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

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

一、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吕君[1](2020)在《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医患暴力冲突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综合医院急诊科这一高危场所,以科学方法编制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并根据评分实施分级预警,制定应对策略,达到标化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处理流程的目的,提高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的识别率及预警率,减少冲突发生率,通过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改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为医院规培人员、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等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冲突预防及处理培训材料。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头脑风暴、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典型事件分析等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急诊科、冲突、医患冲突、暴力冲突、医患纠纷、先兆行为、工作场所暴力、护患冲突”,英文检索词:“Emergency department,conflict,doctor-patient conflict,violent conflict,medica dispute,aura,workplace violence,conflict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检索2009年以来近10年急诊医患暴力冲突等的相关文献。通过中文关键词“医患冲突、暴力冲突、护患冲突、影响因素、预警、应对策略、对策进展”,英文关键词“Conflict of medical care,violent conflict,conflict of nurse and patient,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 measures,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 measure progress”检索近年来急诊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和应对方面的相关文献。2.现况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近1年内医院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等。3.头脑风暴法选择在急诊科工作经历1年以上的医护及管理人员共20人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将所有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汇总,形成初步条目。4.半结构式访谈法选择辅诊科室共10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急诊辅诊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及应对等。5.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遴选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和分级标准。6.典型事件分析重点选取2020年1月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的被害事件,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以及针对此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为针对性制定医患暴力冲突分级应对策略打下基础。7.统计学分析(1)量性研究资料双人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德尔菲专家咨询部分:专家重要性赋值按计量资料处理;专家意见协调系数采用Kendall’s W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资料以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论为指导,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访谈内容转录、提取,并经2人核对,运用NVivoll软件,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现况调研急诊护士报告1年内经历冲突的频率为:55.8%护士1年内经历过1~3次的冲突,13.9%的护士1年内经历>10次的冲突;急诊护士经历医患冲突的类型以言辞辱骂为主,其次是使用威胁性语言及威胁性动作;发生的地点多在输液室,其次是分诊台、抢救室;发生的时间段:39.3%的暴力冲突发生白天,33.9%发生在晚班,24.4%发生在夜班,2.4%发生后下班后;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属(或朋友),性别主要为男性;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辞辱骂、情绪激动、声调提高;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方面: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突对急诊护士的影响:86.2%的护士感到委屈,75.5%表现出了工作热情下降,60.1%产生离职的想法;应对方式方面:多采取忍让回避的方式,69.1%的护士会寻求保安或上级领导的帮忙。2.半结构式访谈辅诊科室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的先兆行为和应对提炼出3个主题:保安人员发生暴力冲突频率较高,性质较恶劣,有时候会出现直接打人的现象;收费处、药房、检验、影像等部门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以口头谩骂为主;夜间急诊工作场所发生暴力冲突的人群主要是醉酒。3.德尔菲专家咨询共两轮,第一轮有14位专家参与本研究咨询,第二轮有13位专家参与,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9%和100%。第一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各级指标重要性均数赋值为3.71~4.79,变异系数为0~0.25,有10位专家提出19条意见;第二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为4.14~5.00,变异系数为0~0.14,有5位专家提出7条意见。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256、0.256、0.404;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431、0.200、0.505;2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分别为P<0.05、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最终筛选的条目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53、0.245、0.249、0.253,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104-0.118,三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025-0.034。5.基于文献研究,专题会议等形成预警预控方案、实施分级应对策略、制定具体预案流程、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等的分级应对策略。研究结论:1.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冲突的发生率较高,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教会护理人员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的识别,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减少冲突的发生。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修订情况,结合指标筛选的结果,重要性赋值、权重计算等,从语言、情绪、行为及高危因素方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3.根据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中二级指标的条目对照程度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风险等级,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4.本研究制定的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条目少,内容精,方便实用,经过对急诊医护技人员的培训,能够很快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快速识别出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5.制定急诊医患暴力冲突行为分级预警和分级应对的策略,结合先兆行为评价表的使用,临床初步应用后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高。

李宗明[2](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张娟[3](2019)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突遍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各项权利也不例外,呈矛盾共生关系,有相容也有冲突。在以权利话语构筑的法律世界中,同样存在作为法律现象出现的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是一个同权利现象相伴随的问题。权利冲突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权利理论为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无疑能为化解当下的中国医患权利冲突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指导,分析我国医患权利冲突的产生原因,以及探求化解我国医患权利冲突的以法治路径为主导的多维路径。论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理论立场、实践理性及人文意蕴这三个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着重解读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观基本内涵。接着转入描述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现实图景,并指出权利冲突在权利实践中难以避免这一困境。通过已有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系统梳理,从中挖掘出其对当代中国权利冲突化解的理论启示,包括对权利冲突的成因、化解路径以及人文目标这三个方面的启示。当然,作为发生在医患关系领域的权利冲突,这三个方面的启示,同样对中国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有重大理论价值。论文以此为铺垫,选取了当下中国医患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医患权利冲突的特性与本质。接着,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指导下,对中国医患权利冲突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主体因素、法治因素、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这四个方面。接着文章开始探讨如何化解医患权利冲突。文章首先确立我国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基本原则,包括患者利益优先原则、医患利益平衡原则,并围绕“医患权利合作”这一核心原则,构建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具体制度路径。对应已经揭示的医患权利冲突成因,对这一冲突化解的路径包括法治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指导下的主体路径、社会路径以及经济路径的多维路径。最后,文章在结语中点出,我国医患权利冲突的产生和化解,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乃至社会改革所经历的成功和挫折,以及所昭示的愿景和前途。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医患权利冲突的化解不仅需要制度革新,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合作与温暖关爱。

吴运来[4](2018)在《医方说明义务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医方说明义务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主要梳理了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功能。医方说明义务是一种独立义务而非手段性、从属性义务。广义的医方说明义务本身既包含说明义务也包含取得患方同意的义务。应将其与“知情同意权”进行区分。医方说明义务的功能包括:转换医患关系范式以保障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功能、考量和确定医疗水平的功能、促进理性商谈、重建医患信任、避免医疗纠纷等功能。第二节主要阐述了医方说明义务的法理依据——患者自主决定权。认为:其一,坚持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更符合具体患者理性;其二,坚持患者自主决定权与对惟理性主义的反思内在契合;其三,患者自主决定权是对抗医师权力滥用的法权依据。第三节主要界定医方说明义务的性质。首先阐述了侵权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对身体伤害行为说、人格权侵害说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从维护身体完整性到保障患者自主决定的人格利益的转变;接下来论述了医方说明义务在合同法上的性质,主张既有法定义务也有约定义务,反对一味扩张法定义务。第二章: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及对象。指出医方说明义务的应然主体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只应当是具体履行者,而其中自主决定权的说明义务的具体履行者应当是主治医师。其次,患者的同意能力获得了与民事行为能力分离的地位。患者同意对于意思能力的要求的标准低于民事行为能力。因其是对自身人身利益的某种处分,不涉及财产交易,因而不需要考虑交易安全。第三章:医方说明义务的内容。第一节主要是关于说明义务内容的判断标准。对挑战现行说明制度假设的临床证据进行了考察,说明理性医生的标准、理性病人的标准仍然依赖医师权力。认为医生和病人应该共享医疗决策,保障病人的价值观和偏好。因此,判断标准应采“理性患者说”与“具体患者说”的结合。第二节论述了说明义务的一般内容,首先探讨了说明义务范围的适当性问题,要防范说明的失灵,警惕说明信息数量过多,出现“超载”效应。之后分别对医疗风险、替代治疗方案、说明义务的例外等进行了具体剖析。第三节是关于说明义务的类型化,根据自我决定的权重,可区分为自我决定的说明义务、确保疗效的说明义务、转医转院的说明义务等。第四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及过错。第一节主要是关于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行为类型化和具体行为类型化梳理。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类型化包括:说明后不同意以及知情而未告知或未征得患者同意;第二种类型是不知情而未告知。第二节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违反说明义务的过失的概念及过失的认定标准,厘清了说明过失与医疗技术过失的关系。对英美法区分基本信息与附带信息进行借鉴。最后,对医方说明过失的证明进行了介绍,指出说明过失之诉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在医疗损害责任领域适用过错原则可能有着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的不正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违反说明义务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其一,单纯违反说明义务的过失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其二,对违反说明义务与其后进行的诊疗行为进行一体化评价,根据具体类型具体适用归责原则。第五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第一节主要介绍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首先,在该种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上应适用替代法加上自主决定的意志自由,医方可通过论证合法替代行为成立来进行抗辩和主张免责。其次,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违反说明义务与实际的人身损害或精神损害之间。再次,对在说明领域里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工进行探讨。第二节主要论述适用传统的“若无则不”因果关系标准的障碍及克服。若严格适用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具有相同风险的治疗措施的迟早到来以及风险的迟早发生会否定因果关系在此领域的成立。因此,需要适用修正后的替代法理论。进而对低治愈率条件下适用机会丧失理论进行了讨论。第三节论述对患者“后见之明”的制约:个人偏好胜于理性患者标准的说明义务。患者需要证实或至少主张为何他即使被适当告知,也会特别因为个人原因拒绝同意治疗。第六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损害赔偿。第一节探讨了为什么应以实际损害而非权益损害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其一,权利遭受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损害;其二,是关于“实际损害说”和“知情同意权受损说”之辩。第二节主要介绍损害事实的类型,包括现实权益损害和期待权益损害。第三节讨论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财产性损害赔偿。其一,违反说明义务造成的财产性损害赔偿性质之辩析;其二是关于赔偿计算的特殊性,就在于要计算不同意思决定存在的实际利益差。第四节探讨的是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对“其他人格利益”进行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限制;其次,区分研究了违反自主决定权医方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和违反确保疗效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各自的特殊性。

张平[5](2017)在《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全民医保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逐步整合,筹资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明显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程加快。随着我国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全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除了物价上涨、新的医疗技术普及使用、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的扩大等因素以外,病人偏好到综合医院就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务院新医改明确提出要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城乡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指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是对于同一患者同一疾病在保证治疗连续性的同时对治疗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协作完成。包括乡镇医院将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者在本院确诊而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送到县市综合医院,综合医院将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再转回到乡镇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当前大部分常见病、慢性病,不需要高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涌入综合医院,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和基层医疗资源闲置并存。有效推进双向转诊,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促进形成各级各类医院协作合作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双向转诊问题涉及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即包括双向转诊参与主体的决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还包括医院之间的转诊合作模式和实施机制,还包括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医保支付方式的配套改革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2015年开始,各个省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纷纷制定了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出入院和双向转诊指征标准,明确和指导双向转诊工作开展。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双向转诊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主要原因在于双向转诊参与主体在相关决策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医院之间在双向转诊方面的具体合作实施模式和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因此,论文应用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方法,对双向转诊涉及到的管理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双向转诊实施主体是医师和患者,论文首先对患者和医师的双向转诊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双向转诊是由医院组织,论文研究了城乡医院实施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机制和利益分配办法。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发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诊疗量持续上升。从总量上看,县级医院就诊比例增长速度最快,而村卫生室就诊比例却在持续下降;患者选择就诊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就医距离、医疗质量、诊疗价格、是否定点医院和是否有熟人五个关键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患者选择上转治疗的影响因素包括乡镇医院条件有限、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自己认定疾病严重;患者不愿意下转治疗的影响因素包括对乡镇卫生院治疗水平不信任、转诊手续麻烦、医院和医生对转诊不支持。因此,当前双向转诊主要问题是上转容易下转难。2.通过构建模型研究县乡两级医疗服务需求的分布问题,推导得到城乡医疗服务需求引力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从引力模型可以看到医疗服务需求分布水平同时受到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响。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服务成本和就医距离三个因素。相对需求方影响因素,供给方因素影响程度更大,即医院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因此,当前实施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关键在于控制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规模,促进大医院自动分离低附加值的常见病、常规治疗到乡镇医院。3.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发现乡镇医院医生诊疗决策主要受病情、病人、环境、医生个体等因素的影响,构建医生诊疗决策模型。新医改导致乡镇医院医生选择通过减少诊疗服务数量获益,出现过度上转现象。选取九江市某三甲医院近三年的住院病人数据,实证研究大样本下不同医保病人人均住院费用情况,发现医保类别对医疗费用支出具有显着影响,并通过OB分解定量研究差异水平,最后进行分布回归,发现在低分位水平相比高分位,医疗费用差异更大。可以推断,在当前综合医院按照业务收入对各个科室进行考核模式下,经济因素在医生诊疗决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对医生转诊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包括个人经验、个人能力、医院软硬件、病人病情等因素,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医师下转决策模型。4.当前普遍强调通过公立医院改制,强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论文选取南昌三三四医院改制前后经营过程及效益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医疗竞争会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成本,导致医院亏损严重。而强化医院之间的转诊合作才能有效稳定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城乡医疗合作进行建模与仿真,由于存在延迟和反馈,发现医疗需求波动会放大大医院负荷水平,降低资源利用效率,而通过建立转诊合作机制,不但会稳定大医院负荷水平,并且能够显着提高乡镇医院诊疗服务数量。5.通过构建数量模型,对比研究城乡医院不同组织模式下医疗服务价格、服务量和医疗总费用水平,发现医疗集团模式下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效果更好,但是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总费用水平更高;竞争模式下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总费用水平较低,但是双向转诊效果要受到患者偏好的影响。因此,普遍推广医疗集团组织模式要慎重。通过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博弈分析,构建基于信誉激励的城乡医院双向转诊合作机制。6.双向转诊要切实有效开展,必须要对收益分配进行重新调整。首先构建数量模型研究城乡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合作利益协调分配。通过测算,按“下转”患者发生的住院费用的10%进行转移支付;其次,选择浙江省常山县进行试点,分析试点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最后,构建模型研究不同医保支付制度对双向转诊的影响效应并提出相关制度改革建议。7.应用创新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城乡医疗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的创新,认为随着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医师服务模式将日益代替医院服务模式,分析了双向转诊模式创新中的个体动力机制、系统关联性障碍、环境和技术支持障碍,提出了促进双向转诊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本文从管理科学视角研究了城乡医院的双向转诊问题。这将有力推进城乡医疗双向转诊的有效实施,对相关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也对于应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他医疗改革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叶咏梅[6](2016)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研究 ——以浙江省三家三甲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医疗体系的完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受到现阶段医疗服务体制不够合理、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医疗卫生管理手段相对薄弱、卫生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医疗部门与患方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不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当代护士作为实施医疗服务行为的主体之一,护患之间的关系也由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当今的“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主客体未变,但两者关系已经出现巨大变化,而护患间的矛盾也有不断加剧趋势,各种思想的碰撞,使护患双方同样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式下,讨论研究护患关系问题,对社会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就目前而言,国内关于护患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于医疗机构自身寻找原因,甚至仅从当事的护士个体找原因,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护患关系问题已然渗透到护士自身,医院,甚至社会等范畴。本文从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从卫生管理体制、医院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护患双方自身缺陷等方面,分析探讨形成护患关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医院、护士、及患者等三方面因素去寻求解决当代中国护患关系问题的路径。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护患冲突,如果处理不及时,都必将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而作为政府机构,乃至医院相关部门应该增加对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投入,将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完善并简化就医流程,最大程度节省患者就医时间和精力;完善护理人员培训体系,提供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健全护理人员激励机制,完善考核指标,提供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成就感。通过不断地完善社会医疗服务体制及相关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建立健全职业风险保障制度,依法维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提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公众对护士优秀服务品质认同,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医疗机构应该研究从自身出发,推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以“全人类的健康为中心”的和谐医疗氛围;护士应着眼于自身不足,积极参与医院的培训,认真贯彻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提供直观能动性;护士也要完善自身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提高医德修养,崇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加强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护士这一群体而言,处理要求从自身出发,切实改变护理服务理念,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及人文素养,提高操作的技能及业务水平,还要强调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拥有优雅的态度与举止,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通过上述体制的实施,使得护士自身在医疗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有效缓的解护患冲突,维持和谐的护患关系,最终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黄照权[7](2013)在《面对医疗纠纷的危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医患矛盾不断加深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致使众多针对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人员的暴力事件剧增,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务工作人员本身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责任。日益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使患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严重挫伤了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医学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如何更合理地处理医疗纠纷问题,让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甚为头痛,也是医患双方“心中的痛”。可以说,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一大焦点问题,急需认真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本文基于系统论、博弈论等管理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围绕“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特征、主要原因、主要方式以及如何系统性控制纠纷的发生”等关键性问题,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思路,展开深入研究。一是针对我国目前医疗纠纷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分析了医疗纠纷发生的社会背景,并对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的类别、特点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指出了必须加快解决医疗纠纷这一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对国内外学者在危机管理,尤其是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加以论述,旨在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与分析;同时分析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医疗纠纷危机中的经验,重点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医疗纠纷处置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几条值得我国学习的经验,即处理医疗纠纷途径必须明确,必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媒体要正确引导,同时要应用法制化治理等;三是对我国医疗纠纷处置现状,包括医疗事故的认定,以及医疗纠纷的处置过程和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在处理医疗纠纷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对媒体导向问题、医疗处置的体制问题、医疗责任的保险问题以及法律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四是在大量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政府、患者、医院管理、医务工作人员以及医疗过程和医学本身方面的因素加以逻辑诊断和深度分析;五是通过构建相应的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医患双方就诊时的直面博弈和医患双方发生纠纷时的博弈,以及有第三方机构参与下的医疗纠纷系统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其中第三方包括医疗机构和保险机构;六是在充分认识到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是事先预防的基础上,构建了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重点从危机管理的预防、处置、评估三个阶段分析了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的过程,同时从媒体、法律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辅助措施。七是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实证分析了危机管理在医疗纠纷中的应用。综上所述,论文采用定性描述和系统科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博弈模型和危机管理系统,找出了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建立了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这对于避免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后的不良影响,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对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研究仅仅是一次尝试,因此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并逐步完善。

刘海[8](2012)在《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加深,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公民健康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公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加强西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西部基层卫生服务,提高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农民群体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只有深入了解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摸清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有利于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时目标更加明确。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第一,通过调研西部试点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系统总结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经验与不足,为推动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借助实证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研究,丰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宝库;第三,通过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对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理论。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讨,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以陕西省作为研究的样本,通过对该省神木、子长、府谷、镇安、阎良五个国家和省级试点区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分析,把脉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困境,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角度提出适合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制,即加大西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降低百姓医疗服务成本,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效果,让百姓“看病易、.看病廉”,切实解决好公共卫生这一最重要的民生难题,履行好政府的职责。本研究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中采取以离差值的方法比较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并选取东部地区几个试点进行制度比较,探寻西部公共卫生服务落后的因素。对西部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与地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选取陕西省五个试点区县(富裕、中等、一般、贫困)进行多案例研究,强调对基层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改革模式进行剖析,运用内容分析法提炼出西部公共卫生服务内在机理,辅以Logistic模型,检验各地医改模式的运行效果,验证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本研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地区贫困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对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预测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医疗服务便利度和公民健康改善度两个维度,二者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解释作用可达17.7%。这预示着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倾向于采取便利公民的方式来处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和地区贫困率显着正相关。这表明,能够不断降低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政府往往较少采用降低对医疗的财政支持力度;而对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评价能力较低的政府,因为不了解公民的感受,往往会采用减少投入的方式来保持医疗服务领域的效率。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采用的公民医疗便利度和公民健康改善度存在相关性。然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公共卫生服务量表并未区分出公民满意度和公民健康改善两个维度。今后的研究可以检验不同的样本是否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资金、技术同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负相关。这表明如果政府采取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态度,追求双赢的结果,往往能够保持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效果,有效降低公民就医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进而导致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医疗体系改革中去。通过层级回归分析,发现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通过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地区贫困率。这表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本身不会影响地区贫困率,而是通过影响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地区贫困率。同时,从东西部试点区公共卫生服务体制的比较发现,西部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论在实施改革的时间上还是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方面都落后很多,说明执政者的观念对制度变迁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比较后发现,公共卫生投入过少是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最根本差别,正是因为投入不足造成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整个国家也是最低水平。同时,这种过低的投入也增加了公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成本,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郝晓赛[9](2012)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江婷[10](2012)在《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发布及相关细则的出台,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的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点。在“新医改”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背景下,当人们试图寻找体制性力量、制度性构建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时,却忽略了另一个维系生命的重要支点——医德。实践证明,缺少了医德支撑的任何医疗体制和制度,都将是冰冷和低效的,与社会和文化的冲突将连绵不断。医药分开只是从体制上对医改进行了定位,而医德和医院内部机制改革则应是医疗系统内部改革的重点。只有当医德重新被唤回之时,我们的医疗环境才能得以净化。因此,医德与新医疗体制改革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从推动新医疗体制改革的高度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深入探讨了新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的医德问题及医德的实现路径。全文分为四个部,第一部分为引言,正文分为三章。在引言中,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是新医改与医德概述。本章节对新医改推行的原因、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医德的溯源和本质以及新医改与医德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二章是新医改视阈下医德存在的问题和归因。本章的第一节介绍了新医改以来医德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主要成绩概括为:新型医德观逐步形成,“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三方面;第二节分析了医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概括为:“医患关系不够和谐”、“个别医生漠视生命”、“医德实践中大处方、大检查时有发生”;第三节就医德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医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欠缺、医德自律不强三个主观原因,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医德教育不给力、医德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体制机制不畅四个客观原因造成。第三章着重探讨了新医改视阈下加强医德的对策。本章从加强医德素质内在修养、创新医德教育思路方法、加大医德考评整治力度、完善医德监督管理体系、理顺医德医疗补偿机制五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二、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1)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路线
    六、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
    二、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第二部分 调查与分析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
    二、头脑风暴情况
    三、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四、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表制定
    五、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分级应对策略
    一、形成预警预控方案
    二、实施分级应对策略
    三、制定具体预案及流程
    四、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
    五、应用并初步评价
    六、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
附件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附件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综述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和应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总体框架
        三、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比较综合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归纳分析法
        (四)博弈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二、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三、演化博弈理论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三)演化博弈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一、制度责任
        二、法律责任
        三、财政责任
        四、监管责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3)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五、创新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利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理论维度
        一、理论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权利观
        二、理论的基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利观
        三、理论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权利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实践理性
        一、权利规范的形成根植于物质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秩序
        二、权利关系的变迁受制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对权利正当性的决定作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人文意蕴
        一、权利是“人赋”的,并且是人之为人的确证
        二、权利的价值诉求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
        三、权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当代中国发展及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当代中国发展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第二节 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观内涵解读
        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主体地位
        二、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权利的根本保证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权利的基本路径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权利实践的根本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现实图景
        一、权利观念革新:从服从权力到争取权利的观念进步
        二、权利领域拓展:从民事权利到社会权利的不断推进
        三、权利诉求多元:从基本人权到新兴权利的类型丰富
        四、权利冲突产生:从个人主义到合作主义的困境突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对权利冲突的启示
        一、提供权利冲突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二、确立权利冲突化解路径的实践指向
        三、树立权利冲突得以化解的人文目标
第三章 医患权利冲突的特性与成因
    第一节 医患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及规范梳理
        一、医患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
        二、医患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的规范梳理
        三、医患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的相关启示
    第二节 医患权利冲突的特殊性质
        一、医患权利冲突的真伪之辩
        二、医患权利冲突的特征概括
        三、医患权利冲突的本质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医患权利冲突的成因
        一、主体因素:医患双方权利观的非理性运用
        二、法治因素:医患权利保护的法律运行失灵
        三、社会因素:医患权利运行的保障制度不足
        四、经济因素:医患权利实现的物质条件制约
第四章 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患者利益优先原则
        一、患者利益优先原则确立患者权利主体的首要地位
        二、患者利益优先原则的内涵辨析
        三、患者利益优先原则的若干具体运用
    第二节 医患利益平衡原则
        一、医患利益平衡原则兼顾医患权利内容的动态实现
        二、提出医患利益平衡原则的现实迫切性
        三、医患利益平衡原则的若干具体运用
    第三节 医患权利合作原则
        一、医患权利合作原则促进医患权利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医患权利合作原则的必要性
        三、医患权利合作原则的若干具体运用
第五章 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法治路径
    第一节 医患权利配置的立法表达
        一、制订医患权利保护的统一法律
        二、确立医患权利内容的明确边界
        三、明确医患权利行使的具体规则
    第二节 医患权利协商的行政执法
        一、增强医师个人行政责任的承担
        二、发挥行政机关预防医患权利冲突的执法功能
        三、完善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行政调解程序
    第三节 医患权利平衡的司法裁量
        一、强化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诉讼功能
        二、改进医患利益冲突衡量的法学方法
        三、确立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指导性案例
    第四节 医患权利冲突的多元化解机制
        一、构建医患权利冲突多元化解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加强医患权利冲突当事人间的和解制度
        三、构建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医事仲裁制度
        四、突出化解医患权利冲突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多维路径
    第一节 培育医患权利共同体的理性权利观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医患权利共同体的必要性
        二、医患信任与沟通是构建医患权利共同体的关键因素
        三、重建医患权利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第二节 完善医患权利运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推进医方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二、优化普通患者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三、健全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制度
    第三节 巩固医患权利实现的物质经济基础
        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患者权利均衡实现
        二、公立医院改革坚持患者利益优先的公益本位
        三、规范社会办医行为减少发生医患权利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医方说明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功能
        一、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辨析
        二、医方说明义务的历史沿革
        三、医方说明义务的功能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法理基础——患者自主决定权
        一、坚持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更符合具体患者理性
        二、坚持患者自主决定权与对惟理性主义的反思内在契合
        三、患者自主决定权是对抗医师权力滥用的法权依据
    第三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性质厘清
        一、侵权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
        二、合同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
第二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及对象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
        一、在说明义务主体上的现行立法规定检索
        二、关于医疗机构是否应成为说明义务主体的探讨
        三、说明义务的具体履行者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对象
        一、我国医方说明义务的对象的立法沿革
        二、患者同意能力
        三、患者近亲属的说明对象地位的探讨
第三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内容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内容的判断标准
        一、说明义务判断标准的演化
        二、挑战现行说明制度假设的临床证据
        三、我国医方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探讨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内容
        一、说明的适当范围
        二、说明的重要事项
        三、说明义务的例外
    第三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类型
        一、自我决定权的说明义务
        二、确保疗效的说明义务
        三、疗养指导的说明义务
        四、转医转院指示或劝告的说明义务
第四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及过错
    第一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类型化
        一、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行为类型化
        二、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具体行为类型化
    第二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过错要素
        一、过错要素的立法与学说
        二、过错原则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的不正义
        三、违反说明义务的归责原则具体适用
第五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
        一、因果关系判断标准:替代法+自主决定的意志自由
        二、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违反说明义务与实际损害之间
        三、在说明领域里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工
    第二节 适用传统的“若无则不”因果关系标准的障碍及克服
        一、修正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以保护患者自主权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修正传统因果关系的裁判实例及分析
        三、“机会丧失”原则与赔偿的比例责任规则适用
    第三节 对患者“后见之明”的制约:个人偏好胜于理性患者标准的说明义务
        一、患者“后见之明”问题的提出
        二、因果关系判断中的主观说与客观说
        三、确立具体患者本人对事后主张的说明义务
第六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损害赔偿
    第一节 以实际损害而非权益损害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一、权利遭受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损害
        二、“实际损害说”和“知情同意权受损说”之辩
    第二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现实权益损害与期待利益损害
        一、现实权益损害
        二、期待利益损害
    第三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财产性损害赔偿
        一、违反说明义务造成的财产性损害赔偿性质之辩析
        二、不同意思决定存在实际利益差
    第四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
        一、对“其他人格利益”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
        二、违反自主决定权的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三、违反确保疗效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攻读科研成果
致谢

(5)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双向转诊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国内外双向转诊实践及研究现状
        2.1.1 国内双向转诊实践及研究
        2.1.2 国外双向转诊实践及研究
    2.2 抚州市罗湖镇双向转诊现状分析
    2.3 双向转诊利益相关者分析
    2.4 城乡双向转诊制约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患者就医决策与城乡医疗需求分布研究
    3.1 患者首诊医院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1 文献综述
        3.1.2 患者就医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患者转诊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3.3 城乡医疗需求分布研究
        3.3.1 文献综述
        3.3.2 假设与模型
        3.3.3 实证研究
        3.3.4 结论与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生诊疗与转诊决策研究
    4.1 文献综述
    4.2 乡镇医生首诊与上转决策研究
        4.2.1 乡镇医生诊疗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4.2.2 乡镇医生诊疗决策模式研究
        4.2.3 乡镇医生过度上转问题分析
    4.3 综合医院医生诊疗与下转决策研究
        4.3.1 综合医院医生诊疗决策的实证研究
        4.3.2 综合医院医生下转决策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研究
    5.1 竞争效率与合作效率:基于案例研究
        5.1.1 理论框架
        5.1.2 案例分析
        5.1.3 研究结论
    5.2 城乡医院转诊合作的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5.2.1 城乡两级医院合作现状及问题
        5.2.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实例分析)
        5.2.3 模型仿真与分析
        5.2.4 结论与对策
    5.3 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与机制
        5.3.1 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模式研究
        5.3.2 基于信誉激励的城乡医院转诊合作机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乡医院转诊合作的收益分配研究
    6.1 构建模型理论研究
    6.2 政策试点实证分析
    6.3 促进转诊合作的医保付费制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向转诊模式的创新
    7.1 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分析
    7.2 双向转诊模式的创新研究
    7.3 促进双向转诊模式创新的政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研究 ——以浙江省三家三甲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护患关系的现状
    一、护患关系概念
    二、护患关系的特点
    三、护患关系的现状
        (一)护患之间信任度降低
        (二)护患冲突加剧
        (三)护患冲突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护患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一、医院对护士的激励不足
        (一)护理人员收入普遍偏低
        (二)医院激励机制单一
        (三)医院现行的考核制度无法体现公平
    二、医院缺乏对护理人员的系统培训
        (一)医院缺乏对护士的专业培训
        (二)医院忽视对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部分护士职业伦理修养欠缺
    四、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一)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二)护士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
    五、护理工作压力较大
        (一)护理人员工作量大
        (二)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较大
    六、护理人员社会地位普遍偏低
    七、患者对疾病预后期望值过高
    八、部分患者法律意识淡薄
第三章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对策
    一、健全护理人员激励机制
        (一)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二)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护理人员培训体系
        (一)完善护士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
        (二)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三、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四、优化患者就医环境
    五、依法维护护理人员合法权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面对医疗纠纷的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
        1.2.1 医疗纠纷概念
        1.2.2 危机管理理论
        1.2.3 形象改变理论
        1.2.4 焦点事件理论
        1.2.5 复杂系统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及难点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研究难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国际经验借鉴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关于危机的研究
        2.1.2 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
        2.1.3 关于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
        2.1.4 关于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
        2.2.2 关于医疗风险的研究
        2.2.3 关于医疗纠纷的研究
        2.2.4 关于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的研究
        2.2.5 关于现代医患关系研究
    2.3 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2.3.1 美国在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3.2 英国在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3.3 日本在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3.4 其他国家在医疗纠纷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3.5 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医疗纠纷现状分析
        3.1.1 医疗纠纷频发的社会背景
        3.1.2 我国医疗纠纷类别区分
        3.1.3 我国医疗纠纷特点
        3.1.4 医疗纠纷造成的影响
    3.2 我国医疗纠纷危机处置现状
        3.2.1 我国关于医疗事故的认定
        3.2.2 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发展过程
        3.2.3 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的主要途径
    3.3 我国医疗纠纷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管理体制问题
        3.3.2 媒体导向问题
        3.3.3 医疗责任保险问题
        3.3.4 法律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疗纠纷影响因子的逻辑诊断与深度分析
    4.1 医疗纠纷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
        4.1.1 基本情况
        4.1.2 社会、政府层面因素
        4.1.3 医护人员因素
        4.1.4 医院技术、管理和设施因素
        4.1.5 患者和家属因素
        4.1.6 医院文化建设因素
        4.1.7 医学(疾病)自身风险因素
    4.2 医疗纠纷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实证分析
        4.2.1 影响医疗纠纷的层次分析
        4.2.2 对影响医疗纠纷的逻辑诊断
        4.2.3 对影响医疗纠纷的因子分析
    4.3 影响因素诊断结果的深度分析
        4.3.1 社会和政府层面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4.3.2 医护工作人员层面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4.3.3 医院管理层面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4.3.4 患者与家属层面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4.3.5 医院文化建设层面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4.3.6 医疗过程与医学本身的不可控和意外性因素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博弈过程分析
    5.1 博弈论相关理论与方法
        5.1.1 博弈论方法简介
        5.1.2 博弈论模型介绍
    5.2 信息不对称下医患双方的博弈分析
        5.2.1 医患博弈的不对称信息
        5.2.2 信号传递
    5.3 医患双方的博弈模型研究
        5.3.1 医患双方就诊时的直面博弈
        5.3.2 医患双方发生纠纷时的博弈
    5.4 第三方机构参与下的医患博弈分析
        5.4.1 加入医疗机构的利益博弈
        5.4.2 加入保险机构的利益博弈
    5.5 基于博弈过程的相关建议
        5.5.1 引入第三方机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5.5.2 建立健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5.5.3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征信体系,促进医患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5.5.4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医疗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论的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分析
    6.1 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
        6.1.1 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6.1.2 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建立的原则
        6.1.3 医疗纠纷危机管理系统模式
    6.2 医疗纠纷危机预防阶段
        6.2.1 医疗纠纷危机预警的重要性
        6.2.2 医疗纠纷危机预警机制分析
        6.2.3 医疗纠纷危机预警系统结构
        6.2.4 医疗纠纷危机预警系统评价
    6.3 医疗纠纷危机处置阶段
        6.3.1 及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
        6.3.2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6.3.3 勇于面对公众承担责任
    6.4 医疗纠纷危机评估阶段
        6.4.1 医疗纠纷信息收集
        6.4.2 医疗纠纷综合分析
        6.4.3 评估结果应用
    6.5 建立医疗纠纷危机处理的长效机制
        6.5.1 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
        6.5.2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医疗纠纷
        6.5.3 构建科学的学习机制,重构和谐的现代医患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
    7.1 危机管理理论的运用
    7.2 危机管理理论运用的效果
        7.2.1 医院质量管理方面
        7.2.2 病人满意度情况
        7.2.3 医疗纠纷高发科室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7.3 危机管理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启示
        7.3.1 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7.3.2 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7.3.3 患者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7.3.4 医疗纠纷危机预警机制作用明显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医疗纠纷影响因素调查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二章 基于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与说明
    第二节 国内外公共卫生服务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总结
第三章 制度分析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第一节 模型
    第二节 理论
    第三节 框架
第四章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
    第一节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现实状况
第五章 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状况与问题探究
    一、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公民医疗成本及地区贫困率研究
    二、研究假设和模型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过程
    四、结果分析
    五、结语
第六章 推进西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考和设想
    一、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路
    三、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设想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访谈记录
    附件2: 会议纪要
    附件3: 调查问卷
致谢

(9)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为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医院设计
    1.1 我国医院建筑现状与理论困境
        1.1.1 建设极化与本土研究匮乏
        1.1.2 医院特殊性与学科新方向
    1.2 选题概念界定与几点说明
        1.2.1 概念界定
        1.2.2 几点说明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1.3.1 医院建筑研究视角与现状
        1.3.2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1.3.3 建筑规划领域新研究动向
    1.4 研究目的与线索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线索
    1.5 研究方法与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引入:医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
        2.1.1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2.1.2 医学社会学主要内容和引入原则
        2.1.3 研究引入的主要概念与理论观点
    2.2 兼容: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视角
        2.2.1 建筑学领域的社会视角
        2.2.2 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发展
    2.3 整合:医院建筑研究领域已有社会思考
        2.3.1 英国:构筑建筑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2.3.2 荷兰:从封闭医疗城到开放式医院
        2.3.3 医院建筑设计的社会学拓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关联初探
    3.1 本研究范式构建
        3.1.1 范式释义
        3.1.2 本范式构建基础
        3.1.3 范式内容和框架
    3.2 医院各发展阶段的建筑演进研究
        3.2.1 研究定义与内容
        3.2.2 医院的派生与类型建筑
    3.3 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要素的互动
        3.3.1 社会结构、医疗不均等的建筑表达
        3.3.2 医疗体制对医院建筑的促进与制约
        3.3.3 医院社会角色影响设计重心的转变
        3.3.4 医院科层化和建筑服务目标的异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溯源: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4.1 西方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4.1.1 与医院同步的全科医生服务传统
        4.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4.2 西方医院发展分期与已有研究视角
        4.2.1 西方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4.2.2 西方已有研究的四种视角
    4.3 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医院建筑
        4.3.1 三种类型:合设、附设与独设
        4.3.2 建筑特点:医院“为神而建”
    4.4 贫民院与临终之家的医院建筑
        4.4.1 世俗社会的贫民院和临终者之家
        4.4.2 教会医院重启与宫殿式医院终结
    4.5 作为医学技术中心的医院建筑
        4.5.1 医院:从“社会仓库”到医学中心
        4.5.2 现代医院三特征:教会医院的遗产
        4.5.3 当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医院建筑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5.1 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5.1.1 此消彼涨的本土医学与西方医学
        5.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5.2 中国医院已有研究与发展分期
        5.2.1 中国已有研究的三种视角
        5.2.2 中国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5.3 作为行政机构与慈善场所的医院建筑
        5.3.1 汉至清末前的医院:官办机构与民间慈善事业
        5.3.2 传统中医医疗场所:控制模糊的亲情空间
    5.4 作为传教与殖民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5.4.1 清末沿开埠城市扩散的西医院
        5.4.2 医院建筑“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5.5 作为近代国家卫生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5.5.1 经济与社会动荡中的医院建筑
        5.5.2 复杂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筑表达
    5.6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卫生设施的医院建筑
        5.6.1 计划经济卫生保健政策与医院
        5.6.2 勤俭建国的首次医院建设浪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与中国医院建筑演进
    6.1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进程
        6.1.1 传染病医学社会学议题
        6.1.2 传染病“隐喻“与歧视
        6.1.3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
    6.2 中国传染病医院建筑的发展
        6.2.1 我国传染病医院发展
        6.2.2 传染病医院的“隔离”
        6.2.3 东北鼠疫后的滨江医院
        6.2.4 北京地坛医院的留与迁
        6.2.5 速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6.2.6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组建
    6.3 传染病对普通医院建筑的影响
        6.3.1 推动医院发展与体系化
        6.3.2 医院灵活应对突发疫情
        6.3.3 防感染空间措施的强化
        6.3.4 近现代卫生观念的改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当代医院建筑现状述评
    7.1 医改后近 30 年的医院建设
        7.1.1 医改三阶段与医院建筑发展
        7.1.2 医院评级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7.1.3 社会环境与建筑的同步国际
    7.2 现代医院场景与生活场景错位
        7.2.1 设计理论实践与社会议题重心错位
        7.2.2 设计理想愿景与使用错位
    7.3 医院建筑现存问题的社会学初步调研
        7.3.1 民众视角:医疗服务的场所
        7.3.2 医院工作者视角:工作场所
        7.3.3 主管视角:福利或经营设施
    7.4 医院人本设计的结构性困境
        7.4.1 服务目标异化下的医院建筑
        7.4.2 科层化医院的复杂建筑路线
        7.4.3 服务体系失衡下的空间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医学社会与医院建筑编年简表(1835-1985)
附录B 医院建筑现场调研问卷
附录C 医院建筑观点调查问卷
附录D 访谈记录-01
附录D 访谈记录-02
附录D 访谈记录-03
附录D 访谈记录-04
附录D 访谈记录-05
附录D 访谈记录-06
附录D 访谈记录-07
附录D 访谈记录-08
附录D 访谈记录-09
附录D 访谈记录-10
附录D 访谈记录-11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医改与医德概述
    第一节 推行新医改的原因
    第二节 新医改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医德的溯源与本质
    第四节 新医改与医德的关系
第二章 新医改视阈下医德问题与归因
    第一节 医德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节 医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医德存在问题的归因
第三章 新医改视阈下加强医德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医德素质内在修养
    第二节 创新医德教育思路方法
    第三节 加大医德考评整治力度
    第四节 完善医德监督管理体系
    第五节 理顺医德医疗补偿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四、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D]. 吕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2]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
  • [3]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研究[D]. 张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医方说明义务研究[D]. 吴运来.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5]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研究[D]. 张平. 南昌大学, 2017(11)
  • [6]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研究 ——以浙江省三家三甲医院为例[D]. 叶咏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面对医疗纠纷的危机管理研究[D]. 黄照权.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8]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D]. 刘海. 兰州大学, 2012(04)
  • [9]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07)
  • [10]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德研究[D]. 江婷. 南华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新医疗体制下门诊护患关系的协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