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人工林自毒研究

杉木人工林自毒研究

一、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姚成硕,谢海慧,林晗,李键,苏军,洪滔[1](2021)在《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杉木内生真菌对宿主生理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晰自毒胁迫下内生真菌对宿主杉木生理过程的影响,探讨利用内生真菌缓解杉木自毒作用的可能,在课题组前期已获得2株对杉木幼苗有促生作用的内生真菌(CG2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aJ4毛霉属Mucor sp.)基础上,测定不同浓度(0、40、80、120 mg/L)化感物质混合(邻羟基苯甲酸∶肉桂酸=4∶1混合液)胁迫下,感染(EI)与未感染(CK)内生真菌的杉木植株在不同胁迫时期(0、30、45、60 d)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不同菌株处理(单菌与两者混合菌株Ca)对杉木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真菌侵染并未显着提高杉木幼苗叶绿素a、b含量;aJ4、CG2菌株侵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杉木幼苗化感物质的混合胁迫,在轻度、中度、重度及胁迫中期、后期(0 mg/L 45 d,80 mg/L 45-60 d,120 mg/L 60 d)下有明显的效果,表现在与CK杉木幼苗相比,EI杉木幼苗初始荧光参数(Fo)显着降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显着增加;EI杉木幼苗仅能在低浓度及短期内缓解化感物质混合胁迫对杉木植株细胞膜的损害,降低丙二醛(MDA)及相对电导率含量,提升杉木幼苗SOD、POD活性;与CK杉木幼苗相比,EI杉木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增加显着.可见,2种内生真菌及其混合菌侵染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同浓度杉木化感物质混合胁迫对杉木幼苗生理及酶活性的损害,提升杉木幼苗抗逆性,但菌株间存在显着差异(P <0.05),aJ4、CG2菌株侵染效果显着强于Ca菌株(P <0.05),表明混合菌株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本研究可为筛选优势菌株和深入理解逆境下内生真菌与杉木的共生机制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也为缓解杉木连栽障碍,促进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新思路.(图7表7参54)

王镜如[2](2021)在《模拟氮沉降背景下杉木和浙江楠根系竞争及其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氮处理(N0:0 kg·ha-1·yr-1·N和N45:45 kg·ha-1·yr-1·N)和3种种植方式(NC:根系塑料膜分隔-根系无竞争、AC:根系37μm尼龙网分隔-根系化感竞争、TC:根系无分隔-根系全面竞争),通过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际土壤组分等指标,分析植株总体竞争力和根系生长水平,探究杉木和浙江楠种间竞争及根系竞争态势、化感作用在根系竞争中的重要性及模拟氮沉降对种间竞争和根系竞争的影响,为区域植被恢复,特别是针改阔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模拟氮沉降促进杉木和浙江楠根系生长。模拟氮沉降背景下,杉木和浙江楠根系无竞争状态下其生物量显着增加。其中,杉木根系形态特征显着增强,浙江楠根系形态特征有上升趋势。2、杉木根系具有化感竞争优势,浙江楠根系具有掠夺竞争优势。通过根系生长水平-总体竞争力响应分析可知,在无模拟氮沉降背景下杉木更擅长根系化感竞争而浙江楠更擅长根系掠夺竞争。3、模拟氮沉降增强杉木化感竞争优势,加剧杉木和浙江楠种间竞争,使杉木和浙江楠的竞争关系由相互促进转变为相互抑制,并使杉木在竞争中占优。模拟氮沉降背景下,随根系竞争强度增加,加剧了杉木和浙江楠的竞争,使二者的竞争关系由相互促进转变为相互抑制,促进杉木化感竞争优势,使杉木在根系竞争中占优。另外,对杉木和浙江楠根际土壤组分的研究认为,杉木根际土壤组分主要受模拟氮沉降影响,而浙江楠根际土壤组分主要受与杉木的根系竞争强度影响,模拟氮沉降可能通过影响杉木化感作用进而加剧杉木和浙江楠之间的种间竞争。4、根际土壤中可能的化感物质有:黄葵内酯、鼠尾草酸、猕猴桃酸及12-羟基月桂酸、乙二醇缩桂醛和顺6,9,12,15-十八碳四烯酸。通过比对分析,筛选出6种可能的化感物质,即:黄葵内酯、鼠尾草酸、猕猴桃酸、12-羟基月桂酸、乙二醇缩桂醛和顺6,9,12,15-十八碳四烯酸,包括2种萜类,1种不饱和内酯,2种长链脂肪酸及1种肉桂酸衍生物。

王雅慧[3](2020)在《多代萌蘖更新刺槐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林木对立地质量的影响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重要方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我国北方地区引种历史较长,被认为已达到乡土化的主要造林树种,刺槐豆科树种的特性与萌蘖更新的再生方式使得它与其他连栽人工林有所有不同,且目前对不同经营世代林地地力变化特征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河南省洛宁县吕村林场10年生相近林龄(地上部分)不同世代的刺槐林及对照无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分析刺槐多代经营过程中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探究刺槐人工林多代经营对林地土壤的作用规律,为刺槐人工林多世代经营情况下土壤地力调控和维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从土壤结构上看,刺槐人工林多代经营后,其表层优于深层,二、三代林地优于一代林地。从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反映的土壤结构性来讲,在B层,二代林地、三代林地的非毛管孔隙度相比于一代林地分别增加了11.4%、21.4%,在C1层也随世代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越深各代际林地间土壤容重变化幅度越大,除表土层A外,土壤容重在其他各土层随世代总体呈下降趋势。各样地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表现为对照地>二、三代林地>一代林地。2.刺槐林多世代萌蘖更新经营过程中,一代林到二代林土壤养分含量显着增加,到三代林维持相对稳定,刺槐二代林和三代林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差异不显着。刺槐林地土壤表层养分含量高于深层,随世代的增加养分含量在上层土壤的增量大于深层土壤,表现为二、三代林地的表层土与一代林地的表层土的养分含量的比值大于深层土的二者之比。在刺槐林世代增加的过程中碳素比氮素积累的速度快,且碳氮的供应能力小于磷,代际更替过程中存在着养分失衡加重的问题。3.一代刺槐林地、二代刺槐林地、三代刺槐林地、对照地的土壤生物学活性指数(SAI)分别为0.22、0.77、0.75、0.09,在豫西浅山黄土丘陵区种植刺槐能有效提升土壤生物学活性,多代经营到第三代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在二、三代林地的活性整体高于一代林和对照地。细菌、放线菌、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刺槐林各代经营过程中整体表现为二、三代林地>一代林地、对照地,真菌的特征PLFA含量在各样地间的差异幅度小于其他菌群,且与放线菌、细菌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在一代林地的含量较高。土壤微生物PLFA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经营世代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微生物中细菌占主导地位,真菌与其他类群微生物相关性相对较小。对各微生物PLFA影响较大的土壤环境因子有水解酶、土壤C/P、有机碳含量等。4.刺槐根际土壤中包含的有机物主要有烯、芳香族类、醇、烷、酯、酮、酰胺、盐、酸及乙酸盐类,与对照地土壤化合物类别差异很大。根际土壤浸提液作用于一年生苗的试验结果表明对刺槐一年生苗的的化感作用不明显。

吴则焰,赵紫檀,林文雄,李建鹃,刘书影,周柳婷,罗扬,刘金福[4](2019)在《基于T-RFLP方法的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中,4种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数量具有显着差异,第一代杉木(first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FCP)最高,第二代杉木(secon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SCP)次之,第三代杉木(thir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最少。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连栽导致土壤养分逐代降低,除土壤碳氮比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着负相关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着正相关。T-RFLP实验共鉴定出细菌门类12门,其中厚壁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群。随栽植代数的增加,变形菌门细菌比例递增,而厚壁菌门细菌比例递减。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随栽植代数增长而减少,呈现FCP>SCP>TCP趋势,与T-RFs片段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多代连栽降低了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依据功能性不同,可将鉴定出的细菌划分为5类:碳循环功能菌、硫循环功能菌、氮循环功能菌、纤维降解菌及病原菌。连栽导致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相对含量降低,硫循环菌和纤维降解菌相对含量提高,病原菌相对含量随栽植代数增加而上升。

罗红艳,陈潇潇,曹光球,陈爱玲,魏晓骁,叶义全[5](2019)在《连栽杉木林地土壤对其无性系幼苗土壤酶活性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探讨杉木在连栽杉木林土壤培养下,其优良无性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和根尖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杉木优良无性系对不同连栽代数土壤培养的响应机理,以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培养基质,栽植杉木无性系幼苗2a后,采用抖落法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相关酶活性和根际酚类物质含量,并剪取0~2cm根尖测定酚酸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在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连栽代数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阿魏酸、没食子酸和咖啡酸相对含量较高,是最主要的酚类物质。没食子酸相对含量随连栽代数增加而增多,阿魏酸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但均高于对照,而咖啡酸则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含量均低于对照,且三者在三代林中的含量均高于一代林;杉木根尖中共鉴定出8种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奎尼酸和山奈酚相对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逐代下降,二代林和三代林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山奈酚含量逐代增加,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低于对照;奎尼酸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而不同连栽代数中其含量均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鞣花酸、奎尼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显着负相关,龙胆酸与酸性磷酸酶呈极显着正相关,芦丁、龙胆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着负相关,鞣花酸与多酚氧化酶呈显着正相关,没食子酸与脲酶呈显着负相关;槲皮素、芦丁和香草酸与脲酶呈显着正相关,对香豆酸和山奈酚与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杉木连栽可能会通过改变杉木根尖和根际土壤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来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杉木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杉木连栽障碍的发生。

夏丽丹,于姣妲,邓玲玲,李小艳,周垂帆,徐永兴[6](2018)在《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杉木作为我国重要速生树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其地力衰退问题日益显露,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文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特征,如土壤酸化、缺磷、富铝和化感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如酸沉降加剧、不适宜的营林活动、肥料施用不当等;提出了一系列维护措施,如轮作、营造混交林、追肥等;概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陆茜[7](2016)在《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杨树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之一,在长期连作经营模式中,出现了林分蓄积生长量逐代下降、病虫害严重、造林成活率下降等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和地力衰退。随着林木根际化学作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根系分泌物化感效应的逐步揭示,林木根际的自毒作用逐渐成为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以徐州丰县大沙河林场内杨树为对象,从自毒作用角度探索人工杨树林在多代连栽过程中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连栽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扦插杨树水培的影响。研究表明: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假定每个细菌含有1个16S rRNA基因拷贝、每个真菌含有1个ITS rRNA基因拷贝),在Ⅰ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中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5×1065.59×106之间,平均值为4.18×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3.33×1039.73×103之间,平均值为6.79×103;在Ⅱ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3.37×1067.53×106之间,平均值为6.09×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5.36×1031.72×104之间,平均值为1.14×104;在Ⅲ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2×1074.57×107之间,平均值为3.52×107,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6.14×1031.82×104之间,平均值为1.19×104。这说明,随着杨树林连栽代际的增大,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的种群数量都显着增长,但两者的增长趋势不同步。根际细菌和真菌分别在Ⅲ代林阶段和Ⅰ代林阶段增长最显着。微生物数量增长的原因可能与连作后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大量吸收集聚在根际的自毒物质和硝态氮有关。2.采用DGGE图谱分析方法、DNA提取和PCR-DGGE分析方法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在细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种群相似度约为91%,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种群相似度约为46%,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相似度为52%;在真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真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86%,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52%,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相似度约为40%。这说明,在连作种植的条件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与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根际真菌和细菌的种群结构均在Ⅱ代林阶段改变最显着,其原因可能与根际分泌物以及自毒物质选择性的刺激或抑制土壤细菌和真菌有关。3.采用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随代际增大而变化最大的Ⅱ代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裸地土壤进行细菌群落种类的对比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门级别上,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Ⅱ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两者的细菌组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Ⅱ代林根际土壤的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比对照裸土分别提高了10.92%、7.38%、5.46%,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则下降了18.38%。4.采用HPLC检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草醛、阿魏酸、异香草醛、苯甲酸、肉桂酸、香豆素8种存在于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酚酸。8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中存在累积规律,随着代数的增加,并非完全成线性增长,而是累积速率呈现下降趋势。8种酚酸对土壤酶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对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过氧化氢酶随着浓度增加活性增强,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酚酸浓度的影响并不深刻。酚酸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真菌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对细菌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5.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非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不显着。与纯水对照组84.5%的萌发率相比,无论是Ⅰ代林、Ⅱ代林还是Ⅲ代林,根际土壤组的莴苣种子萌发率均显着减少,萌发率最高不超过60%,尤其是Ⅲ代林的萌发率仅为48.7%,达到极显着抑制的水平(P<0.01)。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增大。其中Ⅱ代林和Ⅲ代林在0.1g/m L的低浓度时能够促进萌发率增长(萌发率高于对照)。而三个林代的抑制趋势略有不同:其中Ⅰ代林随着浓度增大,抑制率增大的幅度最小,Ⅱ代林接近线性趋势,Ⅲ代林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抑制萌发率的幅度最大。0.2g/m L-0.5g/m L的浓度范围内,三个林代的抑制萌发率最接近。6.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水培扦插杨树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显着影响。随着代际增大,杨树的胚芽生长长度和根伸长长度均呈降低趋势,其中Ⅰ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没有显着差异;而Ⅱ代林和Ⅲ代林的差异性不受营养条件影响,Ⅲ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的胚芽生长和根伸长都均比Ⅱ代林显着降低。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胚芽生长长度、根伸长长度都随土壤浸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抑制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在最低浓度0.1g?m L-1时抑制率为负,即与对照相比,土壤浸提液对胚芽生长、根伸长长度都有促进作用。土壤溶液浓度为0.5g·m L-1时胚芽生长长度为4.88cm,与溶液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着差异,与0.8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5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14.7%,与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0.8g·m L-1浓度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为0.8g·m L-1时根伸长长度为4.12cm,与溶液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着差异,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8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39.2%,与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7.人工杨树林连栽30至40年即会产生自毒作用,引起连栽障碍,建议人工杨树林连栽30年后改变种植方式,实施间作或轮作等方式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减少连作障碍的发生。

王士亚[8](2016)在《连栽障碍地杉木无性系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人工林地力衰退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长期关注。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16省区。近年来,由于杉木木材价值较高,杉木人工林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多代连栽现象日益严重。杉木人工林多代连栽导致的地力衰退问题已成为目前林业工作者和生态学家持续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南平市王台镇国有林场杉木1代人工林(FCF)、连栽2代杉木人工林(SCF)、连栽3代杉木人工林(TCF)和楠木人工林(CK)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真菌种群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杉木不同连栽代数土壤及楠木人工林土壤为培养基质,以课题组筛选的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化感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无性系幼苗生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可从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角度阐明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对连栽过程的响应,探明杉木连栽障碍形成的机理,为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杉木人工林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体积大小变化均随着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土壤容重则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升高;土壤pH值、全碳和全氮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降低,土壤逐代酸化。(2)杉木不同连栽代数土壤细菌样品中共鉴定出门类水平18个类群,分别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蓝藻门( Cyanobacteria) ;芽单胞菌门( Gemmatimonadetes) ;热袍菌门( Thermotogae) ;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 Elusimicrobia;绿菌门(Chlorobi);衣原体门(Chlamydiae) TM6; TMT; WCHB1-60; Other。FCF细菌类群中的百分比大于1%的门类包括8类,由大到小排序为:Acidobacteria (56.08% ); Proteobacteria (23.08%); Planctomycetes (7.14%); Chloroflexi (6.27%); Actinobacteria (1.76%); Cyanobacteria (1.57%); Gemmatimonadetes (1.13%); Thermotogae (1.10%)。SCF细菌类群中的百分比大于1%的门类包括8类,由大到小排序为:Acidobacteria (51.76%); Proteobacteria (26.42%); Planctomycetes (8.67%); Chloroflexi (5.54%); Actinobacteria (2.12%); Thermotogae (1.25%); Firmicutes (1.18%); Gemmatimonadetes (1.07%)。TCF细菌类群中的百分比大于1%的门类包括6类,由大到小排序为:Acidobacteria(54.96% ); Proteobacteria(26.49% ); Planctomycetes(5.99%); Chloroflexi (5.79%); Actinobacteria (2.09%); Cyanobacteria (1.57%)。(3)3种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共鉴定出5种门类,分别是:子囊菌门( 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 Zygomycota )、Rozellomycola、真菌界下其他门(kFungi;Other)和未分类门(Unclassified;Other)。FCF真菌类群是:Ascomycota ( 50.94% ); Fungi;Other ( 33.48% ); Basidiomycota ( 12.20% ); Zygomycota ( 3.22% ); Unclassified;Other (0.10% ): Rozellomycota ( 0.06% )。SCF真菌类群为:Ascomyeota (67.07%); FungkOther (25.90%); Basidiomycota (6.71%); Zygomycota (0.31%)o TCF真菌群为:Ascomycota (27.92%); Fungi:Other (66.33%); Basidiomycota (4.25%); Zygomycota ( 1.41% ); Unclassified;Other (0.02%); Rozellomycota (0.08%)。(4)通过对土壤主要细菌、真菌门类分别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得出,土壤全磷含量、毛管孔隙体积、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对8种细菌相对丰度的作用较大。土壤容重、含水率、全磷含量、全碳含量和pH对真菌门类的分布影响较大。分析不同连栽代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得到:土壤细菌Ace指数与土壤含水率、容重和全磷存在相关性;Chaol 与土壤容重、全磷相关,Simpson与土壤全氮和全碳相关;土壤真菌Chaol、Ace与土壤全氮、全碳、pH和全磷呈相关性;Shannon指数与土壤pH和全氮为正相关;Simpson指数与土壤全碳为负相关。(5)通过分析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及真菌的Chaol、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得出:细菌的Chaol、Ace指数的高低排序为FCF>TCF>SCF, 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是SCF为最高和最低。真菌的Chaol、Ace指数是TCF为最低。TCF分别是Shannon和Simpson指数最低和最高。(6)盆栽试验表明,2种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幼苗苗高、地径增长量总体变化为忍耐型高于敏感型;苗高增长量随着土壤连栽代数增加而降低,地径增长量大体也随土壤连栽代数增加而降低。(7)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对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显着影响。一年中,忍耐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CK显着大于其他3种类型,其变化趋势为夏季升高,秋季达到峰值,冬季下降,高低排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敏感型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总体上也为CK显着高于其他3种类型,其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壤类型显着影响了土壤蔗糖酶活性。除夏季和冬季外,忍耐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分别为CK高于其他土壤类型,其变化趋势为升高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敏感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除了夏季和冬季外,都为CK活性值最高。不同土壤类型显着影响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忍耐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总体上是TCF的活性值最高。敏感型根际土壤的纤维素酶活性则分别是TCF、SCF、FCF和CK在春夏秋冬季最高,非根际土壤TCF春夏季最高,秋季CK最大,SCF冬季最高。不同土壤类型显着影响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忍耐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都为SCF最大,其趋势都为升高降低再升高过程。敏感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除了冬季外都为SCF值最高,其趋势和忍耐型变化一致。(8)盆栽试验表明,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AWCD值的变化为“S”型,这一过程符合微生物培养生长特征。春季,在培养168h后,4种土壤类型的AWCD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CK>FCF>SCF>TCF,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AWCD值下降。夏季,忍耐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AWCD值为TCF最高,敏感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AWCD值为CK最高,两种化感型杉木根际土壤的AWCD值总体上大于各自的非根际土壤;在不同化感型杉木土壤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比较方面,均为忍耐型高于敏感型。秋季,忍耐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AWCD值都为TCF>SCF>FCF,根际土壤均大于非根际土壤,敏感型则大体上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比较根际土壤AWCD方面,总体上忍耐型大于敏感型。冬季,忍耐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AWCD都为TCF>SCF>CK>FCF,大体上根际土壤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敏感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AWCD值的最大值为TCF,并且根际土壤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活性值,根际土壤方面总体上为敏感型大于忍耐型;不同连栽代数杉木无性系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Shannon、Simpson指数之间存在差异。(9)通过土壤微生物群落6类碳源利用变化及主成份分析得出:春季,CK的微生物对于多聚物、酚酸类利用效率最高,FCF, SCF. TCF分别对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羧酸类、胺类的利用效率最大。随着连栽代数增加,土壤微生物对于酚酸类利用率下降,胺类利用率上升。夏季,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碳水化合物、酚酸类、氨基酸、胺类利用效率大体呈现一种随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升高趋势。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碳水化合物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效率为:忍耐型>敏感型,氨基酸、胺类和羧酸类也大体呈现这一趋势。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效率是:忍耐型>敏感型,氨基酸、胺类和酚酸类的利用情况也大体为忍耐型高于敏感型。秋季,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的利用情况大体上都为连栽3代土壤类型的利用效率最高。在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胺类和羧酸类的碳源利用情况为:忍耐型>敏感型。非根际土壤里,土壤微生物对于碳水化合物、酚酸类、氨基酸和羧酸类的利用情况是:敏感型>忍耐型。冬季,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碳水化合物、酚酸类、氨基酸、胺类和羧酸类也大体上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于多聚物和羧酸类的碳源利用情况为:忍耐型>敏感型。碳水化合物、酚酸类和氨基酸的利用则大体上是:敏感型>忍耐型。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羧酸类的利用情况大体为:忍耐型>敏感型,多聚物的利用情况是:敏感型>忍耐型。(10)通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AWCD值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得出:春季,AWCD、Shannon指数与脲酶均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夏季,AWCD与纤维素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达到显着水平(P<0.05),Shannon、Simpson指数均与与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秋季,AWCD与蔗糖酶呈现出显着水平(P<0.05),Simpson指数与脲酶、蔗糖酶呈现显着水平(P<0.05)。冬季,AWCD、Shannon指数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Simpson指数与纤维素酶、蔗糖酶呈现显着水平(P<0.05)。

李智[9](2015)在《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长期以来杉木多代连栽导致人工林产量下降显着。目前关于杉木连栽土壤及林木生产力的研究报道较多,许多学者指出杉木人工林营林措施不合理是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和林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恶化的主要外因。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经营措施是解决杉木人工林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炼山的林地清理方式因经济方便、炼山后短期的激肥作用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人工幼林生长,已成为南方林区造林前常见经营措施之一。但炼山清理方式可能导致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性质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利于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有学者认为炼山5年后随着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减小、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不会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造成较大影响。由于目前有关炼山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基本只针对幼林阶段,且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因此无法科学有效评价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福建尤溪林科所后山粉砂岩母质27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及音头花岗岩母质22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炼山对杉木林人工林林分、林下植被、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影响,分析炼山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生长力的影响规律相近。造林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人工林试验小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均小于造林前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林,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林地不炼山小区杉木的生物量也大于炼山处理,其中干、叶的生物量与炼山小区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炼山处理小区杉木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比不炼山处理下降快,长期生长力低。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的乔木层养分及碳含量差异较小,而不炼山处理林分其余养分积累能力基本优于炼山处理林分。(2)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规律相似。炼山处理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不炼山处理差异不明显,但不炼山林分林下植被的生物量、盖度等均大于炼山处理,且生物量与炼山林地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量也略高于炼山处理。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inn.)、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 S.et Z.)等植物仅出现在炼山处理的林地,而绒毛润楠(Machilus velutina Champ.ex Benth)、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Miq.)Ching var.metteniana)等植物仅出现在不炼山林地中。(3)在花岗岩、粉砂岩母质试验林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不炼山处理下小于炼山处理,在表层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基本高于炼山林地,表层土壤通气性能也优于炼山林地。在两试验地不炼山林地各土层土壤pH值均大于炼山林地。炼山与不炼山处理下杉木林地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炼山处理土壤全N、全P含量明显小于不炼山林地,且在表层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土壤全K、全C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速效养分含量方面,炼山林地土壤的水解N、有效P含量基本小于不炼山林地,且水解N含量在各土层与不炼山林地之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速效K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综上,与不炼山处理相比,在不同土壤母质杉木试验林中进行炼山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炼山处理破坏了林地生态环境,导致植物群落结构被破碎,林地覆盖率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整个生态系统养分贮量因此逐渐匮乏,最终使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受阻。因此,杉木人工林造林前清理采伐剩余物应尽量选用不炼山方式,防止林地因每代造林前均炼山而逐渐丧失生产力。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法律法规,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推广不炼山造林,造林前不炼山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林地土壤养分长期供应,以维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

曹光球,陈爱玲,曹世江,周道骏,林思祖[10](2014)在《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根际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文中认为以杉木化感忍耐型和化感敏感型无性系为材料,以杉木1代林、杉木连栽2代林、杉木连栽3代林以及阔叶林土壤为培养基质,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杉木不同化感型无性系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林分类型土壤同一测试时间条件下,杉木化感忍耐型无性系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化感敏感型无性系;就同一杉木化感型无性系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而言,同一测试时间下连栽2代林土壤杉木化感忍耐型及化感敏感型无性系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1代林土壤>3代林土壤>阔叶林土壤,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表现为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多呈逐渐增强趋势。

二、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杉木内生真菌对宿主生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1.1 材料来源及菌液制备
        1.1.2 化感物质处理液配置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指标测定
    1.4 试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1.1 幼苗叶绿素a含量
        2.1.2 幼苗叶绿素b含量
    2.2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杉木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2.1 幼苗初始荧光参数(initia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Fo)
        2.2.2 幼苗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
        2.2.3幼苗潜在光化学活性(potential photochemic al activity,Fv/Fo)
    2.3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杉木幼苗膜质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1 幼苗丙二醛(MDA)含量
        2.3.2 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2.3.3 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2.4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杉木幼苗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的影响
    2.5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杉木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对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3.2 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对杉木幼苗膜质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化感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对杉木幼苗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的影响

(2)模拟氮沉降背景下杉木和浙江楠根系竞争及其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氮沉降
        1.1.1 氮沉降概况
        1.1.2 氮沉降对植物的影响
        1.1.3 氮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1.2 杉木与浙江楠
        1.2.1 树种种植概况
        1.2.2 杉木纯林所面临的问题
        1.2.3 浙江楠对杉木纯林的改造潜力
    1.3 种间竞争
        1.3.1 种间竞争概况
        1.3.2 植物生物量分配策略
        1.3.3 植物化感作用
        1.3.4 氮沉降对种间竞争的影响
    1.4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区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测量方法
    2.5 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生物量及总体竞争力
        3.1.1 杉木和浙江楠生长指标分析
        3.1.2 杉木和浙江楠生物量
        3.1.3 杉木和浙江楠根冠比
        3.1.4 总体竞争力
    3.2 根系形态特征及根生长水平
        3.2.1 杉木和浙江楠根系形态特征分析
        3.2.2 杉木根系形态特征
        3.2.3 浙江楠根系形态特征
        3.2.4 根生长水平
    3.3 根生长水平与总体竞争力的关系
        3.3.1 种植方式对根-竞响应的影响
        3.3.2 氮沉降对根-竞响应的影响
    3.4 化感物质分析鉴定
        3.4.1 不同处理下根际土壤组分概况
        3.4.2 基于与根生长水平相关性的根际土壤组分筛选
        3.4.3 杉木根际土壤组分分析
        3.4.4 浙江楠根际土壤组分分析
        3.4.5 杉木和浙江楠根际土壤中可能的化感物质
4 讨论
    4.1 种植方式对杉木和浙江楠幼苗根系竞争的影响
    4.2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和浙江楠幼苗根系竞争的影响
    4.3 模拟氮沉降与种植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杉木和浙江楠幼苗根系竞争的影响
    4.4 杉木和浙江楠根际土壤化感物质分析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介
致谢

(3)多代萌蘖更新刺槐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人工林的问题及研究
        1.2.1 人工林概况
        1.2.2 人工林地力的研究
        1.2.3 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1.3 刺槐萌蘖更新
    1.4 刺槐人工林对土壤作用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方案
        2.2.2 样地选择及调查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及公式
        2.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世代刺槐林经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不同世代林地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3.1.2 不同世代刺槐林表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机械组成特征
        3.1.3 容重、孔隙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得分排序
    3.2 多世代刺槐林经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各世代刺槐林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差异
        3.2.2 各世代刺槐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差异
        3.2.3 各世代刺槐林土壤养分指标主成分分析
    3.3 多世代刺槐林经营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世代刺槐林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3.3.2 多世代刺槐林的经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3.3 不同世代刺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比较
        3.3.4 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定量评价
        3.3.5 其他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 刺槐根际土壤有机物GC-MS分析及根际土壤浸提液直接作用效果实验
        3.4.1 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组分的GC-MS分析
        3.4.2 根际土壤浸提液对1年生刺槐苗生长的影响
    3.5 各代刺槐林木根系结构特征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基于T-RFLP方法的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1.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4 土壤微生物T-RFLP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2.2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根际土壤细菌T-RFs分析
    2.3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
    2.4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
    2.5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根际土壤功能细菌变化
    2.6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连栽对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连栽对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3 连栽对杉木根际土壤功能细菌的影响

(5)连栽杉木林地土壤对其无性系幼苗土壤酶活性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栽地土壤对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 连栽地土壤对杉木优良无性系根际土壤酚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影响
    2.3 连栽地土壤对杉木优良无性系根尖酚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影响
    2.4 连栽地土壤杉木根尖酚酸类物质含量与土壤酶活相关性分析
    2.5 连栽土壤杉木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土壤酶活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力退化特征
    1.1 土壤酸化
    1.2 有效磷不足
    1.3 富铝
    1.4 化感
    1.5 土壤酶活性
    1.6 微生物区系变化
2 地力退化原因
    2.1 酸沉降加剧
    2.2 不适宜的营林活动
    2.3 化学肥料不合理施用
    2.4 单一化连栽种植
3 地力维护进展
    3.1 合理轮作
    3.2 营造混交林
    3.3 适度追肥
    3.4 施加生物炭
    3.5 近自然经营
4 研究展望

(7)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概述
        1.2.1 植物连栽障碍问题
        1.2.2 植物化感作用问题
        1.2.3 植物土壤根际效应问题
        1.2.4 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自毒作用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拟解决关键问题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3.1.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长期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长期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4.2.2 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2.3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4 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5 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演变的影响
    5.1 方法
    5.2 结果
        5.2.1 对照林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5.2.2 Ⅰ代林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5.2.3 Ⅱ代林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5.2.4 Ⅲ代林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5.2.5 长期连栽杨树的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演变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方法
        6.1.1 土壤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6.1.2 土壤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6.1.3 DGGE图谱分析
        6.1.4 克隆文库构建
        6.1.5 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6.1.6 基因序列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
    6.2 结果
        6.2.1 长期连载对杨树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2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组成演变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代际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6.3.2 杨树根际土壤细菌的种群成分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6.4 结论
第七章 连栽杨树土壤中自毒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自毒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样地的设置和土壤样品的采样
        7.1.2 材料与仪器
        7.1.3 土壤样品中自毒物质的定量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
        7.2.1 土壤中自毒物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7.2.2 混合酚酸作用下杨树幼苗胚根生长的变化
        7.2.3 混合酚酸作用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7.2.4 混合酚酸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7.3 讨论
第八章 长期连栽杨树林根际土壤自毒效应的研究验证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莴苣种子萌发生物测定试验方法
        8.1.2 扦插杨树水培试验方法
        8.1.3 数据分析方法
    8.2 结果
        8.2.1 连栽杨树林根际土壤对莴苣种子萌发的抑制自毒作用
        8.2.2 连栽杨树林根际土壤自毒作用抑制扦插杨树生长
    8.3 讨论与结论
        8.3.1 讨论
        8.3.2 结论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2.1 揭示了根际土壤自毒作用对微生物种群数量与群落结构变化影响
        9.2.2 证实了连栽障碍主要是由自毒作用而非土壤营养匮乏引起
        9.2.3 探讨了杨树连栽及土地利用的临界年限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8)连栽障碍地杉木无性系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1.1 杉木人工林连栽导致地力衰退表现
        1.1.1.1 连栽引起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
        1.1.1.2 连栽引起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1.1.1.3 连栽引起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
        1.1.1.4 连栽引起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变化
        1.1.2 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原因研究进展
        1.1.2.1 杉木生物学特性
        1.1.2.2 传统不合理的营林措施
        1.1.2.3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
        1.1.2.4 杉木自毒作用
        1.1.2.5 杉木铝毒害
    1.2 土壤酶研究进展
        1.2.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1.2.1.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物理性质
        1.2.1.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
        1.2.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1.2.3 人为活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1.3.1 传统培养法
        1.3.2 Biolog平板分析法
        1.3.3 磷脂脂肪酸法
        1.3.4 分子生物学分析法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来源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林分概况
    2.2 材料来源
        2.2.1 供试土壤来源
        2.2.2 种苗来源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方法
        2.4.1 杉木连栽地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2 杉木连栽地土壤细菌及真菌组成鉴定
        2.4.2.1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2.4.2.2 土壤细菌16S rDNA和土壤真菌ITS区域PCR扩增
        2.4.2.3 Illumina MiSeq PE300上机测序
        2.4.3 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生长量测定
        2.4.4 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
    2.5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连栽地土壤理化性质
        3.1.1 土壤物理性质
        3.1.2 土壤化学性质
    3.2 杉木连栽地土壤细菌及真菌组成鉴定
        3.2.1 土壤细菌
        3.2.1.1 稀释曲线
        3.2.1.2 种类分析
        3.2.1.3 群落多样性分析
        3.2.1.4 类群与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3.2.1.5 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2.2 土壤真菌
        3.2.2.1 稀释曲线
        3.2.2.2 种类分析
        3.2.2.3 群落多样性分析
        3.2.2.4 类群与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3.2.2.5 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连栽地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生长量测定
        3.3.1 苗高生长量
        3.3.2 地径生长量
    3.4 连栽地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土壤酶活性测定
        3.4.1 土壤脲酶
        3.4.2 土壤蔗糖酶
        3.4.3 土壤纤维素酶
        3.4.4 土壤酸性磷酸酶
    3.5 连栽地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
        3.5.1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AWCD变化
        3.5.2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变化
        3.5.3 土壤微生物群落6大类碳源利用变化及主成份分析
        3.5.4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AWCD值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研究进展
2 研究地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2.1 乔木层生长量调查及树干解析
        3.2.2 林下植被调查
        3.2.3 生物量测定
        3.2.4 养分积累测定
        3.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长期影响研究
        4.1.1 炼山对乔木层生长量的长期影响
        4.1.2 炼山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
        4.1.3 炼山对乔木层养分积累的影响
        4.1.4 炼山对乔木层各器官的碳储量的影响
    4.2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
        4.2.1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3 炼山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4.2.4 炼山对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2.5 炼山对林下植被的碳储量影响
    4.3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地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4.3.1 炼山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2 炼山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3 炼山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炼山对人工林群落特征的长期影响研究
    5.2 炼山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化感物质混合胁迫下杉木内生真菌对宿主生理特征的影响[J]. 赵青,姚成硕,谢海慧,林晗,李键,苏军,洪滔.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3)
  • [2]模拟氮沉降背景下杉木和浙江楠根系竞争及其化感作用研究[D]. 王镜如.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3]多代萌蘖更新刺槐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D]. 王雅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T-RFLP方法的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J]. 吴则焰,赵紫檀,林文雄,李建鹃,刘书影,周柳婷,罗扬,刘金福. 生态学报, 2019(19)
  • [5]连栽杉木林地土壤对其无性系幼苗土壤酶活性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J]. 罗红艳,陈潇潇,曹光球,陈爱玲,魏晓骁,叶义全.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1)
  • [6]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J]. 夏丽丹,于姣妲,邓玲玲,李小艳,周垂帆,徐永兴.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2)
  • [7]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D]. 陆茜.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2)
  • [8]连栽障碍地杉木无性系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D]. 王士亚.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9]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D]. 李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10]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根际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J]. 曹光球,陈爱玲,曹世江,周道骏,林思祖.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0)

标签:;  ;  ;  ;  ;  

杉木人工林自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