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段宁,方丽婷,张湘泰[1](2021)在《基于靶器官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冶钢厂重金属污染场地为例,结合我国现有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污染物对人体器官危害的特点,提出基于靶器官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并在我国常规的污染物危害商计算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靶器官的污染物危害商计算模型,分别采用两种模型对该场地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污染物非致癌健康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常规模型只考虑土壤重金属的临界效应,得到的4种重金属累计经口摄入土壤途径靶器官的危害指数(HI值)为4.022;而基于靶器官的模型考虑了重金属可能作用的所有靶器官,表征了靶器官的风险水平,得到靶器官睾丸的HQ值为0.013,靶器官神经、肾脏、心血管和血液的HI值分别为2.051、0.213、1.864和1.015,重金属对靶器官的总HI值为5.156,大于常规模型所预测的风险。可见,较常规方法而言,基于靶器官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能更准确地表征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水平。

开晓莉[2](2021)在《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作为两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可在河流水环境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下,在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之间迁移转化,对水环境造成持久性影响,探明其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作用机制及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清水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OCPs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同位素定年及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重金属和OCPs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赋存规律、历史沉降记录、主要来源、潜在生态风险、人类健康风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作用机制及吸附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系统地对重金属和OCPs在沉积物中的赋存规律、来源、归宿及生态风险研究发现:清水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倍数、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而在不断的降低,重金属中Cd和Hg的生态风险较大,Cr和Hg在某些断面存在负面生物毒性效应频繁发生的可能。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活动产生的Cd和Hg的复合型污染。沉积物中共检出19种OCPs,检出含量范围为nd~36.527ng·g-1,检出率为79.05%,OCPs污染以DDTs和Endosulfan为主。整个河流OCPs含量总体上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在15~20cm沉积范围内污染峰明显。OCPs中Endosulfan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尤其在5~10cm沉积范围内可能对生物造成潜在的危害。4类典型的OCPs(HCHs、DDTs、Endosulfan及Chlordane)污染主要来自于历史上的残留,但近些年局部地区环境中有少量林丹、三氯杀螨醇、硫丹及氯丹类化合物的输入。(2)利用210Pb同位素定年法进行重金属和OCPs的沉降记录研究,揭示了重金属和OCPs从1977~2017年期间的沉降记录,其中重金属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关,OCPs与使用量相关。在1977~2017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在不断的加剧,而OCPs污染程度基本上在不断减弱,重金属和OCPs分别在1993~2001年、1985~1993年期间污染明显。(3)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中OCPs、重金属、理化参数及营养元素之间的赋存关系和作用机制,优选建立了重金属、OCPs吸附量与控制因素之间的函数模型。研究发现Cd与Hg、As与Pb具有相似的来源和分布规律,而Cr的富集有着较独立的形成因素,表层沉积物中TOC、盐度分别对Cd和Pb的积累和迁移有一定的影响,Cd与TOC具有亲源性,Pb释放量的增幅随盐度梯度增加呈逐渐递增趋势,且在高盐度环境下表层沉积物对DDTs拥有更大的吸附效率,而γ-HCH和HCHs的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降低,TN和TP分别对EndosulfanⅡ和DDT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重金属Cr和Pb对Endosulfan,Cd对p,p’-DDT,As对Heptachlor epoxide和DDE,以及Pb对p,p’-DDE和DDE在沉积物中的积累和富集均有一定的影响。(4)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对清水河流域周边1600余名居民的基础、饮水及皮肤暴露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人群饮水摄入率、涉水行为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受城乡、性别、年龄、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皮肤比表面积也受年龄、城乡、性别等因素的影响。(5)通过对水体重金属和OCPs通过不同暴露途径对不同人群所致潜在健康风险进行研究发现:重金属和OCPs对不同人群所致健康总风险水平在1.575×10-5~1.640×10-4a-1之间,且枯水期>春汛期>夏汛期,饮水途径>皮肤接触途径,男性>女性,人群年龄越小,所受健康风险越大,女性所受皮肤暴露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18~40岁城市女性。手部是人体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受健康风险最高的一个部位,且成年女性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水环境中致癌重金属为重点控制的健康风险因子,尤其是As,且枯水期为重点关注时期。以上研究成果为控制清水河重金属和OCPs污染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治理和改善流域水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雪菲[3](2021)在《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土壤和灰尘是城市环境重要的源和汇,汇集了多种来源的污染物质,并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工业城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强烈,强烈的工业活动以多种形式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污染物中,重金属因其具有累积毒性受到广泛关注,其含量变化已成为表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当前有关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工业城市开展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可为区域环境污染风险管控提供依据。淄博市是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依托当地丰富矿产资源发展已逾百年;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环境压力。本研究选取淄博市主城区——张店区作为研究区,对2010年与2020年土壤和灰尘开展重金属含量年际变化、空间分布、污染状况、来源和健康风险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Mn>Zn>Cr>Pb>Ni>Cu>Co>As>Cd>Hg,灰尘中各元素平均含量大小排序为:Zn>Mn>Cu>Cr>Pb>Ni>Co>As>Cd>Hg。As、Cd、Co、Cr、Cu、Hg、Mn、Ni、Pb和Zn平均含量均超过山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特别是Cd、Hg和Zn含量远高于山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存在明显富集。灰尘重金属含量显着高于土壤重金属,灰尘中Cd、Cu、Hg和Zn等元素含量为土壤含量的2倍以上。相比于2010年,2020年土壤重金属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灰尘重金属含量有所下降。2)基于MAF和SGS的多元地统计模拟结果显示,土壤中As、Cd和Mn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Co、Cr和Ni集中分布在四宝山街道,Cu、Hg、Pb和Zn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灰尘中Co、Cr、Ni和Zn在研究区东北部含量较高,As、Cr、Mn和Ni在研究区中部含量相对较高,Cu和Hg在研究区中部含量相对较低。2010年土壤重金属Cd、Hg和Pb潜在污染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8%、82.63%和8.74%。2020年以Cd、Hg和Zn的潜在污染区域面积更高。Cd的潜在污染区域面积增加140 km2,Hg的面积减少170 km2。2010年灰尘中Cd、Cu、Hg和Zn的潜在污染区域覆盖整个区域,为156.25 km2。2020年Cr、Ni和Pb的污染区域则占36.24%、11.89%和2.41%,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Cr和Ni的潜在污染区域扩大,As和Pb潜在污染区域缩小。总体来看,研究区中部科苑街道、和平街道、公园街道和体育场街道重金属含量相对更高。研究区中部重金属含量较高主要是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较为强烈;东部含量降低,主要受工厂搬离,污染源减少的影响。3)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As、Co、Cr、Mn和Ni等元素均处于无污染状态,Cu、Pb和Zn处于轻度-中等程度污染,Cd和Hg污染程度最高。研究区10种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累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空间分布结果具有一致性,土壤重金属在研究区中部街道和南部傅家镇污染程度更高,北部房镇镇和四宝山街道西部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灰尘2020年由研究区东部地区高污染转变为西部高污染。重金属在土壤中易累积,灰尘更新较快,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且受城市环境治理影响,重金属含量降低。4)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受4种来源影响,灰尘重金属主要受3种来源影响。自然来源对土壤中As、Co、Cr、Cu、Mn、Ni、Pb和Zn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平均贡献率为64.41%;交通排放对Cd、Cu、Pb和Zn的贡献率为18.51%;煤炭燃烧为主的大气沉降来源则对Hg贡献率显着高于其他元素,约占2.57%;化肥和农药施用为主的农业活动来源对Co、Cr、Cu、Mn和Ni影响较大,贡献率为14.51%。灰尘重金属主要受自然来源、大气沉降及交通和农业复合来源影响,自然来源对As、Co、Cr、Mn、Ni和Pb的贡献率为45.09%;大气沉降对Hg的贡献率为11.80%,交通排放和农业活动的复合来源对Cd、Cu、Pb和Zn等元素影响更大。土壤重金属受成土母质影响更为强烈,贡献率约为64.41%,人为活动的影响仅占35.59%;灰尘中人为活动影响相对更高,2020年灰尘重金属受人为来源贡献率达62.08%。5)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的非癌症风险和癌症风险均超过风险警戒值,灰尘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显着高于土壤。2020年土壤健康风险高于2010年,2020年灰尘健康风险低于2010年。摄食是健康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呼吸摄入和皮肤接触相对较低。As、Cr、Mn、Ni和Pb均造成了较高的非癌症风险,Cu、Ni、Cd、Zn和Hg造成的风险相对较小,As、Cr和Ni的癌症风险高于Pb和Cd。受年龄、身体素质及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男性健康风险普遍高于女性;0-18岁年龄段受到的健康风险显着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并且随年龄增加,健康风险值呈下降趋势。

李予博[4](2021)在《遗留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实物量化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规划布局日益完善,工业园区向外搬迁与发展,由此造成的遗留场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破坏环境,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历史遗留污染场地所造成环境危害的原因复杂,并且行政监管不到位,缺少对于遗留场地造成环境损害污染赔偿的有效实施手段,以此引发较多居民、社会纠纷。鉴于此,国家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其中,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了解与掌握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从而采取合理的赔偿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领域下,鉴定遗留污染场地的土壤环境损害量,本文结合沈阳某化工厂的遗留污染场地案例,选取六价铬作为特征污染物,将二类工业用地六价铬筛选值作为环境基线标准值,量化场地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污染土方量。进一步,根据未来场地规划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待修复遗留污染场地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得到了不同暴露途径下的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最终基于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给出建议修复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污染物六价铬是研究场地内超标点位最多,超标浓度最大,涉及污染面积最广,污染深度最深的污染物。六价铬以筛选值为背景值,最大超标率为96.85%;六价铬以管制值为背景值,最大超标率为15.04%。(2)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对污染物六价铬分布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显示:水平方向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六价铬污染面积逐渐缩小;垂直方向六价铬面积随深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污染体积呈葫芦状分布。(3)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研究场地内污染物六价铬的致癌风险较高,最终得到六价铬的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为3.7mg/kg。(4)基于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制定修复方案:风险管控区域采取合适的水平阻隔技术,隔绝污染源,同时后期实施监测;待修复区域采取还原稳定化技术分区进行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本文分析遗留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中损害实物量化-健康风险评估-土壤修复治理关键环节,为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方法体系;为整个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技术支撑;为最终污染场地的再利用、再开发和价值保障提供科学基础和综合管理策略。

郭庆波[5](2021)在《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现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水质状况及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对于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但是当地绿洲农业区的水质状况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巴音河、格尔木河和察汗乌苏河3条河流中10个监测断面2016至201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水中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指标变化情况,使用T-S模糊神经网络水质评价法分析3条河流的综合水质特征;在2019和2020年分别在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3个县(市)9个典型乡镇耕地附近共采集包括河流、水库、灌溉水渠进出口等地的120个地表水样和28个地下水样,重点测定总氮、总磷、重金属和农药等指标,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分析了绿洲农业区不同乡镇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水质特征,并通过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不同乡镇水体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为柴达木盆地农业面源污染关键区识别及防控提供参考。为了解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污染现状及农业种植对区域水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6至2018年间,巴音河总氮平均浓度为1.36 mg L-1,是Ⅲ类水标准的1.36倍,属于Ⅳ类水,其余指标平均浓度均未超Ⅲ类水标准,但总氮、总磷、氨氮、COD和BOD的最大浓度分别为Ⅲ类水标准的2.37倍、10倍、1.22倍、2.7倍和1.6倍,部分监测断面存在污染;格尔木河各指标平均浓度均未超过Ⅲ类水标准,总氮最大浓度为2.91 mg L-1,是Ⅲ类水标准的2.91倍,存在一定污染;察汗乌苏河总氮平均浓度为1.62 mg L-1,是Ⅲ类水标准的1.62倍,属于Ⅴ类水,总氮、氨氮、COD和BOD最大浓度分别为Ⅲ类水标准的2.63倍、1.04倍、1.05倍和1.55倍,存在一定污染;总氮为三条河流主要的污染物,巴音河和察汗乌苏河主要受氮素和有机物污染。(2)巴音河、格尔木河和察汗乌苏河在2016至2018年间的综合水质T-S模糊神经网络水质评价结果分别为2.04、2.01和2.10,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平,格尔木河水质优于巴音河和察汗乌苏河,巴音河和格尔木河下游监测断面的综合水质T-S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别为上游监测断面的1.16倍和1.51倍,下游水质明显劣于上游;巴音河90%的监测断面枯水期水质优于平水期,80%的监测断面平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格尔木河所有监测断面的枯水期水质均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察汗乌苏河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巴音河和格尔木河在枯水期水质较好,察汗乌苏河在平水期水质较好。(3)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3.210,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平,其中郭勒木德镇和香日德镇地表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分布为2.910和3.010,综合水质为Ⅱ类;除香日德镇外其余乡镇总氮均达到了Ⅴ类及劣Ⅴ类,格尔木东城区和香日德镇的总磷,柯鲁柯镇和怀头他拉镇的COD也都存在一定污染;地下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3.910,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平,地下水TDS平均浓度为5.38 g L-1,在所有乡镇均达到劣Ⅴ类;怀头他拉镇、大格勒乡和察汗乌苏镇的氯化物分别为Ⅲ类水标准250 mg L-1的2.49倍、1.07倍和1.07倍,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和格尔木东城区的硫酸盐分别为Ⅲ类水标准250mg L-1的1.08倍、2.02倍和1.54倍,存在超标情况;所有乡镇地下水中TDS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0 mg L-1,无法直接饮用。(4)农业耕作活动会造成农药残留,地表水中检测到啶虫脒、哒满灵、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存在,其中啶虫脒使用最为广泛,除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和察汗乌苏镇外在其余乡镇均有分布,但浓度均远低于标准限值(0.1 g L-1)。施肥和灌溉会使水体中氮、磷及含盐量增加,总氮、总磷、硝酸盐氮、硫酸盐和氯化物在经过耕地灌溉后浓度均升高,分别升高了83%、66.67%、21.15%、60.91%和53.09%和,高锰酸盐指数升高了54.12%,电导率升高了40.4%;格尔木东城区温室大棚地下水硝酸盐氮平均浓度为其余乡镇的3.27倍,为地表水硝酸盐氮平均浓度的8.12倍,温室大棚的建设使用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氮浓度明显增加。(5)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重金属镉、铅、铜、锌和砷浓度未超过Ⅰ类水限值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浓度极低。主成分分析显示地表水中重金属镉和铬污染来源一致,铅、铜和锌污染来源一致,砷来源与其他重金属均不同;地下水中重金属镉、铬、铅和铜污染来源一致,锌和砷污染来源一致。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致癌重金属镉、砷和铬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非致癌金属铅、铜和锌,且重金属铬对人体健康风险最大,仅柯鲁柯镇的地表水和察汗乌苏镇的地下水健康风险值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余乡镇的健康风险均超过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66.67%的乡镇地下水中致癌健康风险大于地表水。

张天玑[6](2021)在《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增长,城市周边很多废弃的工业场地被逐渐被利用,这类工业废弃场地中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已经检测到存在大量的污染物质。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不仅会危害当地居民的人体健康而且会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阶段,国外一些国家对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工作,并且制定了相关标准、政策及法律法规。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任然停留在土壤标准及以人体、环境为安全的土壤筛选值方面,对考虑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还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我国现阶段发布的标准已经很难满足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场地修复方面的工作要求了。文章在黄土高原塬区为暴露情景下,筛选出了塬区土壤中六种重金属污染物,构建了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模型,计算了六种重金属污染物的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确定了以黄土高原塬区为暴露情景,筛选了六种重金属,包括砷、铜、锌、铅、镉、镍、铬。分析了重金属在塬区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土壤空隙度、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率。分析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对流、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等迁移机理。(2)分析了黄土高原塬区的基本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和含水层厚度进行了研究。对重金属进入土壤向地下水迁移进行了模型的概化。构建了计算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模型。通过与前人对计算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构建的模型及方法进行对比,本文模型充分考虑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及考虑本地区参数条件,该模型操作简单,具有本土化优势,可向其他暴露情景下推广使用。(3)基于MATLAB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该模型可用于计算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以黄土高原塬区某一废弃场地为应用场景,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采样对六种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利用所采集的塬区土壤进行了土柱试验得到计算所需参数,根据黄土高原塬区污染特征和水文地质情况获取了地下水等参数得到了地下水稀释因子,利用HYDRUS软件计算重金属在土壤包气带的衰减系数。由此计算得到黄土高原塬区重金属铬(Ⅵ)、砷、镍、镉、铅和锌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为34.49mg·kg-1、26.42mg·kg-1、120.35mg·kg-1、0.12mg·kg-1、34.78mg·kg-1、14589.24mg·kg-1。将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国外所制定的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上述计算结果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所计算的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筛选值对避免塬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国黄土高原塬区土壤风险调查预测,常规保护地下水安全的风险评估、高层次风险预测与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年世宇[7](2020)在《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推进,城市布局不断调整,老城区的许多工厂与企业陆续迁出城区或做出经营变更,遗留下大量的废弃工业场地。这些废弃生产场地的污染调查与再利用问题,己成为环保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领域的重点方向。废弃场地存在着大量的“三废”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土壤时会带入大量污染物。土壤中的污染物在蓄积、泄露等活动影响下,其含量在超过国家标准时,会对场地周边的动植物等产生毒害。场地二次利用时对人体健康同样可以形成较大的危害。基于此,本文以医用橡胶场地(橡胶场地)、汽配件制造场地(汽配件场地)和化学品加工场地(酸加工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初步踏勘、布点取样、实验分析,揭示了工业场地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可检出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特征,对场地污染状况和场地关注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开展了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重金属在3个场地均可检出,3个场地的重金属分布均呈生产区与处理区含量相当,储存区含量低于其他各功能区的共同特征。有机物中仅总石油烃(TPH)可被2种场地检出,TPH分布呈生产区高出其他功能区的共同特征,汽配件场地中该特征更为明显。氟化物仅在酸加工场地进行检测,分布呈办公区(1315.00mg·kg-1)>生产区(1148.57 mg·kg-1)>储存区(959.80 mg·kg-1)>处理区(772.00mg·kg-1)特征。除氟化物外,3个场地中各检出污染物的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筛选值,氟化物存在点位(2170.00 mg·kg-1)超过土壤筛选值(2000.00 mg·kg-1),超标率为5.89%,其超标原因为酸加工过程的操作不当导致。(2)场地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针对汽配件场地和酸加工场地的不同工业活动进行了不同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2个场地中检出的重金属和其他指标中,仅汽配件场地的TPH存在1个点位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Ⅳ类水质限值标,超标率为25%,其他指标均未超过标准中的Ⅳ类水质限值。(3)场地污染评价上,3个场地在重金属指标上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呈清洁水平。重金属A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值(Pi值)在橡胶场地除办公区(0.25)外的功能区上均超过0.7水平线,在场地未来利用时应当重视。有机物指标中,3个场地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呈清洁水平。氟化物在酸加工场地上呈清洁水平,酸加工场地的生产区、办公区的Pi值(0.574、0.658)高于场地整体单因子值(0.553),氟化物污染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4)通过对场地土壤氟化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得出了酸加工场地的土壤氟化物通过吸入土壤颗粒物及经口摄入土壤的暴露途径产生人体健康风险。通过风险评估计算模型,计算出土壤氟化物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为0.135,低于人体可接受风险临界值1,表现为风险可接受。风险存在原因是点位历史区域为生产区,因操作不当等方式导致氟化物泄漏迁移至土壤,造成土壤氟化物形成健康风险。(5)风险不确定性分析中,风险贡献占比率显示,经口摄入途径、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的贡献率分别为89.08%、10.92%,经口摄入途径为主要的氟化物暴露途径。参数敏感性上,暴露周期、体重、暴露频率、每日摄入土壤量等参数与非致癌风险结果呈较高的相关性。风险控制值会随着上述4类敏感参数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建议在风险管控研究中加大敏感参数的研究力度与关注度,同时根据目标场地的实地污染情况来选取合理参数值。(6)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从污染来源、接触途径和保护受体三方面对3个场地提出针对土壤及地下水的风险控制建议。对酸加工场地土壤氟化物的风险控制建议进行土壤氟化物修复,对橡胶场地和汽配厂场地提出定期检测土壤指标的防控建议。对汽配件场地和酸加工场地的地下水,提出定期检测地下水指标和加强人群保护地下水意识的建议。图 12 表 36 参 114

贾中民[8](2020)在《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认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关系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深入分析了城市和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健康风险,有利于土壤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然而重庆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其城镇快速发展区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水平、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的系统研究相对有限。重庆市西北部的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和大足区是建设主城菜篮子基地、实现重庆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城郊特色效益农业潜力巨大,为重庆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粮油、生猪、水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开展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为更好地了解渝西北地区(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和大足区)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及农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4个区高密度采集了土壤样品1695件,采集水稻籽实101件、玉米籽实139件和叶类蔬菜88件,以及各类作物相同数量的根系土,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分析测试各类样品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部分土壤样品重金属7步形态和其他相关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统计学理论、GIS技术、多元回归分析、污染评价与源解析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2)土壤重金属污染种类、程度及范围,查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3)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迁移累积特征及其安全性,并构建农作物超标重金属含量吸收模型;(4)表层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元素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水平。以期为当地土壤污染防治、农作物安全性及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渝西北表层土壤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6.21、0.33、75.49、6.99、0.077、27.9、35.24和87.91 mg·kg-1。除Cr元素含量略低于背景值外,As、Cd、Cu、Hg、Ni、Pb和Zn元素平均值均超过背景值,7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不同程度累积,Cd元素是背景值的3.01倍,累积效应最大,其余6种元素是背景值的1.07~1.28倍。2.空间变异分析结果表明Cd、Pb元素拟合为线性模型,As、Ni元素拟合为球状模型,其余元素理论模型拟合为指数模型。8种元素的块基比[C0/(C0+C)]介于0.40~0.71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关系,说明它们的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除Hg在东部含量较高外,Zn、Cd、Pb、As、Ni、Cu和Cr 7种元素在研究区西部含量较高,且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与地层界线基本耦合,但Cd和Pb存在局部的高值区,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受控于成土母质及成土作用过程,而Cd、Hg和Pb元素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区土壤Cr、Ni、Cu、Zn和As元素含量主要受地层(成土母岩)控制,更接近于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Hg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接近于很弱的空间自相关;Cd和Pb则受成土母岩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总体上,成土母质决定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表生地球化学作用重塑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宏观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工矿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等)破坏了Hg、Cd和Pb等元素的自然分布规律。4.研究区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As>Zn>Ni>Hg>Cu>Cr;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也小于1,依次为Cd>Cr>Cu=Zn>Ni>As>Pb>Hg,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6;富集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Cd(3.03)>Hg(1.30)>As(1.26)>Ni(1.1)=Zn(1.1)>Pb(1.09)>Cu(1.04)>Cr(0.95)。3种评价方法结果虽略有不同,但总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区总体上土壤污染程度较低,以无污染和轻微污染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中-重度污染,即有一定数量的土壤点位中重金属Cd、Hg和As等具有较高的指数,这表明研究区已存在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或背景值较高,尤其是Cd污染最为突出。5.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回归方程受体模型(PCA/APCS-MLR)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工业源与农业源、大气降尘源。其中土壤Cu、Cr、Ni、Zn和As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对5种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85.51%、84.75%、86.78%、71.14%和83.95%,受地质背景(成土母质)控制明显;Cd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活动源和自然源,贡献率分别为56.49%和43.51%,研究区工矿企业和农业活动造成的Cd输入明显,其生态效应需引起重视;Pb以工业活动源和农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为55.2%,同时自然源(成土母质)也是Pb的来源之一;而Hg以人为排放的大气降尘为主要来源,贡献率为86.9%。从源头上控制主要污染元素在农田土壤中的积累有助于降低农产品重金属富集风险,对研究区土壤Cd污染的控制应采取防止土壤酸化、减少工业活动排放和农业施肥输入等综合措施,土壤Pb主要是控制工业活动的排放,而控制煤炭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则是防治土壤Hg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6.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的根系土中Cd和Ni的超标率分别为25.5%和20.6%、27.3%和30.2%、45.5%和15.9%,其他如As、Cr、Cu、Pb也有超标点位存在,总体上蔬菜地>玉米地>水稻田。而对应农作物仅水稻籽实和玉米籽实Cd有超过标准限制值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9.90%和8.63%。生物富集系数以Zn和Cd较高,Hg在蔬菜中虽有最高的富集系数,但蔬菜中Hg含量未超过标准限制值。这说明研究区重金属Cd及Zn的生物有效性较强,而其他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较弱,这也是农作物Cd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7.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及其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酸性条件下作物内Cd含量会出现较高的误判,即作物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里重金属含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需引入其他土壤关键因子进一步研究。利用Cd的生物富集系数并引入土壤其他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作物吸收模型显示,水稻籽实、玉米籽实和叶类蔬菜中Cd含量与土壤p H值呈负相关,土壤偏酸性会促进作物对Cd的吸收累积。同时土壤中Ca O对水稻籽实中的Cd累积、土壤K2O和S对玉米籽实和叶类蔬菜中的Cd累积具有抑制作用,而土壤中Si O2对水稻籽实Cd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土壤酸碱度及相关因子含量来减缓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提高研究区农产品质量。8.研究区表层土壤整体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等级,重金属危害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Hg>As>Pb>Cu>Ni>Cr>Zn,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足(184.9±57.6;平均值±S.D.)≈铜梁(182.0±90.8)>潼南(165.6±36.9)≈合川(165.4±71.3),Pb、Cu、Ni、Cr和Zn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等级,As基本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Cd和Hg主要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等级,二者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应引起重视。9.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无风险或可忽略(优先保护类)的点位占81%,可能存在环境风险但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的样点占19%,无明显环境污染风险区(严格管控类)。优先保护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整体围绕安全利用类土壤呈连续性分布;安全利用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零星分布在中西部,主要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风险评估码(RAC)显示,除Cd外其他重金属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无环境风险或风险较低,而土壤Cd处于高风险状态,生物有效组分达到39.67%,与其他地区比较发现非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Cd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地质高背景区。因此,研究区土壤环境风险主要由Cd元素及其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引起。10.研究区可能存在由重金属引起的非致癌健康风险,除了膳食摄入重金属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外,无论土壤重金属致癌、非致癌风险或膳食摄入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儿童更容易受到潜在健康风险影响。土壤Ni元素对非致癌健康风险贡献率最大,且儿童的单一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土壤Cr对致癌风险贡献率最大;农作物中As对非致癌贡献率最大,而Cd对致癌贡献率最大。土壤—农作物系统中8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综合非致癌风险系数分别为0.397和2.17,成人没有显着的非致癌风险,儿童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大于1,可能存在非致癌风险,主要是由Ni元素通过土壤皮肤接触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引起的。成人和儿童总致癌风险指数平均值处于10-6~10-4之间,处于可接受水平。综上所述,基于污染评价、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部分可知,研究区应将Cd、Hg和Ni列为优先控制的重金属元素,而As、Pb和Cu等重金属元素因某些点位含量超过GB15618-2018D的风险筛选值或者指数(Igeo、EF和RI)较高也不能忽视。因此,需重视研究区土壤Cd的安全利用问题,应积极采取农艺调控或筛选低累积品种进行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现状,同时减少工矿业活动对Cd和Hg的排放及农业生产活动(如含高Cd磷肥的施用等)对土壤Cd的输入,并避免儿童过多地接触土壤以便消除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首次系统评价为当地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评价提供的定量证据表明迫切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以保护居民免受排放到环境中重金属的危害。

马逍天[9](2020)在《我国水足迹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亟需针对我国水环境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量化、评估和管理。水足迹分析作为评价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情况的综合性指标,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传统的水足迹分析方法仅仅评估了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的量,难以量化环境风险和应对复杂的工业系统。而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全过程环境风险解析和关键污染节点的识别。因此,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进行水足迹的量化。当前生命周期水足迹评价模型大多针对水稀缺足迹展开,针对水污染足迹(如致癌性足迹、酸性化足迹和淡水生态毒性足迹等)的模型较少。部分学者直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开展水足迹量化,因未剔除与水介质无关的的摄入途径以及大气与土壤介质中残留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导致过度评估。并且现存研究在进行清单构建时,通常没有考虑经由大气与土壤间接影响水质的污染物,从而导致水足迹量化结果过低。此外,水足迹评价模型构建和应用中所需的地理、水质、环境、人口、技术水平等基础数据具有显着的地域差异性,直接引用国外模型和数据库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通用性的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量化模型,从而实现了对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的环境风险的量化,并有效描绘人类产业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锁定关键污染节点。本文同时分别以我国某造纸企业、煤炭发电行业和工业废水排放的水足迹为例,开展了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应用示例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基于我国国情建立了包含清单构建方法、中间点影响类型选择与特征化参数计算以及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质量损伤评估的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该模型依据ISO 14046国际标准建立分析边界,通过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了三千余种能够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换从而剔除最终未进入到水介质的部分,同时仅考虑了与水环境有关的经口摄入途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单与6个中间点环境影响类型之间的联系,实现了 35374个中间点特征化当量因子的计算,进而实现了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的评估。其次,本文通过对某造纸企业水足迹的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在微观(企业)层次上应用的可行性,并明确了其水足迹影响的关键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削减方案。研究发现在秸秆浆印刷书写纸生产的生命周期中,致癌性和非致癌性足迹贡献了超过95%人体健康损伤,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主要来自于淡水生态毒性和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其余中间点类型的影响不足3%。要实现水足迹影响的削减,控制有机肥回收、木浆生产和化学品制备等阶段的水足迹影响最为有效。上述三个输入因子的影响减少5%时,印刷书写纸生产的水足迹在中间点和终点层次的削减程度在0.3%至3.4%之间。企业可采取使用无元素氯漂白并进行黑液回收处理生产工艺的木浆,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或回收能源以实现水足迹影响的削减。此外,通过筛选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如超深层曝气和生物膜过滤技术)和实现废水循环利用来控制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足迹影响也可获得显着的环境效益,直接水资源消耗的削减则对于水稀缺足迹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污染物减排方面,需重点针对总磷、总氮、COD、BOD5以及重金属(如铬、砷、汞等)等污染物的排放。再次,本文通过对我国煤炭发电行业水足迹的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在中观(行业)层次上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时间序列波动的特征和原因,为我国煤炭发电行业的全过程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的管控提供了相关参考性信息。我国煤炭发电行业的水足迹影响对人体健康损伤在2006-2015年间不断增加,于201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但截至2015年总体上仍上升了 47.3%。而由于二氧化硫、COD和总氮排放的削减,此期间生态系统质量损伤削减了 26.0%。2015年我国实现供电上网1 kWh煤电的水足迹影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的损伤分别在 1.2×10-8 至 2.3×10-8 DALY 和 4.0×10-4 至 7.5×10-4 PDF.m2.yr 之间。对于人体健康损伤,其主要来自于原煤开采和洗选、运输、固体废弃物处置、原油和化学品生产等间接过程排放的砷、铬重金属以及燃煤电厂发电阶段汞排放所导致的致癌性和致癌性影响。生态系统质量的损伤主要来自于上述间接过程的淡水生态毒性和水体富营养化足迹以及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导致的酸性化足迹。但作为水足迹影响关键物质的总磷和重金属排放的削减并不显着,因此国家在进行总量控制时,建议加入总磷和重金属排放指标,同时增加原煤入选率以降低汞等污染物和运输过程的水足迹影响。但这与坑口电厂及“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均存在进一步加剧我国主要煤电生产基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的问题,因此在煤炭发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严格限制煤电产业的规模,尤其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区域,建议发展低耗水的清洁能源。此外,为进一步削减煤炭运输过程的水足迹影响,建议用铁路运输和船运的方式。此外,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废水水足迹的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在宏观(区域/国家)层次上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为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全过程控制和精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在1992-2015年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水足迹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人体健康损伤下降了89.84%。但由于2000年以后氨氮列入统计且其为对生态系统质量损伤贡献最为突出的污染物,生态系统质量损伤呈现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对氨氮的控制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水足迹影响与工业产值增长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属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较为有效的抑制了工业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但部分年份仍出现高于经济增速的水足迹影响,仍需加强治理和管理工作以防出现反弹。对于人体健康损伤,非致癌性影响高于致癌性影响,而对于生态系统质量损伤,水体富营养化和酸性化足迹的贡献较为显着。若要控制人体健康损伤,需重点控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的砷排放以及金属制品业六价铬排放。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的控制建议重点针对上述四个工业部门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工业部门COD和氨氮的排放。同时,在进行水环境管理时需考虑空间差异性以提升水足迹影响削减效率,如在东部的江苏、广东等废水排放量突出的地区需加强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而在西北部等每吨废水排放的水足迹影响突出的地区则建议一步提升其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以实现污染物的减排。对于单位水足迹影响和废水排放均较为突出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省份需重点关注并同时采取上述举措,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并采用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次上不同地理区域或时间尺度内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多维度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对模型进行修正的同时,为我国工业行业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的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高效治理提供理论、数据和决策支持。同时,还可以其他国家或行业开展生命周期水足迹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创建了符合ISO 14046国际标准的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并综合考虑了污染物释放经由多介质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剔除了与水环境无关的摄入途径;(2)在国际上首创了集水稀缺影响、水污染生态与健康风险量化为一体的且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全过程水足迹量化模型;(3)实现了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工业系统的水足迹应用分析。

胡青青[10](2020)在《硫磺矿废弃地重构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拓宽土地利用空间和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矿业废弃地复垦重工程、轻生态修复,以及重构土壤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重金属迁移规律不清等科学与实践问题,本文以西南地区硫磺矿废弃复垦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和作物“点对点”进行样点采集和室内测试分析,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结合地统计学理论,系统的分析了复垦表层土壤与作物(玉米)中五种重金属(Cd、Cr、Ni、As和Hg)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估,确定优先控制元素,提出管控措施;同时从剖面的角度分析五种重金属的垂直变化趋势,并探讨了不同土层深度下Cd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各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复垦表层土壤中,除Hg之外,其它四种重金属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Cd超标率达90%,对应的玉米籽粒中五种重金属均值都未超过食品标准限值;空间插值结果显示,不同重金属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复垦区土壤和作物重金属现状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严重,Cd是主要污染因子,而玉米籽粒中重金属整体上处于安全水平,其生物富集系数均较低(BCF<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对玉米有直接的影响,且是一种空间非平稳关系。(2)复垦剖面土壤中五种重金属,其均值含量随着垂直深度差异不太明显,不同土层深度下电镜扫描-能谱分析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Cd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的,且Cd可还原态占比最高,不同剖面深度下重金属全量是影响Cd形态含量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pH、有机质、CEC等。(3)复垦土壤和玉米中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表现出土壤-作物系统中单个重金属元素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和致癌风险,但其复合重金属污染污染则可能会产生危害。土壤-作物系统中Cr元素是导致当地居民健康产生致癌风险的最主要元素,成人和儿童的Cr综合致癌风险控制值均小于0.5mg·kg-1,Cr作为优先控制对象,随后是Cd、Ni和As,不同重金属风险控制采取不同修复措施。图[19]表[18]参[128]

二、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靶器官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场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 1 场地概况
    1. 2 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1.2.1 暴露评估模型
        1.2.2 常规的污染物危害商计算模型
        1.2.3 基于靶器官的污染物危害商计算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 1 常规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
    2. 2 基于靶器官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
3 结 论

(2)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OCPs和重金属污染物概述
        1.2.1 OCPs
        1.2.2 重金属污染物
        1.2.3 重金属和OC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3 水体和沉积物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1.3.1 水体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1.3.2 沉积物中OCPs污染研究现状
    1.4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5 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1.5.1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1.5.2 人群暴露参数研究
    1.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2.1.2 流域和河道特征
        2.1.3 流域水文要素
        2.1.4 重金属、OCPs残留概况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及样品采集
        2.2.1 采样点位的布设
        2.2.2 样品的采集
    2.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2.3.1 理化参数和营养元素
        2.3.2 OCPs的测定
        2.3.3 重金属的测定
        2.3.4 沉积柱定年测试及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研究
    3.1 概述
    3.2 清水河沉积物中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3.2.1 表层沉积物理化参数和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3.2.2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
    3.3 清水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3.3.1 沉积物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对重金属赋存的影响
        3.3.2 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及分析方法
        3.3.3 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的控制因素及函数模型构建
    3.4 清水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3.4.1 沉积柱中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3.4.2 沉积柱中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3.4.3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聚类分析
        3.4.4 重金属沉积历史与区域GDP及人口变化的关联分析
    3.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3.5.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3.5.2 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5.3 沉积物重金属潜在毒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研究
    4.1 概述
    4.2 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污染特征及历史沉降记录
        4.2.1 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含量与污染特征
        4.2.2 沉积柱中OCPs的含量、污染特征及历史沉降记录
    4.3 沉积物中OCP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1 HCH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2 DDTs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3 Chlordane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3.4 Endosulfan的组成及来源解析
    4.4 OCPs的归趋及作用机制
        4.4.1 OCPs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2 OCPs的主成分分析
    4.5 沉积物对OCPs吸附的控制因素及模型构建
        4.5.1 沉积物理化参数、营养元素对OCPs吸附影响及模型构建
        4.5.2 沉积物中重金属对OCPs吸附的影响及模型构建
    4.6 不同环境介质中OCPs的环境行为和交换规律研究
        4.6.1 不同环境介质中OCPs的百分含量比较
        4.6.2 清水河表层沉积物OCPs的富集情况
        4.6.3 OCPs的环境行为和归宿分析
    4.7 清水河沉积物中OCPs生态风险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
    5.1 概述
    5.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及参数
        5.2.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人群暴露参数的确定
        5.3.1 人群暴露参数
        5.3.2 调查分布及方法
        5.3.3 研究区人群体重和饮水摄入率
        5.3.4 研究区人群皮肤暴露参数
    5.4 水体中重金属和OCPs的污染特征
        5.4.1 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5.4.2 水体中OCP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5.5 清水河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
        5.5.1 重金属和OCPs污染因子所致健康风险特点
        5.5.2 重金属和OCPs所致健康风险分类分析
        5.5.3 重金属和OCPs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
        5.5.4 重金属和OCPs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致健康风险
        5.5.5 重金属和OCPs所致健康总风险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空间分布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重金属污染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重金属源解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重金属健康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淄博市概况
        2.1.2 张店区概况
        2.1.3 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现状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样品分析测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3.1 经典统计学
        2.3.2 基于MAF和 SGS的多元地统计模拟
        2.3.3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2.3.4 重金属源解析方法
        2.3.5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含量与富集状况
    3.1 土壤和灰尘质地
    3.2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
        3.2.1 土壤重金属含量描述性统计
        3.2.2 灰尘重金属含量描述性统计
    3.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
        3.3.1 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
        3.3.2 灰尘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
    3.4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富集系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地统计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
    4.1 基于多元地统计的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模拟
        4.1.1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模拟
        4.1.2 灰尘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模拟
    4.2 基于不确定分析的潜在污染区域划分
        4.2.1 土壤重金属潜在污染区域划分
        4.2.2 灰尘重金属潜在污染区域划分
    4.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5.1.1 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5.1.2 灰尘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5.2 基于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5.2.1 土壤重金属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污染评价
        5.2.2 灰尘重金属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污染评价
    5.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3.1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3.2 灰尘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4 不同污染方法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来源解析
    6.1 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6.2 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6.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7.1 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7.2 灰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7.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健康风险对比
    7.4 脆弱人群健康防护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4)遗留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实物量化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污染场地污染物空间分布与量化研究进展
        0.2.2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1 遗留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需求
        0.3.2 研究遗留污染场地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必要性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区域概况及遗留污染场地调查
    1.1 区域概况
        1.1.1 自然条件概况
        1.1.2 气候条件
        1.1.3 河流水系
        1.1.4 土壤与植被
    1.2 场地调查及概况
        1.2.1 场地范围及现状
        1.2.2 场地利用历史
    1.3 采样方案
        1.3.1 布点采样原则
        1.3.2 采样深度确定
        1.3.3 样品分析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环境标准值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量化研究
    2.1 污染物超标倍数和超标率
        2.1.1 污染物环境污染基线值
        2.1.2 污染物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的计算
    2.2 污染物超标面积
        2.2.1 主要应用软件
        2.2.2 空间插值方法
        2.2.3 精度验证
        2.2.4 污染物超标面积计算步骤
        2.2.5 污染物超标面积结果分析
    2.3 污染物超标土方量
        2.3.1 污染物超标土方量计算步骤
        2.3.2 污染物超标土方量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人体健康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研究
    3.1 危害识别
        3.1.1 危害人群
        3.1.2 关注污染物
    3.2 暴露评估
        3.2.1 暴露途径分析
        3.2.2 暴露点浓度确定
        3.2.3 不同暴露途径下暴露量的计算
    3.3 毒性评估
    3.4 风险表征
        3.4.1 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危险商
        3.4.2 暴露风险分析
        3.4.3 不确定性分析
    3.5 健康风险控制值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健康风险控制值的污染场地治理方案
    4.1 修复技术概述
        4.1.1 土壤淋洗技术
        4.1.2 还原稳定化技术
        4.1.3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4.1.4 干法、湿法解毒技术
        4.1.5 微生物修复技术
    4.2 风险管控技术概述
        4.2.1 水平阻隔技术
        4.2.2 垂直阻隔技术
        4.2.3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4.3 修复技术筛选
        4.3.1 修复技术筛选基本原则
        4.3.2 修复技术筛选基本程序
        4.3.3 修复技术确定
    4.4 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4.4.1 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
        4.4.2 确定土壤修复范围
        4.4.3 确定土壤修复土方量
        4.4.4 建议修复+管控技术集成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现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
        1.2.2 常用水质评价方法
    1.3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1.3.1 农业面源污染
        1.3.2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
    1.4 水体重金属研究进展
        1.4.1 水体重金属污染及来源
        1.4.2 水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主要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2.1.2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耕作活动对区域水质的影响
        2.1.3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体重金属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数据来源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处理与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1 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2.3.2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2.3.3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主要河流水质特征
    3.1 河流水质特征
        3.1.1 巴音河水质特征
        3.1.2 格尔木河水质特征
        3.1.3 察汗乌苏河水质特征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特征
    4.1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特征
        4.1.1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表水水质特征
        4.1.2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地下水水质特征
        4.1.3 农田灌溉进排水水质变化及农药残留情况
        4.1.4 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农药污染特征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5.1 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5.2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专家评阅意见书(2份)

(6)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土壤风险筛选值研究现状
        1.2.2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1.2.3 基于地下水保护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研究现状及模型介绍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暴露情景和目标污染物的确定及迁移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2.1 暴露情景的确定
    2.2 研究区目标污染物的筛选
        2.2.1 优先控制污染物中的重金属
        2.2.2 我国制定标准中所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物
        2.2.3 研究区污染物的研究
        2.2.4 目标污染物的确定
    2.3 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因素
        2.3.1 土壤空隙度的影响
        2.3.2 土壤质地的影响
        2.3.3 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2.4 溶质在土壤-地下水中迁移机制分析
        2.4.1 对流
        2.4.2 扩散
        2.4.3 机械弥散
        2.4.4 水动力弥散
        2.4.5 吸附
    2.5 小结
3 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模型构建
    3.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3.1.1 水文地质条件
        3.1.2 地下水埋深与含水层厚度
    3.2 模型的概化
    3.3 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计算方法
        3.3.1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非饱和带迁移模型
        3.3.2 重金属污染物在潜水中迁移模型
        3.3.3 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筛选值计算公式
    3.4 模型构建优势
    3.5 小结
4 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计算
    4.1 模型的验证
        4.1.1 基于Matlab验证模型
        4.1.2 验证讨论
    4.2 研究区概况
    4.3 样品采集与检测
    4.4 检测结果
    4.5 模型参数的确定
        4.5.1 弥散系数的测定与计算
        4.5.2 阻滞系数的确定
        4.5.3 重金属地下水稀释因子的确定
    4.6 衰减系数AF的计算
    4.7 结果计算与对比分析
        4.7.1 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结果
        4.7.2 对比分析
    4.8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研究
        1.2.2 工业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2.1 研究场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1.4 研究场地现状
    2.2 样品采集与检测
    2.3 质量控制
        2.3.1 样品质量控制
        2.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3 场地污染物分布特征及污染物评价
    3.1 污染物评价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2.2 土壤有机物含量分布特征
        3.2.3 土壤氟化物含量分布特征
        3.2.4 地下水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
        3.2.5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4.1 健康风险评估
        4.1.1 评估模型
        4.1.2 危害识别
        4.1.3 暴露评估
        4.1.4 毒性评估
        4.1.5 风险表征
    4.2 风险不确定性分析
        4.2.1 模型参数敏感性计算模型
        4.2.2 结果与分析
    4.3 风险控制建议
        4.3.1 控制目标
        4.3.2 场地土壤风险控制建议
        4.3.3 场地地下水风险控制建议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与危害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1.3 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
        1.3.1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1.3.2 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依据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论文创新点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的选择
        3.1.2 自然地理
        3.1.3 地质背景
        3.1.4 矿产资源
        3.1.5 土壤类型
        3.1.6 土地利用现状
        3.1.7 农业和农村经济
    3.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1 土壤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2 植物样品及根系土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3 土壤样品的测试与质量评述
        3.2.4 土壤形态分析样品测试与质量评述
        3.2.5 植物样品测试与质量评述
    3.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第4章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4.1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4.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2.1 半变异函数及其模型
        4.2.2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分析
        4.2.3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来源解析
    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分析
        5.1.1 地累积指数
        5.1.2 富集因子
        5.1.3 内梅洛污染指数
    5.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主成分分析(APC)—重金属来源分析
        5.2.4 APCS—MLR源解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6.1 研究方法
        6.1.1 土壤和作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6.1.2 生物富集系数
        6.1.3 作物吸收重金属模型构建方法
    6.2 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累计规律
        6.2.1 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安全性
        6.2.2 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安全性
        6.2.3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累积规律
    6.3 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6.3.1 生态效应吸收模型
        6.3.2 数据异常值处理
        6.3.3 可预测性分析
        6.3.4 农作物吸收模型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
    7.1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特征与分析
        7.1.1 评价方法
        7.1.2 土壤重金属单项生态风险
        7.1.3 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
    7.2 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特征与分析
        7.2.1 评价方法
        7.2.2 土壤环境风险类型划分
        7.2.3 基于重金属生物活性的风险评估
    7.3 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7.3.1 基于土壤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特征与分析
        7.3.2 基于自产作物的健康风险特征与分析
        7.3.3 土壤和作物健康风险综合对比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

(9)我国水足迹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及主要章节说明
第二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水足迹影响评价理论
    2.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2.1.3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2.2 水足迹评价概述
        2.2.1 水足迹评价的定义
        2.2.2 水足迹评价的方法
        2.2.3 水足迹评价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土化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模型构建
    3.1 全过程水足迹影响评价的边界与框架
    3.2 清单构建
        3.2.1 微观层次清单构建方法
        3.2.2 中观层次清单构建方法
        3.2.3 宏观层次清单构建方法
    3.3 中间点特征化参数计算
        3.3.1 水稀缺参数
        3.3.2 毒性参数
        3.3.3 水体富营养化和酸性化参数
    3.4 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质量损伤评价
    3.5 误差控制
        3.5.1 不确定性分析
        3.5.2 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微观层次应用示例:某造纸企业水足迹研究
    4.1 企业简介
    4.2 目标和范围定义
    4.3 清单构建
        4.3.1 秸秆收集
        4.3.2 秸秆制浆
        4.3.3 秸秆浆造纸
        4.3.4 废弃物产生与处置
        4.3.5 供应系统
        4.3.6 某造纸企业水足迹影响评价清单
    4.4 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4.5 关键因子识别
        4.5.1 关键过程
        4.5.2 关键物质
    4.6 输入因子敏感性分析
        4.6.1 关键因子敏感性
        4.6.2 木浆输入敏感性
        4.6.3 废水回用敏感性
        4.6.4 废水处理工艺敏感性
        4.6.5 能源敏感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观层次应用示例: 我国煤炭发电行业水足迹研究
    5.1 行业简介
    5.2 目标和范围定义
    5.3 清单构建
    5.4 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5.5 关键因子识别
        5.5.1 关键过程
        5.5.2 关键物质
    5.6 输入因子敏感性分析
        5.6.1 关键因子敏感性
        5.6.2 运输敏感性
        5.6.3 时间敏感性
        5.6.4 煤炭输入敏感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宏观层次应用示例: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水足迹研究
    6.1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情况简介
    6.2 目标和范围定义
    6.3 清单构建
    6.4 水足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6.5 关键因子识别
    6.6 输入因子敏感性分析
        6.6.1 关键因子敏感性
        6.6.2 时间敏感性
        6.6.3 空间敏感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硫磺矿废弃地重构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现状评价研究
        1.2.2 重金属在土壤中赋存特征研究
        1.2.3 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矿区复垦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样品测定与分析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复垦表层土壤-作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与现状评价
    3.1 复垦表层土壤-作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布
        3.1.1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1.2 作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1.3 土壤-作物重金属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2 复垦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3.2.1 单因子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3.2.2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评估
    3.3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3.3.1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含量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3.3.2 土壤-作物重金属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复垦剖面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Cd的赋存形式
    4.1 复垦剖面土壤重金属全量垂直分布特征
    4.2 复垦剖面土壤能谱特征分析
        4.2.1 不同剖面土壤的SEM-EDS特征
        4.2.2 不同土层深度面扫描分析
    4.3 复垦剖面土壤Cd元素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
        4.3.1 Cd在剖面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4.3.2 剖面土壤Cd各形态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1 健康风险评价基本程序
    5.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2.1 土壤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2.2 作物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3.1 土壤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5.3.2 作物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5.4 复垦土壤风险量化管理研究
        5.4.1 重金属风险控制值计算
        5.4.2 复垦土壤重金属风险管控措施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靶器官的土壤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J]. 段宁,方丽婷,张湘泰.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04)
  • [2]清水河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研究[D]. 开晓莉. 宁夏大学, 2021
  • [3]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D]. 孙雪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遗留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实物量化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D]. 李予博. 辽宁大学, 2021(12)
  • [5]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现状评价[D]. 郭庆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D]. 张天玑. 中北大学, 2021(09)
  • [7]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D]. 年世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8]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D]. 贾中民. 西南大学, 2020
  • [9]我国水足迹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马逍天. 山东大学, 2020(10)
  • [10]硫磺矿废弃地重构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D]. 胡青青.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