:1.9212.47,P=0.001)和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8.98,95%CI:3.6422.12,P<0.001)为危险因素,而怀孕周期为3740周(OR=0.09,95%CI:0.020.46,P=0.004)为保护因素。在8月龄14岁人群中,721日内就诊史(OR=20.20,95%CI:3.53116.00,P=0.001)、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76.00,95%CI:8.15709.20,P<0.001)和居室潮湿(OR=72.10,95%CI:1.94268.00,P=0.020)为危险因素,而麻疹疫苗接种史(OR=0.06,95%CI:0.010.60,P=0.028)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20,95%CI:0.050.76,P=0.019)为保护因素。在15岁及以上人群中,721日内就诊史(OR=6.37,95%CI:2.6515.29,P<0.001)、721日内到人员密集场所(OR=4.45,95%CI:1.5912.41,P=0.004)和居室潮湿(OR=28.14,95%CI:4.83164.10,P<0.001)为危险因素,而居室通风(OR=0.32,95%CI:0.110.91,P=0.032)为保护因素。2.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此次共检测1560人,阳性率92.82%。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694.41mIU/ml。免疫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托儿童(OR=0.17,95%CI:0.050.54,P=0.002)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年龄为1624岁(OR=8.14,95%CI:5.0210.30,P=0.031)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715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9月龄接种首针麻疹疫苗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形成(OR=4.80,95%CI:1.6011.40,P=0.012);1315岁年龄段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维持(OR=6.40,95%CI:3.5011.80,P=0.016)。结论1.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和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而保护因素为怀孕周期为3740周;流动人口8月龄14岁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和居室潮湿,而保护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高;流动人口15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721日内到人员密集场所和居室潮湿,而保护因素为居室通风。2.流动人口部分健康人群中,幼托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年龄为1624岁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8≤9月龄接种首针麻疹疫苗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形成。

严睿,何奔,姚凤燕,向泽林,何寒青,谢淑云,冯燕[8](2018)在《浙江省平湖市2017年由D8基因型麻疹病毒引起的暴发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浙江省由D8基因型麻疹病毒引起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麻疹监测病例,对D8基因型麻疹病例发生地浙江省平湖市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阅门诊记录和出入院记录,现场个案调查和疫情处置,采集病例急性期血标本、咽拭子标本。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RNA提取和扩增、麻疹病毒分离和基因型鉴定,采用SPSS 17.0和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7年浙江省平湖市报告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确诊病例10例,>40岁成年人8例。采集病原学标本6例,其中D8基因型5例,1例病原学培养阴性。10例病例之间存在3条传播链同时传播,涉及工厂、医院、家庭内3个场所的传播链。D8和H1a基因型麻疹病例临床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由D8基因型麻疹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早期病例不易发现,未及时发现和处置首例麻疹病例,形成院内感染传播,成年人麻疹免疫屏障薄弱是本起疫情暴发的原因。应急接种可以阻断传播,说明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对预防D8基因型麻疹病毒感染有效。

于东豪[9](2018)在《病毒性肺炎数据平台建设与麻疹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工具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对各年龄人群均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病毒性肺炎。麻疹在高疫苗接种地区展现出新的疾病形式。免疫过的人群可出现结节性肺炎,且缺乏特异性抗体Ig M,易于导致误诊。需要一种新的筛选工具。方法:中日友好医院、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其他34家医院共同组建了中国青少年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网络监测平台,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前瞻性入组CAP患者并进行分析。2016年春季,山东某医院的9名医院工作人员在一周之内出现了发热与结节性肺炎。经常规传染病筛检,常见传染病均为阴性,仅有2人麻疹Ig M阳性,但患者麻疹症状并不典型。为调查此次暴发的病原,收入同时期7名社区来源具有典型麻疹症状的患者。上述共16名患者的血液标本和口咽拭子被采集送往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行检测。结果:中国青少年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网络监测平台搭建完成,总共入组2373名患者。该医院的16名患者口咽拭子标本RT-PCR检测麻疹病毒核酸为阳性。在16名患者中,最终有10人确认肺部出现了结节并定义为结节组,6人肺部无显着改变,定义为对照组。麻疹特异性Ig G在结节组中显着高(大于3600m IU/ml),且第2个标本中仍高(大于5000m IU/ml),而在对照组中只有2个病例的Ig G升高(仅超过1000 m IU/ml)。在本次调查中,Ig G/Ig M>20的患者有结节,而小于20的患者肺部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麻疹感染时,结节性肺炎仅出现在麻疹Ig G/Ig M比值超过20的患者。在麻疹暴发时,该比值可作为结节性肺炎的鉴别工具。

秦伟[10](2017)在《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及疫苗保护效果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15年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保护效果,为中国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5-2015年报告的现住址为六安市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2016年在六安市发生的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现场,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估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疫苗保护效果,并探讨和分析暴发的危险因素。结果2005-2015年六年市流行性腮腺炎总体呈上升趋势,11年间累计报告病例186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当年11月至次年1月有一个小高峰,总体呈现明显季节性。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现高、中、低三个层次,金安区和裕安区等城市地区报告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53.1/10万和49.7/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8.0/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9/10万。4-1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该年龄组累计报告病例14330例,占总病例数的76.8%。其中,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9-1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为223.0/10万。77.1%的病例为在校学生,累计报告14386例。2008-2011年的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估算接种率均未超过90%,2012年后接种率显着提高。2005-2016年六安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17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的28.8%。城区报告的暴发疫情数为15起,占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总数的88.2%。17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其中发生在小学的有16起,占总数的94.1%。用于开展疫苗保护效果评估的暴发现场持续超过3个月,自2016年10月14日开始至2017年1月20日结束,共报告病例97例,罹患率为7.5%。有9例病例发生并发症,占总病例数的9.3%,并发症类型为脑膜炎(3例)、睾丸炎(3例)和听力损失(3例)。本次回顾性队列调查现场共下发调查问卷1186份,回收问卷1140份,应答率为96.1%。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接种率为80.6%,79.3%的学生接种的是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有14例病例在发病期间明确表示未采取任何隔离措施,占总病例数的14.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OR=3.53,95%CI:2.02-6.18)和乘坐校车(OR=2.20,95%CI:1.37-3.53)是本次暴发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剔除免疫史不详、本次暴发前已患病的学生后,共有991人(包括89例病人)进入疫苗保护效果评估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含腮腺炎成分疫苗(≥1剂次)总保护效果为62%(95%CI:41%-76%),其中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2剂次的保护效果为76%(95%CI:49%-89%),仅接种1剂次的保护效果为59%(95%CI:37%-94%)。接种1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随着接种后时间间隔的增加其疫苗保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5年内的疫苗保护效果最好为82%,接种后5-9年保护效果降至60%,接种间隔超过10年后,疫苗保护效果仅为41%。接种2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保护效果要好于仅接种1剂次,其中2剂次保护效果达100%,1剂次保护较高仅为62%。接种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保护效果也随接种后时间间隔增加而递减。接种5年内的疫苗保护效果为81%(95%CI:37%-94%),超过5年的保护效果仅为59%(95%CI:34%-75%)。结论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显着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控制高发态势。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6-10岁小学生报告发病率最高,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保护效果为62%,接种2剂次的疫苗保护效果要好于1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保护效果总体呈现出随疫苗接种后时间间隔增加而衰减的趋势,5年内疫苗保护效果超过80%,但超过5年后下降明显。中国的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应及时重新评估,建议在适宜的接种间隔下实施2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常规免疫程序。

二、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史料与方法
        1.研究史料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1.研究特色
        2.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区域界定
        3.急性乙类传染病概念界定
一、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
    (一)疫病的流行
    (二)疫情流行月份与季节特征
    (三)疫病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
        1.人口疫死
        2.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3.各行各业受到冲击
        4.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二、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一)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的影响
        2.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1.环境卫生条件差
        2.医疗设备不足
        3.封建迷信思想
三、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政府的防疫措施
        1.完善疫病防治的政策法规
        2.建立卫生防疫组织
        3.开展卫生防疫宣传
        4.预防接种
        5.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政府的治疫措施
        1.调查疫源地
        2.全面普查,澄清疫情
        3.交通检疫与隔离
        4.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群众防治疫病的措施
        1.群众积极参与
        2.驱邪避疫与土法防治
四、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的成效与经验
    (一)疫病防治的成效
        1.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增加了卫生医疗机构
        2.改善了市区卫生面貌,提高了群众卫生防疫观念
        3.降低了疫病的病发率和死亡率
        4.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防治疫病获得的经验
        1.坚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
        2.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防治疫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少数人对防治疫病缺乏足够的重视
        2.少数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2010-2019年沈阳市麻疹报告病例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定义标准
    1.3 研究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趋势
    2.2 时间分布
    2.3 性别分布
    2.4 年龄分布
    2.5 职业分布
    2.6 地区分布
    2.7 感染来源
3 讨论

(5)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资料来源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风疹周期性特征
        2.3 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序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步骤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基因型别鉴定
        2.3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2.4 重要位点变异分析
        2.5 进化起源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陕西省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初级样本库的构建
        1.3 确定本次调查样本量
        1.4 抽取本次调查所需样本
        1.5 实验室检测
        1.6 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规模
        2.2 基本特征
        2.3 RCV接种情况
        2.4 风疹抗体水平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6)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表
前言
目的
第一部分 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变迁趋势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金山区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成人麻疹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金山区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麻疹消除历史及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7)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样本量计算
        1.4 麻疹病例的定义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1.5.1 病例的选取
        1.5.2 对照的选取
        1.6 调查既往病例和现症病人的方法
        1.6.1 对既往已经出院的麻疹病例的调查
        1.6.2 对现住院的麻疹病例的调查
    (二)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样本量计算
        2.4 调查对象
        2.5 ELISA检测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质量控制
        4.1 问卷编制
        4.2 调查员培训
        4.3 调查数据的核实
        4.4 数据录入
第二章 结果
    (一)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1.2 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3 流动人口8 月龄~14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4 流动人口15 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5 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6 流动人口8 月龄~14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7 流动人口15 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二)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
        2.2.1 不同年龄段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2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3 不同职业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4 不同麻疹患病史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5 不同麻疹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3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浓度分析
        2.3.1 不同年龄段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2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3 不同职业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4 不同麻疹患病史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5 不同麻疹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4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流动人口7~15 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分析
        2.5.1 流动人口7~15 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5.2 流动人口7~15 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1.1 流动人口7 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1.2 流动人口8 月龄到14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1.3 流动人口15 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2 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
    3.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3.3.1 创新之处
        3.3.2 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病毒性肺炎数据平台建设与麻疹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工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CAP-China电子数据平台的建立
        一 入组过程监管
        二 建立社区获得性肺炎生物标本库
        三 定义
    资料收集
    样本采集
    试纸快检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试纸快速检测
        二 肺炎链球菌快速检测
        三 嗜肺军团菌快速检测
    实验室检测
结果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前言
    麻疹病原学、流行病学
    麻疹感染途径
    麻疹免疫学
    麻疹症状与并发症
    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及疫苗保护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分析方法 2.3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概况 3.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3
    分年度MuCV接种率情况 3.4
    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情况分析 3.5
    2016
    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现场基本情况 3.6
    2016
    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危险因素调查 3.7
    2016
    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现场中MuCV疫苗保护效果评估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流行性腮腺炎回顾性队列调查表 附录二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一起麻疹暴发流行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 于霞丽,张朱佳子,付茵,王雪,黄芳,陈萌.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1(08)
  • [2]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D]. 冯静静. 渤海大学, 2021(02)
  • [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一起国际学校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陈泓泓,张莉萍,苏华林,金宝芳,王烨. 疾病监测, 2021(07)
  • [4]2010-2019年沈阳市麻疹报告病例特征分析[J]. 朱丽君,张智,董桂华. 社区医学杂志, 2021(03)
  • [5]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D]. 马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6]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D]. 马小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D]. 陈俊良.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浙江省平湖市2017年由D8基因型麻疹病毒引起的暴发调查[J]. 严睿,何奔,姚凤燕,向泽林,何寒青,谢淑云,冯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03)
  • [9]病毒性肺炎数据平台建设与麻疹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鉴别工具的研究[D]. 于东豪. 首都医科大学, 2018(07)
  • [10]六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及疫苗保护效果评估[D]. 秦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麻疹暴发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