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

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

一、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宏远[1](2020)在《舰舰导弹攻击过程建模及仿真》文中提出“红蓝”对抗仿真是部队日常训练重要的科目之一,对抗级别可以从单舰作战到多兵种联合作战,无论何种级别的对抗导弹弹道建模仿真都是其中的关键,优秀的弹道模型可以精准迅速地给出仿真结果。现阶段,由于较难获得导弹自身参数和运行条件参数,基于机理的舰舰导弹弹道仿真模型通常都对部分自身参数和运行条件进行理想化简化处理,对导弹本身刻画不全面,也难以描述天气、环境等复杂变化因素对飞行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满足“红蓝”对抗仿真推演需求。随着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的不断发展,基于外场实测数据的舰舰导弹弹道建模将成为满足仿真推演需求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以典型舰舰导弹为例,提出基于外场数据的舰舰导弹攻击过程的弹道建模及仿真方法,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典型舰舰导弹飞行过程原理的分析,将导弹飞行过程以导弹导引头雷达开机为界划分为自控段、自导段两段,结合外场数据和飞行机理对飞行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为选择合适的方法建立模型奠定基础。(2)对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弹道建模:在对飞行过程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通过外场数据建立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弹道模型的方法。综合考虑导弹机理和环境的影响,以导弹发射方案和发射环境信息作为模型训练集的输入,使用最小二乘多项式分段拟合导弹速度时间曲线,得到飞行的速度系数,将其作为模型训练集的输出,并使用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导弹自控段速度建模,再结合导弹航路指令对所得到的速度曲线积分,进而得到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弹道。(3)对典型舰舰导弹自导段弹道建模:将雷达搜捕过程看作分类问题,以弹目当前位置关系和发射环境信息作为模型训练集的输入,目标是否被导弹捕捉作为模型训练集的输出,利用NBTree的方法建立导弹目标捕捉模型;再通过建立比例导引模型得到导弹自导段飞行弹道。利用外场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经过校核、验证后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建模和仿真方法有较高可信度,既满足研究性训练的仿真推演需要,又可以与外场训练实测相互补充。

侯学隆,谢宇鹏[2](2020)在《美国海军网络化精确对舰攻击武器的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的需求牵引下,美国海军明显加快了对舰精确打击武器建设,通过升级捕鲸叉,新研远程反舰导弹,引进改造海军打击导弹,改进战术战斧BlockⅣ巡航导弹、标准-6舰空导弹和联合防区外武器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应多平台发射的网络化精确对舰攻击武器体系,对海上兵力构成极大威胁。系统地研究了支撑分布式杀伤的各型网络化对舰精确打击武器的最新发展动态、技术性能及能力特点。

周斌[3](2019)在《空海作战导弹攻防对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规模海上军演频繁在各国竞相展开。海上军演包含模拟攻击方和防御方,并以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为主要演练武器,进行攻防对抗。实战演练需要耗费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但军演也带来了颇多益处,例如,可向他国展示自身实力,为自身作战积累宝贵经验等。美国凭借着“无敌舰队”而雄于全球,或许更能说明海上作战地位的重大意义,更有国家将海洋称为“蓝色国土”。针对日益频繁的海上争端,十分有必要对海上作战双方攻防对抗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攻防对抗。本文设计了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攻防对抗的典型作战流程以及建立了主要对抗武器模型:反舰导弹模型和舰空导弹模型,并对导弹攻防对抗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导弹攻防对抗典型作战流程设计。针对海上作战,论文设计了机载反舰导弹和舰载防空导弹的典型作战流程;分别建立了空中目标和海面目标的运动模型;建立导弹三自由度模型;设计典型导弹飞行弹道并进行仿真实验以及在反舰导弹末端机动策略中,通过一体化控制对航行蛇形、纵向蛇形、螺旋、摆式和跃升机动进行了弹道仿真研究,证明了典型作战流程和模型的可行性。2.导弹攻防对抗过程仿真。针对导弹攻防对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具体为:在火控解算中,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采用双变步长来自适应动态调整时间和距离步长;并对导弹不可逃逸攻击区进行了仿真求解。最后应用蒙特卡洛法研究对比了不同机动的反舰导弹对有舰空导弹拦截下的突防概率。3.效能评估。针对反舰导弹作战效能,论文在传统ADC方法基础上引入支撑度S概念。在实际对抗情景中,考虑存在对抗措施情况,将导弹作战效能分为基本作战效能和对抗作战效能两部分,建立效能计算体系。

单文昭[4](2019)在《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突防任务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舰导弹因其速度快、杀伤大等优点扮演着当今海战甚至是未来海战的主要角色。然而,水面舰艇的防御体系逐步增强与完善,给单枚反舰导弹的突防带来了困难,因此对多平台多类型反舰导弹的协同突防任务规划技术提出了很大的需求。针对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任务规划技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基于突防背景的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任务规划主要包括多平台反舰导弹目标分配和协同航迹规划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与一对一的导弹目标分配问题不同,多平台反舰导弹目标分配问题更加复杂,一个平台可分配至多个目标,目标可被多个平台不同类型导弹实现饱和攻击。多平台反舰导弹目标分配需考虑平台导弹与目标匹配、兵力覆盖度和可用反舰导弹数量等多个约束。基于对约束的分析,建立反舰导弹目标分配的整数规划数学模型;设计新的粒子编码方式和基于遗传操作的粒子更新策略,针对传统DPSO算法目标分配计算耗时长的问题,将禁忌搜索算法引入至DPSO算法,利用局部操作以提高目标分配算法的效率。然后,分析了反舰导弹协同突防航迹规划问题的自身特点,并与无人机航迹规划特点进行比较。针对反舰导弹突防面临的海面复杂威胁,建立了雷达探测系统威胁、武器威胁、岛屿及海面气象威胁构成的环境模型。为规划不同平台反舰导弹同时到达目标的多条协同航迹,建立了考虑空域、时域、威胁、通信等多约束的最优控制模型,设计基于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的求解框架。设计自适应调整网格策略和逐步增加约束的优化策略,提升了协同航迹规划算法的计算效率。最后,本文对基于DPSO-TS算法的多平台反舰导弹目标分配问题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对基于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的协同突防航迹规划问题展开多个场景的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多平台反舰导弹的协同突防任务规划问题。

颜安[5](2019)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该报告是一篇英译汉军事翻译报告,翻译材料选材于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A Report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LA Rocket Force:Evolving beyond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SAC)and Nuclear Dimension。该军事报告是桂林市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之一。本报告将运用李长栓老师在《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中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探讨如何在这三个阶段中指导实践。在“理解”阶段,笔者从词、句、篇章和图表四个方面来帮助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注意中文译文的表达贴合原文用词,贴合原文结构,使用地道汉语并避免歧义;同时,“取舍”是指在翻译实践中巧用成语,增减词法以及调整语序。本次翻译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和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遵循“理解,表达和取舍”框架,造成理解不充分,表达不地道,或是缺少灵活变通。最后,笔者总结了这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包括:译者需加强中英文基本功,加强百科知识积累,善于调查研究,学以致用以适应市场需求。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把握军事英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并从英译汉的角度提供一些军事文本翻译的可鉴经验。

李殿元[6](2019)在《舰炮对沿机动弹道攻击的反舰导弹的射击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防空反导武器装备的升级、反导措施的不断更新,反舰导弹在攻击过程中也采取了多种突防手段来躲避舰载武器的拦截,而采用机动弹道攻击是其中重要的措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主要以蛇形、螺旋和摆式为机动弹道的主要形式。对于采用机动弹道飞行的反舰导弹,当其突破中远程反导火力的封锁,近防舰炮就要担负起防御舰艇编队的职责。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反舰导弹采取机动弹道进行攻击时对于舰炮的射击精度的影响,探讨提高舰炮反导射击效能的技术途径。首先,针对导弹蛇形机动弹道,本文采用CV模型,CA模型以及辛格模型对反舰导弹运动状态进行描述,然后使用卡尔曼滤波理论对机动弹道进行航迹滤波,通过对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误差的对比分析得出辛格模型更适于机动目标的跟踪。最后选取螺旋弹道和摆式弹道的机动参数、采样时间等作为变化量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滤波精度随它们的变化关系。由于螺旋和摆式机动弹道其“机动”均体现为铅垂面或水平面的蛇形机动,故选用平面内蛇形机动目标作为代表分析其对舰炮的射击精度的影响。基于数学推导,得出了弹丸脱靶量和航迹旋转角的关系,并采用仿真方法对火控输出求解射击诸元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滤波误差的增大导致射击诸元误差的增大,进而在目标机动周期内的脱靶量出现两个峰值;且在弹目斜距相同时,弹丸飞行时间将成为目标航迹旋转后影响舰炮射击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最后利用射表拟合所得到的弹道重构的结果,给出了舰炮对机动目标的脱靶量模型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目标在三种机动弹道下飞行对弹丸脱靶量的影响,从而计算评估舰炮对末端机动目标的拦截能力。

李彤[7](2018)在《基于容错抗扰的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作为新时代国防重要兵器之一,其控制系统以高精度、高鲁棒性、高生存性、低成本引领了未来导弹系统发展方向。本文以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为对象,针对其飞行任务所面临的复杂内外扰动和不确定性,以及执行机构可能发生的部分失效和完全失效故障,根据其动态特性和相关约束,深入研究了基于扰动抑制和容错重构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建立了针对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控制问题的导弹对称串联结构模型。根据导弹对象特点,推导和建立了适合欠驱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导弹三通道耦合对称串联结构模型。对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进行了描述,选择了速度倾角角速率和航迹偏航角角速率作为控制目标变量,并针对冲压发动机工况角度要求,在制导层设计了饱和约束函数。对所研究的导弹执行机构模型和故障进行了定义,确定了导弹舵机部分失效和完全失效故障模式以及所导致的过驱动、全驱动和欠驱动状态,提出了控制系统设计目标。提出了基于扰动抑制的线性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针对导弹所面临的内外扰动和不确定性,以及执行机构部分失效故障和单个执行机构完全失效故障,引入了扰动估计控制方法中等效输入扰动理论及定义,在等效输入扰动系统前提下,分别基于时域状态空间和频域分析,提出了等效输入扰动—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控制设计方法,和等效输入扰动—H∞控制设计方法,证明了方法稳定性并分析了方法应用优势。针对导弹恰驱动下系统特性和三通道姿态运动特点,分别应用时域控制方法对俯仰和偏航通道线性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频域控制方法对滚转通道线性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提出了基于容错重构的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针对导弹执行机构完全失效故障所导致的系统恰驱动状态,建立导弹系统反馈线性化映射模型,以滚转角作为稳定控制目标变量而避免零动态,应用反步控制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集总扰动估计补偿,以此作为非线性控制系统基本控制策略。针对导弹执行机构完全失效故障所导致的系统欠驱动状态,引入成形变量,利用成形函数对不同执行机构完全失效故障模式下欠驱动导弹系统进行重新建模,并以滚转角作为成形变量将导弹系统模型变换为串联系统,同时作为中间变量改变导弹系统控制输入驱动状态。基于多模型方法,提出故障模式识别因子,并设计识别因子自适应律以实现控制系统重构机制,同时,利用Nussbaum函数技术设计了辅助系统,解决了舵机舵偏非线性饱和问题,形成控制系统抗饱和机制。通过Lyapunov稳点性分析方法,验证了所设计控制系统的全局有界稳定性。开展了控制系统参数设计分析和导弹多故障模式情形数值仿真研究。根据导弹动态特性对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参数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对于导弹系统恰驱动故障模式,采用极限拉偏和Monte-Carlo两种数值仿真手段,在考虑舵机部分失效故障、单个舵机完全失效故障、风干扰、敏感装置噪声以及各种参数偏差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所设计扰动抑制线性控制系统和容错重构非线性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了充分验证,两者均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非线性控制系统拥有更好过渡过程。对于导弹系统欠驱动故障模式,考虑并发故障和顺序故障两类情况,分别对容错重构非线性控制系统性能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两个舵机发生完全失效故障条件下,控制系统能够及时重构控制系统结构,调整控制策略,并且克服其他扰动和不确定性影响,实现较好跟踪性能和容错性能。论文对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控制系统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同时,研究成果为其他对称结构系统欠驱动控制和执行机构容错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支撑。

廖明烨[8](2018)在《军事编译法的探索及应用:嫁接“编译树” ——《三海之外-来自中国蓝水海军的挑战》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军事编译的核心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情报。编译过程类似嫁接树木:首先明确具体的情报需求,即翻译目的,将之作为树木的根;其次围绕这一需求,译者从原文“移植”所需“材料”,嫁接成一颗情报树。情报对时效性要求极高,在有限时间内,既要确保实现翻译目的,又必须尽可能充实译文内容。因此移植过程必须确立优先级,译者必须首先回答情报需求这一根本问题,将该问题的答案作为译文的结论;然后层层充实该结论。所有被移植的内容归入不同层级,从而按照移植顺序建立起层级结构,译者可视时间允许编译至不同层级的译文。这种移植顺序好比依次嫁接树木的树干、主枝、分支??树叶。在下一层级尚未嫁接之前,已嫁接的层级已经组成“编译树”,译文功能已然形成。因此,会有第一层级“编译树”,第二层级“编译树”,第三层级“编译树”,以此类推。编译至哪一个层级取决于任务的要求以及译员所获得的时间。这种编译方法被称为“编译树”法。报告从军事编译的功能导向出发,认为军事编译是以军事情报信息功能的实现为宗旨的翻译活动。据此,报告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军事编译的其他特点,提出了“编译树”法,将其应用于《三海之外——来自中国蓝水海军的挑战》编译实践中,论述编译过程并讨论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诸如衔接等问题,从而展示出编译树作为军事编译方法的价值。

季澄[9](2018)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互动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将愈加通过海权维度予以集中呈现。在美国战略界看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加速由一个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无疑又增加了海权相较于陆权在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与繁荣方面的比重与分量,甚至不排除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或全球型海洋大国的可能性。中国海权的崛起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以及地区重大利益的关键变量,这也意味着中国海权的发展正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问题”,美国需要予以认真对待,一旦战略应对失策,美国将付出类似于丧失地区主导地位的极其沉重的代价。鉴于此,美国战略界认为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估与判断,既不宜过分夸大美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但也绝不忽视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领导地位可能造成切实影响的核心要素的考察。美方认为,无论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层面看,中国海权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塑造美国地区战略和海上实践的最大外部牵引因素。从国家大战略缔造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赋予其发展海权的一般性逻辑依据,也就是说,中国旨在通过海洋实现国家基本安全与基本富裕的战略谋划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是国家谋求强国地位的应有之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数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实践,并得以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海洋战略实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看,美方认为,伴随中国海洋利益的不断拓展,中美双方原本在东亚地区形成的“陆海二元分离型”地区安全秩序正在被融入更多的海权要素,中国的海上实力与影响力正迅速进入东亚周边海域,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鉴于美国自身鲜明的海权属性,美国势必会对此种具有颠覆地区传统地缘格局潜能的海上实践予以高度防范与警惕,并致使其在战略态度的选择上倾向于对抗而非妥协,在此基础上锻造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将丧失其应有的灵活性。此外,双方海上互动频率的增加难免带来摩擦与对抗的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此类风险并防止其升级,进而危及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也是美国面临的一大考验;从海权建设的角度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海上力量核心要素—海军的发展,正在侵蚀美国的传统海上优势地位,这将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在后冷战时代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及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角色,并将战略关注的重点由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国家行为体,并以此牵引美国海权的建设,实现海权的战略回归,即将最终的战略着力点放在应对潜在的挑战者身上。与此同时,海权本身及其战略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马汉倡导的海权的基本原理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主力舰队决战赢得制海权已不再被各国海军视为“定律”。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愈发紧密的经贸联系,科技水平的跃升,使得制海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都受到极大限制,夺取制海权的目的已超出单纯的军事范畴,海上安全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全球公共产品,这也促使各国在战略手段的选择上更强调合作,而非纯粹的零和博弈。总之,在美方看来,鉴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中美新一轮海上博弈及其所开启的权势转移进程,将很难实现半个多世纪前英美两国海上权势的和平转移,摩擦与对抗将长期伴随两国海上互动进程。但另一方面,美方始终认为摩擦与对抗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战争,美方应寻求与中国达成最起码的海上战略谅解,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并尽可能在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进而分担其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的成本。对中国来说,其与美国的海上互动需以三点认知作支撑:一是在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一个地区性海洋强国之前,中国仍是两国海上互动中的弱势一方。尽管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享有地区海上主导权;二是中国发展海权的道路选择已上升至国家大战略层面,是全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建设海洋强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限定,中国仍应追求旨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有限的海权,而不是与美国争夺全球海上领导权;三是美国仍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大外部限制性因素,与美国的海上互动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对此,寻求中美海上互动新模式,构建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架构,尽量降低美国对自身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阻碍和干扰,理应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选项,而不是权宜之计。

张跃坤[10](2017)在《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反舰导弹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超音速巡航反舰导弹是其中之一。为了提高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超音速反舰导弹常采用高空弹道巡航结合俯冲攻击弹道或超低空掠海弹道逼近目标后进行攻击的弹道方案。本文以高空巡航弹道结合超低空掠海弹道的攻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超音速巡航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反舰导弹进行数学建模。定义了反舰导弹运动方程常用坐标系,给出了坐标系间转换关系,通过牛顿力学及相关定律建立导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给出了方程中气动力、气动力矩等的计算方法,得到反舰导弹六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为后文的研究和设计奠定基础。针对侧向弹道方案中导弹主要制导目的是准确命中目标及保证毁伤效果的情况,提出一种分阶段采用比例导引律和弹道成型制导律的制导方法。建立了比例导引律线性化模型,对理想条件下比例导引制导回路进行分析,得到最优比例导引系数和标准化脱靶量与末制导时间的关系。对弹道成型制导律进行了数学推导,并对弹道成型制导律的工程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剩余飞行时间估计对制导精度的影响。针对纵向弹道具有攻角约束及快速降高的特点,提出一种快速降高且弹道平滑的制导策略。反舰导弹末制导段纵向弹道分为四个阶段,采用最大过载下降高度的方案下压段和采用高度跟踪控制的一次降高段、二次降高段和掠海攻击段。针对各个阶段设计了纵向制导方案。侧向弹道分为不机动的稳定飞行段、采用比例导引制导的追踪制导段和采用弹道成型制导律的机动制导段。研究了制导系统工作流程及交接班条件。针对反舰导弹高度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姿态驾驶仪和三回路过载驾驶仪两种结构的高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并分析了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弹体静稳定度对驾驶仪性能的影响。最后给出干扰因素拉偏仿真,验证了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和鲁棒性。

二、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舰舰导弹攻击过程建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导弹弹道建模的发展现状
        1.2.2 战术导弹仿真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文章安排
2 典型舰舰导弹攻击过程分析
    2.1 仿真常用坐标系介绍
        2.1.1 地面直角坐标系
        2.1.2 导弹弹体坐标系
        2.1.3 弹道坐标系
        2.1.4 导弹速度坐标系
        2.1.5 坐标系变换关系
    2.2 自控段攻击过程分析
        2.2.1 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侧向飞行过程分析
        2.2.2 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侧向飞行速度时间曲线分析
        2.2.3 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纵向飞行过程分析
        2.2.4 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纵向飞行速度时间曲线分析
    2.3 自导段攻击过程分析
        2.3.1 典型舰舰导弹自导段搜捕区覆盖目标条件
        2.3.2 典型舰舰导弹自导段检测目标条件
        2.3.3 典型舰舰导弹自导段选择捕捉条件
        2.3.4 典型舰舰导弹自导段飞行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典型舰舰导弹自控段攻击过程建模
    3.1 最小二乘多项式回归拟合速度时间曲线
    3.2 基于PSO-LSSVM的典型导弹自控段速度建模
        3.2.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3.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3.2.3 模型输入输出变量选择
        3.2.4 典型导弹自控段速度建模
    3.3 典型导弹自控段弹道建模
4 典型舰舰导弹自导段攻击过程建模
    4.1 基于NBTree的舰舰导弹目标选捕过程建模
        4.1.1 朴素贝叶斯分类
        4.1.2 决策树
        4.1.3 朴素贝叶斯树分类
        4.1.4 模型输入输出变量选择
        4.1.5 目标选捕过程建模
    4.2 比例导引建模
5 仿真结果及模型校核、验证
    5.1 仿真及结果
    5.2 校核、验证方法
    5.3 模型校核、验证及应用条件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美国海军网络化精确对舰攻击武器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捕鲸叉BlockⅡ+(AGM-84N)
    1.1 捕鲸叉BlockⅡ+基本性能
    1.2 捕鲸叉BlockⅡ+性能特点
2 远程反舰导弹LRASM-A(AGM-158C)
    2.1 基本性能
    2.2 最新进展
    2.3 性能特点
3 其它精确对舰攻击武器的新发展与性能特点
    3.1 多用途导弹(NSM/JSM)对舰攻击型的新发展与性能特点
        3.1.1 海军打击导弹
        3.1.2 联合打击导弹
    3.2 战术战斧BlockⅣ巡航导弹对舰攻击型的新发展与性能特点
    3.3 联合防区外武器(JSOW AGM-154)对舰攻击型的新发展与性能特点
    3.4 舰空导弹(标准-6)对舰攻击型的新发展与性能特点
4 结束语

(3)空海作战导弹攻防对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反舰导弹与舰空导弹攻防对抗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导弹攻防对抗典型作战流程设计
    2.1 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典型作战流程
        2.1.1 反舰导弹典型作战流程
        2.1.2 舰空导弹典型作战流程
        2.1.3 典型作战效果图展示
    2.2 导弹攻防对抗机动策略设计
        2.2.1 数学基础
        2.2.2 目标建模
        2.2.3 导弹建模
        2.2.4 反舰导弹末端机动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2.3 仿真
        2.3.1 弹道仿真数据流分析
        2.3.2 仿真条件
        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弹攻击区和末端对抗关键技术及仿真
    3.1 火控解算
        3.1.1 火控解算研究现状
        3.1.2 命中限制条件
        3.1.3 自适应步长的攻击区解算
        3.1.4 不可逃逸攻击区解算
        3.1.5 攻击区解算流程图
        3.1.6 仿真
    3.2 反舰导弹与舰空导弹攻防对抗机动突防概率
        3.2.1 蒙特卡洛法
        3.2.2 服从正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3.2.3 作战误差因素分析及选取
        3.2.4 末端机动突防概率仿真流程
        3.2.5 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舰导弹作战效能评估
    4.1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现状
        4.1.1 效能相关概念
        4.1.2 常用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4.2 ADC方法介绍
        4.2.1 方法组成元素
        4.2.2 方法应用过程
    4.3 改进的ADC方法
        4.3.1 基本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4.3.2 对抗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4.4 算例计算与分析
        4.4.1 算例计算
        4.4.2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突防任务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任务规划系统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目标分配研究现状及分析
        1.2.3 航迹规划研究现状及分析
        1.2.4 协同航迹规划算法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任务规划建模
    2.1 引言
    2.2 导弹编队任务规划问题描述
        2.2.1 反舰导弹任务规划背景
        2.2.2 多平台反舰导弹编队协同任务规划的主要功能
    2.3 导弹编队任务规划模型
        2.3.1 导弹编队数学模型
        2.3.2 导弹编队目标分配模型
        2.3.3 导弹编队航迹规划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平台目标分配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多平台目标分配建模
        3.2.1 问题描述
        3.2.2 优化指标
        3.2.3 约束条件设计
        3.2.4 目标分配整数规划模型
    3.3 DPSO-TS目标分配算法设计
        3.3.1 PSO算法原理
        3.3.2 DPSO目标分配算法
        3.3.3 DPSO-TS目标分配算法
    3.4 仿真研究
        3.4.1 仿真条件
        3.4.2 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突防航迹规划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反舰导弹航迹规划特点与模型假设
    4.3 多平台时间协同航迹规划模型
        4.3.1 反舰导弹面对的威胁模型建立
        4.3.2 协同航迹规划的最优控制模型
    4.4 基于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的协同航迹规划方法
        4.4.1 hp自适应Radau伪谱法
        4.4.2 多约束求解策略
    4.5 仿真研究
        4.5.1 仿真参数设计
        4.5.2 仿真1:简单场景下多枚导弹同时到达
        4.5.3 仿真2:复杂场景下多枚导弹同时到达
        4.5.4 仿真3:导弹过程变量结果和约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Studies of Parallel Texts
        2.1.3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4 Choice of Translation Tools
        2.1.5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While Translation
        2.2.1 Format Adjustment
        2.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 Translation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Formulation of the Glossary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Comprehension,Expression and Adaption”
    3.1 Comprehension
    3.2 Expression
    3.3 Adap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4.1 Comprehension
        4.1.1 Comprehens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2 Comprehens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1.3 Comprehens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4.1.4 Comprehension of Figures
    4.2 Expression
        4.2.1 Conveying the Most Appropriately Contexual Meaning of Words of the SourceText
        4.2.2 Retain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4.2.3 Using Authentic Chinese
        4.2.4 Avoiding Ambiguity
    4.3 Adaption
        4.3.1 Appropriate Use of Idioms
        4.3.2 Addition
        4.3.3 Omission
        4.3.4 Flexible Adjustment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2.1 Format
        5.2.2 Grammar
        5.2.3 Translation Speed
    5.3 Future Expectations
        5.3.1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Skill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5.3.2 Strengthening the Accumulation of Encyclopedia Knowledge
        5.3.3 Investigation and Verification to Fill the Gaps in Knowledge
        5.3.4 Intensifing the Study of Knowledge
References
Appendix1
Appendix2
Appendix3
Acknowledgement

(6)舰炮对沿机动弹道攻击的反舰导弹的射击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反舰导弹与舰炮的攻防研究
        1.2.1 反舰导弹机动突防研究现状
        1.2.2 舰炮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反舰导弹航迹模型
    2.1 常用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2.1.1 常用坐标系
        2.1.2 坐标转换
    2.2 机动弹道模型
        2.2.1 蛇形机动
        2.2.2 螺旋机动
        2.2.3 摆式机动
    2.3 导弹航迹数据的获取
        2.3.1 舰船运动参数模拟
        2.3.2 跟踪探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机动航迹的滤波
    3.1 机动目标跟踪原理
    3.2 导弹假定模型状态方程的建立
        3.2.1 匀速模型
        3.2.2 匀加速模型
        3.2.3 时间相关模型
    3.3 卡尔曼滤波器
        3.3.1 舰艇运动时的卡尔曼滤波公式
        3.3.2 对输入数据的剔点处理
    3.4 目标运动状态的仿真分析
        3.4.1 假定模型下的滤波精度
        3.4.2 机动参数变化下的滤波精度
        3.4.3 采样周期改变时的滤波精度
    3.5 本章小结
4 对机动目标的射击精度分析
    4.1 目标航迹坐标系的建立
    4.2 火控解算求未来点
        4.2.1 火控解算的一般模型
        4.2.2 最小二乘法求未来点坐标
    4.3 脱靶量模型与计算
    4.4 仿真验证
        4.4.1 导弹主机动方向不变
        4.4.2 导弹主机动方向小幅调整
    4.5 本章小结
5 对机动目标的拦截效果分析
    5.1 基于弹道重构的脱靶量分析
        5.1.1 弹道重构的方法
        5.1.2 脱靶量模型及计算方法
    5.2 命中目标及其突防概率模型
    5.3 对不同机动方式下的目标的拦截
        5.3.1 仿真流程
        5.3.2 对蛇形机动目标的拦截
        5.3.3 对螺旋机动目标的拦截
        5.3.4 对摆式机动目标的拦截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容错抗扰的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冲压型超声速导弹发展现状
        1.2.2 相关控制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
    2.1 相关坐标系定义
        2.1.1 发射坐标系O-xyz
        2.1.2 弹体坐标系o_1-x_1y_1z_1
        2.1.3 速度坐标系o_1-x _vy _v z _v
    2.2 坐标系转换关系及欧拉角定义
        2.2.1 发射坐标系与弹体坐标系转换关系
        2.2.2 发射坐标系与速度坐标系转换关系
        2.2.3 速度坐标系与弹体坐标系转换关系
        2.2.4 坐标系与欧拉角间联系
    2.3 导弹运动模型的建立
        2.3.1 导弹动力学方程
        2.3.2 导弹运动学方程
        2.3.3 导弹位移及姿态模型
    2.4 控制问题描述
        2.4.1 弹道及制导律设计
        2.4.2 执行机构模型
        2.4.3 执行机构故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扰动抑制的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3.1 等效输入扰动理论
        3.1.1 EID定义及其系统建立
        3.1.2 EID一般表达式
    3.2 EID-GESO控制设计方法
        3.2.1 GESO设计
        3.2.2 复合控制律设计
        3.2.3 EID-GESO控制的稳定性分析
        3.2.4 俯仰与偏航通道控制系统设计
    3.3 EID-H_∞控制设计方法
        3.3.1 H_∞扰动滤波器设计
        3.3.2 H_∞复合控制器设计
        3.3.3 滚转通道控制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容错重构的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恰驱动控制策略
        4.1.1 反馈线性化映射建模
        4.1.2 反步控制律与ESO设计
    4.2 欠驱动控制策略
        4.2.1 成形变量定义
        4.2.2 欠驱动故障模式建模
        4.2.3 欠驱动控制律设计
    4.3 重构抗饱和机制设计
        4.3.1 重构机制设计
        4.3.2 抗饱和机制设计
    4.4 稳定性分析
        4.4.1 Lyapunov函数设计
        4.4.2 稳定有界证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值仿真分析
    5.1 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5.1.1 线性控制系统参数设计与分析
        5.1.2 非线性控制系统参数设计与分析
    5.2 恰驱动故障模式仿真
        5.2.1 极限拉偏仿真情形分析
        5.2.2 Monte-Carlo对比仿真分析
    5.3 欠驱动故障模式仿真
        5.3.1 并发故障仿真分析
        5.3.2 顺序故障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导弹相关设计参数与系统方案
附录 B 相关数学基础

(8)军事编译法的探索及应用:嫁接“编译树” ——《三海之外-来自中国蓝水海军的挑战》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Chapter2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2.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
    2.2 Preparation for Trans-editing
Chapter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Representative Theorists of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3.2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ased on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apter4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4.1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4.2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4.2.1 High Efficiency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4.2.2 Faithfulness Required in Military Trans-editing
        4.2.3 A Focused Theme
        4.2.4 Convincing Arguments
    4.3 Method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4.3.1 Common Steps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4.3.2 Particular Steps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4.3.3 "A Trans-editing Tree"
Chapter5 The Process of Military Trans-editing
    5.1 Purpose of the Trans-editing Report
    5.2 Tree Grafting
        5.2.1 Level1:Grafting of "the trunk"
        5.2.2 Level2 and Beyond:Grafting from Main Branches to Leaves
        5.2.3 Points for Attention
    5.3 Tree Trimming
        5.3.1 Case Study1:Conjunction
        5.3.2 Case Study2:Lexical Cohesion
        5.3.3 Case Study3:Reference and Ellipsis
Chapter6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A The TT with1 Level
Appendix B The TT with2 Levels
Appendix C The TT with3 Levels
Appendix D The TT with6 Levels
Appendix E The ST with Settings
Appendix F The TT with Settings

(9)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概念界定与探析
    论文的主要议题和写作思路
    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美国战略界眼中的海权与中美关系
    1.1 海权是美国战略界经久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1.1.1 美国海权的一般逻辑及其发展演变
        1.1.2 美国对于海上霸权和海洋秩序的双重护持
    1.2 海权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嬗变
        1.2.1 19世纪中后期至冷战前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2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2.3 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海权因素
    1.3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的海权维度
        1.3.1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美关系的再思考与战略调整
        1.3.2 美国战略界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议题的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的评估
    2.1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历史维度的透视
        2.1.1 辉煌与挫折交织的中国海权演进历程:助推中国海权发展的智识基础
        2.1.2 借鉴过往守成国与崛起国海上博弈的经验教训:中美实现海上权力和平转移仍存在“不确定性”
    2.2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理论维度的透视
        2.2.1 新兴国家海权崛起的一般规律及其逻辑辩证关系
        2.2.2 从“陆海二元对立”到“陆海统筹”:中国海洋政策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3 牵引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动力:现实维度的透视
        2.3.1 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因素的评估
        2.3.2 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认知及其与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对接
        2.3.3 对“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估
        2.3.4 “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周边海域及美国自身的影响评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海军力量建设进程的评估
    3.1 对中国海上军事学说构成要素的评估
        3.1.1 对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海权理论的借鉴与吸收
        3.1.2 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3.1.3 “海军民族主义”的存在及其影响
    3.2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进程的评估
        3.2.1 基础能力提升阶段(2004 年至2006 年)
        3.2.2 初步涉足西太平洋地区(2007 年至2009 年)
        3.2.3 实现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2010 年至2012 年)
        3.2.4 逐渐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演进(2013 年至2014 年)
    3.3 对中国海军战略转型认知依据的评估
        3.3.1 对中国重要海洋利益的评估
        3.3.2 对中国面临的周边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估
        3.3.3 中国的主要海上战略目标:近海与远海的统筹
    3.4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及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3.4.1 对中国海军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
        3.4.2 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走向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战略界对于中国海上实践的核心战略关切
    4.1 对中国提升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关切
        4.1.1 美方对中国所谓“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评估
        4.1.2 美方应对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的相关举措
    4.2 对中国与邻国海洋争端的关切:以南海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2.1 南海争端的具体表现类型及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4.2.2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应对:战略层面的“拖延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胁迫策略”相结合
        4.2.3 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主要利益关切及其策略应对
    4.3 对中国海权拓展的战略取向的关切:以印度洋地区作为考察重点
        4.3.1 印度洋将成为中国海权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
        4.3.2 中国在印度洋拓展海权的具体战略举措
        4.3.3 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保障基地的模式选择问题
        4.3.4 中国向印度洋地区拓展海权的限定性要素
    4.4 对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服役及其战略影响的关切:以航空母舰作为考察重点
        4.4.1 对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基本条件的评估
        4.4.2 对中国航空母舰具备的功能性要素的评估
        4.4.3 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的美国政策因应
    5.1 美国政府的因应之策:具有高度现实适切性的印太战略谋划
        5.1.1 中美海权博弈的“二元特征”:冲突与合作并存
        5.1.2 印太地缘概念及其缘起探析
        5.1.3 美国印太战略愿景谋划及其“包容性平衡”理念的体现
    5.2 美国国防部的因应之策:对美国《亚太海上安全战略》的解读
        5.2.1 美国防部对于印太海上安全环境的判断
        5.2.2 美国防部关于印太海上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5.2.3 美国防部关于确保印太地区海上安全的相关举措
    5.3 美国海军及相关军种的因应之策:对制海权的重新掌控
        5.3.1 对变化中的全球海上安全环境及其威胁来源的判断
        5.3.2 新时期美国海军理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与战略素养
        5.3.3 对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的高度关切:获取制海权的关键
    本章小结
尾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反舰导弹突防弹道概述
    1.2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调研
        1.3.1 比例导引律和弹道成型制导律技术
        1.3.2 导弹纵向弹道高度控制系统设计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导弹动力学建模
    2.1 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
    2.2 导弹运动方程组的推导
    2.3 反舰导弹数学模型
        2.3.1 气动力和力矩计算模型
        2.3.2 推力、质量和转动惯量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末制导段侧向弹道制导律研究
    3.1 比例导引制导律分析
        3.1.1 比例导引制导系统线性化模型
        3.1.2 理想条件下比例导引制导回路解析研究
        3.1.3 理想条件下最优比例导引系数
        3.1.4 比例导引制导系统标准化脱靶量研究
    3.2 弹道成形制导律理论推导
        3.2.1 重要变量的几何定义
        3.2.2 弹道成型制导律的终点限制条件
        3.2.3 弹道成型制导律的推导过程
        3.2.4 非线性仿真验证
    3.3 弹道成型制导方案工程实现途径研究
        3.3.1 ?tgo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3.3.2 k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3.3.3 ?tgo、k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3.3.4 引入ε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道与制导方案设计
    4.1 弹道方案设计
        4.1.1 纵向弹道方案设计
        4.1.2 侧向弹道方案设计
    4.2 纵向制导方案设计
        4.2.1 方案下压段制导方案设计
        4.2.2 一次降高段制导方案设计
        4.2.3 二次降高段制导方案设计
        4.2.4 掠海攻击段制导方案设计
    4.3 侧向制导方案设计
        4.3.1 稳定飞行段制导方案设计
        4.3.2 追踪制导段制导方案设计
        4.3.3 机动制导段制导方案设计
    4.4 制导系统流程设计及全弹道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纵向弹道高度控制系统设计
    5.1 两种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5.1.1 姿态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5.1.2 三回路过载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5.2 对应不同类型驾驶仪高度控制系统设计
        5.2.1 高度控制系统设计
        5.2.2 两种结构的高度控制回路对比
    5.3 静不稳定及临界稳定弹体对驾驶仪性能影响分析
        5.3.1 不同弹体静稳定度对姿态驾驶仪性能影响
        5.3.2 不同弹体静稳定度对三回路驾驶仪性能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弹道精度仿真计算
    6.1 干扰极限拉偏仿真与分析
        6.1.1 气动参数拉偏
        6.1.2 发动机参数拉偏
        6.1.3 风干扰拉偏
        6.1.4 转动惯量拉偏
    6.2 随机拉偏仿真与分析
        6.2.1 仿真条件与干扰类型
        6.2.2 蒙特卡洛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舰导弹攻击过程建模及仿真[D]. 孙宏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美国海军网络化精确对舰攻击武器的新发展[J]. 侯学隆,谢宇鹏. 飞航导弹, 2020(03)
  • [3]空海作战导弹攻防对抗关键技术研究[D]. 周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突防任务规划方法研究[D]. 单文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和核武器的演变》汉译实践报告[D]. 颜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舰炮对沿机动弹道攻击的反舰导弹的射击精度分析[D]. 李殿元.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容错抗扰的冲压型无翼超声速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李彤.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军事编译法的探索及应用:嫁接“编译树” ——《三海之外-来自中国蓝水海军的挑战》实践报告[D]. 廖明烨.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华海权评估及其政策因应研究[D]. 季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控制技术研究[D]. 张跃坤.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