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的秘密——论庄子的“道”

宇宙起源的秘密——论庄子的“道”

一、宇宙起源揭秘——论庄子的“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彬[1](2014)在《天变,道亦变:晚清宇宙论之转变》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和信仰传统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宇宙论(自然观)是一种有机宇宙论:因为天(道、理、太极等)内涵基本物质、动力、法则和生命力,所以宇宙万物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演化发展并自我运转,而无需超越的人格化的上帝来创造和维持。这种宇宙论是传统中国一个共同的思维预设,也是中国宗教的基础。建立在有机宇宙论基础之上的中国宗教,其信仰对象分为人格神和非人格神两类。因人格神数量众多,所以称之为多神论(多神宗教);而非人格神,主要就是宇宙或宇宙秩序,故称之为泛神论(泛神宗教)。无论是人格化的还是非人格化的,中国宗教中的神圣存在都是内在于宇宙的(内在神论),都是以传统有机宇宙论为前提的。因此,传统有机宇宙论的变化势必对中国宗教造成影响。在近代时期,对传统有机宇宙论的挑战主要来自基督教和现代科学。晚清基督徒借助自然神学,使科学普及为传教事业服务。对诸如彗星、降雨、地震、地理、疾病和生命力等的科学解释借此渠道进入中国思想和信仰世界,并进而改变国人对宇宙、宇宙秩序的理解,阴阳五行的宇宙秩序基本被抛弃。近代基督教自然神学的宇宙论是牛顿范式的机械宇宙论:宇宙宛如一架精美而复杂的机器,但无论是宇宙秩序还是宇宙元质都不可能自我生成,宇宙万物必须依赖于超越的上帝(超神论)来创造和维系。这种科学宇宙论可以为基督教服务,对建立在有机宇宙论基础之上的中国宗教却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压力之下,中国知识分子主动选择了另一种科学宇宙观——天演论。天演论主要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加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组成。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论相似,天演论认为宇宙万物并非由超越的人格神创造,而是由宇宙元质自我演化而成,宇宙秩序也无需超越的人格神来设定。天演论作为一种有现代科学为依凭的有机宇宙论,对长期以有机宇宙论为思维预设的中国知识分子,甚有说服力和吸引力。随着天演论的流行,中国知识分子的宇宙观大体上从传统有机宇宙论转向天演论。然而,天演论不同于儒家的德性宇宙论,而更近于道家的天道论,是一种没有道德属性的宇宙论。天——中国宗教中最为重要的神圣存在现在变得既不偏爱良善,也不承诺惩恶扬善。与此相反,它更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存斗争,成为强者和胜者。天演之天遂丧失了神圣存在更为重要的功能:对贫弱者、失败者、良善者提供精神慰藉,向人们确保正义必将实现。中国宗教中内在于宇宙的诸多的人格神,也先后遭受基督教一神论的排斥以及现代科学解释的挑战,其存在与否变得甚为可疑。而非人格神如天、天道(宇宙和宇宙秩序),又变成毫无道德属性的科学公例、自然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继续担任信仰对象的资格。当中国宗教的信仰对象遭遇这样的挑战和瓦解之后,中国宗教的正当性也大幅降低,在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几乎完全消失了。

刘泰然[2](2009)在《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化将宇宙理解为一种变化的过程;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更多地从实体的角度来理解宇宙大异其趣。从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宇宙和从实体的角度来理解宇宙事实上不只涉及到宇宙观的异同,而且这种差异深刻地关系到人如何理解事物,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如何获得生命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变化的宇宙观与中国古代艺术在母题、形式、表达等诸多层面的独特性同样密不可分。如果不从一种变化的观念而是从一些次要的概念入手,是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构成机制的。由于对变化的过程的注意,中国文化并没有发展出西方式地将事物对象化、形式化的做法。处在一种变化中的世界、万物是很难被作为一个置于眼前的非时间性的客体来进行把握的,但是作为一种视觉形式的艺术却不得不将世界以一种图像的方式确定下来。这对于西方艺术来说,并不构成观念与技术上的太大困难,它只需从流变不定的现象世界去抽象出某种更理想的“形式”即可,在这一点上,几何学为其提供了一种标准的范式。但是,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来说,却面临着视觉(空间)形式如何处理变化(时间)主题的悖谬。当然,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来说,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主题,而是涉及到一整套对于世界的看法。这一套看法是由诸多有机关联的层面构成的。这些层面包括:1.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一种事物可以向另一种事物变形转化;2.对偶的两极可以相互转化或对偶的两极通过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事物;3.万物通过“不定形”的风、云、水、气这样一种流体而得到沟通与更新;4.难以把握的“过程”、“关系”、气几、韵味等要比“形式”更重要;5.纷繁变化的万物可以通过一种功能化的数类模式(如五行、八卦)来得到阐释和把握。正是这些相关联的不同层面构成了中国古代“变化的宇宙观”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与之相联系,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探讨亦可通过五个不同层面来得到进行观照,从而获得对中国古代艺术构成机制的一种更整体的看法。论文的第一章,通过文字学的考释、宇宙观的梳理来论述作为一种变化的宇宙观具有一种怎样的层面与特征。同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指出儒、道、释在变化的宇宙观这一主题上有着相通的看法,同时存在差异。第二章是以中国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礼器上的动物图像为对象来探讨“变形”的主题。动物变形的信仰与中国文化中将人、动物乃至植物看成一个相生相化的整体这种观念不可分割,同时也与中国文化早期对于动物神的崇拜密切相关。第三章探讨对偶与转化的主题。对偶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其中一点就在于对偶所达到的并不是一种动态平衡或稳定。相反,对偶的特点正在于两种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变化的可能性。对偶模式不但在探讨商周神话、政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在商周礼器艺术中构成一种统治性原则。另外,我通过两蛇(龙)母题对人面鱼纹、九鼎纹饰、山海经图、帛画、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图像之间的可能关联进行了一种考察。双蛇(龙)母题既与生死、阴阳转化的信仰不可分割,又与雌雄同体、交媾化生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章探讨了中国文化为何将注意力放在那种无法“形式化”的力量,如风、云、水、气等“不定形”的事物上。水、云、气这些母题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有着广泛的表达,云气纹遍布整个汉代艺术,而到唐代以后,水与云气构成山水画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同时中国古人的空间观念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些物象之上,以这些物象为基础,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中的“虚”的观念。第五章指出,由于将整个宇宙万物看成一个流动转化的“过程”,因而中国宇宙观强调的不是对事物确定“形式”之把握,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或事物由一状态到另一状态、由隐到显的居间构成。与这些观念相联系,中国后来的艺术强调即兴表达,注重“似与不似之间”的物象表现,同时“气韵生动”的观念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时间意识。第六章分析了那种阐释自然的千变万化的数类化模式;与这种数类模式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建立起一套通过简易的“法”来创造万物的机制。同时,通过梳理从董其昌到王原祁、石涛的艺术史谱系,探讨了建立在两种不同宇宙观模式上的艺术传统——对“法”的遵循与对“自然”的强调——是怎样以对立互补的方式产生具体的历史作用的。本论文除第一章为背景梳理外,后面五章分别联系“变化的宇宙观”的五个不同层面来对具体的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这五个层面既是五个不同的问题,同时也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本文试图通过这五个层面的探讨来勾勒出一种建立在“变化的宇宙观”视角上的对中国古代艺术现象的更整体的理解。

姜守诚[3](2002)在《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文中研究说明道教宇宙论是在老庄等传统道家宇宙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地宗教化改造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思想特征的理论体系。宇宙论作为道教的整个宗教思想体系的基点和核心,在其文化系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理论地位,并发挥着十分明显的思想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道教宇宙论的历史考察,对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胳加以系统地梳理和阐释。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从本根论角度阐述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笔者指出,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本根论)存在着本原论和本体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过由本原论向本体论转变的过程。纵观道教宇宙论中的本根论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三方面:一、道论;二、气论;三、道—气整合论。笔者指出,道论和气论作为本根论学说的两条主线,在较多的场合里,是各自独立地同步发展着的。当然,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胶着状态(即道论与气论的相互整合),这种现象在本根论发展的后期尤为明显。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对这三种理论形态分别加以阐释和说明。 第二部分 从组合论角度分析了道教宇宙论的时空框架结构和动力循环观念。笔者指出,道教的宇宙构成论(组合论)作为宇宙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宇宙生成论(本根论)的重要补充。它弥补了本根论在时空架构和动力演化机制方面的缺陷。纵观道教宇宙论中的组合论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三方面:一、五行说;二、八卦说;三、五行—八卦结合说。笔者认为,五行说作为道教宇宙论循环演化机制的根本动因,是解释宇宙整体系统内部能量交换原理的理论基础。八卦说作为道教宇宙论时空观念的架构基础,成为诠释宇宙时空结构体系的思想核心。随着五行与八卦思想的相互融合,有些道教学者也试图将二者加以结合,更好地解释宇宙论思想。这一点在《周易参同契》中体现尤着。 第三部分 从神创论角度剖析了道教宇宙论中的宗教神学色彩。笔者指出,由于漫长历史时期的分化、演绎和不同教派的差异、对立,形成了不同的道教 内容提要神创论思想。但穷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神学宇宙论是以三种主流的创世说为基调的:一、老君创世说;二、天尊劫运说;三、土清尊神信仰。笔者对这二种以各自最高神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神学宇宙论的发展脉胳作了大致地梳理,并对这三种神创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基本内容加以比较。另外,笔者又分析了神创论中的道家哲学底蕴,指出道教神学宇宙论中内含着道家哲学关于宇宙观念的一些基本看法。

姬源[4](2000)在《宇宙起源揭秘——论庄子的“道”》文中指出庄子提出宇宙起源于“道”,他的这一哲学思想 ,与今天科学研究理论相吻合 ,从而肯定了他的这一猜想。

二、宇宙起源揭秘——论庄子的“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宇宙起源揭秘——论庄子的“道”(论文提纲范文)

(1)天变,道亦变:晚清宇宙论之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
绪论
    一、论题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三、史料说明
    四、章节结构
第一章 思想背景:中国宗教与有机宇宙论
    第一节 中国有无宗教?
    第二节 中国宗教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两个子系统:多神论和泛神论
    第四节 中国宗教的宇宙论基础:有机宇宙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之祛魅:以彗星和求雨为例
    第一节 彗星
        一、传统中国的彗星解释
        二、基督徒的彗星解释
        三、彗星新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 求雨
        一、传统中国的求雨信仰:以1879年朝野的求雨为中心
        二、基督徒关于求雨的言说
        三、中国人的两种回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之祛魅:以地震和风水为例
    第一节 地震
        一、传统中国的地震解释:以1679年京师大地震为中心
        二、基督徒的地震解释及其困境
        三、地震解释之旧与新:以1879年武都大地震为中心
    第二节 风水
        一、传统中国的风水信仰:以1875年同治帝墓选址为中心
        二、基督徒对风水信仰的批判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风水批判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之祛魅:以疾病和鬼魂为例
    第一节 疾病
        一、传统中国的疾病理解
        二、基督徒提供的疾病新解
        三、疾病新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四、科学小说中对疾病的新旧解释
    第二节 灵魂
        一、传统中国的灵魂观念
        二、基督徒对中国灵魂观的批判
        三、科学解释中的灵魂观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督教、中国宗教与机械宇宙论
    第一节 上帝与机械宇宙论
        一、自然神学在西方
        二、自然神学在中国
    第二节 天与机械宇宙论
        一、基督徒对中国有机宇宙论的批评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回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宗教、基督教与天演论
    第一节 天与天演论
        一、有机宇宙论与天演论
        二、天道之褪变
    第二节 上帝与天演论
        一、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学
        二、基督徒对天演论的批驳:以李杕和李春生为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形式"("风格")研究及其缺陷
    二 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研究的宇宙观向度
    三 本文的主题与思路
第一章 天地变化:宇宙观与思想背景
    第一节 变(变)与化:文字学考释
        一 变(变)及其相关诸字
        二 化及其相关诸字
        三 变与化:意义的关联与差异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宇宙观考察
        一 方位意识
        二 方位中的四时观念
        三 阴阳五行及其功能系统
        四 月令
        五 卦象系统
    第三节 儒道释:变化观之异同
        一 儒家:天、时、权与生生之德
        二 道家:"与时俱化"与万物转形
        三 佛禅:流变无常与寂静中的生机
第二章 以形相禅:动物图像与变形主题
    第一节 动物变形的主题
        一 动物变形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
        二 动物变形与萨满世界观
        三 怎样理解变形现象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之动物分类系统
        一 虫、鱼、鸟、兽
        二 鳞、羽、蠃(倮)、毛、介
        三 其它分类原则
        四 中国文化中动物之地位
    第三节 中国美术中的动物主题
        一 彩陶与鱼鸟主题
        二 红山玉龙:基于昆虫变态经验上的变形信仰
        三 青铜礼器与"动物助手"
        四 变形信仰与动物崇拜
第三章 无两不化:对偶与转化
    第一节 中国思想中的对偶观念
        一 对立、对称与对偶
        二 中国史前二元观念
        三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四 《道德经》:"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
        五 《庄子》:"两行"
        六 "经纬天地曰文"
        七 对偶与变化
    第二节 礼器艺术中的对偶模式
        一 夏商:神话与对偶
        二 礼器艺术中所表现的对偶模式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二龙(双蛇)母题
        一 典籍中的二龙以及巫
        二 伏羲女娲图像
        三 巫师与神人图像
        四 青铜器纹饰、《山海经图》、帛书与两蛇(龙)图像
        五 马王堆一号墓T字形帛画再探讨
第四章 流动之象:转化世界的隐秘力量
    第一节 不可形式化的力量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儒家:风与气
        三 道家:水与气
        四 水、气、风、云:流体宇宙观
    第二节 流动之象的艺术表达: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
        一 新石器时代:彩陶旋涡纹
        二 青铜器时代:云雷纹与涡纹
        三 战国秦汉:无处不在的云气纹
    第三节 山水画中的相关主题
        一 白云与隐者:山水画的兴起
        二 "欲暗不欲明":山水画中的烟霞流水
        三 山水画、风水与流体宇宙观
        四 云雾流水:作为山水画中的"虚"
第五章 御虚而行:笔游"两间"与墨戏大化
    第一节 中国艺术之宇宙本体论:虚体还是实体?
        一 虚体与实体
        二 道与可见性
        三 "形式"
        四 "书法用笔"
    第二节 "知几"与中国画的即兴表达
        一 几:最细小的丝线
        二"知几":转化、居间与万物的关联性
        三 时几化:中国艺术的即兴表达
    第三节 象、居间性与"似与不似之间"
        一 居中之象
        二 "似与不似之间"
    第四节 "气韵生动":流动的时间
        一 气的观念
        二 中间阶段
        三 "气韵生动"
第六章 简易不变:法的意义
    第一节:简易:类、数、法
        一 文字分类原则
        二 数:分类、转化与宇宙生成
        三 法:简易的原则
        四 使自然成为典范:圣人(古人)的意义
        五 数与气:模型化的宇宙与气机化的宇宙
    第二节 中国艺术中的简易模式
        一 "永字八法"
        二 "墨分五彩"
        三 皴:划破鸿蒙与一生万物
    第三节 法:从董其昌到王原祁、石涛
        一 董其昌:"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二 王原祁:法的延续
        三 石涛:无法与法的终极性
        四 法: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辩证张力
结语
图片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本根论
    第一节 道论
    第二节 气论
    第三节 道—气整合论
第二章 组合论
    第一节 五行说——道教对宇宙事物循环演化机制的认识
    第二节 八卦说——道教对宇宙时空整体架构的把握
    第三节 五行—八卦结合说——《周易参同契》宇宙论剖析
第三章 创世论
    第一节 神创论的道家哲学底蕴
    第二节 老君创世说(上)——东汉~唐初
    第三节 老君创世说(下)——唐中叶~北宋中叶
    第四节 天尊劫运说
    第五节 三清尊神信仰——天地层次结构观念在神祗谱系中的体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宇宙起源揭秘——论庄子的“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变,道亦变:晚清宇宙论之转变[D]. 张洪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2]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刘泰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3]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 姜守诚. 厦门大学, 2002(01)
  • [4]宇宙起源揭秘——论庄子的“道”[J]. 姬源.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宇宙起源的秘密——论庄子的“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