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条件恶劣,农业发达

澳大利亚:条件恶劣,农业发达

一、澳洲:条件差 农业强(论文文献综述)

董秀玲[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农户满意度研究 ——以菏泽市L镇为例》文中提出

何海明[2](2019)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作了历史性的新概括。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创举,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结合中央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难推测,不平衡、不充分的理论和现实所指,都包含了城乡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职业类型中的弱势现状等基本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局面的现实所需。处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建设,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起步较晚、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等多重原因,应该说是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推进效果,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全国乡村振兴实现的“成色”和实效,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已是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崭新的提法和重大的课题,自2017年10月17日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历经了一年多时间,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已渐成规模,但囿于提出时间、推进实践等先天局限,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研究;同时,在将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区情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相结合的角度来考量的,则少之又少。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既有良好的乡村发展基础,又理应为全区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率先示范。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俄蒙交界、东西连接的重要节点上,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边缘,处于区内区外的直接“交换”区;从边疆民族地区上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弱的缩影,而是边疆民族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写照。选取呼和浩特市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既能够深入具体,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呼和浩特市为理论切入点,以小见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振兴理论具有较大的充实和完善意义。着力探索呼和浩特市乃至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其他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内容。首先,本文从宏观上,对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党的十九大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次,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目标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呼和浩特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等,并分析探索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出经济条件差、致富渠道狭窄、人才待遇低、干部资金等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难点。再次,在梳理发现呼和浩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电子文档等方式,查找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启示。国内选取江苏、浙江、吉林、广西等地多个典型先进村发展经验;国外选择美国、日本和法英的新农村运动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吸取先进经验。最后,在吸取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和呼和浩特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提出实施路径: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管总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奋力推动农村地区“五位一体”建设推进,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侯雨鸽[3](2019)在《非传统村落的轻介入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超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建热潮兴起以及外部力量强势介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形成了“兵营式”的规划布局和“千村一面”的面貌,本土建筑正面临着传统特色消失的困境。虽然村落保护与更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非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广大乡村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保护;第二,“重干预”的改造方式破坏了聚落肌理和空间形态;第三,已有较多建筑师倡导在介入乡村实践时采用尊重的态度和谨慎的设计,但是仍缺少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轻介入设计”的概念与策略,通过适宜的设计、谨慎地建造来降低对介入对象造成的干预,达到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通过文献整理、现状调研、分析比较的方法,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非传统村落进行实地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出主要问题,界定出“轻介入设计”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其用于解决非传统村落中问题的适宜性、必要性、应用范围与意义;其次,在确定了研究范围后,通过分析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得到依据与启示,并说明在非传统村落的更新中,轻介入设计的关注点、内涵、原则与目标,建立起设计策略的基础体系;再次,从村落规划和建筑单体两个层面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分析,分别从规划布局、功能、技术、材料与形式五个方面,提出轻介入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以实现“结合地域环境、贴合实际生活、根植本土条件、利用地方资源和延续村落原貌”的效果;最后,以作者在四川德阳龙洞村的民居改造项目为例,从实践角度对轻介入设计策略做进一步阐明,并总结与反思不足。本文通过引入“轻介入设计”的概念,呼吁在我国广大乡村的主要组成部分——非传统村落的设计中,以一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轻介入设计方式进行保护与更新。通过总结提炼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今后广大乡村的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也对建筑师介入设计下的乡村实践提供一些经验与补充。

李建梅[4](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N县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进程中,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是相互相融,政治是保障,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政治、经济等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解放农民,唤起农民积极进取的意识,培育符合现代化乡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描绘和预见未来乡村社会生产生活图景,激发农民追求幸福美丽生活的愿望,动员和掌握农民群众,将精神的力量汇集到乡村各领域振兴的进程中。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阐释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以江西省N县东龙村、松湖村、九塘村为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培育和践行进行问卷调研和论证。通过对问卷分析得知,当前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成就为:乡村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逐渐提高、农民科学精神逐渐增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乡村基层党组织威信较低、乡风文明建设仍有所欠缺、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第四部分分析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即社会转型对乡村社会的冲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较薄弱、乡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农民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第五部分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夯实价值共识的物质基础,增长乡村发展动力;健全价值共识的制度保障,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巩固价值共识的文化基础,提升乡风文明;增强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塑造乡村新风貌;汇集价值共识的主体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肖宁[5](2018)在《滨海旅游公路设计理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观光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公路兼具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是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近年国内也开始逐渐重视滨海旅游公路的建设研究。如何平衡旅游元素与传统公路设计的关系,是公路设计者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文,首先对旅游公路的定义进行了整理归纳,提出了以服务旅游作为其重要特征的公路体系作为旅游公路的概念核心,而将滨海旅游公路定义为旅游公路下具有滨海特性的一个类别,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从公路总体方案、路基路面方案、桥梁方案、交叉方案、服务设施方案和慢行系统方案对美国加州1号公路进行了考察分析,总结出其技术特点;同时比较美国加州1号公路所经西海岸与广东省滨海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得出1号公路对于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的借鉴意义。再次,从总体布局、车行系统设计、慢行系统设计、服务设施设计、视域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提炼出滨海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即滨海旅游公路在总体布局上应形成一个以车行系统为主体、慢行系统为辅体,精心设计服务设施,重视视域景观设计的公路体系,而在具体设计上,应根据沿线路段特征,在纵向空间上将公路沿线划分为滨海城市段、旅游观光段、景观过渡段等特色路段,并在横向空间上对体系四大元素(车行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和视域景观)应用相应的设计理念,构思得到与沿线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特征相适应的设计方案。最后,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为例,应用本文提炼的滨海旅游公路设计理念,对其开展了包含车行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和视域景观的全体系规划设计实践。希望本文可以给其他滨海旅游公路的设计提供借鉴。

王俊[6](2017)在《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浙江省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主线,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现代农业向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发展,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持有“中国皮都”、“中国塑编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中国马蹄笋之乡”、“中国黄茶(平阳黄汤)之乡”等多张国家“金名片”的平阳县水头镇结合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城镇,作出了规划创建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重要决策。水头镇特色农业发展将成为平阳县农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本文对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展开思考研究,以期通过深入分析作出科学的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特色农业、比较优势理论和SWOT理论进行介绍,接着从规划发展战略、规划目标、重点规划产业内容、特色农业规划分区等方面对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现状进行梳理,然后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SWOT分析法对水头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地实际,给予了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和注重打响区域品牌等对策建议。

刘燕,杨学艳[7](2017)在《盈江县发展小粒咖啡产业探讨》文中提出针对盈江县发展小粒咖啡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强领导,提高对盈江县发展小粒咖啡重要性的认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咖农种植技术的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对策措施,旨在为盈江县做大做强小粒咖啡产业提供参考。

贺文华[8](2016)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进而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亟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谭明交[9](2016)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大幅改善,总体形势平稳向好,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亿吨,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农民正齐力向全面小康迈进。但是,我国“三农”仍存在不少问题,农业资源约束加强,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明显加剧。财政支农负担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下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农产品价格稳定与提高难度增大,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协调机制不全,农民卖难消费者买贵。“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受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限制,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增速趋缓,农民增收难、增收慢。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迁移到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衰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妇女、儿童等多重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在资源有限甚至稀缺的情况下,分离发展的农村产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村产品附加值低。分离的农村产业价值链使得内留于农村、农业的利润低,从事农村产业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增长缓慢,导致大批农村劳动力被迫转向城市、进入二三产业,留给农村的是“993861”部队,并扩大循环。四化同步的实施,农业仍是短板。那么,如何才能降低农村产业生产成本?如何才能提高农村产业经济效益?如何破解农民从农村产业链中获利低的困局?如何才能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围绕上述现象与问题,本研究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基本切入点,运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链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研究农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首先,依据经济学原理,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破解“三农”现实问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破解上述农村产业中的系列问题的分析框架。其次推理论证了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升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构建融合评价体系,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归类,从融合内涵、融合机理和融合质量等方面对典型模型进行论证分析;结合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以期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新形态形成、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农业产业交易成本降低、农业产业价值提升,农业就业岗位增加。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新引擎,成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稳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模式。本文共分为九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的现实与现状,从现实出发,指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挖掘隐藏在理论问题中的科学问题,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2)厘清目前产业融合研究所处位置,本文所应用到的经济理论与典型方法。对产业融合特别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与述评。分析了各理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联系。紧扣国家方针政策导向,并结合日韩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提出在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就当前我国学者对这一提法研究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与综述。(3)分析框架构建:虽然导致我国当前农业困境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结构是主要原因。随后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繁荣与农业产业的关系,得出农民要富裕、农业要强盛,必须推进农村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构建了一个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融合发展的质量、融合发展的模式等为主体内容,内在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4)融合动力分析:首先分析了融合发展是趋同理论的延伸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表现为农村范围内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趋同。其次通过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对融合动力、融合条件进行推理证明,得出交易成本不断减少、融合收益不断递增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5)融合质量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上是通过农村地区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来实现农村产业外部环节不断减少,交易成本不断降低,附加值不断增加的过程。通过对融合路径进行推理证明,构建模型,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融合质量和融合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从东中西不同区域,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地区、各省(市)的融合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6)融合模式分析:根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三种典型模式,在对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过程中又分别从融合的内涵、融合机理、融合质量等三方面予以论证分析。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层次浅,农村产业形形态发育迟缓,先进技术要素对农村产业渗透融合力不强。与前述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质量整体分析所得出结论相一致。(7)国外经验与启示:对比分析国外农村产业特别是日韩等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进经验与模式,做法与成效。结合前述研究,分析了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进一步借鉴到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8)案例分析:结合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进行案例分析。选择处于武陵山区的龙山县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为典型的“八分山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院”的土地构成,耕地面积仅占8%,人均不到一亩,但也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素有“万宝山”之称。分析了龙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在推行的典型经验与模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典型做法是: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选优势突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业+”,拓展农业新功能,助力精准扶贫。以先进技术要素渗透为契机,适应新常态,开拓融合新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提高融合质量。(9)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和综合评价,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提出的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结合国家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战略,“互联网+”等平台,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1)研究领域的递进。本文基于现实与现状,拟解决如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何让农村产业中的利润内留而不是外溢、如何让农民从农村产业中获得更多利润、如何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最终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虽有众多简述,但多停留在综述与建议上,未有系统研究。(2)理论体系的拓展。本文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趋同理论、融合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动力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推理论证,证实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演绎论证,并对融合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产业融合特别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理论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在实践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支撑。(3)研究方法的改进。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同时,结合本研究对象和目的,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融合质量和融合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从东中西不同区域分析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融合质量。本文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将省(市)效应、时间效应以非参数形式纳入融合方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跟进。

闪娜娜[10](2015)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了落实中央美丽中国的精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初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更突出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本文从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经验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问题,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先进的理论方向和可操作的实践方法。第一部分概括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基本理论。对于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提供切入点和研究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以及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与实践,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第三部分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对美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理念问题、基础设施问题、规划问题、环境问题、制度缺位等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从政府引导、经济发展、现代文明等方面多角度查找原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客观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路径。从提高“三生和谐”,“四美统一”的整体建设出发,从打造“产业美”、优化“生活美”、促进“人文美”、共建“生态美”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路径,并且借鉴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二、澳洲:条件差 农业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洲:条件差 农业强(论文提纲范文)

(2)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三)社会治理理论
    (四)现代化理论
二、呼和浩特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析
    (一)呼和浩特地区基本情况概述
    (二)呼和浩特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设定、发展定位和制度设计
        1.目标设定
        2.发展定位
        3.制度设计
    (三)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
        1.推进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优化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3.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显着改善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得到完善
三、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2.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3.现代金融在农牧民群体中存在发展困境
        4.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5.部分地区产业发展较为艰难
        6.农村地区信息梗阻依然存在
    (二)推进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1.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2.基层监管机制不健全
        3.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不足
        4.基层矛盾纠纷突出
四、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一)国内先进经验与启示
        1.国内先进经验
        2.国内经验的启示
    (二)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
        1.国外先进经验
        2.国外经验的启示
五、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筑牢发展基础
        1.抓好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协调联动
        2.探索规划新的乡村建设图景
        3.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富裕群体作用
    (二)紧紧抓住乡村经济发展,夯实物质根基
        1.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2.壮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3.加大农业技术支持与产业扶持力度
        4.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三)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
        1.充分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
        2.提高乡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3.全过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四)牢牢抓住党的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1.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
        2.提升班子成员专业素质
        3.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五)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推进,助力乡村振兴
        1.找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2.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非传统村落的轻介入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的超速发展造成冲击
        1.1.2 乡村振兴战略掀起乡建热潮
        1.1.3 外部力量强势介入乡村建设
        1.1.4 乡村建筑面临传统迷失困境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轻介入设计
        1.2.2 非传统村落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综述
    1.4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轻介入设计概念在非传统村落中的引入
    2.1 非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与实地调研
        2.1.1 村庄分布理论研究指导
        2.1.2 调研对象概述
        2.1.3 调研现状分析
    2.2 当下非传统村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更新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2.2.2 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呼唤:基于现状的适宜介入设计方式
    2.4 轻介入设计的概念界定
        2.4.1 轻介入设计概念的来源
        2.4.2 轻介入设计概念的界定
        2.4.3 轻介入设计的特征
    2.5 轻介入设计应用于非传统村落的可行性分析
        2.5.1 引入轻介入设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5.2 轻介入设计的应用范围与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介入设计在非传统村落更新中的体系构建
    3.1 轻介入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与启示
        3.1.1 有机更新理论
        3.1.2 谨慎更新理论
        3.1.3 城市针灸理论
        3.1.4 城市触媒理论
        3.1.5 理论启示
    3.2 轻介入设计在非传统村落更新中的关注点
        3.2.1 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统一
        3.2.2 乡村与城市的资源互补
        3.2.3 传统与现代的共融共生
    3.3 轻介入设计的内涵
        3.3.1 立足整体的设计理念
        3.3.2 可供参考的操作路径
        3.3.3 自下而上的建造过程
    3.4 非传统村落中轻介入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目标
        3.4.1 以人为本,村民主体
        3.4.2 因地制宜,本土设计
        3.4.3 循序渐进,持续建造
        3.4.4 多样统一,和谐共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介入设计在非传统村落中的具体策略与手法
    4.1 规划布局的轻介入设计——结合地域环境
        4.1.1 建筑群体组织利用地形
        4.1.2 建筑单体顺应地形地貌
        4.1.3 公共空间因借景观环境
    4.2 建筑功能的轻介入设计——贴合实际生活
        4.2.1 原有建筑注入现代活力
        4.2.2 现代民居功能空间优化
        4.2.3 新功能类型激活村落整体
    4.3 建造技术的轻介入设计——根植本土条件
        4.3.1 传统建造方式的优化
        4.3.2 高新技术的合理探索
        4.3.3 适宜技术的提倡使用
    4.4 建造材料的轻介入设计——利用地方资源
        4.4.1 传统材料属性强化
        4.4.2 使用当地回收旧材
        4.4.3 使用轻质现代材料
        4.4.4 新旧材料和谐对比
    4.5 建筑形式的轻介入设计——延续村落原貌
        4.5.1 乡土形式符号的抽象
        4.5.2 现代形式语言的意象
        4.5.3 新旧形式的弱重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介入设计的实践探索
    5.1 实践探索:四川德阳龙洞村的农居改造型民宿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1.3 规划布局的轻介入设计策略分析
        5.1.4 建筑单体的轻介入设计策略分析
        5.1.5 项目阶段成果
    5.2 小结与反思
        5.2.1 轻介入设计的体现方面
        5.2.2 设计中的不足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竞赛获奖情况
致谢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1.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之处
        3.论文不足之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界定与发展历程
        1.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界定
        2.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历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有利于重塑乡村地域文化
        3.有利于实现乡村社会秩序稳定
        4.有利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5.有利于培育现代职业农民
二、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以江西省N县为例
    (一)江西省N县东龙村、松湖村、九塘村简介
    (二)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成就
        1.乡村社会风气明显改善
        2.农民思想道德水平逐渐提高
        3.农民科学精神逐渐增强
    (三)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村基层党组织威信较低
        2.乡风文明建设仍有所欠缺
        3.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三、乡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转型对乡村社会的冲击
        1.乡村部分村集体呈现“空壳化”
        2.部分乡村治理趋于“灰色化”
        3.乡村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较薄弱
        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现实需求相脱离
        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尚未健全
    (三)乡村基层党组织弱化
        1.乡村基层党建工作日益边缘化
        2.乡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利益关联淡化
        3.农民对乡村基层党组织价值认同减弱
    (四)农民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1.农民在经济上不富裕
        2.农民在精神上贫困
        3.农民在心理上仍有困惑
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一)夯实价值共识的物质基础,增长乡村发展动力
        1.发展现代农业,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2.扶植乡村文化产业,增强农民文化收益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合作化
    (二)健全价值共识的制度保障,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1.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凝聚力
        2.推进乡村基层法制建设,增强农民法治观念
        3.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基本权利
    (三)巩固价值共识的文化基础,提升乡风文明
        1.立足乡土文化,增强农民认同基础
        2.挖掘家风家训资源,奠定道德根基
        3.做好生活化解读,增强吸引力
    (四)增强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塑造乡村新风貌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安全感
        2.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水平
        3.注重生态公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五)汇集价值共识的主体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完善结构体系,构建多方联动教育机制
        2.以农为本,明确职业农民培育目标
        3.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增强农民职业归属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滨海旅游公路设计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风景道研究概况
        1.2.3 绿色公路研究概况
        1.2.4 旅游公路研究概况
        1.2.5 滨海旅游公路研究概况
        1.2.6 国内外较为成功的案例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滨海旅游公路概念及特征分析
    2.1 旅游公路的概念
    2.2 滨海旅游公路的特征
        2.2.1 海岸地理特征
        2.2.2 滨海旅游公路建设条件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加州1号公路考察分析
    3.1 美国1号公路基本情况
        3.1.1 概述
        3.1.2 美国加州1号公路建设条件
        3.1.2.1 沿线地形地貌、岸线类型和特点
        3.1.2.2 沿线气候条件
        3.1.2.3 沿线地质条件
        3.1.2.4 沿线行政区划
        3.1.3 美国1号公路与广东滨海旅游公路的特征对比
    3.2 公路车行系统方案分析
        3.2.1 路段功能分析
        3.2.2 路线选线方案分析
        3.2.3 路线线形指标分析
        3.2.4 路线运行速度分析
        3.2.5 公路横断面分析
    3.3 公路视域景观分析
    3.4 路基路面方案分析
        3.4.1 路基方案
        3.4.2 坡面防护方案
        3.4.3 支挡方案
        3.4.4 排水方案
        3.4.5 路面方案
    3.5 桥梁方案分析
    3.6 交叉方案分析
        3.6.1 立体交叉方案
        3.6.2 平面交叉方案
    3.7 服务设施方案分析
        3.7.1 临停休息型服务设施
        3.7.2 观光旅游型服务设施
        3.7.3 补给型服务设施
        3.7.4 露营地
        3.7.5 度假村
    3.8 慢行系统方案分析
    3.9 美国1号公路对国内滨海旅游公路建设的主要借鉴意义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旅游公路设计理念
    4.1 滨海旅游公路设计主要相关理论
        4.1.1 灵活设计理论
        4.1.2 视觉资源管理理论
        4.1.3 游憩理论
        4.1.4 服务区规划设计理论
    4.2 滨海旅游公路设计方法
    4.3 总体布局理念
    4.4 车行系统设计理念
        4.4.1 路线方案设计理念
        4.4.2 车行系统设计标准选用理念
        4.4.3 交通量预测方法及服务水平评定
        4.4.4 海岸线距离多因素评价体系
    4.5 慢行系统设计理念
    4.6 服务设施设计理念
    4.7 视域景观设计理念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规划设计
    5.1 概述
        5.1.1 项目背景
        5.1.2 建设必要性
    5.2 建设条件
        5.2.1 经济社会现状
        5.2.2 交通发展现状
        5.2.3 旅游业发展现状
        5.2.4 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
        5.2.5 旅游资源分析
        5.2.6 其他建设影响因素
    5.3 建设方案
        5.3.1 纵向路段划分及归类
        5.3.2 技术标准
        5.3.3 横断面设计
        5.3.4 特色路段主题确定
        5.3.5 服务设施设计
        5.3.6 视域景观设计
        5.3.7 其余各专业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我国各地特色农业城镇发展的区别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SWOT模式分析法
第二章 基本涵义与相关理论
    2.1 特色农业基本涵义
    2.2 特色农业小镇规划
    2.3 相关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SWOT理论
第三章 平阳县水头镇发展特色农业小镇的分析
    3.1 茶叶市场需求现状与发展茶叶特色农业小镇相关性分析
    3.2 平阳县水头镇发展特色农业小镇的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
        3.2.1.1 区位优势突出
        3.2.1.2 农业资源禀赋
        3.2.1.3 产业基础扎实
        3.2.1.4 科技支撑有力
        3.2.1.5 工商资本活跃
        3.2.1.6 政策环境良好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
        3.2.2.1 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3.2.2.2 农业功能有待拓展
        3.2.2.3 设备装备有待完善
        3.2.2.4 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3.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2.3.1 “互联网+特色农业”模式
        3.2.3.2 高质生活迎来优质产品需求
        3.2.3.3 涉农政策支持
        3.2.4 威胁分析(Threat)
        3.2.4.1 自然环境风险
        3.2.4.2 市场及运营风险
第四章 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分析
    4.1 规划发展战略
        4.1.1 生态优先保护战略
        4.1.2 产业集聚融合战略
        4.1.3 功能多元拓展战略
        4.1.4 科技创新支撑战略
        4.1.5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4.2 规划目标
    4.3 规划内容
        4.3.1 农业发展规划分区
        4.3.1.1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3.1.2 鳌江滨水景观带
        4.3.1.3 茶叶特色发展区
        4.3.1.4 精品农业发展区
        4.3.1.5 优质林果发展区
        4.3.2 茶叶全产业链建设
        4.3.2.1 标准化示范茶园
        4.3.2.2 茶叶精深加工
        4.3.2.3 茶叶营销体系
        4.3.2.4 茶旅融合发展
    4.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5 规划实施方案
        4.5.1 发展主导优势产业
        4.5.2 开发多功能农业
        4.5.3 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4.5.4 培育区域公共品牌
        4.5.5 改善基础配套设施
    4.6 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4.6.1 社会效益
        4.6.2 经济效益
        4.6.3 生态效益
第五章 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推进建议与结论展望
    5.1 对策建议
        5.1.1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5.1.2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5.1.3 注重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动力
        5.1.4 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5.1.5 打响区域品牌,提升发展层次
    5.2 结论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盈江县发展小粒咖啡产业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优势
    1.1气候条件适宜
    1.2土地资源丰富
    1.3用途广泛, 经济价值高
    1.4市场前景好
    1.5种植小粒咖啡有社会基础
2 发展现状
3 存在问题
    3.1认识不足
    3.2产业间争地矛盾突出
    3.3管理粗放
    3.4基础设施薄弱
    3.5种植技术水平低, 利益分配不合理
4 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 提高对发展小粒咖啡重要性的认识
    4.2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
    4.3加大对咖农种植技术的培训
    4.4合理规划布局
    4.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6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凸显科技效应, 推动产业发展

(8)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民群体分化
    (一)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
    (二)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职业化
三、农村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提高农业生产率
    (三)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激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农业现代化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
    (二)现代农业发展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五、结论

(9)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产业分工
        1.2.2 产业边界
        1.2.3 产业融合
        1.2.4 产业集群
        1.2.5 农业“六次产业化”
        1.2.6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7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研究不足与展望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2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产业链理论
        2.1.4 经营一体化理论
        2.1.5 产业集群理论
        2.1.6 产业融合理论
        2.1.7 趋同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起始
        2.2.2 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2.2.3 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效应
        2.2.4 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模式
        2.2.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2.6 文献述评
    2.3 本章研究结论
第3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分析框架
    3.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实背景
    3.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远景目标
    3.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动力
    3.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量
    3.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6 一个分析框架
    3.7 本章研究结论
第4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动力分析
    4.1 引言
    4.2 文献回顾及评析
    4.3 研究假设
    4.4 融合动力分析
        4.4.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交易成本
        4.4.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融合收益
    4.5 本章研究结论
第5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质量分析
    5.1 引言
    5.2 文献回顾与评析
    5.3 研究假设
    5.4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5.4.1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融合路径
        5.4.2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融合路径
        5.4.3 融合质量的测度方法
    5.5 结果分析
        5.5.1 数据来源及测度结果
        5.5.2 融合路径与过程质量分析
    5.6 本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5.6.1 研究结论
        5.6.2 讨论
第6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模式分析
    6.1 引言
    6.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6.2.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的内涵
        6.2.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形成的机理
        6.2.3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的实例分析
    6.3 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
        6.3.1 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的内涵
        6.3.2 农业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交叉型融合形成的机理
        6.3.3 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型融合的实证分析
    6.4 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产业的渗透型融合
        6.4.1 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产业渗透型融合的内涵
        6.4.2 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产业渗透型融合形成的机理
        6.4.3 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产业渗透型融合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研究结论
第7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
    7.1 引言
    7.2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局限
    7.3 日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7.3.1 日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3.2 韩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4 其他农业发达国家做法及经验
        7.4.1 美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4.2 法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4.3 荷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5 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7.5.1 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
        7.5.2 区分异同、挖掘资源,谋划融合发展的远景
        7.5.3 岗位增加、收入增长,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
    7.6 本章研究结论
第8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分析
    8.1 引言
    8.2 案例简介
    8.3 融合模式
    8.4 案例启示
        8.4.1 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选优势突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
        8.4.2 围绕“农业+”,推行农业交叉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
        8.4.3 以先进要素渗透为契机,适应新常态,开拓融合新模式
    8.5 本章研究结论
第9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 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的相关基本理论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文明的内涵
        2.生态文明的特征
    (二)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征
        1.美丽乡村的内涵
        2.美丽乡村的基本特征
    (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1.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的关系
        2.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
        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
        1.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阶段
        2.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阶段
        3.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阶段
        4.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
    (三)十八大以来党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发展
        1、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指针
        2、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举措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1.安吉模式
        2.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文明理念的薄弱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
        3.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突出
        4.乡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5.现代化管理制度的缺位
    (三)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的引导与农民生态意识不同步
        2.粗放型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
        3.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不整合
        4.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与生态体制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
        5.农业生态建设法律体系和基层执法系统待完善
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打造生产高效,建设“产业美”
        1.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发展基础农业
        2.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3.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打造自然环境和谐,建设“生态美”
        1.科学农田管理,加强环境保护
        2.完善法律保障,严格环境治理
        3.注重绿色产值,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三)构建乡村和谐,建设“生活美”
        1.强化政策引领
        2.完善制度保障
        3.加快基础建设
        4.健全服务体系
    (四)注重人文和谐,建设“人文美”
        1.传承乡村文化
        2.培养生态理念
        3.增进乡风文明
        4.发展文化产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澳洲:条件差 农业强(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农户满意度研究 ——以菏泽市L镇为例[D]. 董秀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 何海明.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非传统村落的轻介入设计策略研究[D]. 侯雨鸽. 湖南大学, 2019(07)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N县为例[D]. 李建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19(10)
  • [5]滨海旅游公路设计理念研究[D]. 肖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平阳县水头镇特色农业小镇规划研究[D]. 王俊.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7]盈江县发展小粒咖啡产业探讨[J]. 刘燕,杨学艳. 云南农业, 2017(11)
  • [8]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 贺文华. 东方论坛, 2016(06)
  • [9]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 谭明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10]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闪娜娜.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澳大利亚:条件恶劣,农业发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