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大会暨第十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第十一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大会暨第十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一、第11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会议暨第10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屈红林[1](2019)在《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方式干预构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抑郁(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小鼠模型,通过跑台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手段,二代基因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筛与miRNAs,RT-PCR验证基因表达的改变。目的在于探究(1)有氧运动拮抗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效果;(2)分析探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抑郁小鼠的抗炎作用与H2S气体信号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控关系;(3)外源性H2S可通过抑制TLR4通路对抗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已经得到验证,由此,本项目研究针对抑制TLR4后,内源性H2S气体信号参与介导有氧运动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机制;(4)有氧运动介导H2S气体信号通路改善抑郁症患者神经炎性损伤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2.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其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效果研究及实验小鼠分组5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建模组,建模组小鼠采取CUMS抑郁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的小鼠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予以剔除差异较大的小鼠后,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MG)和模型运动组(ME),15只/组。实验针对ME组小鼠,实施8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作为干预手段,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观察各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变,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高通量测序筛查炎症与硫代谢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ELISA检测血液与海马组织内的炎性相关因子的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2.2 CBS/H2S气体信号体系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分组6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组(MG)、模型运动组(ME组)、TLR4抑制剂组(TG)和TLR4抑制剂+运动组(TE),12只/组,运动组小鼠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8周,TLR4抑制剂组腹腔注射3mg/kg/day剂量的TAK-242,干预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自心脏取血,断头冰上取海马组织,-80℃冻存,用于基因测序、H2S含量及RT-PCR等的检测。脑在体4%的多聚甲醛滴注固定处理后冰上取小鼠脑组织,后甲醛固定48h以上,用于包埋检测尼氏染色、HE染色及荧光免疫等。尼氏染色与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尼氏体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蛋白含量、去蛋白法测定血浆与海马组织内H2S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蛋白表达、RT-PCR检测气体信号分子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与miRNAs表达、荧光免疫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的改变。3研究结果3.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各指标结果为期4周的慢性应激性刺激小鼠体重呈显着性下降,穿越旷场的格子数、运动时间、修饰次数明显下降,糖水偏好指数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延长,分别呈显着性(p<0.05)和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iss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间隙增宽,神经元丢失,Nissl体核固缩严重,血清与海马组织内的5-HT与BDNF的活性下降明显,BDN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提示CUMS抑郁小鼠造模成功。3.2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炎症结果3.2.1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8周的有氧跑台运动能够增加小鼠体重,增加抑郁小鼠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穿越格子数等的探索行为,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呈现显着性差异。3.2.2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评定结果Nissl染色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病变减轻,神经细胞数目增多,尼氏体染色较清晰。3.2.3高通量测序筛选各组小鼠炎症相关因子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显示,血液组织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也主要涉及长期抑郁病理改变、氧化磷酸化过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TGF-β信号通路等最为集中,海马组织主要富集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氧化磷酸化、阿尔茨海默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硫代谢、胆碱能突触,以及cAMP、雌激素等炎性信号通路等,且各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显着。而血液与海马组织GO分析与KEGG显着富集的结果对比显示,主要集中于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炎症等相关。3.2.4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各指标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促炎因子IL-1β、TNF-α比模型组显着减低,抑炎因子IL-10显着升高。3.2.5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E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p<0.01)、NF-kB(p<0.01)和TNF-a(p<0.05)等促炎因子的阳性表达区域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蛋白阳性表达区域显着增多(p<0.01)。3.2.6 RT-PCR检测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基因表达结果RT-PCR检测的结果TLR4、IL-1β、NF-кB、TNF-α等mRNA炎症相关的因子表达下调,5-HT mRNA表达上调。3.2.7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下降。3.3 CBS/H2S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3.3.1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与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TLR4被部分抑制后,抑郁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形态学检测显示也呈现一定程度的修复,且效果与有氧运动干预的效果相接近。有氧运动与TLR4被抑制后,小鼠海马内5-HT的阳性率比模型组提高,炎性因子CD45+与PARP等的阳性率得以改善,且有氧运动联合TLR4抑制剂的干预效果最佳。3.3.2小鼠血清与海马组织H2S含量检测结果抑郁模型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TLR4抑制剂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有氧运动能提高H2S含量,且联合干预组含量最高。3.3.3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3.3.3.1气体信号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中H2S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液CSE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海马组织CBS mRNA的表达水平也下调(p<0.01),但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液CSE、海马CBS等的活性,同样的研究也发现,部分抑制TLR4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后,血液CSE、海马CBS mRNA的表达也上调。3.3.3.2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炎性因子差异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干预组与TLR4被抑制组小鼠的促炎因子IL-1β、IL-6、TLR4、NF-кB与TNF-α等mRNA的表达下调,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上调,均呈显着性差异。3.3.4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miRNAs调控表达结果TLR4被抑制后与气体信号分子相关的miRNAs以及与炎症相关的miRNAs的差异表达呈现显着性上调或下调,如miR-21、miR-195显着上调,而miR-30、miR-455与miR-665显着下调,分析其功能,如miR-21可作为H2S气体信号分子的靶标作用,一方面受TAK-242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还参与了多重信号通道的调控,比如IL-6信号转导与转路基激活的表达等的炎性通道的调控、miR-665参与了海岸神经元的保护与抑制凋亡的调控,miR-30可参与靶标基因的炎症反应过程,miR-195可通过抑制NF-кB的核转运过程,参与其炎症反应,而miR-455不但可以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的细胞凋亡,还受H2S等气体信号分子的干预。4研究结论4.1为期4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可有效复制小鼠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与海马组织5-HT与BDNF含量,验证了抑郁造模的有效性。4.2有氧运动能够显着改善抑郁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促进海马神经元的修复,降低促炎因子的含量及蛋白、mRNA等的表达量,证实了有氧运动起到良好的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3有氧运动介导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高通量测序及其关联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炎症相关的TLR4、IL-1β、TNF-ɑ以及H2S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的CSE、CBS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显着相关,靶向调控炎症与H2S气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miR-21、miR-30、miR-455等miRNAs亦显着富集。4.4有氧运动和TLR4抑制剂的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虽然TLR4抑制剂不能显着增加H2S含量及其合成酶的差异表达,但对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影响,提示H2S可参与介导有氧运动干预抑郁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кB的调控作用,但TLR4对H2S的含量及其相关生物合成酶的影响作用不大。4.5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通过miR-455调控CBS、CSE等H2S气体信号体系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以及miR-21、miR-30、miR-665等的差异表达调控TLR4/MyD88-NF-кB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拮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6 TLR4与H2S气体信号等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共同参与运动干预抑郁小鼠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即有氧运动诱导的内源性H2S能够有效降低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揭示其作用机制在于H2S气体信号分子参与有氧运动干预TLR4/MyD88-NF-кB的炎症信号通路。

符晓[2](2016)在《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学会议,是新时期美学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新时期美学是以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发端并发展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会议在新时期美学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学学会、美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学科建设、美学家、审美文化和中西美学汇通,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美学会议烛照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新时期美学会议的考察,可以挖掘出新时期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走向。对于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透视出新时期美学史的流变和美学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从1980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和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入手,试图呈现出新时期美学发生的逻辑起点,通多对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细致的考察还原出会议当时的现场和细节,以揭示新时期美学学会的肇始过程。同时,考察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的情况,揭橥1980年代初期美学研究和美学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考察了新时期早期关于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的讨论会,尝试厘清新时期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立的最早联系,继而分析了过去30多年内美学会议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多元关注,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从历次涉及学科美学的会议上,可以见到美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对新时期美学诸多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第三章考察了美学会议和美学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80年代早期的美学会议一般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着名美学家参加,正是这些美学家为新时期美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还有一些美学会议对已故美学家身份进行确认,丰富了美学史的建构范式。同时,美学会议也对一些新美学家的美学家身份和他们在美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给予确认,使美学研究保持着持续的连贯性。第四章以新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制度的重构与流播为中心,对涉及美育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揭示出美育思想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生过程并指出美学会议对于美育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讨论中,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决议中,美育制度得以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第五章分别考察了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之后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学会议,旁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注意到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从审美文化入手,对涉及审美文化的相关会议进行阐释,认为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学会议和美学研究逐渐向审美文化转型,内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旅游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和民族美学等,以此为中心对美学会议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因之所在。第七章以新世纪美学会议为中心,考察美学会议在中西美学汇通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东方美学和生活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美学中与一些新美学家参与并组织召开相关美学会议息息相关,尤其是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召开更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保障。结语部分认为,在新时期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学会、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多次美学会议直接建构了中国新时期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同时从历时上对美学会议在美学这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

刘国权[3](2016)在《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文中研究说明体视学是研究三维结构的新型交叉学科和方法科学,图像分析则是从图像尤其是从数字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科学技术。二者的有机组合,可以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地质学、矿物学、工业、农业、遥感图像、救灾、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等不同应用领域中二维和三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和表征研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体视学学会会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于1996年,是体视学、图像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信息发布的平台和历史记录载体。基于服务于该刊20年来的亲身经历,本文作者从交叉学科期刊定位与发展、论文关注度、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推动体视学方法与应用的标准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会工作等多个角度,扼要回顾了《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的创建与发展历程和面临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与见解,并借此纪念《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20周年。

李希,杨洪娟[4](2013)在《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2010至2012年间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使用情况。本研究收集到符合国际会议标准的会议36次,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会议8次,自然科学领域的会议28次。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是全部会议的工作语言,汉语使用率较低,但已发展到50%,"英汉双语"的格局正在形成。会议翻译存在问题较大,同声传译采用率最高只有20%,远不能满足会议需求。会议工作语言是保证会议质量、扩大会议影响的重要条件,应当给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甚至应考虑制定必要的法规制度。

陈祖培,阎玉芹,赵金扣,孙秀发,田恩江,李兰英,郭善一[5](2004)在《必需微量元素过量(碘过量)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段治文[6](2004)在《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文中指出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的研究,而对科学文化史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新的观照。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无序、散漫和缺乏目标的状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在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文化缺陷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按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科技建制以及科学文化观的变迁。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探索:比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政策环境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视野和重要探索;在科技发展建制上,文章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科学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就是建国初期新体制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文章第一次揭示了科技大潮与社会主义思潮两次历史性合流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上,文章更是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经历了“人民科学观”、政治化科学观以及理性化科学观三种形态的历史转换,等等。 通过对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文化思考,本文认为: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不重视科学以致反科学的老路上去。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中国不仅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且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上更是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探索中国本土科学技术发展的出路,推动中国原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等,仍是今日中国的严峻课题。 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的融合,以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而且要实现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以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更要通过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冲破传统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以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必由之路。

张振声[7](2003)在《中国体视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团结奋进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文中提出

王德文,刘国权[8](2003)在《第11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会议暨第10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举行》文中研究指明

二、第11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会议暨第10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11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会议暨第10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相关概念
    2 课题研究意义
        2.1 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2.2 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
实验一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有氧运动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
        2.2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2.3 有氧运动方案
        2.4 神经行为学评定
        2.5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Nissl染色检测
        2.7 总RNA提取过程及总RNA浓度/纯度检测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BDNF、5-HT血清及海马组织含量
        2.9 qRT-PCR检测方法
        2.10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11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体重检测与日常观察结果分析
        3.2 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分析
        3.3 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及锥体细胞数目(Nissl染色)
        3.4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6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 RNA表达的影响
        3.7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抑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4.2 持续规律的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效果评价
    5 小结
实验二 有氧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同实验一 2.2)
        2.2 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 2.3)
        2.3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 2.5)
        2.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 Nissl 染色检测(同实验一 2.6)
        2.5 总 RNA 提取过程及总 RNA 浓度/纯度检测(同实验一 2.7)
        2.6 mRNA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同实验一 2.8)
        2.8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 2.9)
        2.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同实验一 2.10)
        2.10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组织高通量测序
        3.2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4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RNA表达的影响
        3.5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4.2 运动干预 CUMS 抑郁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4.3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气体信号通道CBS/H_2S介导的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动物饲养与造模方法同实验一,2.2)
        2.2 持续重复的规律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2.3)
        2.3 小鼠日常观察及神经行为学评定方法(同实验一,2.4)
        2.4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2.5)
        2.5 小鼠脑在体灌注及取脑方法(同实验一,2.6.1)
        2.6 小鼠脑海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染色)
        2.7 组织中H+_2S含量测定
        2.8 免疫荧光检测海马5-HT、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和CD45~+含量
        2.9 血液与海马组织总 RNA 提取及核算定量及纯度检测(同实验一2.7.1)
        2.10 mRNA 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同实验二 2.6)
        2.11 miRNA 测序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2.12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2.9)
        2.13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小鼠日常情况观察
        3.2 CUMS抑郁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的影响
        3.3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
        3.4 小鼠海马内5-HT、PARP和 CD45+的阳性率变化
        3.5 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中H_2S含量变化
        3.6 小鼠血液和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因子的差异基因表
        3.7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
        3.8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与炎性相关miRNAs差异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干预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的抑郁行为
        4.2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可改善抑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
        4.3 CUMS抑郁对小鼠海马和血液内H_2S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4.4 H_2S 介导了 TLR4 的抑郁炎症损伤
        4.5 基于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有氧运动干预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miRNAs调控mRNA炎症反应的作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与不足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1 抑郁症及其诊断与治疗
        1.1 抑郁症研究假说
        1.2 抑郁症的诊断
        1.3 抑郁症的治疗
    2 抑郁症的神经元损伤
        2.1 抑郁症海马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
        2.2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神经功能损伤
    3 抑郁症及其研究进展
        3.1 抑郁症炎症细胞因子学说的提出
        3.2 应激诱导抑郁症免疫系统炎症发展
        3.3 炎症细胞因子诱发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3.4 临床抑郁症患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4 运动抗抑郁研究
        4.1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4.2 运动拮抗抑郁炎症反应
    5 气体信号分子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5.1 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合成与代谢
        5.2 H_2S的合成及生理功能
        5.3 H_2S介导抑郁症的抗炎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写作背景与理论环境
    二、创作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说明与创作思路
第一章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学的肇生
    第一节 美学的春天: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一、美学重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概说
        二、周扬谈话:为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立法
        三、时代热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美学话题
        四、白璧微瑕: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百花齐放: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及其影响
        一、响应号召: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的召开
        二、双向互动:美学学会的制度特色
        三、美学争鸣:省级美学学会讨论会的展开
    第三节 启蒙与意识形态:新时期早期美学会议的思想意义
        一、美学启蒙及其不可能性
        二、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变奏
第二章 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设
    第一节 美学会议对学科美学的早期构想
        一、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美学史研究的展开
        二、《美学原理》:新时期美学教材雏形讨论
    第二节 学科美学及其制度推进
        一、古典美学讨论会:现实基础与制度演进
        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美学的坐标与走向
        三、文艺学20年:美学学科的反思与畅想
        四、美学新问题:美学、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
第三章 美学会议与美学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美学家身份的确认与建构
        一、朱光潜:美学会议的指路灯
        二、宗白华:从美学教员到美学家
        三、李泽厚:辗转于美学会议之间
    第二节 回归传统:重塑现代美学家
        一、以美学家为中心:美学史的一种写法
        二、梁启超、蔡元培与丰子恺:向现代美学家致敬
        三、美学家讨论会:新美学家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美学会议与美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美育”的重构与流播
        一、“美育”重生: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中的美育思想
        二、时代精神:美育与意识形态的互文
        三、重视“美育”:美育制度的普及与流播
    第二节 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落实
        一、教育方针之外:1990年代早期美育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继承与重构:1990年代美育会议的双重诉求
        三、制度建设: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关联性
第五章 美学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19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热潮
        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美学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讨论的普及
        三、全国马列文艺论着研究会:在文学和美学之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建设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建设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历史定位: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三、中英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与美学新拓展
第六章 美学会议与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审美文化在1990年代的兴起
        一、美学的“当代”:1990年代初期的美学会议
        二、在审美文化中复兴: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
        三、“审美文化”:美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多元建构
        一、自然、园林、生态、旅游:景观美学初探
        二、以“艺术”之名:美学与艺术的互动
        三、民族美学:书写汉民族共同体美学
第七章 美学会议与走向世界的新世纪美学
    第一节 全国美学会议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二、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东方美学与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的两种新范式
        一、“东方美学”的兴起与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二、生态美学研讨会与生态美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新发展
        一、走向世界: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美学背景
        二、百家争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讨论会
        三、影响意义: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对中国美学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与美学的合流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形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美学”的讨论方式
        三、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美学会议总体情况列表(1979-2014)
后记

(3)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1. 1 体视学的学科交叉特性与学会会刊
    1. 2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刊出论文的被关注度浅析
    1. 3 2D和3D结构表征新技术及其应用专辑———以EBSD技术与3D取向成像等为例
    1. 4 体视学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1. 5 国外来稿
2 中国体视学学会的信息共享平台,系列宝贵史实的存留见证
    2. 1 学会的创建及早期编辑出版工作
    2. 2 学会分会与期刊的多学科交叉特性
    2. 3 学术动态与信息类文献
3 存在的问题、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3. 1 问题一: 期刊分类的尴尬
    3. 2 问题二: 作者群、读者群相对分散
    3. 3 问题三: 原创成果少与国外来稿
    3. 4 期刊功能定位
4 结束语

(4)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问题
二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调查
    (一) 材料收集
    (二) 数据分析
三关于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的若干思考
    (一) 思想意识问题
    (二) 会议翻译问题
    (三) 法规制度问题
四结语
附录:2010-2012年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5)必需微量元素过量(碘过量)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简介
二、目前主要研究进展
三、课题产出

(6)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近代科学的源起及其历史缺陷
一、 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一) 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学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 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1 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2 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3 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三) 科学文化观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1 科学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2 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士化
        3 对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二、 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一)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
    (二) “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
        1 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2 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3 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4 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与历史迷途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科学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1 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2 建国以后科学体制的转换与“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二) 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2 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3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1 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2 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3 “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4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的“大科学”体制
四、 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文化观的历史迷途
    (一) 科学文化观的第二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二) 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1 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2 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转向并向各领域渗透
        3 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4 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三)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1 群众性的科技协作网建立
        2 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四) 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五、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一)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1 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2 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二) 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1 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2 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1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阐述和新认识
        2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汇流的战略展开
六、 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一)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2 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3 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二) 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
        1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3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4 开始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三) 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七、 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的新发展
    (一) 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1 科学文化观再次转型的历程
        2 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理性化的时期
    (二)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1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
        2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三) 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八、 21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 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三) 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四) 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附录一: 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附录二: 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附录三: 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史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体视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团结奋进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届理事会成立以来主要工作的回顾
    (一) 组织建设
    (二) 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三) 出版工作
    (四) 国际学术交流
二、对下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一) 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会工作
        1、加强组织建设, 竭诚为会员服务, 提高学会凝聚力、影响力和经济实力
        2、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
    (二) 提高被社会的认知度是学会有序发展的主旋律
        1、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扩展学会活动空间和活动领域
        2、广泛地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
    (三) 加大学会改革力度, 完善学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 提高对“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的评价理念的认识, 促进优秀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
    (五) 提高学会期刊质量, 争取创办A、B、C版

四、第11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会议暨第10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D]. 屈红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D]. 符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3]体视学、图像分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金相学、CT、仿真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创刊二十周年主编感言[J]. 刘国权.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6(01)
  • [4]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问题[J]. 李希,杨洪娟. 语言文字应用, 2013(04)
  • [5]必需微量元素过量(碘过量)对健康影响的研究[J]. 陈祖培,阎玉芹,赵金扣,孙秀发,田恩江,李兰英,郭善一.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4(04)
  • [6]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 浙江大学, 2004(03)
  • [7]中国体视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团结奋进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J]. 张振声.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3(04)
  • [8]第11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会议暨第10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举行[J]. 王德文,刘国权.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3(04)

标签:;  ;  ;  ;  ;  

第十一届国际体视学大会北京大会暨第十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