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创汇蔬菜的对策

福建发展创汇蔬菜的对策

一、发展福建创汇蔬菜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琬颜[1](2019)在《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洋葱是一种世界性蔬菜,其栽培历史悠久,具有适应性强、耐储存、便于运输的特点,且洋葱营养价值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中国是世界主要的洋葱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洋葱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且单产水平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洋葱的产量在我国各类蔬菜产量排名中位居第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也是世界洋葱的主要出口国之一,2017年,中国鲜或冷藏的洋葱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三,出口额位居第二。同时,洋葱在中国蔬菜出口市场占据第二的重要位置,未来将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洋葱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有利于中国洋葱立足于国际市场,推动中国逐步走向贸易强国,对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洋葱总产量、单产水平和收获面积的数据分析,了解了世界洋葱、洋葱主产国以及中国洋葱的生产现状。通过对世界、洋葱主要进出口国和中国的洋葱出口与进口规模以及出口结构和市场的分析,对洋葱的贸易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为洋葱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然后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四个评价指标以及洋葱出口价格的分析对中国洋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我国洋葱的国际竞争力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最后通过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计算出影响我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我国和贸易伙伴国的GDP,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等对我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显着。通过对生产、贸易现状的整理和分析,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指标的测算以及影响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稳定洋葱收获面积,提高洋葱的生产效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协调出口比例,增加洋葱加工品的出口;稳定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合理解决贸易摩擦,打破贸易壁垒。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研究基于世界主要洋葱大国近年来的生产、贸易等的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洋葱的国际竞争力,本研究数据量较大,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高。第二,本研究将洋葱出口产品分为了鲜或冷藏的洋葱和洋葱的加工品两种,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中国洋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李彩萍[2](2019)在《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食用菌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手段,并且是产地人们致富奔小康的首选,已成为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我国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方法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升食用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目前,食用菌产业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产量、出口等方面还存在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就随县而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境。为了对食用菌产业今后发展提出较好的思路,本文从随县食用菌发展历史出发,实地考察、文献搜集去了解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作出深入分析,系统分析后总结出目前制约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区域间食用菌的分布不均衡,改良品种栽培比例不协调;二是产品创新能力滞后,加之深加工力度较小致使产业附加值低;三是由于随县现有食用菌产业企业规模小、企业融资渠道窄,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四是销售渠道不畅。目前食用菌面临销售渠道单一、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五是食用菌存在杂菌感染隐患,且病虫害较多,其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结合县域经济学,运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特色产业理论,分析提出了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应建议与对策:实施多元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力推先进技术,保持竞争优势;引导企业重组,壮大龙头企业;搭建共享信息平台,提高产业盈利能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用菌安全质量。这将有利于整合随县各方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不断持续发展,实现随县农民增收,从而提高随县整体生活水平。

柯铭华[3](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肖小勇[4](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陈淑惠[5](2015)在《漳浦县特色种植业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基础,民生之根本,而种植业是农业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经环节。而发展特色种植业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地区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福建是我国最早提出并践行发展特色农业的省份之一,如何发挥福建山海区位优势,发展适宜的特色种植业是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漳浦县地处闽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福建省有名的“渔米之乡”,其特色种植业发展在区域范围内是典型代表。然而,如何科学地选择适宜本地区区位、资源、交通、市场等优势的种植产业,以可持续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至关重要。本文以漳浦县11个特色种植业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综合比较优势、人均产值、产值比重和规模稳定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漳浦县特色种植业的适宜性指数顺序为,花卉>蔬菜>薯类>油料>谷物>水果>大豆>食用菌>甘蔗>药材>茶叶;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表明,漳浦县特色种植农业综合得分顺序为,花卉>油料>薯类>蔬菜>大豆(正值)。采用两种方法对11种种植业产业分析的结果有着较强的一致性,说明两种方法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结合漳浦县生态经济、资源基础、区位禀赋等实际,得出漳浦县具有花卉、蔬菜、名优水果、粮食、食用菌、休闲观光农业等6项特色优势种植业产业,并进行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特色种植业现代园区、深化打造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刘智禹[6](2014)在《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福建海藻中不断被检出有害元素超标,导致部分海藻产品下架,影响了海藻加工、养殖业的发展和相关人员的就业。因此,研究海藻中有害元素无论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抑或是保障福建海藻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选择了福建主要食用海藻紫菜、海带和浒苔开展以下研究:(1)对海水、沉积物和海藻中有害元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各个海藻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有害元素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差别较大,最高达10倍以上,不同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有害元素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福建不同海域紫菜、海带和浒苔中有害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A1含量最高,海藻加工前后各种有害元素未出现明显变化,说明海藻加工过程未受到有害元素污染。(2)论文首次开展了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研究。采用双箱动力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紫菜、浒苔和海带中有害元素Cd、Pb和Al的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紫菜对Cd、Pb和Al的富集及浒苔对Cd和Pb的富集作用均符合双箱动力学模型,回归模型达到极显着,且富集速率Ka均达到显着水平;浒苔中A1的富集规律符合Logistic回归,紫菜和浒苔对Al的富集作用比对Cd和Pb的富集作用强。海带生长过程中,前70 d有害元素Pb和Cd的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大;整个生长过程,Al的含量在111~401 mg·g-1之间,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3)对Al、As、Pb、Cd和Hg五种有害元素形态进行了研究。海藻中的砷主要以有机砷为主,大部分海藻中无机砷含量在1 mg·kg-1以下;Cd在三种海藻中的化学形态主要以氯化钠提取态Cd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占总Cd的比例为68.9%~81.7%;Pb的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乙醇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次之;海藻中的总Al含量虽然很高,但大部分以难溶态Al的形态存在,占总Al的比例最高可达82.89%;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海藻总Hg中甲基汞所占的比例都很小。(4)论文首次了开展了海藻中有害元素在动物中代谢及毒性研究。通过小鼠试验,对海藻中有害元素Al、Cd和Pb进行了短期富集代谢和蓄积性代谢研究,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相关解毒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海藻中有害元素对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以及有害元素富集影响相对试剂组较小,试剂组中促进有害元素外排作用基因(GST)及去除活性氧基因(CAT)表达量较高,GST、CAT两个基因表达量远高于海藻组,海藻组的MT与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试剂组高,海藻中有害元素基本上未对机体产生影响。(5)首次研究了三种海藻中有害元素Pb、Cd、Al、As(无机砷)暴露评估,儿童的EDI最高,中老年次之,青壮年最低。不同年龄人群每天食用海藻的Pb摄入量占PTDI均在5%以下,不同年龄人群每天食用海藻的Al、Cd摄入量占PTDI 比例略高,儿童每日人均海藻Al暴露量最高。总体而言,福建海藻Pb、Cd、Al、As(无机砷)摄入量远远低于PTDI。最后,本文根据海藻生长海域污染情况、海藻的结构特点、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总体含量及形态分析、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毒性研究以及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暴露评估结果,提出了海藻标准中Pb、Cd、Al、As(无机砷)的建议限值。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7](2014)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人全球性配置新阶段,发展农业不能光走传统发展道路,必须开拓与全球农业市场衔接、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实现内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党和国家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农业是新疆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新疆农产品具有相当可观的出口潜力,然而,新疆仍处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创业阶段,新的挑战和发展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将新疆的农产品从产量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是目前我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新疆外向型农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优势法、典型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现状分析——对策提出”的研究思路,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实践,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探讨,通过SWOT分析,初步认识现阶段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比较优势和影响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从统筹和创新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及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黄国成,郑益智,魏飞鹏,陈振东,陈天佑[8](2014)在《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福建省热区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的主要优势、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福建热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热作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推进热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黄国成,郑益智,陈振东,陈天佑,魏飞鹏[9](2014)在《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福建南亚热带地区自然和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热带农业尤其热带园艺作物已成为我省热区特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在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该报告在对福建省南亚热区发展热带作物所取得成效、做法与体会等进行客观、翔实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热带作物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围绕福建热作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重点发展产业及促进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李侃[10](2013)在《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提出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以福建省设施园艺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目前我省设施农业中的设施园艺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笔者通过对相关的地县进行调研并查阅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的规模、类型和取得的效益。提出了发展设施园艺对促进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生态环保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制约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问题有:设施和装备水平较低、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不健全、技术支持能力较低、产业化、市场体系不配套等。据此,笔者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根据福建实际,提出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设施园艺:1.以技术进步推动设施园艺发展;2.以新型经营主体支撑设施园艺发展;3.以产业集群促进设施园艺发展;4.以龙头企业带动设施园艺发展;5.以现代金融理念扶持设施园艺发展;6.构建营销体系服务设施园艺发展。

二、发展福建创汇蔬菜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福建创汇蔬菜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1.2.2 农产品贸易研究现状
        1.2.3 洋葱产业经济研究的现状
        1.2.4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洋葱
        1.4.2 国际竞争力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不足
2 世界洋葱生产和贸易现状
    2.1 世界洋葱生产现状
        2.1.1 世界洋葱的生产规模
        2.1.2 各大洲洋葱的生产现状
        2.1.3 洋葱主产国的生产现状
    2.2 世界洋葱贸易现状
        2.2.1 世界洋葱贸易规模与趋势
        2.2.2 世界洋葱主要出口国贸易情况
        2.2.3 世界洋葱主要进口国贸易情况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洋葱生产和贸易现状
    3.1 中国洋葱生产现状
        3.1.1 中国洋葱生产规模
        3.1.2 中国洋葱生产品种及区域划分
        3.1.3 中国洋葱在中国蔬菜生产中的地位
    3.2 中国洋葱贸易现状
        3.2.1 中国洋葱产品的出口结构
        3.2.2 中国洋葱产品的出口市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2 净出口指数
    4.3 贸易竞争力指数
    4.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5 洋葱出口价格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影响中国洋葱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1 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1.1 关税壁垒
        5.1.2 非关税壁垒
    5.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模型简介与设定
        5.2.2 数据来源
        5.2.3 引力模型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稳定洋葱收获面积,提高洋葱的生产效率
        6.2.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6.2.3 协调出口比例,增加洋葱加工品的出口
        6.2.4 稳定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
        6.2.5 合理解决贸易摩擦,打破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食用菌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主要创新与不足
2 食用菌产业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食用菌
        2.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2.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2.2 食用菌产业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产业链理论
        2.3.3 特色产业理论
    2.4 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2.4.1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2.4.2 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3 随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1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条件
        3.1.1 自然条件
        3.1.2 交通状况
        3.1.3 食用菌种植传统
    3.2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慨况
        3.2.1 随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2.2 生产方式跨越和加工能力增强
    3.3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
        3.3.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3.3.2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
    3.4 随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3.4.1 技术力量雄厚
        3.4.2 龙头效益明显
        3.4.3 销售市场成熟
        3.4.4 品牌影响深远
        3.4.5 政府政策扶持
4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4.1 产业结构失衡
        4.1.1 区域分布不均衡
        4.1.2 品种栽培比例不协调
    4.2 产业附加值低
        4.2.1 产品创新能力滞后
        4.2.2 深加工力度小
    4.3 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4.3.1 企业规模小
        4.3.2 融资渠道窄
    4.4 销售渠道不畅
        4.4.1 销售渠道单一
        4.4.2 流通秩序混乱
    4.5 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4.5.1 杂菌感染隐患
        4.5.2 病虫害较多
5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5.1 实施多元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5.2 力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5.3 引导企业重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5.4 搭建信息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5.5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3)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1.3.8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实地调查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4.1.1 土地资源
        4.1.2 气候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林业资源
        4.1.5 海洋资源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4.2.1 生产面积
        4.2.2 单位面积产量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4.2.4 农产品产值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4.3.1 政府管理方面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5.2.1 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4 调查数据处理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
        5.3.2 蔬菜
        5.3.3 水产品
        5.3.4 水果
        5.3.5 食用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6.1 生产趋势预测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1.2 生产趋势预测
    6.2 质量趋势预测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2.2 趋势预测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6.3.1 茶叶比较分析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6.3.4 水果比较分析
        6.3.5 蔬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1.3 主要启示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2.3 主要启示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7.3.3 主要启示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主要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8.5.1 整合监管机构
        8.5.2 整合监管队伍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4)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与展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价格形成理论
        2.1.2 价格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2.2.3 简评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漳浦县特色种植业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农业产业化研究
        1.5.2 特色种植业研究
        1.5.3 种植业功能区划研究
        1.5.4 种植业适宜性评价研究
        1.5.5 小结
2 漳浦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1 农业生产结构
    2.2 农业生产基础概况
        2.2.1 粮食生产概况
        2.2.2 蔬菜生产概况
        2.2.3 水果生产概况
        2.2.4 农业产业化概况
    2.3 农业发展社会基础条件
    2.4 农业发展概况
        2.4.1 推进农业向特色化发展
        2.4.2 推进农业向工业化发展
        2.4.3 推进农业向品牌化发展
        2.4.4 推进农业向高新化发展
        2.4.5 率全省之先创建漳浦农民创业园
        2.4.6 精心打造花卉生态走廊
3 漳浦县特色种植业适宜性分析
    3.1 指标选取
    3.2 模型表达式
        3.2.1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3.2.2 人均产值系数
        3.2.3 产值比重
        3.2.4 规模稳定性
    3.3 实证与结果分析
        3.3.1 区域比较优势
        3.3.2 人均产值系数
        3.3.3 产值比重
        3.3.4 规模稳定性
        3.3.5 综合比较分析
        3.3.6 种植业产业综合等级划分
4 漳浦县特色种植业选择主成分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4.1.1 基本原理
        4.1.2 基本模型
    4.2 实证分析
        4.2.1 相关性矩阵计算
        4.2.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2.3 主成分确定,完成表达式
        4.2.4 主成分综合得分
5 漳浦县特色种植业布局优化与发展策略
    5.1 产业选择与发展要求
        5.1.1 花卉种植业
        5.1.2 蔬菜产业
        5.1.3 名优水果产业
        5.1.4 粮食产业
        5.1.5 食用菌产业
        5.1.6 休闲观光农业
    5.2 漳浦县特色种植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5.2.1 空间功能布局原则
        5.2.2 产业空间功能优化方案
    5.3 漳浦县特色农业种植业产业发展策略
        5.3.1 基本思路
        5.3.2 发展对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经济海藻及生产贸易状况
        1 海藻概况
        2 主要经济海藻
        3 海藻生产贸易概况
    第二节 海藻中有害元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1 有害元素污染问题的研究
        2 有害元素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海藻中有害元素及食用安全研究
        1 海藻中有害元素研究概况
        2 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简介
        3 国外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现状
        4 国内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建主要海藻有害元素含量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第一节 坛紫菜对Cd、Al和Pb富集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浒苔对Cd、Al和Pb富集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海带对有害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形态分析
    第一节 海藻中As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海藻中Cd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海藻中Pb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海藻中Al的形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海藻中Hg的形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在小鼠脏器中的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第一节 短期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长期(90 d)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的膳食暴露评估及限值研究
    1 海藻Pb、Cd、Al和As暴露评估[203]
    2 我国海藻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研究资助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名词缩写
致谢

(7)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有关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基本结构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外向型农业概述
    2.1 外向型农业的含义
    2.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2.3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2.4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3章 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3.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
        3.1.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3.1.1.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3.1.1.2 农业利用外资
        3.1.1.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3.1.2 兄弟省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
        3.1.3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3.1.3.1 有利条件
        3.1.3.2 存在的问题
    3.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
        3.2.1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3.2.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4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
    4.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
    4.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条件
        4.2.1 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显着
        4.2.2 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
        4.2.3 人文基础良好,区域经济往来顺畅
        4.2.4 口岸农产品出口便利化,上合组织有效推动出口
        4.2.5 多层面政策扶持,有效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4.2.6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着
        4.2.7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4.3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4.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4.3.2 农业利用外资
        4.3.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5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5.1 SWOT 分析基本原理
    5.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第6章 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6.1 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与绿色生产示范区
    6.2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结构
    6.3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6.4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口农产品强势品牌
    6.5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外向型农业组织化程度
    6.6 完善外向型农业政策引导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物流业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现状
    (一) 主要优势
        1. 区位优势
        2. 资源优势
        3. 科技优势
        4. 产业优势
    (二) 发展历程
        1. 引种试种阶段 (1950—1962年)
        2. 巩固提高阶段 (1963—1979年)
        3. 全面发展阶段 (1980—2000年)
        4. 转型升级阶段 (2001年—至今)
    (三) 发展成效
        1. 热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 热作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3. 传统产业主导地位初步形成
        4. 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主流
        5. 热作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
        6. 热作科研与推广成果显着
        7. 闽台热作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8. 推动热作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福建省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存在的问题
    (一) 热作品种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二) 园地设施与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三)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四) 采后商品化处理及贮藏加工水平偏低
    (五) 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六) 其他因素
三、未来福建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二) 发展目标
    (三) 产业发展重点
        1. 天然橡胶
        2. 热带水果
        3. 茶叶
        4. 蔬菜
        5. 食用菌
        6. 热带花卉
        7. 天然香料
        8. 南药
        9. 木薯
    (四) 发展方向
        1. 加大热区资源开发力度
        2. 营造良好农业生态环境
        3. 坚持走“以质取胜”道路
        4. 着力开发热带园艺作物“精品”
        5. 发展出口导向型现代热带农业
        6. 拓宽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新领域
四、推进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优化产业布局, 加大热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二)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整顿规范生产资料市场
    (三) 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四) 培育市场主体, 加速产业化进程
    (五) 健全管理体系,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六) 拓展合作领域, 加紧对台合作交流

(9)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概况
    1.1 区情概述
    1.2 主要优势
        1.2.1 区位优势
        1.2.2 资源优势
        1.2.3 科技优势
        1.2.4 产业优势
    1.3 发展历程
        1.3.1 引种试种阶段 (1950年~1962年)
        1.3.2 巩固提高阶段 (1963年~1979年)
        1.3.3 全面发展阶段 (1980年~2000年)
        1.3.4 转型升级阶段 (2001年~至今)
    1.4 发展成效
        1.4.1 热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1.4.2 热作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4.3 传统产业主导地位初步形成
        1.4.4 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主流
        1.4.5 热作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
        1.4.6 热作科研与推广成果显着
        1.4.7 闽台热作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1.4.8 推动热作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 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的主要做法
    2.1 抓扩区, 拓产业, 促转变
    2.2 抓开发, 促调整, 上规模
    2.3 抓良种, 建基地, 促提升
    2.4 抓普及, 促创新, 增科技
    2.5 抓加工, 促流通, 拓市场
    2.6 抓品牌, 攻品质, 促高效
3 福建省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热作品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2 园地设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3.3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3.4 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水平偏低
    3.5 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3.6 设施农业装备条件较为落后
    3.7 热作信息平台发展滞后
    3.8 其他因素
4 未来福建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思路
    4.1 指导思想
    4.2 发展目标
    4.3 产业发展重点
    4.4 发展方向
        4.4.1 加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
        4.4.2 坚持“以质取胜”
        4.4.3 着力开发热带园艺作物“精品”
        4.4.4 发展出口导向型现代热带农业
        4.4.5 拓宽南亚热作发展新领域
5 推进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优化产业布局, 加大热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5.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整顿规范生产资料市场
    5.3 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5.4 培育市场主体, 加速产业化进程
    5.5 健全管理体系,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5.6 拓展合作领域, 加紧对台合作交流

(10)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思路
2 相关的概念和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综述
    2.1 设施农业
    2.2 设施园艺
    2.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3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和经验启示
    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及现状
    3.2 设施园艺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启示
        3.2.1 荷兰的设施园艺
        3.2.2 以色列设施园艺
        3.2.3 美国设施园艺
    3.3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及现状
    3.4 国内设施园艺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启示
        3.4.1 山东省设施园艺
        3.4.2 辽宁省设施园艺
4 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发展现状
    4.1 福建省推广设施园艺的优势
        4.1.1 区位优势
        4.1.2 经济社会优势
        4.1.3 政策优势
    4.2 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4.3 福建省主要设施园艺产业
        4.3.1 设施蔬菜
        4.3.2 设施菌菇
        4.3.3 设施花卉
        4.3.4 设施果木
        4.3.5 设施林业
    4.4 设施园艺的效益分析
        4.4.1 社会效益
        4.4.2 生产效益
        4.4.3 经济效益
        4.4.4 生态效益
        4.4.5 成本效益
    4.5 我省设施园艺发展特点
5 福建省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设施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5.2 扶持政策亟待完善
    5.3 土地流转机制亟待健全
    5.4 技术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5.5 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5.6 市场体系亟待健全
6 发展福建省设施园艺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6.1 其他省市对设施农业的扶持措施
    6.2 对福建省发展设施园艺的对策建议
        6.2.1 总体思路
        6.2.2 政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发展福建创汇蔬菜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洋葱国际竞争力研究[D]. 周琬颜.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2]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D]. 李彩萍.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3]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4]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5]漳浦县特色种植业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D]. 陈淑惠.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D]. 刘智禹.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大学, 2014(02)
  • [8]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 黄国成,郑益智,魏飞鹏,陈振东,陈天佑. 中国热带农业, 2014(01)
  • [9]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黄国成,郑益智,陈振东,陈天佑,魏飞鹏. 海峡科学, 2014(01)
  • [10]福建省设施园艺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D]. 李侃.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福建发展创汇蔬菜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