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创新年鉴框架——关于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

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创新年鉴框架——关于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

一、与时俱进 张扬个性 创新年鉴框架——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赫男[1](202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研究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道旺[2](2020)在《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刍议——以《武汉年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框架设计是年鉴编纂的基础工作,总结业界对设计原则的探讨,应有全面性、科学性、特色性、稳定性、系统性、简明性等方面的要求。笔者通过考察成都、苏州、深圳、杭州、广州等先进地方综合年鉴,发现这些年鉴资料覆盖面较广,分类较为科学,地方特色鲜明,能够做到常编常新,层次合理有序,标题简洁准确。反思《武汉年鉴》的框架设计,应加强地情研究,在"五位一体"思想指导下,挖掘城市特色,着力扩大组稿来源,依据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因地制宜,发扬传统,统筹考虑资料层次、顺序、篇幅,简练准确命名,做到常编常新。

孟复[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薄宏涛[4](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指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王莉莉[5](2019)在《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借鉴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资金作为社会的公共财力,在助力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显着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及其所属的公共部门客观上存在着提供公共产品的垄断性,缺乏竞争机制,从而就使财政资金的支出难以摆脱低效率状态。如何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充分性又克服其供给的低效率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低成本的公共福利效应目标,是经济学界、特别是财政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欧美国家通过充分的制度供给,将私人部门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预算管理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财政运行效率,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现代财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政府自21世纪初引入绩效管理后,不断地将国际经验本土化,探索适合国情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目前正处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已有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执行中的经验和问题,以优化未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制度约束对现代财政规范运行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当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已实施制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已有政策的执行尚未全部达到预期效果。在评述了美国和英国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历史演进后,其有益经验为中国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当前宜采用人大立法、政府执行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政府主导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但要继续深入微观层面,切实优化未来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各实施环节和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和结论有:一是,以公共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的经济价值,即优化制度供给可以提升公共经济绩效。具体表现为:为公共部门行为树立公共价值、反映公共经济行为的绩效结果、降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和对公共部门资金运用进行再约束。二是,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已实施制度的效果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结果为依据,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度贯穿了政策的全部过程,在肯定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对已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财政部发布416号文(2011)后,对地方财政预算申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但对财政透明度和民生支出水平的提升尚未有显着影响。之后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供给及其执行情况,依据分析结果,找出了影响政策实施的关键问题。三是,在梳理了国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中央政府的绩效预算制度体系的历史演进进行总结,尤其是英国政府的预算管理模式更具借鉴意义,并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了在顶层制度约束、绩效指标协商、绩效信息使用和绩效问责应用等方面对中国的启示。四是,从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方法等实施机制上,优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应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理顺评审部门职能分工,减少交叉。其次,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各环节衔接和方法设计。最后,提出加大绩效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智能绩效信息分析技术平台和开发绩效信息资源对接系统的保障措施。论文以优化中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创新性研究:一是,基于公共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系统研究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的经济价值。将预算绩效管理政策予以制度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提升公共经济绩效。二是,对已有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及其实施进行定量评价,提出并分析问题。采用断点回归分析法,对省级政府层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未达到政策全部预期,即对地方政府年度预算申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但对财政透明度和民生支出的提升无显着影响。据此,又进一步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问卷分析法,对地方政府所出台法规政策的文本属性和内容、执行情况以及影响执行因素等进行量化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总结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构建物元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改进公共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将物元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关键指标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运用平衡记分卡选取维度,确定每个维度下的关键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层维度、指标的权重,每个步骤结合物元分析法计算出关联度,对应等级标准,量化得出综合绩效水平等级,结果明确,可操作性强。

张修河[6](2019)在《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旅游是融合了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的新兴旅游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体育为核心资源,以旅游为消费手段,涉及餐饮、酒店、交通、购物、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产业,并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完善产业结构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旅游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山东省体育旅游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步阶段,体育旅游的发展仍面临着资源分布差异明显、相关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完善、产品体系和品牌效应薄弱、区域发展和管理差异大等问题,制约着山东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为此,采用资料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空间分析法、专家访谈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发展环境,梳理发展现状,评价旅游资源,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发展路径,为山东省全域体育旅游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加快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加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满足人民幸福生活,提升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手段。2.梳理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将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服务类和体育类四类体育旅游资源。3.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分析法分将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为:特富型(烟台、青岛和潍坊三市);中富型(威海、济南、济宁和临沂四市);不富型(滨州、东营、淄博、泰安、日照和枣庄六市);贫乏型(德州、聊城、莱芜和菏泽四市)。4.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度差异较大,资源开发密度不均衡。根据空间分析法分为:特富型(威海市);中富型(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日照和莱芜七市);不富型(济南、潍坊、济宁、泰安和滨州五市);贫乏型(德州、聊城、临沂和菏泽四市)。5.科学规划体育旅游空间布局、融合体育旅游产业链条、统筹体育旅游要素发展、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品质、塑造体育旅游区域形象、完善体育旅游网络体系可促进山东省全域体育旅游健康发展。

刘浩[7](2018)在《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偕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水平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开始重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妇女、儿童、少数民族、残疾人)的关怀。其中包括把残疾人发展事业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幸福度,而对特殊儿童的关怀更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是承载了儿童康复工作的主要建筑类型,其机构涵盖了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康复的主要职能,是为特殊儿童提供生理和心理康复治疗,指导教育特殊儿童掌握必要的学习生活技巧,并帮助其重返社会的医疗康复服务机构。由于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类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和优秀建成案例较少,加上专门针对康复中心建筑的规范标准匮乏,使得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类建筑设计水准与其他公共建筑设计相比差距较大,发展呈现强烈不均衡状态。有赖于近年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的康复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我国特殊儿童发展的康复理论,包括医教结合、去医疗特征化等康复思想。在此前提下,一方面是传统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标准已经不适应新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群众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日益提高的对优质康复空间和康复服务的需求。鉴于以上情况,寻求适合当代特殊儿童康复需求的,符合特殊儿童这一特殊康复对象的康复中心建筑的设计方法论便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研究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以“协同论”为理论研究基础,并参考与特殊儿童康复相关的辅助学科理论,聚焦特殊儿童所包含的“儿童”与“残疾人”两大特殊属性,针对其特殊属性进行专项设计。以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为基本指导基础,结合与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相关联的儿童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的最新设计理念和优秀案例,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的设计原理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解读,旨在全面提升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的适用范围、使用效率和空间体验。本研究从建筑模式协同、建筑系统协同、细节设计协同三个方面综合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核心紧扣协同论,研究的重点从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建筑模式入手——集中探讨对于特殊儿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行业支持、“大健康”全民医疗康复环境的构建等,着眼于探索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模式的多种可能性;进而,聚焦于建筑设计本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系统的协同组织,从建筑学的角度总结归纳出适合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标准建筑系统,综合提升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的使用效率;最后,在明确建筑标准的前提下,具体落实到建筑的微观细节层面,通过对建筑的细节设计钻研,以调研访谈所收集的数据为设计依据,全面提升建筑的微观空间体验。以上三块研究板块共同构成了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协同设计的理论研究框架基础。本论文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研究内容系统全面,涵盖了从宏观的康复中心模式、到中观的康复中心建筑系统组织,再至微观的康复中心细节设计。包含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各个层面和重点环节,完整阐述了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协同设计的具体措施。研究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践——以协同论理论指为导基础,跨学科研究、对比分析研究、案例归纳研究为研究方法;以研究团队具体项目为实践支撑,结合设计中的经验亮点对现有设计理论和建设规范标准进行创造性补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整体提升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设计水平为目标——力求实现建筑模式的灵活多样,建筑系统的便捷高效,以及建筑细节的精致细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协同设计发展,综合提升建筑的运营效率和使用体验,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设计策略。

韩松[8](2018)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增进市场效益与社会福利的同步提升,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基于前瞻研判的价值取向,本文以产业融合作为探知主线、以人口老龄化作为切入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系统剖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态势及策略,希冀实现体育产业融合的应用研究创新。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把健全体育服务市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相结合、把增强养老产品供给与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的路径相衔接。2.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创造“体育+养老”新经济现象的产业创新行为;其主体是参与融合的企业,客体是融合型知识、技术与产品,特征是产业边界模糊化,本质是基于两大产业链重整形成的老年用户服务导向式创新,价值是实现产品增值环节的一体化,效应是企业合作竞争、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消费升级,机制是产业链协同管理、创新持续性跟进、福利民营化供给。3.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经历能力集成与应用集成两个阶段,路径是相向融合,基础是服务产品特性、利益联结机制、康养创新理念;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形成引导和扩散、渗透和提升的联动关系;融合的先决条件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健康中国的时代号召、品质养老的时代趋势,支撑条件是西方体育产业经验的启示、老年消费结构的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的优化,约束条件是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稳定的人才梯队、成熟的商业模式。4.灰色关联分析和建立VAR模型发现两大产业融合度低至0.540791,供需掣肘表明该新经济现象的孕化成型仍陷困局;现阶段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是全民健身常态化、养老服务市场化、老年消费品质化、乐龄生活丰富化,动力来自国家政策导向与范,目标是在深度融合基础上营造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新格局,类型是演进式融合与离散、稳态式融合与离散、稳态式独立,模式是需求引领、服务重组、资源互享、市场共拓、功能延伸、技术渗透。5.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是培育专业的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构建完备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推进全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政府需营造利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创建开放的产业融合平台、引导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企业应加强行动理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的创新。

温钰芳[9](2018)在《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协同创新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教育体制深入改革,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人才。面对产业调整加快,职业教育要需要更加主动地去适应其变化,以获得自身长远地发展。党和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组织与企业创办职业学校,2020年将完成面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规划,逐步达到职业教育水平、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平衡。江西省全面小康之路实现的愿望,不仅需要“一带一路”与长江中部经济带战略的坚实指导,更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具备创新发展意识与掌握高技术的人才。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对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只有正确地认知职业教育与产业为对接的原因,处理好对接中相关要素间的关系,才能进行及时有效保质的对接,使职业教育在江西产业经济发展中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但是,当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间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的协同创新研究俨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是建立在产教融合研究基础之上,以分析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与产业对接情况为依据,找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新路径为目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为一体,体现文献研究与实践调查相结合。本次研究拟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运用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与产教融合创新等理论,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从理论层面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实证研究法,如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等。以理论研究为前提,选取江西典型的产业作为对接协同创新的主要研究对象,认识江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寻得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这也是此次研究的重难点;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存在的协同创新体制与机制规律,构建出一个协同创新的实证模型,并且通过查找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不仅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对产业和职业教育的互动情况进行概述以及介绍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研究此问题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职业教育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以及协同创新理论。第三部分是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概述,涵盖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相关概述、产业对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部分研究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体制。先从宏观、中观、微观、学理性四个层面主要框架分析,然后设计出职业教育理念、制度、结构以及学生协同创新体制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及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理论体系的模型构建-以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第五部分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实例研究。包括分析对江西整个产业现状、江西省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江西省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发展的状态,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实例分析,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贾聪聪[10](2018)在《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馆藏档案资源。在馆藏档案资源激增、公众文化消费需求多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建设等多种因素驱动下,档案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综合档案馆作为保存和利用档案的重要基地,具有保存社会记忆、传播档案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功能,而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集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需求、服务等于一体的特殊符号与化身,已然成为综合档案馆整合共享资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以馆藏档案资源为驱动,以公众精神需求为导向,研究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策略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阐述,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相关理论概述。该部分主要涉及“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和“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三大概念,并对其相近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说明,着重介绍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特性、功能以及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价值和原则。第三部分为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该部分从调研、案例的角度着手,对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探索实践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开发现状调查结果,总结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为国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及经验借鉴。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情况,并提出其开发实践对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经验启示。第五部分为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对策。该部分从“五位一体”理念出发,构建了包含创意理念、要素管理、平台建设、组织实施、机制保障五个层面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第六部分为研究总结与展望。该部分通过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不足之处并对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的前景进行展望。

二、与时俱进 张扬个性 创新年鉴框架——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张扬个性 创新年鉴框架——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刍议——以《武汉年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框架设计原则
    (一)全面性
    (二)科学性
    (三)特色性
    (四)稳定性
    (五)系统性
    (六)简明性
二、 框架设计实践考察
    (一)资料构成不缺项,覆盖面较广
    (二)资料分类较为科学,各具特色
    (三)地方特色鲜明,年度亮点突出
    (四)框架设计在基本稳定与常编常新中保持平衡
    (五)资料排列层次合理、有序,比例协调
    (六)标题命名简洁、准确
三、 框架设计启示
    (一)扩大组稿来源,增强资料性
    (二)谋篇布局以科学分类为纲,充分考虑各部门职能职责
    (三)挖掘城市特色,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框架设计稳中有变,在变化中保持并发扬特色栏目
    (五)以“五位一体”思想为指导,系统把握各类资料的篇幅
    (六)标题应淡化机构色彩痕迹,简练概括

(3)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廉洁与廉政
        (二) 廉洁教育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一) 增强廉洁认知
        (二) 提升廉洁认同
        (三) 树立廉洁观念
        (四) 践行廉洁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5)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绩效预算和预算绩效
        2.1.2 预算绩效管理
        2.1.3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2.2 优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2.3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的经济价值
        2.3.1 为公共部门行为确立公共价值导向
        2.3.2 反映公共经济行为的绩效结果
        2.3.3 降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
        2.3.4 对公共部门预算资金运用进行再约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与架构
    3.1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
        3.1.1 初步探索阶段(2001 年至2010 年)
        3.1.2 重点推进阶段(2011 年至2016 年)
        3.1.3 全面实施阶段(2017 年至今)
    3.2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架构
        3.2.1 中央层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3.2.2 地方层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3.3 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的特征
        3.3.1 绩效理念和方法逐步树立
        3.3.2 地方制度建设探索领先于中央
        3.3.3 信息保障制度配套改革跟进
        3.3.4 管理规范坚持循序渐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价—基于省级层面数据
    4.1 研究假设
        4.1.1 预算绩效与预算申请
        4.1.2 预算绩效与财政透明
        4.1.3 预算绩效与民生支出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4 断点回归模型建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OLS回归结果分析
        4.3.2 断点回归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非参数估计的回归结果
        4.4.2 不同带宽下的回归结果
        4.4.3 协变量的连续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评价—基于地方政府视角
    5.1 地方政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政策的文本分析
        5.1.1 研究设计
        5.1.2 政策发文数量和属性分析
        5.1.3 政策发文内容分析
    5.2 地方政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问卷分析
        5.2.1 研究基础
        5.2.2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5.2.3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5.3 地方政府现行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5.3.1 现有预算绩效管理政策约束力明显薄弱
        5.3.2 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绩效分析质量
        5.3.3 绩效管理方法难以适应基层实际需要
        5.3.4 政府会计、政府审计与预算绩效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英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述评及启示
    6.1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6.1.1 联邦政府预算制度特点
        6.1.2 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6.1.3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6.2 英国中央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6.2.1 中央政府预算制度特点
        6.2.2 中央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6.2.3 中央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6.3 对中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启示
        6.3.1 出台顶层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6.3.2 协商绩效指标,赋予灵活性
        6.3.3 公开绩效信息,提高透明度
        6.3.4 严格绩效问责,确保政策落实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
    7.1 全面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7.1.1 制度顶层设计
        7.1.2 职能整合设计
        7.1.3 第三方主体定位
    7.2 全面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深度融合
        7.2.1 提升第三方绩效评估质量
        7.2.2 扩展绩效评价对象范围
        7.2.3 量化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
        7.2.4 监测预算绩效信息输出过程
        7.2.5 改进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7.2.6 落实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倒逼机制
    7.3 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技术保障
        7.3.1 加大绩效分析专业人才的培养
        7.3.2 建立智能绩效信息分析技术平台
        7.3.3 开发绩效信息资源对接系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社会意义
        1.2.2 经济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2.4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旅游相关概念研究
        1.3.2 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
        1.3.3 体育旅游布局优化研究
        1.3.4 全域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分析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空间分析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3 全域体育旅游概念
    2.4 全域体育旅游内涵
    2.5 全域体育旅游特征
3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环境与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PEST分析
        3.1.1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政策环境
        3.1.2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经济环境
        3.1.3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社会环境
        3.1.4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技术环境
    3.2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SWOT分析
        3.2.1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优势分析
        3.2.2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劣势分析
        3.2.3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机遇分析
        3.2.4 山东省发展全域体育旅游挑战分析
    3.3 小结
4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4.1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4.2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4.2.1 体育旅游资源定义
        4.2.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4.3 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3.2 评价指标选取和赋值
    4.4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1 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2 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3 综合服务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4 体育类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4.5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总体评价
    4.5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1 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2 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3 综合服务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4 体育类体育旅游资源丰度评价
        4.5.5 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度总体评价
5 山东省全域体育旅游资源优化路径
    5.1 科学规划,优化山东全域体育旅游空间布局
    5.2 业态融合,延展山东全域体育旅游产业链条
    5.3 区域统筹,协调山东全域体育旅游要素发展
    5.4 动能转换,优化山东全域体育旅游产业结构
    5.5 转型升级,提升山东全域体育旅游产品品质
    5.6 品牌塑造,提高山东全域体育旅游区域形象
    5.7 智慧发展,完善山东全域体育旅游网络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研究缘起
    1.1 研究背景
        1.1.1 关于康复学相关科学的研究
        1.1.2 当代残疾人康复机构现状(康复行业)
    1.2 研究对象
        1.2.1 残疾人
        1.2.2 康复
        1.2.3 康复中心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关于时间范畴的界定
        1.3.2 特殊儿童的界定
        1.3.3 关于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研究范畴的界定
    1.4 论文研究目的
    1.5 论文研究意义
    1.6 研究现状
        1.6.1 团队研究成果
        1.6.2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1.6.3 国外相关研究
        1.6.4 与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相关联研究
        1.6.5 有关儿童康复学的理论
        1.6.6 研究概况总结
    1.7 研究方法
        1.7.1 理论研究基础
        1.7.2 跨学科研究
        1.7.3 对比分析研究
        1.7.4 案例归纳研究
    1.8 研究创新点
        1.8.1 国内首次针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设计所做的研究
        1.8.2 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设计进行全面阐述
        1.8.3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发展框架
    1.9 研究框架
第2章 当代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发展研究概况
    2.1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1.1 听觉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1.2 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1.3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1.4 脑性瘫痪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1.5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2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建目的
        2.2.1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建任务
        2.2.2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服务对象
    2.3 国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历史发展变迁与现状
        2.3.1 传统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解读
        2.3.2 传统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单一的建设模式
        2.3.3 传统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单纯的服务关系
        2.3.4 国内机构的历史发展变迁与现状
    2.4 国外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机构的历史发展变迁与现状
        2.4.1 欧美地区机构的历史发展变迁与现状
        2.4.2 日本机构的历史发展变迁与现状
    2.5 传统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分类、规模和工作服务内容
        2.5.1 我国康复机构组织类型
        2.5.2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发展趋势
        2.5.3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服务范畴
    2.6 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设计策划框架
        2.6.1 中心模式协同应对策略
        2.6.2 建筑系统协同应对策略
        2.6.3 细节设计协同应对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模式协同应对策略
    3.1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模式
        3.1.1 现象
        3.1.2 分析
        3.1.3 观点
    3.2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标准
        3.2.1 建设级别与项目构成条件
        3.2.2 规划与选址布局条件
        3.2.3 建设规模与建筑面积指标
    3.3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模式协同
        3.3.1 分类协同
        3.3.2 多样性协同
        3.3.3 资源协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系统协同应对策略
    4.1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系统
        4.1.1 现象
        4.1.2 分析
        4.1.3 观点
    4.2 建筑系统的特征
    4.3 建筑功能系统协同
        4.3.1 功能系统建立
        4.3.2 功能系统整合
        4.3.3 功能系统组织
        4.3.4 功能系统标准模块
    4.4 建筑流线系统协同
        4.4.1 流线系统的分级分类方法
        4.4.2 流线系统的层级分类内容
        4.4.3 流线系统的分化组织原则
    4.5 建筑系统综合协同
        4.5.1 总体规划协同
        4.5.2 空间建构协同
        4.5.3 系统转换协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细节设计协同应对策略
    5.1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建筑细节设计
        5.1.1 现象
        5.1.2 分析
        5.1.3 观点
    5.2 系统评估体系的建立
        5.2.1 使用后评估体系
        5.2.2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使用后评估指标
        5.2.3 结论
    5.3 通用性设计协同
        5.3.1 无障碍设计隐形处理
        5.3.2 公共空间多维度设计
    5.4 针对性设计协同
        5.4.1 针对儿童群体的设计原则
        5.4.2 针对不同残障患者群体的设计原则
        5.4.3 针对其他使用人群的设计原则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发展策略
    6.1 “互联网+康复”模式协同拓展策略
        6.1.1 相关概念解读
        6.1.2 “互联网+康复”观念的引入
        6.1.3 “互联网+康复”模式协同拓展
    6.2 “产业+康复”运营协同拓展策略
        6.2.1 相关概念解读
        6.2.2 “康复产业化”观念的引入
        6.2.3 康复产业协同拓展
    6.3 “体验+康复”服务协同拓展策略
        6.3.1 相关概念解读
        6.3.2 “用户体验设计”观念的引入
        6.3.3 康复服务协同拓展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1.3.2 有关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3 有关养老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4 总结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1.7.1 产业链理论
        1.7.2 创新理论
        1.7.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1.8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人口老龄化
        2.1.1 老年的界定
        2.1.2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2.1.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2 产业
        2.2.1 产业的理论概说
        2.2.2 产业边界的划分
    2.3 产业融合
        2.3.1 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的关系
        2.3.2 产业融合与产业互动的关系
        2.3.3 产业融合的辨识
    2.4 体育产业
    2.5 养老产业
3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影响
    3.1 基于全球人口转型的老龄化事实
    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特点及挑战
        3.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3.2.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3.3 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演进逻辑
        3.3.1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3.3.2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3.4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启示
        3.4.1 把健全体育服务市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
        3.4.2 把增强养老产品供给与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有机衔接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4.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4.1.1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主体
        4.1.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客体
        4.1.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特征
        4.1.4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本质
        4.1.5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价值
        4.1.6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效应
        4.1.7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机制
    4.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与路径
        4.2.1 作为独立产业边界的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
        4.2.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理论模型构建
        4.2.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路径
    4.3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4.3.1 服务产品特性: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前提
        4.3.2 利益联结机制: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纽带
        4.3.3 养老理念创新: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关键
    4.4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4.4.1 体育产业对养老产业具有渗透和提升作用
        4.4.2 养老产业对体育产业具有引导和扩散作用
        4.4.3 对两大产业联动关系推论的实证检验
    4.5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4.5.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
        4.5.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支撑条件
        4.5.3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约束条件
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5.1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
        5.1.1 体育产业格局评述
        5.1.2 养老产业境遇评议
        5.1.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度评测
        5.1.4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发育程度评价
        5.1.5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困境评析
    5.2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
        5.2.1 全民健身常态化
        5.2.2 养老服务市场化
        5.2.3 老年消费品质化
        5.2.4 乐龄生活丰富化
    5.3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5.3.1 国家政策导向: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外生性动力
        5.3.2 范围经济扩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内生性动力
    5.4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向
        5.4.1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目标
        5.4.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类型
        5.4.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模式
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6.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6.1.1 积极培育专业的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
        6.1.2 加快构建完备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6.1.3 扎实推进全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6.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
        6.2.1 政府促进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对策
        6.2.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中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1.1.2 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不协调现象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关于产教协同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职业教育发展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价值理论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2 产业发展理论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2 微笑曲线理论
    2.3 协同创新理论
        2.3.1 协同学理论
        2.3.2 协同创新理论
第3章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概述
    3.1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概念
    3.2 产业对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决定作用
    3.3 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4 宏观、中观、微观、学理性四个层面的主要框架
第4章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体制研究
    4.1 职业教育理念、制度、结构以及学生协同创新体制的设计
        4.1.1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理念
        4.1.2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层级结构
        4.1.3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制度安排
    4.2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的机制
        4.2.1 价值目标协同创新
        4.2.2 知识互动协同创新
        4.2.3 组织管理的协同创新
        4.2.4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体的路径
    4.3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3.1 理论模型的说明
        4.3.2 模型指标的选取
        4.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4.3.4 江西省职业教育与电子信息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实证分析
第5章 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实例分析
    5.1 江西省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5.1.1 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5.1.2 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5.1.3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5.2 江西省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5.2.1 江西省职业教育规模
        5.2.2 江西省职业教育结构
    5.3 江西省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发展的状态
        5.3.1 南昌市
        5.3.2 九江市
        5.3.3 景德镇市
        5.3.4 萍乡市
        5.3.5 新余市
        5.3.6 鹰潭市
        5.3.7 赣州市
        5.3.8 宜春市
        5.3.9 上饶市
        5.3.10 吉安市
        5.3.11 抚州市
    5.4 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5.4.1 政府部门应做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统筹布局和战略规划
        5.4.2 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5.4.3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于产业发展
        5.4.4 学生自我认知需要明确,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价值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理论概述
    2.1 综合档案馆
        2.1.1 综合档案馆的概念
        2.1.2 综合档案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2.1.3 综合档案馆与档案文化创意服务
    2.2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
        2.2.1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
        2.2.2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
        2.2.3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特性
        2.2.4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
    2.3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3.1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概念
        2.3.2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价值
        2.3.3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原则
        2.3.4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
3 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
    3.1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调查
    3.2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取得的初步成绩
        3.2.1 创新了馆藏档案资源开发形式
        3.2.2 延伸了档案文化传播路径
        3.2.3 拓宽了档案记忆传承渠道
        3.2.4 拓展了档案馆服务功能
    3.3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档案馆文化身份认同感较缺失
        3.3.2 档案部门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认识不足
        3.3.3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可利用资源有限
        3.3.4 档案馆在线商店建设成果较少
        3.3.5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程较迟缓
    3.4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4.1 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局限
        3.4.2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意识淡薄
        3.4.3 档案自身保密性质的制约
        3.4.4 档案文化创意人才较匮乏
        3.4.5 配套政策制度保障较欠缺
4 国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及经验借鉴
    4.1 美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分析
        4.1.1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物质基础
        4.1.2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类目及创意设计
        4.1.3 “Shop Online”在线购买服务
    4.2 英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分析
        4.2.1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类目及检索服务
        4.2.2 依托档案展览呈现产品文化魅力
        4.2.3 “Bookshop”和“Image Library”在线购买服务
    4.3 澳大利亚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分析
        4.3.1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角色定位
        4.3.2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类目及“Shop”在线购买服务
        4.3.3 用户信息安全保障
    4.4 国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的经验借鉴
        4.4.1 档案开放意识发展成熟
        4.4.2 档案公共服务理念先进完善
        4.4.3 馆藏特色档案资源优先开发
        4.4.4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新颖独特
        4.4.5 档案馆在线商店建设运营规范
        4.4.6 档案基金组织推进文化创意服务开展
5 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策略探析
    5.1 创意理念层面
        5.1.1 明确综合档案馆的文化身份地位
        5.1.2 加强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意识
        5.1.3 强化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视力度
    5.2 要素管理层面
        5.2.1 优化馆藏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
        5.2.2 加强档案文化元素提炼与凝聚
        5.2.3 打造和培育档案文化创意品牌
    5.3 平台建设层面
        5.3.1 加快档案馆在线商店建设进程
        5.3.2 完善档案馆在线商店的服务功能
        5.3.3 增强档案馆在线商店的规范化管理
        5.3.4 促进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线上线下营销融合
    5.4 组织实施层面
        5.4.1 深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
        5.4.2 注重科技与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有机结合
        5.4.3 强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档案保护
    5.5 机制保障层面
        5.5.1 构建规范的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5.5.2 建立长效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机制
        5.5.3 创建有效的档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5.5.4 形成长期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与时俱进 张扬个性 创新年鉴框架——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研究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D]. 黄赫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刍议——以《武汉年鉴》为例[J]. 张道旺. 中国年鉴研究, 2020(02)
  • [3]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5]中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与国际经验借鉴研究[D]. 王莉莉. 河北大学, 2019(04)
  • [6]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优化研究[D]. 张修河.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协同设计研究[D]. 刘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韩松.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9]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协同创新研究[D]. 温钰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10]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贾聪聪. 武汉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创新年鉴框架——关于县(市)级综合年鉴框架优化整合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