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侯敏捷[1](2021)在《MS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与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FOP患者57例, 周围型肺癌患者70例, 比较两组病灶MSCT征象及CT值差异。结果 FOP组CT征象多边形形态、边缘模糊、支气管充气征、弓形凹陷征和液化坏死的比例分别为71.93%、68.42%、57.89%、36.84%和45.61%, 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组(P<0.05), 而深分叶、纵隔淋巴结肿大比例分别为3.51%和3.51%, 明显低于周围型肺癌组(P<0.05);FOP组动脉期CT增加值、总CT增加值分别为(30.02±5.59)HU和(45.50±8.19)HU, 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P<0.05);动脉期CT增加值、总CT增加值鉴别周围型肺癌和FO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和0.755(P<0.05), 截断值分别为25.00 HU和33.82 HU, 灵敏度分别为88.00%和92.00%, 特异度分别为84.00%和50.00%。结论 FOP与周围型肺癌MSCT征象有所差异, 其中增强前后CT增加值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周淼[2](2021)在《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增强CT、99m锝标记的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及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 1.1版)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SPN 169例(所有SPN均经术后或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收集所有病例术前1周的胸部增强CT和99mTc-MIBI SPECT/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88例,女性81例,年龄范围25~80岁,平均年龄(58.44±10.97)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SPN进行良恶性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区分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良恶性SPN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年龄、性别、CT基本形态学特征及SPECT/CT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的良恶性组间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法评价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及Lung-RADS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并计算SPECT/CT早期及延迟期99mTc-MIBI摄取比值临界值。结果:(1)增强CT、99mTc-MIBI-SPECT/CT诊断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9%、54.20%、84.1%、83.9%、84.0%和87.6%、52.1%、82.2%、62.5%、77.5%,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均高于单独的增强CT(x2=57.44,P<0.05)和99mTc-MIBI-SPECT/CT(x2=29.96,P<0.05)扫描。(2)年龄、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分叶征、是否强化、肿瘤微血管征在良恶性SPN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结节平均直径、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优势比分别为1.041、0.081、1.131。(3)ROC曲线示增强CT诊断良恶性SPN的AUC值为0.75,99mTc-MIBI-SPECT/CT的AUC值为0.70,两者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AUC=0.77)。(4)良、恶性SPN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T/NT)均无统计学差异(t=-0.45、t=-1.97;P均>0.05);ROC示良恶性SPN早期T/NT>1.4、延迟期T/NT>1.6时,Youden指数均最大,AUC值分别为0.59、0.68。(5)ROC曲线示Lung-RADS分级诊断实性结节的AUC=0.77,均高于亚实性结节(AUC=0.71)和总结节(AUC=0.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亚实性SPN中恶性平均CT值大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ROC示亚实性SPN平均CT值>-398,可用于判断恶性SPN(AUC=0.715,P<0.05)。结论:(1)增强CT联合99mTc-MIBI-SPECT/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SPN的诊断效能。(2)年龄、结节平均直径及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恶性SPN的独立影响因素。(3)实性SPN Lung-RADS分级诊断效能高于亚实性结节和总结节;亚实性SPN平均CT值恶性高于良性。
王坤,王冠民,路志凯[3](2021)在《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80例初诊时拟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最终病理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效能,以及灌注参数的特点。结果 80例初诊时拟诊周围型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46例,非肺癌34例(肺结核10例,炎性病变24例)。动态增强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93.5%、特异度97.1%、阳性预测值97.7%、阴性预测值91.7%,均高于平扫CT。在鉴别周围型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时,在10 s时肺癌的CT净增值多<20 HU,20 s时通常>20 HU,至140 s时CT净增值最高,之后开始降低;肺结核不强化或弱强化,CT净增值<20 HU;肺炎性病变的CT净增值在10、20、80 s时均>20 HU,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血流量及表面渗透性均高于非肺癌患者(t=2.754,P=0.012;t=3.021,P=0.005),而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均低于非肺癌患者(t=2.131,P=0.038;t=4.610,P=0.001)。结论动态增强CT是对周围型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陈武羲[4](2021)在《超声多参数与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病灶大小、血流分级、超声造影各个参数等指标与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从中筛选出与周围型肺癌MVD有相关性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所筛选指标联合分析能否进一步提高超声反映周围型肺癌MVD的能力,为后续的超声无创性评估周围型肺癌MVD,进而早期评估肺癌疗效的研究打下基础。材料与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本研究对因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而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行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将获取的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超声及病理资料进行进一步筛选和统计学分析,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根据患者CT及临床资料对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病灶大小、血流等信息,病灶血流参考Adler血流半定量分级法,分为0-III级;然后对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录像5min并存盘,回放录像,启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程序(Microflow Enhancement,MFE),分析其MFE分型,本研究将MFE分型分为“枯木型”、“血管型”“棉花型”和“未定型”4型;同时,选定病灶感兴趣区,获取感兴趣区的时间-强度曲线及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上升斜率、峰值减半时间、下降斜率、曲线下面积等;随后对病灶行超声引导下或超声造影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取样区域设置于超声造影感兴趣区处,以Bard自动活检切割针穿取2-3条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同时对标本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并计数其MVD,MVD的计数参考Weidner的方法。从病灶大小、血流分级、MFE分型、超声造影各定量参数中筛选出与周围型肺癌MVD有关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所筛选出的各有关指标进行联合分析,以探讨联合分析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反映周围型肺癌MVD的能力。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108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24例;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布和病例数分别为:腺癌54例、鳞癌35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癌7例、神经内分泌癌7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3例。1.将病例按照病灶最大直径分为≤5cm组与>5cm组,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显示,病灶最大直径与MVD无明显的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014,P=0.858;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判断两组之间MVD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两组MV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1268.5,Z=-0.179,P=0.858。2.将血流分级与MVD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流分级与MVD存在正相关关系(rs=0.349,P<0.001);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流分级与MVD存在线性关系,F(1,105)=14.553(P<0.001),回归方程为:MVD=18.349+4.990×血流分级(r2=0.122)。3.将MFE分型分为枯木型、棉花型与血管型及未定型,其中枯木型18例、棉花型46例、血管型43例、未定型1例。对枯木型、血管型、棉花型三组之间的MVD进行两两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示,棉花型组(平均秩次为42.02)与血管型组(平均秩次为48.19)之间MVD无统计学差异(U=852.00,Z=-1.126,P=0.26);枯木型组(平均秩次为22.17)与棉花型组(平均秩次为36.54)之间的MVD有统计学差异(U=228.00,Z=-2.780,P<0.016);枯木型组(平均秩次为19.44)与血管型组之间(平均秩次为35.84)的MVD有统计学差异(U=179.00,Z=-3.291,P<0.016),(调整检验水准:P<0.016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枯木型为参照,对MFE分型与MVD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103)=5.778(P<0.05);回归方程为:MVD=20.50+(4.543×棉花型)+(3.960×血管型)(r2=0.101)。4.将超声造影各定量参数与MVD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中AT、TTP、AS、DS与MVD不具有相关关系,PI、AUC与MVD存在正相关关系,rs(PI)=0.537,P<0.001、rs(AUC)=0.325,P<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超声造影各定量参数中,AT、TTP、AS、DS、DT/2与MVD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I、AUC与MV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FPI(1,106)=37.80(P<0.001)、FAUC(1,106)=12.23(P<0.05),回归方程分别为:MVDPI=-7.753+1.024×PI(r2=0.263)、MVDAUC=10.370+0.004(r2=0.103)。5.通过上述统计学分析,共筛选出血流分级、MFE分型、PI及AUC四个与MVD有关指标,将血流分级、PI、AUC及MFE分型与MVD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5,100)=11.566(P<0.001);回归方程为:MVD=-10.004-(0.003×AUC)+(1.441×PI)+(2.344×血流分级)+(3.856×棉花型)+(2.958×血管型)(r2=0.366)。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多项参数中:血流分级、MFE分型及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中的PI和AUC均与周围型肺癌MVD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周围型肺癌的MVD情况;2.对血流分级、MFE分型、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中PI和AUC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联合上述指标的决定系数高于各单独指标,提示上述超声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超声反映周围型肺癌MVD,具有无创评估周围型肺癌MVD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郝永,颜林军,刘如焕,郭成伟[5](2021)在《CT双输入模型低剂量容积灌注成像对肺孤立性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双输入模型低剂量容积灌注成像对肺孤立性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证实的肺孤立性、直径范围2.0~5.0 cm炎性假瘤22例和周围型肺癌38例,均行CT双输入模型低剂量容积灌注成像,分析肺孤立性炎性假瘤和周围型肺癌血供情况,比较二者强化达峰时间(TTP)和灌注参数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灌注指数(PI),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P和灌注参数鉴别诊断肺孤立性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价值。结果肺孤立性炎性假瘤由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较均衡供血,PF(50.71±19.02)ml/min,BF(42.13±21.27)ml/min,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44.04±10.49)%。周围型肺癌由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PF(68.67±34.75)ml/min高于BF(48.26±24.31)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54.50±15.74)%。肺孤立性炎性假瘤患者TTP短于周围型肺癌患者,PF和PI低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TP鉴别诊断肺孤立性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诊断价值较高,当TTP 18.06 s作为预测肺良恶性结节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2.3%;PF和PI鉴别诊断肺孤立性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AUC分别为0.71和0.70,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双输入模型低剂量容积灌注成像TTP有助于提高肺孤立性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苏晓[6](2020)在《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可行性和性能。材料与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的周围型肺癌417例,采用留一法将其分为训练队列(293例)和验证队列(124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期CT动态增强检查,从每例患者的CT动脉期及静脉期图像中分别提取396个组学特征。采用适合于高维数据的最小绝对收缩算子法(LASSO)降维分析进行特征筛选,选择有意义的特征并在训练队列中建立影像组学标签。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来建立三种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病理模型、影像组学诺模图)。最后,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用来评价三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影像组学诺模图的临床实用性。Delong检验用于比较三种模型之间预测效能是否具有显着差异。采用校正曲线来评价影像组学诺模图的校正效果,最后Hosmer-Lemeshow(H-L)检验用于分析风险率预测值和观测概率之间是否有显着差异。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及CT征象;其中CT征象包括:肿瘤最大直径(Dmax)、分叶征、毛刺征、空洞、液化坏死、胸膜凹陷、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患者Ki-67表达水平在临床病理特征上的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检验,并进行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Ki-67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用于建立临床病理模型。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训练队列中Ki-67高表达组73例(24.9%),低表达组220例(75.1%)。Ki-67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在性别、吸烟、组织学类型和肿瘤分期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Ki-67高表达在吸烟、男性、腺癌更为常见,Ki-67低表达在早期患者中更为常见。验证队列中Ki-67高表达组31例(25.0%),低表达组93例(75.0%)。Ki-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在性别、组织学类型和肿瘤分期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Ki-67高表达在男性、腺癌中更为常见,Ki-67低表达在早期患者中更为常见。在训练组中,病灶内含有空洞、液化坏死、肿瘤较大、具有分叶征的患者Ki-67多呈高表达(p<0.05)。在验证队列中,病灶内含有液化坏死、肿瘤较大、具有胸膜凹陷征的患者Ki-67多呈高表达(p<0.05)。在动脉期中,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表达水平与性别、吸烟状况、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最大径(Dmax)、空气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组织学亚型、肿瘤最大径(Dmax)、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和分叶征是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静脉期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表达水平与吸烟状况、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肿瘤最大径(Dmax)、液化坏死、分叶征、空洞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肿瘤最大径(Dmax)、液化坏死、分叶征、毛刺征是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由相关组学特征组成的组学标签在训练队列(动脉期AUC,0.76;95%CI,0.70-0.82;静脉期AUC,0.76;95%CI,0.69-0.82)和验证队列(动脉期AUC,0.76;95%CI,0.67-0.86;静脉期AUC,0.76;95%CI,0.67-0.85)中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在训练队列中,动脉期影像组学诺模图由组织学亚型、肿瘤最大径(Dmax)、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影像组学标签组成;静脉期影像组学诺模图由性别、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肿瘤最大径(Dmax)、分叶征、毛刺征、影像组学标签组成,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动脉期AUC,0.86;95%CI,0.81-0.91;静脉期AUC,0.81;95%CI,0.75-0.87),高于临床模型(动脉期AUC,0.84;95%CI,0.79-0.89;静脉期AUC,0.77;95%CI,0.71-0.83)。在验证队列中,影像组学诺模图(动脉期AUC,0.79;95%CI,0.69-0.89;静脉期AUC,0.81;95%CI,0.72-0.90)预测性能亦优于临床模型(动脉期AUC,0.78;95%CI,0.68-0.88;静脉期AUC,0.79;95%CI,0.69-0.90)。基于影像组学诺模图的列线图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均有良好的校正效能。分析风险率预测值和观测概率之间无显着差异,没有偏离完美拟合。结论:基于CT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可以提供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一种方法。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病理模型的结合(影像组学诺模图)可以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动脉期影像组学诺模图较静脉期具有最佳预测效能,这可能有助于为理解肺癌细胞的分子信息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的途径。
陈娟芝[7](2020)在《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化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常规超声表现目的分析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常规超声表现。方法分析174例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常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不规则、类球形)、回声(低、高、混合、无回声)、内部坏死、内部血流、支气管气相,并将肿瘤大小分为<3cm、35cm、>5cm组,分析不同大小肺癌的超声表现差异。结果肺癌常规超声表现为类球形和不规则形,以类球形居多,低回声为主,内部回声较均匀,支气管气相少见,无明显血流信号。鳞癌直径以>5cm多见,腺癌直径以35cm多见(P<0.05)。不同直径的肺癌其形态、回声、内部坏死、内部血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直径的肺癌生长部位、支气管气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部分CEUS评价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血供来源目的应用CEUS检查评价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血供来源,比较不同血管来源的肺癌与其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并与其病理学类型做对比。方法分析174例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CEUS表现,通过实时对比观察法比较肺癌和邻近肺组织增强时间的先后确定CEUS增强时相:肺癌与毗邻正常肺组织同时增强或早于肺组织增强定为肺动脉期,肿瘤由肺动脉供血为主,病变晚于周围肺组织增强定为支气管动脉期,肿瘤由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比较肺癌供血动脉类型与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并与其病理学类型做对比。结果周围型肺癌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供血,但肺动脉也参与其中。肺癌血供来源不同与其病理类型有关: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少见类型的NSCLC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供血,腺癌表现为肺动脉期供血和支气管动脉供血各占一半(P均<0.001);肺动脉供血的病灶主要表现为均匀高增强,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病灶表现为不均匀低增强,内部坏死多见(P<0.001)。第三部分CEUS评估周围型肺癌化疗效果目的初步探讨CEUS监测肺癌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30例肺癌患者于化疗前及化疗1个周期结束时行CEUS检查,比较化疗前及化疗1周期结束时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的变化,将化疗前后CT所示化疗效果作为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采用一致性检验评价CEUS疗效评估结果与CT判定结果的一致性,对比检测化疗前后上升时间(AT)、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及达峰时间(TTP)的差异。结果30例肺癌患者化疗后CEUS评估分为缓解组15例,未缓解组15例,缓解组化疗后较化疗前肿瘤长径、短径及平均径均减小(P均<0.05)。CEUS疗效评价结果与CT判定结果的一致性好(K=0.641);化疗后缓解组PI低于未缓解组(P<0.05),两组化疗前后AT、AUC、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周围型肺癌常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2)CEUS可以用来评价周围型肺癌供血动脉来源,周围型肺癌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供血,但并非仅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这与其病理类型有关;不同血供来源的肺癌CEUS表现不同;(3)CEUS可用于早期评估肺癌患者的化学治疗效果。
张燕[8](2019)在《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经手术切除并且病理证实为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资料。其中女性105例,男性101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9.85±8.39岁。所有患者术前1-2周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包括:肿瘤大小(结节<30mm,肿块≥30mm)、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征象(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平扫CT值、双期增强CT值、CT增强值(双期增强最高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增强方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析其与Ki-67表达值的相关性;分析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表达值的相关性。患者年龄、位置分布及病变大小与Ki-67表达值的关系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患者性别、病灶平扫形态特征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与Ki-67表达值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重比较(Tamhane Test),对CT增强值、强化方式与Ki-67表达值关系以及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表达值关系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病例依据Ki-67表达值高低分为4组:阴性(-)27例(13%),低度表达(+)65例(32%),中度表达(++)79例(38%),强阳性表达(+++)35例(17%);按照病理学亚型分级分为:1级附壁型19例(9%),2级腺泡型和乳头型115例(56%),3级实体型和微乳头型72例(35%)。肿瘤大小与Ki-67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肿瘤伴有深分叶(77/206),Ki-67表达值高于肿瘤伴有浅分叶及无分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伴有空气支气管征(32/206),Ki-67呈现较低水平表达;肿瘤伴胸膜凹陷征(149/206),Ki-67表达值高于无胸膜凹陷征组。年龄、性别、病变位置、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与Ki-67表达高低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肿瘤CT增强值与Ki-67表达值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造影剂后90s病灶的强化方式与Ki-67表达值高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的病理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表达值高低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伴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83/206),Ki-67呈较高水平表达。结论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体积越大,Ki-67表达值越高;CT征象中,具有深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表达值较高;CT增强值高、强化程度不均匀及周围型强化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呈高表达,说明肿瘤的增殖活性高;而伴空气支气管征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呈低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具有较低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病理上,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分级越高,CT增强值越高,Ki-67表达值越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呈高表达,提示肿瘤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何建勋,俞家熙,万齐,邓颖诗,邹乔,钟志伟,李新春[9](2015)在《肺良恶性实性病变MRI动态增强与螺旋CT诊断效能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肺孤立性良恶性实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 T MRI对2014年7月-2015年2月本科室胸部CT发现的56例肺孤立实性病变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良性病变12例,周围型肺癌44例,分别测量病灶的最大相对强化比、最大强化值,获得时间-信号曲线(TIC),比较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周围型肺癌与良性病变的最大相对强化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与良性病变的最大强化值分别为108.26±30.03和79.01±32.46(P<0.05)。最大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最大强化值96.35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2%和75.00%。周围型肺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A和B型曲线类型为主,占84.09%(37/44);良性病变以C和D型曲线类型为主,占58.33%(7/12)。MRI与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36%(45/56)及83.93%(47/56)(P>0.05)。结论:病灶动态增强MRI最大强化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肺良恶性实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周春容,胡帮聪,曹跃勇,郑婷,曾宪辉,崔长乐[10](2015)在《直径大于3厘米的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直径3厘米以上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直径>3 cm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5例,肺部腺瘤(良性)患者1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26例。分别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记录其CT值、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H),绘制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teepes slope,SS)以及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结果:肺部炎性结节患者的密度曲线在120 s达到最大值;肺癌患者的密度曲线至65 s达到高峰;胸腺瘤患者的密度曲线变化不明显。肺癌组PH平均值大于胸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PH平均值小于肺部炎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SS和BP大于胸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SS和BP小于肺部炎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直径3厘米以上周围型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从而有助于在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超声多参数与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缩写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CT双输入模型低剂量容积灌注成像对肺孤立性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分析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肺孤立性炎性假瘤血供情况 |
2.2 周围型肺癌血供情况 |
2.3 肺孤立性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TTP和灌注参数比较 |
2.4 ROC曲线分析TTP和灌注参数鉴别诊断肺孤立性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价值 |
3 讨论 |
3.1 肺炎性假瘤影像特征、血供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
3.2 全肺双输入模型低剂量灌注成像优势 |
3.3 TTP对肺孤立性炎性假瘤和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价值 |
(6)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检查方法 |
3 Ki-67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4 临床影像特征评价 |
5 肿瘤分割 |
6 CT图像特征提取 |
7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
8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2 纹理特征的选择与影像组学模型构建 |
3 影像组学标签的验证 |
4 影像组学诺模图的建立与验证 |
5 影像组学诺模图临床应用 |
讨论 |
1 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 周围型肺癌患者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 动脉期及静脉期的影像组学诺模图与 Ki-67 的相关性分析 |
4 周围型肺癌患者组学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化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常规超声表现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CEUS评价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血供来源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CEUS评估周围型肺癌化疗效果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检查方法 |
3 碘对比剂和注射器 |
4 图像分析及标准 |
5 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 Ki-67 抗原测量和分级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年龄及性别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2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灶位置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3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肿瘤大小与 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4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征象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5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增强特点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5.1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增强值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5.2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增强方式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6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的关系 |
7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级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8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讨论 |
1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年龄、性别、位置分布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2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肿瘤大小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3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征象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3.1 肿瘤的边缘 |
3.2 肿瘤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征象 |
4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的CT增强特点与Ki-67 表达值关系 |
5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6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肺良恶性实性病变MRI动态增强与螺旋CT诊断效能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MRI扫描序列及成像参数 |
1.3 MRI数据定性及定量分析 |
1.4 CT扫描方法及诊断分析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参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比较 |
2.2 MRI动态增强诊断效能与多层螺旋CT的比较 |
3 讨论 |
3.1 胸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与参数选择 |
3.2 肺孤立性病变的MRI动态增强成像价值及与胸部CT对比分析 |
(10)直径大于3厘米的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检查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1.4.1 CT值的测量 |
1.4.2 描绘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 |
1.4.3 计算时间-密度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 (steepes slope, SS) |
1.4.4 计算血流灌注量 (blood perfusion, BP)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 |
2.2 各组患者PH比较 |
2.3 各组患者SS、BP比较 |
3 讨论 |
四、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MS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 侯敏捷.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9)
- [2]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周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 王坤,王冠民,路志凯.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1(04)
- [4]超声多参数与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陈武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CT双输入模型低剂量容积灌注成像对肺孤立性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J]. 郝永,颜林军,刘如焕,郭成伟.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1)
- [6]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周围型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初步研究[D]. 苏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7]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化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D]. 陈娟芝. 兰州大学, 2020(01)
- [8]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9]肺良恶性实性病变MRI动态增强与螺旋CT诊断效能比较分析[J]. 何建勋,俞家熙,万齐,邓颖诗,邹乔,钟志伟,李新春.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04)
- [10]直径大于3厘米的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J]. 周春容,胡帮聪,曹跃勇,郑婷,曾宪辉,崔长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